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讓人深省卻勵志好笑的電影 - 心理師的口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什麼時候我們會說「萬萬沒想到」呢?是一帆風順的孩子,長大之後卻學壞了;也可以是一個平凡無奇,甚至被貼上魯蛇標籤的孩子,長大後找到自己的人生風向, ... 跳到主要內容 《萬萬沒想到》——讓人深省卻勵志好笑的電影 日期: 11月18,2019 取得連結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這陣子開始練習不看影評、不看劇情簡介,就直接去看了。

因此,如果讀者是因為想找些介紹的話,或許可以參考這幾個關鍵字來判斷值不值得一看。

這部電影的關鍵字:長大、成熟、成功/失敗、迷惘、苦澀、歡笑、勵志。

*** 《萬萬沒想到》的片名乍看讓人不知所措,但看完電影之後,卻可以理解這到位的標題到底在說什麼。

其實,這部電影在說的就是人生。

什麼時候我們會說「萬萬沒想到」呢?是一帆風順的孩子,長大之後卻學壞了;也可以是一個平凡無奇,甚至被貼上魯蛇標籤的孩子,長大後找到自己的人生風向,每天開心踏實的過著。

很多我們「一時」過不去的事,長大之後回過去看,才發現是滋養我們的土壤。

但就如電影直接點出那重要的一點:沒有人教我們如何「走過去」。

沒有人教我們去面對失敗,甚至告訴我們,hello,失敗其實是人生常態,沒關係。

於是,我們就自己踉蹌地摸索,有些人比較幸運,走過去了;但有些人則「卡住」很久。

「我們計劃了成功要怎麼慶祝,但沒有教孩子怎麼面對失敗,他們以為輸掉的不只是考試,而是整個人生。

」 電影裡頭出現的這句話,或許是真實人生的反應。

看完電影後去搜尋「印度升學」,跑出來的清一色都是「高壓」的結果。

裡頭一位演員在受訪時也提到:「印度社會給年輕人的壓力真的很大,很多人都有不讀某間學校、不做某種工作就無法出人頭地的想法。

但我覺得父母該開始去理解,孩子可以選擇走不同的路,不會讀書不一定就是魯蛇,成績和分數無法定義你是什麼人。

」 但這些事,青春期的孩子都很懞懂。

他們看到的,是父母很在意成績,是社會認為功課不好就等於失敗。

於是這些觀念,都在成長過程裡慢慢地刻進孩子的心中。

我們深受影響,卻未必有所知覺。

今天下午在中央大學,和一群教授分享「大學生的職涯困境與應對」。

觀察到現在學生的迷惘狀態,在「可能解方」裡,我放上了一個稱為「失敗履歷」的概念(人生到目前為止做得很不成功的事情),並想邀請老師們一起思考「失敗」之於大學生、之於新鮮人,甚至之於自己的意思。

人生累積的許多大小失敗是如何影響了自己? 回到生活,其實我也好期待看到更多現在光鮮亮麗、成功有為的人,願意站出來分享他們曾經失敗、跌倒的經驗,讓我們更不害怕失敗,也不急著用當下的失敗來定義自己的一生。

這部電影或許特別適合家裏還有孩子的父母、老師來看,當然,學生更要來看。

同時,離開學校,卻還在「成功與失敗」之間迷惘的每個大人,都會從中找到一些什麼,誠摯推薦! 電影 取得連結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 熱門文章 我真的要唸心理系嗎:給高中職生的心理學書單(2020年更新) 還記得n年(n>10)前指考放榜,糊里糊塗依據志願落點來到心理系。

不知不覺就把大學、研究所念完到現在。

暮然回首,當時的自己其實在「心理學在學什麼」都不知道的狀況下就乖乖到學校報到了,實在是勇氣可嘉XD大眾對心理學有諸多的想像,不管是心理測驗、心理醫師、犯罪調查、變態心理、愛情理論、習慣改變。

很多高中、高職或轉學生,往往就是因為這些美好的幻想決定就讀心理系。

直到真的上課之後,才發現,心理學跟我想的不一樣。

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決定坐時光機,回到十多年前的暑假。

用這幾十年累積的經驗,推薦自己幾本進入心理系之前值得翻過的書,好好的問問自己:「心理學其實是這樣,你真的要念心理系嗎?」寒假到了,若覺得考完試想放鬆一下的莘莘學子們,不妨讀些好書。

就算未來不是讀心理系,也可以增加自己對於人的理解,訓練自己的思考。

對於學習其他領域、專業也是很有幫助的!P.S.許多心理相關書籍都是外國專家、作者所撰,未來在唸心理系時,也會碰到非常多的原文書籍,為了與西方心理學接軌(他們跑比較快),好好增進自己英文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喔!不過,本書單所有書籍都有中譯本,請大家不用擔心。

2020.6.26更新本書單真心推薦給⋯⋯想往心理系、諮商輔導領域發展的高中職生 接下來可能會參加心理相關科系推甄的學生 害怕推甄時被教授懷疑自己其實不懂心理學的學生 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一般民眾 對於孩子所就讀的心理系感到困惑的父母 認為心理學就是算命、占卜、趣味測驗的懷疑論者 比懶人包更勤勞一點的心理學入門書:《一次讀懂50心理學經典》 不知不覺,進入心理學領域即將邁入第十五個年頭。

從懞懂到略懂,從以為懂了到發現自己其實不懂,在心理學領域、在「人」這門學問裡面的日子,總是在「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這些狀態裡來回移動。

不管是個別諮商還是演講的時候,總會聽見許多個案或聽眾問,以前他也很嚮往念心理學、對「人」很有興趣。

問我能否推薦他們一些自己探索與學習的方法。

根據我自己過去的經驗,教科書仍然是要了解一門專業最基礎的入門(如果讀者真的有興趣,可參考:(1)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2)心理學導論:核心概念、(3)心理學導論)。

不過,教科書確實容易讓人聯想到過去唸書的辛苦回憶XD那到底,還有其他更入門的引導嗎?有的!事實上,許多心理學家都在努力做一件事情,就是試著把他們在研究上的複雜發現,寫成適合讓大眾容易閱讀的科普書籍。

但,心理學其實是一個很大、很廣的領域。

簡言之,與人有關的議題,其實都關乎心理學。

那想要自己探索心理學會遭遇最大的困難,就演變成⋯⋯可以從哪幾本書下手?事實上,這個問題其實還蠻重要的。

可以這麼說:你接觸某個領域的「第一印象」,其實會影響著你之後對這個領域的看法(小時候被迫學鋼琴的人,很可能後來就⋯⋯)。

反之,若慎選適當的入門書籍,就比較有機會被打開真正的興趣,讓你願意繼續花心力,繼續探索這個領域。

***這也是「心理師的口袋」這個部落格當初成立的原因:希望能幫大家稍微篩選一下比較適合的心理學讀物,而不需要在「茫茫書海」之中,必須靠自己的方式從一堆書裡面找到適合的書。

學習的方式有很多種,上學、補習、線上課程。

我自己經驗中最「划算」的學習管道,其實就是書。

經歷過幾本書的創作歷程,深深感到,其實每一本書都是作者嘔心瀝血之作,說是如懷孕般含辛茹苦也不為過XD一次讀懂心理學經典50PsychologyClassics作者:湯姆‧巴特勒—鮑登原文作者:TomButler-Bowdon譯者:林鶯時報出版2019/04/23最近時報出版社引進一本有趣的書《一次讀懂50心理學經典》,作者湯姆‧巴特勒—鮑登在書封講了一句話,點出了這篇文章剛剛提到的現象:「無論你是不是心理學者,人性總是吸引著我們每個人。

」這本書創作的初心,就是一種小小的邀請,讓可能沒有時間與機會 讀者來信:我該念心理系或研究所嗎?(相關系所網站整理) 讀者來信:(以下內文經讀者同意公開)你好!我是OO,想請教你有關於心理系的問題,因為,我不是本科系畢業的。

我在大學是讀應用英文系,現在已經畢業了。

說真的,這是家裡人叫我讀的,但我真的沒有什麼興趣。

我對於心理的相關的資訊,還滿有興趣的。

我在困惑說,像我這樣的話,要直接考研究所嗎?還是說重讀大學或是讀在職先修班呢?我已經開始上班了,因為我沒有基礎,所以我怕說會跟不上。

但,我也沒有頭緒,希望您能給我一些意見給我參考。

謝謝!!!----------------------以下回應,文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