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GTD(Getting Things Done) - GetIt01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是一個在真實世界用起來的例子。

視頻是up主在嘗試GTD方法三個月之後的筆記本。

不過,這只是作者整個筆記體系中的一角。

作者除了GTD,還同時在實踐子彈日記、orid日回顧等 ... 標籤:GTDGettingThingsDone 筆記:GTD(GettingThingsDone) 05-07 最近效率略低,看了一些GTD的資料,記錄如下,希望能有所收穫。

參考資料 1、DavidAllen的GTD三本書:《搞定I:無壓工作的藝術》、《搞定II:提升工作與生活效率的52項原則》、《搞定III:平衡工作與生活的藝術》采銅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三種典型的暢銷書,很有意思。

在我看來,這三本書就是典型的美式暢銷書:「本來一頁紙能說清楚的道理,硬生生撐起一本書」。

再加上中文版翻譯非常生硬,簡單翻了翻就放下了。

不推薦。

2、DavidAllen的官方培訓:官方地址(需註冊)、bilibili搬運(英文無字幕)培訓的前半部分是完整的GTD方法介紹(內容與第一本書第二章完全一致,舉例都一樣),後半部分是答疑和廣告。

如果英文無障礙,這應該是最有效的了解方式。

3、某手賬控的GTD筆記演示這是一個在真實世界用起來的例子。

視頻是up主在嘗試GTD方法三個月之後的筆記本。

不過,這只是作者整個筆記體系中的一角。

作者除了GTD,還同時在實踐子彈日記、orid日回顧等其他方法,本子當然也有很多,除了這個,還有另外的計劃本、周回顧本、讀書筆記本、旅行手賬…… 每個人的工作內容、性質、習慣千差萬別。

一千個人有一千種GTD,這只是其一。

但或許是作者工作性質原因,視頻思路清晰,表達簡潔,在類似的視頻中略難得。

完整理論 1、出發點:讓人能專註於「一次一件事」模式整個方法只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人會不斷惦記一堆該做的事,這就很分散精力。

不能專註,效率就不高。

等到任務纏身,額外的壓力就非常大了,更是惡性循環。

所以,整個方法的核心是,把大腦「記事」的功能外化,建立一套收集並處理「事」的機制。

完全信任這套機制之後,大腦就可以解脫出來,專心面對當前的任務。

2、收集機制(Capture) 這套機制最開始的一環,就是把所有的亂七八糟統統記下來。

記錄的地方稱之為Inbox。

其實這也不是什麼新鮮事,to-dolist大家已經見得太多了。

跟簡單的to-dolist用法不同的是:首先,為了大腦能放空,所有可能分散注意力的事情都要記,作者稱之為「MindSweep」。

畢竟,如果有什麼例外,那還得想著,折騰這些就沒意義了。

其次,為了減少記錄本身對思路的干擾,需要迅速記完。

這就包括:工具得順手,時間不能卡在工具上;不要七八種工具一起用,不容易養成習慣;不要細想,只是單純的有什麼記什麼,不需要條理,不需要細節。

最後,因為這樣記下來的其實是碎片信息,所以需要後續的整理環節進一步加工。

整個收集機制保證了隨時想到什麼事情時,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記下來然後「忘掉」。

3、整理機制(Clarify、Organize)因為Inbox會收集太多的事情,所以,如果只是整理成簡單的to-dolist,可能是幾十條的規模,想幹活的時候,仍然無從下手。

GTD希望做到的是:一、整體有條理。

目前有哪些項目、分別有哪些進展,能夠一目了然。

這樣,在計劃和總結的時候,可以保證一個全局的視角。

二、對於下一步要做的事情,有足夠多的細節。

比如,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哪些是可以立即開展的,哪些需要等別的事,或者需要外出等等。

這樣,在排下一步計劃時候,有足夠多的、清晰的參考信息。

GTD是這樣規劃的:首先,整理環節不是隨時進行,而是集中時間,一次性清空Inbox。

其次,通過一系列的問題,逼迫形成具體的可操作的計劃,讓項目落地。

比如:對於Inbox中一項,是否有什麼需要做的?(形成具體的任務)其中,第一個要做的事情是什麼?(任務分解並落地,具體事項用於後續的日程安排等)這是GTD的核心設計。

整理的主要產出:項目列表(Projects,對所有任務的整體規劃)、To-Do列表(NextActions,從這裡挑活干)、等待列表(Waiting,哪些事情在等待外部環境)、暫緩列表(Someda/Maybe、Incubate、Calendar,將來可能考慮的事情) 4、執行(Engage)、檢查(Review)已經有了NextActions列表,Engage階段就沒什麼好說的了,挑活幹活而已。

Review也是類似,主要是每周Review,沒有什麼新概念。

5、其他細節關於各步驟的耗時:首次Inbox,1~6個小時(《搞定I》第5章),將其整理完畢,再花8個小時(《搞定I》第4章),習慣於完整的GTD流程,2年(官方培訓4.3節) 感想 1、GTD只針對注意力管理,而不是時間管理、目標管理。

所以,如感覺被眾多瑣事分散精力,那GTD值得嘗試。

反之,如沒有這方面的困擾(比如,有靠譜的秘書),那保持現狀就好。

2、因為GTD與其他的理論並不衝突(如:高效能七習慣、番茄工作法、時間日誌),很多人也綜合多種方法,形成自己的體系。

3、GTD沒有最佳實踐。

每個人的工作內容、之前習慣、想解決的問題千差萬別。

網上能找到很多人對自己體系、工具的介紹,可參考,不可照抄。

4、由於GTD需要一次性形成太多習慣,而且,在個人體系成型過程中,一些理解也會發生變化。

所以,重要的是儘快上車,而不是先準備一套完美的系統。

上手階段選軟體是沒意義的,隨便找個記事本開始用就可以了。

熟悉之後,自然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感謝 網易蝸牛讀書、bilibili、Makedown插件推薦閱讀: ※既然iOS已經有日曆,為什麼還要提醒事項?※以旁觀者的角度評論事情時思緒很清晰;自己的事情很多或者需要處理時思緒很混亂,如何改善?※你每天的時間是怎樣管理的?※利用碎片時間提高效能有哪些誤區?※Omnifocus和doit.im二者孰優孰劣,怎樣選擇? TAG:GTDGettingThingsDone| 一點新知 GetIt0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