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說的「五蘊」是什麼? - 人人焦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蘊,舊譯陰或衆,意義是積聚,五蘊即五種聚合,包括以下五種:一、色蘊,即物質的積聚。
它包含內色與外色,內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五根,是我們的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佛教說的「五蘊」是什麼?
2020-12-05尚思修善學佛
《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那麼這個「五蘊」是什麼呢?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五蘊是指: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等五種。
蘊的意思是積聚的意思。
佛說:「萬法皆空」。
這一切法都是由「如來藏」生出來的,這個如來藏是萬法而成的根本「因」,這個因再加上遇到的種種緣,就會產生「五蘊」。
五蘊又稱「五陰」,意思是我們人的五種妄想妄動,蘊積不散,像是陰影一樣遮住了我們的般若智慧,讓我們本來無上妙智的「自性」被蒙蔽,發揮不出來。
六祖慧能的師兄神秀做的那首偈語也是有道理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佛說般若智慧色蘊是指一切色法的積聚。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色相,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和我們感覺到的色、生、香、味、觸都是色法。
受、想、行、識四蘊屬於心法。
但是心法不離色法,因爲心法的產生是我們通過我們的感覺器官而產生出來的,心法是對我們感覺到「境」的一種反映,是我們對外境的念頭和思想。
因爲受到色法的汙染才生出來的心念。
心是六塵落射的影子。
所以說色法就是心法,心法也是色法。
衆生本來清淨我們在生長過程中都執著於自己這個身體,也就是這個我的存在這樣就俱足了色蘊,稱爲「色蘊現具」,爲了養活這個身體,就有了衣、食、住、行的需要和欲望,我們就會對境有不同的感受,這就是受蘊。
受蘊有三種:一是苦受,就是沒滿足自己的欲望感覺到了苦。
二是滿足了自己的需求和願望,適合了自己習慣,感到高興快樂,這是樂受。
三是平常,即不苦也不樂的感受,就是舍受。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有了享受的需要,思想就來了,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
有一首「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詩是這樣寫的:終身奔忙只爲吃,才得吃飽又爲衣。
置下綾羅身上穿,擡頭卻嫌房屋低。
蓋了高樓與大廈,牀前缺少美嬌妻。
……這就是人的想蘊。
有了思想就要行動就產生行爲這就是行蘊。
在行動中思想也不會停止,想蘊和行蘊就一直遷流不息。
在整個過程中有了經驗、習慣、知識就是識蘊。
識蘊是指七轉識之積聚。
七轉識是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意根等七個識。
空性自如的佛怎樣才能五蘊皆空呢?我們知道五蘊的由來是色法產生了心法,心法和色法是一體,所以說這個五蘊是因爲執著「我」的一種積聚。
怎樣才能五蘊皆空呢?當然是不執著這個自我了。
《心經》接著說:「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沒有了我的這個意識,就會五蘊皆空,就會諸法空相,就會不生不滅,就會找到自性。
相關焦點
佛教說「五蘊皆空」,你知道這「五蘊」是指什麼嗎?冷知識又來了
《金剛經》一直是我國衆所周知的佛教經典,作爲佛教的核心經典之一,其中蘊藏的智慧浩瀚如海,其中第一句說到的「五蘊皆空」。
那「五蘊」你是否知道是指的什麼嗎?「蘊「之一字,是古代巴利語的音譯字,是「聚積」「合和」的意思,佛教認爲一切的事物均由「五蘊」聚積而成。
什麼叫「五蘊」?
《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因爲照見這個「五蘊皆空」,才有了觀自在菩薩後面的一系列結論。
那這個「五蘊」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簡單分享學習一下。
我們人體以及各種身心現象,到底是由什麼具體因素構成的呢?
佛教小故事:四大本空、五蘊非有
禪師對東坡說:「人都坐滿了,這兒已沒有學士坐的地方了。
」蘇東坡一向好禪,馬上機鋒相對道:「既然這兒沒有坐的地方,我就以禪師的四大五蘊之身作爲座位。
」禪師笑著說:「學士!我有一個問題問你,如果回答出來,我老和尚的身體就當你的座位,如果回答不出來,你身上的玉帶就要留在本寺作紀念了。
」東坡一向自視甚高,便答應了。
禪師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請問學士要坐那裡呢?」東坡頓時語塞。
佛教:何爲五蘊?五蘊與「佛性」有何關係?有何啓示?|讀佛典
「五蘊」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我們在讀佛典時會經常遇到。
因此,五蘊究竟是什麼意思?五蘊理論對我們學佛人有什麼啓發和價值?……諸如此類的問題,是我們學佛人繞不開的話題。
01什麼是五蘊簡言之,佛學裡的「五蘊」是指引起人煩惱的五種東西,也叫「五陰」、「五取蘊」、「五受蘊」等,它們分別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
佛教:五蘊、五位七十五法
佛學文化的博大遠遠超出了大家想像,今天便爲大家繼續盤點佛學中的五蘊、五位七十五法:五蘊佛陀說衆生是由名、色組成的聚合,這個名色略分爲五種類聚,即五蘊。
蘊,舊譯陰或衆,意義是積聚,五蘊即五種聚合,包括以下五種:一、色蘊,即物質的積聚。
它包含內色與外色,內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五根,是我們的身軀;外色是指色、聲、香、味、觸」五境,是所知的外境二、受蘊,是感受之意。
修行者的必備知識,「四大皆空」與「五蘊」有什麼關係?
修行者的必備知識,「四大皆空」與「五蘊」有什麼關係?早年,有學術者言,佛教與物理學是兩個風格迥異的學科,兩者的性質也有著根本的不同,但是將兩者對比研究起來,又有相似探討的益處。
而這些年來,佛教的思想與現狀的物理學碰撞越來越多受人們關注。
「四大皆空」與「五蘊」不僅僅是佛經中重點內容,也是我們學佛修行平常討論最爲廣泛的問題。
其中「四大皆空」更是當今物理學方面重點研究的對象之一。
我們知道「四大皆空」就是地、水、風、火,「五蘊」即是色、受、想、行、識。
那麼「五蘊」與「四大皆空」又有什麼關係呢?
你知道「五蘊皆空」中五蘊指什麼嗎?
那麼其中「五蘊皆空」的「五蘊」到底是指什麼您知道嗎?五蘊的「蘊」是梵文的音譯,意義是積聚或者和合。
佛教認爲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蘊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個體也是由五蘊和合而成的。
五蘊分別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種。
在五蘊中,除了第一個色蘊是屬物質性的事物現象之外,其餘四蘊都屬五蘊里的精神現象。
佛說:去掉了五蘊,人會以什麼方式認識外界?
佛陀常說,一個與他無緣的人,他就沒有辦法度他。
除了人與人之間的這種緣,事物互之間還存在著因緣。
比如一株花苗,必須要有水的助力,才能逐漸長大。
在長大的過程中,缺少了陽光雨露,缺少了營養,它也無法繼續成長。
佛教中認爲,任何事物都有這種相互依存,相互生滅的現象,不會有任何單獨存在的東西。
照見五蘊皆空的「五蘊」是什麼意思呢?
【心經學習之路——六】我們提到過佛學研究世界,並不是通過感性的方式,說一些模稜兩可的雞湯就看破紅塵,而是有一套嚴謹的流程,把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溝通統一起來,而「五蘊」就是一系列的認識流程。
色蘊,「色」,指的是物質,佛教對世界物質的分類,比較注重直覺的分析,也就是我們的感官接觸物質時,最直接了解它,而不是像科學一樣去分析成分。
佛教指導我們認識物質和心之間的關係,所以佛教的分類標準正是以物質與精神的活動爲主的。
《心經》第三篇:什麼是五蘊?
上一篇我們解釋了什麼是六度,那麼接下來我們先看看什麼是「照見」,什麼是「五蘊」,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就是什麼是「空」?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照見」?很多人解釋是「俯視,往下看」的意思,其實不然,因爲心佛平等,觀音菩薩慈悲,一定是有平等心的。
宏圓法師:修行離不開五蘊,但不迷執五蘊
五蘊就是自性的顯現,不是實有,都是假相,真正實有的是我們的自性。
如果被五蘊所迷,它就會成爲我們墮入六道輪迴的毒素,我們執著外相,被外相所轉;如果不被五蘊所迷,我們的佛性能做得了主,佛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自性做得了主,五蘊就可以成爲我們修行成佛的工具,可以做我們的護法。
《心經》裡的「五蘊皆空」,你可知哪五蘊?各自都代表什麼?
(玄奘版)要知道這五蘊是佛教中的一個專業術語,你可知道五蘊是哪五蘊?有代表了什麼?五蘊五蘊又稱「五陰」,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心經》第一句是「觀世音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時,照見五陰空,度一切苦厄。
」這裡的「蘊」是積累、類別的意思,是梵文skandha的意譯。
佛教認爲人和萬物並無實體的存在,不過是五種東西的集合,也就是五蘊。
到底哪五蘊呢?
《心經》首句五蘊皆空,五蘊指什麼,爲什麼觀自在菩薩說它是空的
——《心經》《心經》第一句中的五蘊指什麼呢,爲什麼菩薩說它皆空呢?而至於「空」也不代表沒有,佛法中所說的的空不是「斷滅空」而是「真空」,也就是空相,指的是不著虛相,無所住而生其心。
爲了說明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五蘊。
五蘊
人是由物質和精神聚集的和合體,所謂物質,就是父母所生的四大假合之身,佛法名之曰「色」;所謂精神,就是佛法所說的受、想、行、識。
色、受、想、行、識五者,是構成我人身心的五個條件,稱爲「五蘊」;五蘊就是「我」的代名詞。
五蘊又稱五陰。
《大乘廣五蘊論》說:「蘊者,積聚義。
」《摩訶止觀》卷五說:「陰者,陰蓋善法。
」
一人之下:無根生說的「五蘊」是什麼?他就是佛陀轉世?
01.五蘊究竟是什麼?佛陀爲何要倡導「五蘊皆空」? 《五蘊皆空經》刻畫了佛陀和很多人辯論的經過,他們分別就五蘊中的特徵之一去辯證「是真實存在的」,但很可惜每一場辯論最後都以佛陀勝出告終,而佛陀的終極必殺技當屬這樣一句話:如果你覺得五蘊是你的,那你能夠隨意的控制五蘊嗎?比如你能隨意的操控身體的某部分或者情緒的變幻嗎?答案顯然不能,故此得到五蘊根本就不屬於你。
《心經》解讀:爲什麼說「五蘊」之中「無我」呢?真懂的人並不多
學佛的人都知道,」五蘊「和」無我「是佛教之中非常重要的兩個概念。
佛像《心經》之中,所謂的」五蘊「,指的是五蘊即是色、受、想、行、識。
所說的」蘊「具有「聚集」的意思。
修行的僧人原始佛教中將身心分析爲「五蘊」以表達」無我「,認爲自己是由這」五蘊「所構成的,但是」五蘊「之中的任何一蘊都是不斷地變化
《心經》裡面的「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五蘊」是指什麼?
《心經》何爲五蘊?佛教認爲世界和生命是由色、受、想、行、識這五種因素構成,故稱這五種因素爲五蘊。
五蘊舊譯五陰,陰有陰覆之意,能覆蓋智慧;新譯爲蘊,蘊意蘊藏,因緣聚合而成。
我執即是執五蘊爲我。
照見五蘊皆空,即是破除無明之苦。
色蘊偏重物質形態,其他四蘊著重精神方面。
佛家五蘊的人體構成
五蘊是佛教中一個重要概念,它有時指一般的物質和精神表現,但主要還是關於人或人的身心現象構成要素的一種理論。
佛教認爲世間一切有情都是由五蘊和合而成,人的身體也是由五蘊和合而成的。
早期佛教以說明人生現象爲重點,要說明人生,就必須涉及人或人的身心現象爲何物的問題。
佛家對於這個問題所給出的答案就是五蘊理論。
「蘊」是梵文的音,意思是積聚。
佛教認爲世界一切事物都是由此五蘊合成。
五蘊分別所指的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種。
色蘊不是指色慾,色蘊的色是指物質。
既然《心經》中說「五蘊皆空」,爲何衆生還要有五蘊?
本文爲蓮荷居士首發/獨家稿件《心經》也被稱爲《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它被認爲是大乘佛教的第一經典和心髓。
儘管只有一卷,全文260餘字,卻高度概括了般若部經典,言簡而意深。
正因爲經文的簡潔,方便世人誦持的同時,許多義理卻不容易掌握,譬如經中講「五蘊皆空」,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既然五蘊都是空的,爲何衆生還要有五蘊呢?在小編看來,五蘊的存在,有其必然性。
儘管經文中講它是虛妄不實的,但不可否認五蘊是衆生接觸外境,了解娑婆世界的途徑。
也正因如此,衆生才會把它當做真實的「我」,進而產生我見與我執。
構成宇宙萬物的根本,五蘊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佛教認爲世界和生命都是由色、受、想、行、識五蘊而構成的,其本質就是一切是無常的,一切是苦的,一切是空的,一切是無我的。
五種積聚五蘊又稱爲五陰或五衆,是指五種類別或五種積聚,是佛教關於人體和其身心現象的構成所給出的答案。
佛教認爲世界和生命是有色、受、想、行、識五種因素構成,這五種因素就被稱爲五蘊。
這五種因素各自成爲一類,即可按定因果關係緊密聚集在一起,又可按一定因果關係而分離。
延伸文章資訊
- 1五蘊是甚麼?-1 @ ㄚ湯的家 - 隨意窩
「五蘊」是什麼?簡略來說,便是指我人身心,也就是色、受、想、行、識。「色」是指身體, ...
- 2五蘊皆空觀自在-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心經》一開頭即開宗明義地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意為智慧。五蘊,是構成人的生命的五個要素,即色、受、想、行 ...
- 3五蘊皆空是甚麼? - 勤學佛堂
「五蘊」是什麼?簡略來說,便是指我人身心,也就是色、受、想、行、識。「色」是指身體, ...
- 4佛教說的「五蘊」是什麼? - 人人焦點
蘊,舊譯陰或衆,意義是積聚,五蘊即五種聚合,包括以下五種:一、色蘊,即物質的積聚。它包含內色與外色,內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五根,是我們的 ...
- 5什麼是五蘊?五蘊指的是哪五蘊?--台灣學佛網
五蘊分別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種。在五蘊中,除了第一個色蘊是屬物質性的事物現象之外,其余四蘊都屬五蘊裡的精神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