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黃種人」嗎?這本書會告訴你不一樣的答案 - 泛科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雖然《自然系統》被視為「黃種人」的重要起源,但要到十八世紀末,布盧門巴赫將「黃色」與他發明的「蒙古人種」聯繫在一起,才真正使得「黃色」與東亞人的形象密不可分。
一 ...
0
0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繁|
简
0
0
0
文明足跡
生命奧祕
社會群體
讀寫科學
醫療健康
你是「黃種人」嗎?這本書會告訴你不一樣的答案
林書帆
・2015/08/24
・1581字
・閱讀時間約3分鐘
・SR值531
・七年級
+追蹤
相關標籤:
倫理(11)
成為黃種人(1)
族群(8)
種族(13)
熱門標籤:
大麻(17)
量子力學(46)
CT值(8)
女科學家(16)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科學生》科普素養閱讀一篇不到3元!!
年訂輸入summer1000,現折1000元
近日關於「祖國」的爭議沸沸揚揚,幾乎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對目前台灣的年輕一代來說,「炎黃子孫」已經退流行了,但如果問題換成「你是不是黃種人」呢?在回答之前,或許該先讀讀奇邁可這本《成為黃種人:一部東亞人由白變黃的歷史》。
這本書的副標題已經透露出一個令人驚訝的訊息:我們曾經是白色的。
奇邁可指出,「在歐洲『探險年代』之始,東亞民族幾乎一致被描述為『白色』,而從來就不是『黃色』。
」那東亞人又是為何不復白皙?這就要提到奇邁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察:在這些歐洲人的描述中,「白色」是屬於評價性用詞,而非敘述性用詞。
東亞人被稱為「白」是因為他們的財富與文化精緻度,還有更重要的,「變得真正文明(即改信基督教)」的能力。
奇邁可推論,或許是因為改宗情況不如預期,到了一六○○年左右,中國人的顏色開始變成「棕色」、「紅色」、「黃褐色」、「黑色」及「黝黑」(較多人改宗的日本就比較白)。
歐洲的殖民擴張讓科學家取得更多動植物及人體標本,加速了分類學的發展,瑞典植物學者林奈(CarlLinnaeus)以及德國醫師布盧門巴赫(JohannBlumenbach)的研究,成為科學種族主義的濫觴。
林奈在《自然系統》第一版中,將「人屬」(Homo)分為四個「種」:歐羅巴白色、美利堅紅色、亞細亞棕色與阿非利加黑色。
第十版修訂時,原指亞細亞的「棕」(fuscus)被改為luridus,此詞可譯為「黃色」、「灰黃色」、「死氣沉沉」等,在古典拉丁文中還帶有恐怖、醜陋與蒼白的含意。
[1]
雖然《自然系統》被視為「黃種人」的重要起源,但要到十八世紀末,布盧門巴赫將「黃色」與他發明的「蒙古人種」聯繫在一起,才真正使得「黃色」與東亞人的形象密不可分。
一八九五年出現的「黃禍」一詞,更強化了「黃種人」的負面意涵。
奇邁可寫道:「只有在『黃皮膚』被接受為東方『禍害』的表徵時,人們才一致認為東方人的皮膚確實為『黃色』,進而緊緊凝聚數百年來緊密相關的概念:『黃皮膚』、多次『蒙古人種』侵略,以及該地區移民至西方的大量人口的駭人形象。
」更進一步說,將東亞人稱為「黃色」是為了確保他們再也無法被稱為「白色」。
從東亞人由白變黃的歷史中,可以看出科學很容易被用來支持種族成見。
一次大戰後,學術界逐漸意識到種族主義可能帶來的惡果,更多左派與自由派的科學家否定種族主義是科學觀念。
國際科學社群於1950年代早期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支持下,否認種族是個能用來辨認人類遺傳差異的科學名詞。
[2]已故演化生物學家古爾德(S.J.Gould)也曾明言反對再將智人細分為不同種族或亞種,因為亞種這個單位,對自然界極具連續動態形式的種內變異來說是太過僵硬死板了。
[3]
雖然已經有許多這樣的聲音,但種族論述至今仍沒有在醫療等科學領域完全消失。
2003年,史丹佛大學十二位橫跨文科、理科的學者共同撰寫了聲明〈差異描述的倫理學〉,希望他們提出的十項原則能避免未來的生醫或遺傳學研究走回種族主義的老路。
聲明中有個觀察似乎頗能呼應最近的祖國爭議:個人或族群對祖先的自我認同,會因一系列的歷史、文化和社會政治因素而和生物地理家譜不符。
所以不論你身上流著誰的血,祖先都是可以選擇的。
在大多聚焦於黑白問題的種族研究領域中,《成為黃種人》無疑是一塊重要的拼圖,稍微可惜的是,它的行文風格並不如題材有趣,大量文獻資料對不習慣閱讀學術著作的讀者而言可能稍嫌枯燥,但也正因為作者鉅細靡遺地將這些史料羅列出來,我們才能清楚看到所謂的種族差異不過是社會文化的產物,且隨著時間不斷變遷,進而對所有的偏見與刻板印象更有抵抗力。
註1:《自然系統》不同版本、譯本眾多,若想細究「亞洲智人」在諸多版本中的細微「色差」,建議閱讀原書。
註2:KeirWaddington,《歐洲醫療五百年》(2014:107-108)
註3:S.J.Gould,《達爾文大震撼》(1995:347-355)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林書帆
15篇文章
・
0位粉絲
+追蹤
在東華大學華文所發現自己對科普書的興趣,相信E.O.Wilson說的「科學和人文藝術是由同一個紡織機編織出來的」。
就像為蝴蝶命名這件事,誰能肯定林奈將「金色之馬」(Chrysippus)做為樺斑蝶的種名時,沒有一點文學想像呢?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在臺海危機下,淺談戰地醫療
1
1天前
同樣都是「中央DO」,為什麼我們能聽出是哪種樂器的聲音?
2
1天前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1天前
糖尿病治療方針——良好醫病溝通,幫助血糖達標
1
2天前
阿茲海默風暴:通訊作者的辯駁與責任
6
2022/08/03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1天前
只算人頭、忽略比率,小心落入「見樹不見林」的謬誤──《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
3
2022/08/12
肉眼可見的「微生物」!科學家發現有史以來的最大細菌,平均長度大於0.9公分
2
2022/07/27
RELATED
相關文章
族群大、傳播強、致死少、很難好,讓武漢肺炎威脅超越流感
如果殺人有罪,避孕是不是也有罪?——《機器人會變成人嗎?33則最令現代人焦慮的邏輯議題》
科學VS倫理!基因編輯爭議在哪?——《上帝的手術刀》(上)
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挑戰生存法則的裸鼴鼠
養貓能根絕鼠患?別再相信沒有科學根據的說法了--《我們為何成為貓奴?》
1
8
1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1
8
1
去髒血除百病?種族滅絕陰謀論的原型——塔斯基吉梅毒實驗(下)
羅夏
・2021/05/26
・4021字
・閱讀時間約8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塔斯基吉梅毒實驗(2)
梅毒(10)
種族(13)
陰謀論(19)
熱門標籤:
大麻(17)
量子力學(46)
CT值(8)
女科學家(16)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本文接續上一篇:去髒血除百病?種族滅絕陰謀論的原型——塔斯基吉梅毒實驗(上)
A編按:從事心理學或醫學研究的人,一定對「人體試驗委員會」(InstitutionalReviewBoard,IRB)不陌生。
只要是「與人有關」的研究計畫,都需要IRB核准才可以執行。
《一切都是泛科學的陰謀》專題與你一同挖掘各種陰謀論的脈絡!當錯誤已成定局,我們必須向未來尋求救贖,而人體試驗委員會的誕生,正是為了避免下一個塔斯基吉梅毒實驗發生!
不讓病患接受治療,塔斯基吉梅毒實驗公諸於世
塔斯基吉梅毒實驗在醫學界不是甚麼秘密,公衛局一直持續向醫學界公佈實驗數據。
大部分醫師都不覺得這個實驗有倫理上的問題,也都支持實驗繼續,但仍有醫師提出質疑。
例如1965年,亨利福特醫院的沙茨(IrwinJ.Schatz)醫師發表文章抨擊:「我十分震驚醫師居然容許病人在致命疾病有療法的情況下,不讓他們接受治療。
就我看來,如果覺得為了從未受治療的群體中獲得資訊,有些人的犧牲是值得的。
那我建議美國公共衛生局和實驗相關醫師在道德倫理的操守上,有必要重新評估。
」不過沙茨醫師的抨擊,完全沒能引起公衛局和醫學界的注意,但下面這位就沒這麼好打發了。
邦斯頓(PeterBuxtun)是公衛局的性病探訪員和研究者,1966年的一天中午,邦斯頓在午餐時無意間聽到同事們談論塔斯基吉實驗。
他感到困惑,因為這不像是為了提升公眾健康的單位會做的實驗,於是向公衛局調了塔斯基吉實驗的相關報告。
他看完後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公衛局竟然核准這種嚴重違反人性與倫理的實驗。
出自良心的壓力(也冒著丟飯碗的風險),邦斯頓多次向上級反應停止該實驗,但都被龐大的官僚系統掩蓋。
面對強大的國家機器,無力的邦斯頓找來媒體做為後援。
1972年,他將實驗的相關報告和資訊爆料給二個媒體:紐約時報與華盛頓星報。
1972年7月26日,塔斯基吉梅毒實驗登上紐約時報的頭條,舉國譁然。
面對排山倒海的輿論和憤怒的群眾,公衛局宣布停止該實驗。
揭露塔斯基吉梅毒實驗的邦斯頓。
圖/維基百科
1972年實驗終止時,最初的399名受試者中,只剩74名仍活著。
29名直接死於梅毒;100名死於梅毒併發症;40名受試者的妻子感染了梅毒;有19名受試者的子女出生即患有梅毒,但此時公衛體系仍沒有安排剩餘的受試者就醫。
人體試驗委員會的成立
美國國會於1973年針對塔斯基實驗召開公聽會,邦司頓與公衛局官員在會上的證詞,證實政府允許這種違反人性與倫理的實驗,讓數百位國民於政府的默許中,在致命疾病有治療方法的情況下痛苦地死去。
公衛局的官員在公聽會上編織各種謊言(例如受試者有簽署同意書、有定期給他們些微治療等),試圖降低自己的責任。
但兩位受試者在公聽會上的證詞,讓這些謊言不攻自破。
這讓主持公聽會的參議員相當憤怒,要求公衛體系立刻給予剩餘的受試者和其家屬最好的醫療照顧。
國會也認定有必要立刻建立人體試驗的相關準則。
1974年,美國國會通過國家研究法,規定所有由國家資助的研究機構必須成立內部評審單位,也就是人體試驗委員會(InstitutionalReviewBoard,IRB)。
各項有關人體試驗的研究,必須經過IRB的審核通過後方可執行。
而IRB的成員除了該領域的專家,也須包含法律、倫理道德等其他領域的專業人士,以多方面的觀點來保障受試者的權益。
另外也規定研究者在提出人體試驗計劃之前,應先證明在實驗室及動物實驗上有效。
計劃也必須對如何選擇受試者、對受試者可能的危害、受試預期效果等做清楚解釋。
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徵得受試者的同意並獲得同意書授權。
1979年,全國生物及行為研究人體受試者保護委員會出版的「貝爾蒙特報告」提出三項IRB的最高指導原則:尊重人格、行善和正義。
美國政府這一系列的措施,就是希望避免塔斯基吉梅毒實驗的悲劇再次發生。
提出IRB三項最高指導原則的貝爾蒙特報告。
圖/德州大學
道德爭議
塔斯基吉梅毒實驗可謂是人體試驗的經典「反例」,有上過IRB課程的讀者一定都聽過,因為它幾乎全方面的違反了人體試驗的準則。
首先是受試者來源,研究團隊選擇當時社經地位都處於最低的黑人族群進行實驗,已經符合易受傷害族群的標準。
再來他們以欺瞞、誘騙的方式引誘受試者加入,並且沒有充分告知受試者梅毒與實驗的相關風險,讓他們處在嚴重的資訊不對等情況。
最後,當青黴素成為治療梅毒的有效工具後,這個實驗就該停止了。
沒有任何理由要繼續觀察梅毒感染末期對人體的病理影響,因梅毒已經不是難以治癒的惡疾了。
但他們不僅沒有停止,甚至還多次阻止受試者接受治療,任由他們繼續被梅毒折磨,眼睜睜的讓受試者在痛苦掙扎中死去!
黑人種族滅絕陰謀論
塔斯基吉梅毒實驗曝光後,幾乎讓美國政府與醫療單位在黑人社群心中信用破產,很多黑人從此不再相信政府與醫療界,他們不再參加各種醫療項目,甚至許多貧窮的黑人也不願接受政府提供的免費醫療服務,深怕又被當作實驗對象。
當時就有黑人以「有計畫的種族滅絕」來形容這個實驗,這讓政府提供的公共醫療服務,在黑人心中被貼上「種族滅絕陰謀」的標籤。
因此當1980和1990年代的愛滋病風暴席捲美國時,黑人社群內流傳著這樣的陰謀論:「愛滋病是人造疾病,目的是要我們服用治療藥物,藉此消滅我們!」很多黑人不願意接受治療,讓公共醫療單位在對黑人愛滋病的治療及宣導教育上困難重重,這導致愛滋病對黑人族群產生更重大的傷害。
時至今日,「種族滅絕」的陰謀論在黑人社群內仍時有所聞,甚至各類流行文化中也不乏這種論調。
可見塔斯基吉實驗對黑人社群傷害如此之深,至今仍無法弭平。
塔司基吉梅毒實驗的受試者們。
圖/examiningtuskegee.com
塔斯基吉梅毒實驗的結果
1974年12月,美國政府與實驗剩下的受試者們達成和解。
美國政府同意支付37500美元給每位存活的受試者;15000美元給每個已故受試者的繼承人;16000美元給每位存活的控制組成員,以及5000美元給每個已故控制組成員的繼承人。
雖然受試者得到金錢補償,但沒有任何一個公衛局的官員為此實驗道歉與負責。
這群官員在公聽會上被問到對二戰納粹和日本的非人道人體試驗時的態度,都表示嚴厲譴責,也都認可紐倫堡守則註1對人體試驗的重要性。
但回到塔斯基吉實驗上,就沒有人認為自己有錯了。
他們都認為自己只是服膺於當時的官僚體系和社會價值,換做任何人也會繼續進行實驗(這個說法是不是很耳熟~)。
不過仍有一人對受試者們感到深深的抱歉,那就麗芙斯護理師。
麗芙斯護理師是讓塔斯基吉實驗順利進行的重要關鍵,同是黑人的麗芙斯護理師在實驗期間真誠地與受試者互動,把他們視為自己的家人,且真心相信實驗對黑人有所助益。
黑人們也都非常敬愛與相信麗芙斯護理師,甚至稱她為「眾人的護理師」。
因此實驗上許多的不順暢,總能在麗芙斯護理師的解釋與黑人對她的信任下順利完成。
麗芙斯護理師真心把受試者們視為自己的家人。
圖/examiningtuskegee.com
但身為黑人的麗芙斯護理師,為何不認為實驗有種族歧視?首先當時的職業分工,治療病患是醫師的職責,護理師只負責執行醫師的指令,並不會去質疑醫師。
此外當時的社會氛圍(女性之於男性、黑人之於白人等權威等級)也限制著她的作為與想法。
麗芙斯護理師一方面協助這個毫無人性的實驗,一方面又無私的照顧每位受試者,這種矛盾性讓我們很難稱她為「壞人」。
或許這表明了塔斯基吉實驗在當時的社會氛圍、價值觀與官僚系統等因素下,並非我們所想的如此黑白分明。
1999年,柯林頓總統代表美國政府對該實驗的受試者道歉,但只剩8個受試者活著見證這個遲來25年的道歉了。
塔斯基吉梅毒實驗的受試者與柯林頓總統。
圖/TuskegeeSyphilisStudy
後記
在有IRB審查且倫理認知不斷提升的現代,塔斯基吉實驗的悲劇還有可能發生嗎?個人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科學研究並非我們所想的那般客觀中立,社會氛圍、價值觀、政治思維等多種因素都會影響科學研究的立場。
畢竟科學家和科學社群也處在這個社會中,也會受到社會的影響。
另外科學研究出於對知識的好奇,被知識誘惑而做出非人道實驗的事件至今仍時有所聞。
而為了獲得更好的研究成果,不少研究人員打著「進步」的口號,想方設法規避法規與監督。
有時研究人員一時的偏見與便宜行事的心態,加上體制的默許,讓這些小問題不斷累積最終釀成大禍。
我們以旁觀者的角度,總能義正嚴詞的批評這些事件。
但換做是我們,有辦法辨認出自己已被社會價值影響,而做出有偏見的判斷嗎?有發現自己做事時便宜行事的心態嗎?面對體制做出傷及他人的不合理時,能勇於提出反對嗎?
這些問題都不是三言兩語可以回答的,但如果沒有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刻的思考與反省,類似塔斯基吉梅毒實驗的事情,只會一再上演。
註釋
紐倫堡守則:是一套人體試驗之準則,是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紐倫堡審判的結果。
具體地說,其準則是由於納粹於戰時對人類進行不人道的實驗而來。
參考資料
梅毒疾管署梅毒簡介灑爾佛散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1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1
fierycloud
2021/05/26
回覆
只是,最近突然發覺,西南非的人類,可能跟走出非洲的,有13萬年以上的分歧之後,就突然覺得,會不會結果不見得適用?而且也才突然想到,之前一直覺得,一些特別的不吃某類食品的飲食風潮,好像還沒有排除所有的美洲物種的?然後又突然覺得,排除西南非洲或是紐澳的物種,應該也能是一類非長久適應歷史的?
羅夏
52篇文章
・
400位粉絲
+追蹤
同樣的墨跡,每個人都看到不同的意象,也都呈現不同心理狀態。
人生也是如此,沒有一人會體驗和看到一樣的事物。
因此分享我認為有趣、有價值的科學文章也許能給他人新的靈感和體悟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在臺海危機下,淺談戰地醫療
1
1天前
同樣都是「中央DO」,為什麼我們能聽出是哪種樂器的聲音?
2
1天前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1天前
糖尿病治療方針——良好醫病溝通,幫助血糖達標
1
2天前
阿茲海默風暴:通訊作者的辯駁與責任
6
2022/08/03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1天前
只算人頭、忽略比率,小心落入「見樹不見林」的謬誤──《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
3
2022/08/12
肉眼可見的「微生物」!科學家發現有史以來的最大細菌,平均長度大於0.9公分
2
2022/07/27
RELATED
相關文章
國殤之後:集體哀慟的調適
阿不就你最聰明?COVID-19的陰謀論研究:越「信邪」的人確診率越高
我們的目標是地心世界!帶動極地探險的「地球空心說」是怎麼來的?
防疫別忘補腦,跟泛科一起展現宅實力!
是陰謀論?還是最完美的資訊封鎖?——日本「小天使事件」與神秘名冊
5
66
2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5
66
2
去髒血除百病?種族滅絕陰謀論的原型——塔斯基吉梅毒實驗(上)
羅夏
・2021/05/22
・4847字
・閱讀時間約10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塔斯基吉梅毒實驗(2)
梅毒(10)
種族(13)
髒血(1)
熱門標籤:
大麻(17)
量子力學(46)
CT值(8)
女科學家(16)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科學生》科普素養閱讀一篇不到3元!!
年訂輸入summer1000,現折1000元
A編按:Covid-19疫情肆虐,儘管美國政府大力宣導注射疫苗,但許多非裔美國人社群仍對疫苗保持觀望。
非裔美國人不信任政府醫療體系,並非是一兩天的事情,過去也曾傳出政府用藥物進行種族滅絕等相關陰謀論。
而這一切不信任與陰謀論的源頭,正是惡名昭彰的「塔斯基吉梅毒實驗」。
《一切都是泛科學的陰謀》專題與你一同挖掘各種陰謀論的脈絡!帶你深入了解塔斯基吉梅毒實驗的濫觴。
前些日子,美聯社發表了新冠疫苗在美國各族群間接種率的報導,其中黑人族群的接種率比起其他族群明顯較少。
其實不只新冠疫苗接種,美國黑人社群普遍對公共醫療體系極度不信任,很多黑人甚至拒絕任何政府提供的醫療服務。
而在黑人社群中,還有個甚囂塵上的陰謀論:「愛滋病和其治療藥物都是政府研製的生化武器,是要將我們種族滅絕的手段!」
我知道你可能會這樣想:「種族滅絕?生化武器?太荒謬了吧!」。
不過,在看完下面這個曾在美國進行的梅毒人體實驗,或許能讓你稍稍理解黑人社群對醫療體系不信任的心理。
梅毒,摧毀身心的疾病
在講述這個梅毒的人體試驗前,勢必要先聊聊梅毒。
梅毒是一種細菌型的性傳染病,病原體是梅毒螺旋體(Treponemapallidum),最早於1905年被分離出來。
梅毒隨著感染期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狀。
初期會出現生殖器潰瘍、全身性紅疹等症狀。
這些症狀會自行恢復,之後進入長度不一的潛伏期(短至幾個月長至數年)。
潛伏期雖無症狀,但梅毒在人體內仍會持續造成傷害。
梅毒感染末期對人體最具破壞力,其主要特徵病變為梅毒腫,是一種黏稠、橡膠狀的肉瘤。
這些腫瘤會導致皮膚大規模的潰瘍與骨頭結構變形,導致病患毀容。
若腫瘤出現在器官內,會嚴重傷害器官功能。
梅毒造成的全身性紅疹(左)。
末期梅毒使患者五官扭曲(右)。
圖/維基百科
神經和心血管系統也是末期梅毒的攻擊目標。
當梅毒腫出現在血管壁上,會形成傷疤組織,進而使血管壁擴張,血管壁的擴張可能導致動脈瘤。
而動脈瘤破裂會讓患者猝死。
梅毒對神經系統的破壞性同樣很強,常見的症狀有脊髓炎、輕癱、精神錯亂等。
另外梅毒也會攻擊視神經和聽神經,讓病患眼盲耳聾。
因為神經無法再生,梅毒對神經系統的傷害是不可逆的。
許多梅毒末期的病患,不僅身體要承受巨大的痛苦,心靈也會逐漸被破壞,可謂是讓人身心俱毀的疾病。
雖然人類已和梅毒纏鬥數百年,但直到20世紀初,醫學界才首次獲得能有效對抗梅毒的藥劑——灑爾佛散。
灑爾佛散雖能對抗梅毒,但副作用極大。
灑爾佛散是有機砷化合物,毒性非常高。
醫師對其施打的劑量和次數,都要極小心。
另外使用灑爾佛散都常會在病患的潰瘍處塗上水銀軟膏,內外夾攻下才能有效消滅梅毒。
灑爾佛散。
圖/Wasarsenicapoisonorasalvation?
經過多次嘗試後,灑爾佛散加上水銀軟膏的處方,成為治療梅毒的標準療程。
不過該療程不僅副作用大,也需耗時一年,同時醫師也要密切注意病患的狀況來調整灑爾佛散的注射劑量,因此治療費用並不低。
但這仍讓醫學界看到戰勝梅毒的一線曙光。
為了治療「髒血」的梅毒示範區計畫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時,梅毒的感染在美國鄉下的黑人族群中越發嚴重。
而當時的白人醫師普遍以「種族醫學」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他們認定黑人與白人因身心理上的差異,造就兩個族群間在感染梅毒後的症狀不同。
因此黑人在梅毒的高致病率和死亡率是由於他們的體質,以及懶惰、骯髒、濫交的天性。
梅毒在黑人身上並不只是一種傳染病,更是對黑人劣等天性的懲罰,是黑人自取其咎!
但在公衛官員的眼裡,種族差異顯然不是主因。
雖然他們認為種族之間固然存在差異,但環境衛生才是影響梅毒感染的關鍵。
如今黑人族群中的梅毒感染問題,已威脅到白人族群的健康,因此公衛官員們不得不去改善黑人的衛生與醫療條件。
隨著灑爾佛散和梅毒檢驗方法的問世,美國公共衛生局於1920年展開了梅毒控制計畫。
計畫對於梅毒控制確實有效,但灑爾佛散昂貴且漫長的療程,讓許多貧困的鄉下地區無法得到有效治療。
為了更好的提升計畫,公衛局與羅森沃德基金會合作,決定在有大量黑人的鄉下地區,提供血液檢驗與藥物治療,並建立梅毒控制示範區。
在公衛局的推薦下,最終基金會選定阿拉巴馬州的梅肯縣為示範區。
梅肯縣是個極為貧窮的農村社區,這裡八成的人口是黑人,以種植棉花維生。
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更是重創此區。
絕大部分黑人生活在衛生條件極差的環境中,平日僅能靠玉米餅、鹹豬肉等粗食度日。
梅肯縣的黑人居民們。
圖/維基百科
公衛局與基金會為了能在梅肯縣順利施行計畫,他們爭取到有「黑人哈佛」之稱的塔斯基吉學院註1的支持,並且雇用一名黑人護理師——麗芙斯(EuniceRivers)增進與黑人社群間的聯繫。
該計畫的施行可謂非常順利。
這些黑人大多是佃農,早已習慣服從白人的命令與權威。
另外出於對塔斯基吉學院和麗芙斯護理師的信任,加上參加計畫能獲得免費的熱食、醫療檢查和治療,誘因很大。
但公衛官員覺得要向一群從沒聽過梅毒的黑人解釋計畫實在太麻煩,因此直接以「髒血」一詞代替梅毒。
「髒血」在黑人社群中是多種疾病的代名詞,對於他們來說,身體上的各種疾病都可能是髒血所造成,接受治療意謂著可以解決一切病痛。
而這一時的便宜行事,導致研究與受試雙方資訊不對等,也為日後實驗的變調埋下伏筆。
1931年,為期一年的梅毒控制示範計畫開始。
計畫一開始就順利招到不少受試者,但也因受試者太過踴躍,讓公衛局發現梅肯縣的梅毒盛行率極高。
基金會在派人實地考查後,認為計畫的經費完全不足以妥善治療這麼多受試者,因此折衷辦法為讓高傳染力的受試者在短期內不具傳染性即可,並認為這樣的感染規模應由國家處理。
同時,受到經濟大蕭條的影響,基金會決定在計畫結束後便不再提供資金贊助。
這讓負責計畫的公衛局醫師克拉克(TaliaferroClark)十分沮喪。
但看到梅肯縣黑人族群的高梅毒盛行率,且接受過治療的人數少之又少,加上有一批配合度這麼高的受試者,讓他靈機一動,有了新計畫的想法。
公衛局的新計畫——塔斯基吉梅毒實驗
1928年,一位挪威的醫師發表了數百名白人男性,在梅毒未經治療的情況下,其病理徵兆自然演進的回溯性報告。
前文有提到,當時的醫生普遍認為白人和黑人在感染梅毒後的症狀並不相同。
因此克拉克醫師覺得梅肯縣的計畫提供一個很好的基礎,如果能觀察黑人男性不接受梅毒治療的自然症狀變化,或許能為梅毒病理學開拓新的知識,同時也能讓種族差異被科學證實。
克拉克(TaliaferroClark)醫師。
圖/TuskegeeSyphilisExperiment
因此在基金會的計畫一結束後,克拉克醫師的想法獲得公衛局的支持,公衛局也提供他經費。
同時克拉克醫師也說服塔斯基吉學院協助新計畫,因受試者會到塔斯基吉學院進行一些檢驗,因此該計畫又被稱為塔斯基吉梅毒實驗。
在經過同儕的迅速審查後,塔斯基吉梅毒實驗於1932年正式啟動。
以現在的角度來看,各方支持塔斯基吉梅毒實驗是很荒謬的。
首先這個計畫從根本上就違背了醫學倫理準則註2,另外以黑人為主體的塔斯基吉學院支持也很奇怪。
但如果以當時的角度看,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科學研究在當時的醫學界具有崇高的地位,如果臨床醫師能參與研究計畫,是莫大的榮耀。
另外當時的醫學界非常封閉,且具有高知識門檻。
醫師之間基本不會質疑對方的專業和計畫。
再者,計畫雖說不治療梅毒,藉此觀察梅毒在黑人身上的自然症狀發展。
但克拉克醫師的計畫只設定8個月,而且計畫結束後便會給受試者提供灑爾佛散的治療。
因此塔斯基吉學院認為,這項實驗的進行能讓當地的黑人們在計畫結束後得到醫療上的幫助,因此願意提供醫療設施和相關人員參與。
這次實驗為了清楚了解梅毒症狀的發展,克拉克醫師決定選擇觀察末期梅毒感染病患。
前文提到,梅毒感末期染對人體的破壞最大,也會影響神經和心血管系統。
而神經和心血管的影響無法從外觀判讀,必須要定期進行脊髓穿刺(會造成病患強烈的疼痛與癱瘓的風險),並對往生者進行驗屍才能觀察。
雖然有基金會計畫的基礎,但黑人受試者們普遍對脊髓穿刺和驗屍有疑慮。
為了增加意願,公衛局除了提供免費的熱食、醫療檢查和藥劑(維生素和阿斯匹靈)外,在實驗第一線的馮德勒爾醫師(RaymondA.Vonderlehr)將先前的「髒血」把戲再玩一次,他以一封標題為「免費特殊治療的最後機會」的信件告訴受試者們,進行脊髓穿刺是為了治療髒血的必要手段,如果不參加實驗就再也沒機會治療髒血了。
另外針對驗屍,公衛局也以喪葬補助來誘使往生者家屬同意驗屍。
雖然黑人們依舊有顧慮,但在「自己人」麗芙斯護理師的努力下,最終該實驗召集399名末期梅毒感染的黑人,另外召集201名健康黑人作為控制組。
塔斯基吉梅毒實驗的受試者們與麗芙斯護理師(圖片最右方的女士)。
圖/維基百科
1933年,隨著克拉克醫師從公衛局退休,實驗按計畫也要落幕了,但馮德勒爾醫師卻不這麼想。
因為他接觸到大量梅毒末期病患的第一手病理資訊,認為這些資料非常可貴,應該要繼續實驗。
正好馮德勒爾醫師接下克拉克醫師在公衛局的位置,他決定延長這個實驗。
這一延長就是40年,同時也是整個實驗變調的開始。
實驗變調,非人道實驗的開端
馮德勒爾醫師對這個實驗的想法和克拉克醫師不同,他完全不打算治療這些黑人,而是任憑梅毒在他們身上持續自然發展,直到所有的受試者死去為止,這樣才能獲得末期梅毒症狀的完整資料。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公衛局不只同意馮德勒爾醫師駭人聽聞的想法,也核准實驗繼續進行。
馮德勒爾醫師之後的實驗主持人,也都照著這個方向進行實驗,完全沒有人質疑其中的倫理問題。
馮德勒爾醫師(RaymondA.Vonderlehr)醫師。
圖/TuskegeeSyphilisExperiment
公衛局為了持續這個實驗,將這些受試者與梅毒治療「完全隔離」開來。
在二戰期間,250名受試者被徵招入伍,但他們在新兵體檢時被查出患有梅毒,並勒令接受治療。
公衛局接到消息後,立刻阻止他們接受治療。
1947年,青黴素成為醫學界認可的梅毒治療標準用藥。
比起昂貴、療程長且副作用巨大的灑爾佛散。
青黴素不僅便宜且能快速有效的消滅梅毒,同時副作用也非常小,梅毒從此不再是難以對付的惡疾!美國政府因此開啟數個公共醫療計畫,希望能用青黴素這個新武器消滅梅毒。
但當這些醫療計畫來到梅肯縣時,公衛局又再次出面,將這群受試者隔絕起來,不讓他們有任何接受青黴素治療的機會。
後續實驗期間,許多受試者就算想自行就醫,也都被麗芙斯護理師阻止。
就這樣,這些受試者在梅毒已能完全治癒情況下,仍被梅毒持續地折磨並痛苦的死去。
註釋
塔斯基吉學院:現已改制為塔斯基吉大學,是一所位於阿拉巴馬州塔斯基吉的傳統黑人大學,有「黑人哈佛」的稱譽。
醫學倫理四準則:尊重自主、不傷害、行善、正義。
參考資料
梅毒疾管署梅毒簡介灑爾佛散
繼續閱讀:去髒血除百病?種族滅絕陰謀論的原型——塔斯基吉梅毒實驗(下)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5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1
anehsu0120
2021/05/25
回覆
想請問下篇是被刪除了嗎?
#2
A編
2021/05/26
回覆
#1
下篇5/26就會正式刊登嘍
#3
鄭國威Portnoy
2021/05/30
回覆
真是歷史的傷口。
#4
ChenJason
2021/07/14
回覆
因受試者太過踴躍,讓公衛局發現梅肯縣的梅毒「盛性率」極高。
→盛行率
加上有一批「配合度這麼」的受試者,讓他靈機一動,有了新計畫的想法。
→高?
#5
A編
2021/07/14
回覆
#4感謝抓錯,已經補上
羅夏
52篇文章
・
400位粉絲
+追蹤
同樣的墨跡,每個人都看到不同的意象,也都呈現不同心理狀態。
人生也是如此,沒有一人會體驗和看到一樣的事物。
因此分享我認為有趣、有價值的科學文章也許能給他人新的靈感和體悟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在臺海危機下,淺談戰地醫療
1
1天前
同樣都是「中央DO」,為什麼我們能聽出是哪種樂器的聲音?
2
1天前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1天前
糖尿病治療方針——良好醫病溝通,幫助血糖達標
1
2天前
阿茲海默風暴:通訊作者的辯駁與責任
6
2022/08/03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1天前
只算人頭、忽略比率,小心落入「見樹不見林」的謬誤──《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
3
2022/08/12
肉眼可見的「微生物」!科學家發現有史以來的最大細菌,平均長度大於0.9公分
2
2022/07/27
RELATED
相關文章
去髒血除百病?種族滅絕陰謀論的原型——塔斯基吉梅毒實驗(下)
黑死病、西班牙流感到COVID-19,瘟疫如何重塑社會貧富?
你所不知道的刻板印象正在威脅你!刻板印象、偏見、歧視有什麼不一樣?
汞蒸氣、癒創木?那些治不好但治得死的梅毒療法——《哥倫布大交換》
梅毒怎麼爆發的?淫掠一時爽,事後火葬場——《哥倫布大交換》
1
2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1
2
0
黑死病、西班牙流感到COVID-19,瘟疫如何重塑社會貧富?
寒波
・2020/06/25
・1923字
・閱讀時間約4分鐘
・SR值528
・七年級
+追蹤
相關標籤:
COVID-19(269)
SDGs目標1|消除貧窮(4)
SDGs目標3|健康與社會福利(52)
天花(16)
拉丁裔(1)
新冠肺炎(84)
歐洲(21)
武漢肺炎(106)
流感(26)
瘟疫(20)
種族(13)
第一次世界大戰(4)
美國(27)
美洲原住民(9)
義大利(11)
西班牙流感(7)
貧富差距(5)
非洲裔(1)
黑死病(7)
鼠疫桿菌(7)
熱門標籤:
大麻(17)
量子力學(46)
CT值(8)
女科學家(16)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科學生》科普素養閱讀一篇不到3元!!
年訂輸入summer1000,現折1000元
疫情對不同族群影響明顯有別
席捲世界的COVID-19(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仍在進行,已經可以觀察到,愈脆弱的人愈有機會受到傷害。
例如在美國,平時較為弱勢的非洲裔、拉丁裔族群的死亡率明顯較高,而這類現象在歷史上不斷重演。
另一方面,瘟疫也可能大幅影響社會發展,知名的黑死病,甚至長期影響過歐洲的貧富結構。
黑死病席捲全歐洲,強烈影響過歷史發展。
圖/wikipedia
為了防疫而大幅減少社會活動,對中學老師影響有限,小企業卻無法承受太久;此一狀況鮮明地指出,疫情對不同社經地位的人影響差異很大。
古代弱勢的原住民社會,更是時常受到傳染病打擊,如天花等疾病曾經摧毀過不少美洲原住民社群。
距今100多年的1918年西班牙流感,橫行全世界導致數千萬人喪命,不過不同族群的受創程度明顯有別。
在美國,原住民的死亡率是其他族群的4倍。
而在那種族分離的年代,白人病患上白人醫院,黑人病患上黑人醫院,白人的生還率較高。
不過也不只是種族差異,如弱勢的美國礦工與工廠勞工,死亡率也比高。
至於挪威的奧斯陸,同一個城市中的死亡率,最窮的比最有錢的一批人高出50%。
疫情會影響社會是非常明白的事實,有時候影響卻意外地廣泛又深遠。
1346年起在歐洲大流行的黑死病,就是一個鮮明的案例。
黑死病在歐洲地區不斷蔓延,長期影響社會發展。
圖/wikipedia
黑死病劇烈衝擊,社會資源重新分配
貧富差距是認識社會狀況的重要指標。
根據稅務、房地產等資訊,歷史學家估計「前10%有錢人的財富,占所有人財富」的比例,在義大利數百年來都持續上升,也就是最有錢一批人的財富,占整體的比例愈來愈高。
趨勢唯一一次被大翻轉,是黑死病爆發後的一百多年。
義大利西北部的Sabaudian在1300年時,前10%有錢人的財富占整體61%,黑死病爆發後的短時間內劇烈下降,接著逐漸降低,到1450年降低到47%。
而法國南部、西班牙東北部、日耳曼、英格蘭也有類似狀況。
由這些分析推論,黑死病使得當時的歐洲社會,經濟上變得更為平等。
(不過更東方的東歐與俄羅斯狀況不同)
有錢人更容易累積財富是歷史的常態,黑死病卻能逆轉趨勢。
一大原因是黑死病消滅太多人口,勞動力嚴重短缺,使得生還者的工資上漲。
另外財主大量死亡,令大批財產進入市場,許多繼承人把土地賣給沒有財產的農民。
瘟疫劇烈衝擊社會結構,促進資源重新分配。
公元1300年以來,社會上前10%有錢人的財富,占所有人財富的比例。
圖/取自ref
大瘟疫結束後,生還者便能成為時代贏家?多半不會
黑死病疫情平息以後,導致黑死病的鼠疫桿菌沒有消失,每過一段時間便捲土重來。
然而,義大利由長期趨勢看來,只有第一次黑死病達到縮小貧富差距的效果,隨後數百年來的每一次瘟疫,像是1629年和1656年的兩次鼠疫大流行,似乎反而讓貧富差距更加拉開,至少也沒有縮小過差距。
歷史學家認為理由是,擁有資源的人在隨後的疫情中,找到順利保護自己財產與健康的方法,而比較窮的人受創機率更高。
這些因素使得歷次疫情,更容易加深社會與經濟的不平等。
有錢人掌握財富的比例,不斷上升的趨勢持續數百年,到20世紀初期達到巔峰,直到1918年後才大翻轉,或許和當時的流感疫情有關,不過那時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刻,戰爭與流感的影響相當難以分辨。
從歷史看來,疫情的犧牲與教訓不見得會讓社會進步,反倒時常帶來負面影響,但是利用得宜卻也能創造更好的未來。
這次的疫情仍在發展,它的結局與影響如何,我們都參與其中。
本文轉載自新公民議會〈歷史大瘟疫:黑死病重塑社會貧富〉
延伸閱讀
短篇 地中海地區最早,威尼斯的隔離防疫系統
短篇 英格蘭鄉村ThorntonAbbey,黑死病留下的大墓
中世紀黑死病,之後數百年的餘波
病毒比西班牙軍隊還早到來!新大陸被征服前,馬雅世界早有大瘟疫傳染的記載
16世紀中美洲古文明毀滅者-傷寒
一直待在家快悶壞啦!嚴格的防疫管制,什麼時候才能放鬆?
參考資料
FromBlackDeathtofatalflu,pastpandemicsshowwhypeopleonthemarginssuffermost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同名專頁。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1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1
jeremyshu
2022/04/28
回覆
疫情如何影響貧富差距,非常有趣得分享,謝謝您.
寒波
168篇文章
・
577位粉絲
+追蹤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
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在臺海危機下,淺談戰地醫療
1
1天前
同樣都是「中央DO」,為什麼我們能聽出是哪種樂器的聲音?
2
1天前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1天前
糖尿病治療方針——良好醫病溝通,幫助血糖達標
1
2天前
阿茲海默風暴:通訊作者的辯駁與責任
6
2022/08/03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1天前
只算人頭、忽略比率,小心落入「見樹不見林」的謬誤──《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
3
2022/08/12
肉眼可見的「微生物」!科學家發現有史以來的最大細菌,平均長度大於0.9公分
2
2022/07/27
RELATED
相關文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們該擔心猴痘疫情嗎?——《科學月刊》
確診後為什麼會出現「腦霧」與「嗅覺異常」?新冠肺炎對腦神經的影響以及可能的治療方式
陳建仁出新書,用「因果螺旋」試想COVID-19的防疫之道──《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
只算人頭、忽略比率,小心落入「見樹不見林」的謬誤──《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
高死亡率必定帶來經濟高衰退率?陳建仁新書這樣解釋──《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辯》
繁
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