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人生】為什麼天主教的十字架上,仍然釘著耶穌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天主教十字架上所釘著的耶穌,不是象徵已經復活的耶穌,而是象徵歷史上基督受難的那一個星期五下午三時(以民宰殺逾越節羔羊之時辰),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 ... Skiptocontent 主選單 耶穌會中華省>未分類 FacebookTwitterLinkedinTumblrLineLine 問:耶穌的肉身,不是已經從十字架上被卸下來、埋葬、又復活升天了嗎?為什麼天主教的十字架上,仍然釘著耶穌呢?答:耶穌基督就天主性而言,無所不在;就復活的基督而言,現正坐在天主聖父之右;其復活的身體,也隱藏在聖體聖事中的餅酒形下。

天主教十字架上所釘著的耶穌,不是象徵已經復活的耶穌,而是象徵歷史上基督受難的那一個星期五下午三時(以民宰殺逾越節羔羊之時辰),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的屍體(靠近心臟的肋旁刺出血水,證明已死);也是象徵你我應該被釘死的有罪的肉身。

天主教的十字架上仍然釘著耶穌的身體(又稱十字架苦像crucifix),第一個原因,是為了紀念歷史上曾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使我們得以象徵地瞻仰被舉起來的"那一位"(參若3:14-15),效法他"順服如屍"的榜樣;第二個原因,是表示我們也要將自己有罪的肉身釘死在十字架上,與基督同死。

因為"如果我們與基督同死,我們相信也要與他同生。

"(羅6:8) 問:基督既然已經死而復活了,而我們基督信徒也已經跟著基督死而復活了,已經獲得重生了,為什麼我們還要一直釘死在十字架上呢?答:誠如聖保祿在羅馬書6章9-10節論"基督的死而復活"時所言:"基督既從死者中復活,就不再死;死亡不再統治他了,因為他死,是死於罪惡,僅僅一次;他活,是活於天主",而且是已永遠實現的現實。

但是,"我們的死而復活",和"基督的死而復活",只是"模擬"的相似,並不完全相同;也就是說,到某個程度相同,但超過某個程度就不相同,所以保祿宗徒用的是"相似"兩字,說:"如果我們借著同他相似的死亡,已與他結合,也要借著同他相似的復活與他結合。

"(羅6:5)我們死,和基督一樣"是死于罪惡"(羅6:10-11),這是相同。

但基督僅僅死一次,而我們在理想上也"應該"僅死一次,所以說:"罪惡不應再統治你們"(羅6:14)。

但在實際上,領洗之後很難不再犯罪,所以聖若望說:"如果我們說我們沒有罪過,就是欺騙自己,真理也不在我們內。

"(若一1:8)可見我們第一次得救贖後是有可能再犯罪,因此有可能不僅死一次,這是不同點。

同樣,我們復活,和基督一樣,是"活于天主"(羅6:10-11),這是相同。

但基督的復活是已經成就的現實,而我們的復活得救,還是未來的希望(參羅8:24),因此說:“我們相信也要與他同生"(羅6:8),"有如從死者中復活的人"(羅6:13),這是不同點。

所以,一個曾經死而復活的人,並不保證不會再死,不會再犯罪,也不保證已經一勞永逸地復活了。

這樣看來,我們蒙恩的罪人,在得到耶穌的救贖而復活重生之後如果再犯罪,我們就要痛悔己罪,將"罪惡的自我"(羅6:6)再一次釘死在十字架上,再一次借著耶穌的寶血得到救贖,再一次經歷死而復活。

只要我們能夠與基督同死,那麼天主的大能,在我們的肉身死亡之後,必能使我們如同基督一樣,從死者中復活起來,得救獲享永生。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已經復活重生的蒙恩的罪人,在旅世之年,還經常需要將罪我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原因;而天主教的十字架上,仍然釘著歷史上死在哥耳哥達山丘的耶穌的屍體,就是要我們師法基督"順服如屍"的榜樣,死于罪惡,活於天主。

再者,耶穌是"死而復活,出死入生,先死後活";然而,由於我們在致死自己的罪我的同時,我們也開始了復活的新生命;就這個意義來看,死而復活對我們來說,是一體的兩面,同時發生。

我們在哪個地方死於罪我,我們也就在那個地方活於天主;我們在哪個地方死於罪我三分,我們也就在那個地方活於天主三分。

因為耶穌說過:"愛惜自己性命的,必要喪失性命;在現世憎恨自己性命的,必要保存性命入于永生。

"(若12:25)這就是我們基督信徒"死去活來"的神修:“走出自己,天主進入;死於自己,天主活出;心中無我,就有基督;一無所有,無所不有。

"我們也注意到,基督信徒整個"死而復活"的神修過程,都是充滿了喜樂。

我們在死的時候,靈裡充滿了復活的盼望的喜樂;我們再一次重生時,也暫時預嘗了復活的主君臨新天新地的喜樂。

更有甚者,我們每經歷一次"死而複活",我們就經歷一次天主無條件的愛;而人感受到被天主無條件地愛著的時候,就會完全地服從,以愛還愛。

誠如狄剛總主教所言:"我教信仰以基督為中心,基督則與其苦難聖死及復活不可分。

沒有基督的十字架跟沒有十字架的基督都不可思議,縱然復活的基督也帶著釘孔與矛穿的洞。

而我們信仰生活的內容則是棄絕自己背起十字架,追隨基督。

" (二○○三年八月廿七日狄總主教回作者函) 作者:許平和|來源:《信德報》45期(總第562期) 本文轉載自信德網   延伸閱讀  【人籟】「低俗」如何能定義「本土」?──《大尾鱸鰻》賣座後的啟示 ◎【心靈微整型】神奇的祈禱 ◎【我們的故事】寒冬裡神父一天的生活 Postnavigation 前一篇【靈修】依納爵神操個別靈修輔導下一篇【活動】耕莘文教院50周年慶 《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維持德行之路的初衷 每日聖言┃若16:20-23,丙年 《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最容易被魔鬼攻擊之處 每日聖言┃若16:16-20 《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認識天主和魔鬼工作的所在 2013世青報導 2013世青視頻 丁神父時間 世界青年日 人籟 依納爵禧年 信仰生活 四旬期 奉獻生活 好書推薦 宗教對談 宗教文化 將臨期 廣告專區 心靈微整型 我們的故事 教宗與聖座 教會新聞 教育使命 新竹社會服務中心 會士剪影 未分類 本月壽星 梵蒂岡電臺 歷史尋索 活動回顧 活動看板 港澳資訊 煉靈月 社會正義與生態 社服公益 祈禱 祈禱福傳會 神聖空間 福傳廣角 禮儀教義 美的巡禮 耶穌會聖人真福介紹 聖人真福 聖召 聖經 與我們同行 號角想啟 誠徵夥伴 追思懷想 週年紀念 進德公益 靈修省察 青年培育 主選單 FacebookTwitterYoutubeGoogle+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