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修:「我留下了27個劇本,請你們細細品味我的戲劇人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0 · 01 《半里長城》 · 02 《莎姆雷特》 · 03 《京戲啟示錄》 · 04 《女兒紅》. 極具實驗性的劇中劇展演,藉一個三流劇團的生命起落,對映著筆者真實的舞台人生。

· 05 《三人行 ... 限時特惠至8月31日止     二十七本劇作,橫跨二十六年的光陰, 分作三個系列: 風屏劇團系列(1-4) 01《半里長城》 02《莎姆雷特》 03《京戲啟示錄》 04《女兒紅》 極具實驗性的劇中劇展演,藉一個三流劇團的生命起落,對映著筆者真實的舞台人生。

《半里長城》寫風屏劇團巡演《萬里長城》的故事。

隔著遙遠的時空,劇中人用盡心機,玩弄著一場性、金錢、權力的交換遊戲。

但在現實生活的風屏劇團裡,人性的複雜度卻一點兒也不比虛構煽情的戰國時代遜色…… 《莎姆雷特》為李修國領軍「風屏劇團」,藉演出《哈姆雷特》,重振劇團名聲的故事。

因編劇筆誤,錯將「哈」字寫成「莎」字,導致該團演出劇名為《莎姆雷特》,也為演出埋下了錯誤連連的伏筆。

台上的情節,成為台下真實人生的寫照!   風屏劇團─京戲啟示錄典藏版(屏風表演班提供)   《京戲啟示錄》描述屢敗屢戰的團長李修國,堅持推出新作《梁家班》的經過。

《梁》劇的故事靈感來自李修國那位堅持做手工戲靴的父親,從一個戲靴師傅的角度,看見四○年代梨園衰頹的過程。

李修國經由這個作品來表達對父親的追思,並在戲中扮演自己的父親,在真實回憶與虛構故事交雜之中,對戲劇與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體認。

《女兒紅》則為李修國繼《梁家班》後面對人生的下一個階段的故事。

眼看劇團收入難以養家,妻子宜幸又已懷胎八月,面對人生的下一個階段,修國惴惴不安。

就在此時,修國偶然發現一份舊家的戶籍資料,他產生了一股尋根溯源的衝動,意欲瞭解生命中的不安感究竟從何而來。

  三人行不行Ⅳ─長期玩命(屏風表演班提供)   三人行不行系列(5-9) 05 《三人行不行Ⅰ》 06《三人行不行II─城市之慌》 07《三人行不行III─OH!三岔口》 08《三人行不行Ⅳ─長期玩命》 09《三人行不行Ⅴ─空城狀態》 「三人行不行系列」五書的原始構想,來自傳統的三口相聲,藉用相聲的對話形式,探討都市中的人際關係錯綜詼諧的荒謬現象。

  透過精簡的舞台道具— 四張折疊椅與三張高腳椅,以及三位演員一人分飾多種角色的實驗性創意,共構組成數個獨立的故事片段,表現出生活中的各種思維與觀感。

演出形式則是透過三位演員聲音與肢體的特技,以及對於道具象徵意義的巧妙運用,鮮活呈現出多個角色與精彩的戲劇節奏,在舞台營造出瞬息萬變的場景與多重扮演,幻化出劇場表演的無限可能。

    經典劇作系列(10-27) 10 《婚前信行為》 11《民國76備忘錄》 12《西出陽關》 13《沒有我的戲》 14《民國78備忘錄》 15《港都又落雨》 16 《救國株式會社》 17《鬆緊地帶》 18《蟬》 19《徵婚啟事》 20《太平天國》 21《未曾相識》 22《我妹妹》 23《婚外信行為》 24《北極之光》 25《好色奇男子》 26《昨夜星辰》 27《六義幫》   十八本經典劇作,從輕鬆逗趣的小品、對時事現象的批判嘲弄,更藉由穿越時空的題材,來借古諷今者。

李國修除了提出對社會的敏銳洞察,更關注生命情感,不論是都市男女的情愛面面觀,或是感慨已逝的年少歲月,以至於書寫父執輩戰亂流亡,在台灣落地生根的血淚家史,我們都可以看見李國修透過作品,傳遞出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經典劇作─我妹妹(屏風表演班提供) 李國修(1955.12.30~2013.7.2) 李國修集劇團創辦人與經營者、劇作家、導演、演員於一身,第一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戲劇類得主及多項戲劇獲獎紀錄。

迄今原創編導三十齣叫好又叫座的大型舞台劇。

而個人演出超過百種角色,舞台表演逾千場,是當代華人劇壇深具成就的全方位戲劇藝術家。

李國修的作品記錄台灣的環境變遷與時代流轉,為這片土地留下了豐富的戲劇人文面貌。

他秉持「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

」,以戲劇表達對生活的態度、生命的情感,並期待觀賞者能從中獲得自我省思,這即是李國修致力推動的劇場理念 —「看戲修心,演戲修行」。

      〈手心會冒汗〉 從來沒有人教我如何寫劇本? 廿五年前,1986年10月6 日,屏風表演班創建。

創團作品—《1812 與某種演出》一齣肢體語言實驗劇,在我的規劃與引導的集體創作。

當時的社會環境與氛圍,小劇場創作必須有別於商業劇場,我也依循著前人的模式,自以為是地繼承了實驗劇場的精神。

一、脫離一切戲劇形式。

(不在劇場裡說故事)二、表達新的戲劇方法。

(簡約、抽象、或寫意的語言、肢體與主題)三、過程大於結果。

(支離破碎的思想,浮光掠影的想像,漫無邊際的形式)四、只要盡興(自我滿足與創作者集體自我陶醉)。

  摘自《莎姆雷特》中「編導的話」 向莎士比亞致敬/李國修 全世界搞藝術的人都在利用莎士比亞。

因為他老人家是通向世界戲劇交流最便捷的橋樑之一。

立足台灣,放眼天下…… 是的!我承認我也利用了莎士比亞! 《莎姆雷特》戲稱―「一齣與《哈姆雷特》無關,和莎士比亞有染的復仇喜劇。

」這也是風屏劇團,繼《萬里長城》之後的雪恥作品。

我的創作動機除了先前坦承的秘密之外,更想嘗試:當悲劇碰上悲劇,是否如數學中「負負得正」的原理,可以實驗出「悲悲得喜」的喜劇結果? 經過我筆下解構處理,舞台上呈現了風屏劇團搬演《哈》劇關鍵場次,穿插發生風屏團員之間彼此恩怨是非。

一幕幕地拼貼重組成「戲中戲」的《莎姆雷特》(詳見場次解構表之情境背景)。

屏風表演班在舞台上扮演風屏劇團,是戲。

風屏劇團在台上搬演《哈姆雷特》,是戲。

風屏的人物事件遙遙呼應《哈》劇裡雷同的情節故事,是戲。

層層套戲地完成了複雜、解構的情境喜劇! 1_劇照 2_劇本閱讀說明 3_劇情簡介 4_場次結構表 5_劇本 6_劇本 7_劇本 8_劇本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