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08年至2011年電影為例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詳目顯示. Email地址: 轉寄. 展開. twitter. line · 電子全文 · 國圖紙本論文. 研究生: 陳孟秋. 研究生(外文):, JHEN,MENG-CIOU. 論文名稱: 新一波台灣電影浪潮的發展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67.99.71.17)您好!臺灣時間:2022/08/0604:18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陳孟秋研究生(外文):JHEN,MENG-CIOU論文名稱:新一波台灣電影浪潮的發展與限制-以2008年至2011年電影為例論文名稱(外文):TheDevelopmentandLimitationsoftheRecentupsurgeofTaiwaneseFilm(IllustratedbytheFilmsfrom2008-2011)指導教授:史文鴻、鄭玲兒指導教授(外文):Sze,ManHungStephen、Cheng,Ling-Erl口試委員:邱誌勇口試委員(外文):Chiu,Chih-Yung口試日期:2013-01-15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崑山科技大學系所名稱:媒體藝術研究所學門:藝術學門學類:應用藝術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13畢業學年度:101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141中文關鍵詞:台灣電影、後-新電影、紀錄片、跨國合製外文關鍵詞:TaiwaneseFilms、Post-NewCinema、Documentary、Internationalco-production相關次數:
被引用:2點閱:1762評分:下載:56書目收藏:7
台灣電影於二零零八年《海角七號》開出五億票房之後,紛紛傳出台灣電影起飛的訊息,過去台灣電影在經歷「台灣新電影」時代之後,經歷了一段非常漫長的黑暗時期,因此在二零零九年由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所舉辦的《美學與庶民:2008台灣「後-新電影」(PostTaiwanNewCinema)現象》研討會,正式將「後-新電影」這個名詞納入學術殿堂,台灣開啟了新一波的電影浪潮。
這波浪潮有其發展遠因,二零零四年台灣紀錄片發展已經成熟,如:紀錄片《無米樂》展現的在地群聚文化和《生命》對於九二一地震這個台灣共同經歷事件的描述,將不同族群的人民集合起來,讓台灣電影越來越貼近觀眾,也延續了台灣電影的生命力,使得許多新銳導演有登場的機會。
台灣「後-新電影」除了延續紀錄片的精神,強調本土性、社會性與在地性,深入各種階層,以商業電影的模式探討社會底層的潛在問題,近年來的製片工業更逐漸受到重視強化了網路行銷的概念,更融合企業置入與美商發行,讓台灣電影搶下黃金檔期。
但是否台灣電影就此一路順利發展?其實目前好萊塢電影仍處於休眠狀態,台灣電影還需要更加努力,才能有重新建立電影工業的一天。
Sincethefilm“CapeNo.7”securedabox-officesuccessofNT$500M,therehasbeencontinuoustake-offofTaiwanesefilms.AftertheperiodofTaiwanNewCinema,Taiwanesefilmproductionenteredalongdarkage.Thus,the2009Conferenceof“AestheticsandthePopulace:2008PostTaiwanNewCinema”coinedthetermPostTaiwanNewCinemaontotheacademicforumtodesignatetheadventofanewupsurgeofTaiwaneseFilm.Thereareremotecausesleadingtothisnewdevelopment.Thecomingintomaturityofthedocumentaryfilm-makingby2004.Forexample:“LetItBe”portrayedtheindigenousclanculture,“GiftofLife”ofWu,Yii-fengnarratedthecommonexperienceoftheearth-quakeofSeptember21of1998,assemblingthepeopleofdifferentclans,makingcinemamoreattachedtothemassesandextendingthelifeofTaiwanesefilms.Italsoenablesnewdirectorstoparticipateinthenewdevelopment.ThePostTaiwanNewCinemaischaracterizedbyitsextendingthespiritofdocumentaryfilm,emphasizingindigenousness,socialandlocalinvolvement,infusionwiththemasses,andinvestigationofthelatentproblemsofthesocietythroughthecommercialformofcinema.Furthermore,thefilmindustryhasputemphasisandstrengthenedtheprocessofonlineadvertising,cooperatedwithindustriesinplacementmarketingandUSdistributorstosecurebesttime-slotsforexhibition.Willalltheseleadtosuresuccess?ActuallyHollywoodfilmsrestdormantpresentlywithoutbreakthrough.Taiwanesecinemaproductionneedstodoubleitseffortinordertore-establishanewindustry.
摘要i目錄ii表目錄iv圖目錄v一、緒論11.1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11.2、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91.3研究方法111.4、研究架構12二、文獻探討142.1「台灣新電影」到「後-新電影」的發展脈絡142.1.1台灣電影的發展概況152.1.2「台灣新電影」運動的開啟172.1.3「後-新電影」的萌芽242.2黑暗時期的台灣電影282.2.1紀錄片延續台灣電影的生命力312.2.2、台灣電影的跨國合制472.4、小結55三、「後-新電影」時期的影片發展583.1重回台灣觀眾的擁抱-《海角七號》583.2搶回賀歲檔次的票房紀錄-《艋舺》、《雞排英雄》713.3抽離仇恨的史詩電影-《一八九五˙乙末》、《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833.4跨越青春的成長課題-《九降風》、《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943.5傾聽社會底層的聲音-《不能沒有你》、《第四張畫》103四、研究結論與建議1104.1、台灣「後-新電影」的影片特色1104.1.1、混合類型1114.1.2、民粹主義與影片在地化1144.2、台灣「後-新電影」的影片發展趨勢1194.2.1、二零零八年台灣電影現象1204.2.2、二零零九年的台灣電影現象1224.2.3、二零一零年台灣電影現象1234.2.4、二零一一年台灣電影現象1244.3、研究建議1264.3.1台灣電影的發行與上映問題1274.3.2、重視製片產業、穩固觀眾對於國片的信心129參考文獻132
《海角七號》“媚日情結”之爭(無日期)。
2012年8月20日。
檢自: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12/03/content_10448585.htm民粹主義(無日期)。
2012年8月20日。
檢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0%91%E7%B2%B9%E4%B8%BB%E7%BE%A9焦雄屏剖析華語電影亂象變形的時代別妄談大師(2011)。
2012年11月15日。
檢自:http://ent.sina.com.cn/m/2011-10-30/22033464475.shtmlCampbell,J.(1997)。
千面英雄(朱侃如譯)。
臺北縣:立緒文化。
hatsocks(2008)。
「九降風」:我不爭氣的哭了....。
2012年8月20日。
檢自:http://movie.pchome.com.tw/movie_blog/review.htm?no=1309081702&sid=hatsocks75&type=1Thompson,K.、Bordwell,D.(1998)。
電影百年發展史:前半世紀(上)(廖金鳳譯)。
臺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
于庭萱、陳佩詒(2011,6月23日)。
台灣電影現況與展望。
20128月15日。
檢自:http://www.taiwancinema.com/ct_64463_258小野、陽光衛視(2011)。
翻滾吧,台灣電影。
臺北市:麥田出版。
中央社(2011)。
桃姐大贏家華仔:結局完美。
2012年8月15日。
檢自:http://showbiz.chinatimes.com/showbiz/130511/132011112601199.html木衛二(2012)。
《光陰的故事》之《指望》:成長與希望。
2012年9月1日。
檢自:http://big5.ifeng.com/gate/big5/ent.ifeng.com/movie/special/yangdechang/djbd/detail_2012_06/25/15539171_0.shtml王一芝(2009)。
不耍文藝玩類型七年級導演開麥拉。
2012年10月18日。
檢自: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15506.html王明智(2011)。
在深夜的電影院遇見佛洛依德:電影與心理治療。
臺北市:三民書局。
王冠棋(2007)。
台北之家誰的家?台灣電影全球在地化的軌跡。
地理研究(46),81-103。
王思涵(2011)。
影像創作國際片商搶著代理。
2012年8月20日。
檢自: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18181.html王傳宗(2005)。
以「文化勞動的新國際分工」架構分析跨國合製國片的前景與未來—以國片《巧克力重擊》為個案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論文,臺灣大學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臺北。
王萬睿(2010)。
日常生活的美學--重讀侯孝賢的《童年往事》和張作驥的《美麗時光》。
電影欣賞學刊,7(2),48-62。
王慰慈(2002)。
2001-2002《1990年迄今台灣紀錄片之發展與剖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NSC90-2412-H032-003)。
台北縣: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史文鴻(2009)。
電影藝術與社會(上):批判理論明鏡下的電影社會史。
香港上環:電影雙周刊有限公司。
史文鴻、應政儒(2009)。
從《一八九五》與《海角七號》看上下求溯的台灣電影。
劉現成編著,影視媒體生態與娛樂經濟。
臺南縣:崑山科技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媒體藝術研究所。
江峰(2010)。
紀錄片的國際化發展態勢。
今傳媒,2010(9),77-79。
余娜(2011)。
20世紀80年代以來臺灣電影“鄉土意識”的演變。
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4(3)。
吳珮慈(2011)。
文化經濟論述下的臺灣電影產業樣態及其發展趨向辨析。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8(6)。
吳莎(2012)。
Ecfa背景下臺灣電影的復興之路。
美與時代:下(8),3。
宋育成(2012)。
全球化潮流與異質化策略:2008-2012賣座台灣電影的「台灣性」在地想像》。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論文,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臺南市。
技安(2005)。
電影行銷。
新台灣新聞周刊。
2012年8月15日。
檢自: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22950李東然(2012)。
《賽德克•巴萊》,為與自己的歷史和解。
2012年8月20日。
檢自:http://www.lifeweek.com.cn/2012/0319/36711.shtml李盈穎(2010a)。
《艋舺》票房5步驟致勝術。
2012年8月20日。
檢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php?id=39372李盈穎(2010b)。
《艋舺》票房五步驟致勝術。
2012年8月20日。
檢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php?id=39372李道明(2001)。
驀然回首-台灣電影一百年。
歷史月刊(158),41-51。
李道新(2010)。
消解歷史與溫暖在地——2009年臺灣電影的情感訴求及其精神文化特質。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
李達義(2009)。
從類型的多層次面向看2008台灣電影。
在李天礢編著,2009年台灣電影年鑑。
臺北市: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李維倫(2009)。
九十年代至今台灣電影發行的演變以四家台商電影發行公司的發展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管理研究所,台南市。
李豐(2005)。
格裏爾遜的“創造性處理”論。
2012年10月3日。
檢自: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3321/2005/03/03/[email protected]李耀華(2005)。
《十七歲的天空》的製片策略。
在周蓓姬編著,中華民國94年電影年鑑。
臺北市:新聞局。
沈義貞(2011)。
現實主義視角下的臺灣電影演變。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10)。
邢月(2006)。
情感,紀錄片的重要元素。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0),2。
孟濤(2002)。
電影美學百年回眸。
臺北市:揚智文化。
林文淇(2011)。
我和電影一國:林文淇電影評論集。
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林文淇、王玉燕編著(2010)。
台灣電影的聲音:放映週報x台灣影人。
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林木材(2008)。
2007台灣紀錄片觀察筆記-泡沫後的危機。
在鄭立明編著,台灣電影年鑑‧2008。
臺北市:新聞局。
林木材(2011)。
2011台灣電影現象淺談—紀錄片與獨立電影。
2012年8月25日。
檢自:http://www.ctfa.org.tw/news/content.php?cid=6&id=1513林芳玫(2006)。
解讀瓊瑤愛情王國。
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南風(2008)。
海角七號(人物+音樂篇)。
2012年8月15日。
檢自:http://nanfong.blogspot.tw/2008/09/blog-post_23.html姜振豐(2008)。
從校園民歌的興衰探討八○年代台灣的社會文化。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新北市。
洪誠孝(2009)。
台灣電影產業之智慧財產商品化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台北市。
郎功勳(2010)。
略論當代紀錄片的故事化和虛構。
榆林學院學報,20(3),50-53。
孫松榮(2010)。
輕歷史的心靈感應──論台灣「後-新電影」的流體影像。
電影欣賞學刊,7(1),137-156。
孫得欽(無日期)。
焦點影評:天使逆行─《九降風》。
2012年11月25日。
檢自:http://www.funscreen.com.tw/review.asp?period=160孫慰川(2009)。
論當代臺灣電影寫實主義美學精神的遞嬗。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4),6。
徐樂眉(2011)。
百年台灣電影史。
臺北市:揚智文化。
晏山農(2008)。
《一八九五》未曾落幕。
2012年8月20日。
檢自:http://blog.roodo.com/chita/archives/7640811.html迷走、梁新華編著(1991)。
新電影之死:從≪一切為明天≫到≪悲情城市≫。
臺北市:唐山出版社。
迷走、梁新華編著(1994)。
新電影之外/後。
臺北市:唐山出版社。
馬來魔(2010)。
台客的真情與階級的虛偽:淺談艋舺,眼淚與國片。
2012年10月11日。
檢自:http://mypaper.pchome.com.tw/wyp2221/post/1320838513馬來魔(2011)。
【雞排英雄】:樂天知足的夜市人生。
2012年10月18日。
檢自:http://mypaper.pchome.com.tw/wyp2221/post/1321869442張世倫(2001)。
台灣「新電影」論述形構之歷史分析(1965-2000)。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台北市。
張世倫(2012)。
2012電影如何變成史詩?試論《賽德克‧巴萊》。
2012年10月31日。
檢自:http://artcriticism.ncafroc.org.tw/article.php?ItemType=browse&no=2686張冠倫(2008)。
《一八九五》:好一部反戰的戰爭電影。
2012年8月20日。
檢自:http://www.funscreen.com.tw/review.asp?RV_id=373&period=182張倩瑋(2008)。
一八九五歷史 李喬情歸大地。
2012年10月1日。
檢自: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85125張哲瑋(2008)。
獨立紀錄片工作者之隱性知識研究-以製片流程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含碩專班),臺北市。
張慧(2008)。
紀錄片的故事化趨勢。
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76-77。
張靚蓓(2005)。
《生命》與《全景映像季》行銷初探。
在周蓓姬編著,中華民國94年電影年鑑。
臺北市:新聞局。
張靚蓓(2006)。
《無米樂》行銷成功之軌跡。
在周蓓姬編著,中華民國95年電影年鑑。
臺北市:新聞局。
張錦弘(2008)。
從海角七號看多元文化。
2012年8月10日。
檢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155066張競文(2009)。
立足臺灣現實的電影人支柱——楊德昌與侯孝賢。
安徽文學(下半月)(11),2。
從《臥虎藏龍》看國際合製路線的迷思(2004)。
2012年10月31日。
檢自:http://www.taiwancinema.com/ct_7252_258梁筌壹(2010)。
華語電影合資、合製的個案分析─以電影《赤壁》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傳播學系碩士班,嘉義縣。
梁瓈月(2008)。
電影製作與行銷的垂直整合。
2012年10月20日。
檢自:http://www.taiwancinema.com/ct_56148_343莊佳穎(2012)。
再∕誤現1895:電影《一八九五》的產製與消費。
台灣學誌(5),85-110。
許楨(2008)。
被割裂的一八九五。
2012年8月20日。
檢自: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af&Path=219199501/50af1.cfm郭力昕(2008)。
紀錄片的政治-反思與對話。
在2008年臺灣電影年鑑。
臺北市:新聞局。
郭東益(2005)。
跨國製作對台灣電影製作影響之探討:以《雙瞳》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新竹市。
郭芷婷(2011)。
上blog說故事,e行銷新浪潮。
2012年9月3日。
檢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2877陳佩詒(2011)。
專訪金馬執委會執行長聞天祥。
2012年10月18日。
檢自:http://www.taiwancinema.com/ct_65536_259陳宗逸(2008)。
海角七號很台灣撫慰受傷本土派。
2012年9月3日。
檢自: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84359陳俊蓉、陳曉珮(2009)。
從《海角七号》檢視國片行銷策略。
在李天礢編著,臺灣電影年鑑‧2009年。
臺北市:電影資料館。
陳思勻(2010)。
台灣電影產業競爭策略探討。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新北市。
陳昭妤(2011。
《賽德克‧巴萊》募資難魏導真實告白。
2012年9月3日。
檢自:http://www.ann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24189陳柏年(2008)。
魏德聖與他的《海角七號》。
2012年8月20日。
檢自:http://mag.epochtimes.com/b5/088/5287.htm#陳柏年(2008a)。
台灣史上最大戰役《一八九五》再掀啟思。
2012年8月20日。
檢自:http://mag.epochtimes.com/b5/104/5784.htm陳培思(2010,6月1日)。
偶像劇行銷 創造社會話題引領高收視率。
Career就業情報,28-30。
陳犀禾、王雁(2009)。
多元視野下的臺灣電影研究。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6(1),10。
陳筱筠(2010)。
台灣新電影的餘緒與後新電影的過渡──從張作驥電影中的敘事美學談起。
電影欣賞學刊,7(1),157-169。
陳德齡、艾爾(2006)。
讓我們的作品面對市場吧!。
在周蓓姬編著,中華民國95年電影年鑑。
臺北市:新聞局。
陳儒修(1993)。
臺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羅頗誠譯)。
臺北市:萬象圖書公司。
陳麗蘭、田若雯、黃崇岳(無日期)。
《賽德克.巴萊》踏上行銷人的彩虹橋-行銷新5p(上)。
2012年10月15日。
檢自:http://www.atelligent.com/view_show.php?l=zh&id=72彭小妍(2010)。
《海角七號》:意外的成功?──回顧台灣新電影。
電影欣賞學刊,7(1),124-136。
曾芷筠、林文淇(2009)。
台灣電影中的日本人形象:日治時期。
2012年10月13日。
檢自:http://www.funscreen.com.tw/fans.asp?F_no=596&period=238焦雄屏(2002)。
臺灣電影90新新浪潮。
臺北市:麥田出版。
焦雄屏(2011,10月31日)。
台灣電影的轉身,南方都市報。
焦雄屏編著(1991)。
新亞洲電影面面觀。
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黃玉珊(2012)。
新台灣電影的潛力與與契機。
2012年9月13日。
檢自:http://yushan133.pixnet.net/blog/post/37969497-%E6%96%B0%E5%8F%B0%E7%81%A3%E9%9B%BB%E5%BD%B1%E7%9A%84%E6%BD%9B%E5%8A%9B%E8%88%87%E8%88%87%E5%A5%91%E6%A9%9F黃怡玫、曾芷筠(2008)。
不曾遺落的夢專訪《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
2012年8月20日。
檢自: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asp?period=169黃建宏(2009)。
台灣的新影像時代-從新電影到後電影。
2012年10月31日。
檢自:http://www.sancf.org.tw/SANCF/forum_detail.php?typeid=16&fid=40黃詩凱(2003)。
九年代台灣電影映演市場分析:產業集中度的觀點。
傳播與管理研究,2(2),157-174。
楊元鈴(2008)。
青春、鄉土、科幻-流變中的中間路線。
在鄭立明編著,2008年臺灣電影年鑑。
臺北市:新聞局。
楊奕源、林建志、吳耀昌(2009)。
台灣地區紀錄片製作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
中州學報(28),249-264。
楊凱(2005)。
台灣電影的在地聲音-紀錄片攻入主流。
2012年10月31日。
檢自:http://www.taiwan-panorama.com/show_issue.php?id=200579407034c.txt&table=0&h1=%E8%97%9D%E8%A1%93%E6%96%87%E5%8C%96&h2=%E9%9B%BB%E5%BD%B1#楊曙(2010)。
近二十年兩岸三地華語片文化狀態比較。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揚州大學,揚州市。
葉月瑜、戴樂為著(2011)。
東亞電影驚奇-中港日韓(黃慧敏譯)。
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聞天祥(2003)。
從2002到2003的台灣電影--全球化與本土化的合縱連橫。
2012年8月15日。
檢自:http://www.taiwancinema.com/ct_7254_258聞天祥(2012)。
過影:1992-2011台灣電影總論。
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裴開瑞作、王君琦譯(2004)。
著魔的寫實主義︰對張作驥電影的觀察與對寫實主義的再思考。
電影欣賞學刊,1(1),91-95。
褚瑞婷(2008)。
復興國片不能只是曇花一現。
2012年8月20日。
檢自:http://www.npf.org.tw/post/3/4712趙佳美、余曉惠、鄭景雯、張惠清、張煌仁(2009)。
好萊塢不再獨尊,獨立製片興起,3D技術成熟電影,改變中!。
2012年9月10日。
檢自:http://www.ustv.com.tw/UstvMedia/magdetail/index/mag-emag-bigmark_id-609.html劉俊裕(2007)。
文化全球化:一種在地化的整合式思維與實踐。
國際文化研究:真理大學通識教育學報,3(1),1-30。
劉現成(1996)。
放開歷史視野:檢視八零到九零年代偏執的台灣電影論述。
在李天鐸編著,當代華語電影論述。
時報文化出版:臺北市。
劉碩(2007)。
歷史全景與個體特寫——楊德昌與臺灣電影的光陰故事。
當代電影(6),4。
蔡依恬、劉冠吟(2011)。
台灣文學國寶大師:黃春明。
2012年10月20日。
檢自:http://life.fhl.net/ic975/RegionalLiteratures/HuangChunMing/01.htm蔡崇隆等訪談(2009)。
愛恨情愁紀錄片:臺灣中生代紀錄片導演訪談錄。
臺北市:同喜文化。
鄭秉泓(2010)。
台灣電影愛與死。
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鄭樹森編著(1995)。
文化批評與華語電影。
臺北市:麥田出版。
盧非易(2003)。
從數字看台灣電影五十年。
2012年12月12日。
檢自:http://cinema.nccu.edu.tw/cinemaV2/squareinfo.htm?MID=13盧非易(2007)。
台灣電影映演市場的結構分析。
2012年10月31日。
檢自:http://cinema.nccu.edu.tw/cinemaV2/lwisdominfo.htm?MID=23謝輝(2010)。
臺灣新電影《兒子的大玩偶》之憂患意識。
電影文學,22。
韓琛(2012)。
臺灣新電影三十年:鄉土與本土的糾結。
臺灣研究集刊(1)。
藍祖蔚(2008a)。
一八九五:文人森鷗外。
2012年10月1日。
檢自: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08/10/post-669.html藍祖蔚(2008b)。
海角七號:天邊的彩虹。
2012年10月10日。
檢自: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08/08/post-408.html藍祖蔚(2010)。
第四張畫:暴力的能量。
2012年8月15日。
檢自: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10/10/post-2085.html魏玓(2004)。
從在地走向全球:台灣電影全球化的歷程與類型初探。
臺灣社會研究(56),65-92。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台灣「新電影」論述形構之歷史分析(1965-2000)
2.
跨國製作對台灣電影製作影響之探討:以《雙瞳》為例
3.
台灣電影產業之智慧財產商品化研究
4.
全球化潮流與異質化策略:論《海角七號》與台灣電影史的「台灣性」在地想像
5.
九十年代至今台灣電影發行的演變以四家台商電影發行公司的發展為例
6.
台灣電影產業競爭策略探討
7.
華語電影合資、合製的個案分析─以電影《赤壁》為例
8.
獨立紀錄片工作者之隱性知識研究-以製片流程為例
9.
從校園民歌的興衰探討八○年代台灣的社會文化
10.
以「文化勞動的新國際分工」架構分析跨國合製國片的前景與未來—以國片《巧克力重擊》為個案研究
1.
王冠棋(2007)。
台北之家誰的家?台灣電影全球在地化的軌跡。
地理研究(46),81-103。
2.
李道明(2001)。
驀然回首-台灣電影一百年。
歷史月刊(158),41-51。
3.
張哲瑋(2008)。
獨立紀錄片工作者之隱性知識研究-以製片流程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含碩專班),臺北市。
4.
陳儒修(1993)。
臺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羅頗誠譯)。
臺北市:萬象圖書公司。
5.
黃詩凱(2003)。
九年代台灣電影映演市場分析:產業集中度的觀點。
傳播與管理研究,2(2),157-174。
6.
楊凱(2005)。
台灣電影的在地聲音-紀錄片攻入主流。
2012年10月31日。
檢自:http://www.taiwan-panorama.com/show_issue.php?id=200579407034c.txt&table=0&h1=%E8%97%9D%E8%A1%93%E6%96%87%E5%8C%96&h2=%E9%9B%BB%E5%BD%B1#
7.
劉俊裕(2007)。
文化全球化:一種在地化的整合式思維與實踐。
國際文化研究:真理大學通識教育學報,3(1),1-30。
8.
劉現成(1996)。
放開歷史視野:檢視八零到九零年代偏執的台灣電影論述。
在李天鐸編著,當代華語電影論述。
時報文化出版:臺北市。
9.
蔡依恬、劉冠吟(2011)。
台灣文學國寶大師:黃春明。
2012年10月20日。
檢自:http://life.fhl.net/ic975/RegionalLiteratures/HuangChunMing/01.htm
10.
魏玓(2004)。
從在地走向全球:台灣電影全球化的歷程與類型初探。
臺灣社會研究(56),65-92。
1.
全球化潮流與異質化策略:論《海角七號》與台灣電影史的「台灣性」在地想像
2.
臺灣「後新電影」中的「本土」義蘊—以《海角七号》、《陣頭》、《總舖師》等三部電影為觀察對象
3.
二十一世紀初期台灣電影裡的論述與認同—以魏德聖導演的《海角七號》與《賽德克巴萊》為例
4.
土地顯影與時間敘事--以台灣電影為研究場域﹙2000-2010﹚
5.
本土熱血:近年台灣電影中鄉土與青少年的矛盾尋索
6.
電影院開賣啦──台灣電影映演業之產業研究
7.
大眾記憶與歷史重述:解嚴後臺灣電影中的殖民經驗再現(1987-2011)
8.
台灣影評活動的文化政治與經濟:從「新電影」到「後─新電影」
9.
台灣「新電影」論述形構之歷史分析(1965-2000)
10.
台灣電影行銷策略研究-以果子電影公司作品為例
11.
國家與電影─台灣電影政策研究
12.
台灣電影產業在海角七號上映之後的發展
13.
失敗者的迴返-台灣後-新電影空間敘事與地方性
14.
以電影《KANO》為例探討台灣電影歷史再現之塑造與居民地方認同感之關係
15.
台灣電影新未來---從七年級導演現象探討台灣電影產業未來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延伸文章資訊
- 12008台灣區上映電影檔期表 - 觸電網
2007年台灣地區電影盛大連映檔期表. ... 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台灣區盛大連映電影檔期表 2010年│2011年│...
- 2台灣電影始於日治時期
文化底蘊、自由且富有創作力,因此能給予電影工作者良好的伸展舞台。台灣將自 ... 寄望2008 年以來的這股「國片復興浪潮」,不再只是曇花一現的榮景,而是讓台灣電影產.
- 32008年台灣電影年鑑 - GPI政府出版品資訊網
其他詳細資訊 · 英文題名:2008 Taiwan Cinema Yearbook · 出版品網址(線上版或試閱版):連結 · 適用對象:成人(業務參考),成人(學術性) · 關鍵詞:台灣電影年...
- 4Category:2008年臺灣電影作品 - 维基百科
分类“2008年臺灣電影作品”中的页面. 以下22个页面属于本分类,共22个页面。 2008年台灣電影作品列表. C. 花吃了那女孩 · 赤壁(电影). D. 漂浪青春. G. 鬼情書(電影) ...
- 52008年台灣電影年鑑(附光碟) - 博客來
書名:2008年台灣電影年鑑(附光碟),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0169744,頁數:225,出版社:行政院新聞局,作者:行政院新聞局,出版日期:2008/1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