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關於與「莫斯科」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條目,請見「莫斯科(消歧義)」。
... 聆聽))是俄羅斯首都以及最大都市,為俄羅斯全國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及交通的中心。
面積2,510平方 ...
莫斯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關於與「莫斯科」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條目,請見「莫斯科(消歧義)」。
莫斯科市聯邦直轄市Москва從右上按逆時針方向:克里姆林宮,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莫斯科國立大學,莫斯科大劇院,紅場,莫斯科國際商務中心
市旗市徽(英語:CoatofarmsofMoscow)頌歌:我的莫斯科坐標:55°45′21″N37°37′04″E/55.7558°N37.6178°E/55.7558;37.6178國家俄羅斯聯邦管區中央聯邦管區[1]經濟地區中央經濟地區[2]建立1147年[3]政府 • 行政機構莫斯科市杜馬[4] • 市長[5]謝爾蓋·索比亞寧[5]面積[6] • 總計2,511 平方公里(970 平方英里)面積排名第83位人口(2010年普查) • 總計12,301,260人 • 估計(2018)[7]12,506,468(+1.7%) • 排名第1位 • 密度4,900人/平方公里(13,000人/平方英里)時區莫斯科時間[8](UTC+3)ISO3166碼RU-MOW車牌77、99、97、177、199、197、777、799、797官方語言俄語[註1]區劃代碼45000000網站www.mos.ru
莫斯科市(俄語:Москва,羅馬化:Moskva,IPA:[mɐsˈkva]( 聆聽))是俄羅斯首都以及最大都市,為俄羅斯全國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及交通的中心。
面積2,510平方公里,與莫斯科州和卡盧加州接壤。
2019年城區人口1250萬,都會區人口超過1700萬,是歐洲最大的城市,佔俄羅斯總人口的1/10以上。
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由1147年的莫斯科大公時代開始,在沙皇俄國、蘇聯及今日的俄羅斯聯邦時代,都一直擔任著國家首都的角色。
它是歷史悠久的克里姆林宮所在地,並做為上述政權的總部,是俄羅斯數個被列入世界遺產的建築群之一。
目次
1歷史
1.1由來及變遷
1.2歷史上的經濟及文化
2地理
2.1地形
2.2氣象氣候
2.3環境
3行政區劃
4政治
5治安
6經濟
7人口
8文化、藝術、教育
9體育
10衛生
11旅遊
12交通
13體育
14著名人物
15姐妹城市
16註釋
17參考文獻
18外部連結
歷史[編輯]
參見:莫斯科歷史
由來及變遷[編輯]
莫斯科得名於如今穿越整個城市的莫斯科河,而莫斯科河的名字來源有三種解釋,分別是低濕地(斯拉夫語)、牛渡口(芬蘭-烏戈爾語)、密林(卡巴爾達語)。
莫斯科河
莫斯科的建立被認為是在1147年,當時,尤里·多爾戈魯基大公在爭奪基輔王位的一次戰爭後戰鬥獲勝後,他邀請了自己的盟友切爾尼戈夫公爵斯維亞托斯拉夫·奧利戈維奇去到了弗拉基米爾公國邊境上的一個名叫莫斯科地點慶祝自己的勝利,這也是史書上第一次提及莫斯科這個地方,而後,俄羅斯人便把這一年作為莫斯科的誕生的日子,不過當時的莫斯科還是一個小村莊。
1156年,尤里·多爾戈魯大公在莫斯科鞏固了防禦措施,由此莫斯科便有了一個防禦性的要塞的地位。
1263年,莫斯科大公國建立,1276年,首任莫斯科大公達尼埃爾立莫斯科為首府,1238年-1480年期間,莫斯科被金帳汗國統治;15世紀俄國人以莫斯科為中心,集合周圍力量進行反對金帳汗國統治的鬥爭,並於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時在1478年最終統一了俄國,建立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國號為俄羅斯沙皇國,而莫斯科則成為俄國的首都;1572年莫斯科被克里米亞韃靼人襲擊和和焚毀。
1610年,被波蘭將領斯坦尼斯瓦夫·若烏凱夫斯基攻陷,遭受劫掠。
1700年後,彼得一世遷都到聖彼得堡。
1917年11月,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勝利後,建立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蘇維埃俄國和俄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於1918年從彼得格勒(今聖彼得堡)遷到莫斯科,並於1922年12月正式成爲蘇聯首都。
1991年蘇聯解體後,莫斯科成為俄羅斯聯邦的首都。
歷史上的經濟及文化[編輯]
播放媒體1908年的莫斯科(俄羅斯帝國)
莫斯科從最開始建立之初就首先考慮到了堅固性、可靠性,起初從莫斯科的南部和東部遊牧部落的聯盟經常威脅著它,而在西部的東歐國家波蘭立陶宛聯邦的軍隊也虎視眈眈。
所以弗拉基米爾、特維爾、諾夫哥羅德盟軍同時建立了堅固的堡壘。
15世紀時,莫斯科的人口和領土面積已經超過了倫敦、布拉格和歐洲一些大的城市。
1861年農奴制度被廢除後,資本主義在俄羅斯盛行起來,莫斯科逐漸發展壯大,它已經成為巨大的工業和貿易中心。
莫斯科地鐵
19世紀末,莫斯科各類工業和貿易的企業已達20000多個,其中工業企業有10000多個,工人人數達到12萬人,不少於16人的中小型的企業占絕大多數,但只有2%的企業人數超過50人。
在莫斯科的工業企業中紡織工業占多數,多數是建築業,木材加工業、食品加工業、造紙業、製革業、汽車製造、工具生產廠家等等。
在莫斯科工業發展百年歷程中初期已經達到了比較高的社會化生產。
1910年莫斯科6%大企業中集中了大約49%的工人。
在那段時間裡,超過500或更多的工人被認為是大型的企業。
在工業大發展階段,外國的資本工業大量涉入,莫斯科所有的化學企業和電子技術企業都掌握在外國財團的手裡(如德國工業巨頭)。
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後,政府在莫斯科大力發展了製造業(從車床製造到手錶製造),從軸承加工到小汽車生產,紡織加工,它極大地推動了金屬加工業的發展。
莫斯科所謂的「印花的」大企業不得不退出了汽車製造業和電子技術業生產線,無線電技術,代表生產等領域。
生產生活必需品為國家保障自給具有深遠意義。
莫斯科成為俄羅斯工業強勁的生產和技術基地。
在戰爭年代城市工業的結構轉變到汽車製造業和金屬加工業。
幾百年間,莫斯科扮演了俄羅斯政治文化中心的作用,這裡匯集了具有紀念意義的歷史建築及紀念碑,克里姆林宮、新聖女修道院、莫斯科大學、凱旋門及聖山上的勝利公園等。
莫斯科的權力機關充分認識到了這些文化遺產的寶貴,因此他們從沒間斷對這些遺產的保護。
地理[編輯]
地形[編輯]
莫斯科位於北緯55度到56度,東經37度到38度之間,地處俄羅斯平原中部,奧卡河和伏爾加河兩河間的中俄羅斯高地。
城市面積1080.47平方公里。
大莫斯科(包括環城公路以內地區)面積900平方公里,包括外圍綠化帶共為1725平方公里。
莫斯科位於三種地形交接處。
西北接斯摩棱斯克-莫斯科高地(地勢較為平坦,海拔175-185米)。
南接莫斯克沃列茨科-奧卡河平原(海拔200-250米的喬普雷斯坦高地,溝壑眾多)。
東面是梅曉拉低地,有堅硬的沙丘,海拔約160米。
氣象氣候[編輯]
莫斯科
氣候圖表(說明)
㋀
㋁
㋂
㋃
㋄
㋅
㋆
㋇
㋈
㋉
㋊
㋋
42
−6
−12
36
−4
−11
34
2
−6
44
10
2
51
18
8
75
22
12
94
23
14
77
22
12
65
15
7
59
8
2
58
1
−3
56
−4
−9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攝氏(℃)表記
降雨總量單位為毫米(㎜)資料來源:[1]
英制單位換算
㋀㋁㋂㋃㋄㋅㋆㋇㋈㋉㋊㋋
1.7
21
10
1.4
24
12
1.3
35
22
1.7
51
35
2
65
46
3
71
53
3.7
74
56
3
71
54
2.6
60
45
2.3
47
36
2.3
34
26
2.2
26
17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華氏(℉)表記
降雨總量單位為英吋(㏌)
莫斯科屬於溫和的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
極端氣象十分頻繁。
十二月會開始漫長的冰雪消融期,降雪量大,平均年積雪期長達146天(11月初—4月中),冬季長而天氣陰暗。
1月平均氣溫-10.2℃(最低-42℃),平均每年氣溫零度以上的天數為194天,零度以下--103天。
而夏天可能氣溫陡降,陰雨連綿。
7月平均氣溫18.1℃(最高37℃)。
總計全年天氣晴朗時間1568小時。
最近十年冬季常有相對濕度(高於70%)和溫度(高於0度)較高的記錄。
年平均降水量190-240毫米。
降水高峰期為八月和十月,降水量最少的是四月。
冬季多刮西風、西南風和南風。
自五月開始西北風和北風較為頻繁,另外,五月和九月是最好的旅遊季節。
Москва(1961-1990)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數據來源:ГидрометцентрРоссии
環境[編輯]
莫斯科是世界上綠化最好的城市之一。
從飛機俯瞰莫斯科,映入眼帘的是藍天下蔥綠的樹叢和清澈透明的河湖,城市整潔乾淨。
莫斯科市政府十分關心市內及郊區森林資源的保護。
市內建有96座公園,14座花園,400個街心花園,160條林蔭道。
綠化總面積約占總面積的三分一,達4.56萬公頃。
市區森林面積1.16萬公頃。
此外還有莫斯科市動物園,占地20公頃。
在覆蓋著草皮的灰化土地帶分布著大片的松林。
一些地方沼澤較多。
莫斯科附近的森林裡有各種野獸:麋、野豬、鹿、狐狸、白鼬、猞猁、貂、兔子,以及各種各樣的飛禽。
行政區劃[編輯]
主條目:莫斯科行政分區
1991年以後,莫斯科市被劃分為10個行政區劃,分別是:
中央行政區
北行政區
東北行政區
東行政區
東南行政區
南行政區
西南行政區
西行政區
西北行政區
綠城行政區
新莫斯科行政區
特羅伊茨克行政區
每個行政區劃再細分地區。
其中11和12是2012年7月1日從莫斯科州劃入,使莫斯科市面積增加至2,510平方公里,並使莫斯科市與卡盧加州接壤。
[9]
政治[編輯]
莫斯科金融區
布拉格戲院
莫斯科市杜馬選舉每4年舉行一次,總共有35個席位。
莫斯科市徽是由深紅色的盾牌構成的,寬和高的比例是8:9,騎士面向右側,穿著銀色盔甲,披著淡藍色的披風,手裡握著鋒利的金色長矛刺向一隻黑色的蛇狀怪物。
它是於1781年在「喬治十字勳章」裡關於蛇魔的傳說的基礎上建立的。
莫斯科市的市旗是深紅色的,長和寬的比例是3:2,莫斯科的市徽位於旗幟的中心。
莫斯科的市歌是由音樂家伊·奧·屠納耶夫斯基在詩歌「我的莫斯科」基礎上譜寫成的。
現任莫斯科市長為謝爾蓋·蘇比雅寧(2010年10月28日至今)。
2010年當時他被時任總統梅德韋傑夫提名為莫斯科市長,其市長任期本應於2015年10月結束。
他以希望成為民選市長為由在2013年6月向總統普京提出辭呈,並建議莫斯科社會院提前舉行市長直接選舉,在同年9月8日舉行的第一輪市長選舉投票中獲得57%的選票,成為莫斯科近10年來第一位民選市長。
[10]
治安[編輯]
莫斯科在2008年以前的治安之差普為人所知,2007年國際知名媒體CNN列出十大治安最差都市,莫斯科與巴基斯坦喀拉蚩被列為歐洲與亞洲治安最差的城市之首,這普遍被認為是警察公器私用與黑幫組織化尤其是俄國黑手黨的跋扈關係所造成的。
經濟[編輯]
共青團廣場
莫斯科是一個人口超過1000萬人的特大型城市,是歐亞大陸上重要的交通樞紐。
同時,莫斯科還是一個重要的工業製造業中心,工業總產值居全國首位,工業門類齊全,總共擁有20000多家工廠,其中有數量眾多的動力機械製作廠,以及專門製造工具機,船舶,和精密儀器的廠家;同時城市還發展各種有色金屬的冶煉工業,這其中鋁業特別發達;除了重工業外,發達的化工業,輕工業,以及造紙業也是莫斯科工業中重要的一部分。
而在十月革命前,莫斯科以紡織工業而著名,被譽為「花布城市」。
莫斯科政府首先建設和發展首都自由經濟和活關自由貿易區。
首選是綠城行政區,以及西部的河港。
發展經濟銀行和交易網在俄羅斯金融市場起了重要作用,現在首都有1000家商業銀行,其中40%是俄羅斯的,莫斯科金融和交易網所進行的投資和商業活動90%在俄境內進行的。
莫斯科的進出口業務得到了海關方面的大力扶持;248個海關口岸提供出入境服務。
人口[編輯]
2002年10月人口普查統計,莫斯科常住人口為1000萬,連同外來人口約為1200萬。
人口平均密度7700人/平方公里,中心部分人口密度高達29000人/平方公里。
根據1976年的人口統計,居民中女性占55%,比男性多77.4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極低,僅為0.25%。
由於人數量下降過快,莫斯科市政府加強了宣傳及獎勵生育措施,市長尤里·盧日科夫曾經表示,通過舉行"兒童年",以及進行"家庭年"計劃,2008年莫斯科共出生了10.2萬個嬰兒,該年莫斯科人口出生率達到二十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這一指標是從1988年以來最高的。
歷史人口年份人口±%18971,038,625— 19262,019,500+94.4%19394,137,000+104.9%19595,032,000+21.6%19706,941,961+38.0%19797,830,509+12.8%19898,967,332+14.5%200210,382,754+15.8%201011,503,501+10.8%201812,506,468+8.7%202112,593,000+0.7%Populationsizemaybeaffectedbychangesinadministrativedivisions.
文化、藝術、教育[編輯]
耶爾莫洛娃劇院
莫斯科是全國科技文化中心,教育設施眾多,包括1433所普通教育學校和84所高等學校。
大學以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學生2.6萬餘)和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學生1.3萬餘)為最著名。
科研機構1000多所,科學工作者人數達20多萬。
其中就有俄羅斯科學中心之稱的俄羅斯科學院,此外其他90多個科學機構,包括78個科研院校以及藝術、醫學、教育和農業研究院。
另外還有數目眾多的研究所,各種專科院校,博物館,劇院,圖書館以及這些設施的分支機構。
莫斯科基本保留了從前的基礎教育模式,大多數的義務教育學校,職業技術教育,其中的專業和高等教育初納入國家預算結構之中,這些教育都是免費的。
最近幾年在莫斯科有償受教育也已廣泛實行,城市的教育體系滿足了人口各種不同教育需求。
俄羅斯國立圖書館是世界第二大圖書館,藏書3570萬冊(1995年)。
每年出4萬種圖書,發行近3600種刊物。
莫斯科現有72個劇院109個電影院31個音樂廳,78個博物館、142個展覽館。
其中莫斯科大劇院、莫斯科藝術劇院、國家中央木偶劇院、莫斯科國家馬戲團、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享有世界聲譽。
美術館中以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特列季亞科夫畫廊以及兵工廠(克里姆林宮內,實際是一個小型的歷史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等較為著名。
體育[編輯]
體育設施有大型體育館(座位在1500個以上)1970個,體育場96個,其中奧林匹克綜合運動場面積達11557平方米,1980年曾在此舉辦第22屆奧運會。
還有65個游泳池、2900處足球場、1200個健身房、4個賽車場以及1600個籃球排球場。
莫斯科由於其在政治於經濟方面在俄羅斯處於特殊的地位,城市中的各個體育項目的運動隊也在俄羅斯占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很多隊即使在歐洲範圍內也是耳熟能詳的強隊,為莫斯科和俄羅斯獲得一個又一個榮譽。
衛生[編輯]
醫療設施包括193所醫院和1000個診所。
旅遊[編輯]
莫斯科紅場
聖瓦西里大教堂通常被視為俄國的象徵
世界五大宮殿之一的克里姆林宮
主條目:俄羅斯旅遊
莫斯科是歐洲一個很著名的旅遊城市,綠化面積高,有「森林中的首都」美譽,市內的人文經典數目也非常眾多。
以下列出莫斯科主要旅遊景點:
克林姆林宮
紅場
聖巴西爾大教堂
莫斯科地鐵
特列季亞科夫畫廊
普希金藝術館
新聖女公墓
博羅季諾戰役全景博物館
國民經濟成就展覽中心(全俄展覽中心)
武裝力量博物館
奧斯坦基諾(莊園、劇場、電視塔)
阿爾巴特大街
駝鹿島國家公園
交通[編輯]
莫斯科是俄羅斯國內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
全市有五個民用機場(謝列梅捷沃國際機場、多莫傑多沃國際機場和伏努科沃國際機場為最大的三個),九個火車站(列寧格勒站、喀山站、雅羅斯拉夫爾站、庫爾斯克站、里加站、基輔站、白俄羅斯站、薩維奧洛夫站和帕韋列茨站),是西伯利亞鐵路的起點。
環繞首都邊緣的是莫斯科環城公路;市內有莫斯科地鐵,由10多條擴散線和一條環線構成;擁有世界第一大無軌電車系統。
由於臨莫斯科河,又有莫斯科運河和伏爾加-頓河運河接駁,故有「五海之港」的美譽。
體育[編輯]
足球
莫斯科迪那莫足球俱樂部
莫斯科火車頭足球俱樂部
莫斯科斯巴達克足球俱樂部
莫斯科魚雷足球俱樂部
莫斯科足球俱樂部
莫斯科中央陸軍足球俱樂部
室內足球
莫斯科迪納摩足球俱樂部
莫斯科斯巴達克足球俱樂部
莫斯科中央陸軍足球俱樂部
冰球
莫斯科迪那莫冰球俱樂部
莫斯科斯巴達克冰球俱樂部
莫斯科中央陸軍冰球俱樂部
蘇維埃聯隊
籃球
莫斯科迪納摩籃球球俱樂部
莫斯科中央陸軍籃球俱樂部
排球
莫斯科迪那莫排球俱樂部
水球
莫斯科迪納摩水球俱樂部
著名人物[編輯]
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
出生於莫斯科的俄國作家、哲學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曾於莫斯科大學擔任教授從事研究的俄國科學家弗拉基米爾·伊萬諾維奇·維爾納茨基
莫斯科作為俄羅斯的政治、文化、經濟、交通中心,吸引了大量的著名人物在此定居或求學。
莫斯科名人不僅包含了在該市出生的人,亦囊括了部分在此居住過工作過的人。
尤里·盧日科夫:俄國政治家,莫斯科前任市長。
弗拉基米爾·普京:俄國現任總統。
普希金:俄國詩人,劇作家,小說家,文學批評家和理論家,歷史學家,政論家。
俄國浪漫主義的傑出代表,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是十九世紀前期文學領域中最具聲望的人物之一,被尊稱為「俄國詩歌的太陽」、「俄國文學之父」,現代標準俄語的創始人。
伊薩克·伊里奇·列維坦:俄國著名畫家,藝術家。
安葬於莫斯科。
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俄國劇作家,俄國現代劇院的創建者。
以《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大雷雨》和《沒有陪嫁的新娘》著名。
尼古拉·瓦西里耶維奇·果戈里:俄羅斯最成功的文學家。
1842年,出版著作《死魂靈》,震撼了整個俄羅斯文壇,成為俄羅斯文學走向獨創性和民族性的重要標誌。
維薩里昂·格里戈里耶維奇·別林斯基:俄羅斯思想家、文學評論家。
後人將他視為俄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批評家、思想家之一。
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國作家,著有《罪與罰》等舉世聞名的經典著作。
列夫·托爾斯泰:俄國小說家、哲學家、政治思想家,著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這幾部被視作經典的長篇小說,被認為是世界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亞歷山大·瓦西里耶維奇·莫索洛夫:蘇聯早期音樂家。
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謝苗諾夫:蘇聯醫生和化學家,1956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弗拉基米爾·伊萬諾維奇·維爾納茨基:俄國及蘇聯礦物學及地質化學家,被認為是地球化學、生物地球化學和放射地質學的創始人之一。
他關於人類圈的概念,影響了後來的俄國宇宙主義思潮。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俄羅斯共產主義革命家、政治家和政治哲學理論家,曾擔任俄羅斯共和國(1917年至1918年)、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18年至1924年)、及蘇聯(1922年至1924年)政府領導人。
在他治理下,俄羅斯和往後的蘇聯成為接受蘇聯共產黨統治的一黨制社會主義國家。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赫爾岑:俄國思想家、革命活動家。
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蘇聯軍事家、政治家,蘇聯元帥,因其在德蘇戰爭上的卓越功勳,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
尤里·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蘇聯太空人,蘇聯紅軍上校飛行員,是人類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
姐妹城市[編輯]
阿爾及利亞阿爾及爾
哈薩克阿拉木圖
荷蘭阿姆斯特丹
哈薩克努爾蘇丹
亞美尼亞葉里溫
約旦安曼
土耳其安卡拉
亞塞拜然巴庫
法國巴黎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巴尼亞盧卡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
黎巴嫩貝魯特
塞爾維亞貝爾格勒
蒙特內哥羅波德戈里察
德國柏林
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
捷克布拉格
白俄羅斯布列斯特
比利時布魯塞爾
墨西哥恩森那達
伊朗德黑蘭
阿聯杜拜
阿爾巴尼亞地拉那
日本東京
德國杜塞道夫
塔吉克杜尚別
俄羅斯頓河畔羅斯托夫
烏克蘭頓涅茨克
烏克蘭哈爾科夫
越南河內
古巴哈瓦那
越南胡志明市
波蘭華沙
烏克蘭基輔(該協議於2016年終止)[11]
埃及開羅
秘魯庫斯科
俄羅斯科洛姆納
波蘭克拉科夫
玻利維亞拉巴斯
巴勒斯坦拉姆安拉
法國利摩日
斯洛維尼亞盧布爾雅那
英國倫敦
西班牙馬德里
菲律賓馬尼拉
泰國曼谷
俄羅斯納里揚馬爾
賽普勒斯尼科西亞
伊朗拉什特
冰島雷克雅維克
墨西哥雷諾薩
拉脫維亞裡加
北韓平壤
南韓首爾
巴西聖保羅
克羅埃西亞斯拉沃尼亞布羅德
保加利亞索非亞
愛沙尼亞塔林
以色列特拉維夫
突尼西亞突尼西亞市
法國瓦朗謝訥
立陶宛維爾紐斯
奧地利維也納
蒙古烏蘭巴托
印度新德里
希臘雅典
印尼雅加達
拉脫維亞葉爾加瓦
德國因戈爾施塔特
亞塞拜然占賈
美國芝加哥
美國洛杉磯
註釋[編輯]
^根據《俄羅斯聯邦憲法》第68.1條為全俄羅斯全境官方語言。
參考文獻[編輯]
^Президент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 Указ №849 от 13мая2000г.«ОполномочномпредставителеПрезидента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вфедеральномокруге».Вступилвсилу 13мая2000г.Опубликован:"СобраниезаконодательстваРФ",№20,ст.2112,15мая2000г.(PresidentoftheRussianFederation. Decree #849 of May13,2000OnthePlenipotentiaryRepresentativeofthePresidentoftheRussianFederationinaFederalDistrict.Effectiveasof May13,2000).
^Госстандарт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 №ОК024-95 27декабря1995г.«Общероссийскийклассификаторэкономическихрегионов.2.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районы»,вред.Изменения№5/2001ОКЭР.(Gosstandart(英語:Gosstandart)oftheRussianFederation. #OK024-95 December27,1995RussianClassificationofEconomicRegions.2. EconomicRegions,asamendedbytheAmendment #5/2001OKER.).
^Comins-Richmond,Walter.TheHistoryofMoscow.OccidentalCollege.[2006-07-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5-17).
^TheMoscowStatute.MoscowCityDuma.MoscowCityGovernment.1995-06-28[2010-09-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3).Thesupremeandexclusivelegislative(representative)bodyofthestatepowerinMoscowistheMoscowCityDuma.
^5.05.1TheMoscowCityMayor.GovernmentofMoscow.[2010-03-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3).
^Федеральнаяслужба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статистики(FederalStateStatisticsService).Территория,числорайонов,населённыхпунктовисельскихадминистрацийпосубъектам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Territory,NumberofDistricts,InhabitedLocalities,andRuralAdministrationbyFederalSubjectsoftheRussianFederation).Всероссийскаяпереписьнаселения2002года(All-RussiaPopulationCensusof2002).FederalStateStatisticsService.2004-05-21[2011-11-01](俄語).
^26.Численностьпостоянногонаселения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помуниципальнымобразованиямна1января2018года.俄羅斯聯邦統計局.[2019年1月23日].
^Обисчислениивремени.Официальныйинтернет-порталправовойинформации.2011-06-03[2019-01-19](俄語).
^俄新社,《新莫斯科的規劃與難題》,2011年4月11日。
^莫斯科近10年首次由民众直选市长索比亚宁当选.國際在線.2013-09-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11).
^基輔和莫斯科不再是雙城.depo.[2019-07-11].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莫斯科
維基導遊上的相關旅行指南:莫斯科
攝像頭的莫斯科
電影「莫斯科」,00:07:22,1908在YouTube
CNN列出全球治安最差十個都市[永久失效連結]
莫斯科政府官方旅遊網站(英文)
莫斯科市政府官方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俄文)
閱論編俄羅斯聯邦行政區劃聯邦主體聯邦直轄市
莫斯科
聖彼得堡
塞瓦斯托波爾1
州
阿穆爾州
阿爾漢格爾斯克州
阿斯特拉罕州
別爾哥羅德州
布良斯克州
車里雅賓斯克州
伊爾庫茨克州
伊萬諾沃州
卡盧加州
加里寧格勒州
克麥羅沃州
基洛夫州
科斯特羅馬州
庫爾干州
庫爾斯克州
列寧格勒州
利佩茨克州
馬加丹州
莫斯科州
摩爾曼斯克州
下諾夫哥羅德州
諾夫哥羅德州
新西伯利亞州
鄂木斯克州
奧倫堡州
奧廖爾州
奔薩州
普斯科夫州
羅斯托夫州
梁贊州
薩哈林州
薩馬拉州
薩拉托夫州
斯摩棱斯克州
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
坦波夫州
托木斯克州
特維爾州
圖拉州
烏里揚諾夫斯克州
秋明州
弗拉基米爾州
伏爾加格勒州
沃洛格達州
沃羅涅日州
雅羅斯拉夫爾州
邊疆區
阿爾泰邊疆區
堪察加邊疆區
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
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
彼爾姆邊疆區
濱海邊疆區
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
外貝加爾邊疆區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
共和國
阿迪格共和國
阿爾泰共和國
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
布里亞特共和國
達吉斯坦共和國
印古什共和國
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
卡爾梅克共和國
卡拉恰伊-切爾克斯共和國
卡累利阿共和國
科米共和國
馬里埃爾共和國
莫爾多瓦共和國
薩哈共和國
北奧塞梯-阿蘭共和國
韃靼斯坦共和國
圖瓦共和國
烏德穆爾特共和國
哈卡斯共和國
車臣共和國
楚瓦什共和國
克里米亞共和國1
自治州
猶太自治州
自治區
楚科奇自治區
漢特-曼西自治區2
涅涅茨自治區3
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2
1存有主權爭議
2行政上由秋明州管轄
3行政上由阿爾漢格爾斯克州管轄
聯邦主體的分區
經濟地區
軍區
聯邦管區
司法管轄區(英語:ArbitrationCourtsofAppealofRussia)
閱論編歐洲各國及其首都西歐北歐南歐中歐東歐東南歐
法國-巴黎
英國-倫敦
德國-柏林
荷蘭-阿姆斯特丹
比利時-布魯塞爾
盧森堡-盧森堡市
愛爾蘭-都柏林
摩納哥(城邦國)
丹麥-哥本哈根
挪威-奧斯陸
瑞典-斯德哥爾摩
芬蘭-赫爾辛基
冰島-雷克雅維克
西班牙-馬德里
葡萄牙-里斯本
義大利-羅馬
希臘-雅典
土耳其-安卡拉
賽普勒斯-尼科西亞
梵蒂岡(城邦國)
聖馬利諾-聖馬利諾市
馬爾他-法勒他
安道爾-安道爾城
德國-柏林
奧地利-維也納
瑞士-伯恩
列支敦斯登-瓦都茲
波蘭-華沙
捷克-布拉格
斯洛伐克-布拉提斯拉瓦
匈牙利-布達佩斯
斯洛維尼亞-盧比安納
愛沙尼亞-塔林
拉脫維亞-里加
立陶宛-維爾紐斯
烏克蘭-基輔
白俄羅斯-明斯克
摩爾多瓦-奇西瑙
俄羅斯-莫斯科
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
保加利亞-索菲亞
蒙特內哥羅-波德戈里察
科索沃-普里什蒂納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塞拉耶佛
北馬其頓-斯科普里
阿爾巴尼亞-地拉那
塞爾維亞-貝爾格勒
克羅埃西亞-薩格勒布
閱論編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主辦城市
1896:雅典
1900:巴黎
1904:聖路易斯
1908:倫敦
1912:斯德哥爾摩
1916:柏林(注1)
1920:安特衛普
1924:巴黎
1928:阿姆斯特丹
1932:洛杉磯
1936:柏林
1940:東京/赫爾辛基(注2)
1944:倫敦(注2)
1948:倫敦
1952:赫爾辛基
1956:墨爾本
1960:羅馬
1964:東京
1968:墨西哥城
1972:慕尼黑
1976:蒙特婁
1980:莫斯科
1984:洛杉磯
1988:漢城
1992:巴塞隆納
1996:亞特蘭大
2000:雪梨
2004:雅典
2008:北京
2012:倫敦
2016:里約熱內盧
2020:東京(注3)
2024:巴黎
2028:洛杉磯
2032:布里斯班
(注1)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取消;(注2)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取消;(注3)受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影響推遲,但仍保留原定名稱
閱論編蘇聯的英雄城市
列寧格勒
敖德薩
塞瓦斯托波爾
史達林格勒
基輔
布列斯特要塞
莫斯科
克赤
新羅西斯克
明斯克
圖拉
摩爾曼斯克
斯摩棱斯克
閱論編俄羅斯金環
亞歷山德羅夫
博戈柳博沃(英語:Bogolyubovo,VladimirOblast)
戈羅霍韋茨
古西赫魯斯塔利內
伊萬諾沃
基捷克沙(英語:Kideksha)
科斯特羅馬
帕列赫(英語:Palekh)
佩列斯拉夫爾-扎列斯基
普廖斯
羅斯托夫
謝爾吉耶夫鎮
蘇茲達爾
圖塔耶夫
烏格里奇
弗拉基米爾
雅羅斯拉夫爾
尤里耶夫-波利斯基
註:加粗者為最初金環所囊括的八個城鎮
閱論編世界市區人口五十大城市
東京雅加達德里馬尼拉首爾孟買上海紐約聖保羅墨西哥城
廣州–佛山深圳北京達卡京都-大阪-神戶開羅莫斯科曼谷洛杉磯加爾各答
拉哥斯布宜諾斯艾利斯喀拉蚩伊斯坦堡德黑蘭天津金夏沙成都里約熱內盧拉合爾
利馬班加羅爾巴黎胡志明倫敦波哥大金奈名古屋海得拉巴約翰尼斯堡
芝加哥台北武漢東莞河內重慶奧尼查吉隆坡艾哈邁達巴德羅安達
閱論編歐洲歌唱大賽舉辦城市1950年代
盧加諾
法蘭克福
希爾弗瑟姆
坎城
1960年代
倫敦
坎城
盧森堡市
倫敦
哥本哈根
那不勒斯
盧森堡市
維也納
倫敦
馬德里
1970年代
阿姆斯特丹
都柏林
愛丁堡
盧森堡市
布賴頓
斯德哥爾摩
海牙
倫敦
巴黎
耶路撒冷
1980年代
海牙
都柏林
哈洛格特
慕尼黑
盧森堡市
哥德堡
卑爾根
布魯塞爾
都柏林
洛桑
1990年代
薩格勒布
羅馬
馬爾默
磨坊街鎮
都柏林
都柏林
奧斯陸
都柏林
伯明罕
耶路撒冷
2000年代
斯德哥爾摩
哥本哈根
塔林
里加
伊斯坦堡
基輔
雅典
赫爾辛基
貝爾格勒
莫斯科
2010年代
貝魯姆
杜塞道夫
巴庫
馬爾默
哥本哈根
維也納
斯德哥爾摩
基輔
里斯本
特拉維夫
2020年代
鹿特丹
規範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NA:000045806
BNC:000196517
BNE:XX450991
BNF:cb11933531v(data)
FAST:1205741
GND:4074987-3
LCCN:n79076156
NARA:10045708
NDL:00629343
NKC:ge130101
NNL:000113716
NSK:000331231
SUDOC:027252124
VIAF:142519565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莫斯科&oldid=69101523」
分類:莫斯科俄羅斯聯邦直轄市中央聯邦管區蘇聯的英雄城市歐洲首都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主辦城市俄羅斯之最12世紀建立的聚居地1147年歐洲建立聯合國會員國首都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首都俄國行政區劃首府俄國聯邦管區首府隱藏分類:含有非數字formatnum參數的頁面含有俄語的條目CS1俄語來源(ru)信息框需要維護的聚居地條目嵌入hAudio微格式的條目使用人口模板的頁面自2018年4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包含BN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AR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N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SK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14元素的規範控制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維基導遊
其他語言
АҧсшәаAcèhАдыгабзэAfrikaansAlemannischАлтайтилአማርኛAragonésÆngliscالعربيةܐܪܡܝܐالدارجةمصرىAsturianuАварKotavaअवधीAymararu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BoarischŽemaitėškaBikolCentral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BislamaBamanankanবাংলাབོད་ཡིགBrezhonegBosanskiБуряадCatalàChavacanodeZamboangaMìng-dĕ̤ng-ngṳ̄НохчийнCebuanoChamoruکوردیCorsuQırımtatarcaČeštinaKaszëbscziСловѣньскъ/ⰔⰎⰑⰂⰡⰐⰠⰔⰍⰟ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ThuɔŋjäŋZazakiDolnoserbskiडोटेलीދިވެހިބަސްཇོང་ཁΕλληνικάEmiliànerumagnòl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EstremeñuفارسیSuomiVõroNaVosaVakavitiFøroysktFrançaisArpetanNordfriiskFurlanFryskGaeilgeGagauz贛語KriyòlgwiyannenGàidhligGalegoگیلکیAvañe'ẽ𐌲𐌿𐍄𐌹𐍃𐌺GaelgHausa客家語/Hak-kâ-ngîHawaiʻiעבריתहिन्दीFijiHindiHrvatskiHornjoserbsce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Արեւմտահայերէ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nterlingueIlokanoГӀалгӀайIdoÍslenskaItalianoᐃᓄᒃᑎᑐᑦ/inuktitut日本語PatoisLa.lojban.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QaraqalpaqshaTaqbaylitАдыгэбзэKabɩyɛKongoGĩkũyũҚазақшаಕನ್ನಡ한국어ПеремкомиКъарачай-малкъарकॉशुर/کٲشُرKurdîКомиKernowekКыргызчаLatinaLadinoLëtzebuergeschЛаккуЛезгиLinguaFrancaNovaLugandaLimburgsLigureLadinLombardLingálaລາວLietuviųLatgaļuLatviešuमैथिलीМокшеньMalagasyОлыкмарийMāoriMinangkaba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मराठीКырыкмарыBahasaMelayuMaltiMirandésမြန်မာဘာသာЭрзяньمازِرونیDorerinNaoeroNapulitanoPlattdüütschNedersaksiesनेपाली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NovialNouormandSesothosaLeboaChi-ChewaOccitanLivvinkarjalaOromooଓଡ଼ିଆИронਪੰਜਾਬੀPapiamentuPicardDeitschNorfuk/Pitkern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ΠοντιακάپښتوPortuguêsRunaSimiRumantschRomaničhibKirundiRomânăArmãneashtiTarandíne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संस्कृतम्СахатылаᱥᱟᱱᱛᱟᱲᱤSarduSicilianuScotsسنڌيDavvisámegiellaSängö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GaganaSamoaAnarâškielâChiShonaSoomaalig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iSwatiSesothoSeelterskSundaSvenskaKiswahiliŚlůnskiதமிழ்తెలుగుTetunТоҷикӣไทยTürkmençeTagalogLeafaka-TongaTokPisin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ChiTumbukaTwiReotahitiТывадылУдмурт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ènetoVepsänkel’TiếngViệtWest-VlamsVolapükWalonWinarayWolof吴语ХальмгIsiXhosa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YorùbáVahcuenghZeêuws文言Bân-lâm-gú粵語IsiZulu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莫斯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關於與「莫斯科」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條目,請見「莫斯科(消歧義)」。 ... 聆聽))是俄羅斯首都以及最大都市,為俄羅斯全國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及交通的中心。面積2,510平方 ...
- 2關於俄羅斯
俄羅斯聯邦目前由85個不同的聯邦主體組成,莫斯科是俄羅斯首都。 地理與氣候. 俄羅斯作為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擁有超過1700萬 ...
- 3專題|尋找雪國‧經典俄羅斯 - 古典音樂台
這座首都早在1147年,就是一座重要的防禦性的要塞,俄羅斯曾歷經沙皇帝國時期、蘇聯共產統治,1991年後,俄羅斯聯邦成立、蘇聯解體,莫斯科仍是俄羅斯政治經濟的最重要 ...
- 4俄国为什么把首都迁到边境城市圣彼得堡?_扩张
现在的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位于俄罗斯欧洲部分腹地,正好处于东欧平原中央位置,不但是当代俄罗斯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城市。
- 5俄羅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國家政權首都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