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殖民地时代(1492年—1763年)
美國歷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3年4月14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美國歷史"—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系列條目美國歷史
年表
史前時期(英語:PrehistoryoftheUnitedStates)
前哥倫布時期
殖民地時期(英語:ColonialhistoryoftheUnitedStates)
1776年-1789年(英語:HistoryoftheUnitedStates(1776–89))
1789年-1849年(英語:HistoryoftheUnitedStates(1789–1849))
1849年-1865年(英語:HistoryoftheUnitedStates(1849–65))
1865年-1918年
1918年-1945年(英語:HistoryoftheUnitedStates(1918–45))
1945年-1964年(英語:HistoryoftheUnitedStates(1945–64))
1964年-1980年(英語:HistoryoftheUnitedStates(1964–80))
1980年-1991年(英語:HistoryoftheUnitedStates(1980–91))
1991年-2008年
2008年至今(英語:HistoryoftheUnitedStates(2008–present))
民族史
亞裔美國人(英語:HistoryofAsianAmericans)
華裔美國人(英語:HistoryofChineseAmericans)
菲律賓裔美國人(英語:HistoryofFilipinoAmericans)
日裔美國人(英語:HistoryofJapaneseAmericans)
墨西哥裔美國人(英語:HistoryofMexicanAmericans)
專門史
民權史(英語:African-AmericanCivilRightsMovement(1896–1954))
南北戰爭
文化史(英語:CulturalhistoryoftheUnitedStates)
人口史
外交史(英語:HistoryofU.S.foreignpolicy)
經濟史
史學(英語:HistoriographyoftheUnitedStates)
醫學史(英語:HistoryofmedicineintheUnitedStates)
軍事史(英語:MilitaryhistoryoftheUnitedStates)
南方史(英語:HistoryoftheSouthernUnitedStates)
西部
科技與工業史(英語:TechnologicalandindustrialhistoryoftheUnitedStates)
領土變遷
女性史(英語:HistoryofwomenintheUnitedStates)
美國主題閱論編
美國歷史由多個時代組成,美國原為英國殖民地,在獨立之後後逐漸興起,成為當今世界上有較大影響力的超級大國。
目次
1前殖民時代
2殖民地時代(1492年—1763年)
3美國獨立戰爭
41787年制憲會議
5西進運動與民主建州
6南北戰爭
7鍍金時期
8咆哮的二十年代
9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
10冷戰初期
11民權運動與高速發展時期
12雷根時代(1980年—1991年)
13美國霸權(1991年—2008年)
14次貸風暴(2008年—至今)
15參見
16參考資料
17參考書目
18外部連結
前殖民時代[編輯]
美洲原住民畫像
主條目:前哥倫布時期和美洲原住民
在歐洲人來到這裡之前,美洲原住民生活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
相傳他們的祖先在大約一萬多年前經由西伯利亞跨過白令海峽來到北美洲,並且在這裡生存繁衍,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字,卻有著豐富的口頭文學。
對於原住民的人口,歷史上的統計有很大出入,據1492年(哥倫布第一次來到北美洲)的估測,北美原住民總數大約有二千萬到五千萬人。
隨著歐洲殖民者的深入,原住民被大屠殺,原住民健康和領土受到嚴重威脅。
由於歐洲人的到來,在150年內,原住民的人口銳減95%;他們的村落被摧毀,原本用於畜牧或種植的土地被毀掉。
殖民地時代(1492年—1763年)[編輯]
《五月花號公約》
主條目:北美殖民地時代
「在從前無人來到的地方,我們希望移植一個民族。
」
十七世紀初,英國開始向北美殖民。
最初的北美移民主要是一些失去土地的農民,生活艱苦的工人以及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
1620年,他們乘「五月花號」到北美並在船上制定《五月花號公約》。
在11月21日於普利茅斯上岸,清教徒與41名自由的成年男人簽署共同遵守《五月花號公約》。
內容為組織公民團體;擬訂法規等。
奠定自治政府的基礎。
在殖民地時代,伴隨著與北美洲原住民的長期戰爭,嚴重的勞力缺乏產生像奴隸和契約奴役這類的非自由勞力,而英國政府的放任政策則讓特有的美利堅精神與文化得以發展出其獨特性。
黑奴貿易在美國盛行起來。
從1607年到1733年,英國殖民者先後在北美洲東岸(大西洋沿岸)建立十三殖民地。
由於一、英國移民移民北美是為了追求自由和財富,如被迫害的清教徒和貧農。
二、地方政府享受自治權。
三、殖民地居民有比英人更廣泛參與政治的機會和權利,培養自治的意識和能力,所以他們相信社會契約中,政府是人民需要保護而得人民支持才組成的。
在十八世紀中期,殖民地的經濟、文化、政治相對成熟,殖民地議會仍擁護英王喬治三世,不過他們追求與英國國會同等的地位,並不想成為英國的次等公民,但是此時英法的七年戰爭結束,急於鞏固領土和平衡財政的英國政府一改長久以來的放任政策,主張高壓手段加重賦稅,引發北美殖民者的不滿。
殖民地居民高呼「沒有代表就不納稅」宣言,在經歷了「波士頓慘案」、「不可容忍法案」等事件後於1775年4月在列剋星頓和康科特打響「列剋星頓的槍聲」揭開美國獨立戰爭的前奏。
而這些東海岸從新英格蘭延伸到喬治亞的英國殖民地便成為美國最初的十三個州。
1619年7月,在維吉尼亞州詹姆士敦召開維吉尼亞議會,這是世界最早的代議制機構。
1619年,第一批非洲黑奴由荷蘭商船運至維吉尼亞殖民地。
1620年11月,一批受英國迫害的清教徒乘著五月花號抵達普利茅斯的港口,共同簽署五月花號公約,決定按照多數人的意願進行管理,建立民治的政府。
1636年,英屬北美第一所高等教育機構哈佛大學在麻薩諸塞灣殖民地劍橋成立。
1756-1763年,英法北美戰爭(歐洲稱七年戰爭)爆發,原住民與法國結盟攻打英國殖民地。
1763年2月,巴黎和約簽署,標誌著戰爭的結束。
法國割讓其大片北美殖民地於英國及西班牙。
1763年,喬治三世禁止北美殖民者向西拓展,因為想避免與原住民衝突而增加軍費。
但此時北美人口和地價激增,農民、商人等是希望積極向西拓展。
其中反對最強力的是喬治華盛頓與富蘭克林。
1764-1765年,1764年英國國會通過很多條款來向北美徵稅及設立海關,是為了彌補七年戰爭的債;1765年的《印花稅法》更為過份,甚至報紙也徵稅。
殖民地領袖發表「無代表,不納稅」宣言,聲言沒有殖民地代表出席英國國會就不會納稅。
從此北美殖民者與英國的拉鋸不限經濟利益,事態昇華至政治問題-政府的權力的界定。
1767年英國國會無視北美殖民者的要求,通過「唐申德法案」由北美殖民者補貼英國本土地稅的減免,波士頓和紐約的殖民商人抵制英貨,英人出兵波士頓,最後發生波士頓慘案。
事情引起反英情緒,英方撤銷大部分稅款,只保留茶葉稅。
英方保留茶葉稅是為幫助英國東印度公司廉價傾銷茶葉。
1770年3月5日,波士頓市民與英國駐軍發生衝突,英國駐軍向北美平民開槍,造成舉世矚目的波士頓慘案。
1773年12月16日,波士頓傾茶事件。
1774年9月5日,來自各地的殖民者代表在費城召開第一屆「大陸會議」,殖民代表決定終止對英貿易,不接納「唐申德法案」,號召歐洲殖民者加強武裝,準備作戰。
1775年4月19日,列剋星敦和康科德戰役成為北美獨立戰爭的第一場武力衝突。
1775年5月第二次大陸會議於費城召開,喬治華盛頓為大陸軍隊的總司令
1776《常識》一書出版。
作者湯馬斯·培恩,在這本小冊子中提出殖民地必須獨立,原因首先英國剝削殖民地利益;其次,北美洲不是大不列顛的,美洲上是有法國人,德國人等在這新世界追求自由及財富的。
這本書在北美洲十分流行,其有很大影響。
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言新國家是獨立的,完全脫離英國,目的是為「圖生存、求自由、謀幸福」,實現啟蒙運動的理想。
美國獨立戰爭[編輯]
主條目:美國獨立戰爭、波士頓大屠殺和波士頓傾茶事件
獨立戰爭後,正在慶祝勝利的美國民兵。
北美殖民地於18世紀逐漸繁盛,在經濟上也開始尋求獨立,減少對英國的依賴。
然而這引來英國不滿,因為英國希望可以利用北美殖民地,作為它廉價的原材料的供應地,以及商品的傾銷市場。
英國政府乃率先頒布法令,不准殖民地居民向西開拓,並禁止其發行自己的紙幣,再對其課以重稅及解散其議會,這使得殖民地居民發動了大規模示威。
英國當局乃在1770年3月5日與反抗英國的波士頓居民發生衝突,形勢無法控制時英國士兵開了槍引發了雙方的打鬥,稱為「波士頓屠殺」,製造了「波士頓傾茶事件」。
1774年英國當局更頒布5項「不可容忍法案」,激化雙方的矛盾。
1774年9月5日,除喬治亞州外,12個殖民地的代表會議選派56名代表,在費城召開第一屆大陸會議,通過宣言,並建立大陸協會。
新英格蘭的人民組織民兵,並於1776年7月4日通過《獨立宣言》,正式宣佈13個殖民地獨立。
在喬治·華盛頓的帶領下,北美殖民者在對英國的美國獨立戰爭中贏得勝利,並且建立美利堅合眾國。
1783年美英於巴黎簽署美英巴黎條約。
與會者除美英代表外,還有法國與西班牙代表。
會談中,法西代表漠視美方利益,美方秘密與英方交涉,最後美國以平等地位與英國締約,也受國際承認。
1787年制憲會議[編輯]
主條目:美利堅合眾國制憲會議
為了團結起來壯大力量共同反抗殖民統治,北美的13個原大英帝國殖民地通過《邦聯條例》在名義上組成一個統一的聯盟,但是由於《邦聯條例》規定任何州都擁有對任何提議的否決權[1],並且也沒有賦予邦聯政府任何徵稅的權力:完全只能依賴各州自覺,而沒有任何權力強制要求各州支付拖欠的費用[1]。
隨著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各州開始為保護各自的利益而產生糾紛和爭議。
這此情況下,維吉尼亞州的詹姆士·麥迪遜建議各州政府派出專員「出於對各方共同利益和長久和諧統一的考量,並結合整個美利堅合眾國各州間貿易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所必須採取的措施[2]。
」
在1786年9月召開的安納波利斯會議上,來自5個州的代表們決定召開一次制憲會議來討論對邦聯條例進行改進,這次會議於1787年5月14日在費城召開。
不過由於18世紀末的交通還很不方便,會議直到5月25日日才正式召開,從這天起直至9月17日,共計來自12個州[3]的55位代表[4]參加在費城召開的制憲會議,並最終制訂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美利堅合眾國憲法。
這次會議也成為美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
由麥迪遜撰寫,作為憲法的第一至第十條修正案補充聯邦憲法內沒有的規定人民基本權利,又訂明政教分離原則。
西進運動與民主建州[編輯]
1863年,南北戰爭
主條目:美國歷史(1789年—1861年)1803年的路易斯安那購買案讓農民得以使用重要的密西西比河水路,把法國勢力從美國西部邊界移除,並且提供美國農人一塊廣大的土地。
幾個星期以後,英國和拿破崙統治下的法國開戰。
美國當時的收入仰賴向歐洲輸出農產品,因此試圖同時對兩個戰爭中的強權出口食物和原料,以及在它們與它們的加勒比海殖民地之間運輸產品來獲利。
當這個行為對兩個戰爭國有利的時候,它們便會准許,然而當這個行為無利於他們的時候便予以反對。
當1805年法國海軍在特拉法爾加戰役中被摧毀後,英國希望斷絕法國的海外貿易紐帶,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報復美國的貿易行為,英國於是對美國海岸實施封鎖。
受制於英國海權的美國在1812年向英國宣戰1812戰爭又稱第二次獨立戰爭,是美國與英國之間發生於1812至1815年的戰爭。
是美國獨立後第一次對外戰爭。
美國正式向英國宣戰,但是英國軍隊的50%兵員是加拿大的民兵。
同時,美洲印地安部落由於種種原因也捲入了戰爭。
1812年6月18日,美國向英國宣戰。
1812至1813年,美國攻擊英國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
1813年10月至1814年3月,英國在歐洲擊敗拿破崙,將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戰場。
英國占領美國的緬因州,並且一度攻占美國首都華盛頓,焚燒了當時還是木造建築的白宮前身。
但是英國陸軍在美國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戰場、尚普蘭湖戰役、巴爾地摩戰役、紐奧良戰役中多次遭到挫敗,並且海軍也遭受敗局。
1815年雙方停戰,邊界恢復原狀。
但是雙方最終都一無所獲。
這場戰爭是美國至今為止最後一次被敵對軍隊入侵本土。
被稱為第二次獨立戰爭的這場戰爭強烈地刺激國內的民族主義。
昭昭天命的信念開始在美國民眾中蔓延,人們認為美國被賦予向西方拓展,「從大洋到大洋」的命運。
這個觀念也導致1846年圍繞德克薩斯州獨立的美墨戰爭的爆發。
取得壓倒性勝利的美國迫使墨西哥割讓包括今加利福尼亞,亞利桑那,科羅拉多等其三分之一的領土,基本確立美國今日的版圖。
然而新取得的廣大領土加劇國內存在已久的奴隸制度之爭。
自從1820年開始支持廢奴的北方和支持蓄奴的南方之間逐漸建立起不可挽回的敵對,隨著建立在廢奴理念的共和黨候選人林肯在1860年的總統選舉勝利,以南卡羅來納州為首的11個南方蓄奴州宣布脫離聯邦,南北戰爭爆發。
南北戰爭[編輯]
19世紀移居美國的歐洲移民
主條目:南北戰爭和紐約徵兵暴動
隨著林肯在1860年美國總統選舉中的勝利,南方奴隸制的數州宣布脫離聯邦,成立以傑佛遜·戴維斯為總統的美利堅聯盟國。
接下來的四年,爆發美國內戰南北戰爭,或稱美國內戰。
是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內戰,發生於1861至1865年期間。
參戰雙方為北方的美利堅合眾國和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
據估計約有10%的20-45歲北方男性和30%的18-40歲南方白人男性在戰爭中死亡。
日益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北部各州擊敗以種植園農業爲主的南部各州。
但是雙方共600,000至700,000的美國人犧牲,並且許多南方土地被毀壞。
最終,邦聯將軍羅伯特·李投降,從而讓南方獨立及維持奴隸制的夢想破碎。
在邦聯總司令羅伯特·李投降後的第六日,林肯被當時小有名氣的演員和邦聯同情者約翰·威爾克斯·布斯用槍暗殺身亡。
戰後,由北方廢奴主義者和共和黨控制的國會分別通過憲法第十三至十五修正案,正式廢除奴隸制度,而美國也進入重建時期。
美國本土的資本主義革命也開始迅速發展,國民生產總值顯著增長。
在1896年,美國在如鋼鐵等的很多製造業上甚至超越英法德等老牌工業國家。
然而,高速增長的經濟也帶來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直接導致其後的進步時期。
這段時間也是一個空前的移民高潮,有3700萬人在1840年與1920年間移居美國,範圍包括歐洲、非洲以至亞洲。
這除為美國提供充足勞動力外,並令先前未開發的區域得以開發,如加州中部。
美國種族之間衝突開始,大量黑人遭受壓迫,以便白人農民和大農場經營者可以接管他們的土地。
鍍金時期[編輯]
主條目:鍍金時代
1897年田納西州百年博覽會使用電燈。
內戰後美國政府鼓勵民眾向西移民,還鼓勵修築鐵路,連接西部至經濟較發達的東岸地區。
同時西部不少地方自1850年代都發現金礦,吸引不少居於東岸的人淘金。
1869年連接美國東西海岸的鐵路竣工,鐵路帶給美洲原住民更多衝突,當當地美洲原住民首領和移民簽訂土地協議時,雙方對協議內容有不同理解。
原住民不能理解移民的私有財產理念,他們認為自己能在土地上打獵。
為生存而戰,許多原住民買槍械,襲擊移民宅地、馬車隊、鐵路和美國騎兵。
而美國白人則大量屠殺原住民賴以為生的野牛,由1860年的1500萬頭,到1885年只剩下2000頭。
原住民被迫在貧瘠的土地上種植莊稼,他們不習慣種植,不能成為美國公民。
原住民與美軍長期戰鬥,使土著幾乎滅亡。
1890年,最後一次戰鬥屠殺200多名蘇族人。
不久後所有的土著都被趕進保留地。
美洲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永遠結束。
這段時間美國利用其充足的人口、國內工業發展和一系列的國際投機活動,令美國國際影響力迅速攀升。
從1870年至1900年,總GNP從74億漲到187億美元,換算成1958年幣值人均GNP從531美元漲到1011美元,幾乎成長一倍;鋼鐵產量甚至從800噸大幅上升至11200噸,是30年前的14倍。
在十九世紀末期,美國成為世界工業大國,工業生產總值與人均收入位列全球第一[5],並出現新的科技(如電報和貝塞麥轉爐煉鋼法),興建更大的鐵路網絡。
被後世稱為「鍍金時期」。
在這個時期,美國也成為國際性參與者。
在美西戰爭中,美國獲勝,古巴獨立,西班牙割讓關島和波多黎各予美國,並以2000萬美元的代價,把菲律賓賣給美國,引發美菲戰爭。
1877年爆發「大起義」(TheGreatUprising)-全國性鐵路工人罷工事件。
起初是在西佛吉尼亞州的馬丁斯堡,因B&O鐵路公司(B&ORailroad)降低工人工資,鐵路工人罷工抵制,海斯總統派遣聯邦軍隊鎮壓工人,造成罷工浪潮擴張至馬里蘭、賓夕法尼亞、伊利諾等州,造成多名工人傷亡,最終遭至聯邦軍隊鎮壓。
曾領導普爾曼市火車工廠工人罷工,以抵抗資方降低工資,遭到聯邦軍隊介入與法庭禁制令而平息,事後尤金·V·德布斯被監禁。
咆哮的二十年代[編輯]
主條目:美國歷史(1918–1945)(英語:HistoryoftheUnitedStates(1918–1945))
更多資訊:咆哮的二十年代
1921年,禁酒探員在芝加哥破壞酒桶。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歐洲元氣大傷,美國卻因置身事外,損失不多,聲望大為增加。
1920年,禁酒令生效,第十八條修正案禁止製造、銷售、進口和出口酒精。
結果令到在城市的非法酒精成為一項大生意,主要由詐騙販控制著。
第二個三K黨在1922年至1925年間迅速增長,然後衰弱。
移民法以嚴格限制新來的移民數量。
由於這段時期的巨大經濟繁榮,所以1920年代被稱為咆哮的二十年代。
爵士樂在年輕一代中很受歡迎,因此這十年也被稱為爵士時代。
經濟大蕭條(1929年-1939年)和羅斯福新政(1933年-1936年)是美國政治、經濟和社會歷史上重塑國家的決定性時刻。
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編輯]
主條目:美國經濟大蕭條(英語:GreatDepressionintheUnitedStates)和羅斯福新政
1929年經濟大蕭條,銀行出現擠兌
在整個1920年代,農產品價格不斷降低,工業利潤大幅增長,美國經濟發展得異常繁榮。
這波經濟成長還被信貸上升和股票市場的興盛推波助瀾。
終於股市在1929年10月大崩盤,隨之而來的是經濟大蕭條。
為了復甦經濟,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政府1933年上任後,開始奉行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理論而實行新政,大幅增加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干預。
然而新政卻沒有完全生效,美國經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徹底復甦。
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加入反法西斯同盟以對抗軸心國。
接下來的戰爭成為美國歷史上代價最高昂的一場戰爭,然而前線和大後方創造的大量工作機會、以及軍工產業帶動的生產復甦,使美國經濟完全走出大恐慌的陰霾。
美國婦女也因此大規模踏入工作職場。
冷戰初期[編輯]
1969年,美國太空人在月球上豎起國旗
在戰爭勝利後,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國家再次受到戰爭所帶來的經濟上和社會上的重創。
美國儘管在二次大戰中付出沉重代價,但由於美國本土未曾遭戰火波及,在戰勝國中損失相對較小。
美國藉著其經濟和軍事力量,成為世界頭號大國,蘇聯為與其平起平坐,引發冷戰及軍備競賽。
美國代表的是資本主義和自由民主制,而蘇聯則代表共產主義和計劃經濟。
蘇聯的崛起和意識形態的差異,與美國理念格格不入,雙方衝突造成1940年代末期開始的冷戰。
自1945年起,美國和蘇聯在許多地區和國家,進行一連串代理人戰爭,最先有東德和西德的分裂,後來包括朝鮮戰爭,以至六十年代初觸發核大戰危機的古巴導彈危機。
冷戰期間,蘇聯大力發展太空科技,派出全球首個太空人加加林上太空。
美國警覺到與蘇聯的太空競賽上的落後,美國政府開始大力培養數學和科學人才,在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努力下,於1969年第一次成功派人登上月球。
民權運動與高速發展時期[編輯]
加油站外大排長龍的車隊,1979年,美國馬里蘭州
主條目:第一次石油危機和第二次石油危機
美國和蘇聯的冷戰至這段時期仍未停止。
其間美國和蘇聯展開一連串的太空競賽,蘇聯派出世界首個太空人加加林上太空,而美國則派太空人首次登陸月球。
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1955年—1968年)是美國民權運動的一部分,於1950年代興起,直至1970年代,是美國黑人為爭取與白人同等的地位而發起的群眾性鬥爭運動,乃是經由非暴力的抗議行動,爭取非裔美國人民權的群眾鬥爭,這個全國性政治運動除了黑人外,亦有不少白人支持。
嬉皮文化,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習俗和當時政治。
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來反應出他們對民族主義和越南戰爭的反對,他們提倡非傳統宗教,批評西方國家中層階級的價值觀。
他們批評政府對公民的權益的限制,大公司的貪婪,傳統道德的狹窄和戰爭的無人道性。
他們將他們反對的機構和組織稱為「陳府」或「建制」(TheEstablishment)。
70年代越南爆發戰爭,北越與南越開戰,美國為阻止蘇聯和中國大陸共產勢力擴張,決定介入越戰。
其間美軍傷亡人數不斷增加,國內反越戰運動高漲,其中肯特大學的反戰遊行,遭到國民警衛隊鎮壓成為了整個反戰運動的最高潮。
儘管尼克森政府對肯特大學的鎮壓慘案不斷道歉,這個事件也成了美國的污點之一,最終美國總統理察·尼克森宣布逐步從越南撤軍。
1975年,北越統一越南。
1967年底特律騷亂,發生於美國密西根州底特律,這場騷亂於1967年7月23日星期日早上開始,當時警方掃蕩一間位於第十二街和克萊爾蒙特街交界的無牌照酒吧,支持者及旁觀市民與警方發生衝突,並進一步演變成美國歷史上最多人死亡的暴動事件之一,事件持續5日。
1969年6月28日的石牆暴動同性戀者開始大規模的組織起來要求合法的地位、社會認同和平等權利。
美國新左派,泛指1960年代反文化運動時期的左翼激進政治運動,主體為大學生。
此名源自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在1960年發表的一封公開信《致新左翼的一封信》(LettertotheNewLeft)。
米爾斯主張與關注勞工運動的傳統左派區別,建立一個新的左翼意識形態;這個新的意識形態應該關注較個人化的問題,例如異化、失範、權威主義及發達資本主義的病徵。
換言之,米爾斯主張偏離傳統左翼,面向反傳統文化的價值。
1973年10月以色列與中東一系列國家關係惡化,觸發中東戰爭。
石油輸出國組織為了打擊對手以色列,及支持反對以色列的國家,宣佈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
原油價格曾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超過13美元,1974年美國還要派發汽油定量配給票。
這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機。
原油價格暴漲,引起包括美國在內的已開發國家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增長在這段期間就下降4.7%。
數年後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而後伊朗和伊拉克開戰,原油日產量銳減,國際油市價格飆升,每桶原油的價格從14美元漲到35美元。
第二次石油危機也引起西方工業國的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大概下降3%。
雷根時代(1980年—1991年)[編輯]
1991年蘇聯解體前夕
1980年,羅納德·雷根當選總統。
這時美國經濟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雷根在經濟主張減稅、縮小政府規模、減少對商業的管制,以刺激美國的經濟。
美國經濟在歷經1981年-1982年的衰退後,於1983年開始戲劇性的復甦,這次經濟成長維持了好幾年,直到雷根任期結束都還未停止,成為美國史上為期最久的經濟擴張,原本高漲的失業率於1984年中旬已經降回1981年早期的數字,並且在接下來幾年裡也在持續下降。
同時雷根還積極推行反蘇反共的國際政策,曾聲稱要把蘇聯這個共產大國「送入菸灰缸」。
東方集團在日益增長的經濟壓力下開始逐漸瓦解。
1989年老布希接任總統後,東歐許多共產政權相繼倒台,東德與西德統一。
而蘇聯則於1991年崩潰。
冷戰時代就此結束。
美國霸權(1991年—2008年)[編輯]
總統布希和夫人蘿拉在911恐怖攻擊事件後到世界貿易中心遺址視察。
主條目:1992年洛杉磯暴動
美國在蘇聯解體後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實力雄厚,使美國在國際上有著超然無比的地位。
美國這時在海外依舊進行著各種軍事行動,舉例1991年海灣戰爭美國成功戰勝伊拉克,並對伊拉克實行經濟制裁。
1993年比爾·柯林頓上台後,得益於科技革命和網際網路帶來的巨大機會,美國經濟迎來其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增長。
反映科技股的納斯達克指數一度升上歷史高位,最後在2001年崩潰。
2000年美國總統選舉是美國史上選舉結果有極大爭議的總統選舉,也預示著21世紀美國政治兩極化的到來,兩黨共識政治逐漸終結。
2001年9月11日,美國遭遇九一一事件,由蓋達組織與奧薩馬·賓·拉登策劃的恐怖活動襲擊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和華盛頓五角大廈。
作為回應,美國總統小布希下令軍隊進入阿富汗並推翻庇護賓·拉登的極端勢力塔利班政權。
2003年3月20日,布希以反恐為名,推翻伊拉克政府並抓捕薩達姆·海珊。
第二次伊戰受到大部分美國盟友的贊同,但也有少數國家,如法國和德國表示反對。
次貸風暴(2008年—至今)[編輯]
2008年的次貸風暴導致美國再次陷入經濟衰退的危機之中,同時由於次貸風暴造成的信用危機使美國多家大型金融從業機構破產或被政府接管,受此影響爆發2008年環球股災,引發新一輪的全球金融危機。
2009年1月20日,巴拉克·歐巴馬宣誓就任第44任美國總統,成為美國史上首位非洲裔總統。
在歐巴馬任內,蓋達組織頭目奧薩馬·賓·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軍特種兵擊斃。
歐巴馬上台後美國經濟緩慢復甦,但美國國債卻從2009年的12萬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將近20萬億美元。
2017年1月20日,唐納·川普宣誓就任第45任美國總統。
其反全球化的觀點以及口無遮攔的作風,在美國國內和世界各國頗具爭議。
而部分媒體及觀察人士也認為美國社會陷入前所未有的強大。
在2020年1月21日,美國出現首例2019冠狀病毒病確診案例,隨後在3月爆發,波及白宮,川普亦確診。
國內的種族歧視問題仍然存在,5月25日,非裔美國人喬治·弗洛伊德被警察跪壓致死,引發全國範圍內的示威活動。
在2020年總統選舉中,喬·拜登當選,成為美國史上最年長的總統。
但川普拒絕承認敗選,號召支持者衝擊國會大廈,導致他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被彈劾兩次的總統。
2021年1月20日,拜登宣誓就任第46任美國總統。
拜登上任後,推進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施打,讓美軍撤出阿富汗,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被塔利班控制。
參見[編輯]
美國歷史年表
參考資料[編輯]
^1.01.1ArticlesofConfederation,Art.13.
^Hunt(1902),第92頁.
^羅德島州由於擔心這一會議會損害其利益,因此對之予以抵制,並且當憲法最終制訂並提交各州時就拒絕批准。
TheRatificationoftheConstitutionNationalArchives
^UnitedStatesNationalArchivesandRecordsAdministration.America'sFoundingFathers,DelegatestotheConstitutionalConvention.
^Mintz,Steven.LearnAbouttheGildedAge.DigitalHistory.UniversityofHouston.June5,2008[June5,2008].(原始內容存檔於May16,2008).
參考書目[編輯]
Hunt,Gaillard.TheLifeofJamesMadison.Doubleday.1902.
外部連結[編輯]
UnitedStatesHistory&GovernmentGlossaryEnglish/ChineseSimplified(美國歷史政府中英字彙-簡體字)-NewYorkStateDepartmentofEducation
UnitedStatesHistory&GovernmentGlossaryEnglish/ChineseTraditional(美國歷史政府中英字彙-繁體字)-NewYorkStateDepartmentofEducation
閱論編美利堅合眾國索引大綱(英語:OutlineoftheUnitedStates) ·索引(英語:IndexofUnitedStates-relatedarticles)歷史事件
前哥倫布時期
殖民地時期(英語:ColonialhistoryoftheUnitedStates)
十三殖民地
殖民地軍事(英語:ColonialAmericanmilitaryhistory)
開國元勛
大陸會議
大陸盟約(英語:ContinentalAssociation)
李氏決議文
獨立宣言
美國革命
獨立戰爭
巴黎條約
邦聯條例
邦聯時期(英語:ConfederationPeriod)
美國舊西部
西進時期
美國憲法的起草和批准(英語:TimelineofdraftingandratificationoftheUnitedStatesConstitution)
權利法案
聯邦黨時期(英語:FederalistEra)
1812年戰爭
領土擴張
領土變遷
美墨戰爭
南北戰爭
重建時期
印第安戰爭
鍍金時代
進步時代
婦女選舉權
民權運動1865年-1896年(英語:Civilrightsmovement(1865–1896)) /1896年-1954年(英語:Civilrightsmovement(1896–1954)) /1954年-1968年
美西戰爭
帝國主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
咆哮的二十年代
大蕭條
骯髒的三零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英語:MilitaryhistoryoftheUnitedStatesduringWorldWarII)
後方(英語:UnitedStateshomefrontduringWorldWarII)
美國納粹主義(英語:GermanAmericanBund)
美國世紀
冷戰
韓戰
太空競賽
女權運動
越南戰爭
大穩健(英語:GreatModeration)
大退化(英語:GreatRegression)
後冷戰時期1991年-2008年
反恐戰爭
阿富汗戰爭
伊拉克戰爭
大衰退
當代美國(英語:HistoryoftheUnitedStates(2008–present))
第二次冷戰
COVID-19疫情
主題
美國大綱(英語:OutlineoftheUnitedStates)
人口史
發現(英語:TimelineofUnitedStatesdiscoveries)
經濟
債務上限
發明(英語:TimelineofUnitedStatesinventions)
1890年之前(英語:TimelineofUnitedStatesinventions(before1890))
1890年-1945年(英語:TimelineofUnitedStatesinventions(1890–1945))
1946年-1991年(英語:TimelineofUnitedStatesinventions(1946–1991))
1991年之後(英語:TimelineofUnitedStatesinventions(after1991))
軍事(英語:MilitaryhistoryoftheUnitedStates)
郵政
技術與產業(英語:TechnologicalandindustrialhistoryoftheUnitedStates)
地理
國土(英語:UnitedStatesterritory)
本土
大陸
縣
聯邦特區
聯邦飛地(英語:Federalenclave)
印第安保留地
會堂
島嶼地區
本土外小島嶼
人口稠密地區(英語:ListsofpopulatedplacesintheUnitedStates)
州
地震
地理極點(英語:ListofextremepointsoftheUnitedStates)
島嶼(英語:ListofislandsoftheUnitedStates)
高山(英語:ListofmountainsoftheUnitedStates)
山峰(英語:ListofmountainpeaksoftheUnitedStates)
山脈
阿巴拉契亞山脈
落基山脈
國家公園管理局
國家公園(英語:ListofareasintheUnitedStatesNationalParkSystem)
地區
東岸區
西岸區
大平原區
灣區
中大西洋區
中西部區
新英格蘭區
太平洋沿岸區
中部區(英語:CentralUnitedStates)
美東區
北部區
東北區
西北區
南部區
東南區
西南區
美西區
河流
阿肯色河
科羅拉多河
哥倫比亞河
密西西比河
密蘇里河
紅河
格蘭德河 /北布拉沃河
育空河
時區
水供應和衛生(英語:DrinkingwatersupplyandsanitationintheUnitedStates)
世界遺產
政治聯邦行政機構
內閣
公務員
行政部門
行政辦公室
獨立機構
執法部門
總統
權力(英語:PowersofthePresidentoftheUnitedStates)
公共政策(英語:PublicpolicyoftheUnitedStates)
立法機構
眾議院
現任眾議員(英語:ListofmembersoftheUnitedStatesHouseofRepresentatives)
眾議長
參議院
現任參議員
臨時參議長
副總統
司法機構
上訴法院
地區法院
最高法院
法律
權利法案
公民自由(英語:CivillibertiesintheUnitedStates)
聯邦規則彙編
憲法
聯邦制(英語:FederalismintheUnitedStates)
優先權
分權
民權(英語:CivilrightsintheUnitedStates)
聯邦報告(英語:FederalReporter)
美國法典
最高法判例報告
情報單位
中央情報局
國防情報局
聯邦調查局
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
國家偵查局
國家安全局
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
制服單位
武裝力量
陸軍
陸戰隊
海軍
空軍
太空軍
海岸防衛隊
國民警衛隊
海洋大氣管理局軍官團(英語:NOAACommissionedOfficerCorps)
公共衛生服務軍官團
第51州
波多黎各的政治地位(英語:PoliticalstatusofPuertoRico)
華盛頓特區建州運動
選舉
選舉人團
失信選舉人
政治行動委員會
外交
外交政策
夏威夷獨立運動
政治思潮(英語:PoliticalideologiesintheUnitedStates)
反美主義
例外主義
民族主義(英語:Americannationalism)
地方政府(英語:LocalgovernmentintheUnitedStates)
政府委員會
參事委員會(英語:Boardofsupervisors)
遴選委員會(英語:Boardofselectmen)
政黨
民主黨
共和黨
第三黨
紅州與藍州
紫色州
醜聞(英語:ListoffederalpoliticalscandalsintheUnitedStates)
州政府(英語:StategovernmentsoftheUnitedStates)
州長
州立法機關(英語:Statelegislature(UnitedStates))
州法院
帝王總統
腐敗(英語:CorruptionintheUnitedStates)
薩克斯比修復
經濟
門類(英語:EconomyoftheUnitedStatesbysector)
農業
銀行(英語:BankingintheUnitedStates)
傳播(英語:CommunicationsintheUnitedStates)
能源(英語:EnergyintheUnitedStates)
保險(英語:InsuranceintheUnitedStates)
製造(英語:ManufacturingintheUnitedStates)
礦業
科技
旅遊
外貿(英語:ForeigntradeoftheUnitedStates)
運輸
州別(英語:ListofcompaniesoftheUnitedStatesbystate)
貨幣
雕刻和印刷局(英語:BureauofEngravingandPrinting)
鑄幣局(費城、丹佛、西點、舊金山)
出口(英語:ListofexportsoftheUnitedStates)
聯邦預算(英語:UnitedStatesfederalbudget)
聯邦準備制度
財務狀況(英語:FinancialpositionoftheUnitedStates)
工會
國債
社會福利(英語:SocialprogramsintheUnitedStates)
稅收(英語:TaxationintheUnitedStates)
失業(英語:UnemploymentintheUnitedStates)
華爾街
社會文化
特色(英語:Americana)
建築
電影
犯罪
飲食
舞蹈(英語:DanceintheUnitedStates)
人口
人口普查
經濟問題
富裕(英語:AffluenceintheUnitedStates)
驅逐(英語:EvictionintheUnitedStates)
房產自有
家庭收入(英語:HouseholdincomeintheUnitedStates)
收入不平等(英語:IncomeinequalityintheUnitedStates)
工會
中產階級(英語:Americanmiddleclass)
個人收入(英語:PersonalincomeintheUnitedStates)
貧困
生活標準(英語:StandardoflivingintheUnitedStates)
財富(英語:AffluenceintheUnitedStates)
教育
受教育程度(英語:EducationalattainmentintheUnitedStates)
家庭結構
時尚(英語:FashionintheUnitedStates)
國旗
民俗(英語:FolkloreoftheUnitedStates)
偉大美國小說
健康(英語:HealthintheUnitedStates)
醫療
健保(英語:HealthinsuranceintheUnitedStates)
節日
無家可歸(英語:HomelessnessintheUnitedStates)
人權
語言
美國英語
原住民語
手語
黑人手語
夏威夷手語(英語:Hawai'iSignLanguage)
平原印第安手語
阿拉伯語(英語:ArabiclanguageintheUnitedStates)
漢語
法語
德語(英語:GermanlanguageintheUnitedStates)
義大利語(英語:ItalianlanguageintheUnitedStates)
俄語(英語:RussianlanguageintheUnitedStates)
西班牙語
文學
媒體
新聞(英語:HistoryofAmericanjournalism)
網際網路(英語:InternetintheUnitedStates)
報刊(英語:HistoryofAmericannewspapers)
電台
電視
音樂
姓名
國家象徵
哥倫比亞
自由女神像
山姆大叔
人民
哲學(英語:Americanphilosophy)
政治意識形態(英語:PoliticalideologiesintheUnitedStates)
公共假日
種族
宗教
性 /青少年的性(英語:AdolescentsexualityintheUnitedStates)
社會
社會階層
體育
戲劇(英語:TheaterintheUnitedStates)
交通
電子遊戲(英語:VideogamingintheUnitedStates)
視覺藝術(英語:VisualartoftheUnitedStates)
階層
富裕階層(英語:AffluenceintheUnitedStates)
美國夢
學歷(英語:EducationalattainmentintheUnitedStates)
無家可歸(英語:HomelessnessintheUnitedStates)
自置居所
家庭收入(英語:HouseholdincomeintheUnitedStates)
收入不平等(英語:IncomeinequalityintheUnitedStates)
中產階級(英語:Americanmiddleclass)
個人收入(英語:PersonalincomeintheUnitedStates)
貧困
中產與工人間衝突(英語:ProfessionalandworkingclassconflictintheUnitedStates)
生活標準(英語:StandardoflivingintheUnitedStates)
議題
同意年齡(英語:AgesofconsentintheUnitedStates)
死刑
犯罪
監禁
批評(英語:CriticismoftheUnitedStatesgovernment)
歧視(英語:DiscriminationintheUnitedStates)
平權法案
反猶太主義(英語:AntisemitismintheUnitedStates)
雙性人權利(英語:IntersexrightsintheUnitedStates)
伊斯蘭恐懼(英語:IslamophobiaintheUnitedStates)
LGBT權利
種族主義
同性婚姻
毒品政策(英語:FederaldrugpolicyoftheUnitedStates)
能源政策(英語:EnergypolicyoftheUnitedStates)
環保運動(英語:EnvironmentalmovementintheUnitedStates)
槍枝政策
醫療
墮胎(英語:AbortionintheUnitedStates)
醫保
飢餓(英語:HungerintheUnitedStates)
肥胖
吸菸(英語:TobaccointheUnitedStates)
人權
移民(英語:ImmigrationtotheUnitedStates)
非法移民(英語:IllegalimmigrationtotheUnitedStates)
美國的國際排名(英語:InternationalrankingsoftheUnitedStates)
國家安全(英語:NationalsecurityoftheUnitedStates)
大規模監控
恐怖主義(英語:TerrorismintheUnitedStates)
政教分離(英語:SeparationofchurchandstateintheUnitedStates)
分類
主題
資源
閱論編美洲各國家和地區歷史聯合國會員國
安地卡及巴布達
阿根廷
巴哈馬
巴貝多
貝里斯
玻利維亞
巴西
加拿大
智利
哥倫比亞
哥斯大黎加
古巴
多米尼克
多明尼加
厄瓜多
薩爾瓦多
格瑞那達
瓜地馬拉
蓋亞那
海地
宏都拉斯
牙買加
墨西哥
尼加拉瓜
巴拿馬
巴拉圭
秘魯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聖露西亞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蘇利南
千里達及托巴哥
美國
烏拉圭
委內瑞拉
屬地和其他特殊政區
安圭拉
阿魯巴
百慕達
波奈
英屬維京群島
開曼群島
古拉索
福克蘭群島
法屬蓋亞那
法屬聖馬丁
格陵蘭
瓜德羅普
馬提尼克
蒙哲臘
荷屬聖馬丁
波多黎各
聖巴泰勒米
聖皮埃爾和密克隆
沙巴
聖佑達修斯
南喬治亞和南桑威奇群島
土克凱可群島
美屬維京群島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美国历史&oldid=69294506」
分類:美國歷史隱藏分類:自2013年4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頁面同時使用了collapsiblelist的titlestyle的background和text-align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frikaansÆngliscالعربيةAsturianuAzərbaycancaБашҡортсаБеларускаяБългарскиবাংলাBosanskiCatalàکوردیČeštinaCymraeg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uskaraفارسیSuomiFøroysktFrançaisFryskKriyòlgwiyannenGalegoעברית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doItaliano日本語Patois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ಕನ್ನಡ한국어КыргызчаLatinaLietuviųLatviešuМакедонскиBahasaMelayuMirandésမြန်မာဘာသာNederlandsNorskbokmålਪੰਜਾਬੀPolskiپنجابیپښتو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தமிழ்ไทยTürkmençe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TiếngViệtWinaray吴语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美國歷史
殖民地時代(1492年—1763年)
- 2英國殖民統治的美國經濟史 - Also see
早期定居者有多種尋找新家園的理由。 馬薩諸塞州的朝聖者是虔誠的,自律的英國人,他們想逃避宗教迫害。 其他殖民地,如弗吉尼亞州,主要成立為商業企業。
- 3美国历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殖民地时代(1492年—1763年)
- 4美國是英國殖民地,為何能超越英國成超級大國?主要有三點原因
美國是近代英國在海外開闢的最早的一塊殖民地之一,在15世紀基本上就來到了這裡,英國在此統治了幾百年。而美國作為殖民地,自然也是沒少被剝削,本應該 ...
- 5英國美洲殖民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英國美洲殖民地(包括英格兰的美洲殖民地和蘇格蘭的美洲殖民地)始於1607年弗吉尼亚州的詹姆斯鎮,並在全美洲建立殖民地時達到顛峰。英國是美洲最大的殖民者之一,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