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健康園地-發燒時應注意事項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發燒」是一種常見的問題,當體內的溫度超過38℃以上就可稱為發燒,發燒是身體在消滅感染原或毒素、同時又修補這些感染原所造成的傷害而產生的現象。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earch
請輸入關鍵字
搜尋
進階搜尋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至Plurk[另開新視窗] 分享至twitter[另開新視窗] 分享至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至email[另開新視窗]
溫馨迴響 使命願景及定位 院區簡介 部科介紹 部科介紹(主頁面) 一般內科 心臟血管內科 消化內科 胸腔內科 腎臟內科 神經內科 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 復健科 血液腫瘤科 感染科 皮膚科 過敏免疫風濕科 家庭醫學科 安寧療護科 一般外科 消化外科 胸腔外科 心臟血管外科 泌尿科 骨科 神經外科 整型外科 眼科 耳鼻喉科 麻醉科 婦產科 小兒科 精神科 中醫科 影像醫學科 核子醫學科 放射腫瘤科 檢驗科 病理科 口腔醫學科(牙科) 營養科 藥劑科 企劃課 社會工作課 護理科
網路掛號 就醫指南 主畫面 掛號說明 民眾自費檢驗COVID-19門診 門診服務 住院服務 門診檢驗室簡介 醫師與看診科別簡介 門診看診進度 醫師休(代)診資訊 證明文件申請 就醫資訊參考
醫療收費基準 戒菸戒檳服務 健檢中心 健康資訊 健康衛教 營養部落格 仁愛藥事委員會專欄 藥品資訊
新進醫師簡介 特色服務 特色服務(主頁面) 產後護理之家 失智症日間照護中心 女性健康中心 肝病中心 心臟血管中心 心靈小棧 神經系中心 聯合檢驗中心 社區整合照護科 護理之家 社區護理室 生殖醫學中心 長期照護服務 健康管理中心 癌症防治研究發展中心
醫師簡介 交通方式 便民服務及下載 洗手運動 相關連結 菸害防制相關網站 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政大門診部 臺北市政府醫務室 12區健康服務中心 1966長照服務
線上申辦系統 線上申辦 申請進度查詢
互動交流 政府資訊公開 單一陳情 民眾感謝函 健康諮詢FAQ 社會服務 院訊雙月刊 為民服務白皮書 保有管理個人資料項目 仁愛院區錄影監視設置區公告
電子病歷專區 上方連結 網站導覽 回首頁 員工信箱 台北通-健康服務 單一陳情 院訊雙月刊 English
下方連結 雙語詞彙 FAQ 單一陳情 本站使用正體字 隱私權及資訊安全政策 資通安全政策及目標 宣導使用ODF開放文件格式
::: 上方連結 網站導覽 回首頁 員工信箱 台北通-健康服務 單一陳情 院訊雙月刊 English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至Plurk[另開新視窗] 分享至twitter[另開新視窗] 分享至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至email[另開新視窗]
字級 小 中 大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 溫馨迴響 使命願景及定位 院區簡介 部科介紹 部科介紹(主頁面) 一般內科 心臟血管內科 消化內科 胸腔內科 腎臟內科 神經內科 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 復健科 血液腫瘤科 感染科 皮膚科 過敏免疫風濕科 家庭醫學科 安寧療護科 一般外科 消化外科 胸腔外科 心臟血管外科 泌尿科 骨科 神經外科 整型外科 眼科 耳鼻喉科 麻醉科 婦產科 小兒科 精神科 中醫科 影像醫學科 核子醫學科 放射腫瘤科 檢驗科 病理科 口腔醫學科(牙科) 營養科 藥劑科 企劃課 社會工作課 護理科
網路掛號 就醫指南 主畫面 掛號說明 民眾自費檢驗COVID-19門診 門診服務 住院服務 門診檢驗室簡介 醫師與看診科別簡介 門診看診進度 醫師休(代)診資訊 證明文件申請 就醫資訊參考
醫療收費基準 戒菸戒檳服務 健檢中心 健康資訊 健康衛教 營養部落格 仁愛藥事委員會專欄 藥品資訊
新進醫師簡介 特色服務 特色服務(主頁面) 產後護理之家 失智症日間照護中心 女性健康中心 肝病中心 心臟血管中心 心靈小棧 神經系中心 聯合檢驗中心 社區整合照護科 護理之家 社區護理室 生殖醫學中心 長期照護服務 健康管理中心 癌症防治研究發展中心
醫師簡介 交通方式 便民服務及下載 洗手運動 相關連結 菸害防制相關網站 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政大門診部 臺北市政府醫務室 12區健康服務中心 1966長照服務
線上申辦系統 線上申辦 申請進度查詢
互動交流 政府資訊公開 單一陳情 民眾感謝函 健康諮詢FAQ 社會服務 院訊雙月刊 為民服務白皮書 保有管理個人資料項目 仁愛院區錄影監視設置區公告
電子病歷專區 search
請輸入關鍵字
搜尋
進階搜尋
首頁 仁愛健康園地
仁愛健康園地 網頁功能 列印內容[另開新視窗] 注音
:::發燒時應注意事項
「發燒」是一種常見的問題,當體內的溫度超過38℃以上就可稱為發燒,發燒是身體在消滅感染原或毒素、同時又修補這些感染原所造成的傷害而產生的現象。
多半是因為細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亦或是肺炎、麻疹、中耳炎、支氣管炎、急性闌尾炎、腎盂腎炎、急性病毒性肝炎、猩紅熱、腦膜炎、蜂窩性組織炎、細菌或病毒感染……等疾病所導致的發燒;但運動、天氣熱、曝曬太陽下、洗熱水澡、泡溫泉等也會提高體溫,若量體溫前有上述情況,應先休息半小時再測量,再確認是否發燒。
體溫有幾種量法,比較標準的量法是把溫度計放在舌頭下雙唇緊閉量五分鐘的方法,嬰兒或無意識的人則可用肛表量直腸的體溫,平常較為常用的方法是將溫度計放在腋下測量,但腋溫比較不正確,也可使用電子耳溫槍測量耳溫。
肛溫比舌下體溫約高攝氏0.3度,腋下溫度比舌下溫度約低攝氏0.3度。
因個人體質不同體溫都有些差異,多數人的舌下體溫平均在攝氏36.7度,即在攝氏36.2到攝氏37.4度之間,小孩比大人高,老人比年輕人低,而一個人一天的體溫也有高低的時候,高低相差約在攝氏1度,一天之內最高體溫常在下午五、六點,最低體溫則在清晨三點鐘左右時。
(一)退燒的建議方式如下所整理: 1.儘量讓病人休息,避免不必要的活動,不要上班、上學。
2.高燒前有發抖畏冷時,先用棉被或衣物覆蓋,不畏冷時再減少身體衣物的覆蓋。
3.多補充水分,包括開水、果汁、飲料、水果及含豐富電解質的運動飲料等等。
4.飲食盡量清淡,避免蛋白質的食物,如肉、蛋、奶、堅果類、豆類等。
以流質為主,如菜湯、果汁(注意果汁的溫度不可低於室溫)。
水果、煮過的蔬菜,稀飯也可以。
5.若病人胃口不佳可少量多餐,如果不餓,則不要勉強進食。
通常食慾恢復即是身體開始痊癒的信號,在身體狀況恢復之初飲食也儘量維持清淡。
6.適度減少被蓋及避免衣服穿著過多,以促進身體的體熱散去。
7.室內空氣要保持流通,室內溫度保持在20~24度左右。
8.室內光線不要太強,保持安靜,讓患者盡量休息。
9.冰枕置於前額或腦後。
10.發燒各部位溫度需注意。
腋溫37.5度(肛溫38.5度)以上可以給冰枕(三個月內的病童則給水枕)。
腋溫38度(肛溫39度)以上可以給口服退燒藥。
腋溫38.5度(肛溫39.5度)以上可以給肛門退燒塞劑,並配合溫水擦澡(溫水擦澡沒有次數限制,只要腋溫超過38度,每隔一小時就可以擦澡一次)。
使用口服退燒藥需要間隔4個小時。
使用肛門退燒藥需要間隔8至12個小時。
口服退燒藥與肛門退燒塞劑不要同時使用,兩者需間隔至少一小時。
(二)藥物治療: 1.肛門栓劑:可在栓劑前端塗上乾淨的凡士林,尖端塞入肛門內,捏緊屁股3分鐘,待藥品溶化。
2.Acetaminophen普拿疼:小兒普拿疼顆粒(80mg/tab):體重8公斤小孩,每次1顆或1顆半,每4~6小時一次。
大人普拿疼顆粒(500mg/tab):體重25公斤小孩,每次半顆或2/3顆,每4~6小時一次。
退燒藥只是短暫地把燒降低一點,並不是『止』燒藥。
在退燒的藥效消失後,身體又會發燒,這是因為疾病還存在的緣故。
(三)併發症及處理: 發燒時出現的抽慉稱為「熱痙攣」,是一種良性的抽慉。
多數會自行停止,此狀況不至於對腦部造成傷害。
因為發燒所引起的熱痙攣通常會發生在6個月至6歲的小孩,因為體溫急速上升而引起抽慉。
若在發燒初期的24小時內沒有出現痙攣現象,就應該不會發生痙攣,如果痙攣發生的時間超過15分鐘,要懷疑是否有其他引起痙攣的可能,需盡速送醫。
脫水現象的觀察,可以壓病人的臉或手的皮膚看是否會彈回來、皮膚是否乾燥、舌頭是否溼潤等來判斷,如果是新生兒,可以檢查頭頂骨未合的部分是否縮進去。
對於發燒每個人的忍受程度不同,如果病人能夠忍受,發燒本身不一定需要馬上做退燒治療,但是如嬰兒、小孩不會自己表示難過時,則須特別注意。
發燒是身體有狀況的警訊,也是一種身體免疫功能對抗疾病的反應,千萬不可輕忽。
作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羅卉茹藥師
點閱數:22748
資料更新:108-11-0410:48 資料檢視:108-11-0410:48 資料維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
回上一頁
::: 就醫指南 主畫面 掛號說明 民眾自費檢驗COVID-19門診 門診服務 住院服務 門診檢驗室簡介 醫師與看診科別簡介 門診看診進度 醫師休(代)診資訊 證明文件申請 就醫資訊參考
下方連結 雙語詞彙 FAQ 單一陳情 本站使用正體字 隱私權及資訊安全政策 資通安全政策及目標 宣導使用ODF開放文件格式
更新日期111-09-02院址:106243臺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10號總機:(02)2709-3600
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轉888本院客服中心(外縣市請撥02-25553000)
本網站最佳瀏覽解析度為1024x768,建議使用IE5.0以上之瀏覽器
本網站內容所有權歸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所有,禁止任意轉載、複製或做商業用途
延伸文章資訊
- 1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健康的叮嚀:打破發燒的迷思」
這就好比說發燒的時候,我們的腦子會認為38 ℃ 以上才是正常體溫,冰枕等物理退燒法違背腦部的設定而讓熱量流失,就好比把熱水器溫度設在100 ℃ ,一面插電加溫,一面卻 ...
- 2體溫幾度算發燒?耳溫、額溫和腋溫,發燒標準皆不同!
- 3體溫量不準有3大原因,37℃算發燒嗎?5種標準區間一看就懂
耳溫☀腋溫☀量體溫怎麼量才準?怎麼判斷是體溫偏高或發燒?發燒的定義一般來說是指肛溫>38.3℃、口溫>37.9℃。通常發燒溫度不會超過41.1℃。
- 4衛生福利部【台灣e院】-家醫科 常見問題 - 另開視窗
您好,37.1度並沒有真的到發燒的溫度,而且人的體溫也非整天恆定,本就會起伏,無須因為體溫計上的數字擔心。但如果您會感到不舒服,像是熱熱的感覺或輕微頭痛,那就有可以 ...
- 5幾度才算發燒?耳溫、額溫、腋溫發燒溫度一次看懂 - 叫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