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都嫌教授難搞?7600名大學教師面臨失業卻因學用落差困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學生一年少過一年的今天,私立大學教師要扛起招生KPI,在學界早就不是新聞。

尤其每年5、6月恰逢統測落幕、暑假之前,正是私校招生旺季,上千名大學教授 ... 立即登入 帳號維護 會員資料 會籍管理 序號兌換 贊助紀錄 作者專區 支持我們 登出 會員中心 會籍管理 序號兌換 咖啡贊助 贊助紀錄 WSJ訂閱 支持我們 盤點政策 解構時局 內幕解碼 產經調查 歷史新新聞 榮光的代價 欄目 盤點政策 解構時局 內幕解碼 產經調查 歷史新新聞 榮光的代價 盤點政策 業界都嫌教授難搞?7600名大學教師面臨失業 卻因學用落差困坐象牙塔 吳尚軒 2021-09-2409:00 少子化海嘯來襲,教育部預估,8年後大學學生人數恐銳減20萬人,屆時恐導致數千名大學教師失業。

示意圖。

(資料照,柯承惠攝) 少子化浪潮來襲,8年後大學生將跌破百萬人,屆時恐導致7600名大學教師失業。

然而面對危機,理當擁有優秀研究能力、帶動產業前進的大學教授們,為何竟也陷入「學用落差」的困境,留不住卻又跑不動,只能坐困愁城? 在學生一年少過一年的今天,私立大學教師要扛起招生KPI,在學界早就不是新聞。

尤其每年5、6月恰逢統測落幕、暑假之前,正是私校招生旺季,上千名大學教授就像業務員一樣,搭著飛機、火車甚至渡輪,從山上到離島舉辦招生說明會,無非就是希望「業績」能夠達標。

曾任職於台南南榮科大的彥恆(化名)還記得,2016年的夏天,他們剛結束東部說明會,搭火車繞著南迴鐵路正要歸鄉,打開手機卻看見新聞,時任校長黃聰亮因涉嫌販賣假學歷,遭檢調帶回偵訊、聲請羈押。

「本來排好要辦說明會的高中職,那天之後都說你們不用來了,我們就知道死定了。

」到現在彥恆還是會感嘆,底下老師對這件事渾然不知,在這之後也只能硬著頭皮,繼續到處拜託、拉學生;但好死不死,9月開學前夕,黃聰亮遭起訴的新聞再度躍上版面,那一年,南榮的大一新生註冊率只有18%。

南榮科大前校長黃聰亮(右一)涉嫌販售假學位獲利,一審遭判刑15年。

(資料照,取自台南市政府勞工局網站) 這所佇立台南鹽水超過50年的老學校就此一蹶不振,最終教育部在2018年下令禁止學校招生,並命令於2020年停辦。

包含彥恆在內的教師組織自救會意圖力挽狂瀾,但實際上就連要討回積欠的薪資,都已經困難重重,更遑論留住工作,當學校正式拉下鐵門後,死守到最後一刻的老師們,才終於離開付出10多年青春的校園,遠赴他方。

學生8年將減20萬 大學教師面臨失業為何走不了? 少子化浪潮正一波波地侵蝕教育界,從2010年以來,包含南榮科大、稻江管理學院、永達技術學院等,全台已有9所學校步上退場程序,由於學校往往是突然宣布停招、停辦,也造成上百名像彥恆這樣的教職員生計頓失依靠,而隨著新生人數屢屢跌宕,如此情況恐怕只會越來越頻繁發生。

我國大學學生人數(含碩博士生),10年前是135.2萬,而根據教育部最新一期預估報告,今年開學後人數預估為117.7萬,來到2029年時,將僅剩97.6萬,僅僅8年便銳減超過20萬。

全國私校工會理事長尤榮輝推估,由於我國社會風氣普遍認為公立優於私立的情況下,這20萬減少的生源,有15萬將落在私立學校,屆時恐怕有40所學校面臨倒閉危機、超過7600名教師恐怕將失業。

少子化來襲,2029年大學生人數恐將僅剩97.6萬。

圖為2021年大學指考。

(資料照,顏麟宇攝) 順著趨勢往下看,私校教師的失業危機已迫在眉睫,然而一所學校會走到末路,從招生情況、系所裁撤等面向,幾年前往往便可看出端倪,當危機直衝而來,擁有博士高學歷、堪稱專業人才的教師們,為何往往只能呆坐原地束手無策? 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戴伯芬近來便以高教崩壞下大學教師面臨的轉職困境,透過訪談40位具離職或轉職經驗的教師,出版專書《學術這條路》,她受訪時直言,「私校有一定比例的老師,是不論怎樣都不會離開的。

」 戴伯芬指出,台灣私立大學辦學經費來源,可以分為3種類型:企業財團、私人家族、宗教團體,而在家族跟宗教經營的學校裡,部分教師可能是家族中人,或像傳統產業一般,長年服務於這個家族,再不然就是自己也是信徒,綿密的社群網絡下,即便遭遇危機,往往也不會走人,而除了裙帶關係,有一部份教師則是屬於「待退」狀況,「差幾年就滿25年年資,可以領到滿額退休金,當然是能撐多久就撐多久。

」   對沒有人情關係拘束,尚且又還等不到退休的教師來說,轉職大略則分為兩條路徑,一種是轉職到其他學校,一種是轉換跑道進入業界,但長年爭取高教權益的南華大學教師會理事長謝青龍指出,轉換到其他學校,是件不太可能的事情。

兼任、專案教師滿街跑 大學教職多剩「免洗筷」職缺 「現在各大學人事幾乎都凍結,不太會再徵新老師。

」謝青龍說明,少子化壓力其實10多年前就已有端倪,不少學校也開始未雨綢繆,在招生遲遲未有起色的情況下,只能緊縮員額,甚至私校更不乏惡意逼退、資遣、不續聘教師的案例。

根據教育部統計,我國8萬名大學教師中,近10年來僅有約莫半數是專任教師,剩下有一聘沒一聘,在鐘點之間奔馳的的兼任教師,長年來始終佔據接近5成比例。

專任人力是一回事,此外教育部在1998時,為了因應當時高等教育的擴張趨勢,開放大學聘請編制外、一年一聘的的專案教師做為調節管道,但昔日的彈性,如今卻成為壓榨手段。

  專案教師雖屬專任教師,但卻是《勞基法》、《教師法》的雙重孤兒,更缺乏退休金、聘期保障,在大學生源、財源因少子化連年走低的時代,所佔比例卻逐年上升,截至109學年度,全台便有24間大學,全校超過2成專任教師都是專案性質,此情況也引起監察院憂心教師淪為「免洗筷」,並就此糾正教育部。

「我看過老師投國立大學的履歷,但他們寧可請博士新鮮人當專案教師,你是教授、副教授,人家反而不要你。

」謝青龍說,大學教師要轉換學校,至少也要去條件比較穩定的職缺,但如今往往只有兼任、專案教師等缺乏保障的職缺。

根據教育部統計,我國50歲以上大學教師比率,在2020年正式達到6成,這其中又有6成7為男性教師。

在傳統上仍由男性負擔家計的情況下,謝青龍指出,大學教師薪水畢竟相較外界優渥,這些老師多半也得負擔家庭經濟,在沒有更好待遇的情況下,即便現職待遇惡化,也只能咬牙留下來;戴伯芬也指出,「中年轉業對男生的風險本來就很大,很難說走就走,只能忍辱撐著。

」    從招生困難的學校,轉到更穩定,或者說更沒有倒閉危機的學校有多難?彥恆指出,此時教授還得展現自己「帶槍投靠」的能力,如南榮當初面臨倒閉時,有想轉去其他科大的教授,也會說服學生一起轉學,並以此做為籌碼,「告訴新學校你能帶多少學生來,人家才會衡量你可以幫學校帶來多少效益。

」 這是傳聞還是確有其事?彥恆則掛保證,「我以前當系主任時,也接過一家面臨倒閉的學校教授來投應徵,開宗明義就說,自己可以帶多少學生轉過來」,強調如此情況並不新鮮。

產業變動迅速、學界論文淪競賽 教授轉職受困產學落差 學界人力飽和甚至過剩,那轉往業界呢?在大學擔任最初階的助理教授,普遍需要有博士學歷,對此戴伯芬說明,唸完博士最快也要30、35歲,儘管頂著高學歷與教授頭銜,然而事實上,在台灣一個人如果30多歲仍沒業界經驗,很難受到企業青睞,「有受訪者就說過,他去求職,結果對方說:『我們這間小廟,怎麼容得下你大學教授?』」 無法轉入業界的另一個問題,是專業難以與業界銜接,戴伯芬則指出,這並不是人文、社會科學類教師才會遇到的狀態,事實上就連理工科,甚至研究當紅資訊領域的教授,也被象牙塔困住。

戴伯芬表示,過去外界都以為資訊工程是當紅炸子雞,但一切並不是這樣,「像有些老師雖然可以教微積分、程式語言,但碰到嶄新科技時其實不如業師,競爭力不如想像中足夠。

」 按照現行法規,技術學院升格科大後,必須在升格後第5年有過半專任教師為助理教授以上職級,過去廣設大學時代,欲升格的學校為了符合規定,因此頻頻要求原來的教師攻讀博士,戴伯芬就此表示,如此做法卻造成技職體系的教師也跟實務脫節,「拿博士至少要5年,這段間只有唸書跟做研究,理工科尤其是資訊領域變動很快,常常一脫節就無法接回來。

」 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戴伯芬(右一)指出,產學落差問題相當嚴峻。

(資料照,顏麟宇攝) 「問題是學術界務虛不務實!」軟體設計公司執行長張逸中在2001年進入南部某私立大學教資訊課程,他認為學術與產業之所以脫節,癥結點是學校為了追逐學術排名,要求教授每1、2年就得有論文產出,重量卻不重質。

以他研究的影像辨識領域為例,只要抽換其中一個方式、流程,就可以寫一篇新的論文,「同樣是炒飯,加辣椒就出辣椒炒飯食譜,加胡椒,就寫一本胡椒炒飯食譜,這有意義嗎?」 張逸中強調,大學教師都有博士學歷,「頭腦都不是問題」,然而過去被要求把大量時間投入無意義的論文產出、追求期刊點數,也導致教授無法活用知識,思維反倒因此越來越僵化。

原來熱衷研究的他,厭倦了無止盡的論文以及行政責任,少子化更成為最後一把推手,讓他在2015年放棄教職、自行創立軟體公司,將影像辨識技術付諸實踐,業務範圍涵蓋從車牌辨識、證件辨識、電腦閱卷等。

「問題是業界需不需要教授、博士?需要得要死!」業界打滾至今總算站穩腳步,對於教授轉職,張逸中比喻,像業界的研發部門,其實在做的只是組裝家具,真正的家具設計師仍是大學裡的教授,業界對研發人力需求很高,但最大問題是教授的心態需要調整,「業界碰到教授都覺得很難搞,想跟你討論事情,結果你都在上課。

」 前大學教師指出,業界其實對教授、博士的需求很高。

示意圖,與新聞個案無關。

(資料照,台積電提供) 創業比就業容易?教育部協助媒合就職成效不彰 求才若渴的業界跟人力過剩的大學教師,彼此卻不是一拍即合,其實教育部已成立大專校院高教人力媒合平台,然而教育部技職司長楊玉蕙今年上半年赴立法院備詢時,表示目前僅成功媒合43名教職員。

「他們(教授)不會想去,再來業界也覺得麻煩、不願意配合,如果要媒合絕對是吃力不討好。

」從自身經驗來看,張逸中認為,假若政府要提供協助,鼓勵創業會比媒合就業、轉職培訓更有機會成功,其中關鍵是提供資金協助,若能讓人在更可負擔的風險下取得創業資金,會有很大效果,甚至這也是少子化下轉機,過去台灣博士人才太少投入業界,只要有2成因此投入產業,對國家發展將大有幫助。

戴伯芬認為,在協助就業上,國家角度確實有所難處,協助創業是可思考方向,像目前各校都有設置產學中心,甚至因少子化而閒置的教室、大樓,若能開放給教師租借當創業辦公室,就能有效提供協助,此外教授不缺研發能力,但缺乏的是商業、市場思維,「申請智財權、上市面對市場,這一哩路他從來沒走過,這段是可以幫忙的。

」 針對大專校院高教人力媒合平台成效,教育部技職司長楊玉蕙先前坦言,目前僅媒合43名教職員。

(資料照,教育部提供) 在制度上,戴伯芬則強調,由於私校公保與勞保無法銜接,私校教師若在年資沒滿15年的情況下離職,便無法領取月退俸,也讓教師不敢貿然離開,對此她呼籲,國家應該將退休保障拉齊,也能進一步促進職業流動。

謝青龍則建議,對於因經濟、就業環境困難,而無法順利轉業的教師,在目前大批私校即將關門的情況下,政府應該確保學校退場後,校地等資產歸公,並將其中提撥部分做為教師的轉業基金,或者以其他用途安置老師,否則眼看近萬老師將要失業,這將會是嚴重社會問題。

前大學教師慘痛心聲:教育部不能忽視「我們的死活」 2020年學校關閉後,彥恆眼看橫豎找不到頭路,於是在親友的介紹下改往補教機構任職。

回顧當初為何不早點離開?他說,自己進大學的時間早,尚有專任教職,但後來打探,其他私校大多只開兼任、專案教師缺,缺乏保障下,也讓他打消繼續留在大學的念頭 彥恆認為,其實少子化下,私立技職的辦學危機遲早會發生,只是因為販賣學歷事件,加速了發生的腳步,如今不少過去仰賴陸生、新南向境外學生支撐的私校,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恐怕也會更快面臨衝擊,南榮的情況更值得借鏡。

他喊話教育部,「不能不管教師死活,必須協助安置、轉銜」,此外也呼籲年輕學生,攻讀博士前務必謹慎思索前景。

在台灣,光是本土博士,每年仍有3000多名畢業生。

當年解嚴後又逢產業轉型,90年代的廣設大學政策雖然立意良善,然而隨著少子化與國內外政治、經濟局勢劇烈變動,昔日善意如今卻變成難題,當高等教育已然搖搖欲墜,如何將大批知識人才從象牙塔中解放出來,或許正是面對未來更劇烈競爭環境下,至關重要的超前部署。

讓事實說話,讓政治人物不敢說謊話 ──《新新聞》需要您的贊助支持 在1987解嚴那一年創立的《新新聞》,秉持「公正」、「真實」、「進步」的信念,我們在紙本媒體時代曾創造了「讓事實說話,讓政治人物不敢說謊話」的口碑,如今我們要在網路媒體時代把這個責任延續下去。

我們要打造獨立自主的優質媒體,才能無所偏倚、無所忌憚、發揮專業能力,全心全力檢視公共政策,以監督政府,滿足人民知的權利。

這一切都需要您以實際行動支持我們──就是現在,請您與《新新聞》攜手前進! 贊助我們 少子化 , 高等教育 , 失業 , 私校 , 轉職 , 教師法 , 大學教師 , 全國私校工會 , 盤點政策 , 每日頭條 延伸閱讀 指考錄取名額比登記的多!風光一時的餐旅系為何在少子化海嘯中溺水? 吳尚軒 2021-09-1709:00 逾千所幼兒園曾違規!超收擁擠、遇稽查玩躲貓貓 違規亂象藏防疫未爆彈 洪敏隆 2021-09-2209:00 等不到新冠疫苗?防重症與死亡,打這兩種疫苗也有效 黃天如 2021-09-2309:00 我防空識別區成對岸「灶腳」?盤點共軍擾台樣態:不同機型別有用心 蘇仲泓 2021-09-2209:10 熱門推薦 1 私校震盪期提早來臨!這兩校教育部董事「校產歸公」計畫為何弄巧成拙? 2 柯文哲要北市政風處長「閉嘴」,暴露縣市政府是否接受中央派任政風主管隱憂 3 獨家》美光聯電案下半場 我調查官員首度站上美國聯邦法庭作證 4 歷史新新聞》敦南誠品改為24小時營業的那一年 1999年邁向光輝的誠品 5 新竹市府一份公文造就新竹帝寶千億建案,游淮銀、祝文宇、林鴻道都受惠 6 【新新聞】石斑魚遭出口占9成的中國封殺 「政治魚」要上餐桌,外銷內需都得加把勁 7 小心NG言語與行為!從喪親傷慟到創傷後壓力,正視並處理染疫倖存者的痛 8 歷史新新聞》抽絲剝繭找出美國於1950年代在台部署核武證據 9 朱淑娟專欄:豐水期之後,三個枯旱對策該怎麼走 10 顧爾德專欄:新航艦「福建號」停對面!「非戰爭軍事行動」衝著台灣? 分享本圖 分享本文 風傳媒集團 STORMMEDIAGROUP 會員服務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2021StormMediaGroupAllRightsReserved.◎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