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的韓文轉寫- 維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文的韓文轉寫(韓語:중국어의한글표기/中國語의한글表記 Junggug-eoui Han-geul Pyogi)是南韓教育科學技術部國語研究所( ... 現代標準漢語注音方案與韓文對照表 ... 中文的韓文轉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各種漢語的拼音方案 漢語的拼音史 官話 官話拼音史 標準北京音 標準官話拼音對照表 基於拉丁字母的拼寫 威妥瑪拼音 郵政式拼音 國語羅馬字 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 普通話拼音 注音第二式 通用拼音 耶魯拼音 法國遠東學院拼音 德國式拼音 捷克式拼音 使用漢字部件 注音符號 官話合聲字母 基於其他書寫系統拼寫 漢語西里爾字母轉寫系統 小兒經 漢字的蒙文轉寫 中文的韓文轉寫 其他官話 西北官話 小兒經 東干語 西南官話 四川話拉丁化新文字 四川話拼音 柳州話拼音 江淮官話 南京官話拼音方案 揚州話拉丁化字母表 中原官話 ?? 閩語 閩語拼音史 閩東語 平話字 福州話拼音方案 馬祖閩東(福州)語注音符號 閩北語 建寧羅馬字 莆仙語 興化平話字 海南閩語 海南話拼音方案 海南話白話字 閩南語潮汕片 潮州話拼音方案 潮州白話字 潮州話拉丁化新文字 閩南語陸海片 海豐話拼音方案 閩南語泉漳片 閩南語拼音對照表 白話字 臺語方音符號 臺語現代文 簡式台語現代文 普實台文 臺灣語言音標方案 臺語通用拼音 臺羅拼音 廈門話拉丁化新文字 閩南話拼音方案 東南亞福建話拼音 臺語諺文 吳語 吳語拼音史 通用方案 吳語拉丁化方案 吳語音韻羅馬字 蘇州話 蘇州話羅馬字 蘇州話拼音方案 蘇州注音符號 上海話 上海話拉丁注音 上海話羅馬字 江南話拉丁化新文字 錢乃榮式上海話拼音方案 現代上海話拼音對照表 杭州話 杭州話羅馬字 寧波話 寧波話羅馬字 台州話 台州話羅馬字 溫州話 溫州話羅馬字 溫州話新字甌文 甌嘉話拉丁化新文字 粵語 粵語拼音史 粵語拼音對照表 粵海方言 粵拼(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方案) 教育學院拼音 粵語寬式國際音標 黃錫凌羅馬拼音 劉錫祥拼音 耶魯粵語拼音 廣州拼音 港府方案 澳門政府拼音 Meyer–Wempe 標準羅馬字 粵語羅馬字 粵語注音符號 粵語點字 廣州話拉丁化新文字 四邑方言 台山話拼音方案 開平話拼音方案 高陽方言 陽江話拼音方案 客家語 客家語拼音史 粵東客家話 客家白話字 客家話拼音方案 臺灣客家話 客語白話字 臺語方音符號 臺灣語言音標方案 客語通用拼音 臺灣客家語拼音方案 廣東語假名 其他漢語 贛語 贛語拼音 湘南土話 女書 中古漢語 中古漢語拼音 跨方言通用方案 教會羅馬字 趙元任通字方案 臺灣方音符號 閱論編 中文的韓文轉寫(韓語:중국어의한글표기/中國語의한글表記 Junggug-eouiHan-geulPyogi)是南韓教育科學技術部國語研究所(今文化體育觀光部國立國語院)所制訂針對現代標準漢語發音的韓文轉寫規範。

該規範自1986年1月7日起在南韓正式實施[1][2],北韓自2011年8月3日起也對中國大陸地名、人名不再按漢字的朝鮮語發音進行標記,改按漢字在現代標準漢語中的發音用朝鮮語字母加以標記[3]。

目次 1方案 1.1聲母 1.2韻母 2方案細則 3參考事項 3.1東亞人名地名表記 4附:朝韓漢語轉寫異同 5參考文獻 6外部連結 方案[編輯] 韓語維基文庫中與本條目相關的原始文獻: 外來語表記法(第85-11號) 聲母[編輯] 雙唇音 唇齒音 齒齦音 捲舌音 齦顎音 軟顎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清音 鼻音 ㅁ[m]mㄇm ㄴ[n]nㄋn 塞音 不送氣 ㅂ[p]pㄅb ㄷ[t]tㄉd ㄱ[k]kㄍg 送氣 ㅍ[pʰ]p'ㄆp ㅌ[tʰ]t'ㄊt ㅋ[kʰ]k'ㄎk 塞擦音 不送氣 ㅉ[ʦ]tsㄗz ㅈ[ʈʂ]chㄓzh ㅈ[ʨ]chㄐj 送氣 ㅊ[ʦʰ]ts'ㄘc ㅊ[ʈʂʰ]ch'ㄔch ㅊ[ʨʰ]ch'ㄑq 擦音 ㅍ[f]fㄈf ㅆ[s]sㄙs ㅅ[ʂ]shㄕsh ㄹ[ʐ]jㄖr ㅅ[ɕ]hsㄒx ㅎ[x]hㄏh 邊音 ㄹ[l]lㄌl 韻母[編輯] 韓文 으 아 오 어 에 아이 에이 아오 어우 안 언 앙 엉 얼 國際音標 ɨ/ɯ ä ɔ ɯʌ ɛ aɪ eɪ ɑʊ ɤʊ än ən ɑŋ ɤŋ ɑɻ 漢語拼音 -i a o e ê ai ei ao ou an en ang eng er 威妥瑪拼音 ih/ŭ a o o/ê eh ai ei ao ou an en ang eng erh 注音符號 ㄭ ㄚ ㄛ ㄜ ㄝ ㄞ ㄟ ㄠ ㄡ ㄢ ㄣ ㄤ ㄥ ㄦ 韓文 이 야 예 야오 유 옌 인 양 잉 國際音標 i iä iɛ iɑʊ iɤʊ iɛn in iɑŋ iŋ 漢語拼音 i ia ie iao iu ian in iang ing 威妥瑪拼音 i ia ieh iao iu ien in iang ing 注音符號 ㄧ ㄧㄚ ㄧㄝ ㄧㄠ ㄧㄡ ㄧㄢ ㄧㄣ ㄧㄤ ㄧㄥ 韓文 우 와 워 와이 우이웨이 완 운원 왕 웅웡 國際音標 u uä uɔ uaɪ ueɪ uän uən uɑŋ ʊŋ 漢語拼音 u ua uo uai ui uan un uang ong 威妥瑪拼音 u ua uo uai ui uan un uang ung 注音符號 ㄨ ㄨㄚ ㄨㄛ ㄨㄞ ㄨㄟ ㄨㄢ ㄨㄣ ㄨㄤ ㄨㄥ 韓文 위 웨 위안 윈 융 國際音標 y yœ yɛn yn iʊŋ 漢語拼音 ü üe üan ün iong 威妥瑪拼音 ü üeh üan ün iung 注音符號 ㄩ ㄩㄝ ㄩㄢ ㄩㄣ ㄩㄥ 現代標準漢語注音方案與韓文對照表 聲母(성모) 語音分類 漢語拼音 威妥瑪拼音 注音符號 韓文 文觀部式 語音分類 漢語拼音 威妥瑪拼音 注音符號 韓文 文觀部式 重脣聲(중순성) b p ㄅ ㅂ b 舌面聲(설면성) j ch ㄐ ㅈ j p p' ㄆ ㅍ p q ch' ㄑ ㅊ ch m m ㄇ ㅁ m x hs ㄒ ㅅ s 脣齒聲(순치성) f f ㄈ ㅍ p 翹舌尖聲(교설첨성) zh[zhi] ch[chih] ㄓ ㅈ[즈] j[jeu] 舌尖聲(설첨성) d t ㄉ ㄷ d ch[chi] ch'[ch'ih] ㄔ ㅊ[츠] ch[cheu] t t' ㄊ ㅌ t sh[shi] sh[shih] ㄕ ㅅ[스] s[seu] n n ㄋ ㄴ n r[ri] j[jih] ㄖ ㄹ[르] r[reu] l l ㄌ ㄹ r 舌齒聲(설치성) z[zi] ts[tzŭ] ㄗ ㅉ[쯔] jj[jjeu] 舌根聲(설근성) g k ㄍ ㄱ g c[ci] ts'[tz̒ŭ] ㄘ ㅊ[츠] ch[cheu] k k' ㄎ ㅋ k s[si] s[ssŭ] ㄙ ㅆ[쓰] ss[sseu] h h ㄏ ㅎ h 韻母(운모) 語音分類 漢語拼音 威妥瑪拼音 注音符號 韓文 文觀部式 語音分類 漢語拼音 威妥瑪拼音 注音符號 韓文 文觀部式 單韻(단운) a a ㄚ 아 a 複韻(복운) ai ai ㄞ 아이 ai o o ㄛ 오 o ei ei ㄟ 에이 ei e ê ㄜ 어 eo ao ao ㄠ 아오 ao ê eh ㄝ 에 e ou ou ㄡ 어우 eou yi(i) i ㄧ 이 i 附聲韻(부성운) an an ㄢ 안 an wu(u) wu(u) ㄨ 우 u en ên ㄣ 언 eon yu(u) yü(ü) ㄩ 위 wi ang ang ㄤ 앙 ang eng êng ㄥ 엉 eong 捲舌韻(권설운) er(r) êrh ㄦ 얼 eol 結合韻母(결합운모) 齊齒類(제치류) ya(ia) ya(ia) ㄧㄚ 야 ya 合口類(합구류) wa(ua) wa(ua) ㄨㄚ 와 wa yo yo ㄧㄛ 요 yo wo(uo) wo(uo) ㄨㄛ 워 wo ye(ie) yeh(ieh) ㄧㄝ 예 ye wai(uai) wai(uai) ㄨㄞ 와이 wai yai yai ㄧㄞ 야이 yai wei(ui) wei(uei,ui) ㄨㄟ 웨이(우이) wei(ui) yao(iao) yao(iao) ㄧㄠ 야오 yao wan(uan) wan(uan) ㄨㄢ 완 wan you(iou,iu) yu(iu) ㄧㄡ 유 yu wen(un) wên(un) ㄨㄣ 원(운) won(un) yan(ian) yen(ien) ㄧㄢ 옌 yen wang(uang) wang(uang) ㄨㄤ 왕 wang yin(in) yin(in) ㄧㄣ 인 in weng(ong) wêng(ung) ㄨㄥ 웡(웅) wong(ung) yang(iang) yang(iang) ㄧㄤ 양 yang 撮口類(촬구류) yue(üe) yüeh(üeh) ㄩㄝ 웨 we ying(ing) ying(ing) ㄧㄥ 잉 ing yuan(üan) yüan(üan) ㄩㄢ 위안 wian yun(ün) yün(ün) ㄩㄣ 윈 win yong(iong) yung(iung) ㄩㄥ 융 yung []為單獨使用時的轉寫方案 ()為前面有聲母時的轉寫方案 方案細則[編輯] 漢語聲調不作區分。

子音「ㅈ」、「ㅉ」和「ㅊ」(聲母ㄐ/j、ㄓ/zh、ㄗ/z、ㄑ/q、ㄔ/ch、ㄘ/c)後接母音「ㅑ」、「ㅖ」、「ㅛ」和「ㅠ」時,該四個母音要分別寫作「ㅏ」、「ㅔ」、「ㅗ」和「ㅜ」[4]。

例如: ㄐㄧㄚ/jia쟈→자 ㄐㄧㄝ/jie졔→제 參考事項[編輯] 東亞人名地名表記[編輯] 中國人的名字分為歷史人物和現代人物,歷史人物用傳統漢字音表記,現代人物原則上採用漢語的注音方案進行表記,但若有必要應一併書寫漢字。

當今未使用的中國歷史地名應使用傳統漢字音書寫,與當今地名相同的歷史地名應採用漢語的注音方案書寫,並在必要時一併書寫漢字。

日本人名和地名原則上應按照日語發音書寫,並不區分歷史名稱和當今名稱,但若有必要應一併書寫漢字。

允許使用傳統漢字音表示中國和日本的地名[5]。

例如(漢字後分別爲對應地區發音表記與傳統漢字音): 東京 도쿄,동경 京都 교토,경도 上海 상하이,상해 臺灣 타이완,대만 黃河 황허,황하 附:南北韓漢語轉寫異同[編輯] 韓語維基文庫中與本條目相關的原始文獻: 外國語摘記法 漢語摘記法(朝鮮語:중국말적기법/中國말摘記法 ChunggungmalChŏkkipŏp)是北韓國語査定委員會所制訂針對現代標準漢語發音的諺文轉寫規範。

該規範自2001年起在北韓正式實施。

此後,北韓1982年出版的同名規範即時廢止。

我們對漢語的轉寫是通過漢語官方的拉丁字母標音方案進行轉寫的。

漢語官方的拉丁字母標音方案使用的字母如下:AaBbCcCHchDdEeFfGgHhIiJjKkLlMmNnOoPpQqRrSsSHshTtUuÜüWwXxYyZzZHzh 漢語詞是以音節(漢字)為單位來轉寫的。

諺文表記與漢語詞音節的拉丁字母及其字母組合所代表的漢語發音相對應。

上述對應關係如下所示(加粗字體是與南方標記相異的音節): 聲母(자음자) B c ch d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sh t x z zh ㅂ ㅊ ㅊ ㄷ ㅍ ㄱ ㅎ ㅈ ㅋ ㄹ ㅁ ㄴ ㅍ ㅊ ㄹ ㅆ ㅅ ㅌ ㅅ ㅉ ㅈ 韻母(모음자) a ai an ang ao e ei en eng er i ia ian iang iao ie in ing iong iu 아 아이 안 앙 아오 어 에이 언 엉 얼 이 야 이엔 양 야오 이에 인 잉 융 유 o ong ou u ua uai uan uang ui un uo ü üan üe ün 오 웅 어우 우 와 와이 완 왕 우이 운 워 위 위엔 위에 윈   6.(加粗字體是與南方標記相異的音節):    ①「ei」位於「h」後面時,「ei」採用「어이」轉寫。

   ②韻母「i」位於「c、ch、r、s、sh、z、zh」後面時,「i」採用「으」轉寫。

   ③韻母「o」位於聲母「b、p、m、f」後面時,「o」採用「워」轉寫。

   ④「er」和「r」作為單音節時,採用「얼」轉寫。

   ⑤韻母「u、uan、ue、un」位於「j、q、x」後面時,「u、uan、ue、un」分別採用「위、위엔、위에、윈」轉寫。

   ⑥隔音字母「w」和韻母的組合如下: wa wai wan wang wei wen weng wo wu 와 와이 완 왕 원 원 웡 워 우    ⑦隔音字母「y」和韻母的組合如下: ya yan yang yao ye yi yin ying yong you yu yuan yue yun 야 옌 양 야오 예 이 인 잉 융 여우 위 위엔 위에 윈 參考文獻[編輯] ^呂昭君.韩国的汉语外来词表记.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01,.30(001):160–162.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1.01.064.  ^趙新.韩国汉字音表记与汉语原音表记的比较研究.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349.  ^朝鲜改按中文发音标记中国地名、人名.2011-08-06[2021-04-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1)(中文(中國大陸)及中文(簡體)).  ^中文表記表記細則.國立國語院.[2021-04-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7)(韓語).  ^东亚人名地名表记.[2021-04-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8)(韓語).  外部連結[編輯] 國立國語院的中文表記方案(表記一覽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表記細則(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人名與地名的表記原則(東亞人名地名表記(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表記海,島,河,山等的細則(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中文的韩文转写&oldid=73196205」 分類:​漢語轉寫系統諺文隱藏分類:​CS1韓語來源(ko)含有韓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日本語한국어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