香港書展2021|由危險荒島到知名東方之珠:形塑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旅遊業是香港經濟的四大支柱之一,反映出香港文化和社會的變化。
最初,本地旅行僅限於來自上層階級的外國居民,他們有金錢和休閒時間,穿著雅緻的衣.
港聞娛樂生活國際即時最Hit科技體育經濟觀點健康好食玩飛女生熱話中國藝文格物影像社區更多服務登入港聞娛樂生活國際即時最Hit科技體育經濟觀點健康好食玩飛女生熱話中國藝文格物影像社區港聞社會新聞突發偵查政情深度香港經濟天氣娛樂即時娛樂電影眾樂迷MIRROR聲夢傳奇高清相片下載生活教煮親子寵物教育職場好生活網購攻略國際即時國際環球趣聞國際分析世界專題紀實影像科技實用教學數碼生活遊戲動漫攝影專區體育即時體育跑步Jumper武備志動感影像經濟財經快訊宏觀解讀地產樓市專題人訪觀點社論01觀點政策評析治政之道國家與香港世界變局論壇健康健康Easy醫師Easy醫美Easy銀髮族好食玩飛食玩買旅遊活動好去處女生知性女生穿搭筆記談情說性美容手帳熱話熱爆話題開罐研數所影像熱話中國即時中國大國小事藝文中國中國觀察台灣新聞藝文格物一物形而藝文哲學第二身扭耳仔攝影界影像紀實動感影像熱話攝影界社區社區專題18區新聞隱形香港紀實影像請先登入享受更多會員獨家優惠及功能!登入新聞總覽港聞娛樂生活國際即時最Hit科技體育經濟觀點健康好食玩飛女生熱話中國藝文格物影像社區其他服務訂閱《香港01》周報藝文格物藝文香港書展2021|由危險荒島到知名東方之珠:形塑香港的旅遊文化史撰文:轉載出版:2021-07-1421:06更新:2021-08-1301:001旅遊業是香港經濟的四大支柱之一,反映出香港文化和社會的變化。
最初,本地旅行僅限於來自上層階級的外國居民,他們有金錢和休閒時間,穿著雅緻的衣服,帶著僕人和照相機出遊農村,代表了他們傑出的社會地位。
來香港旅遊的外國人則喜歡拍攝平民百姓,特別是下層階級,反映洋人以西方文化為本位,探索「其他」地方。
文:阮志|來自《從荒岩到東方之珠——形塑香港的旅遊文化史》前言(三聯書店(香港))從1930年代起,來自報紙和出版社等本地文化組織的人士,或一些希望能擺脫民國初年影響的前清官員,開始在香港境內推廣旅行,其主要目的是探索香港的中國特色及其性質。
他們對「家」的認同仍然是中國大陸,而不是香港,認為香港只是動盪時期的避難所,他們對香港旅行的推廣,並不在於香港的文化和自然本身,而在於這片移居地與大陸之間的聯繫。
儘管如此,這仍然是倡導當地旅行的肇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變得更加工業化,參加短途旅行團的既有富裕階層,也有工廠工人,旅行縮小了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差異。
人們還可以藉周日的短途旅行暫時擺脫工作帶來的壓力,具有自我認同的意義。
但是,隨著政府在1970年代末開始參與推廣本地的郊遊活動,建立了郊野公園和第一條遠足路線「麥理浩徑」,削弱了志願者或非牟利組織的作用。
本地旅行的制度化,有助政府促進遊覽活動,以吸引本地和海外遊客。
一日遊旅行社的興起,特徵是旅遊景點的商品化,減少了此類活動的社交聚會功能,同時加速了旅行產品的商業化,例如旅行裝束、遠足和野外定向裝備,遠足亦越來越依賴互聯網和大眾傳播的信息。
另一方面,面對香港回歸,促進市民對文化遺產的認同及其與中國內地的聯繫,也鼓勵了政府機構、政治團體和其他相關組織發展文化旅遊業。
過程中,旅行變得越來越商業化和制度化,與經濟問題互相緊扣,組織度較低的旅行團和非牟利組織的參與越來越少,也很少聽到社區中原居民的聲音,一些旅遊勝地的當地色彩日漸變質,傾向於普遍文化旅遊者的口味。
阮志|香港出生,祖籍廣東新會,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博士,曾任中大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榮譽副研究員、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系客席講師。
多年來對香港歷史、文物及民俗文化進行研究,包括新界宗族、邊境禁區村落、客家文化及20世紀香港天主教歷史,著有《禁區:夾縫中的沙頭角》、《越界:香港跨境村莊及文化遺產》、《入境問禁:香港邊境禁區史》及《中港邊界的百年變遷:從沙頭角蓮蔴坑村說起》,編著有香港天主教歷史研究專書及論文多篇。
近年從天主教及基督新教傳教士訪港旅行的歷史為切入點,進行歷史梳理,集中研究旅遊作為香港文化歷史的重要環節。
坊間以旅行史為題的書籍只有鳳毛鱗角,就是在學術界,旅行史或旅行文化史也是近年才成為史家的焦點。
筆者曾計劃以旅行為題撰寫文化史論文,但當時的指導老師認為不可行,因為遊記並不可靠,亦非正式的史料。
但事實上,「行旅者」是近代一種新的身份,隨著文明進程在20世紀的加速而流行,鐵道、輪船、公共汽車等大眾運輸的出現,加上新式旅店、旅館以至今日金碧輝煌的酒店的發展,均使旅行成為現代消費主義的雛形,因此旅行史應在世界文化史中佔有重要的一席。
關於旅遊研究及編寫旅遊史,王永忠的《西方旅遊史》是這方面的先行者,當中涵蓋了從古希臘文明開始,經歷羅馬時代、中世紀基督教傳播、世俗旅遊、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科學與理性時代、工業文明以至現代,西方旅遊興起的變遷及發展,除了是旅遊史的標準讀本外,亦是瞭解西方社會生活的參考書籍。
香港人較多到外地旅遊,較少關注本地景點,但外國旅客卻往往對香港的古蹟十分感興趣,知識可能比許多香港人更多。
日本是香港人最喜愛的旅遊地點,筆者有朋友每年均到日本旅行三至五次,差不多整個日本都遊玩過了,接下來還有什麼地方可以去呢?其實旅行的樂趣可以很多樣化。
從富田昭次的《觀光時代:近代日本的旅行生活》(台灣譯,日本原著名為《旅の風俗史》)封面插圖,便可以想像旅行的多姿多彩。
他提出:「旅行的樂趣,當然因不同的人,而有不同的體會。
」他多年蒐集帶有美麗圖案的資料,如手冊、明信片、旅行導賞書,以此寫成一本旅行文化史,呈現了近代日本旅行的有趣面貌。
他並指出,日本在明治時代以前,一般民眾是禁止自由旅行的,外國人更不能在國內自由活動,直至1874年才終於取得有限的旅行權,但還要待《安政五國條約》所定的外國人居留地制度於1899年(明治三十二年)廢止,才能在日本國內自由移動。
剛才那位朋友,問到他對香港古蹟文物的認識有多少,往往便支吾以對。
香港人要加強對香港的歸屬感,便應對本地的文化古蹟有更深入的瞭解及認識。
旅遊業一直是經濟和管理研究領域的題目。
近年來,雖然它仍處於相對邊緣的地位,但人類學對旅遊的研究——從文化與旅遊、主客關係和遊客體驗等方面——正在成為一種新興的視角。
早期西方世界的大型旅遊,如法國帶薪假期和托馬斯.庫克(ThomasCook,1808-1892)在英格蘭的短途旅行,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展開。
然而,旅遊史一直不被視為史學研究的重要領域。
就算如英國這個早已開展歷史研究的國家,旅遊研究也是長期處於邊緣地位。
沃爾頓(JohnK.Walton)便指出,「旅遊業在現代英國歷史寫作中,不是一個發達的主題,亦反映出歷史專業的文化保守主義。
」然而,隨著借鑒其他觀點,近年來旅遊史研究日漸擴展。
最為活躍的爭論是有關博物館或文物旅遊中對「歷史」的保存、主題公園旅遊及復修工業遺產等。
此外,文化旅遊問題的整合和認同、全球化、原居民參與和城市更新,也進一步為旅遊研究提供了框架。
與新加坡、泰國和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後殖民社會不同的是,香港的旅遊研究在人類學、歷史和文化研究等學科領域尚未成為主流。
直到近年,旅遊業成為政府和私人企業認可的經濟原動力後,在教育、社會或非政府機構才陸續出現各種旅遊活動,如文物、生態、宗教和博物館旅遊等。
儘管如此,張展鴻對香港從殖民地過渡至回歸中國時期,文化旅遊與香港特色的關係,進行了較早的觀察。
他指出一種名為「冷凍文化」(ProcessofFreezingCulture)的過程,特別是「香港一日遊」是一種以重視昔日文化與自我認同感的消費模式。
儘管這是作為國際都會的香港現代化發展的一環,香港旅遊的歷史也仍然是一個非常邊緣的,不起眼的題目。
旅遊研究主要集中在經濟方面,在香港政府的具體政策背景下進行,以作為促進經濟繁榮的手段。
香港旅遊發展局(旅發局)是政府於1957年成立的法定組織,目的是「吸引遊客到香港,令他們對香港留下最好的印象,並幫助他們愉快地逗留。
」這樣一個政府資助機構,關注的是旅遊的經濟貢獻,而不是其在各個研究項目中的社會文化意義。
雖然旅遊業早已將集中參觀歷史建築物的活動視為「文物旅遊」,而且在前行政長官董建華的倡議下,文化委員會在2003年亦已提交一個工作議程,但沒有經過有意義的公開討論,迄今尚未宣佈或達成任何政策決定或結果。
綜上所述,筆者感到有需要全面研究香港旅遊文化的歷史。
例如,早期殖民地的歐洲旅行者的經驗,可以揭示他們對當時的香港及人民的印象。
因此本書旨在從文化和經濟兩方面,考察旅遊與香港的歷史發展。
筆者想指出,旅遊業務以各種形式(例如遊覽、暫居和移民)在香港發展,促進了西方人與中國人的社會和文化交流,從而幫助英國在殖民地初期保衛他們在香港的統治,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然而,從戰後直至1997年,「遺產旅遊」的引入,幫助英國人樹立香港國際化和現代城市的風貌,同時也加速了香港人的當地語系化和身份建構的進程。
因此,戰後旅行業的發展,可視為與英國的非殖民化政策一致。
香港通過保護自然資源、歷史古蹟及商業上的推廣,成功將東西方文化並置於各方旅客眼前,令香港成為一個令人嚮往的旅遊城市,在東亞以至全球享負盛名。
作者希望從以上粗疏的敘述,帶出旅遊業的文化及社會研究角度,從不同旅遊景點、機構以至旅行者的感受或經驗,為這個香港經濟支柱的發展勾劃出初步框架,讓海內外從事相關研究的學者開拓另一個領域。
本書只是筆者將多年考察的資料作非常有限的疏理,鄙陋眾多,敬希各界相關研究者賜教指點。
雖然如此,本書粗疏的歷史論述仍獲得旅遊跨文化研究創建性著作《旅行:跨文化想像》的作者郭少棠教授賜序,深感榮幸,這位歷史學家15年前出版的著作,建立了從中國旅行文化到現代旅遊研究的範式,對筆者往後對文化論述的探討影響深遠,促使我開始從事香港旅遊文化史的研究。
人類學家張展鴻亦為筆者作序,他對旅遊與文物的「冷凍文化」論述,為香港文物及文化研究開創先河,本書多次引用他的論述作為支持點,使整本書有了理論基礎,特在此作一不可或缺的註釋。
作者希望從足見粗疏的敘述,帶出旅遊業的文化及社會研究角度,從不同旅遊景點、機構以至旅行者的感受或經驗,為這個香港經濟支柱的發展勾劃出初步框架,讓海內外從事相關研究的學者開拓另一個領域。
本書只是筆者將多年考察的資料作非常有限的疏理,鄙陋眾多,敬希各界相關研究者賜教指點。
書名|從荒岩到東方之珠——形塑香港的旅遊文化史作者|阮志出版|三聯書店(香港),2021.07內容簡介|旅遊業是香港經濟四大支柱之一,香港的文化和社會變化,與本地旅遊業發展不可分割。
開埠初期,西方人對香港的印象普遍惡劣,視為一個氣候不佳、自然資源匱乏、危機處處的荒島;一百年後,二戰結束,香港著力發展旅遊業,其殖民地背景吸引了很多對神秘東方有憧憬的外國遊客,漸漸得到購物天堂、美食天堂、東方之珠的美譽;來到現代,香港也開發人文旅遊的資源,郊外風光、文物古蹟不一而足,展示了香港旅遊業的多元化和與時並進。
本書是首部有關香港旅遊文化史的專書,旨在探討自開埠至九七回歸,香港作為旅行目的地的歷史發展、文化與經濟相關的行為。
從殖民地早期至二戰,旅行的各種發展形式如長途、短途、本地遊、僑居和遷移等,加強了西方人和中國人之間的社會和文化交流。
戰後,香港旅遊的進一步推廣及產業化,除了帶動經濟發展外,亦有助殖民地政府為香港樹立國際現代化的城市面貌,加強了香港人的本土化和身份認同。
香港人以文物、商業成就和東西方文化的並列,建構歷史及重拾「正面」記憶。
業界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旅遊活動,使城市的文化走向本土發展,進一步讓香港獲得國際認可,帶動了以中西文化並存的都會發展歷程。
(書本圖片由三聯書店提供)【閱讀世界:世界閱讀日專輯】【虛擬書室:上網打書釘】
藝文格物書籍介紹香港書展你可能感興趣
延伸文章資訊
- 1香港旅遊|疫後旅行計畫首選西九龍地區三大藝文亮點
因此香港旅遊發展局特別將富有多元面貌的「西九龍」地區作為深度文化旅遊推廣重點,範圍覆蓋油麻地、佐敦和西九文化區一帶。從經典懷舊的歷史建築、 ...
- 2為您介紹香港文化及觀光旅遊必遊景點- 香港旅業網
香港旅業網為您介紹香港文化及觀光旅遊景點,方便您規劃旅遊行程。旅客無論是來享受悠閒假期、體驗中西文化,還是來探索大自然,各大必遊景點定能讓他們盡興而歸。
- 3香港書展2021|由危險荒島到知名東方之珠:形塑 ...
旅遊業是香港經濟的四大支柱之一,反映出香港文化和社會的變化。最初,本地旅行僅限於來自上層階級的外國居民,他們有金錢和休閒時間,穿著雅緻的衣.
- 4被忽視的香港文化旅遊
香港糅合了中國和西方的文化,又有很多具有歷史價值的古蹟,擁有發展文化旅遊的潛質。政府也一直提倡發展文化旅遊,以求在大都會中建立本土特色。但香港文化旅遊發展 ...
- 5香港具潛力發展文化旅遊 - news.gov.hk
去年5月,我和前香港賽馬會主席夏佳理先生一同出席前中區警署建築群,即 ... 作為一個中西薈萃、擁有多元文化的城市,香港深具發展文化旅遊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