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揚空中的福音: 彭蒙惠、救世傳播協會與天韻合唱團 - 宇宙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天韻合唱團創立至今已有五十四個年頭,實在難以一一細數其豐富所為與成就,全職的福音服事型態在台灣已成為營運的典範。

而其創辦人彭蒙惠宣教士更是傳奇中 ... Loading... 取消讀取 標籤區 那些在世界角落的台灣人 寫給青春的信 耕者心 Music 歷史 白培英長老紀念專輯 孫越叔叔紀念專輯 教會巡禮 韓偉紀念講座 Movie 真實故事 台灣宣教之旅 那些在世界角落的台灣人 寫給青春的信 耕者心 Music 歷史 白培英長老紀念專輯 孫越叔叔紀念專輯 教會巡禮 韓偉紀念講座 Movie 真實故事 台灣宣教之旅 詩歌的歷史光廊 飄揚空中的福音:彭蒙惠、救世傳播協會與天韻合唱團 第522期 2017/10/1 鄭睦群 照片提供/救世傳播協會、鄭睦群 ↑林語堂與彭蒙惠(左一、左二)在台北舉行英文共同教學,攝於大約1968年。

  1981年5月底,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高雄中會青年部、壽山中會青年部、高雄青年會(YMCA)、高雄女青年會(YWCA)等單位,聯合舉辦「第二屆現代詩歌演唱會」,一連在高雄岡山中山堂、高雄高商大禮堂及旗山體育館盛大展開。

演唱會同時也是佈道大會,主題是「耶穌是誰」,希望以「現代詩歌演唱會的方式對外宣傳福音」,並發起「一人帶領一人」運動,讓更多未信者一同參與。

5月31日晚間七點半在高雄岡山體育場的場次,演出團體有美濃長老教會詩班、生命之歌合唱團、巡禮合唱團、愛之聲合唱團、雅歌二重唱等。

其中,愛之聲合唱團獻唱〈野地的花〉,這首歌收錄在1980年天韻合唱團推出的同名專輯《野地的花》,普遍認為是台灣本土最早廣泛流通的福音詩歌創作出版品,相當受到歡迎。

天韻合唱團是台灣目前唯一全職傳福音的合唱音樂團隊,隸屬於救世傳播協會。

而這一切的故事,要從創辦人彭蒙惠開始講起。

「我要去!」的約定 1926年8月5日,彭蒙惠(DorisMarieBrougham)出生於美國西雅圖,在八個孩子中排行老六。

Brougham家族原是大英帝國的貴族,十八世紀後期陸續移民至美洲大陸,彭蒙惠所屬的支族則是在十九世紀來到西雅圖。

彭蒙惠從小喜歡音樂,然而家境不富裕,加上時逢經濟大恐慌(GreatDepression),儘管她想學小號,卻以父親工作換來的薩克斯風展開她的音樂人生。

經過多年認真練習,終於在1942年以小號手之姿,考取西雅圖青年管弦樂團,且近乎同時得到紐約伊斯特曼音樂學院(EastmanSchoolofMusic)的全額獎學金。

但這夢寐以求的好消息,卻讓彭蒙惠的心深深糾結,因為她曾跟上帝有約…… 1901年1月10日生於上海的計志文,畢業於伯特利聖經學院,1931年2月8日成立伯特利佈道團,著名的佈道家宋尚節也是其中要角。

計志文牧師在短短幾年中,率領伯特利佈道團走遍中國各省,引領約五萬人受洗,是當代相當知名的佈道家。

1938年受邀前往西雅圖,擔任當地聖經夏令營的講員,分享中國宣教點滴,其中一晚聚會結束前,計志文問道:「在那裡還有千萬靈魂沒有聽過福音,他們需要幫助,有誰願意去?」台下只有十二歲的彭蒙惠高舉雙手說:「我要去!」這個呼召,讓彭蒙惠在日後審慎的考慮中,決定放棄音樂學院的獎學金,高中畢業便前往辛普森聖經學院(SimpsonBibleInstitute)就讀,接著進入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ofWashington)的FarEasternStudies,也就是現在的亞洲語文學系,學習中文與遠東情事。

二十一歲時,她成為協同會(EvangelicalAllianceMission)派往中國的海外宣教士。

起源於花蓮經驗的《兒童讚美》 1948年9月1日,彭蒙惠一行人從西雅圖搭上前往中國的貨船,一路上停靠東京、釜山、馬尼拉、香港,歷經六星期的航程後才抵達上海。

然而,迎接他們的,是如火如荼的國共內戰,所以他們只能從上海前往安徽安慶的語言學校,彭蒙惠就是在此得到她的中文名字,並且穿上生平第一件旗袍。

不久,傳來安慶可能失守的消息,所以他們又回到上海,接著又到重慶、成都、甘肅、蘭州,最後搭乘路德會派遣的專機飛往香港。

彭蒙惠在香港大約待了一年,巧合的是,就在那時她與計志文成為福音工作上的夥伴。

不曉得當時彭蒙惠有沒有把握機會,吐露幼時領受呼召的心境。

  ↑彭蒙惠的花蓮宣教經歷,除了從民間祭祀燈火發想空中福音,更衍生出諸多聖樂事工。

  1951年初,彭蒙惠自香港抵達基隆,寄住在當時台灣神學院院長孫雅各的寓所,一邊協助照顧漢生病患,一邊思考台灣何處才是她傳福音的禾場。

大部分香港來的宣教士皆選擇高雄、台南、台中等大城市,彭蒙惠卻決定前往東部花蓮,到玉山神學院擔任音樂老師,並且成立一間小教會,以及有九位小朋友的主日學。

禮拜天早晨,主日學的孩子總是又唱又跳,彭蒙惠發現他們幾乎人人都有一副好歌喉,讓她決定編寫詩歌,甚至組織起她在台灣的第一個合唱團!彭蒙惠除了教孩子唱詩歌,更將歌曲編輯成冊,讓喜歡唱歌的孩子可以自由借閱傳唱。

這本由彭蒙惠與協同會編譯,日後由香港證道出版社出版,共63首作品的《兒童讚美》詩歌集,收錄許多耳熟能詳的作品,其中包含著名的〈耶穌愛我〉。

若未有新史料出現與之競爭,應該是台灣最早使用的兒童詩歌出版品,而這與彭蒙惠的花蓮經驗密不可分。

從祭祀燈火發想空中福音 某一晚,彭蒙惠騎著腳踏車在花蓮的街衢,忽然被眼前熟悉卻又不曾深思的畫面給震懾住──一棟棟的平房,裡面透出朦朧紅光,像在訴說住民對先祖或各式神明的崇敬。

彭蒙惠心想,就算她一家一家去說:「耶穌愛你!」當時全台灣有九百萬人,她能做到什麼程度呢?如果能像「中國的猴子孫悟空」一樣,霎時變成幾千萬隻就好了。

到家後,彭蒙惠檢查隔天要做蛋糕的雞蛋數量,順手扭開收音機,一時靈光乍現,「為什麼沒有人想到,用廣播的方式來傳福音呢?」她立刻寫信給當時擔任中國廣播公司總經理、曾經當過蔣介石英文老師的董顯光說明構想,董顯光回覆將由中廣花蓮電台提供一週一次的免費時段。

得到如此佳音,彭蒙惠找了唐主謙牧師、鄒予銘等人設計節目,有詩歌、短劇、講道,當然也少不了她精采的小號演出。

每週日下午一同到電台錄音,這是彭蒙惠將福音散布到島嶼空中的最初起源。

經過幾年發展,彭蒙惠的空中福音事工從花蓮轉移至台中,最後在1960年落腳於台北市中山北路,成立「中華救世廣播團」,也就是「救世傳播協會」的前身。

廣播團成立後工作量大增,不只新增閩南語節目《救世呼聲》,同年也成立「廣播聖歌隊」,隨即灌製台灣教會史上第一張詩歌專輯。

1962年,《救世之音》開播,隔年的放送時間便從一天八小時增至十八小時,並且使用國語、閩南語、粵語及英語等多種語言。

當時,教育部委託復興廣播電台製作英語教學節目,經驗豐富又具中英語雙聲帶的彭蒙惠雀屏中選,著名的「空中英語教室」就在1962年8月1日正式開播。

輕鬆又實用的教學方式,讓空中英語教室廣受好評,不僅應聽眾要求印製紙本教材,甚至連幽默大師林語堂都指名要與彭蒙惠合作錄製教學錄音帶。

誰也沒想到,花蓮民宅的祭祀燈火,竟然燃起彭蒙惠日後空中福音工作的小小火苗,甚至從聽覺廣播拓展到視聽並陳的電視領域。

  ↑彭蒙惠與目前的天韻合唱團團員合影。

  天韻歌聲 1963年,開台不久的台灣電視公司邀請救世傳播協會提供音樂節目,救世傳播協會就以唐主謙牧師提出的「天韻歌聲」作為節目名稱,「天韻詩班」則取代之前的「廣播聖歌隊」。

1963年3月8日《天韻歌聲》開播,電視銀幕上高唱聖詩的天韻詩班很快就受到觀眾關注,節目從每週一次增加為兩次,演唱當代歐美的福音歌曲,以及翻譯成中文的作品。

除了電視節目的演出,天韻詩班定期在國內外巡迴,透過動人詩歌傳遞福音,在1970年代晚期更開拓了創作領域。

天韻資深製作人葉薇心在1973年加入救世傳播協會,她稱彭蒙惠為「一生唯一的老闆」。

回顧天韻的創作起源,她曾表示,歐美的福音歌曲與台灣的詩歌有著曲調風格與文化背景的差異,翻譯作品不容易跨越與聽眾之間的隔閡;另外,天韻1980年的專輯《野地的花》,其實反映了1970年代民歌興起的思維。

簡言之,當時催生校園民歌最重要的意識就是「唱自己的歌」,天韻在這樣歷史背景下遙相呼應,就如同在教會界推展「唱自己的歌」的概念,實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繼《野地的花》之後,天韻又推出首張閩南語創作專輯《為主我要吟詩》(1982年)、首張經文概念專輯《溪邊的樹》(1990年),這些專輯搭配詩歌本發行,成為許多基督徒橫跨1980與1990年代吟詩的共同記憶。

小號依舊響亮 2017年9月11日,天韻合唱團返抵桃園國際機場,結束將近三週的馬來西亞巡迴,期間舉辦十九場福音分享會,超過一萬五千人從他們的歌聲中領受來自上帝的祝福。

天韻合唱團創立至今已有五十四個年頭,實在難以一一細數其豐富所為與成就,全職的福音服事型態在台灣已成為營運的典範。

而其創辦人彭蒙惠宣教士更是傳奇中的傳奇,現齡九十一歲的她,仍繼續堅守服事崗位,亦不時吹奏著那滿載福音的小號樂音。

……(請見2017年10月雜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