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檢視的生活不值得過: 跟著世界哲學家檢視12件重要的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或者最多只說一下自己的個人感覺與喜好,供出版社專業編輯參考,但不會堅持己見。
在這裡,有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為什麼我對自己的專業缺乏信心,反而對非專業領域有著 ...
誠品線上
中文出版
人文史哲
哲學
未經檢視的生活不值得過:跟著世界哲學家檢視12件重要的事
未經檢視的生活不值得過:跟著世界哲學家檢視12件重要的事
作者
冀劍制/白取春彦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未經檢視的生活不值得過:跟著世界哲學家檢視12件重要的事:【本書特色】◆台日作者首次跨國合作,以理性思辨與感性澎湃,寫給當今讀者的哲學思考與生命實踐之書◆日本超級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台日作者首次跨國合作,寫給當今讀者的哲學思考與生命實踐之書日本暢銷書作家白取春彥X台灣哲學系教授冀劍制,在思維的世界相互激盪,迸出美麗火花闡述12位哲學家核心思想,讓讀者體驗其震撼力,勇敢跳脫外界框架,突破自我束縛,在這個世界上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全書從四個角度切入:1.探險尋找真理,2.徹底改變思維,3.創造生存方式,4.翻轉對世界的看法具體向每位哲學家學習一件事:認識自己(蘇格拉底)、理性(柏拉圖)、幸福(亞里斯多德)、懷疑(笛卡兒)、自我(休莫)、認知(康德)、孤獨(叔本華)、自由(彌爾)、道德(尼采)、言語(索緒爾)、愛(弗洛姆)、行動(沙特)每篇最後都由另一位作者提問,該篇的作者回答,在兩人的對話中有思想的交流、心靈的互動,以及言語上的妙問妙答每篇搭配一幅概念插畫蘇格拉底有句名言:「未經檢視的生活不值得過。
」情當我們緒不佳、緊張焦慮、煩惱憂愁,彷彿看不到未來時,是否只能坐困愁城、繼續滑著手機,或是靠著大吃大喝、與同溫層取暖來暫時逃避?我們是否探究過問題的根源,對它們進行一番顛覆性思考,找到真正的解答?其實,我們以為的迷茫,哲學有機會幫助我們撥開混沌;我們以為的糾結,哲學可以為我們理出纏繞的線頭;我們以為的失敗挫折,哲學能夠帶領我們看清楚,真相不是原來想的那樣!跟著世界哲學家檢視12件重要的事:1.跟著蘇格拉底檢視認識自己--認識自己,可以活得更好2.跟著柏拉圖檢視理性--培養理性,喚醒勇氣,戰勝欲望3.跟著亞里斯多德檢視幸福--幸福取決於自己4.跟著笛卡兒檢視懷疑--透過懷疑發現自我5.跟著休莫檢視自我--拋棄自我,獲得自由6.跟著康德檢視認知--翻轉觀點,也翻轉人生7.跟著叔本華檢視孤獨--自我選擇孤獨8.跟著彌爾檢視自由--我只是自由地活著9.跟著尼采檢視道德--自己決定自己的道德10.跟著索緒爾檢視語言--懷疑言語11.跟著弗洛姆檢視愛--追求愛12.跟著沙特檢視行動--賭上自己,接著行動在生命的每個轉角,我們都能遇見一位哲學家,以其極具震撼力的想法,讓我們全面改寫思維的設定,翻轉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認知,找到在這個世界生存下去的哲學,活出屬於自己最值得的存在。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聯合推薦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主任/孫效智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作者簡介白取春彥作家,翻譯家,時事評論家。
出生日本青森市。
從小酷愛閱讀,高中為止就已廣閱遠藤周作、北杜夫、歌德、托馬斯.曼、但丁、杜斯妥也夫斯基等名家的各種文學作品。
高中畢業後,考取獨協大學外國語學部德語系。
大學畢業後,1979年赴德留學,進入柏林自由大學專攻哲學、宗教以及文學。
1985年回國後,開始執筆有關哲學與宗教的入門和解說書籍。
其文筆風格明快流暢,受到極高評價。
主要著作有《讓頭腦更聰明的思考術》、《生存哲學》、「超譯尼采」系列等多部。
其中,《超譯尼采》在2012年成為銷售突破百萬冊的超級暢銷書。
冀劍制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哲學博士。
現任台灣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文學院院長。
講授批判性思考、邏輯學、心靈哲學與科學哲學等課程。
偏好實踐哲學,身體力行體證各種生命理論,將哲學視為生命道路的引導者。
已出版十餘本書籍、數十篇學術論文。
近年來在學術上致力於探索非唯物論式的意識哲學,在教育上努力推廣中、小學哲學思考教育。
曾在網路書店「博客來」擔任專欄作者,受邀上榮獲金鐘獎的「青春愛讀書」電視節目,與中學生討論閱讀。
於「1號課堂」開設「破解神邏輯,人生不犯錯」手機音頻課程。
著作有暢銷書《邏輯謬誤鑑識班》,以及《心靈風暴》、《這樣想沒錯但也不對的40件事》、《臥底哲學家的生活事件調查簿》、《海賊王的哲學課》、《哲學概論》、《是思考,還是想太多?》、《哲學課的逆襲》、《青春超哲學》,還有兒童讀物《用故事教孩子邏輯思考力》、《鞋匠哲學家和放空小嵐》。
相關著作:《哲學課的逆襲:60堂探索人生意義、道德、世界與知識的思維課》《是思考,還是想太多?》王志弘/封面設計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出版緣起前言哲學的救贖白取春彥第一章祕境探險尋找真理跟著蘇格拉底檢視「認識自己」--認識自己,可以活得更好跟著柏拉圖檢視「理性」--培養理性,喚醒勇氣,戰勝欲望跟著亞里斯多德檢視「幸福」--幸福取決於自己第二章徹底改變思維模式跟著笛卡兒檢視「懷疑」--透過懷疑發現自我跟著休莫檢視「自我」--拋棄自我,獲得自由跟著康德檢視「認知」--翻轉觀點,也翻轉人生第三章創造自己的生存方式跟著叔本華檢視「孤獨」--自我選擇孤獨跟著彌爾檢視「自由」--我只是自由地活著跟著尼采檢視「道德」--自己決定自己的道德第四章翻轉對世界的看法跟著索緒爾檢視「語言」--懷疑言語跟著弗洛姆檢視「愛」--追求愛跟著沙特檢視「行動」--賭上自己,接著行動後記影響人生最深的哲學家冀劍制
商品規格
書名/
未經檢視的生活不值得過:跟著世界哲學家檢視12件重要的事
作者/
冀劍制白取春彦
簡介/
未經檢視的生活不值得過:跟著世界哲學家檢視12件重要的事:【本書特色】◆台日作者首次跨國合作,以理性思辨與感性澎湃,寫給當今讀者的哲學思考與生命實踐之書◆日本超級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9789864776047
ISBN10/
9864776045
EAN/
9789864776047
誠品26碼/
2681706867005
尺寸/
21X14.8CM
裝訂/
平裝
頁數/
288
語言/
中文繁體
級別/
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台日作者首次跨國合作
暢銷書《超譯尼采》作者白取春彥X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文學院長冀劍制
X12位世界哲學家核心思想
從蘇格拉
試閱文字
內文:1跟著蘇格拉底檢視「認識自己」
——認識自己,可以活得更好
蘇格拉底,他是一位在兩千多年前活躍於希臘的哲學家,算是西方哲學最重要的開端。
「西方哲學之父」的榮耀給了比他更早的哲學家泰利斯,但以實質影響力來說,蘇格拉底才是真正的哲學之父。
他的哲學流傳於世,影響後人,要歸功於把他的學說寫下來的哲學家弟子柏拉圖。
在蘇格拉底的各種想法中,事實上也是在所有我學過的哲學中,對我影響最深的人生智慧,就是他所提倡的「無知之知」,即「知道自己無知的知識」。
然而,這種知識並不容易獲得,因為它跟其他可以簡單用文字承載的知識不同,它無法直接告訴你任何東西,甚至沒有知識內容。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無法將它轉換成一種可以在生活中開闊視野的智慧,它不過是個好聽的哲學名詞,沒有任何價值。
也因此,當我在大學時期讀到這個哲學想法時,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甚至隱隱覺得這種說法有些過度謙虛的矯情(明明很有知識卻故意說自己無知),但在日後的潛移默化中,逐漸體會其奧妙。
這個影響力,至今未衰,不斷協助我成長,開啟新的視野。
為何蘇格拉底最有智慧?
這個「無知之知」的哲學有個故事源頭。
據說有一天,蘇格拉底的一位朋友去神殿占卜:「蘇格拉底是否是最有智慧的人?」占卜結果是:「對!他是最有智慧的人。
」這位朋友很高興地去跟蘇格拉底說,但是蘇格拉底很疑惑,因為他覺得自己滿無知的,怎麼會是最有智慧的人呢?於是他開始去拜訪許多當時以豐富知識與辯才聞名的人士,然而這些人都被他問倒了。
最後他得出一個結論:「原來神之所以認為我是最有智慧的人,是因為我至少知道自己的無知,而其他人卻連這個都不知道。
」
之後,蘇格拉底的許多年輕追隨者也想知道別人是否具有這種「無知之知」,便依據蘇格拉底的對話方法,到處去質問人各種問題,以及詢問別人是否知道自己的無知。
他們特別愛去問那些以豐富知識與辯才著名的人物,因此得罪了很多人,也讓蘇格拉底招來報復的禍害。
結果一群缺乏思考能力、情緒容易被煽動的烏合之眾表決,判處蘇格拉底死刑。
這事件也讓他的弟子――柏拉圖,對民主制度感到厭惡。
想想今日,民主政治其實仍然有著類似的問題。
有誰覺得自己很無知?
想想看,假設有一天,你在街上遇到有人跑來問你:「你知道自己的無知嗎?」你會怎麼回答呢?
難道你會回答:「對呀!我知道我很無知!」你會這麼說嗎?應該不會吧!誰會這麼說?怎麼可能有人會覺得自己無知呢?再怎麼樣,就算只上過小學,也懂了不少知識!就算沒念過書,也從長輩那裡學到不少東西吧!如果有人回答自己很無知,感覺上應該是很矯情、很虛偽。
蘇格拉底把「無知之知」和「認識自己」放在一起,他認為,認識自己的人便知道自己的無知。
然而,如果我們都不知道自己無知,是不是表示我們實際上不認識自己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從我和一個學生的對話談起。
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曾經遇見一個有趣的學生,在一門必須繳交期末論文的課程中,這位學生不想寫,而且認為自己有資格不用寫。
理由是,他已經得到蘇格拉底的真傳:認識自我,知道自己是很無知的。
既然無知,就沒辦法寫論文了,因為寫論文本身就是自以為自己知道些什麼。
既然他已經達到「無知」的境界,自然沒什麼東西可寫了。
所以,他主張自己不用寫論文,而且還應該得高分。
這位學生的推理聽起來還滿有道理的,也算哲學沒白學吧!但這招用在哲學教授面前就有點班門弄斧了。
我那時就問他:「你知道自己叫什麼名字嗎?」
他回答說,「當然知道啊!」
我接著說:「那你的論文至少可以寫個名字吧!」
他聽了還挺高興的,「沒問題!」他大概是想,只要寫個名字就行了,真是太省事。
我接著說:「你既然知道你的名字,那就不能算是無知了!」所以,你還沒達到蘇格拉底的境界,需要再想想為何沒達到,你就以此為題寫一篇論文吧!他聽了無法反駁我,只好去寫論文了。
「無知之知」並非「知道自己什麼都不知道」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去問蘇格拉底本人:「你知道自己的名字嗎?」難道蘇格拉底會說「不知道」?所以,把無知之知理解成「知道自己什麼都不知道」是不恰當的。
我們應該怎麼解讀「無知之知」呢?
大體上有兩種解讀方式:第一種是說:「我們沒辦法確認任何知識一定是對的!」
在柏拉圖所著蘇格拉底的《對話錄》裡,常常會出現蘇格拉底詢問眾人一些較為基礎的知識。
例如,談到正義,他會繼續追問:「何謂正義?」不斷向知識的根源處探詢。
如果我們對各種知識的反省達到很深的地方,將會發現很難找到確定不移的知識基礎,作為一切知識的根基,也很難說哪一種知識是絕對不會錯的。
有了這樣的認識之後,的確會形成一種智慧,讓人不會太過執著於任何道理,比較不固執,但有時會比較沒什麼原則。
西方哲學學多了,大致上可以獲得這種智慧,因為西方哲學教育就是教人不斷深入思考、不斷質疑各種想法,以致於可以看見各種知識的不穩定基礎。
不過,關於「無知之知」我想要談的是另一種解讀,也是我個人覺得很了不起的一種智慧,就是看見自己的無知,即真正「知道自己的無知」。
當然,這種「無知」不是「什麼都不知道」,而是「知道自己某些東西不知道」,也就是「知道自己在某些領域是無知的。
」
「知道自己某些東西不知道」的智慧
說到這裡,感覺像是在說廢話,因為世界上根本不會有人真的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當然知道自己某些東西不知道。
然而,這是否表示世界上所有人都具備「無知之知」的智慧了?
事實不然。
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許多時候「以為自己在某些方面很懂,但事實上卻不是這樣。
」從柏拉圖所著的《對話錄》來看,當時許多名士很愛談論「正義」、「善」、「美」等概念,事實上他們對於這些東西處於無知的狀態而不自知。
直到被蘇格拉底追問答不出來之後,才承認自己這方面的無知。
這種解讀的「無知之知」是說,我們實際上在某些方面很無知,自己卻不知道。
這就是缺乏無知之知的狀態。
但是,當我們具備看見自己「無知之知」的能力,就能知道自己在這些方面的無知。
如此一來,我們可以盡可能地擺脫「自以為知道,實際上卻不知道」的處境。
這就是一種很了不起的智慧。
非專業領域的無知之知
舉個例子來說,前一陣子,我在網路上看見一則有趣的留言,一個和許多作者打過交道的出版社資深編輯,他說:「許多作者對自己寫的東西缺乏信心,但是對於封面設計卻充滿了自信。
」
我看了這個留言之後,覺得非常有趣。
因為在我出版第一本書時,其實也有類似心態。
那個時候,雖然我在那本著作的領域算很專業了,仍然會擔心內容是否有什麼錯誤,缺乏自信心。
可是,當出版社編輯給我看幾個封面設計時,我卻不知哪來的自信心,很想說三道四。
不過幸好,我具有這方面的「無知之知」,我清楚知道自己不是封面設計的專業,所以我選擇了閉口。
雖然每個人對封面設計都有好惡之心,可以針對個人喜歡與否發表意見,但是,對於一個封面設計是否能夠在書籍市場發揮功效,這屬於行銷與廣告的專業領域,我知道自己並不具備這項專業能力,因為我從來沒接受過這方面的訓練,所以即使我有莫名的信心,還是決定不談個人意見,讓出版社做決定。
或者最多只說一下自己的個人感覺與喜好,供出版社專業編輯參考,但不會堅持己見。
在這裡,有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為什麼我對自己的專業缺乏信心,反而對非專業領域有著莫名的信心呢?從認知的角度來說,這個現象一點都不奇怪。
因為作者通常對自己寫的東西熟悉程度很高,不僅知道自己在此領域懂很多,也同時知道還有更多東西不知道(這其實就是經由更深的專業能力,而在此領域達到具備「無知之知」的更高階段),所以容易信心不足。
但一般作者通常對封面設計只是一知半解,只知道自己知道些什麼,但看不見自己在這方面的無知,在這種缺乏無知之知的認知狀態下,就容易產生莫名的自信心。
這也是所謂的「半瓶水響叮噹」的原理。
懂一點點的,因為看不見自己的無知,只看得見自己所知,於是形成一種自己很懂的錯覺。
懂愈多的,知道自己還有更多東西不懂,反而出現自信心不足的情況。
類似的事情很容易發生,因為對於自己不懂的東西,我們甚至連自己不懂都不知道。
缺乏感受的無知之知
以一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來說:唱歌。
我實際上是一個從小就很缺乏音感的人,唱歌走調時自己都不知道。
小時候,沒人說我唱歌好聽,我也常常納悶,我到底唱歌有什麼難聽的?有時聽到某些人嗓音不佳仍獲得許多掌聲,但每次我高歌一曲之後就是一片寧靜,最多也只有那種令人感傷、稀疏的同情掌聲。
以前我常懷疑是不是自己人緣不好,所以沒人為我鼓掌,後來長大了,有朋友會說我唱歌走調,但是對於沒有音感的人而言,根本無法體會什麼叫做「走調」,我自然把「唱歌走調」理解成「唱歌難聽」。
想知道這種根本感受不到的東西,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對當時的我來說,這種無知之知是遙不可及的。
後來我在學校擔任社團幹部,團體活動時,這個「走調能力」竟然發揮功效(也算是一種無用之用),帶來搞笑式的歡樂,同學們都以為我是故意的,因為怎麼可能有人在一句歌詞裡走調三次呢?事實上,我根本搞不清楚自己唱歌哪裡好笑了。
直到多年後,我突然開始可以稍微感受到什麼是走調,終於慢慢理解這件事。
事後想想,當人活在「不知道自己無知」的狀態下,其實還挺可怕的。
最難獲得的無知之知
當我們在某個領域無知時,自己很難察覺。
我們很容易知道自己知道些什麼,卻很難知道自己不知道些什麼。
因為既然不知道,那裡就是一片看不見的黑暗;既然是一片黑暗,就什麼也沒有,所以不知道是很正常的。
想要知道,必須透過推理能力,不太可能直接發現。
但是,如果沒有好的反思能力,就無從發現自己的無知。
所以,最難獲得的無知之知,就是缺乏思考能力的無知之知。
近年來網路發達,有不少這類無知之知缺乏的案例。
由於要知道自己缺乏好的思考能力需要還不錯的反思能力,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嚴重缺乏思考能力的人容易自以為思考能力很強,看不見自己的思考問題,而在網路上大肆發表意見。
有點反思能力的,很擔心自己說錯,反而不太會在網路上發言;而思考能力強的,也擔心自己或許有盲點而不自知,就算常常發言,也比較慎重。
但是,缺乏思考能力的人,自以為不會有什麼錯誤,於是大膽評論,甚至譴責他人。
結果網路意見的主流,往往由缺乏思考能力的人領軍,造成族群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嚴重。
這是一個頗值得思考的社會問題源頭。
最常見的無知之知的缺乏
自己的無知很難自己發現,但我們可以透過觀察他人,發現這種缺乏無知之知的情況,日常生活中,缺乏關於教育的知識卻不自知就是一例。
大多數的父母都自以為懂教育,常常會用很肯定的態度、依據某些方法,或是某些觀念教育子女。
許多父母不知道自己其實不懂教育方法,甚至某些觀念大有問題。
由於缺乏這種無知之知,反而很有信心去做自認為對孩子有助益的事,結果適得其反。
如果父母知道自己其實在親子教養方面所知不多,就會去閱讀相關主題的書籍,或是諮詢專業意見,在這種情況下,比較有機會把事情做好。
另一種常見無知之知的缺乏,就是兩性的相處。
大多數人不知道,如哲學家弗洛姆所強調,愛是需要知識與學習的。
當我們缺乏對異性的了解,不懂得兩性相處之道,戀情往往會走得很坎坷,最後認為兩人個性不適合,只有分手。
但事實上,有可能是因為缺乏某些知識而不自知。
例如男人與女人在心境上、感覺上,有許多的差異,當我們不明白這些差異,相處上就容易導致誤解,難逃關係破裂的命運。
如果我們具備這個無知之知,至少當衝突發生時,會去思考是否因為性別差異而導致問題,若仍有疑惑,也可以請教他人或參考兩性專家的建議,多少能避免因為缺乏此知識就無法消除的誤解。
無知之知的缺乏不只針對外在世界。
大多數人都以為了解自己,對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各種情緒反應,都知道為什麼如此,事實上不然。
例如許多人大談正義,但所作所為只是在爭取個人利益,當然有人是偽裝的,不過更多人是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
當我們不知道自己其實並不了解自己時,就阻斷了重新發現自己的契機。
當我們發現別人如此時,就可以試著想想看,自己在某些方面是否也陷入不了解自己而不知道境地呢?這種可能性其實非常大,只要能發現這點,並具備這樣的無知之知後,就開啟了一條認識自己的道路。
除了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無知之知,還有很多無知之知對於提升我們的智慧大有幫助。
對陌生人的無知之知
無知之知的缺乏,也可以說明為何許多人缺乏同理心。
當我們看到一段霸凌影片,即使影片裡的人都是陌生人,大多數人會同情被霸凌者。
但是,如果影片換成是警察押解罪犯,而罪犯被路人追打,即使對你來說,被害人與加害人同樣都是陌生人,你可能心中一陣痛快,甚至鼓掌叫好。
同理心完全消失,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們對該罪犯的生平事蹟、什麼因素導致犯罪等,完全一無所知,卻很容易忽視這種無知狀態,而把這個人的全部理解成是罪犯,好像此人一生就只有在做這件壞事。
在這種情況下,他成了罪惡的化身,加上我們嫉惡如仇的個性,同理心自然難以發揮。
當我們與陌生人發生衝突時,也會有類似的心理狀態。
如果我們注意到這種無知,也就具備了關於此人的無知之知,於是我們也許能夠想像當罪犯還是天真的幼童時,曾經遭到虐待,或是想像他其實是個愛護子女的好父親。
在這樣的想像中,我們會感到疑惑,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導致他去殺人?難道這個人從來不曾出於善意,幫助過他人嗎?當我們思考愈多,填補愈多空白,憤怒便轉為疑惑,同理心逐漸恢復運作,讓我們脫離輕率而表面的判斷,進入更深的思考層面。
戀愛中的無知之知
談完投資理財,來看看無知之知應用在戀愛上的例子。
當男人看上漂亮的女人,或是當女人遇到很酷的男人時,常會迷戀對方而墜入情網。
事實上,在這種情況下,雙方一點都不了解彼此,很多時候兩人就糊里糊塗地交往,甚至結婚生子,最後在柴米油鹽中,突然領悟到「原來兩人根本不適合生活在一起。
」
到了這局面,怎麼辦呢?要是忍受得了,就繼續忍一忍吧!反正鐵杵都能磨成繡花針,個性不合有什麼了不起的。
但如果忍不了呢?那只好離婚,下次結婚前,先認真認識彼此。
這種局面,也經常是世間男女的感慨:「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
」
如果當初能知道自己對對方處於無知的狀態,具備了這種無知之知,就不至於莽撞決定終身大事,而會各方面先多觀察,避免日後陷入婚姻的困局。
「無知之知」的人生妙用
除了這些人生大事,對我個人來說,隨時思考自己是否仍有什麼不知道,可以在做重大決定時再多想想,讓思考更周延。
再舉個例子來說,過去幾年,我們是否曾經因為堅持些什麼而與人起了衝突,日後知識與經驗增長之後,便有了不同看法?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會感嘆:「唉!當時真不該那樣做!」依據這樣的經驗,當我們現在又因為堅持些什麼而要與人起衝突時,是否可以想像一下,隨著時間與自我成長,日後我們會不會有不同想法了呢?我認為,這種可能性很大,也就是說,以智慧的眼光可以看見一件事情:「當我們目前在堅持些什麼時,很有可能未來知識增長後,想法有了改變,而認為這樣的堅持是沒必要的!」預想這種還不具備的知識,也是無知之知的一種。
依據這個原則,我們的想法未來都可能會改變,那現在是不是什麼都不用做了?當然不是。
對於目前覺得有價值,而且看不到有什麼明顯問題的,雖然未來還是可能會改變想法,但至少做起來比較不會後悔。
甚至有些事情在年輕時不去做,年長時反而會後悔。
這個「無知之知」的智慧是要告訴我們,凡事別太有把握,認為什麼一定是對的,即使犧牲很大也非做不可,或是有什麼生意,即使傾家蕩產也非投資不可。
在我們具有無知之知時,就不容易過度肯定目前的想法,對於容易導致危險或有很大風險的事情,就必須再多思考,或是徵詢專業意見,在更有把握之後才行動。
面對道德的無知之知
在生活中,當我們看見別人做了不道德的事情時,如果也能打開智慧的雙眼,去尋找無知之知,有時會有更好的理解。
例如,看見一個人隨地吐痰時,我們大多會感到很厭惡。
可是有趣的是,如果自己吐痰,而且是有一個不得不的理由呢?我們通常覺得那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例如,生病了身體不太舒服,咳嗽時突然有一口痰,很不巧地又沒帶衛生紙在身邊,總不能把一口痰吞下去吧,光想都覺得很噁心。
不得不找個不會有人踩到的角落,趁人不注意的時候,把痰吐掉。
若旁邊有土,還會用鞋子踢點土掩埋一下。
平常根本不曾隨地吐痰,但遇到這種情況,總覺得自己不該受到譴責,理由是身體不舒服應該被體諒,而且忘了帶衛生紙並非什麼大罪過,也已經顧慮到他人,沒有隨地吐在會被人踩到的地方,因為旁邊有土,還順道處理了一下,算是仁至義盡了!
但問題是,旁人可不知道你發生什麼事、心中想什麼。
從他人的眼光來看,只看見你「隨地吐痰」。
旁人會怎麼想呢?「唉!這個人真是沒公德心啊!」如果有人在旁指責你沒公德心時,你必然感到很委屈,也許還會動怒跟人吵起來。
而且因為生氣,很難好言好語說明自己生病了,以及各種想法,比較可能的反應是回說:「關你屁事啊!」旁人聽了會覺得你簡直不可理喻,做錯了事還這麼囂張,於是,一場衝突可能就爆發了。
但是,讓我們打開智慧的雙眼,嘗試去尋找我們所不知道的知識。
當我們看見有人吐痰時,想一想,他為什麼這麼做?是不是有什麼事情是我們不知道的,當我們知道之後,會不會就有不同的想法?想到這裡,我們便獲取了無知之知,知道自己對他人為何吐痰這件事處於無知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有更多思考,會更主動去想一個不當行為背後的故事,即使不知道,至少知道很可能有些什麼我們不知道的事情。
於是,我們就不太會立刻去指責他人,就算要說,也會客氣、謹慎一些。
除了道德問題之外,在日常生活中,看見討厭的人、看見上司提出自己不認同的政策、看見別人犯的錯,或是看到年輕人占用博愛座,都可以有類似思考。
當我們具有無知之知,開始嘗試去搜尋目前無知的知識時,很多問題往往迎刃而解,也可以避免完全不必要的衝突。
無知之知與認識自我
許多有長期病痛的人往往脾氣不好,讓照顧者苦不堪言。
我們可能會想,如果病人換成自己,一定不會這樣。
但這可能一樣是缺乏無知之知的想法。
當我們更了解病人長期以來遭受的身心折磨,就會有不同看法,也能想像如果自己面臨相同處境時,十之八九會有一樣的行為。
就像許多人覺得憂鬱症病人想太多,何必為一些事情自尋煩惱呢?這很明顯是對憂鬱症患者身心狀態的不了解所導致。
因為,如果可以不去煩惱,誰會無聊想要這樣啊!我們不了解患者的感受,對於其身心狀態處於無知,但只要能知道自己這方面的無知,願意嘗試去了解,就不會做出自以為是的判斷。
透過無知之知的智慧向內自省,可以發現很多自己不認識自己的地方。
例如,當自己對貪汙犯感到深惡痛絕時,不妨想想,在相同的情境下,是否能保證自己絕對不會貪汙?藉由思考這類問題,我們可以更加了解原本不認識的自己。
所以,追尋這類無知之知,也是認識自己的一個重要步驟。
這結合了蘇格拉底所認為的「無知之知」與「認識自己」的關連性。
化解死亡恐懼的無知之知
事實上,無知之知的智慧,對於我們內心最大恐懼――「死亡」,還有減緩甚至化解的功用。
佛學史記載,有些高僧在悟道之後,就不再感到死亡是一件值得恐懼的事情。
換句話說,悟道就是獲得了某種知識,當我們具備這種知識時,就不再恐懼死亡。
但因為我們目前不具備這樣的知識,所以仍然恐懼著死亡,也無法了解為什麼有人可以不怕死。
但是透過無知之知,我們可以知道,存在有一種我們目前尚未學會(仍然處於無知狀態)的知識,而且也同時知道,當我們具備這種知識之後,將不再恐懼死亡。
也就是說,雖然我們在情感上仍然害怕死亡,但在理智上可以超越恐懼,知道死亡其實是一件不值得恐懼的事情。
我們只不過是因為知識不足而產生恐懼。
雖然具備「死亡不值得恐懼」的無知之知無法立刻讓我們不恐懼,但至少可以放下這樣的恐懼,將眼光集中在各種美好人生上,盡情活出我們的生命色彩。
事實上,當我們正陷入任何恐懼、焦慮、憂鬱的情緒漩渦裡,或是落入極度的煩惱中,都可以套用這樣的無知之知:是不是有人在具備某種知識之後,可以脫離這種情緒的枷鎖?如果是的話,那麼,至少在理智上,除了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有很好的理由可以去忽視這些惱人的情緒障礙,放下心來,讓它們自由來去,同時也可以追求這種知識,不讓它們在未來持續干擾我們的人生。
無知之知打開人生視野
當我們還不具備任何無知之知時,我們的知識,就等於我們全部的視野,眼光只能看到我們所知道的世界。
但具備無知之知後,視野便超出了我們所擁有的知識。
額外視野中的一切雖然是黑暗的,但能協助我們探求未知、學習未知,以及度過許多靠著視野就能度過的難關。
學習蘇格拉底的這項智慧,將它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嘗試開啟無知之知的生活。
一段時間過後,我相信很快就會發現自己增長的智慧,以及它的妙用,能幫助我們在生活中減少煩惱,在人際關係中減少與他人的衝突,以及促進全方位的個人成長。
在我的成長經驗中,不斷發現新的無知之知,視野不斷地擴大,每發現一個新的原本不具備的無知之知,都是一次新的成長、新增的智慧,也添加一個人生中的喜悅。
在這場學習過程中,生活更加和諧與自在。
我也一直相信,還有更多的無知之知等待我去探索,而且永遠沒有結束的一天。
讀完這篇,希望讀者所獲得的不只是我已經提到的無知之知,因為對每個人來說,都還有更多、且更重要的無知之知等待自己去發掘。
只要能看見這點,產生這樣的視野,自然也是一種無知之知:知道自己還有很多無知之知還不知道。
有了這個視野,算是在追尋自己的無知之知,以及追尋認識更多的自我中,踏上了一個永無止境的旅程。
問與答
白取春彥:就學者的常識來說,學問都只是假說。
然而,一般人追求的卻是堅定不移的東西。
例如說,對某件事情會持有「這是絕對正確的」類似觀點。
這些人傾向於重視傳統,因為古往今來,連綿不斷的經驗告訴他們,傳統是具有普遍存在的價值。
所以,像那些傳統的神祕學宗教活動還持續存在。
這些人堅信自己與知識發展的科學無緣。
他們對哲學的認知是「大學裡的一部分人在做的很難的事」,從而對哲學敬而遠之。
因此,離「無知之知」也越來越遠。
在這樣的形勢下,我認為學者們在追求自己專業領域的同時,也有必要把哲學廣泛、通俗易懂地傳播出去,冀老師覺得如何呢?如果不這樣做的話,民粹主義政治、享樂主義、金錢主義等將會蔓延開來。
冀劍制:我很支持白取老師這個觀點,大學裡的哲學老師除了教學與研究之外,應該也要分擔一些推廣哲學的責任,因為這件事情對整體社會來說實在太重要了,否則確實容易導致許多像是民粹主義等的不良文化。
但是,這個推廣工作一直存在著非常艱難的困境。
由於我們無法強迫大眾學習哲學,而願意主動學習的人,通常至少意識到自己在思考能力或人生智慧上有所不足,才會有所行動。
也就是說,這些主動的人實際上已經具備某種程度的無知之知的智慧,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進而渴望將觸角伸向陌生無知的世界,擴大自己的知識版圖。
當獲得的新知越多,打開的新視界越廣,也就能發現更多的無知,而強化求知的欲望,繼續追求智慧的人生。
然而,越是缺乏無知之知的人,反而越有自信。
誤以為自己知識非常充分,對自己的推理也有著莫名的信心,當跟人意見相左時,說起話來便咄咄逼人,反而讓喜歡理性思辨的人不願意跟他們討論問題,也就失去了發現自己不足的機會。
在這種處境下,自己又不覺得需要學習哲學,自然就不會主動學習,於是造成一種可笑的情況:「越需要學哲學的人,越不主動學習,而不這麼需要哲學的人,卻更渴望學習。
」
我覺得這是一個哲學普及教育裡的難題,根本解決之道是提早在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就培養無知之知的智慧,否則等到進了大學或社會,開始自由學習後往往就來不及了。
12跟著沙特檢視「行動」
——賭上自己,接著行動
人類的本質是什麼?從古希臘時代以來,有許多哲學家都試著探討這個問題。
如果認為是神創造人類的話,那麼人類就是神的創造物,是神的僕人;這是某些宗教信徒的想法。
當然,即使深深相信上述說法,也不表示這就是真相。
信仰的虔誠與否,和真實狀況並沒有任何關聯。
就算真的有所謂人類的本質,直至今日我們還是無法理解這個本質為何。
聖經中也沒有針對人類的本質做說明。
聖經唯一只說明了,人是由神所創造的。
因此,奉聖經為經典的宗教,認為人就是神的創造物。
然而一般來說,應該是先有什麼動機和目的,才會想要去創造什麼。
這些動機和目的往往會成為創造物的本質。
很多生活用品就是基於這樣的想法而創造出來的。
幾乎沒有一樣事物是在沒有思考本質的狀態下隨意製造出來的。
創建組織或系統時,也跟創造商品是一樣的過程。
活動
【買書送米】圖書滿千贈米一包(海外訂單恕不參加)
商周啟示全書系書展滿399元贈提袋(恕不累贈)
商周全書系雙書結帳再95折
延伸文章資訊
- 1一個我思考過的哲學問題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關於「一個我思考過的哲學問題」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整理】哲學問題答案- 自助旅行最佳解答-202101142021年1月14日· 101條哲學問題- philosophy@hk...
- 2未經檢視的生活不值得過: 跟著世界哲學家檢視12件重要的事
或者最多只說一下自己的個人感覺與喜好,供出版社專業編輯參考,但不會堅持己見。 在這裡,有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為什麼我對自己的專業缺乏信心,反而對非專業領域有著 ...
- 310個哲學問題,看透一個人 - 每日頭條
我們與哲學的接觸可能源自一件平凡的小事:比如我們對一個朋友撒了謊,於是開始思考道德的重要性;我們被某種暫時的錯覺或幻覺所折磨(或樂在其中), ...
- 4101條哲學問題
電腦是否可以思考和談戀愛? 電腦能否擁有創意? 有沒有可能你現在其實是活在一個電腦的虛擬世界裡? 什麼是意識?
- 5臺大哲學面試+筆試實錄(正取五)|Leah - TUN大學網
先講筆試的部分,我記憶不一定是正確的(但我剛考完面完就開始記錄了所以 ... 好像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我思考過的哲學問題」)而且這兩項各限八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