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恐懼的原型︰分裂、憂鬱、強迫、歇斯底里人格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四種需求形成四種恐懼的原型,分別如下:1、害怕將自己交出去;2、害怕 ... 自己邁向完整而獨特的動力能夠幫助我們克服恐懼,完成我們命定的事務。

Home/好書推薦/【好書推薦】恐懼的原型︰分裂、憂鬱、強迫、歇斯底里人格深度探索 【好書推薦】恐懼的原型︰分裂、憂鬱、強迫、歇斯底里人格深度探索 0 Postedin:好書推薦on2018-01-05 好書推薦恐懼的原型第29期學會電子報鐘穎 鐘穎/高雄中學輔導主任 作者:弗里茲.李曼 原文作者:FritzRiemann 譯者:楊夢茹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7/04/01    引言 如果將人內在的心理動力對應太陽系運行的規律來進行分類,我們將得出四種運行的原則,分別是自轉、公轉、向心力、與離心力。

這四種力兩兩一組,恰好是我們想要追求獨立(自轉)、依賴他人(公轉)、嚮往永恆(向心力)、與求新求變(離心力)的不同心理需求。

這四種需求形成四種恐懼的原型,分別如下:1、害怕將自己交出去;2、害怕做自己;3、害怕變化;4、害怕必然性。

本書是德國心理學家,同時也是慕尼黑心理暨治療研究所的創始人弗里茲李曼(FritzRiemann,1902-1979)享譽全球的經典心理學作品,他將我們內在的恐懼分成上述四類,如果我們的恐懼達到病態程度時,將分別呈現出分裂人格、憂鬱人格、強迫人格、與歇斯底里人格。

造成這些人格的環境因素為何?早期經驗如何塑造了他們?成年後又可能會出現哪些不適應的行為?弗里茲李曼用豐富的治療經驗在書裡詳述了這些細節,內容引人入勝,同時讓許多讀者反省、修正了個人的親子互動,或尋求進一步的心理諮詢與諮商,以謀求更和諧的家庭生活或親密關係。

在介紹這些類型時,我會先簡明地勾勒不同人格的基本樣貌,然後再從治療的經驗出發,為他們的骨架補充血肉以增進讀者的瞭解。

必須先強調的是,我們很容易從這些描述中對號入座,認為自己就是某一型。

事實上,這四個類型都可以是我們自己,只是精神官能症者容易更僵化偏狹地運用自己的某個面向,進而產生種種不適應的行為。

害怕交出自己-分裂人格 分裂人格的人費盡心思獨立過活、盡可能自給自足。

他不依賴任何人,不需要任何人, 尤其重要的是,不必為任何人負責。

分裂人格描述的是這樣的一群人,他們追求自主、嚮往獨立,害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

他可以是個值得信賴的朋友與同事,但當他察覺你想要更進一步的企圖時,很快會表現出敵意。

他變臉的速度相當快,因為他為自己建立的心牆如此高而厚重,以致於任何一點親密感都會為他帶來壓力。

他們越逃避發展人際關係,他們周遭的人際關係就越少,兩者形成惡性循環。

在發展親密關係時,分裂人格者不太願意發展持續而穩定的感情,結婚對他們來說是放棄自我意識的行為,因而他們給人一種自私且獨善其身的印象。

他們只想當自己的伙伴,繞著自己打轉,夢境也常表現得稀薄而無趣,給人空盪又寂寞的感覺。

我發現,他們這類人對孩子的感情乍看之下雖然溫暖親密,但興頭過後就冷淡以對,時時擔憂孩子剝奪了自己獨處的時間,逾越了他為個人生活立下的種種規範。

這份擔憂很容易轉化為恨意,逼得他們只能以反向作用的心理防衛機轉重新出現在孩子面前。

這種冷熱不一的態度會讓他們的孩子感到疑惑而謹慎,因為他們不知道下一刻自己會被如何對待。

他會有意無意地表露出對婚姻生活和生養小孩的後悔,因此把他的家人刺得滿身傷。

但他卻依舊自我中心,認為自己付出了很多。

在婚喪喜慶中,他們也是那個只顧食材美味與好壞,不屑人生儀式莊嚴性的人,因此在親友間的評價並不高。

真正令人遺憾的,是這類人其實很少尋求治療,多是被他們搞得傷痕累累的親人來尋求諮商。

害怕做自己-憂鬱人格 『害怕失去』主導了憂鬱人格的各種表現:害怕孤立與分離、害怕不被保護和寂寞、害怕被拋棄。

跟分裂人格者相反,憂鬱人格盡全力想要維持與人最緊密的關係。

他們害怕獨立,也害怕對方想要從自己身邊獨立。

邁向個體化的要求對他們而言雖然令人嚮往,但卻不可思議。

人格獨立而完整的要求令他們恐懼,因此他們很容易將他人給理想化,缺點則視而不見。

在親密關係裡更是嚴重,否認的防衛機轉會將伴侶的缺陷剔除光光,因此很容易為人利用。

作者描述這類人的自我要求往往相當高,盡力表現完美、謙遜、百分百配合他人,不惜犧牲自己的權益來成就他人。

但怯於做自己會付出嚴重的代價,自卑感很快會轉成情緒的勒索,用溫柔的方式虐待著對方,甚至以死威脅對方不能離開。

然而伴侶很快會就要求自主跟自由,逃離令人窒息的關係。

害怕做自己的憂鬱人格是尋求諮商的常見類型,經驗告訴我,他們總是想從對方身上尋求一種深刻且專注的永恆凝視,用自我貶抑的方式來交換對方的愛。

性、時間、自尊、金錢、乃至健康都可以無條件地奉獻給對方,病態的依戀是他們在親密關係中唯一感到安全的方式。

進行深度心理治療時,治療師會發現很難提供他們矯正性的情感經驗,因為他們的心裡只願意被另一半填滿,容不太下跟治療者工作的空間。

他們很容易任由自己被對方榨取各種有形與無形的資源,私心期待這能換來永遠的依賴。

但失衡的關係最終還是會在潛意識能面裡導向平衡,被壓抑的憤怒將表現在他們的各種身心症狀與不經意的攻擊性言詞中,進而將同感疲乏的雙方逼近死巷。

害怕改變-強迫人格 他們試圖讓生活規格化, 對於所有新的、不熟悉、使他不安的東西, 一概予以拒絕。

強迫人格與歇斯底里人格是另一座天秤的兩端。

工作狂、囤積癖、與強迫症者都可以劃分入強迫人格這個類型。

他們堅決地抗拒改變,擁護傳統,活潑潑的教義常被他們僵化成教條,開放的哲學觀念也被他們扭曲成形式與規則。

各種原則與偏見充斥在他們的心靈裡,沒有先行演練過的計畫都令他們討厭。

酷愛確定性是他們的主要問題,那些只具備可能性的東西讓他們頭皮發麻,他們認為生活主要是一種充斥著人為安排的行程表,而不是可以隨性自在的場所。

安全感與權力慾因此成為他們最重視的兩項價值。

因為習慣,所以他們拒絕改變,在親密關係裡看似忠誠的他們其實只是不敢冒險。

強大的自我控制力很容易演變為吹毛求疵,紀律、權威、風紀、貫徹等字眼成為他們最愛的名詞,他們的下屬與家人因此常活在被挑剔的眼光裡。

新聞中看見的那些捨不得丟棄破損家具、雜物、火車票根、廣告傳單與統一發票,進而將家中堆放得無處走路的當事人是這個類型的最佳代言人。

那些不能捨棄的物品,象徵著穩定不變的世界。

他們的不捨背後是一種對改變的恐懼,對抗分離意味著對抗死亡。

他們是歐文亞隆口中那群「拒絕向生命借貸」的最佳代表,只要穩定,就可以免除對死亡的焦慮。

另一個極端的表現是對整齊劃一的嚴厲要求,常表現在辦公桌和衣櫥的極度整潔,對舊物品的厭惡,對可能帶來病菌的物品的焦慮和排斥,例如門把、拖鞋、不小心灑在流理台的水珠等。

這兩類行為看似迥異,但其背後的心理動力卻一致,都是藉著對世界保留原樣來抗拒任何人都逃避不了的變化。

因為這種對恆常性的病態性固執,讓這類的人抗拒接受心理治療,只有到出現強迫症狀的時候才會見到他們進來諮商室尋求幫助。

害怕規律-歇斯底里人格 他喜歡當個不必負責任的小孩,或至少要讓青春留步,因為這個世界對孩子總是比較寬容,不會要求他負起全責。

歇斯底里人格追求改變與自由,他們討厭束縛、討厭傳統,「他拚命追求的自由比較像是要擺脫什麼,而非自由地去做什麼。

」作者指出,這類型的人會用各種否認和質疑的方式來面對真實的世界,他所擁有的是表面的自由,他在自己的春秋大夢裡做著虛幻的想像。

他對這個社會的真實面認識的太少,以致於事情的發展往往不如他的意。

越是這樣,他就越是躲在幻想的國度中,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他想要立刻獲得滿足,厭煩等待,他定不下來,給不出承諾。

他想轟轟烈烈的活一場,盡情地將自己奉獻給生命。

在親密關係中,他渴求伴侶的肯定,肯定越多越好,伴侶也越多越好。

他活在別人的眼光裡,卯足全力地去吸引周遭的人。

因此他常把身旁的人迷得團團轉,目的是透過他人的崇拜來重振自己脆弱的自信。

歇斯底里人格是諮商室裡常見的那些自信又迷人的個案,我的經驗指出,當他們發現被治療者洞悉了內在自卑的自我時,就會羞愧地著找各種理由想逃避諮商。

因為他們只想被崇拜、被注視,活在當下,永遠年輕。

但很可怕的是,我們周遭有太多事情會提醒我們死亡的到來。

同學會、髮線、體重,鄰居逐漸長大的小孩。

這類當事人很容易像兒童一樣拒絕面對現實,因此總是從殘酷的職場競爭中落敗下來,他們面對自己和現實的態度都很不誠實,自由是他們用爛的藉口,事實上我們很容易從他談的自由中發現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

這因此使他們常成為傷害伴侶的那一方,因為忠誠對他們並不重要。

他們真正期待的是開放的親密關係,但弔詭的是,他真正肯給對方的自由度卻遠比給自己的還要低。

他們會因此發現自己的觀念並沒能脫離他所厭惡的常規與社會價值,但這種表裡不一的感受不見得能開啟他真正的轉化,反而是加劇對自己的厭惡或否認的心理機制。

綜合評論 你可以不同意弗里茲李曼為恐懼的原型所做的分類,但我們確實可以在其他的理論家口中發現對這些人格的不同描述,例如歐文亞隆的「獨特性與終極拯救者」,佛洛姆的「安全與自由」,阿德勒的「社群情感與追求優越」、保羅田立克「做為自我而存在的勇氣及做為部分而存在的勇氣」,乃至客體關係理論所談的「自貶與理想化」。

人類確實是擺盪在兩極之間的可憐生物,無法從衝突對立的心理動力中逃脫。

弗里茲李曼用這四個端點來描述我們的人格如何在獨立與安全、變化與永恆的需求間,因為恐懼的對象不同而移動。

在尋求對象時,這四類人容易不自主地會從另一個極端類的人身上找到自己失落的一角,然而這種向外尋得的補償永遠不會真實。

所謂的完整,只能是從我們內在緩慢長出來的自我上找到。

多年的治療經驗讓我相信人類追求完整的需求非常強烈,唯有這股想讓自己邁向完整而獨特的動力能夠幫助我們克服恐懼,完成我們命定的事務。

哪怕是那些為了逃避自我認識而產生的種種身心症狀與防衛機轉,都指出了相同的事實:我們的潛意識總是企圖補償那些意識層面造成的錯誤。

作者指出,每一種恐懼都有前身,它與我們的早年環境及成長背景有關。

人格的錯誤發展固然與環境相關,但我仍須強調先天氣質的重要性絕不可小覷。

人格是先天與後天兩者互動出來的結果。

一如我們的一生交織在命運與自由裡,絕不偏向任一端。

他用原型一詞來稱呼這些恐懼,表示他相信這是內建在我們心靈深處的需求。

獨立與依賴、固定與變化,「我們追求什麼,就會恐懼那些與之相反的事物。

」然而事實上宇宙卻是均衡而有序的,那些看似對立的,恰好是我們未知的另個部分。

希望所有在書中段落看到自己的人,都應該明白自己並不孤單,並努力試著去將那我們恐懼的那些價值和意義給認同和尋找回來。

— 本文章刊登於第29期電子報 FacebookTwitterGoogle+Line 推薦閱讀 【好書推薦】大人的友情:在大人之間,友情以什麼樣的面貌存在著? 【好書推薦】這麼想就對了:哲學家教你破除11種負面想法 【好書推薦】人我之間 【好書推薦】榮格心理學不插電講堂 【好書推薦】天生變態:一個擁有變態大腦的天才科學家 【好書推薦】愛上當爸媽這件事 發佈留言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留言顯示名稱* 電子郵件地址* 個人網站網址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2017年會花絮 2017年會花絮 2017年會花絮 2017年會花絮 2017年會花絮 2017年會花絮 2017年會花絮 2017年會花絮 最新文章NEWS 生涯電子報第四十八期出刊! 【好書推薦】親職好書:《我想遇見這樣的大人》 【創意玩生涯】「營火故事」-迷霧森林的求生指南 【毒癮獨影】為愛,偽愛 【生涯前哨站】延續職涯,迎向幸福下半場! 學會公告專欄文章學會宣傳DM 其他操作 登入 訂閱網站內容RSS資訊提供 訂閱網站留言RSS資訊提供 WordPress台灣繁體中文 訂閱生涯電子報我們每季會出刊一次生涯電子報,若您有興趣,歡迎您留下資料。

(請儘可能填寫可接收Gmail信件之信箱,避免收不到發刊訊息) 姓名: E-Mail: Leavethisfieldemptyifyou'rehuman:線上申請入會 .個人會員申請.https://reurl.cc/Rj06O9 .團體會員申請.https://reurl.cc/KpAx0e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