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醫療 振興醫院院長魏崢|70歲還學AI的心臟名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舉例而言,遠距醫療能讓未來的照護模式產生很大的變化,尤其是需要居家護理的病人——有問題可以立刻遠端連線,不必一點小問題就得上醫院掛號,還得等半天; ...
廣告分享文章分享至FB分享至LINE複製連結首頁AI科技智慧醫療智慧醫療╳振興醫院院長魏崢|70歲還學AI的心臟名醫:別說「我不會!」既然都要學,不如早點學
振興醫院院長、台灣心臟科權威魏崢,認為AI是未來醫院的發展趨勢。
圖片來源:振興醫院 首圖設計:yaoting2020-10-14採訪、撰文・劉子寧、陳芳毓 製作・陳芳毓、許鈺屏、高偉倫、阮怡婷、李鈺淇20216
振興醫院院長魏崢,曾是登上報紙頭版的全國知名人物:他是台灣心臟科權威,也是十大傑出青年;國內第一個長期存活的心臟移植手術、亞洲第一個人工心臟移植手術,都出自他之手。
「這輩子實在很痛苦,把一樣技術學到最好的時候,新東西出來了!」一輩子走在技術尖端的名醫沒料到,會在68歲遇上了AI。
兩年前,魏崢第一次接觸AI;跟一群年紀只有他一半的醫師,在課堂上扎扎實實坐了五個週末後,確認「AI是將來醫院一定要走的路」,回頭便與華碩、研華等科技大廠合作。
在醫院院長中,魏崢年紀雖長,面對科技卻總是衝第一。
1980年代去美國留學,他用一台電視機大的個人電腦,一鍵鍵敲出博士論文;回台後旋即買了台個人電腦,此後只用電腦寫文章。
多數醫師2000年後才用電腦打病歷,魏崢早20年就完成了個人數位轉型;但這一次,他帶領的振興醫院,沒有醫學中心與大學的資源,如何迎頭趕上?
「面對新事物不能說『我不會』,而是要去學;既然都要學,不如就早點學,」短短幾句話,決心展露無遺——說的雖然是魏崢自己,也適用此刻的振興。
不進則退的智慧醫療新時代
未來城市問(以下簡稱「問」):振興為什麼決定發展智慧醫療?
魏崢答(以下簡稱「答」):最近這幾年,世界的改變實在是太大了,不能不跟上時代的進步。
無論是自己投入研發,或購買別人做好的軟體都行,但不跟上,未來就會被淘汰。
雖然在醫院院長中,我算是年紀比較大的,但面對新事物不能說「我不會」,而是要去學;既然都要學,不如就早點學,別拖到萬不得已時才開始學。
廣告
台灣醫界中,我可能是最早用電腦的醫師之一。
我在1980年去哥倫比亞大學讀書,看到他們在研究室桌上擺了一台像電視機的東西。
我心想,「擺個電視機幹嘛?」後來秘書才跟我說,「這個是你之後寫論文要用的電腦。
」
在那之前,我聽到電腦只會想到大型的電子計算機;這麼小的電腦見都沒見過,竟然要我用這個寫論文?後來只好學著去用。
學成回台灣之後,我也買了一台PC,此後寫文章就一直用電腦。
老實說,我們這輩子實在很痛苦,把一樣技術學到最好、最有經驗的時候,新東西出來了,舊的就不需要了。
但我後來體悟到,學新東西,不要想等到「以後」再學。
第一,你年紀更大了、學起東西更費力;第二,你浪費了前面那段時間、沒有把它的功能用出來。
我大概在兩年前第一次接觸AI,去長庚醫院上人工智慧學校開的課。
我必須親自上課,去了解AI的原理,才知道怎麼跟別人溝通。
上完課後,我認為AI一定是將來醫院要走的路,所以第一個要改變振興的就是:要跟上潮流,不斷加強人工智慧。
(延伸閱讀|「AI醫師」24小時自學260萬筆病例,把醫師留給病人)
問:振興目前發展哪些智慧醫療項目?
答:老實說,我們對AI還不很在行,還在嘗試中。
因為醫療系統太複雜了,除了醫院本身,還有病人、員工、管理,每個項目都有AI參與的可能。
廣告
比如,我們與華碩合作的「門診診斷搜索輔助系統」。
現在醫師在輸入診斷疾病的代碼時,常常不一定準確,要花很多時間找尋疾病碼;而這個系統可以藉由AI自動建議診斷代碼,讓門診速度加快,增加準確性。
最重要的是,這個過程讓疾病碼結構化,成為可供分析的資料。
振興醫院與華碩合作,導入智能編碼,打好病例大數據的基礎。
圖片來源:振興醫院
這只是其中一個小小的開始,後面還會擴展到住院、電子病歷等項目,都要開始結構化。
過去我們手寫病歷,常常跟鬼畫符一樣,沒有人看得懂。
這幾年慢慢進展為數位化,但那還不夠,因為很多醫生可能電腦打字也會打錯,使這些資料無效。
所以,最後一定要進化為結構化,這樣當你要做分析時,資料才能派上用場。
不過我認為,實在沒有必要每間醫院都開發類似的服務;理想上,應該是某家公司跟某家醫院合作開發一個東西,然後賣給其他醫院使用、甚至發展到國外市場,才有經濟效益。
開發AI的目的就是為了經濟效益,不是為了好玩。
以振興而言,我們走得不是最前面,但未來也會開始研發;自己無法開發的,就導入市面上已經成熟的工具。
例如,振興租借了一套影像辨識AI,每個月僅需支付五萬元,就能強化現有電腦斷層機的功能;在病人拍完影像後提供立即的初步診斷,再由影像醫學科醫師確認、修改,很省事。
廣告
AI賦能 將覆人類醫學發展史
問:認為AI具有哪些優勢?可以協助醫療的哪些面向?
答:人工智慧有一項人類無法擁有的能力,就是不斷累積;它不像人,死了,知識就沒了;即便經驗可以傳承,但一定會有耗損。
可是AI不一樣,它不但能累積個人經驗,還能累積全世界的經驗,既不會減少、也不會消失。
比如說開刀的位置,以前我看過我的老師失敗,所以他們做錯的部分,我不會再錯;可是我的學生如果沒有自己犯過錯,也沒看到我的失敗,就不會有太深刻的印象;那天他突然想換一個做法,就可能會出問題。
因此,在普通治療診斷上,例如開藥,要AI提出建議並不難,正確率也很高。
病人只需溝通完症狀,電腦就能自動判定還需加入哪些檢查;檢查後再由AI開出診斷與治療建議,幾乎跟醫師能做的事相去不遠。
現在有一個眼底鏡影像的AI系統,可辨別人是否有糖尿病、黃斑部病變。
但研究團隊意外發現,當系統訓練到最後,竟然能分辨人的性別;這是人類肉眼看不出來的,代表它能看出我們看不見的特徵。
從這點可以看出來,AI的潛力是很大的,以後病人可能只要坐下,電腦就能一眼看出他的所有毛病,甚至活到幾歲都能算出來。
我想這可能是智慧醫療的終極目標吧,絕不是不可能的事。
(延伸閱讀|按個鍵就能預測身高?AI走入醫院,帶來什麼改變?)廣告
但是,要開刀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動手術,我認為是最難的,也是短期內最不可能做到AI化的部分,開刀的變數太多了,達文西機器人其實也只是個機械手臂,真正遙控的還是醫師本人。
機械執行手術,精準度比人高;但當手術刀進入人體後,就有許多決策要及時判斷,這就比較困難。
國外的例子是用機器人幫忙縫合傷口,這是比較單純簡單的工作。
機械人動手術並非絕對不可能,有朝一日有機會。
達文西機器人雖能輔助微創手術,但仍倚賴醫生的操作與判斷。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三大挑戰:跨界溝通、人才斷層、政府政策
問:你認為,發展智慧醫療的挑戰有哪些?
答:發展智慧醫療有三大挑戰:人力的耗用與動員、科技公司的合作模式,以及政府政策鬆綁。
舉例來說,要做醫院資料的「結構化」非常複雜,因為它一旦前期做錯了,後面就很難挽救,必須深思熟慮,花費很多時間與科技公司溝通。
許多醫師已經忙得沒時間吃飯睡覺了,哪來的時間做數位化?但偏偏只有醫師可以做這件事,旁人無法替代。
再來是與科技公司的溝通與磨合,振興目前是與華碩、研華合作,也正在跟鴻海、廣達討論。
在與科技公司溝通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醫院都碰上一個問題:醫院的資訊室與企業方的人員無法溝通,很多語言、知識都接不上來。
廣告
醫院的工程師長年待在醫院,很難跟上外界的變化,這是一大問題。
所以現在合作時,往往是科技公司的人直接進到醫院資訊室駐點幫忙,這要花費雙方的人力、還有非常多的溝通時間,並不像外界看到的那麼光鮮亮麗。
再來,還有費用問題。
一開始醫院比較「傻」,看到科技公司來合作就覺得高興,什麼都好。
但後面才慢慢想到:智慧財產權歸誰?產品賣掉後的收益歸誰?
站在醫院的立場,科技公司一方面拿醫院的資料與產業知識,另一方面又要醫院出錢,究竟應該怎麼算才合理?公司有人力成本,醫師也要花很多時間提供資料,誰重誰輕?就算各出一半,到了有獲益時,彼此還是會有矛盾。
還有一個隱藏的伏筆就是「維持費」。
當功能上線了、醫院所有資料都在科技公司手上時,就像被「綁架」——因為醫院的運作不能停頓。
有些科技公司要求的維持費高得驚人,因為他不做也無所謂,但醫院卻依賴這個服務;說難聽一點,你就像他養的流浪貓,他不給你東西吃,你怎麼辦?
所以,一定要選慎選科技公司。
目前是還沒聽說合作不愉快的,但我認為這遲早會發生。
唯一的解決辦法也許就是靠醫院資訊室,如果資訊室能接手維護,醫院才有主動權。
不過我認為,醫界也不要只想在智慧醫療上拿到很大好處,整體國家發展比較重要——只要科技公司能發展起來,不管將來給你什麼回饋、甚至不給回饋都沒有關係,至少對台灣的醫療產業有幫忙。
真要去計較利益,其實我們不會算、也算不來。
(延伸閱讀|宏碁創辦人施振榮的「新微笑」 解釋台灣「科技╳醫療」強強聯手優勢)
最後則是政策的問題。
舉例而言,遠距醫療能讓未來的照護模式產生很大的變化,尤其是需要居家護理的病人——有問題可以立刻遠端連線,不必一點小問題就得上醫院掛號,還得等半天;在外地工作的子女,也不用為了父母看病來回奔波,醫院可以直接遠端照顧。
這些遠距醫療,以現在的科技是可以辦得到的,但重要的是政府要鬆綁。
政府法規管太嚴格的話,就會是大問題。
舉例來說,現在醫師為病患做居家醫療,必須先向衛生局報備核准;有100個病人,就要報備100個。
因為法律規定醫師的執業場所在某醫院,他就不能在別的地方執業,否則就需報備。
可惜台灣向來是防弊大於興利,100件事裡只要有一件出問題,其他99件都會被禁止。
太專注於防弊,很多本來可以救的人反而得不到醫療照顧。
疫情時期,遠端的零接觸醫護服務,能有效降低染病風險。
圖片來源:振興醫院
衛福部的廣告常常講一句話:「為了全民健康把關」。
「把關」兩個字就是限制行動,搞得醫師動不動就犯法,甚至還得坐牢;但有時候一通電話指導一下,說不定救了一個人,但這個行為違反了《醫療法》,醫師救人反而成了罪犯。
當然不是全盤否定政府,但法律的鬆綁絕對是必要的。
舉個過去的例子。
20多年前,人工心臟剛被研發出來,當時台灣衛生署還沒通過;如果未經報備就使用在病人身上,就是違法。
當時,我有一個病人情況危急、眼看要過世,我當下決定把人工心臟用在他身上。
最後不但病人救活了,還是全世界第一個成功的案例,比美國的第一例整整早了13年,但我還是被政府開罰。
而且,那次做成之後,政府也不准我再做。
當初如果不阻擋我們,現在人工心臟的技術,應該都是台灣的天下。
我認為,我們面對新科技的態度一直太保守了。
就連振興現在開發疾病碼的AI功能,從開發到真正在醫院上線,不是太容易,總會有不順的地方需要調整,十個醫師有八個都不願意上線,他們還是習慣用舊系統。
所以,我乾脆就把舊系統給關了,強迫大家用新的;用了之後覺得還不錯,就銜接上來了。
(延伸閱讀|打贏AI國際盃 政府不該做什麼)
借鏡國外 鼓勵本土 以開放心態迎接未來
問:你對「未來醫院」的想像是什麼?
答:以整體醫療服務來看,我們應該向中國學習。
不久之前,我一位親戚在中國三級城市患了膽結石,想詢問我的意見。
我問他有沒有影像可以給我參考,他立刻就弄了一個微信QRCode給我;打開一看,所有的影像、甚至AI診斷都清清楚楚。
他在的地方是偏鄉,但醫療AI應用已經很準確,甚至比我們還厲害。
甚至,病人已經不需要在醫院候診了,透過線上系統,輪到你的時候你才去,醫院不必再有很大的候診區;病人看完病後也不必批價結帳,直接用電子支付,最後連藥都是宅配;等病人到家時,藥已經在家裡了。
中國的醫院可以做到這樣了,台灣也辦得到,只是我們還沒做。
我們最近要蓋一棟智慧型大樓,重新蓋的好處是可以放進新觀念:無論是候診區大小的調整、遠距醫療的發展;等法令鬆綁之後,以後搞不好醫院也不需要太大,也許只剩開刀房就足夠了。
將來的醫療模式,會變成AI做初步判斷,醫師確認簽字,因為醫師才有醫師證書,萬一AI判斷錯誤,也算醫生的。
此外,AI為醫師省下很多事,醫師也要間接付錢。
舉例來說,某醫生跟科技公司合作發展出一個AI產品,發展得很好,轉賣給其他醫院。
假設醫院花了100萬買這套軟體,讓醫生看診比較快、比較輕鬆,醫生還能拿原本的薪酬嗎?一定會減少,因為醫院已經付了一部分成本買AI了。
未來這十年,科技界及醫療產業的變化會很大,無論是型態或疾病改變。
我還不太能想像未來醫院會怎麼樣,一切還在改變當中;也許再過一年之後,我們所能想到的,恐怕又跟現在不一樣了。
(延伸閱讀|白話未來科技|杜奕瑾:不只影像與數據分析,智慧醫療共有六大應用領域)
振興醫院如何與醫療科技新創合作?
魏崢認為,台灣有許多醫療出色的醫療新創公司;最近,振興就跟幾個年輕工程師,購買了一套監測心電圖的貼片系統。
這套系統體積很小,卻能不間斷地監測病人的心電圖,未來還能做到疾病的AI分析,臨床價值很高,「做得比市面上既有的國外產品還要好!」
然而,這家小公司最初的開價,竟然一個病人、每月只收500元;魏崢相當吃驚,因為國外的類似產品,功能還不如這個本土產品齊全,一個月就要價4,000元,「我說,『你至少要收5,000元,怎麼只收500元?』」
原來,小公司擔心醫院或病人不願合作,不敢開價。
魏崢觀察,國內不乏這樣的團隊:一位醫師加上幾位工程師,以低廉的成本,就開發出不輸GoogleHealth的好用產品。
「台灣人腦筋很聰明,但是定價都定太低,」魏崢認為,醫院可以盡量讓這種低風險的醫療創新服務,進入醫療體系,可扶植新創,也減輕醫院負擔。
振興醫院
・等級:區域醫院
・總床數:1,028床
・員工數:約2,700人
・門診量:每月約11萬人次
・智慧醫療重點:心臟專科、遠距醫療
振興醫院院長魏崢
專長為心臟外科手術,曾執行台灣第一個人工心臟移植手術,是亞洲心臟移植次數與保持人,亦獲頒「十大傑出青年」。
曾任三軍總醫院心臟外科主任,為國防醫學院學士、哥倫比亞大學醫學博士。
振興醫院院長魏崢。
圖片來源:振興醫院
未來城市・智慧醫療深度專題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台灣龍頭醫院院長:別在島內競爭,要跟世界一流的醫院比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陳瑞杰】最懂區塊鏈的院長:智慧醫院只是手段,變成「好醫院」才是目的
・【振興醫院院長魏崢】70歲還學AI的心臟名醫:別說「我不會!」既然都要學,不如早點學
・【馬偕紀念醫院總院長劉建良】北台灣第一所西醫院院長:智慧醫療要以病人為中心,降低同仁負擔
・【林口長庚醫院院長程文俊】全台最早數位化醫院院長:從AI到BI,6大主題資料庫把決策變快、更安全
・【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陳穆寬】最年輕醫學中心院長:知識共享,讓「天然滑」世代醫師在第一線
#AI醫療
#心臟科權威
#振興醫院
#智慧醫療
#智慧醫院
#科技業
#華碩
#遠距醫療
#醫病關係
#魏崢
未來城市編輯部《未來城市》是《天下》於2018年推出的智慧科技與設計交流平台。
透過報導智慧城市、社會設計、專家洞察,期望成為一個提供市民、企業和政府單位對話的平台。
其他人也在看智慧醫療智慧醫療╳林口長庚醫院院長程文俊|全台最早數位化醫院院長:從AI到BI,6大主題資料庫把決策變快、更安全智慧醫療智慧醫療╳馬偕紀念醫院總院長劉建良|北台灣第一所西醫院院長:智慧醫療要以病人為中心,降低同仁負擔智慧醫療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亞洲人的醫療,讓台灣用科學與民主來寫|客座總編輯1你可能有興趣智慧醫療智慧醫療╳馬偕紀念醫院總院長劉建良|北台灣第一所西醫院院長:智慧醫療要以病人為中心,降低同仁負擔智慧醫療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亞洲人的醫療,讓台灣用科學與民主來寫|客座總編輯1智慧醫療2021年全球智慧醫院250強!美國89所入榜,梅約掄元智慧醫療陽明交大併校、清大搶蓋智慧醫院 醫學院真的是高教金雞母?智慧醫療台灣最強的兩大產業 如何創造出AI神醫、兩千億智慧醫療商機?智慧醫療智慧醫療懶人包》八張圖,一次搞懂智慧醫療的定義、應用與台灣的挑戰智慧醫療台灣智慧醫療下一步怎麼走?2021BTC生技會議提出四大建議廣告智慧醫療當科技遇上醫療,以極致數據分析平台推動智慧醫療成主流趨勢!影音推薦【2022.SDGs國際論壇#2】中央、地方、產業 永續利害關係人如何協作?|永續議題分析與利害關係人協作已成功複製連結廣告您的帳號尚未驗證為提供您更好的服務品質,請先完成E-mail驗證流程
下次再驗證
發送驗證信
已發送驗證信
天下雜誌群已發送驗證信至您的信箱:請於2小時內點擊信件內的驗證連結,即可繼續使用。
※若您未在信箱中找到驗證信,請檢查您的垃圾郵件。
好
延伸文章資訊
- 1魏崢- 網路掛號 -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院址:臺北市北投區振興街45號總機:(02)2826-4400(代表號) 人工預約掛號專線:(02)2826-4558、(02)2826-4528 ...
- 2心臟血管外科- 網路掛號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院址:臺北市北投區振興街45號總機:(02)2826-4400(代表號) 人工預約掛號專線:(02)2826-4558、(02)2826-4528 ...
- 3外科部介紹 魏崢部主任 振興外科部 - 首頁 振興乳房外科
1994年9月,魏崢醫師領軍的心臟團隊進駐振興醫院,担任外科部的部主任。 ... 很早就以心臟疾病手術治療成名,中南部的病人遠道而來就醫者眾,魏崢教授的掛號沒有限診, ...
- 4「振興醫院魏崢掛號」懶人包資訊整理 (1) | 蘋果健康咬一口
振興醫院魏崢掛號資訊懶人包(1),魏崢-網路掛號. ... 魏崢. 科別: 心臟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外科門診時間: 掛號由此進經歷: 1. 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任及兼健康管理 ...
- 5魏崢心臟外科醫師- 首頁 - Facebook
1.振興醫院院長及董事2.國防醫學院及台北醫學大學教授3.美國心胸外科學會專科會員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