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的故事】牛奶盒重生變喜帖造紙達人回收紙張再創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凡愛紙之人,都不忍心紙張被白白被浪費。

人類活動每日消耗大量紙資源,廢棄紙張如恆河沙數,根本來不及回收再造。

香港廢紙回收的情況不進反退, ... 文化 系列 社會 藝文 飲食 專欄 健康 教育 時尚 設計 影片 【紙的故事】牛奶盒重生變喜帖 造紙達人回收紙張再創作 Share 返回設計 我的收藏 所有收藏 熱門文章 熱門文章 編輯精選 ADVERTISEMENT 設計 【紙的故事】牛奶盒重生變喜帖 造紙達人回收紙張再創作 09.01.2018 丘瑞欣譚志榮 分享 留言 凡愛紙之人,都不忍心紙張被白白浪費。

人類活動每日消耗大量紙資源,廢棄紙張如恆河沙數,根本來不及回收再造。

香港廢紙回收的情況不進反退,擾攘數月的停收廢紙風波尚未解決,今年1月起,內地更會提高回收物料的進口要求,只有紙皮、報紙和辦公室用紙可以回收,換言之,廢紙回收量又會因而下降。

造紙達人楊慧(Because),盡自己綿薄之力,收集各類廢紙製成卡紙、喜帖、筆記本等,賦予新生。

這些大小不一的紙邊紙碎,人人視之為垃圾,經Because一雙巧手加工,會變成全新的紙張。

廢紙不廢 一雙巧手延續紙的生命 以前在香港藝術學院讀書時,其中一份功課是為十周年校慶設計海報,剛好學校從灣仔市區搬到靠近海邊的筲箕灣,她便想到採用較為天然的紙質。

市面上找不到合心意的,於是便上網自學造紙,然後用樹枝拼成”OrganicEnlightenment”的標語。

在芸芸印刷品中,她的作品尤為突出,取得不俗成績,她爸爸更把海報錶起,一直掛在家中,這就是她造紙的開始。

2016年,她成立「水木研社SomoodStudio」,全職製作手工紙品。

「水、木就是一張紙最基本的元素,木是指纖維,一定要靠水重組纖維才能造紙。

改英文名時沒有深究,純粹和中文發音相似,後來才得知在阿拉伯文中,Somood一詞原來有堅毅不屈的意思。

」 手造質感 不完美更美 她曾在朋友的活版印刷公司做兼職,見識過紙張浪費之誇張,「他們裁切了所需紙張後,便會棄置用不着的紙邊,但其實那些都是新紙,只因尺寸不合,便淪為垃圾。

」於是她便向印刷廠和紙行收集廢紙,回家用攪拌機攪成紙漿,重新製成紙張。

平日在家造紙,抄完紙後便直接放在櫃子、門窗上待乾,家人沒有反對,已是一種支持。

她主要利用再造紙來製成囍帖,每一單囍帖訂單都可以消耗數包廢紙邊。

「手工紙的質感沒那麼平滑,四條邊會有些許毛邊,而紙張的厚薄亦可自行控制,就算是用相同材料製作的一批紙,每一張的紋理和感覺都不同。

」 比起現成的紙張,手工回收紙不但環保,還富有獨特個性,為婚禮加添另一重意義,所以銷情不俗;她沒有大肆宣揚,怕自己應接不暇,畢竟每張都是自己在家人手製作的,所以她將來打算和NGO合作,增加製作人手,讓更多紙張重獲新生。

生活中的廢紙資源無處不在,牛奶盒加上粟米鬚,也能脫胎換骨。

「飲完牛奶,撕下盒子底面的兩層膠膜,中間那層紙的纖維頗長,是適合用來造紙的材料;纖維愈長,紙張愈軟,用牛奶盒造紙,質感比用綿和竹更軟身。

」聽來容易,牛奶盒的加工成本可一點也不低。

用牛奶盒再造紙製成的喜帖,叫一對新人愛不釋手,亦可減少浪費。

再造紙需要創作精神,發掘不同紙張可能性。

「最喜歡就是用兩種顏色的廢紙jam出來的效果,好開心,有一種人家沒做過,而我做到的感覺。

」 紙從自然而生,但奈何現代人早已習慣把紙和其低廉的價格掛鈎,也不知道造紙工藝之繁複,既然得來全不費工夫,便理所當然地浪費紙張。

造紙過程張張皆辛苦,Because的人生觀和生活方式也因而改變,「以前的我是一個港女,追求物質,喜歡購物,浪費資源。

自從造紙之後,便開始着重環保,會反思何謂想要,何謂必要。

」 紙的新生: 1.利是封再造紙明信片 2.從紙行收集紙尾,縫成記事本。

3.構樹纖維較堅韌,可以用紮染上色。

4.混和兩種顏色紙漿製成的再造紙。

5.回收舊校簿,以人手重新訂裝。

水木研社Somoodstudio ADVERTISEMENT 水木研社Somoodstudio 丘瑞欣譚志榮 水木研社再生紙環保紙 延伸閱讀 設計 2018.03.27 【由餐桌到書桌】CoffeeorTea? 食物廢料製質感手造紙 再生紙循環再造浪花花造紙教室 設計 2017.11.14 本地紙匠展示造紙流程 收集咖啡廢料製再生紙 再生紙咖啡豆循環再造 設計 2017.10.10 無定向九十後情迷日本 廢紙再造紙糊公仔 紙糊日本鄉土玩具HiraHira 設計 2017.05.22 【綠色生活】EcoHelmet取材環保可摺合節省收納空間 EcoHelmet再生紙單車 設計 2017.02.17 【利利是是】利是封再造手作賀卡 利是回收手作 OlderPosts 從人說到城巿,然後又從城巿回到人的所在。

關於美學、藝術、設計、城市和日常,這裏有我們的看法。

訂閱電子報 本人同意隱私條款 明周娛樂 私隱政策 免責聲明 廣告服務 聯絡我們 萬華媒體雜誌平台 ©2019OneMediaGroupLimited.Allrightsreserved. 熱門搜尋 周耀輝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