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專欄ㅣ振興醫院心臟科權威魏崢院長,台灣心血管醫療技術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魏崢指出,心導管植入支架瓣膜置換術是將導管是由鼠蹊部動脈送至心臟,接著將一顆未吹氣的小氣球送至硬化瓣膜處,慢慢吹氣將狹窄出口撐開,取出氣球後再放 ... 名醫專欄ㅣ振興醫院心臟科權威魏崢院長,台灣心血管醫療技術獨步全球發布於2020年7月3日分佈式入口翻譯全亞洲首例心臟移植在台灣成功,且台灣創下換心後存活時間超過28年的紀錄,居亞洲之冠,此外,台灣冠狀動脈心導管支架放置術成功率高達99%,併發症小於1%,塗藥血管支架,第三代塗藥支架的再狹窄率為3.9%。

台灣心臟外科和血管外科是合一設立的,與胸外科已徹底分開,心臟外科獨立成一個專業,且台灣各大醫療體系,從地區醫院到醫學中心,紛紛成立心血管中心,投入心血管疾病的預防與治療,台灣對於心血管治療的重視由此可見一般。

台灣在上心室頻脈高頻幅電燒的成功率亦高達99%,併發症小於1%,價格又相對低廉,以主動脈瘤之胸腹主動脈支架置放為例,其價格與目前醫療水準相近的香港、新加坡相比較,其收費約為台灣的1.21倍到1.5倍。

(圖為魏崢院長,源自康健雜誌)魏崢醫師醫術關鍵紀錄(1)曾做過上萬例心臟手術。

(2)500多例以上心臟移植手術,有3人存活超過20年,其中1人是亞洲存活最久換心人。

(3)台灣首例成功心臟移植手術,58分鐘內精准完成。

(4)全球首例置換全人工心臟,並施行心腎移植病例,領先全球11年。

(5)全球首例以不輸血方式,為2歲幼童成功移植心臟。

(6)以離開人體13小時的心臟,成功完成移植,創下全世界被移植心臟在體外最長的紀錄(過去紀錄為4至6小時)。

魏崢醫師重大發明率領振興醫院醫療團隊,開發出鈦金屬人工血管接環,使用主動脈剝離(夾層瘤),可以大幅提高手術的成功率。

於2005年通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許可上市,是台灣首件通過FDA許可上市的植入性心血管醫療器材。

心血管疾病基因體質最關鍵振興醫院院長魏崢建議,家族史若有三高問題,40歲後不論是否有症狀,應定期做運動。

台灣衛生單位統計,癌症連續37年居十大死因之首,但排名第二的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持續上升,幾乎追上癌症。

過去認為,膽固醇攝取過多導致心臟疾病,但振興醫院院長魏崢指出,體內膽固醇過高,僅有五分之一與飲食有關,罹患心血管疾病最大關鍵還是基因和體質。

另外,心血管治療推陳出新,魏崢特別強調,心導管植入支架瓣膜置換術問世後,可透過心導管縫補心臟缺損、置放心血管支架,現在還能植入肺動脈瓣膜,微創技術解決了過去長者熬不過傳統開心手術,只能放棄治療窘境。

魏崢指出,心導管植入支架瓣膜置換術是將導管是由鼠蹊部動脈送至心臟,接著將一顆未吹氣的小氣球送至硬化瓣膜處,慢慢吹氣將狹窄出口撐開,取出氣球後再放入帶有對折組織瓣膜的第二顆氣球,定位後一樣以充氣方式撐開新瓣膜支架,卡進原瓣膜處,直接重疊於功能變差的瓣膜,取而代之。

近年民眾健康意識提升,問到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許多人視食物中膽固醇如毒藥,但魏崢表示,“不吃膽固醇”已是過時觀念,心血管疾病患者體內過高的膽固醇,主要與遺傳、體質有關,因攝取過量澱粉與糖轉換成膽固醇,進而罹患心血管疾病者,最多僅有五分之一。

魏崢認為,只要均衡飲食,可放心食用海鮮、肉類、內臟、雞蛋,但心血管疾病與家族性遺傳基因關係大,建議有家族史,尤其父母、手足有心血管、三高問題,四十歲後不論是否有症狀,應定期做運動心電圖檢查,發現有徵兆,及早接受治療。

全亞洲首例:心臟移植50歲進行換心手術,目前已78歲,換心後存活時間超過28年。

亞洲存活最久:13小時進行不輸血心臟移植手術,為二歲幼童完成換心。

全球首例:置換全人工心臟後成功施行心腎聯合移植。

全球首例:交叉試驗陽性心臟移植。

亞洲首例:協助越南完成該國首例心臟移植,輸出心臟移植技術。

亞洲首個:以全球最長的13小時缺氧的捐贈者心臟成功完成換心手術。

全球首例: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TAVI)醫家醫合作之振興醫院截至2018年12月底心臟團隊已完成450例以上,此手術針對主動脈瓣膜狹窄且合併多種慢性病,加上無法接受主動脈瓣膜置換術(aorticvalvereplacement,AVR)的患者,為最新微創瓣膜置換術。

亞洲之冠:胸腔鏡心內直視手術與傳統的開胸手術相比,具有切口小、出血少、不傷胸骨、損傷小等優點。

亞洲第二間複合式手術室醫家親合作之振興醫院擁有亞洲第二間複合式手術室,此類型手術室是心臟血管腔內微創手術和尖端影像醫學發展的完美結合,能同時進行影像檢查和常規心臟外科手術,無需在影像部門和手術室間轉移患者,不僅大幅減少手術時間亦能避免多次麻醉和轉運帶來的可能風險,無形中大大提升手術成功率。

【魏崢的“慢食”情趣】魏崢慢食一天未必吃三餐天天與死神拔河搶救病患,心臟外科醫師日日處在千鈞一髮的緊張場面,巨大的壓力成為常態,因此像多數外科醫師吃飯都快。

心臟科名醫魏崢卻能從壓力中,領略“慢食”的情趣,他總是慢慢吃,吃少一點,吃得挑剔一點。

若說,魏崢是心臟移植第二人,台灣恐怕還真沒人敢稱第一。

他完成台灣第一例成功心臟移植;世界第一例人工心臟移植後,等待心、腎移植成功;第一個不輸血幼童心臟手術。

台灣心臟移植手術,有一半是魏崢所帶領的振興醫院團隊所完成,“世界第一”、“台灣首例”、“唯一”等字眼不斷與魏崢的名字連在一起,代表一個又一個成功手術的亮麗成績。

吃太快往往會吃過頭在手術台上,親眼看過、親手經歷這麼多生命的在分分秒秒間起落,對“生命”他自有想法。

但魏崢笑說,“談到養生,我不及格耶!”不過,對於吃,魏崢有一套他自己的領略,人還不知道“慢食”是啥時,魏崢已經身體力行。

“不要等到肚子餓極了才吃飯,就像煞車煞不住一樣,肚子餓才吃飯,容易吃得猛,容易吃過頭。

”他說,食物進入肚子,變成血糖後,血糖上升才感覺到飽。

若是吃太快,身體來不及察覺,等感覺到飽時,往往已經吃過頭。

魏崢認為,人吃三餐是件很奇怪的事情。

他舉例,老虎抓了一隻羊,吃飽了就走。

而人類不僅吃過頭,還是動物界裡,唯一一個需要定時吃三餐的動物。

餓了才吃要吃得精緻魏崢說,我們應該聆聽身體的訊息,肚子有點餓了才吃飯,人類卻明明肚子不餓,只因為時間到了就吃飯。

“我們小時候被父母逼著吃飯,實在想不通,如果不餓,何必要吃飯?”魏崢不是不在乎吃,相反的,他主張美食主義,“不好吃的,我不要吃。

”與其暴飲暴食,魏崢喜歡慢慢吃,吃少一點,吃好一點。

當然,品質好的食物就貴,因此也不會吃多,燒菜也不會燒多。

他看著纖瘦的女兒竟還禁食,還吃來路不明的瘦身食品;奉行晚上5點後不吃東西,所以女兒幾年來都不吃晚飯。

坊間的流言比名醫爸爸還有說服力。

魏崢無奈的說,應該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因為這是身體在告訴你,身體需要什麼東西。

魏崢也反對素食主義,吃素是不錯,但人畢竟不是牛,無法消化太多纖維質,吃一公斤的草也不會飽。

他說,炒青菜時放些許肉絲,紅燒豆腐放些許肉絲,既增添鮮美滋味,也滋養身體。

多數外科醫師吃飯都快,魏崢認為,吃飯是一種情趣,要慢慢品嘗,不要連自己剛才吞吃什麼到肚子裡都不知道。

基因決定生命看多生死來去,魏崢是個基因決定論者。

他說,人一出生時,基因已經決定一切,有人30多歲就動脈硬化,有人80歲冠狀動脈還彈性十足,生命初始的時候已經決定一切,不需要為了追求“健康”,反而把自己搞得神經兮兮。

(文源自記者蘇健忠/醫家醫健康管理平台整理)支持作者喜歡我的文章嗎?別忘了給點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CCBY-NC-ND2.0版權聲明5看不過癮?一鍵登入,即可加入全球最優質中文創作社區登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