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諦(苦、集、滅、道)-- 脫離生死的出路@ LIFE TV ...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四諦(苦、集、滅、道)-- 脫離生死的出路[日期:2006-04-09] 來源:寧瑪資訊 作者:慈誠羅珠堪布 (轉載於戒邪淫網) 今天針對四諦做一個開示。

LIFETV生命電視桃園中心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一花一淨土一土一如來。

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1102141003四諦(苦、集、滅、道)--脫離生死的出路?佛學名相四諦(苦、集、滅、道)--脫離生死的出路 [日期:2006-04-09]       來源:寧瑪資訊 作者:慈誠羅珠堪布                                      (轉載於戒邪淫網)     今天針對四諦做一個開示。

四諦與以前所講過的二諦(世俗諦及勝義諦)有什麼不同呢?二諦是見解的對境,四諦雖然也有見解對境的成分,但主要是以修持方法為重點,始終圍繞著如何修持才能獲得解脫的主題而宣講的。

所以二諦與四諦在佛教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常識,如果能夠瞭解,就會對自己的修行有一定的幫助。

當然,如果不廣學二諦或四諦等佛教的太多理論,而只是學到適當的理論後專修也可以,但除了一些極利根的人以外,是很容易出差錯的。

    譬如:如果只知道人身難得、輪迴痛苦的道理,往往在修行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疑問:我修這些到底能不能得解脫?如何得解脫?修的是不是正法?這些疑問一旦出來,由於沒有聞思的智慧,自己無法解決並產生困擾,從而成為修行的違緣。

但是智慧卻可以幫助和鼓勵我們,所以,作為修行人,還是應該有一些應有的智慧,這些知識對於實修的人來說也不但是需要,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常識。

    一、概述    四諦的修法就是從出離心、菩提心開始。

出離心讓我們超越輪迴,菩提心讓我們在超越輪迴後卻不離輪迴。

這二者之間是否矛盾呢?並不矛盾。

如果沒有出離心、不能超越輪迴,我們就與六道眾生無異,誰也沒有能力去度化他人。

若要超越輪迴,就必須斷除貪慾輪迴的念頭,但在超越之後,卻不能脫離這個輪迴世界。

所謂「脫離」的意思,就是得到涅槃後不度眾生,只追求自己的解脫。

聲聞緣覺就是不但超越而且脫離了輪迴,他們安住在滅定中,因定力有限,所以既沒有能力,也沒有願望度化眾生。

    但大乘佛法則要求超越卻不能脫離輪迴。

因為大乘菩薩不論是修空性、無我、或大悲心,其目的並不是要逃避輪迴的痛苦,而是為了具有更強大的能力,能夠更好地、更完整地去利益眾生,能夠更無私地付出。

凡夫因為沒有超越輪迴,所以沒有任何選擇餘地,他們身不由己地要流轉輪迴。

而大乘菩薩雖然超越了輪迴,卻自願不離輪迴,因為他們深知,要度化眾生就必須身處其中,因為在涅槃中並沒有眾生,所以大乘菩薩不能脫離輪迴。

在這點上最重要的,是要將世俗諦與勝義諦分開來看。

    何為四諦?就是苦、集、道、滅。

為何不是五諦或三諦呢?因為一切所知,或所有存在的東西可以分為兩種:涅槃和輪迴,在這之間沒有第三種存在可言。

輪迴有它的因果,涅槃也有因果,兩對因果加起來就是四諦,佛教的四諦就是以因果來解釋輪涅。

    凡夫為何流轉於輪迴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問題,這個不朽問題的答案,只有佛才能闡釋,即使其他人精通了世間的所有學科,面對該問題,腦海中都只能是一片茫然。

    佛陀以無礙的智慧,將此問題的答案向我們一語道破:不論是做人或做畜生都有各自存在的因,既不是偶然,也不是造物主的安排,這個因叫做集諦。

而苦諦,就是輪迴的果。

為何取「諦」字呢?「諦」就是真實的意思。

這是否意味著輪迴是真實的呢?並非如此。

之所以稱之為真實,是從聖者的角度而言的。

因為凡夫的所見與聖者的所見有雲泥之別,凡夫人因被種種無明所遮障,所看到的是虛假的幻覺,而聖者看到的則是真實的,所以「諦」字並不是依凡夫而取的名稱。

    那麼,究竟有多少真實的東西呢?有四個:輪迴的因是集諦,果是苦諦;涅槃的因是道諦,果是滅諦。

滅就是通過修行之道而消滅所有的業障、痛苦,遠離輪迴一切不清淨的現象。

    彌勒菩薩的《寶性論》在詮釋四諦時,用了一個恰如其分的比喻來說明:從一個人生病、看病、吃藥,到最後重獲健康。

醫生治病的過程有四個步驟:一、必須知道病的本質;二、必須斷除病源,如果不將病源根治,想直接阻止病痛是沒有用的;三、給藥;四、藥到病除。

任何醫生給人治病,都必須經歷這四個階段。

首先,如果不知病因就無法下藥,知道病因但沒有藥、不懂藥理、或下錯藥也起不到作用,所以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必須從知道病因入手。

同樣,四諦也和治病的四個步驟相對應:「苦諦」是所知,「集諦」是所斷,「道諦」是所修,「滅諦」是所獲。

    我們首先也必須知道輪迴到底是什麼?人的生老病死以及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以上所有的問題都可歸納為兩個字——苦諦。

瞭解苦諦以後,就對如何解決生老病死有了一定的認識,而它們的根源就是集諦,要斷除這個根源,該採取何種方法呢?生理上的病症需要適當的藥物,醫治生老病死則需要修習正法。

對治煩惱執著,必須利用某種與它針鋒相對、尖銳對立的東西去將它推翻,不然起不了作用,這就是道諦。

其結果就如同對症下藥後病人能重拾健康一樣,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

小乘修行人只希望解決個人的生老病死,大乘菩薩的發心是不僅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更要解決所有生命的生老病死。

    要完全做到這點是極其困難的,單憑個人的力量去度化所有的眾生,即使是佛陀,在一世之中都無法完成。

但佛的能力和願力是永無止盡的,他時時刻刻都在度化有緣眾生,即便如此,佛也無法度盡所有眾生。

能否度盡不是首要問題,關鍵在於是否在為此而奮鬥。

四諦就是為達到這些目的而宣說的。

  二、廣述    1.苦諦四種行相的重要性    關於對苦諦的認識,無論是顯密兩宗,還是大小二乘,都有自己不同的見解,此處就講顯宗大小乘共同的觀點。

四諦中的每一諦都有四種行相,行相是《俱捨論》中的專用名詞。

四諦與行相是怎樣的關係呢?我們可以打一個比喻,假如臉是苦諦的話,臉上的五官就是行相。

《俱捨論》講苦諦有四種行相:無常、痛苦、空性、無我。

比較籠統地講,苦諦就是輪迴中一些不好的、不清淨的現象。

如從細節去看,就有所謂的四個行相。

雖然密法在不共的見解上不承認此行相,但無論顯宗的小乘、大乘,在此問題上的觀點卻是一致的。

    以前提到過,除了一些菩薩以外,沒有一個智慧生命是自願流轉輪迴的。

雖然現在有些人在被催眠時,會說他們是故意投生於輪迴的,但這麼說可能是撒謊或出於自己的幻覺,實際上每個人都是在毫無選擇的情況下來的。

為何非來不可呢?就是因為由業力而產生煩惱的緣故。

就像農民種莊稼,種子本身是無情,不會思維要生出何種果實,但在適當的溫度與濕度的條件下,果實就產生了。

同樣,人在中陰時也是漫無目的,沒有任何具體的想法要做什麼,但還是來了,這就是因為已經有了轉生輪迴的因,無論是否願意,他們都別無選擇。

如果真的有選擇,又有誰會願意去做牛做馬或過痛苦的日子呢?    之所以要認識苦諦並非出於好奇,而是要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

就像醫生為了治病而去觀察、分析病的來源一樣,認識苦諦就是為了能斷除它,具體的方法就是先要找出我們流轉輪迴的原因。

對此有種種說法:無因無緣、造物主的安排等等。

但這些說法都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只有單方面的認可不能算是證據,只有被有智之士一致公認為是理性的、合乎邏輯的論點,才能算是根據,而這些立論都是沒有強有力的證據來說服他人的。

    凡夫流轉輪迴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執,由我執而產生貪瞋癡。

因為有了我執,就會想方設法利益自己,為一己之利而奔忙。

如果沒有我執,就不會產生利己的念頭,也就沒有接踵而來的種種善惡之行。

    有些宗教喜歡說神論鬼,佛教雖然不否認鬼神的存在,但卻認為潛藏在每個人心中的我執,才是世界上最大的魔鬼。

外在的魔障最多只能影響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問題,例如生病或不順遂,卻無法將我們束縛於輪迴,就算集中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鬼,也無法使我們流轉輪迴,唯有我執有此能耐。

但我們卻一直沒有意識到,這個常時存在於心中,並深得自己歡心的傢伙竟然是個魔鬼。

如果我們不想再繼續走輪迴的路,就必須先將此魔消滅,之後才能過得自由自在,不再受到它的擾亂。

    既然找到了輪迴的根源,該如何消滅它呢?燒香、磕頭、唸咒能辦到嗎?如果有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幫助也許有一定的效果,出離心可以幫助我們處理一些比較粗大的問題,再由世俗菩提心來解決較細的枝節。

但最細微的我執,唯有無我和空性的修法才能盡除,所以四種行相必須有無我和空性。

那麼無常和痛苦為何包括在四種行相中呢?就是為了讓我們能對輪迴產生厭離,不再追求輪迴中的圓滿。

    歸根結底也就是說,無常與痛苦這兩個行相能讓我們生起出離心,無我與空性則讓我們有無我的見解,這四種行相,將輪迴的真面目徹底地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使我們能夠一目瞭然,從而產生超越的願望、勇氣和能力。

    以前沒有佛的教導,對輪迴沒有正確地認識,對世俗的金錢名利常存非分之想,不計後果地貪婪追求。

如果有人對此表示沒興趣,反而被認為是不正常,所以一般人也就隨波逐流,成為了金錢名利的奴隸。

學佛以後,佛教打破了我們牢固的成見,給予了我們超越常人的、對世界、對人生的全新認識,雖然這些知識,會遭到世人的反駁,但它卻是任何理論都無法戰勝的。

佛也說過:「我不跟世間人爭論,但世間人要跟我爭論。

」意思就是佛能理解世俗人的貪慾和執著,而世俗人一旦聽到佛講無常、空性、無我就不能接受,就要提出反駁。

其實反駁是正常的,因為這些知識不但是他們從來沒有聽過、沒有想過的事情,而且和他們平時的想法也大相逕庭,所以肯定是要反對的。

但反對歸反對,世上究竟的真理只有一個,世俗人首先會反對,最後還是要接受的。

這裡講的世俗人並非指無神論者或唯物主義者,而是指還沒有學佛、沒有證悟空性的我們,就是我們所持的陳舊觀念在反對這些新的知識。

所以我們要推翻的,並非外道或無神論的觀點,而是要推翻自己的執著。

自己的執著一旦消滅,任何外道的論點都無法傷害我們,不論他們說得如何天花亂墜,對一個已經證悟的人來說都是徒勞,沒有任何影響。

能徹底推翻這些執著的方法,就是出離心、菩提心,以及最至關重要的空性見解。

    為何空性有這樣的能力呢?因為導致我們流轉輪迴的根源不是外在的某種物質,而是內在的觀點和執著,是一種念頭,而念頭是可以被推翻的。

但也不是所有念頭都可以被推翻,那些有根據的、合乎邏輯的念頭就很難被推翻。

我執是有根據、有理性的嗎?並非如此。

    從一出生開始,我們就認為有我的存在,現在回頭看看到底我是不是存在的呢?如果是的話,又是怎麼樣存在的呢?如果我們回頭詳加觀察,就會發現:原來我是不存在的。

可是為什麼現在又覺得我是存在的呢?這一切都是一種顛倒的幻覺。

就像人在生病發高燒時,視線中、腦海裡常會出現一些稀奇古怪的景象和念頭,這是因為內在已經具備了出現這些景象和念頭的因,所以不論是眼睛所見,還是心中所想,都不過是這些因所造成的幻覺而已。

又如服用某些中草藥以後,也會看見一些本來不存在的東西,並不是外在真正存在這些東西,而是我們內在已經具有形成這些幻覺的因。

    知道這一切的真相後再去修煉,就會清楚地了知我是不存在的。

從開始修練到認知無我的這一系列過程,就是道諦。

剛開始修道諦時,修行的力量不是很明顯,在打坐觀想時會深深體會到無我的存在,但出定後仍然要吃、要穿、要生活,別人罵自己時仍然會懊惱。

對此《入行論》的智慧品中也講過,並不是證悟空性起不到作用,而是其目前的能力很微弱的緣故,所以必須要使其不斷地發展、增長,一旦這個能力足夠強大的時候,情況就會改觀,這一點極為重要。

    2.只講苦諦四種行相的原因    苦諦本身包含了輪迴所有的有情和無情。

森羅萬象的器情世間,其行相何止千萬種,但為什麼佛只講四種呢?這是因為其它行相與我們的修行關係不大。

佛在《妙法之王大乘經》中講過一個比喻:一人被毒箭射中,如果不及時處理,毒素就會蔓延全身而致命。

如果此時旁邊的人卻只管研究這支箭是從哪個方向射來的、是什麼材料做的、由誰做的,而沒想到將毒箭拔出,那麼這人還來得及救嗎?所以,當務之急是要拔箭救人,而不是研究箭的來龍去脈。

這個故事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從中箭到死亡這短短的幾分鐘就好比我們生命的幾十年,在這短暫的生命中,什麼是最重要的?是去研究日月的運行?還是外層空間的星球?很多人都曾做過這些研究,但他們都在研究尚未完成前就死去了,其它星球上有無生命或水對死去的人已無關緊要。

所以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將短暫的生命用在其它的研究上是不值得的!在上面的比喻中如果有一個旁觀者,一定會覺得這些人不救人反去研究箭,是極為愚蠢、荒唐之至的。

同樣,如果只是將精力用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面,而不致力於修行,實在是不智之舉。

    無論是太空或微觀世界中的現象,都是苦諦行相的一部份,化學、物理、哲學也都是苦諦的行相,但這些對於我們的解脫並沒有太大關係。

凡事都應分個先後順序,輕重緩急。

首要的先做,其它的等以後再談也不遲。

在家人為了生存而必須做的事,並不能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而與解脫有關係的就只有四種,所以其它的就不在我們的考慮範圍之內。

一旦證果之後,無須做任何實驗,輕輕鬆鬆地就能了悟其它種種紛繁複雜的問題。

即使要做研究,也要等解決了生老病死的問題以後再說,所以目前只談這四種行相。

    世間的所有學科,都只是為了生存而已,對徹底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沒有任何幫助,一旦生命受到威脅,都只有無奈以對。

大家只需回顧一下非典流行時期世人的種種心態和行為,就可以心照不宣了。

這就是為什麼佛只講無常、痛苦、無我、空性這四種行相的原因。

    下面就四諦各自的行相做比較細節的說明:    苦諦    苦諦本身,包括外面山河大地的器世界,與六道眾生的有情世界。

也就是說,六道有情眾生,以及從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所接觸到的所有現象,都屬於苦諦的範疇。

因為經常接觸到,所以苦諦離我們最近,人的自身也包含在苦諦中。

雖說離得最近,但凡夫人對苦諦卻從來沒有準確地認識。

由於缺乏認識,就導致了很多痛苦。

所以,認識苦諦是至關重要的。

    苦諦的四種行相:無常、痛苦、無我、空性。

為什麼會對解脫輪迴有深遠的影響呢?因為,平時我們因貪嗔癡所造的殺盜淫等罪業,都是因為對這四種行相沒有正知正見而造成的。

    與無常相違的見解就是認為萬法常住不滅的常見。

常見是與生俱來的,世間的人們總是認為世間形形色色的東西是常住不滅的,並對它們萌生出貪心或嗔恨心。

但是,如果某人對無常有一定認識,就不會對他人懷有深仇大恨,因為他明白,仇人不會永遠是仇人。

從更細微的角度來看,仇人也是剎那剎那生滅的,真正去尋找時,這個仇人也無處可尋。

貪心也是一樣,一般人以為金錢名利是靠得住的,所以百般追求。

如果人們知道它們是無常的、是靠不住的,還會如此絞盡腦汁、不遺餘力地追求嗎?    《普賢上師言教》中有一個典型的公案:有位修行人在山洞中閉關了九年,在他閉關的洞口有叢荊棘。

每次出去時,荊棘都會刮到他的衣服,使他感到極不方便。

正當他想把它砍掉之時,忽然轉念一想,也許以後再也沒有機會回到洞裡了,還不如去做點有意義的事,就放棄了原來的打算;進到洞裡時衣服又被刮到,他又想把荊棘砍掉,但一想到以後不一定還會再出洞,與其砍伐荊棘,不如在洞裡修心,就仍然沒有去砍。

就這樣經歷了九年,直至上師獲得成就,洞口的荊棘還在原地未動。

正是因為他內心強烈的無常觀,才使他能夠珍惜生命的每一刻,不將時間浪費在無有意義的事情上,而只用於修行。

這一切,並不是因為他證悟了空性,而是由於體會到無常的結果。

    如果我們能深深體會到世間萬法的無常性,就不會願意將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對物質生活的追求上面。

但是,除了那些菩薩和真正的修行人以外,現在的世間人都在盲目地追求物質生活上的所謂圓滿。

追究其原因,就是世人認為物質財富是靠得住的,並以這樣的錯誤觀點而導致了諸多問題。

所以我們首先要推翻自己的常見。

通過修無常就可以推翻我們的常見,當我們能深切體會到世事無常時,就不再是昔日的自己了。

    為什麼苦諦的第二個行相是痛苦呢?因為,一般人認為生命中也有很多快樂的元素,不覺得輪迴是痛苦的。

我們之所以會主動地、熱情地投入到世間利益及榮耀的追逐中,是因為我們相信其中有幸福快樂。

這樣的認知,都是由於我們相信人天果報是快樂的而引起的。

佛要求我們視所有的輪迴現象為苦,這不僅是佛的要求,事實也是如此。

反之,如果佛所說的不是事實,則無論佛有沒有要求,我們都無須照做。

雖然在現實生活中隨時可看到、體會到輪迴的苦,但因為有一個根本問題沒有解決,就使得我們時而體察到痛苦,時而又忘卻了痛苦,對我們體認輪迴的真相起不到什麼作用。

所以佛要教導我們視輪迴為苦。

    有人會反問:輪迴怎麼會是痛苦的呢?我們的親身經歷可以證明,輪迴中確有快樂啊!之所以有這些感覺,都是因為自己被一些表面的、暫時的現象所蒙蔽的結果。

如果我們能夠了知這些所謂快樂的真相,就會對自己目前所處的岌岌可危的現狀生起強烈的憂患意識。

    佛陀一針見血地指出:苦可以分為三種,一、苦苦。

兩個苦字說明了痛苦中的痛苦,真正的痛苦,也就是常人都能覺察的苦。

它很明顯、很粗大。

苦苦主要存於地獄、餓鬼、畜生三惡趣當中;    二、變苦。

這種苦開始不是很明顯,但後來可以變成痛苦。

譬如在街上看到陌生人出車禍死亡,不會感到很悲痛。

但如果死者是自己的父母親人,則立即會有強烈的痛苦感受。

因為對親人有感情,所以會引起傷痛。

如果在車禍事件當中沒有潛伏著痛苦的話,就不可能有痛苦的感受。

另外,一些世俗中所謂的快樂也有可能會變成痛苦。

譬如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就感覺身心舒暢;一旦面臨分手,就會黯然神傷。

如果當初在一起的時候不覺得快樂,分手之時也就不會有什麼痛苦。

所以快樂和痛苦在此是成正比的。

    這種「苦」,表面上看似快樂,實際上隨時都可能變成痛苦。

如果沒有先前的快樂,就不會有後來的痛苦。

就像我們在商場等公共場所中,雖然與成批的陌生人萍水相逢,又各奔前程,卻既不快樂也不痛苦一樣。

因為沒有先前的快樂,所以沒有後來的痛苦。

在這種先前的快樂中,隱藏著後來的痛苦,所以稱之為「變苦」,變苦通常存在於欲界的人和天人道中;    三、行苦。

因為它很細微,所以我們的感官對它的生滅沒有明顯的反應。

但它卻像火車的車頭一樣,牽引著後面的痛苦,也就是說,它有能力導致其它痛苦的產生,因為它是有漏法。

行苦主要存在於色界與無色界中。

    佛就是如此全面地給苦作了定義,如果輪迴中只有苦苦的話,那麼人間也是有快樂幸福的。

不止天和人,包括畜生也會有快樂的感覺,但這只是片面的想法。

不論世界多麼的五彩繽紛、絢爛奪目,萬法最終還是離不開痛苦的。

因為佛所看到的,是輪迴的全貌,而不只是片面的一部份。

在他將苦的粗細層面都觀察到以後,最後得出的結論是:輪迴中充滿了痛苦。

    人的痛苦,不要說與地獄或餓鬼道的眾生相比,就是與畜生相比,都是微乎其微的。

但是,如果可以選擇的話,又有多少人願意重新再過這一生?並不多。

因為大家都覺得活得太累,太辛苦,因為,生活壓力太大了。

即使在人世間找不到太多苦苦,但這並不表示人生沒有痛苦,人們的痛苦往往來自於精神上的空虛和恐慌。

譬如大生意人的最終目標也就是希望自己有好日子過,但隨著事業而來的卻是無比的壓力,甚至有人會因無力承擔而走上絕路。

    沒有修學佛法的人,年輕時還不太在意,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由於心中沒有依處而產生的空虛感便與日俱增。

身強力壯時為了防老去拚命掙錢,面對老病和死亡時,一輩子累積的財富卻派不上用場。

或許有人會寄希望於人,但我們不得不接受一個事實:親友的關懷、兒女的孝順,比如陪伴於身邊,或以書信或電話的方式給予安慰,都不能抵禦心靈上的惶恐。

最終只有單槍匹馬孤軍奮戰,但即使用出渾身解數,又怎能戰勝實力強大的瘟神、死神呢?此時此刻,心中的恐懼與懊惱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多數人就選擇忘記或迴避這個現實,轉而投入盡情的享樂中,但這種揮之不去的結局卻隨時在展示著威脅的面孔,讓我們始終無法忘懷,因為這個現實太沉重了。

    年輕人也不例外,雖然他們整日逍遙自在、縱情歡樂,但如果能靜下來思維:人是為何而活?以後會怎樣?以前又是如何?在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他們就能深切地意識到,生命的源頭和盡頭都是很模糊的,思維視線所能觸及的,只是眼前短暫的時光。

許多人無法直視這個令人惶恐的結論,就只有掩耳盜鈴地將這個問題棄置一旁,視而不見。

    物質生活就像麻藥,只能暫時將我們麻醉,但生老病死卻是無論如何都逃不掉的現實。

如果現在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以後等待我們的會是怎樣的處境就很難說了。

這不是誇大其詞的威脅,而是不可迴避的事實。

以上這些都是變苦侵擾人類的結果。

    當然,有的人由於文化背景的影響,或自身溫飽都未能解決,所以在目前還沒有條件考慮這些。

但只要有條件,就不如早作打算,讓自己能盡早甦醒過來。

如果執迷不悟,整天只是顧著享樂,就真對應了從前修行人稱此類人〝無異畜生〞的說法。

畜生所關心的就是溫飽玩樂而已,我們看重的牠們不在意,我們看牠們苦,牠們倒不以為苦。

那些只知及時行樂的人,的確與畜生沒有高下之分。

前人所下的結論,對此種情況描繪得極為真切,實在並不過分。

    《普賢上師言教》中提到的八種痛苦,都是我們親身經歷過的,具體細節可以看書瞭解。

有些人認為生死問題無關緊要,眼前的衣食住行才是最重要的,解決生活問題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這都是因為沒有意識到痛苦與無常的緣故。

    為什麼眼前的事重要,以後的問題就不重要呢?後世的問題難道真的可以擺在一邊不管?下一世、再下一世所要面對的,為什麼不需要解決?我們有什麼理由只看眼前而不看其它呢?沒有理由。

或許有人會說後世是不存在的,因為有科學的論證。

但後世存在與否,我認為是哲學而非科學的問題,沒有任何科學可以證明前後世不存在,一些所謂的證據,只不過是少部分人的一種不成熟的想法而已,所以並不能推翻前世今生的存在。

我們不但沒有借口不去思考這個現實問題,而且要更深層次地去思維輪迴的真面目。

只看表面的後果,就是讓我們從無始以來流轉輪迴至今,可以說我們是被矇騙了,要趕快醒過來。

以上講的是第二種行相。

    下面是空性和無我兩種行相。

空性是指精神和肉體都沒有受到一個「我」的支配;無我是指肉體和精神都不是「我」;不論其概念有何差別,但二者都是講無我的。

    為什麼要思維無我呢?因為這是最關鍵的。

通過出離心和菩提心的修法,使我們減少了許多貪心、瞋心……但沒有空性的見解,就不能絕對性地解決根本的問題——我執,它就像一根鋼絲將我們的精神和肉體連結在一起,使我們生生世世都被束縛在這個肉體中,不得自由自在。

肉體的要求也很高,為了養活它、滿足它的種種要求,我們的精神就受制於肉體,成了肉體的奴僕。

這根鋼絲一天不斷,我們就一天不得自在,所以必須截斷這條鋼絲。

一旦掙脫鋼絲的束縛,我們的精神就可以自在地翱翔,像斷了線的風箏一般在法界的天空中任意飛揚,我執就再也無法去操縱它了。

    要斷掉這根鋼絲,唯有證悟空性一途,除此別無他法。

證悟空性後就不存在你我他的分別,也就不存在自私心,就不會為了利己而去作殺生、偷盜的惡行,也不會對害己之人起瞋心,或對中意的物和人起貪心。

從小乘的角度看,這些煩惱消失後就算是解決了生老病死的問題,自己從輪迴中已經找到出路,達到了目的地。

所有的痛苦都已消失,從此再不必輪迴。

而大乘菩薩卻是以此為起點,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饒益他眾。

因為證悟空性後打破了自私心,從此就可以無私地奉獻,無條件地利益眾生。

所以,不論是為自己還是為他人的解脫,都必須要證悟空性。

否則,以其他的修法,雖然可以減少粗大的煩惱,但根本問題仍會繼續存在。

    佛法的一切見解與修持都不神秘,是符合邏輯與事實的,任何人只要能理解肯定都會贊同。

我們已經找到一條逃離輪迴的出路,而且是一個很安全的出路,但是否選擇從這個出口走出去則是另一個問題。

不走,就永遠只能在出口徘徊。

這就涉及到實際的修行了。

    苦諦第三、第四個行相的具體修法就是空性與無我;第二個行相痛苦的具體修法,可以參看《普賢上師言教》外加行中所講的輪迴過患;至於無常的修法,從目前看來,能導致許多煩惱的常見不是很細微的,而是比較粗大的常見。

要推翻這種常見就要修習《普賢上師言教》中的壽命無常。

這些修好以後,我們就可以生起非常堅定的出離心,這對於解脫是很有幫助的。

    其實,學法、修行對世上所有的生命來說都很重要,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是很大的錯誤。

眾生皆具佛性,相信諸佛菩薩們時刻不斷的努力,終能讓人們理解此點,只是過程要長一些,所以我們自己也必須努力。

在座諸位都是在家人,平時要處理很多繁瑣的家務事。

但每天有二十四小時,如果能早晚各抽出一小時思維這些問題,其餘二十二小時都花在世俗雜務上應該是能夠做到吧!修行人需要有正知正見,但更需要修法。

能信佛固然是千載難逢的機緣,在現在這種時代就更難得,可是沒有具體修法還是不能解決問題,就算有朝一日能解決,也要經過極漫長的時間,所以不管是為己為人都要早點開始修行。

    除了這四種行相以外,其它科學的課題,哲學的觀點,以及傳統的文化等都屬於苦諦的行相,如此來說,苦諦的行相有成千上萬種。

但有限的人生不允許我們對所有的行相都進行研究,因而僅選這四種來幫助我們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

如果為了要有生活能力而去學一技之長,是有其必要的,但這不是為了解脫,不是我們生存的目的,只是暫時如此罷了。

也不是說一旦學佛,就什麼都不學不做了,要是這樣,佛教也無法長遠流傳下去。

佛教一向就有出家與在家兩種傳統,出家人是專門修行,在家人則既要修行也要做一些世間事務,但對世俗的事不能像一般人那樣投入,只需適當地參與就可以了。

    集諦    「集」有兩種:一、煩惱。

諸如貪瞋癡慢等;二、以貪瞋癡慢所造的業,無論是善業或惡業都是集諦。

為什麼叫集諦?因為它是讓我們流轉輪迴的因素。

「集」的意思等同於全部、所有、一切,也就是說我們在輪迴中所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由業及煩惱而產生的。

    我們要明白,六道輪迴不是造物主或任何人格化的神所創造或安排的,也不是無因無緣的一種偶然,而是存在著因果關係的。

其中最重要的因就是我執。

我執是什麼呢?比如,當我們頭疼時,就會說:「我的頭好痛啊!」這個意識中有個「我」字。

又譬如在騎車時,如果突然有輛車從前面閃過,人們就會悚然一驚,這個念頭裡也有我。

所有這些產生「我」的根源是一種盲目的執著,雖然是盲目的,它卻完全控制了世上所有的人,包括我們所敬佩的很多偉人們。

我執的作用就是讓每個人都重我輕他,雖然有時表面上以他人為重,實質上還是利己為先。

由我執而產生貪嗔癡等煩惱,貪心讓我們去偷盜,瞋心讓我們殺人,如此而造的業就是因,此因也肯定會有果,因為世間萬物,包括微觀世界中我們看不見的事物,都有其特殊的因果循環規律。

所以殺盜淫業一定是有果的,它們的果就是輪迴中的種種痛苦。

這些產生痛苦的因就是「集」。

眼前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斷除產生痛苦的因,方法就是要修行、要有正知正見,並通過證悟空性而達到目的。

    道諦    涅槃的因也即解脫的因,就是道諦。

道諦在《俱捨論》中也有四種行相,但此處我們不廣講。

道諦的主旨,都包含在宗喀巴大師的《三主要道》中,其內容涵蓋了顯密所有關鍵的問題。

    第一是出離心,就是不將物質生活的追求當成生存的目標。

發了出離心以後,就不能再像常人一般,用生命的代價去換取生活中的享樂,而是要樹立起崇高的生存目標——希求解脫。

甚至應該像大乘菩薩般發菩提心,為了度化眾生而生存。

如果活著是為了解決自己的生老病死問題,而不是為了吃喝玩樂,就具備了出離心。

    第二是菩提心,就是為了度化一切眾生而生存。

這與一般報章雜誌等媒體上所宣傳的好人好事不一樣,真正的菩薩僅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利益他人而活。

    第三就是證悟空性。

    一言以蔽之,道諦所講的不出這三條。

我也一再強調過,在沒有生起出離心與菩提心之前,不要修任何其它的法。

並不是沒有更殊勝的法可修,而是在根機不適應時,再怎麼修也是枉然。

道諦可以徹底斷除集諦中所有的煩惱,如同病根盡除之後,病痛也隨之而消失一樣,集諦的煩惱斷除後,痛苦也不復存在。

對凡夫而言,眼識是極具說服力的,眼見為憑。

譬如,要將石牆觀想為透明的就很困難,因為眼睛看不到透明的牆。

但當修行達到某種層次時,外界的影響就變得很微弱,我們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去改變或控制外在的現象,使它們逐漸淡化甚至消失,但這種境界離現在的我們還有一段距離。

有些人會懷疑這種境界的可能性,但這種境界不僅在佛經中有記載,我們有論證,更有許多高僧大德親身的經歷足以證明,只是目前離我們的境界還相當遠,所以要從最基礎的出離心開始做起。

    滅諦    滅諦就是斷除了一切煩惱。

就像烏雲密佈的天空被一陣風吹過後,露出清澄的藍天一樣。

同樣,當煩惱和業被出離心、菩提心以及空性的見解斷除以後,剩下的就是佛的智慧——光明如來藏。

這是滅諦,也是我們修行的最終結果。

那麼,證得光明如來藏是否為修行唯一的目標呢?並非如此。

證悟此境界後,我們就可以更完整、更有力地去度化眾生,這才真正是大乘佛法的最終目標。

    以上所講的四諦,苦諦講得廣一些,其它三諦相對略些。

具體修法在《普賢上師言教》中已經講得比較完整,請大家看書修習。

修行是很重要的,但不要太過追求神秘性,而是要走佛指點給我們的踏踏實實的路,這樣一路走上去,絕對會有結果的,希望大家能精進不懈。

 桃園中心/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回應 法訊 .月份行事曆 .往生普佛 .法會共修 .年度共修資訊 .消災超薦牌位 .法會搭車資訊 .海濤法師弘法行程 .生命電視網路資源 .各中心聯絡表 .生命電視網路直播 .法會現場網路直播 公告欄 ◎共修資訊 請至月行事曆查詢 ※以上共修皆有供燈.煙供及甘露施食,歡迎十方信眾大德踴躍參加,同霑法益共沐法喜。

◎有志一同 1.歡迎有意參與助念普佛之義工菩薩加入團隊 2.徵求法器經驗者 電話:(03)347-7666 傳真:(03)347-7679 地址:守法路19-5號桃園中心 ——————————— 本站所引用插圖文章影片等,其所有權仍屬原作者,若不慎侵權,望慈悲告知當立即刪除。

阿彌陀佛! ——————————— ☉若有回應留言涉及商業廣告,將一律刪除,尚祈見諒。

醍醐灌頂 ================== 空海法師區 .阿含解脱道次第&阿含解脱道次第補充 .四念處修行要領&禪修標準課程 .老子道德經心聲&道德經智慧與應用 .事事本無礙(心靈成長) .金剛經深義 ================== .慈蓮寺大願法師網路影音開示 (進入後要從每集左邊的圖點入才有影音) ================== 寂慎法師區 .雜阿含經1~200集 .雜阿含經201~382集 .瑜伽師地論1~274集 ==================== 淨空法師區 .無量壽經1~188集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 .佛說八大人覺經 .六道輪迴的由來 .佛學問答 ==================== 夢參老和尚區 .占察善惡業報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 慧律法師區 .地藏本願經 .廣欽老和尚開示錄(講解) .六祖壇經 .第一義諦 .安樂妙寶 .印光大師文鈔精華錄合輯版 .臨終備覽 ================== 海雲和上區 .華嚴經導讀 .普賢十大願王 .從心下手 .佛說阿彌陀經 .藥師經 ================== 其他 .廣欽老法師開示 .南懷瑾老師-南禪七日 .寬謙法師講《金剛經》 .百年虛雲-虛雲老和尚 .密勒日巴傳記 .了凡四訓電影 .超越輪迴(完整版) .愛染明王心咒(海濤法師) .身體智慧(脊椎健康與酸痛預防) 加我為好友一念心清淨 處處蓮花開 一花一淨土 一土一如來。

日誌相簿影音 lifetv.taoyuan's新文章慈悲宗教106年6月29日(農歷六月初六曬經節)師長上海下濤法師壽誕(60大壽)2017年7/11日地藏經共修106年7/8(六)農曆六月十五《旭登護理之家》關懷老人2017年7/6日藥師經共修2017年7/4日地藏經共修106年6/28(三)往生普佛106年6/27『地藏經共修』2017年6/24(六)愛心素食便當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我的相簿 活在當下 lifetv.taoyuan'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關鍵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