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天公(玉皇)信仰之探究--以臺南市天壇為考察中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臺灣人的信仰觀念,陰陽兩界的神明,都隸屬於天上玉皇大帝的統轄之下,分掌理玉皇大帝所分配的職務。
由於玉皇上帝擁有至高的權力,所以民間對於玉皇大帝非常的畏懼與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English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訪客IP:167.99.71.17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吳嘉燕研究生(外文):Chia-yenWu論文名稱:臺灣天公(玉皇)信仰之探究--以臺南市天壇為考察中心論文名稱(外文):TheresearchofTaiwanesebeliefinLordofHeaven(JadeEmperor)---TheTempleofHeaven(TianTan)inTainancityisthecoreofthisresearch指導教授:王見川指導教授(外文):Chien-chuanWang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系所名稱: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班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學類:區域研究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10畢業學年度:98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201中文關鍵詞:天公、玉皇信仰、臺南市、天壇、經文社、如蘭堂、講善局、以和社外文關鍵詞:TianTan、belief、JadeEmperor、LordofHeaven、TempleofHeaven、Tainan相關次數:
被引用:5點閱:2344評分:下載:490書目收藏:2
在臺灣人的信仰觀念,陰陽兩界的神明,都隸屬於天上玉皇大帝的統轄之下,分掌理玉皇大帝所分配的職務。
由於玉皇上帝擁有至高的權力,所以民間對於玉皇大帝非常的畏懼與崇敬,認為不能胡亂雕製神像。
而每家的正廳中央也懸吊天公爐或立天公爐,必須早晚焚香祭拜;各家廟宇也在廟埕設立天公爐,必須在廟宇的主神之前祭拜。
臺南市民間有「新舊天公廟」的說法,指的是天壇和玉皇宮,其中天壇祭祀天公不設神像,最為特色。
天壇建於咸豐4年(1854),天壇各團體的交流更是研究之重心,如蘭堂負責管理天壇,講善局與經文社負責宣講聖諭與頌經更出版善書,以和社負責於祭拜天公時演奏聖樂,戰後成立的女誦經團負責法會的舉行,這些社團交織而成的歷史,為天壇寫下燦爛的篇章。
根據昭和年間寺廟臺帳資料全臺的天公壇廟為21間,至2010年天公廟增為145間,可見天公壇廟數量呈現加速增加的情形。
另昭和年間神明會的天公會數量更多,約是同時期天公壇廟的四、五倍之多。
天公壇廟的增多,影響民間拜天公的習俗及場域的改變,如正月初九天公生祭拜,由家中正廳逐漸改為到天公壇廟祭拜。
臺南市的天壇從清代建廟就由如蘭堂負責管理,歷經日治皇民化運動後,如蘭堂廢止神明會,逐漸淡出天壇管理。
天壇的管理權歷經多次轉換,從戰後成立管理委員會,進而成立財團法人董事會至今。
天壇祀神種類的增加與重建廟宇的時間多有重疊情形,祀神來源為新增塑造或迎自已廢的黃檗寺與呂祖廟等,這些神明也成為經文社的重要神祇。
臺南市天壇例行性的法會為「光明法會」、「消災法會」、「禮斗法會」,由法會的來源與方式可查見齋教在天壇的影響力,而其法會的分配方式也可看出經文社與女誦經團的角力情形。
張天師為天壇中主要神明之一,而醮典中迎送天師,為臺南地區廟宇的特殊活動,從活動中可勾勒出天壇的交陪境。
天壇中的講善局、經文社、以和社為廟中三位一體的社團,同治13年起這些社團的成形時間不一,各負有教化社會、釋奠儀節、合音奏樂等功能,也讓宗教信仰與社會文化的互動,更為緊密。
InTaiwanesebelief,allthegodsintheworldandintheHadesareallunderTheJadeEmperor(Tiangong)governanceandcarryouttheirdutythatassignsbytheJadeEmperor.Believersarefear,butrespecttoTheJadeEmperorsinceithasthehighestauthorityandtheybelievetheStatuecan’tbecarvedarbitrarily.Everybeliever’sfamilyhangstheTiangongCenserinthecentralceilingoflivingroomorputitinfrontoflivingroomandpraystoiteverymorningandevening.EveryTempleneedstosetupaTiangongCenserinfrontofthetempleandbelieversmustdoobeisancetoitbeforetheydoobeisancetothegodsinsidethetemple.AccordingtoataleinTainancity,thereisa“New”and“Old”LordofHeaven(Tiangong)temple.NewlordofHeaveniscalledTianTanandoldlordofHeaveniscalledJadeEmperortemple.TianTanofferssacrificestoTiangongnottoanyothergods.TianTanwasbuildinChingDynastyXianfengyear4(1854),andastudyofthosegroupsbelongtoTianTanisthecoreofthisresearch.Forinstance,Ru-LanTangisinchargeofTianTanmaintenance;Jiang-ShanJuandJing-WenSheareresponsiblefordisseminatingtheimperialmandate,recitingscripturesandpublishingShan-Shuthatbooksencouragingpeopletobephilanthropic.Yi-HeShetakeschargeofplayingTaoismchoralwhenpraytoTiangongandfemaleSutra-chantinggrouppresideattheceremony.ThesegroupsgiveTianTanasplendidhistory.AccordingtothesurveyaccomplishedduringJapaneseoccupation(1926~1945),thereare21TiangongtemplesinTaiwanandthenumberwasincreaseddramaticallyupto145in2001.TheincreaseofTiangongtemplehaschangedthefolkcustomandplaceofpraytoTiangong.Forexample,peopleholdaJadeEmperorritualatTiangongtempleinsteadofattheirlivingroomontheJadeEmperor’sbirthday,theninthdayofthefirstlunarmonth.TianTanwasmaintainedbyRu-LanTangsinceChingDynasty,howeverRu-LanTangwasabandonedbyJapaneseafterTheKōminkaMovementinTaiwan,apolicyofconvertingandfullyintegratingtheTaiwaneseasJapanesecitizens.ThemaintenanceofTianTanwascarriedoutbyacommitteeafterworldwartwoandnowisoperatingbyanonprofitorganization.TheAltarofHeaven(TianTan)inTainancityhassomeroutineceremoniessuchasGuang-MingCeremony,Xiao-ZaiCeremonyandLi-DouCeremony.TheaffectionofZhaijiao,areinformalBuddhistsocietiesthatbecamepopularinTaiwanunderJapaneserule,canbeseenfromtheoriginandthewayofworshipofeachceremony.Also,theconflictbetweenJing-WenSheandfemaleSutra-chantinggroupwasfoundwhenallottingmissionsinaceremony.ZhangTianshiisoneofthemajorgodsinTianTanandinvitingTianshiisauniqueactivityinTaiantemples.Jiang-Shan,JuJing-WenSheandYi-HeShewerefoundindifferentoftimeandeachtakesondifferentmissionssuchaseducatingsocietyandpresidingceremony.Thatmakesreligionbeliefandsocietymorecloser.
第一章緒論…………………………………………………………1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第二節研究方法與範………………………………………2第三節相關研究與文獻回顧………………………………3第二章玉皇信仰在臺灣……………………………………………7第一節天公壇廟………………………………………….8第二節神明會……………………………………………22第三節天公習俗:拜天公………………………………30第三章天壇的祀建與發展…………………………………………41第一節天壇的建廟及其在清代的發展…………………..41第二節日治時期天壇的發展……………………………..49第三節戰後到現代的發展…………………………………55第四章天壇的宗教活動………………………………………..61第一節天壇的格局與祀神………………………………61第二節天壇的例行性活動……………………………..79第三節天壇的非例行性活動…………………………..89第五章天壇的社會文化事業……………………………………101第一節講善局與經文社…….……………………...101第二節以和社…………………………………………114第三節女誦經團與其他社會公益事業………………122第六章結論……………………………………………………125參考書目…………………………………….……………………131附錄一:1973年與1992年臺灣省天公壇廟一覽………………143附錄二:2010年全國主祀玉皇上帝廟…………………………151附錄三:追尋松雲軒的傳人……………………………………161附錄四:黃國欽董事口訪………………………………………169附錄五:經文社莊炯垣社長口訪………………………………175附錄六:經文社杜進益社長口訪………………………………183附錄七:女誦經團團員林羅絲口訪……………………………191附錄八:如蘭堂薛魏南輝董事口訪……………………………193附錄九:如蘭堂戰後的發展…..………………………………197
參考書目一、一手史料〈臺郡天公壇碑記〉,《臺灣南部碑文集成(下)》,1994,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郡天公壇捐題碑記〉,《臺灣南部碑文集成(下)》,1994,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郡天公壇捐緣碑記〉,《臺灣南部碑文集成(下)》,1994,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重修北極殿官紳舖戶各姓名碑記〉,《臺灣南部碑文集成(下)》,1994,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普濟殿重興碑記〉,《臺灣南部碑文集成(下)》,1994,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重建馬公廟捐緣啟〉,《臺灣南部碑文集成(下)》,1994,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天后宮鑄鐘緣起碑記〉,《臺灣南部碑文集成(下)》,1994,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重建大人廟殘碑〉,《臺灣南部碑文集成(上)》,1994,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怡敬堂碑記〉,《臺灣南部碑文集成(下)》,1994,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重修元和宮碑記〉,《臺灣南部碑文集成(上)》,1994,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神佛誕辰碑記〉,收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南部碑文集成(下)》,1994,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天公壇爐下同人規約書〉,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私法人事編(上)》,1994,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丸井圭治郎編,《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1993,臺北:捷幼。
增田福太郎著,黃有興譯,《臺灣宗教信仰》,2005,臺北:東大。
臺灣社寺宗教刊行會編《臺灣社寺宗教要覽(臺北州ノ卷)》,1933,臺北:臺灣社寺宗教刊行會。
曾景來《臺灣宗教と迷信陋習》,1995,臺北:南天。
相良吉哉《臺南州祠廟名鑑》,2002,臺北:大通。
不著撰者,《宗教團體臺帳‧臺南市》昭和年間,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館藏影本。
不著撰者,《寺廟調查書‧臺南廳》,出版資料不詳,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本。
不著撰者,《寺廟調查書‧嘉義廳》,出版資料不詳,中央研究院民族所藏本。
不著撰者,《寺廟調查書‧南投廳》,出版資料不詳,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本。
不著撰者,《寺廟調查書‧桃園廳》,出版資料不詳,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本。
不著撰者,《寺廟調查書‧新竹廳》,出版資料不詳,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本。
不著撰者,〈恭送天師〉,《臺灣日日新報》,大正6年2月26日,第4版。
不著撰者,〈赤崁短訊如蘭堂整理〉,《臺灣日日新報》,大正9年4月12日,第4版。
不著撰者,〈赤崁短訊送天師灰〉,《臺灣日日新報》,大正9年5月20日,第5版。
不著撰者,〈臺南通訊天壇祭典〉,《臺灣日日新報》,大正9年10月28日,第6版。
不著撰者,〈赤崁特訊新編樂部〉,《臺灣日日新報》,大正10年5月6日,第6版。
不著撰者,〈板橋建醮盛況〉,《臺灣日日新報》,大正11年12月30日,第4版。
不著撰者,〈赤崁特訊拜祝聖壽〉,《臺灣日日新報》,大正12年2月28日,第6版。
不著撰者,〈赤崁特訊敬禮協議〉,《臺灣日日新報》,大正12年3月11日,第6版。
不著撰者,〈赤崁特訊樂局操演〉,《臺灣日日新報》,大正12年3月21日,第6版。
不著撰者,〈赤崁特訊長官檢閱祭聖練習〉,《臺灣日日新報》,大正12年3月24日,第6版。
不著撰者,〈赤崁特訊臺南樂局光榮〉,《臺灣日日新報》,大正12年4月28日,第6版。
不著撰者,〈赤崁特訊〉,《臺灣日日新報》,大正12年8月21日,第4版。
不著撰者,〈赤崁特訊兩祭典續報〉,《臺灣日日新報》,大正12年5月15日,第6版。
不著撰者,〈赤崁特訊建醮茲談〉,《臺灣日日新報》,大正13年1月29日,第6版。
不著撰者,〈恭送天師〉,《臺灣日日新報》,昭和2年2月13日,第4版。
不著撰者,〈稻江三邑之天師壇醮事中演劇〉,《臺灣日日新報》,昭和2年12月13日,第6版。
不著撰者,〈頭份建醮續報豚羊及醮壇入賞發表〉,《臺灣日日新報》,昭和4年12月05日,第4版。
不著撰者,〈臺南開山神社舉祭與武廟、興濟宮、送天師定來十五日聯絡繞境〉,《臺灣日日新報》,昭和5年2月10日,第4版。
不著撰者,〈臺南奉送天師〉,《臺灣日日新報》,昭和7年5月14日,第4版。
不著撰者,〈臺南市古曆上元日行事〉,《臺灣日日新報》,昭和8年2月9日,夕刊第4版。
不著撰者,〈臺南行商磋商〉,《臺灣日日新報》,昭和8年3月21日,第4版。
〈天壇經文社碑記〉,1949年,立於天壇左側廂房壁上。
〈如蘭堂重整碑記〉,年代不明,立於天壇後殿右側壁上。
〈如蘭堂神明會廢止協議書〉,出版資料不詳。
〈如蘭堂神明會廢止許可證〉,出版資料不詳。
天壇經文社編,經文社《社員手冊》,1984,未出版。
天壇開基如蘭堂編,如蘭堂《會員手冊》,1955,,未出版。
天壇開基如蘭堂編,如蘭堂《會員手冊》,1962,,未出版。
天壇開基如蘭堂編,如蘭堂《會員手冊》,1978,,未出版。
天壇開基如蘭堂編,如蘭堂《會員手冊》,1985,,未出版。
天壇開基如蘭堂編,如蘭堂《會員手冊》,1997,,未出版。
內政部民政司編,《全國寺廟名冊》,2002,臺北:內政部。
黃麗馨主編,《全國寺廟名冊》,2004,臺北:內政部。
臺灣首廟天壇董事會編,《財團法人臺灣省臺南市臺灣首廟天壇九十九年度信徒聯誼會手冊》,未出版。
二、方志與古籍藍鼎元著,《平臺紀略》,1958,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輯人,《安平縣雜記》,1959,臺北市:臺銀排印版。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1983,臺北:成文。
陳培桂,《淡水廳志》,1983,臺北:成文。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1993,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1993,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高拱乾,《重修臺灣縣志》,1993,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1993,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1993,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周璽,《彰化縣志》,1993,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周鍾瑄,《諸羅縣志》,1993,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胡建偉,《澎湖紀略》,1993,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淑均,《噶嗎蘭廳志》,1993,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文達,《鳳山縣志》,1993,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培桂,《淡水廳志》,1993,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蔣毓英,《臺灣府志》,1993,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屠繼善,《恆春採訪錄》,1993,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1993,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高拱乾,《臺灣府志》,1993,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1996,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1996,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郁永河,《裨海紀遊》,1999,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三、文獻類專書臺南新報社編,《南部臺灣紳士錄》,1907,臺南:臺南新報社。
臺灣社寺宗教刊行會編,《臺灣社寺宗教要覽(臺北州ノ卷)》,1933,臺北:臺灣社寺宗教刊行會。
增田福太郎,《臺灣本島人的宗教》,1937,臺南:臺南州衛生課。
梶原通好,《臺灣農民生活考》,1941,臺北:緒方武藏。
臺灣省臺南縣市寺廟大觀總目錄,《臺南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1979,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伊能嘉矩著,江慶林等譯,《臺灣文化志—中譯本(下)》,1985,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全國寺廟整編委員會《臺灣首廟天壇沿革誌》,1990,臺南:臺灣首廟天壇管理委員會。
渡邊欣雄,《神之祭祀-----植松明石編》,1991,東京:凱風社。
杵淵義房,《臺灣社會事業史》,1991,臺北:南天。
丸井圭治郎編,《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1993,臺北:捷幼。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南部碑文集成(上)》,1994,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南部碑文集成(下)》,1994,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1996,臺北:眾文出版社。
東方孝義,《臺灣習俗》,1997,臺北:南天。
國分直一著,邱夢蕾譯,《臺灣的歷史與民俗》,1998,臺北:武陵。
增田福太郎著,古亭書屋譯,《臺灣漢民族司法神—城隍信仰的體系》,1999,臺北:眾文。
溫國良編譯,《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史料彙編》,1999,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2000,臺北:眾文出版社。
增田福太郎,黃有興譯,《臺灣宗教論集》,2001,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內政部民政司編,《全國寺廟名冊》,2002,臺北:內政部。
相良吉哉,《臺南州祠廟名鑑》,2002,臺北:大通。
王見川、李世偉、高致華、闞正宗、范純武編,《民間私藏—臺灣宗教資料彙編‧第一輯》,2009,臺北:博揚文化。
四、研究類專書林衡道,《臺灣寺廟大全》,1974,臺北:青文。
郭水潭、莊松林、賴建銘纂,《臺南縣史》卷二人民志,1980,臺南:臺南縣政府。
連橫,《臺灣通史》,1983,臺北:成文。
周璽,《彰化縣志》,1983,臺北:成文。
鄭鵬雲、曾逢辰編,《新竹縣志初稿》,1984,臺北:成文。
彭紹周編,《臺灣道廟誌第二輯‧臺北市》,1987,臺北:中華道教文化服務社。
鄭志明,《臺灣民間宗教論集》,1988,臺北:學生。
仲富蘭,《中國民俗流變》,1989,香港:中華書局。
黃榮洛,《臺灣客家民俗文集》,1990,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呂宗力、欒保群編,《中國民間諸神—上冊》,1991,臺北:學生書局。
阮昌銳,《歲時與神誕》,1991,臺北:榮民。
劉守華,《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1991,臺北:文津出版社。
黃志賢編,《民間信仰神衹史考叢集—中國神衹列傳》,1991,臺北:道觀出版社。
李明賜,《中國神仙傳記文獻初編》,1992,臺北:捷幼。
陳金田編,《竹南鎮志》,1994,苗栗:竹南鎮公所。
劉枝萬,《臺灣的道教と民間信仰》,1994,東京:風響社。
曾景來,《臺灣宗教と迷信陋習》,1995,臺北:南天。
董芳苑,《信仰與習俗》,1995,臺南:人光。
高賢治,《臺灣宗教》,1995,臺北:眾文。
董芳苑,《探討臺灣民間信仰》,1996,臺北:常民。
陳正之,《臺灣歲時記---二十四節氣與常民文化》,1997,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編,《彰化市志》,1997,彰化:彰化市公所。
林美容,《臺灣文化與歷史的重構》,1998,臺北:前衛。
高慶和編,《重道崇文—臺南人百年老照片》,1998,臺南:臺南市文化基金會。
蔡相煇總纂,《芬園鄉誌》,1998,彰化:芬園鄉公所。
黃克仁主編,《八德市志》,1998,桃園:八德市公所。
李世偉,《日據時代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1999,臺北:文津。
曾喜城,《臺灣客家文化研究》,1999,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吳瀛濤,《臺灣民俗》,2000,臺北:眾文。
范勝雄,《府城的節令與民俗》,2000,臺南:臺灣建築與文化資產。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2000,臺北:博揚。
劉還月,《臺灣黃曆完全解密》,2000,臺北:常民文化。
李登財、劉還月,《神佛正傳與祭拜須知—春之卷》,2000,臺北:常民文化。
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編,《道教神仙信仰研究(上)》,2000,臺北:中華大道文化。
張珣、江燦騰編,《當代臺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2001,臺北:南天。
宋兆麟,《巫覡—人與鬼神之間》,2001,北京:學苑。
吳瀛濤,《臺灣諺語》,2001,臺北:臺灣英文。
萬建中,《禁忌與中國文化》,2001,北京:人民。
馬書田,《中國道教諸神》,2001,臺北:國家。
鄭志明,《臺灣神明的由來》,2001,臺北:道統。
凃順從,《南瀛生命禮俗誌》,2001,臺南縣:臺南縣文化局。
范勝雄,《府城之禁忌譴送與俚諺》,2002,臺南:臺灣建築與文化資產。
馬凌諾斯基著,費孝通譯,《文化論》,2002,北京:華夏。
葛承雍,《中國傳統風俗與現代化》,2002,西安:陜西人民。
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2002,北京:三聯書店。
劉錫城,《象徵—對一種民間文化模式的考察》,2002,北京:學苑。
彭衛楊振紅,《中國風俗通史---秦漢卷》,2002,上海:文藝出版社。
王文寶,《中國民俗研究史》,2003,哈爾濱:黑龍江人民。
方寶璋,《閩臺民間習俗》,2003,福州:福建人民。
楊國柱、鄭志明,《民俗、殯葬與宗教專論》,2003,臺北:韋伯文化。
顧希佳,《社會民俗學》,2003,哈爾濱:黑龍江人民。
游謙、施芳瓏,《宜蘭縣史‧宗教篇》,2003,宜蘭:宜蘭縣政府。
吳培暉、曾國棟,《臺灣首廟天壇寺廟生命史》,2004,臺南:財團法人臺灣首廟天壇第五屆董事會。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的寺廟與齋堂》,2004,臺北:柏楊:博楊。
楊永智,《版畫臺灣》,2004,臺北:晨星。
林進源,《臺灣民間信仰神明大圖鑑》,2005,臺北:進源。
鄭志明,《宗教神話與崇拜起源》,2005,臺北:大元書局。
楊永智,《明清時期臺南出版史》,2007,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林美容編,《白話圖說臺風雜記:臺日風俗一百年》,2007,臺北:臺灣書房。
王見川,《漢人宗教、民間信仰與預言書的探索》,2008,臺北:博楊。
陳仕賢,《鹿港不見天街傳奇》,2008,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韓石泉,《六十回憶—韓石泉醫師自傳》,2009,臺北:望春風。
戴文鋒主編,《東山鄉志(下)》,2010,臺南:東山鄉公所。
仲曼萍撰,丁煌修訂,《臺南開基玉皇宮簡介》,出版資訊未明。
五、期刊論文李添春〈臺灣佛教の特質〉,《南瀛佛教》,1940,18(8):15-17。
綠珊盦〈臺南黃檗寺僧與天地會八卦教〉,《台南文化》,19533(2)30-31。
鉅鹿赫太郎〈新編歲時節俗〉《臺灣慣習記事‧第壹卷下》,1984,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頁51。
李光真〈中國人的「老天爺」---玉皇大帝〉,《光華雜誌》,1991,8:50-56。
宋光宇編〈高雄市各區寺廟神壇名錄(上)〉,《高市文獻》,1993,5(3、4):163-245。
宋光宇編〈高雄市各區寺廟神壇名錄(下)〉,《高市文獻》,1993,6(1、2):111-15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天公壇爐下同人規約書〉,《臺灣私法人事編(上)》,1994,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頁320。
江燦騰〈日本帝國在臺殖民統治初期的宗教政策與法制化的確立〉,《中華佛學學報》,2001,14:91-134。
盧秀華〈臺灣黃檗寺廢修緣由考〉,《法光雜誌》,2003,169:6~7。
吳文雄〈臺南開基玉皇宮與諸天信仰〉,《臺南開基玉皇宮中國民曆》,2004,頁13。
賴建銘〈臺南風物志(三)〉《臺南文化》,1952,2(2):48-49。
許丙丁〈臺南救濟院發展史〉,《臺南文化》,1960,7(1):78秦裕傑〈天壇昔今〉,《臺南文化》,1976,新2:60-62。
桐鋒〈簡述明清兩代寺廟〉,《臺南文化》,1978,新4:59-80。
游醒民〈臺南市民間習俗〉《臺南文化》,1979,新6:32-66。
桐鋒〈臺南市廟宇的匾額調查〉,《臺南文化》,1979,新6:141-159。
賴子清〈臺南寺廟神歷〉,《臺南文化》,1980,新10:180-21。
石萬壽〈臺南市寺廟的建置---臺南市寺廟研究之一〉,《臺南文化》,1981,新11:39-74。
盧嘉興〈捏改古匾及篡改廟史考證〉,《臺南文化》,1981,新11:75-97。
周菊香〈古寺廟之於臺灣史〉,《臺南文化》,1986,臺南文化新16:131-140。
何培夫〈臺南市寺廟清代文物補遺〉,《臺南文化》,1986,臺南文化新16:141-162。
邱奕松〈府城先賢錄〉,《臺南文化》,1991,新21:111-137。
王溪清〈府城臺南附近的民話〉,《臺南文化》,1996,新42:223-298。
邱奕松〈尋根探源談臺南市開發史〉,《臺灣文獻》,12(2):191-223。
林衡道〈臺灣民間信仰的神明〉,《臺灣文獻》,1976,26(4):96-103。
婁子匡〈臺灣民俗〉,《臺灣文獻》,1976,26(4):197-212。
林衡道〈臺灣的寺廟與祭典〉,《臺灣文獻》,1976,27(2):72-75。
林衡道〈臺灣寺廟的過去與現在〉,《臺灣文獻》,1976,27(4):41-49。
石萬壽〈臺南市古蹟志〉,《臺灣文獻》,1977,28(1):90-106。
林衡道〈臺灣民俗論集〉,《臺灣文獻》,1977,28(2):48-55。
姚漢秋〈閩南臺灣民俗采風錄〉,《臺灣文獻》,1977,28(3):133-134。
林衡道〈臺灣的風俗〉,《臺灣文獻》,1979,30(3):102-103。
石萬壽〈臺南府城的城防〉,《臺灣文獻》,1979,30(4):140-166。
石萬壽〈臺南府城人物誌〉,《臺灣文獻》,1980,31(2):133-155。
石萬壽〈臺南市宗教誌〉,《臺灣文獻》,1981,32(4):3-56。
鍾華操〈臺灣地區神明之由來補述〉,《臺灣文獻》,1981,32(4):57-63。
劉寧顏〈寺廟與文化資產之維護〉,《臺灣文獻》,1982,33(4):1-12。
董芳苑〈臺灣民間信仰之認識〉,《臺灣文獻》,1982,33(4):93-103。
林文龍〈臺灣的天公信仰述略〉,《臺灣文獻》,1983,34(3):149-159。
何培夫〈臺南市寺廟清代匾聯集〉,《臺灣文獻》,1984,35(1):57-75。
范勝雄〈臺南市第三級古蹟概述〉,《臺灣文獻》,1986,37(4):1-68。
范勝雄〈府城多奇廟〉,《臺灣文獻》,1999,50(3):125-144。
黃有興〈草湖玉尊宮與甲戌年祭典紀要(上)〉,《臺灣文獻》,1999,50(1):241-245何培夫〈臺南市民俗紀聞〉,《臺灣文獻》,2000,52(2):255-267。
吳文雄〈臺南開基玉皇宮與諸天信仰〉,《臺灣文獻》,2002,54(2):147-162。
六、學位論文、報紙、報告書賴錫中,〈臺灣十三音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黃秋月建築師事務所編,《臺南市第三級古蹟「臺南天壇」調查研究與修護計畫報告書》,1995,未出版:臺南市政府委託。
柯玉芳,〈南派懸絲傀儡戲之地方風俗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2002。
杜潔明,〈臺南孔廟樂局—以成書院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2003。
陳治交,〈建醮滿週年天公廟法會酬神恩〉,《中華日報》,2009年3月26日。
陳治交,〈天壇謝恩法會丹麥教授來取經〉,《中華日報》,2009年3月28日。
〈四市級無形文資審查通過〉,《中華日報》,2006年9月25日〈天壇急難救助即起接受申請〉,《中華日報》,2009年10月19日。
六、網站資料內政部民政司網站,宗教輔導,2010年6月各縣市寺廟一覽表,http://www.moi.gov.tw/dca/03download_001.aspx?sn=12&page=0。
開基玉皇宮網站,各殿尊神介紹,2010年6月,http://www.kaigi.com.tw/gods0.htm。
國立傳統藝術總處籌備中心網站,臺灣音樂中心,漢族音樂-戲曲,http://rimh.ncfta.gov.tw/taiwansound/han3_7.asp。
臺灣首廟天壇影音網,http://blog.xuite.net/tiantantw/blog/16236158個人部落格,「只是部落格而已.2006.05.04開張」http://tw.myblog.yahoo.com/jw!X6pzkWGZCQdLLoptrhwm/article?mid=21051&prev=21072&next=20942&l=f&fid=128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供桌上的禮物:台灣特殊食物祭品─以台南府城為討論中心
2.
國樂在民俗活動中的發展-以臺南市為例
3.
從生命教育會館案例探討宗教因果對應關係
4.
台南市中西區廟宇及其周緣土地利用之變遷
1.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1993,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
劉枝萬,《臺灣的道教と民間信仰》,1994,東京:風響社。
3.
范勝雄,《府城的節令與民俗》,2000,臺南:臺灣建築與文化資產。
4.
綠珊盦〈臺南黃檗寺僧與天地會八卦教〉,《台南文化》,19533(2)30-31。
5.
李光真〈中國人的「老天爺」---玉皇大帝〉,《光華雜誌》,1991,8:50-56。
6.
江燦騰〈日本帝國在臺殖民統治初期的宗教政策與法制化的確立〉,《中華佛學學報》,2001,14:91-134。
7.
吳文雄〈臺南開基玉皇宮與諸天信仰〉,《臺南開基玉皇宮中國民曆》,2004,頁13。
8.
賴建銘〈臺南風物志(三)〉《臺南文化》,1952,2(2):48-49。
9.
秦裕傑〈天壇昔今〉,《臺南文化》,1976,新2:60-62。
10.
游醒民〈臺南市民間習俗〉《臺南文化》,1979,新6:32-66。
11.
賴子清〈臺南寺廟神歷〉,《臺南文化》,1980,新10:180-21。
12.
石萬壽〈臺南市寺廟的建置---臺南市寺廟研究之一〉,《臺南文化》,1981,新11:39-74。
13.
盧嘉興〈捏改古匾及篡改廟史考證〉,《臺南文化》,1981,新11:75-97。
14.
周菊香〈古寺廟之於臺灣史〉,《臺南文化》,1986,臺南文化新16:131-140。
15.
何培夫〈臺南市寺廟清代文物補遺〉,《臺南文化》,1986,臺南文化新16:141-162。
1.
解讀在地神明----玉皇三公主信仰研究
2.
供桌上的禮物:台灣特殊食物祭品─以台南府城為討論中心
3.
沙鹿玉皇殿神聖空間內涵之探討
4.
廟宇文化創意加值商品之研究-以溪口鄉天臺殿玉皇大帝神祇為例
5.
府城城隍信仰之研究
6.
台南市中西區廟宇及其周緣土地利用之變遷
7.
臺南廟宇建醮儀式中之主普關係研究-以府城地區為例
8.
臺南市月老信仰之研究
9.
高雄縣神農大帝信仰之研究
10.
臺南市文昌帝君信仰之研究
11.
臺灣開山大帝信仰研究
12.
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
13.
臺南寺廟聯境組織變遷之研究
14.
台南市媽祖信仰之研究
15.
傳統疊斗式大木構架結構行為探討-以三級古蹟台南天壇三川殿為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延伸文章資訊
- 1岡山壽天宮- 玉皇大帝的由來玉皇大帝是民間信仰中神格至尊的 ...
玉皇大帝的由來玉皇大帝是民間信仰中神格至尊的天神,他上掌三十三天,統領天地人三界神祇,下握七十二地、四大部洲,主宰億萬生靈。天原本石無形無像的,自古以來敬天 ...
- 2玉皇上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玄穹高上帝,簡稱玉皇、玉帝,俗稱玉皇大帝、天公,宋代尊稱之為昊天玄穹玉皇上帝,為道教神界統治者、先天尊神、六御之一,源自中国自古以来信仰的昊天上帝。
- 3開臺尊王作天公?玉帝是誰各說各話 - 民俗亂彈
鄭成功為天公的信仰,剛剛出現於台灣南部,未來能否發酵,蔚為華人社會信仰 ... 突然間,鄭氏宗親會宣稱鄭成功當19任玉皇大帝,已經取代18任玄靈高 ...
- 4臺灣天公(玉皇)信仰之探究--以臺南市天壇為考察中心
在臺灣人的信仰觀念,陰陽兩界的神明,都隸屬於天上玉皇大帝的統轄之下,分掌理玉皇大帝所分配的職務。由於玉皇上帝擁有至高的權力,所以民間對於玉皇大帝非常的畏懼與 ...
- 5玉皇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