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早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新石器時代晚期 ... 在距今三千五百年前左右,東海岸的繩紋紅陶文化演變為三個地方性類型:卑南文化、麒麟文化、花岡山文化。

代表東岸地區的文化呈現了豐富而多樣性的面貌, ... 新石器時代早期 年代距今約五千到四千五百年前,這個時代的代表是「大坌坑文化晚期」,主要的遺址有卑南遺址文化層的下層、月眉Ⅱ遺址等。

台灣東部地區大坌坑文化晚期的陶器和石器(月眉Ⅱ遺址所出土) 這個時候很可能是有不同於長濱文化人的另一群移民來到台灣西海岸部分地區(很可能就是古南島語族)。

因為從出土物看來,新石器時代文化並非從長濱文化演化,而且二者還並存了一段時間。

從遺址的大小及文化層堆積得知,已經是定居的小型聚落,他們大多居住在河邊、海邊、湖岸。

最重要的是,這個時候已進入農耕階段。

從遺址中出土了石鋤、石斧等農具,有學者進一步推測可能是種植根莖類作物,不過狩獵和採集仍是食物重要來源。

起初因為糧食生產的技術尚不發達,生產力不足以支撐較多的人口,聚落數量也少。

人口及聚落長期維持穩定均衡的狀態,到了晚期才起變化,人群顯然的,生活比較穩定、漸有餘裕。

反映在器物上,可以看到相當流暢與具美感的陶器及紋飾,表示當時的人已經重視審美了。

新石器時代中期 年代距今約四千五百年到三千五百年前,考古學者尚未決定代表文化的名稱,目前暫時稱為「繩紋紅陶文化」,因為這個文化在器物上的特徵是:出現許多紅褐色、表面施以細繩紋細砂陶或泥質陶。

主要遺址有小馬洞穴中層、漁橋、鹽寮、老番下層等。

淵源上可能是由大坌坑文化晚期逐漸演變而來,移民極可能來自台灣西南沿海及恆春半島,並始終與西海岸的南北兩地密切往來。

遺址的規模較前期都大,文化層堆積也較厚,可知他們已選擇適當的地點長期的居住下來,成為部落社會。

生業型態成為以農業為主,除仍種植根莖作物外,可能已開始種植稻米。

漁橋遺址出土的彩陶、繩紋陶和蓆紋陶 奇觀遺址出土的石刀 漁橋遺址陶器復原圖 新石器時代晚期 在距今三千五百年前左右,東海岸的繩紋紅陶文化演變為三個地方性類型:卑南文化、麒麟文化、花岡山文化。

代表東岸地區的文化呈現了豐富而多樣性的面貌,當然也更可能有新的人群帶著不同的生活方式登上這個舞台,相互影響、激盪,文化的格局隨之蛻變。

回上一層 Copyright(c)1995,1996.(Copyrightwhere/whoiscopyrightdue) Contact:[email 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