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Wikipedia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珊瑚虫为刺胞动物门珊瑚纲,身体呈圆筒状,有6个、8个、12个或16个触手,触手中央有口。

多群居,结合成一个群体,形状像树枝,不少人因此误以为是植物。

虽然一般人不会把单 ... 珊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此条目的主题是珊瑚纲动物所形成的骨质集体及礁岩。

关于与“珊瑚”标题相近或相同的条目,请见“珊瑚(消歧义)”。

  “珊瑚虫”重定向至此。

关于其他用法,请见“珊瑚虫(消歧义)”。

珊瑚纲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Animalia 门: 刺胞动物门Cnidaria 纲: 珊瑚纲Anthozoa 亚纲 海鸡冠亚纲Alcyonaria 菟海葵珊瑚亚纲Zoantharia 珊瑚骨 珊瑚之名来自古波斯语sanga(石),是对珊瑚虫群体及其骨骼的通称。

珊瑚虫为刺胞动物门珊瑚纲,身体呈圆筒状,有6个、8个、12个或16个触手,触手中央有口。

多群居,结合成一个群体,形状像树枝,不少人因此误以为是植物。

虽然一般人不会把单体、体形比许多珊瑚虫相对巨大的海葵称为珊瑚,但事实上海葵也属于珊瑚纲,在科学分类上与珊瑚是同类。

虽然珊瑚无法移动,但它们能够伸出触手来捕食。

之所以会有珊瑚枝,是因为珊瑚虫底部所生长的骨骼,也可以叫珊瑚石或简称珊瑚。

因为多孔性和枝状生长,还能给许多微生物和鱼类居住,又被称为活化石,主要产在热带海中。

目录 1特征 2CITES 2.1CITESII 2.2CITESIII 3生物学分类 4珊瑚的分类 4.1红珊瑚 5色彩缤纷的原因 6栖息地 6.1中华人民共和国 6.2香港 7珊瑚割伤 8天敌 9参考文献 10参看 11延伸阅读 特征[编辑] 珊瑚石的主要化学成分为CaCO3,以微晶方解石集合体形式存在,成分中还有一定数量的有机质。

折光率1.48~1.66。

硬度3.5~4,密度2.6~2.7g/cm3,黑色珊瑚密度较低,为1.34g/cm3。

性脆。

遇盐酸强烈起泡。

无荧光。

珊瑚是固著的动物,不能移动,加上外形像花像树,容易被误认为生长在海底的植物[1]。

但是实际上珊瑚光合作用转换能量是仰赖共生藻而非本身有光合色素。

CITES[编辑] CITESII[编辑] Helioporidae蓝珊瑚科(菤珊瑚科)Bluecorals所有种(该科仅含单科单属单种蓝珊瑚Helioporacoerulea,化石不受公约规范) SCLERACTINIA石珊瑚目Stonycorals石珊瑚目所有种(化石不受公约规范) Tubiporidae笙珊瑚科Organ-pipecorals笙珊瑚科所有种(化石不受公约规范) CITESIII[编辑] Coralliumelatius(China)粉红珊瑚(中国) Coralliumjaponicum(China)深红珊瑚(中国) Coralliumkonjoi(China)白珊瑚(中国) Coralliumsecundum(China)红珊瑚(中国) 生物学分类[编辑] 千年来,人们对珊瑚的定位一直很模糊,因为珊瑚同时具有植物和动物的两者特点。

亚里士多德最初称这种生物为“zoophyta”,意思是介乎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生物。

十世纪时,波斯学者比鲁尼以珊瑚能够对触摸做出反应为由,曾提议将它们归类为动物,但一直到十八世纪,WilliamHerschel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珊瑚细胞具有动物细胞的特征,它们才被正式并入动物界。

如今,珊瑚被归类为刺胞动物门珊瑚纲下的六射珊瑚亚纲(Hexacoralla)和八射珊瑚亚纲(Octocoralla)。

珊瑚的分类[编辑] 珊瑚从结构和形态分有石珊瑚及软珊瑚。

从生态角度分有造礁珊瑚和非造礁珊瑚。

作为宝石或观赏石来分,品种有:红珊瑚、粉珊瑚、黑珊瑚、蓝珊瑚、地中海珊瑚、日本珊瑚、喀麦隆珊瑚、中国海南珊瑚等。

红珊瑚[编辑] 粉色珊瑚 红珊瑚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属于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八放珊瑚亚纲,软珊瑚目、硬轴珊瑚亚目、红珊瑚科、红珊瑚属。

人们见到的红珊瑚是残留的骨骼,为红珊瑚的生物学特点。

生长区域:红珊瑚生长于硬底、流急、无沉积物,特别是无陆源性沉积物的水质清澈,光照度低、低温(8~20℃)海区。

其中地中海红珊瑚场最适温度是10℃。

红珊瑚生长慢、寿命长,红珊瑚从幼虫附著后10~12年才性成熟,每年夏季产卵,其浮浪幼虫是负趋光性。

红珊瑚是珍贵的宝石珊瑚,中国过去曾作为皇家贡品,在印度和西藏,佛教徒视红色珊瑚为如来佛化身[来源请求],他们用珊瑚来做佛珠,或装饰神像。

汉医认为红珊瑚可治病入药,然现行之中国药典2010年版[2]及台湾中药典第二版[3]皆未收录任何珊瑚。

红珊瑚是名贵的装饰品和工艺原料。

其中有4种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附录Ⅲ中。

[4][5]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间的个人携带或贸易皆需申办CITES证书。

[6][7]目前珊瑚渔船采捕之珊瑚以宝石珊瑚为限。

珊瑚渔船限由宜兰县南方澳渔港、澎湖县马公第三渔港或高雄市旗津渔港进出。

珊瑚渔船采获珊瑚之交易,应于苏澳区渔会以拍卖、议价、标价或投标方式公开为之。

[8] 色彩缤纷的原因[编辑] 珊瑚的颜色与其共生的藻类有关,例如:虫黄藻。

当珊瑚体内的共生藻数量下降时,会造成珊瑚白化的现象。

所以,珊瑚骨本身的颜色常呈白色,也有少量蓝色和黑色。

宝石级珊瑚为红色、粉红色、橙红色。

红色的珊瑚是由于在其生长过程中要吸收海水中1%左右的氧化铁,黑色的珊瑚是由于其含有有机质所导致。

珊瑚的表面拥有缤纷色彩的能够调节光线的萤光色素,对珊瑚共生海藻的影响以及对珊瑚适应明暗不同的环境有重要作用。

栖息地[编辑] 此章节论述以大中华地区为主,未必具有普世通用的观点。

珊瑚主要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海域,在阳光充足、水质清澈的浅海区形成。

温度是影响造礁珊瑚生长的限制性因素,只有海水的年平均温度不低于20℃,珊瑚虫才能造礁,其最适宜的温度范围是22℃~28℃,所以珊瑚礁、珊瑚岛都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海域。

栖息地有:地中海、非洲红海、西班牙、澳大利亚大堡礁、日本小笠原群岛至琉球群岛海区、台湾(基隆、高雄西子湾、屏东垦丁和澎湖列岛)、中国南海和加勒比海地区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编辑]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规定,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香港[编辑] 香港位于太平洋热带地区的北面边缘,冬季水温较低,当海流向东时会受珠江出海口影响水质也较淡,因此没有庞大的珊瑚礁,只有外港及离岛零散的珊瑚群落,整体来说并非理想的珊瑚栖息地,但仍有12科28属84种珊瑚。

[1][9] 珊瑚割伤[编辑] 珊瑚是刺胞动物的一种,生在热带海域中,呈辐射状,其触手上生有许多有毒的刺胞,是用作自身防卫和攻击其它生物的器官,在海水中若接触珊瑚,皮肤可被割伤,引起刺胞皮炎。

轻者仅有瘙痒性红斑,重者可在刺伤部位出现红肿,有剧烈的刺痒和疼痛,很快出现丘疹、水疱、瘀斑。

天敌[编辑] 珊瑚的天敌是人类及棘冠海星,专吃珊瑚虫,破坏珊瑚生态。

参考文献[编辑] ^1.01.1伦翠婉.認識珊瑚.香港:天地、郊野公园之友会.2001年1月.ISBN 9629932946(中文).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帮助) ^药典查询(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药智网 ^台湾中药典第二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卫生福利部中医药司 ^http://www.cites.org.cn/news.php?id=691 ^Coralliumelatius(China),Coralliumjaponicum(China),Coralliumkonjoi(China),Coralliumsecundum(Chin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CITESAppendicesI,IIandIIIvalidfrom14September2014* ^个人从台湾购买红珊瑚是否需要办进口允许证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 ^珊瑚带到香港(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 ^更新日期:2014-09-29渔船兼营珊瑚渔业管理办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渔业署 ^渔农自然护理署、香港中文大学海洋科学研究中心.香港石珊瑚圖鑑.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2005年7月.ISBN 988-211-318-4(中文).  参看[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1.Corals2.Anthozoa 维基物种上的相关信息:珊瑚 查看维基词典中的词条“珊瑚”。

珊瑚养殖(英语:Aquacultureofcoral)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编辑]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珊瑚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世界珊瑚礁综合地图(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珊瑚&oldid=73239895” 分类:​珊瑚纲宝石波斯语借词隐藏分类:​含有访问日期但无网址的引用的页面物种微格式条目有未列明来源语句的条目部分地区的观点拒绝当选首页新条目推荐栏目的条目使用小型讯息框的页面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未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简体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可打印版本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 其他语言 AfrikaansالعربيةܐܪܡܝܐAsturianu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भोजपुरीবাংলাBrezhonegCatalàMìng-dĕ̤ng-ngṳ̄CebuanoČeštinaЧӑвашлаCymraeg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FrançaisNordfriiskFryskGaeilgeGalego客家語/Hak-kâ-ngîहिन्दी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doÍslenska日本語ქართულიಕನ್ನಡ한국어Kernowek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LimburgsLietuviųLatviešuМакедонскиМонгол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NederlandsNorsknynorskNovialOccitanPolskiپنجابیپښتوPortuguêsRunaSimiRomânăРусскийСахатылаScots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ščinaСрпски/srpskiKiswahiliதமிழ்తెలుగు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TiếngViệtWest-VlamsWinaray吴语ייִדישBân-lâm-gú粵語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