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国的崛起和衰落 - 趣历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大英帝国(英语:British Empire),由其领土、自治领、殖民地、托管地及其他由英国管理统治的地区组成,被国际社会及历史学界视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其统治面积 ...
趣历史首页| 讲述历史上那些有趣的事
人物-
专题-
影视-
解梦-
百家姓-
成语-
明星-
历史-
教育-
三国-
新闻-
专题-
手机版-
百科
历史话题MILITARYTOPIC探寻历史风云旧事
大英帝国
"
大英帝国
"
大英帝国(英语:British
Empire),由其领土、自治领、殖民地、托管地及其他由英国管理统治的地区组成,被国际社会及历史学界视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其统治面积达到约3400万平方公里。
一般认为,1688年光荣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并在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中以法律形式对王权进行明确制约,确立了资产阶级执政的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英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使其经济、军力、科技、文化迅猛发展,标志着英国的崛起。
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从法国手里夺取整个加拿大,标志着英国成为无可争议的海洋霸主,1815年击败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后,英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主导国际事务达一个世纪之久,这一时期,被人们称为“不列颠治世”。
大英帝国——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大英帝国丧失的领土有哪些至今拥有的海外领土在什么地方
领土丧失 于1921年前丧失的领土 英属北美13殖民地,即后来的美利坚合众国: 特拉华 马里兰 新泽西 弗吉尼亚(包括后来的弗吉尼亚州和西弗吉尼亚州) 马萨诸塞(包括后来的马萨诸塞州和缅因州) 纽约(包括后来的纽约州和佛蒙特州) 新罕布什尔 罗德岛 佐治亚 北卡罗来纳州 南卡罗来纳州 康涅狄格 宾夕法尼亚 对于英属北美十三殖民地与密西西比河之间的领土归属,各殖民地都存在争议,这些地区成为现在美国的阿拉巴马州、密西西比州、田纳西州、肯塔基州、俄亥俄州、伊利诺州、印第安那州、密歇根州和部分的威斯康辛州及部分的路易斯安那州。
中世纪在法国的部分领土,英法百年战争后,全部割让给法国。
赫尔戈兰岛在1807年被英国占领,1890年割让给德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军再次占领,后于1952年归还联邦德国。
汉诺威,自1714年乔治一世登基后一直是英国领土;1837年,英国和汉诺威的共主邦联中止,因为威廉四世在英国的继承人是维多利亚女王,而汉诺威法律规定只能由男性继承王位。
故由威廉的弟弟恩斯特·奥古斯特一世继承汉诺威国王。
而后,汉诺威王国一直延续到1866年,被普鲁士王国吞并,德意志统一后为德国的一部分。
佛罗里达州,后割让给西班牙,之后又加入美国; 1843年2月25日英国夺得夏威夷群岛,同年11月28日夏威夷宣布独立,1898年7月7日美国占领夏威夷; 爱奥尼亚群岛于1809年被英国占领,1864年割让给希腊; 1708年英国占领梅诺卡岛,后割让给西班牙; 蚊子海岸在1655年至1850年间曾是英国的保护地; 1922年之后独立于大英帝国的主权国家 爱尔兰 马耳他 印度 巴基斯坦 莱索托 博茨瓦纳 南非 冈比亚 加纳 埃及 肯尼亚 毛里求斯 喀麦隆 尼日利亚 赞比亚 马拉维 塞拉利昂 津巴布韦 索马里兰(实际上从索马里独立,惟未被国际承认) 斯威士兰 苏丹 南苏丹(从苏丹独立) 坦桑尼亚 乌干达 圭亚那 伯利兹(现为英联邦王国之一) 加拿大(现为英联邦王国之一) 安提瓜和巴布达(现为英联邦王国之一)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现为英联邦王国之一) 格林纳达(现为英联邦王国之一) 圣卢西亚(现为英联邦王国之一) 巴巴多斯(现为英联邦王国之一) 巴哈马(现为英联邦王国之一) 多米尼克 牙买加(现为英联邦王国之一) 圣基茨和尼维斯(现为英联邦王国之一)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巴林 南也门(并入也门共和国) 巴布亚新几内亚(从澳大利亚独立,现为英联邦王国之一) 新西兰(现为英联邦王国之一) 纽埃(与新西兰自由联合) 库克群岛(与新西兰自由联合) 斐济 图瓦卢(现为英联邦王国之一) 缅甸 斯里兰卡 伊拉克 科威特 阿联酋 马来西亚 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 马尔代夫 巴勒斯坦 以色列 阿曼 卡塔尔 约旦 塞浦路斯 澳大利亚(现为英联邦王国之一) 瑙鲁 所罗门群岛(现为英联邦王国之一) 汤加 基里巴斯 瓦努阿图 海外领地 至今英国仍拥有的海外领地 王冠属地 根西岛 泽西岛 马恩岛 英国海外领土 英属南极领地(未获国际普遍承认) 英国现存的海外领地 英国现存的海外领地 福克兰群岛(与阿根廷有主权争议) 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与阿根廷有主权争议) 皮特凯恩群岛 安圭拉 百慕大 英属印度洋领地 英属维尔京群岛 开曼群岛 直布罗陀(与西班牙有主权争议) 蒙特塞拉特 圣赫勒拿和阿森松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 圣赫勒拿 阿森松岛 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 英国特殊属地 阿克罗蒂里和德凯利亚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大英帝国和美国相比谁的军事实力更加强大
现在的美国号称要同时打赢两场战争。
当年的大英帝国也是如此,要比第二名的海军强国,拥有两倍及以上的兵力优势。
纵观世界历史,能称作超级大国的国家,在航海大发现以后的世界,也就三个半。
他们分别是, 第一个,半个超级大国,航海大开阔时期,先驱者西班牙帝国,不过他的影响力和势力范围,军事实力只能算半个超级大国。
第二个,借助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春风,变成世界性帝国的大英帝国。
第三个第四个,这是我们近代所说的冷战两雄美苏两国,苏联已经解体,现在,全世界最强的超级大国,只剩硕果仅存的美国。
现代美国无庸置疑是全世界第一的军事强国,但是他真的有多强吗?现在美国军事基地遍布全世界,但是他还不如英国,为什么?因为美国只是海外基地,只拥有驻军权,也就是说,这些海外基地所在的国家只是他的势力范围。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核威慑力量原子弹,它的数目只跟俄罗斯不相伯仲,同样作为常规军力的海军舰队及陆海空军,我们伟大祖国也在迎头赶上,他并没绝对优势。
那我们反过来看看当年的英国,可谓是天下布武,和现在的美国,全球军事基地到处都有是一样的,它的武装力量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看见。
而且最夸张的是,鼎盛时期,他的海军力量号称是,余下十大强国九个之和。
这样的绝对优势,跟美国在二战后全球,一枝独秀类似,但是美国的一枝独秀只存在了十年不到,就被苏联迎头赶上,而英国则不一样,她把这个优势保持了接近100年。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论断,同时期英国军事实力比现在美国要强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大英帝国:人类有史以来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全世界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严格意义上大英帝国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真正将自己的势力扩张到全球范围的国家大英帝国的统治面积达到约3400万平方公里,占到了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有史以来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由于全球各地皆有其殖民地,因此号称“太阳永远不会从其国土上落下的帝国”。
这一庞大辽阔的疆域面积不仅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所有帝国中空前绝后的。
从人口数量来看:大英帝国统治着4到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
要知道当时中国也只有大约4亿人口,无疑大英帝国是那个年代人口绝对数和占全球人口的占比最大的。
从对世界的影响力来看:尽管在此之前的蒙古帝国在疆域上几乎能与大英帝国抗衡,但说到底蒙古帝国的影响力所及只限于亚欧大陆。
大英帝国率先建立了世上最早的近现代自由贸易体系和宪政体制,率先开创运用银行、股票等近现代金融工具,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英镑也是那个年代的国际通用货币。
工业革命使英国以一国之力创造出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0%以上。
正如英国人自己所说的“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谷仓,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矿区,加拿大和北欧半岛为我们种树,澳大利亚为我们牧羊,还有阿根廷为我们养牛,秘鲁送来白银,南非进贡黄金,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至于我们的棉花种植园正在从美国南部向地球一切温暖的地方扩展”——全世界没任何一块土地不被英国运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手段纳入到全球体系中。
在此之前即使像蒙古帝国这样疆域辽阔的帝国也未能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张到全球;即使是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这些早期殖民者尽管开辟了新航路,也未能将自己的影响力投射到全世界;即使是后来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尽管显赫一时,可放眼全世界仍有不少能与之抗衡的强势国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曾经的大英帝国是怎么衰落的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大英帝国的衰落是有一个过程的,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英国的工业总量已经被德国和美国超越,各个殖民地也在不断反抗英国的统治。
在一战之前,南非、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较为独立和偏远的殖民地经过各种形式的斗争就已经得到英帝国内部自治领土的地位,虽然还没成立为国家,但这些事件标志着大英帝国的衰落已经开始了。
一战前的世界 随后的一战更是将英国实力大大削弱了,英国为了抵挡住精锐的德意志帝国军队,英国从它全世界的殖民地上征兵参战。
但英国并有认真训练这些殖民地的士兵,还把他们当做炮灰,英国的作法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情绪。
参战后的殖民地人民不仅激发了民族意识,还对现代化战斗有所了解,并在日后成为英国镇压殖民地起义军的阻力。
1919年大英帝国的版图 一战结束后,英国和其他战胜国将德国的殖民地瓜分了,大英帝国的面积也达到巅峰,但是它却没有那么多能力来管理这么的土地。
英国在一战时作为主要参战国,财政被战争消耗了很多,之后还要面对日益严重的殖民地战争,它已经没有多余的钱来管理新的殖民地了。
一战导致大英帝国开始走向衰落,二战则是彻底拖垮了英国。
二战时期,英国的老朋友法国首先被德军拿下,随后德军开始向英国进军,英国只能放松对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看管,集中所有力量来保卫自己的心脏“英伦三岛”。
在战争中,英国很多工业被德军摧毁,大量技术人员和资本为了躲避随时可能的亡国而选择逃离英国,这使得战后的英国一直没有恢复元气,而且几乎快失去了对殖民地的控制,再加上美国和苏联的崛起,下个时代已经不属于英国。
二战期间,英国除了在北非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大规模的陆地作战行动,也没有独立组织过大规模的海战,只有反潜战和战略轰炸有亮眼表现。
而英国为了筹集军费,不仅耗光了国内黄金储备,还用自己在全球的基地跟美国换了武器装备支持。
英国在二战中的这些表现不仅不像一个超级大国,还让英国在世界上的威信全失。
当年的大英帝国没有在工业革命时进一步巩固国家经济,而世界经济危机时又没有把握好战争机会,导致后来自己在二战中一败涂地,影响力和经济实力都被美苏取代。
要是我们看看现在的美国的话,会发现它也有着当年英国的影子,那最终拖垮美国的也会是战争吗?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大英帝国简介称号的来源及殖民背景如何
大英帝国(英语:British
Empire),由其领土、自治领、殖民地、托管地及其他由英国管理统治的地区组成,被国际社会及历史学界视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其统治面积达到约3400万平方公里。
一般认为,1688年光荣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并在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中以法律形式对王权进行明确制约,确立了资产阶级执政的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英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使其经济、军力、科技、文化迅猛发展,标志着英国的崛起。
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从法国手里夺取整个加拿大,标志着英国成为无可争议的海洋霸主,1815年击败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后,英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主导国际事务达一个世纪之久,这一时期,被人们称为“不列颠治世”。
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大英帝国与新兴的德意志帝国的矛盾无法调和,1914年英国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一战结束后的1922年,根据巴黎和会夺取德国殖民地而达到领土面积最大时期,覆盖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土地和四分之一的人口,成为了世界历史上跨度最广的国家。
由于帝国的领土、属土遍及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七大洲、四大洋,有“英国的太阳永远不会落下”的说法,所以被形容为继西班牙帝国之后的第二个“日不落帝国”。
到20世纪中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全球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与英国日渐式微的国力,大英帝国逐渐瓦解。
称号来源 “大英帝国”一词的最早使用者相信是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占星师兼数学家约翰·迪伊(JohnDee)。
不过事实上英国一直没有放弃王国(Kingdom)的称号,因此大英帝国只能算是对鼎盛时期英国的一个“非正式帝国”称呼,只能形容英国本土加上其海外殖民地整体,不能单独指英王国本身。
历史沿革 殖民背景 对不列颠岛屿与法国的扩张 自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征服了英格兰之后,加上欧洲中世纪的政教关系,英格兰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一直被卷入欧洲大陆的事务。
由于诺曼王朝和安茹王朝的君主都来自法国,因此国王们把相当多的精力放在其法国领土上。
到14世纪末,从对欧洲的羊毛贸易发展出来的对外贸易已经成为英格兰最重要的国家政策。
这段时间是英格兰对外征服的开始,包括1169年对爱尔兰的征服,以及1282年对威尔士的扩张。
1296年英格兰对苏格兰的短暂控制在1314年中断,两个地区的真正统一要等到1603年通过英国王位继承法来和平实现。
虽然1204年英格兰君主丧失诺曼底的领土,但通过联婚与继承英格兰的统治者还是拥有法国大片的土地,直到1453年打输英法百年战争最后才丧失法国土地。
从此之后一直到1558年英格兰君主只拥有法国北部的战略要港加来,但是自那之后就连加来港也丧失了。
海外帝国的成长 海外的大英帝国,这里指的是英国人的海上探险以及在不列颠岛以及欧洲大陆以外地区的移民或殖民。
其根源可追溯到1485至1509年在位的亨利七世所采取的积极的海洋政策。
在理查三世所建立起来的羊毛贸易的基础上,亨利七世创建近代英国海洋商贸体系,并发展英国的造船工业与导航技术。
这套体系也为日后的贸易机构的建立创造条件,而像马萨诸塞湾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之类的贸易企业为大英帝国海外的扩张做出重要的贡献。
亨利七世也下令在朴次茅斯建造英国的第一个干船坞,加强建设当时还规模很小的英国皇家海军。
1587年沃尔特·雷利爵士(SirWalterRaleigh)在罗阿诺克岛(Roanoke
Island,今北卡罗来纳州境内)宣布弗吉尼亚为英格兰殖民地。
但这块殖民地十分短命,由于食物缺乏、恶劣的天气、海难以及当地原住民的反抗,英格兰很快就不得不放弃这片殖民地。
斯图亚特王朝时期 1588年,正值都铎王朝的伊丽莎白一世期间对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大获全胜,正式确立英格兰王国作为海上霸权的地位,虽然之后1590年代几次与西班牙战事的失败暂时挫败英格兰野心勃勃的海外殖民计划。
1604年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终于与西班牙签订《伦敦条约》,正式结束两国的敌对状态。
但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并不代表英国取代了西班牙的霸权,此时,英国在欧洲和世界的地位依然不如第一殖民大国西班牙、欧陆最强国法国、以及神圣罗马帝国的控制者奥地利三国。
1607年英格兰在弗吉尼亚的詹姆斯镇建立第一块永久的海外殖民地。
在之后的三个世纪中英格兰不断地在海外扩张势力范围并巩固国内的政治发展。
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的议会在伦敦合并,组成大不列颠议会。
殖民美澳 大英帝国的雏形成于17世纪中期,此时英格兰已经在美洲建立多片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包括今后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十三州、加拿大大西洋和太平洋省份以及加勒比海上的一些小岛屿,例如牙买加、巴巴多斯及巴哈马等。
盛产甘蔗的加勒比地区高度依赖奴隶的工作,它是英格兰早期最重要、最有利可图的殖民地。
北美大陆南部的殖民地则为英格兰提供烟草、棉花和大米,北部则出产毛皮;它们从经济角度上讲没有像加勒比岛屿一样对英格兰有益,但是大片的可耕种土地吸引众多英格兰移民者。
英格兰的美洲帝国正通过战争与殖民逐步扩大,例如通过英荷战争的胜利英格兰获得新阿姆斯特丹(即今天的纽约)。
不断发展的美洲殖民地不断向西探索,寻求更多的可耕种土地。
七年战争中英格兰击溃法国,并在1760年占领新法兰西的全部地区,使得英国获得北美更大地区的控制权。
随后,澳大利亚(1788年成为英国殖民地,最早是英国犯人的流放地)和新西兰(1840年成为英国殖民地)成为英国移民们的另一目的地,而同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土著人口也因战争与疾病使人口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锐减60%至70%。
这些殖民地之后都实现自治,并是羊毛和黄金的出口地。
自由贸易 原本的英国殖民体系在18世纪开始变化。
在辉格党人长期控制国内政治权力的时期(1714年至1762年),帝国对英国而言变得不那么重要,直到一连串试图扭转这种对殖民地忽视的措施(主要包括从殖民地征收更多的税收)引发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至1783年),使得英国丧失其人口最多的殖民地英属北美十三州。
这段时期有时候被称为“第一英帝国”,即17至18世纪英国在美洲的扩张。
18世纪开始英国在亚洲和非洲的扩张则被称为“第二英帝国”。
英国对美国控制权的丧失表明,对殖民地的政治统治并不一定对英国的经济获利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英国在放弃对美洲殖民地的防务与行政管理之后,很快恢复对美国贸易的支配作用。
重商主义是经济学的理论,指的是国与国之间对财富的争夺,它是英国第一次海外殖民扩张的特色。
但是在“第二英帝国”时期,重商主义很快就让位于亚当·斯密等人的自由放任的经济自由主义。
英国从北美殖民地独立这一事件中学到的经验是,即使是在不拥有殖民统治权的情况下贸易依然能够带来经济繁荣。
这就是为什么在1840至1850年代英国愿意授予像诸如英属加拿大和英属澳大利亚等白人殖民地自治领地位的原因,因为这些国家的白人们被视为是居住在殖民地的“祖国”人民而已。
而英属爱尔兰则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它于1801年被并入全称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英国。
在这一时期,英国也宣布废除奴隶贸易(1807年),并很快将这一禁令强加到别国身上。
到19世纪中英国已经基本在全球范围内消灭奴隶贸易。
奴隶制本身于1834年在英国的殖民地被废止,情况直到1920年左右才有形成稳定状态。
旧有的殖民与奴隶制度的终结是与自由贸易一同实施的,自由贸易原则在1840年左右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标志是英国撤销《玉米法》和《航海条例》。
自由贸易完全地开放英国市场,也促使其他国家在19世纪中叶开放他们的市场。
一些人会认为,自由贸易的兴起仅反应英国的经济地位,而与任何的哲学观点无关。
确实,英国对迫使他国执行某一政策一直比对自己施行同样政策更为热衷。
虽然英国丧失13个美洲殖民地,1815年欧洲大陆上拿破仑的最终战败确立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
在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无可争辩的经济强权之时,皇家海军则主宰着海洋。
始终与欧洲大陆事务保持距离的英国也得以施行旨在扩大其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扩张计划,这种海外扩张即通过自由贸易和战略优势建立一个“非正式帝国”。
例如中国和波斯(也就是以前的伊朗))正是被包括在“非正式帝国”中,在英国的武力威胁下,这些国家的政府被迫开放市场,并不得不无条件给予英国特权。
帝国与“非正式帝国”的扩张为英国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料提供便利,并以此制造更多商品运至世界各地。
从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到1870年的普法战争,英国是全球唯一的工业化强权,是全球30%工业产品的生产地(1870年)。
作为“世界工厂”的英国能够如此有效、大量地生产工业品,以至其在国内生产的产品在运输到外国后其价格依然比外国当地所生产的产品更具竞争力。
只要其海外市场的政局稳定,即使没有实施正式的殖民统治,英国依然能够从自由贸易中获益。
新帝主义 1870年代到1914年一战爆发这段时期内,欧洲殖民扩张的政策与意识形态被称作“新帝国主义”。
这段时期内最明显的趋势就是各欧洲强权“为帝国而帝国”,在海外竞相争夺并巩固其殖民地。
在这一时期,欧洲强权在海外的殖民地总面积达到2300万平方公里。
非洲直到1880年代还很少有欧洲人踏足,但在这一时期内非洲成为帝国主义者们主要的目标。
但是扩张在其他地区也十分频繁,特别是在东南亚和东亚沿海地区:在这些地区美国和日本也加入到争夺殖民地的行列之中。
1875年被认为是英国进入新帝国主义时代的分水岭,这一年本杰明·迪斯雷利领导的英国政府从负债累累的埃及统治者伊斯梅尔(Ismail)手中买入苏伊士运河的股份。
英国从此巩固这条对英国和印度贸易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运河的控制权。
1882年,英法两国对埃及领土的争夺最终以英国人的胜利告终。
对俄罗斯帝国1828年起逐渐向南扩张以至威胁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担心也影响了英国的政策:1878年英国控制塞浦路斯,将其作为保护奥斯曼帝国的据点;在此之前英国还参与1854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并入侵阿富汗。
所有这一切举动都是为了阻止俄罗斯进一步向南扩张。
英国发动三场阿富汗战争,1842年的第一次英阿战争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所遭受的最惨痛的军事失败,整个英国军队被由俄罗斯所支持的阿富汗普什图族(Pashtun)人击溃。
1880年第二次英阿战争,英军在坎大哈被击溃、在喀布尔被包围,最后撤退到印度。
1919年第三次英阿战争引起阿富汗部族的起义。
与此同时,在英国的许多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和商人都将正式的帝国视为极其重要,特别是对在世界市场上份额正在下降的英国商品而言。
1890年代英国全心全意地采取新的政策,很快成为热带非洲殖民地的重要抢夺者。
在1899-1902年发生的南非战争是英国新帝国主义时期的典型例子,虽然英军很快占领德兰士瓦,但为了镇压布尔人的抵抗,40万名帝国士兵被卷入战争,同时耗费2.5亿英镑。
国内舆论开始倾向于怀疑海外扩张的必要性,从此英国开始战略收缩。
有人认为政府受到以塞西尔·罗兹为首的在德兰士瓦有黄金矿产的大矿主的影响,所以才会进行这一场战争。
这也为之后盛行的“帝国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的观点提供证明。
英国采取新帝国主义政策的诱因可能是为了为英国产品和投资寻求更大的海外市场,或者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战略性的先发制人举措,为的是防止现有的贸易通道被别的强权破坏,或防止别国在日趋封闭的国际贸易形势发展下获取更多的出口市场。
无论如何,一切都是为了在其他列强兴起的国际环境下保持自己的霸权地位。
1900年初约瑟夫·张伯伦试图对英国的贸易壁垒法案进行修改却遭到很大的反对并最终被迫放弃,显示即使在英国的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下,英国人还是多么地支持自由贸易的原则。
也有些历史学家认为,英国采取新帝国主义政策其实是其影响力下降的表现,而非其影响力上升的结果。
在印度的殖民主义的演变过程足以警示我们,不应将新帝国主义时代之前西方资本主义强权间经济上的竞争视为英国加强殖民地管制的唯一原因。
印度正式成为英国的组成部分是在1858年,目的是巩固英国对印度的统治,也是对1857年印度兵变的直接反应,而起义的缘由之一也是印度国内的传统势力反对英国在印度次大陆的许多现代政策所导致。
入侵亚洲 1757年普拉西战役的胜利让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印度孟加拉国邦的统治权,虽然1770年因对该邦过度征税而恶化的饥荒引起英国国内的争议。
19世纪中期,东印度公司已经几乎控制印度全境。
1857年印度起义之后该公司管辖的领土被移交给英国政府直接管理。
维多利亚女王于1876年被宣布为印度女皇。
锡兰(今天的斯里兰卡)、缅甸和马来亚也被纳入英国在亚洲的势力范围。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从中国人手里夺得香港。
英国对中国的兴趣源自18世纪末,当时英国成为中国茶叶的进口国。
茶叶进口导致英国方面巨大的贸易逆差,因此英国希望通过从印度向中国出口鸦片来平衡开支,虽然这么做违背中国的禁令。
由此引起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以英国的胜利告终。
之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与法国联手再度胜利,英国进一步获取在华特权。
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与中国保持一种复杂的关系。
虽然英国获得香港但是英中贸易主要还是通过几个开放的中国港口进行。
中国人口过多,领土也不小,英国很难占领中国,因此英国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因为中国的崩溃意味着其他西方列强就可能与英国一起瓜分中国,而使得英国所拥有的特权地位受到挑战。
同时,英国也不希望看到一个过于强大的中国,因为这就意味着中国将取消或要求重新协商一些原本签订的条约。
这种态度解释了看似矛盾的英国对华政策:一方面协助清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另一方面却和法国联手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非洲掠夺 1875年,欧洲国家在非洲两块最主要的殖民地只有阿尔及利亚和开普殖民地;但到了1914年除了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外其他所有的非洲国家都成为欧洲国家的殖民地。
从原先只在经济控制殖民地的“非正式帝国”转变到直接管制。
当法国、比利时和葡萄牙在刚果河下游地区进行殖民活动时,他们其实已经威胁到英国向热带非洲的深入。
1884至1885年的柏林会议就曾试图调解强权之间的矛盾,该会议提出以“实际占领”为确定各国殖民地归属的评判标准,而该标准的采纳意味着欧洲国家更加袭击当地的部落和人民以获得更大面积的“实际占领”地。
英国1882年对埃及的军事占领(最直接的起因是为了保护苏伊士运河)同时也起到确立英国对尼罗河地区的控制。
这又进一步导致1896至1898年英国对苏丹的征服,以及1898年9月涉及英法两国的法绍达事件。
1899年,英国全面占领南非,这项军事行动最早始于1795年对开普的并吞。
在侵犯原本是南非荷兰人所统治的金矿产区德兰士瓦以及邻近的奥兰治自由邦后,负责南非事务的不列颠南非公司进一步向北深入,并以开普富商赛西尔·罗得斯爵士的名字将其所占领的地区称作罗德西亚(Rhodesia)。
英国在南非和东非的胜利促使罗得斯爵士和英国驻南非大使阿尔佛莱德·米尔纳(Alfred
Milner)提出在非洲建立一个“从开普到开罗”的英国殖民帝国。
他们希望通过建造连接苏伊士运河和南非矿区的铁路来实现。
但是由于德国对坦噶尼喀的殖民将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切成两半,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非洲殖民地之间只有电报线路畅通,而铁路则无法建造。
虽然是自由贸易最积极的鼓吹者,英国人在1914年不仅成为最大的海外帝国,更是掠夺非洲的最大受益人。
1885年至1914年之间英国将大约30%的非洲人口置于其统治之下,而同一时期法国只统治15%的非洲人、德国9%、比利时7%以及意大利1%。
英国的尼日利亚一个殖民地就拥有1500万人,是整个法属西非和所有德国殖民地人口的总和。
全盛时期 1837年,年仅十八岁的肯特郡主维多利亚登基为英国女王,直到她在1901年逝世,被称为维多利亚女王。
在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的六十多年中,经过多位首相的努力,英国控制了全球海权,主宰了世界贸易,其广阔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日不落帝国”俨然“可以与世界抗衡”。
在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涌现出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麦克斯韦,莎士比亚以来最杰出的文学家狄更斯,自由主义政策的先锋格莱斯顿和大名鼎鼎的外交家帕默斯顿,可谓人才济济。
英国首相帕默斯顿在1865年留下的遗言:“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谷仓;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矿区;加拿大和北欧半岛为我们种树;澳大利亚为我们牧羊;还有阿根廷为我们养牛;秘鲁送来白银,南非进贡黄金;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至于我们的棉花种植园正在从美国南部向地球一切温暖的地方扩展。
危机产生 作为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英国曾经能够将整个世界作为其原材料的来源国和工业品的出口市场。
但是随着其他国家的工业化,在19世纪这种情况开始逐渐改变,越来越多国家寻求保护其原材料的供应和出口市场。
到1870年代,英国的工业产品面临来自其他国家的强有力竞争。
工业化在德国和美国迅速进行,使它们迅速赶超英国和法国这两个强大的欧洲西方国家。
比如,到1870年德国的纺织和金属工业在组织结构和技术效率上已经超越英国,并且在德国国内市场上已经击败英国同类产品。
到19世纪末,德国甚至开始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生产这些产品。
虽然无形出口品(如银行服务、保险和船运)让英国不至于出现贸易逆差,其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比例从1880年的四分之一下降到1913年的六分之一。
英国不仅只在工业化国家市场的竞争中落败,其产品在欠发达国家的市场上也没有占优势。
英国甚至正在丧失它曾经所拥有的,对印度、中国、拉丁美洲(也就是中南美洲)和非洲内陆跟海岸等地区贸易上的主导地位。
英国的商业困境因1873至1896年的经济萧条而雪上加霜。
因商业衰退所导致的通货紧缩更进一步给各国政府增加压力,迫使它们鼓励扶植国内工业,从而最终导致欧洲强权逐渐抛弃自由贸易的原则(德国于1879年、法国于1881年先后放弃自由贸易、英国也在这段时间放弃自由贸易、美国早在1860年代也就是南北战争时期就放弃自由贸易)。
这么一来的结果是国内和出口市场的双重萎缩。
欧洲和之后北美洲的加拿大跟美国的政府与企业领袖们因此开始将海外的殖民地作为他们新的市场:这些海外殖民地将成为宗主国的出口市场,而他们则被安置在贸易壁垒的保护之下,使得其他国家商品无从与宗主国产品竞争。
同时它们还依然是廉价的原材料供应地。
英国虽然直到1932年以前都秉持自由贸易原则,却一边和其它工业化国家争夺海外殖民地,以防原本在其势力范围的地区落入他国之手。
之后英国依旧对来自其殖民地和自治领的商品实行贸易优惠制度,至英国于1973年加入欧共体后方才停止这些对外贸易优惠政策,转而对原殖民地商品实行贸易壁垒。
帝国解体 白人殖民地的自治 随着加拿大(1867年)、澳大利亚(1901年)、新西兰(1907年)、纽芬兰(1907)和南非联邦(1910年)相继取得自治领地位,大英帝国已经开始从帝国到英联邦的转变。
这些新国家的领袖们与英国政治家们一起出席1887年起定期举行的殖民地会议(1907年后被称作帝国会议)。
自治领之间的外交关系主要由英国的外交部负责,而加拿大虽然在1909年设立外交部,其与帝国内其他国家的关系依然通过帝国派在加拿大的总督、自治领驻伦敦的高级专员(加拿大于1880年首次任命自己的高级专员,澳大利亚则在1910年效仿)和英国在海外的外交使节们维系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是代表帝国内所有的自治领政府宣布参战的。
各自治领在外交政策确实上享有很大的自由度,只要其政策不明显违反英国本身的利益:加拿大的自由党政府在1911年与美国签署一项双边自由贸易的互惠协议,最后却因英国的反对而没有获得批准。
国防方面,原本将自治领的防务纳入一个单一的帝国军事框架在1900年以后被证明已经很难维系,因为英国此时开始在欧洲大陆的防务问题上开始承担更大的责任,同时还必须面对德国海军崛起的威胁。
1909年大英帝国决定各自治领应拥有其自己的海军,这是对1887年英国承诺澳大利亚以向英国海军输出人力以换取英国在太平洋地区舰队驻扎这一协议的违背。
虽然英国政府允许上述地区自治,但英国政府依旧可以干涉自治领内政,直到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案通过以后,英国政府才无法继续干涉自治领内部事务,但仍具影响力。
一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大英帝国完成最后一次的大规模海外扩张。
英国经国际联盟的批准对原本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巴勒斯坦和伊拉克进行委任统治,而前德国殖民地-坦噶尼喀、喀麦隆部分地区、西南非洲(即今天的纳米比亚)和新几内亚也被划入英帝国的版图(其实西南非洲被归由南非管理,而新几内亚则由澳大利亚统治)。
不过一战之后英国在莱因兰和二战之后在西德的占领区就不被认为是帝国的一部分。
虽然英国赢得战争,并从战争中获得新的殖民地,战争的巨大开销使得英国无法继续承担维系一个帝国所需要的庞大财政支出。
英国有数百万人死亡,无数资产被毁,其结果是债台高筑、资本市场的混乱以及在海外殖民地英国籍官员人数的缺乏。
与此同时,民族主义情绪在新老殖民地都在高涨,而帝国的参战以及非白人士兵在战争中所感受到的强烈的种族歧视都更加助长这种民族主义情绪。
1920年代是自治领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
虽然自治领在一战爆发时还无权选择是否参战,1919年结束一战的《凡尔赛条约》,却是由英国和其自治领分别签署的。
1922年自治领不再愿意支持英国对土耳其的军事行动,迫使英国寻求一个和平的妥协方案。
自治领的完全独立经由1926年的《贝尔福宣言》和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得到最终确立:所有自治领取得与英国的同等地位,英国的立法机构不再有权干涉自治领内部事务,自治领也将享有自主外交政策的自由。
1907年在殖民部内设立的一个主管自治领事务的部门也在1925年从殖民部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自治领部,并在1930年拥有首位部门大臣。
加拿大在1923年成为第一个独自签署外交条约的自治领,1927年加拿大向美国华盛顿派遣第一位永久性的外交官;1940年澳大利亚也派出首位驻外大使。
爱尔兰自由邦在一场反抗英国统治的血腥战争后于1921年取得自治领地位;1937年爱尔兰与英国断绝正式的宪法关系,并在1949年正式成为完全独立于英联邦之外的爱尔兰共和国。
原本就独立、直到1922年才被英国掌控的埃及也在1936年断绝与英国在宪法上的特殊关系。
在1922年成为英国保护国的伊拉克也在10年之后的1932年完全独立。
二战后的去殖民化 20世纪初,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加上美苏两国的影响,导致大英帝国体系越来越难以维持。
同时,宗主国越来越关心本土和周边国家的事务,特别是在二战以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英国最终被迫接受这一新的形势,将帝国体制转变为松散的英联邦,而英国也由当时的全球性大国变为今日的地区性大国。
1947年的经济危机迫使克莱门特·艾德礼的工党政府放弃继续维护英国作为世界一流强国,接受美国的崛起。
英国也必须处理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关系,但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扭曲的关系至今没有完全解决。
1939年9月英国对德国的宣战只代表它自己和澳大利亚(当时澳大利亚还未正式接受《威斯敏斯特法案》),而除了爱尔兰(该国在1年前要求英国军队离开其国土,并选择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以外其他的自治领则都分别对德宣战。
二战最终摧毁英国原已开始减弱的经济与财政领导能力,并突显自治领与美国在军事上对英国进行协助的必要性。
1942年澳大利亚总理约翰·柯廷(John
Curtin)史无前例地下令将驻扎在英属缅甸的澳大利亚士兵调回参加保卫澳大利亚的战斗。
战争结束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于1951年加入美国主导的澳新美安全条约,使得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在太平洋地区新的军事主导力量。
而英国本身也从1961年起就试图加入欧洲共同体,并在1973年如愿以偿,削弱英国与其自治领之间原本存在的特殊经济关系,自治领的产品在进入英国市场时从此不再享受特殊优惠待遇,英国在各自治领的经济影响力被削弱。
在加勒比、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战后的非殖民化运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而英国几乎从未试图抵制这股浪潮。
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这是印度国大党长达40年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的胜利。
但是印度的独立是以分割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代价的,为的是避免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互相的内斗,印度独立后世界范围内掀起去殖民化浪潮,大英帝国开始瓦解。
而英国为了让印度加入英联邦,从而允许新成员国不必效忠英国君主。
印度独立后的1948年,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放弃印度皇帝头衔。
1948年缅甸也获得独立,并选择不加入英联邦;之后又有斯里兰卡(1948年)和马来亚(1957年)的独立。
1948年英国结束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以色列建国,此后的几十年间这里一直持续着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血腥暴力争端。
在地中海地区,说希腊语的塞浦路斯人一直通过游击战的形式希望将塞浦路斯保留在希腊的版图内,与居于岛内、占人口三分之一的土耳其人发生冲突,1960年塞浦路斯还是最终获得独立,但英国在塞浦路斯岛保留两块主权基地。
1964年英国位于地中海的殖民地马耳他独立,至此英国在欧洲的殖民地仅剩位于伊比利亚半岛南端的直布罗陀。
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英法两国在美国的反对和苏联的威慑下被迫从埃及撤军。
苏伊士运河危机直接导致英国安东尼·艾登政府垮台,其后上台的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则加快了去殖民化的脚步,英国势力自此彻底退出苏伊士运河区。
该事件代表着美国正式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大英帝国在非洲统治的结束往往过分迅速,以至新独立的国家无法独立面对独立后的挑战:1957年加纳在10年的民族主义运动后终于独立,之后尼日利亚(1960年)、塞拉利昂和坦噶尼喀(1961年)、乌干达(1961年)、肯尼亚和桑给巴尔(1963年)、冈比亚(1965年)、博茨瓦纳和莱索托(1966年)以及斯威士兰(1968年)也相继独立。
由于英国国力衰退,在1966年联合国区域集团重新划分后由英国主导的英联邦国家组被取消,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四国被划入西欧及其他组,而其余英联邦国家则被划分到相应的地区组,这标志着英国丧失超级大国地位。
英国从南部和东部非洲的撤军对当地的白人居民有着很大影响:肯尼亚独立后发生的茅茅运动表明,白人土地主对权力的占有已经引起非洲土著居民的不满。
南非白人政权的存在就显示了当地白人想要压制土著黑人的想法,南非白人政权也因种族隔离政策于1961年退出英联邦,这种残酷的种族主义统治手段一直持续到1991年时任南非总统弗雷德里克·威廉·戴克拉克废除种族隔离政策后才得以终结,而南非共和国直到1994年曼德拉出任总统后才重返英联邦。
虽然由白人占多数的罗得西亚与尼亚萨兰联邦随着1964年马拉维和赞比亚的分别独立已经分裂,南罗得西亚的白人(他们自1923年起就一直是一个自治的殖民地)宣布独立,拒绝接受一个非洲人政府的管辖。
在南非白人政府的支持下这个罗得西亚政权一直持续到1979年,直到双方达成协议成立一个多数共治的津巴布韦共和国,至此英国结束了其在非洲大陆的殖民统治。
阿根廷试图夺去英国控制下的福克兰群岛,最终在1982年引发马岛战争,但最后阿根廷战败,并未能控制福克兰群岛。
而英国最后一块人口超过百万的殖民地英属香港,则于1997年7月1日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部分历史学者和威尔士亲王查尔斯都认为香港回归标志着大英帝国的终结。
英国议会虽然于1931年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给予自治领自治的权利,但英国还是掌握着这些地区的案件终审权和修宪权,如加拿大在1949年和1982年分别收回终审权和修宪权,澳大利亚在1986年收回案件终审权和修宪权,而新西兰的终审权则要等到2004年1月才由位于伦敦的英国枢密院司法委员会移交至新西兰高等法院。
加拿大在威斯敏斯特法案通过16年后的1947年才开始签发加拿大护照以取代英国护照,澳大利亚则在1949年开始签发澳大利亚护照。
在短命的西印度联邦(1958年至1962年)的失败后,大多数英国的加勒比殖民地选择分而治之:1962年的牙买加和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966年的巴巴多斯以及其他的东加勒比海岛国都相继独立。
英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在之后的岁月里也相继经历类似的非殖民化过程。
英国至今仍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欧盟成员国,在欧洲乃至国际事务上都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但早已比不上19世纪时英国的在国际事务上的话语权。
目前英国在海外还有14块英属海外领地,并且还有16个国家以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作为其国家元首,这些地区统称英联邦王国,但英国政府已不能对这些地区的内部事务和外交事务进行干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由于帝国的领土、属土遍及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七大洲、四大洋,有“英国的太阳永远不会落下”的说法,所以被形容为继西班牙帝国之后的第二个“日不落帝国”。
相关新闻阅读
《风起洛阳》佩娘是不是卧底佩娘的身份又是什么
《风起洛阳》大结局是什么真正的掌冬使是谁
《雪中悍刀行》陈锡亮身份是什么陈锡亮结局怎么样
《王牌部队》顾一野结局是什么顾一野老婆是谁
《雪中悍刀行》雪中书场是怎么回事阎鹤祥不在剧位说书的原因是什么
《勇敢的心2》有哪些看点?积压4年热度不减
《雪中悍刀行》卢东阳的结局是什么卢东阳为什么那么嚣张
《雪中悍刀行》赵黄巢为什么不离开龙虎山赵黄巢败给了谁
《儒林外史之啼笑书香》讲的是什么故事?潘粤明大剧要来了
《风起洛阳》春秋之主是谁幕后掌冬使是谁
《雪中悍刀行》千年蛟鲵上线是哪一集千年蛟鲵是什么
《雪中悍刀行》一刀斩天龙出在什么地方赵黄巢有多阴损
《热血神探》芒果台的一部王炸新剧,张雨剑梁洁cp感满分
《小敏家》里的苏老师为何会失踪?他还活着吗?
《冰雪之名》分为了几篇?彭小苒与梁洁再出爆款
《小敏家》中小敏和陈卓最后有没有走到一起?
孙尚香跟刘备一直“无后”,到底是什么原因?
古代宫女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不是什么宫女都能见到皇帝
《今天的她们》主演是谁?将在腾讯视频独播
《小敏家》徐正是个什么样的人?开始露出真面目了
《王牌部队》顾一野是什么人设?和老戏骨出演父子
历史上第一位和亲的公主是谁?乌孙公主刘细君的悲惨一生
《小敏家》陈卓一家为什么帮洪卫养孩子呢?
《勇敢的心2》男主是谁?杨志刚再挑男主大梁
《小敏家》里小捷为何执意要和徐正离婚呢?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何始终没有攻打蜀国司马懿是怎么想的
《雪中悍刀行》姜泥的真实身份是什么?徐骁用姜泥实现一箭三雕
《小敏家》中素敏的姑姑为什么要去养老院?
《勇敢的心2》播出后热度怎么样?豆瓣好评不断
《风起洛阳》结局意难平,只有百里弘毅跟柳七娘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红楼梦中百伶百俐的王熙凤真的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吗?
《幸福二重奏》殷桃与孙艺洲饰演一对女强男弱的夫妻
蓝田之战爆发于何时?最后的结局是怎么样的?
《雪中悍刀行》红甲符将的主人是谁?红甲符将实力如何
《东北虎》定档1月14日,曾获得金爵奖最佳影片
历史上唯一葬入宦官墓穴的皇帝是谁?东汉废帝刘辩
王朗对骂诸葛亮字字在理王朗最后为什么还会输
红楼梦中北静王在秦可卿的葬礼上与贾政说了什么?
《雪中悍刀行》卢府管家卢东阳为什么这么嚣张?
《家族荣耀》定档1月4日,演员阵容堪比TVB台庆回归阵容
《风起洛阳》焕相是谁?焕相真实身份揭秘
《小敏家》陈卓得癌症了吗?刘小敏为何会流产
《风起洛阳》公子楚为什么失踪了?他去哪里了
沈妙容:敢与小叔子争权的陈朝皇后,亡国后选择回到故里
《雪中悍刀行》徐脂虎三任丈夫分别是谁?
宇文家族身为顶级世家,为何会被轻易取代呢?
吕布和貂蝉那么多年两人期间为何连一个孩子都没有
《风起陇西》改编自哪本小说?主要剧情简介
晁错上书削藩,为何却遭到皇帝的腰斩呢?
程咬金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真实形象如何?
相关话题
封禅
蜀中四大才女
诏狱
元朝皇宫
西燕
唐代四大女诗人
军师祭酒
商君书
中国古代四大女医
姬妾制度
黄肠题凑
古代休书
三国名马
东汉六大家族
三分天下
诗骨
不良人
环肥燕瘦
蜀汉四相
青莲居士
诗杰
诗魔
诗佛
三国谋士
诗鬼
披甲人
诗仙
有害垃圾标志
有害垃圾
可回收垃圾标志
可回收垃圾有哪些
干垃圾如何分类
干垃圾有哪些
湿垃圾怎么扔
湿垃圾
上海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
蓑衣渡战役
义和团
满洲八大姓
慈宁宫
殿试
治世
养心殿
寒人掌机要
四春娘娘
尚书省
通关文牒
士族
揭竿而起
看新闻怎么不分享?
相关专题
封禅
封禅——古代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详细]
蜀中四大才女
蜀中四大才女:卓文君、薛涛、花...
[详细]
专题排行
月排行
年排行
中国十大灵异事件
明朝皇帝列表
唐朝皇帝列表
宋朝皇帝列表
清朝皇帝列表
汉朝皇帝列表
三国十大名将
元朝皇帝列表
古代十大天才名将
五代十国皇帝列表
西汉皇帝列表
南北朝皇帝列表
顺治皇帝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
隋朝皇帝列表
太平天国
圆明园
商朝皇帝列表
秦朝皇帝列表
中国十大篡位皇帝
延伸文章資訊
- 1大英帝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英帝國的雛形成於17世紀中期,此時英格蘭已經在美洲建立多片殖民地,這些殖民地包括今後的美利堅合眾國的十三州、加拿大大西洋省份和太平洋省份以及加勒比海上的一些小 ...
- 2大英帝國的經驗: 喪失美洲, 帝國的認同危機與社會蛻變| 誠品線上
十九世紀末,英國爆發了狂熱的「埃及熱潮」,大英博物館的埃及展品功不可沒。○旅行的發達帝國的版圖擴大,同時也促進了旅行業的誕生。汽船與火車的出現,讓原本昂貴的 ...
- 3大英帝国_搜狗百科
大英帝国(British Empire),由其领土、自治领、殖民地、托管地及其他由英国管理统治的地区组成,被国际社会及历史学界视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其统治面积达到 ...
- 4大英帝國 - 中文百科知識
殖民版圖
- 5大英帝国的崛起和衰落 - 趣历史
大英帝国(英语:British Empire),由其领土、自治领、殖民地、托管地及其他由英国管理统治的地区组成,被国际社会及历史学界视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其统治面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