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稱謂 - 中文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
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 ...
年齡稱謂
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
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
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
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基本介紹
中文名:年齡稱謂外文名:Ageappellation解釋: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補充:垂髫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用處:贈別
概述簡介,稱謂釋義,稱謂來歷,年歲稱謂,兒童稱謂,成人稱謂,老人稱謂,稱謂匯總,
概述簡介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出自】:唐·杜牧《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故特指女孩子十三四歲)。
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歲。
古稀是七十歲。
耄(mào)耋(dié)指八十歲。
鮐背之年指九十歲。
期頤指一百歲。
稱謂釋義湯餅:出生三天,邀親友吃湯餅。
初度:周歲。
《離騷》“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後稱生日為初度。
生小:幼年。
《孔雀東南飛》“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
總角:總,聚束;角,小髻,意為收髮結之,即兒童的髮髻向上分開的樣子,俗稱小丫角,因此稱童年時代為「總角」。
垂髫:指童年。
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
”始齔:齔,兒童換牙,即脫去乳牙長出恆牙。
按生理常規,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時換牙,「始齔」便成了童年的代稱。
教數:9歲。
外傅:10歲,出外就學。
束髮:束,捆,結之意。
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以「束髮」為成童的代稱,通常年十五歲始稱成童。
古代年歲的別稱。
舞勺:13歲。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
《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舞象:男十五歲~二十歲。
是成童的代名詞。
原本是古武舞名。
《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
”《疏》曰:“成童,謂十五以上;舞象,謂舞武也。
熊氏云:‘謂用干戈之小舞也。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於國”。
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
《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
弱,弱小。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
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指30歲。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
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
《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惑:指40歲。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
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
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強壯:指四十。
《續焚書》卷一·書匯:兄雖強壯之年,然亦幾於知命矣艾:指5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
老年頭髮蒼白如艾。
《民國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花甲(耳順):指60歲。
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
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鹹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歲。
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髮服戎,功成皓首。
”耄耋:指八九十歲語出《漢·曹操·對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壽終。
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黃髮: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魯頌·宮》“黃髮台背”。
老人頭髮由白轉黃。
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
”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鮐背: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台背”,“台”與,“鮐”通用。
《爾雅·釋詁》:“鮐背,壽也。
”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頤:指百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
蘇軾《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閒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稱謂來歷在閱讀古文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表達年齡稱謂的詞,如:“弱冠”、“耄耋”等。
學生往往對此很費解。
其實類似這樣的詞還很多,都是我們在閱讀古文的過程中所必須了解的知識。
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
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
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還有依據生理特徵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餵奶。
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
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
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因為正是換牙時期,所以有此稱呼。
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
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
此處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們現在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於《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漢人戴聖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
”其中還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
但後人卻常把“幼學”、“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這恐怕是後代辭彙由單音節向雙音節發展的原因吧我國還有乾支紀年的傳統,六十年為一輪,故又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
杜甫有詩句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於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別稱。
當然,古代年齡稱謂並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散見於各類古書中,因較少使用而未被流傳下來。
上面所述這些因使用頻率高,生命力強而被後人沿用了下來。
有些還已經進入了我們的日常交際之中,如:“三十而立”。
再如,從“嬰兒”和“兒童”兩個詞中,我們已看不出歷史和今天的區別了。
年歲稱謂兒童稱謂童孺:兒童。
垂髫[tiao]:指兒童。
兒童垂髮叫髻。
垂髫:髫[tiáo],指古代兒童猶未束髮時自然下垂的短髮。
因而就用“垂髫”稱幼兒或指人的幼童階段。
也有說“垂髮”的,意思相同,如《後漢書·呂強傳》就有“垂髮服戎,功成皓首”句。
垂髫:小孩子頭髮紮起來下垂著,指幼年。
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
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
齠[tiao]:兒童換牙。
齠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齡:童年。
束髮:是指青少年。
稚:稱年齡小的為稚。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
《孝經聖治》:“故親生只膝下。
”孺子:兒童。
《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也用作老人對年輕後生的稱呼。
《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
’”成人稱謂冠者:指成年人。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歲。
“愛自待年金聲夙振”(《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
“女子許嫁,笄而字。
”(《禮記·曲禮上》)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
《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願為有室,女子生命而願為有家。
”朱熹集註:“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
”怨女:指年齡大而沒有結婚的女子。
〈孟子梁惠王下:“內無怨女,外無曠夫。
”曠夫:指年齡大而沒有結婚的男子。
老人稱謂杖家之年:五十杖鄉之年:六十杖國之年:七十杖朝之年:八十。
《禮記·工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問焉,則就其室。
”斑白:老人。
老年人頭髮斑白,因代指老人。
黃髮:是指長壽老人。
:指老人,老人的頭髮由白變黃。
“黃髮”是枯黃的頭髮。
人老了,頭髮上由黑變白,白髮則黃。
皓首:白頭,指年老。
久壽:長壽。
眉壽:耄[mao]壽,長壽。
人老了眉毛長,所以稱眉壽。
姥[mu]:年老的婦人。
暮齒:晚年,暮年。
暖壽:舊俗在過生日的前一天,家裡的人和關係較近的親友來祝壽。
萬壽:大壽,高壽之意。
遐齡:指人長壽高齡。
稱謂匯總0歲度:小兒初生之時。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赤子、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
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也作“湯餅宴”、“湯餅會”。
1歲
牙牙:象聲詞,嬰兒學語的聲音。
如牙牙學語,因亦指小孩過程子開始學話。
清袁枚《祭妹文》:“兩女牙牙,生汝死後,才周晬耳。
”周晬,指嬰兒周歲。
2歲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歲的兒童。
8歲總角:古代幼童把垂髮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髮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
借指幼年。
在這裡,“總”就是聚攏束結的意思。
總角之交(幼年就相識的好朋友)。
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稱為“齔”。
“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
也有說成“髫齔”的,如《後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9歲九齡:為9歲。
黃口:十歲以下。
指數之年:兒童九歲。
10歲幼學:十歲。
(《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
”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外傅之年:兒童十歲。
12歲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13歲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十三:為13歲。
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歲。
15歲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
“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髮:束髮,扎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束髮: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髮束起來盤在頭頂。
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及笄:女子十五歲。
(《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歲。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歲。
鄭玄:“成童,十五以上”。
16歲二八:為16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有關碧玉的詩句很多,其中晉人孫綽的《碧玉歌》最為有名。
“碧玉破瓜時,郎為情顛倒。
芙蓉陵霜榮,秋容故尚好。
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貴德。
感郎千金意,慚無傾城色。
碧玉小家女,不敢貴德攀。
感郎意氣重,遂得結金蘭。
碧玉破瓜時,相為情顛倒。
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
”寫出二八妙齡少女的清新美好。
《通俗編·婦女》“宋謝幼盤詞‘破瓜年紀小腰身。
’按俗以女子破身為破瓜,非也。
瓜字破之為二字,言其二八十六歲耳。
”
20歲加冠:指二十歲。
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
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結髮:束髮,扎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
指剛成年。
指二十歲。
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
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
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24歲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30歲而立(而立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歲。
《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壯:正當壯年。
古代三十歲為壯。
唐魏徵《是漸不克終疏》:“貞觀之初,時放克壯。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歲。
40歲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50歲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
《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
”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
“知命”是“知天命”的縮略語。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54歲六九年:即五十四歲。
60歲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
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60歲為“耳順之年”。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
花甲:我國古代用乾支記時間。
所謂乾支,是天干地支的簡稱。
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
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
花甲:指六十歲,用乾支紀年,錯綜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
還歷之年:指60歲。
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下壽:指60歲以上。
耆[qi]: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為耆。
61歲還歷壽:61歲的壽辰。
由於按乾支紀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正是新一輪重新算起的時候,故稱“還歷”。
70歲從心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70歲為“從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
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
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圍之年:指70歲。
懸車之年:指70歲。
77歲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80歲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歲。
耄:指八九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鹽鐵論·孝養》中寫道:“七十曰耄。
”《禮記·曲禮》說:“八十九十曰耋。
”耋[dié],《爾雅·釋言》註:“八十為耋。
”把上面幾種說法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壽,大約是“七老八十”了。
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
耄,八九十歲的年紀。
耄,七八十歲的年紀。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
毛傳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
”後人因稱八九十歲的老人為“耄耋”。
中壽:指80歲以上。
傘壽80歲壽辰。
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88歲米壽:指88歲。
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
此外,還含有年事雖高,但食慾旺盛之意。
90歲上壽:九十為上壽。
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
。
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99歲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100歲期頤:指百歲高壽。
期頤:期,朱熹講是“周匝之義”,即轉過一圈了,“謂百年已周”。
頤,朱熹講是“謂當養而已”。
即生活起居詩人養護。
期頤就是指百歲之人。
期頤指一百歲。
“期頤”是人壽至“百歲”的特稱。
《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鄭玄註:“期,猶要也;頤,養也。
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
”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動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上壽:百歲期頤之年:指百歲。
108歲茶壽:指108歲。
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140歲雙稀、雙慶——一百四十歲。
相關詞條
年齡稱謂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
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特殊稱謂(1)百姓的稱謂。
(2)職業的稱謂,對一些以技藝為職業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的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身份。
(3)不同的朋友關係...金釵之年(年齡代稱)年齡代稱,古人指女子十二歲的年齡。
女子12歲稱金釵之年,13歲稱豆蔻年華,15歲稱及笄之年,16歲稱碧玉年華,20歲稱桃李年華。
...黃髮(年齡稱謂)(年齡稱謂)編輯鎖定本詞條缺少名片圖,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黃髮,老年人頭髮由白轉黃,舊時長壽的象徵,後常用指老人。
...稱謂禮儀稱謂禮儀是在對親屬、朋友、同志或其他有關人員稱呼時所使用的一種規範性禮貌語,準確的稱謂能恰當地體現出當事人之間的隸屬關係。
稱謂禮儀有姓名稱謂、親屬稱謂、...稱謂稱謂:指人們因親屬或其他關係而建立起來的稱呼、名稱。
稱謂的使用,多種多樣。
...親屬稱謂指的是以本人為中心確定親族成員...(孫、侄孫),年齡的大小(叔、伯、哥、...大姐(稱謂)大姐,排行最大的姐姐或者對女子的尊稱,同事之間的稱呼,許多地方有長輩年齡的女性也這樣稱呼。
一般是指對中年婦女的稱呼,禮貌用詞。
...稱謂(詞語)稱謂:指人們因親屬或其他關係而建立起來的稱呼、名稱。
稱謂的使用,多種多樣。
......④年齡稱謂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尊稱1.尊貴的稱謂或稱號;敬稱。
《穀梁傳·哀公十三年》:“王,尊稱也;子,卑稱...社交用語和交友稱謂親友間禮貌稱呼古代年齡稱謂小集常用敬辭其他解釋...耄耋耄耋(màodié):八九十歲。
耄,形聲字,上形下聲,音“冒”。
耋,音“迭”。
耄耋是指年紀很大的人。
古時男女稱呼年齡是有區別的,一般來講,男性稱“壽”,而...
熱門詞條
地瓜餅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打卡
獅子座
閃爍晶體
查理的生與死
鑽戒價格
唇裂
黃鶴樓
陳明哲
八十天環遊地球
不鏽鋼
釣魚執法
薑黃飯
長青
楊林
光海
仁愛
737
萬有全
切·格瓦拉
侵吞
新年前夜
信箱
信用卡預借現金
RGF
房子
拉菲紅酒
年齡稱謂@中文百科全書
延伸文章資訊
- 1年齡別稱對照表- 國文天地 - Google Sites
年齡別稱對照表 ; 束髮/及笄之年. 男子十五歲/女子十五歲. 古代以十五歲為成年,束髮加笄是為象徵 ; 志學之年. 男子十五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 破瓜 ...
- 2古代年齡稱謂,你知道有多少? - 每日頭條
- 3年齡稱謂_百度百科
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 ...
- 4年齡稱謂 - 華人百科
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年齡有時候不用數位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後被沿用至今。中文名稱年齡稱謂用 處贈別補 充 ...
- 5年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