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古風格演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除了音樂領域外,復古風格演奏也開始受到劇場的注意。

在巴洛克歌劇的製作與演出上,如今已有許多相關的應例。

歷史 ... 復古風格演奏 語言 監視 編輯 歷史考證演奏(英語:Historicallyinformedperformance),亦以「鑑古演奏」(periodperformance)、「考證演奏」(authenticperformance)等名為人所知,是西方音樂史的一個演奏趨勢,主要內容為再製古樂器的使用,以及當代演奏法,以復古風格應用,藉此輔助作品詮釋[a][1]。

由於錄音直至19世紀晚期才終於問世,此前大部分演奏習慣與傳統必須通過音樂學研究加以釐清,故音樂學學者與復古風格演奏一向有緊密的連結。

除樂器、演奏法之外,復古風格演奏所使用的樂譜多為作曲家手稿,或是第一出版的樂譜。

所謂「原典」(urtext),是經由學者校訂後的版本,不一定與手稿相符。

歷史考證演奏源起自20世紀中、晚期的西歐,起先專於中世紀、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時期的作品詮釋,同樣,也包含古典、早期浪漫時期,工業革命結束前,以手工製作樂器的時期。

在上世紀迄今的當代音樂復興(英語:Earlymusicrevival)思潮中,復古式的演奏是關鍵的一環。

除了音樂領域外,復古風格演奏也開始受到劇場的注意。

在巴洛克歌劇的製作與演出上,如今已有許多相關的應例[2][1]。

歷史考證演奏思潮的嚴謹程度與證據力受到部份學者的挑戰,論者認為僅憑過去百餘年的所知,是無法有效推導/重建當代音樂的全貌。

顯然地,距離當今愈遠的時代與作品,研究與取證的難度也隨之提升[3]。

有鑑於此,咸認「復古風格」是較為中立的描述,既可概括研究上的有限性,也不至於落入「本真」與否的論辯。

換言之,現今的「歷史考證」風格演奏更多地是相對性質的看法,並不是絕對性的、甚或道德性的規範[4][2]。

目次 1沿革與演進 2當代樂器 3演奏法 4評價 5著名人物 5.1演藝團體 5.2指揮 6相關活動 7注釋 8參考資料 9延伸閱讀 10參見 11外部連結 沿革與演進編輯 巴洛克音樂的復興巴洛克時期的作品形式十分多元,經常是由多樣弦、管與鍵盤樂器所組成的合奏團。

當時幾乎所有作曲家都有同樣的目標:創造新且有趣的音響[5]:46。

是以他們致力於嘗試寫作各種不同的器樂組合,經常揉合西洋琵琶、低音六弦琴、古大提琴等文藝復興樂器,以及當代的吹管樂器等。

最大的共通點是這些作品的演奏人數均少,經常在家中客廳就可以演奏。

在音樂史逐漸推進的同時,人們的興趣轉向大型作品(白遼士、馬勒)、大型樂團及場館,以及演出現場的精采感受(帕格尼尼、李斯特),早期音樂便因此淡出主流市場。

20世紀以來,隨著音響和錄音技術的進步,聽眾的素養和欲望也隨之提升[5]:34–5。

在長時唱片和高保真錄音相繼問世之後,將各種形式的演奏留下紀錄成為可能,於是吹起以巴洛克主義作品為首的一波「復興」風氣。

這些在當代音樂廳節目中找不到位置的作品,透過這一次的「復興」,以錄音的形式「回到」了家家戶戶的客廳中,可說是復古風氣的濫觴。

當代樂器編輯  愛丁堡聖則濟利亞音樂廳的樂器館藏 樂器的選用是建構復古風格的一大關鍵。

現代的樂器經過多番變革,規格、聲響與前代樂器多所不同,更有許多舊時的樂器已完全失傳,無法復原。

以弦樂器為例,早時便是以雷貝克琴(rebec)、維奧爾琴(viol)等為大宗,而非現今通行的「提琴」類樂器[6]。

通過對古老樂器的研究,音樂學者得以了解、重建當代樂器的設計、調律與音色,以及在演奏上的應用[7]。

現今仍保存於各地博物館、展覽館的當代樂器(periodinstruments[b])原件,是復古風格研究重要的模建,除了供再製樂器規格參考外,偶而也被實際演奏[c]。

近代,多個著名的古樂樂團演奏布蘭登堡協奏曲時,便頻繁採用巴洛克式的再製樂器,藉以製造17世紀式的音色[7][8],他們的需求也促成了古樂器製造的一時風潮。

這些樂團包括了: TavernerConsortandPlayers[譯名請求](由AndrewParrott[譯名請求]指導) 古樂學院樂團(英語:AcademyofAncientMusic)(克利斯朵夫·霍格伍德) TheEnglishConcert[譯名請求](特雷沃·平諾克) TheHanoverBand[譯名請求] 英國巴洛克獨奏家樂團(英語:EnglishBaroqueSoloists)(約翰·艾略特·加德納) MusicaAntiquaKöln[譯名請求](賴因哈德·戈貝爾(英語:ReinhardGoebel)) LaChapelleRoyale[譯名請求](菲利浦·赫爾維格)[9][10][11][12] TheAustralianBrandenburgOrchestra[譯名請求] 弗萊堡巴洛克樂團(英語:FreiburgerBarockorchester)[13]承前,復古風格現時已拓展至19世紀音樂的詮釋。

與上述的團體不同,加德納麾下的革命與浪漫樂團(英語:OrchestreRévolutionnaireetRomantique)便是浪漫派音樂的翹楚勁旅[14]。

鍵琴 PascalTaskin[譯名請求]所製的大鍵琴,1780年於巴黎(現藏漢堡工藝美術館) 在現代樂團興起、樂團指揮功能確立之前,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時期的樂團便是由鍵盤演奏者領導,透過數字低音提供穩定的合聲基礎,其他人則附在此一基礎上發展[15][16]。

在聖樂作品中,管風琴與上述樂器混用的情形則頗為常見[17]。

為這些鍵盤樂器寫作的著名作曲家有:庫普蘭、多梅尼科·斯卡拉蒂、弗雷斯科巴第(GirolamoFrescobaldi)、巴赫等人。

在復古風格演出的今日現場,鍵盤樂器的重要性獲得了重生,翼琴(clavichord)與羽管鍵琴(harpsichord)等樂器的再製一時蔚為風行。

現今著名的鍵琴演奏家方面,包括了勞勃·希爾(RobertHill)、IgorKipnis[譯名請求]、唐·庫普曼、旺達·蘭多芙絲卡、古斯塔夫·萊昂哈特、特雷沃·平諾克、SkipSempé[譯名請求]、AndreasStaier[譯名請求]、ColinTilney[譯名請求]等人。

古鋼琴約在18世紀中後期,鍵琴的地位已被古鋼琴所取代,前者並且被大量銷毀。

巴黎音樂院甚至在革命與拿破崙當政時期,將鍵琴做為柴火使用[18]。

起初,fortepiano與pianoforte二字的意義並無差別,現則多以後者指稱起源於1830年左右的現代鋼構鋼琴。

在古樂復興的風氣下,古鋼琴(fortepiano)亦重新在舞台上現身。

包括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和舒伯特等人的作品,現在經常以古鋼琴演奏[19]。

此外,19世紀中期興起的鋼琴品牌如普萊耶爾(Playel)、埃拉德(Érard)、施特萊歇(Streicher)等,也再次被應用於浪漫時期音樂(如蕭邦、李斯特、勃拉姆斯等人)的詮釋。

古提琴 古提琴,ThomasCole[譯名請求]所製(c.1680) ThesoundofaModern-eracello 現代大提琴演奏巴赫第1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薩拉班德舞曲 ThesoundofaBaroque-eravioladagamba 古提琴演奏CarlFriedrichAbel[譯名請求]G大調奏鳴曲播放這些檔案有問題?請參見媒體幫助。

自文藝復興時期始,便有許多作曲家為古提琴獨奏、齊奏創作作品,包括了DiegoOrtiz[譯名請求]、蒙特威爾第、伯德、WilliamLawes[譯名請求]、亨利·珀塞爾、MonsieurdeSainte-Colombe[譯名請求]、巴赫、泰勒曼、馬蘭·馬雷、AntoineForqueray[譯名請求]、CarlFrederickAbel[譯名請求]等人。

古提琴家族(由大至小): 倍低音古提琴 低音古提琴(約當大提琴大小) 次中音古提琴(吉他大小) 中音古提琴(中提琴大小) 高音古提琴(小提琴大小)當今知名的古提琴家則有:PaoloPandolfo[譯名請求]、WielandKuijken[譯名請求]、約迪·薩瓦爾(JordiSavall)、JohnHsu[譯名請求]、VittorioGhielmi[譯名請求]等人。

木笛如同古提琴般,木笛亦有眾多尺寸與音域可供選擇。

韓德爾、泰勒曼曾特別為木笛寫作獨奏作品。

在當代的木笛復興方面,ArnoldDolmetsch[譯名請求]是主要的推動者之一,根據史料重建了多種樣式的樂器[20]。

演奏法編輯 弦樂器此章節需要擴充。

管樂器此章節需要擴充。

鍵盤樂器此章節需要擴充。

人聲演唱如同器樂領域,人聲的復古演唱法亦因為音樂學研究結果的出土而日新月異。

大致說來,古樂復興的推廣者認為應該減少抖音的使用,以「還原」「純淨」的音色[d][21][21][22]。

歷史上,特定的演唱技巧曾在某個時期特別受到歡迎,但關於其描述則不一而足,沒有精確的定義。

當代著名的復古風格歌者有:EmmaKirkby[譯名請求]、MaxvanEgmond[譯名請求]、JulianneBaird[譯名請求]、NigelRogers[譯名請求]、DavidThomas[譯名請求]等人。

 高男高音PhilippeJaroussky[譯名請求] 早期音樂的興起,特別是文藝復興聖樂和巴洛克歌劇的再次復興,使得「高男高音」(countertenor)的角色重新受到注意。

在復古風格的製作中,高男高音經常取代女聲,甚至可以替代閹人的位置。

AlfredDeller[譯名請求]是這個領域的先驅歌者之一[23]。

其他重要的歌者還包括了JamesBowman[譯名請求]、DavidDaniels[譯名請求]、DerekLeeRagin[譯名請求]、AndreasScholl[譯名請求]、MichaelChance[譯名請求]、DrewMinter[譯名請求]、DanielTaylor[譯名請求]、BrianAsawa[譯名請求]、YoshikazuMera[譯名請求]、PhilippeJaroussky[譯名請求]等人。

樂團不論是合唱團或樂團,聲部的安排方式都有其獨特的考量,但從未被時代統一。

根據作品的需求安排聲部,是復古風格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為此,學者甚至可能求助於影像學技術,分析當代樂團的人數,不同樂器的陳設位置,是否設立指揮,樂團是站姿或坐姿演奏,甚至演出場地(音樂廳、皇宮內廳、沙龍、教堂、甚至戶外)的大小等資訊[1]。

例如德國音樂理論學家JohannMattheson[譯名請求]在其論文(1739年)中便主張,歌者應當站立於樂團之前[24]。

樂團基本的陳設方式有三[來源請求]: 圓形(文藝復興) 樂團在合唱團之後(17世紀至19世紀) 歌者與樂手一併位於高處合唱團區域   奧蘭多·德·拉絮斯正指導小型樂團   樂團與合唱團的速寫,1837年   1890年於慕尼黑的音樂會一景   樂團與合唱團 評價編輯  約翰·艾略特·加德納 關於藝術行為與學術研究應該如何在演出現場調和,各方的看法莫衷一是[25]。

大鍵琴家RalphKirkpatrick[譯名請求]雖支持對作曲者本初意圖的探求,但亦特別強調了演奏技術本身的重要性。

「所謂的歷史本真性,經常在試圖逃避美學論辯時做為藉口使用,也遠離了任何的藝術責任。

」[26][頁碼請求]部分的當代音樂支持者有意與「本真主義」這個詞彙保持距離。

約翰·艾略特·加德納認為,該用詞容易使人誤解。

「我對當代樂器的熱情並非基於考古式的動機,亦非追求虛幻不可及的『本真性』。

」加德納表示,自己的選擇僅是為了「在現今的管弦樂演奏標準中提供替代選項而已」[27][28]。

不少學者將這股復古思潮視為20世紀的「發明」。

早期音樂領域的學者BeverlyJerold[譯名請求]對於復古風格的弦樂演奏法有所質疑,並舉出巴洛克時期音樂會聽眾全然相反的說法以為證據[29]。

相同的質疑也出現在人聲領域。

DanielLeech-Wilkinson[譯名請求]便承認,多數的「復古」行為實質上都是新的發明。

「歷史研究可以提供我們樂器,甚至操作樂器的方法,但距離發出真正的聲響仍然太遠,之間的距離僅能仰賴音樂素養和創新去彌補。

」[30]:13Leech-Wilkinson甚至結論,當代的「復古」演奏與當下的品味肯定脫不了關係[30]:14。

RobertPhilip[譯名請求]認為,「現在聽起來不錯的,當時(指早期音樂)聽起來也應該不錯」這樣一昧追求「史實」的看法,實在過於馬虎;在此一盲目的追尋過程中,往往忽略了現代演奏法的價值[31]。

英國哲學家羅傑·斯克魯頓在其著作《音樂美學》(TheAestheticsofMusic)中提及,「(復古的)風格將過往以一種虛偽的學術性孤立起來,使音樂學凌駕於音樂,將巴赫與當代作曲家們貶為純粹的聲學效果。

『本真』演奏如此氾濫,猶如現代博物館一般使人反感。

⋯⋯(早期作品)淪為『本真』濾鏡後的喬裝之作,其真實面目自此不見天日。

」[32]PeterHill[譯名請求]認為,「在所有『早期音樂』的論述中,對於本真性的看法都有所偏誤。

試圖以過去的方式理解過去,這絕對是現代僅有的謬誤。

」[33]指揮家徐頌仁主張,「這種被稱為絕對忠實於作品的詮釋,事實上也是不可能。

⋯⋯樂器及樂團編制之不同,音響條件與聽眾之對象也不同,何況當時的演奏還富於即興式的發揮,加上讀譜習慣之不同,縱使我們今日想要忠實地把它重現似地演出,也幾乎不可能;還容易流為索然無味的執著。

」[34]在這類聲音中,最有力的一位是著名音樂史學者理察·塔魯斯金,其明白主張了20世紀的「復古」乃是現代主義的產物[35]。

LydiaGoehr[譯名請求]在其著作TheImaginaryMuseumofMusicalWorks:AnEssayinthePhilosophyofMusic[譯名請求]中,對「復古風格」的正反觀點做了檢討與整理[36]:279。

她主張復古風格的興起源自19世紀下旬,隨著演奏技術的進展,對早期音樂的詮釋探討也應運而生。

Goehr並且將復古風格的論辯總結為兩點:忠於詮釋,或者忠於作品[36]:279。

Goehr認為,古樂復興運動旨在提供新的可能性:「使我們在既有的規範下找到音樂詮釋的新可能。

」[36]:284現今,採復古風格的詮釋者們在重視歷史研究的同時,對於「復古」與否的誤區也更加謹慎地處理,上述的論辯則仍在繼續。

著名人物編輯 演藝團體編輯 古樂學院樂團 TheAustralianBrandenburgOrchestra 英國巴洛克獨奏家樂團 LaChapelleRoyale 維也納古樂合奏團(英語:ConcentusMusicusWien) 國家古樂合奏團 TheEnglishConcert 弗萊堡巴洛克樂團 TheHanoverBand MusicaAntiquaKöln 革命與浪漫樂團 TavernerConsortandPlayers指揮編輯 約翰·艾略特·加德納 賴因哈德·戈貝爾 尼古勞斯·哈農庫特 菲利浦·赫爾維格 克利斯朵夫·霍格伍德 唐·庫普曼 羅傑·諾林頓 AndrewParrott 特雷沃·平諾克 約迪·薩瓦爾相關活動編輯 因斯布魯克古樂音樂節(英語:InnsbruckFestivalofEarlyMusic)注釋編輯 ^須留意的是,當代樂器的再製固然參考了既有的尺寸、材料與工法,但畢竟無法在意義上真正重現當時的樂器。

在演奏法方面,包括對當時的節奏型態、裝飾音型、音樂即興的考據與應用等,都是歷史考證中復古風格的重要科目。

^比起「原初樂器」(originalinstruments)的說法,「當代」被認為更加周全,前者則逐漸少用[3]。

^相較於演奏再製樂器,本真樂器的演奏被認為更「忠實」於原著,企求在聲響上盡可能地「還原」作曲家所聞。

^將男童童聲與瑪麗亞·卡拉絲的美聲唱法做一對照,或可比擬音色的巨大差異。

現今,古樂風格的演唱者即使使用抖音,亦是廣而不明顯的抖音為主。

參考資料編輯 參照 ^1.01.11.2Lawson&Stowell1999,第17-18頁. ^2.02.1Hunter,Mary.27.Historicallyinformedperformance.Greenwald,HelenM.(編).TheOxfordHandbookofOpera.OxfordUniversityPress.2014:606–8[2018-03-03].ISBN 9780199714841(英語).  ^3.03.1WhatisEarlyMusic?.HistoricallyInformedPerformance.[2020-10-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6)(英語).  ^Fabian,Dorottya.TheMeaningofAuthenticityandTheEarlyMusicMovement:AHistoricalReview.2001-12-01[2018-03-03].  ^5.05.1F.V.Grunfeld.巴羅克的霞輝:一個奢侈、智慧、華麗的年代(1).吳心柳(編).音樂與音響第四期.由張先信翻譯.台北市.1973年10月.  ^Silvela,Zdenko.ANewHistoryofViolinPlaying:TheVibratoandLambertMassart'sRevolutionaryDiscovery.Universal-Publishers.2001[2018-03-05].ISBN 9781581126679(英語).  ^7.07.1Lawson&Stowell1999,第18-19頁. ^Schippers,Huib.FacingtheMusic:ShapingMusicEducationfromaGlobalPerspective.OxfordUniversityPress.2009[2018-03-05].ISBN 9780199701933(英語).  ^Wilson,Nick.TheArtofRe-enchantment:MakingEarlyMusicintheModernAge.OUPUSA.2013:76[2018-03-02].ISBN 9780199939930(英語).  ^Waleson,Heidi.Super-conductor:JohnEliotGardiner.Billboard(NielsenBusinessMedia,Inc.).1996-09-07[2018-03-06](英語).  ^Knights,F.AfarewelltoMusicaAntiquaKoln.EarlyMusic.2013-02-01,41(1):173–174.ISSN 0306-1078.doi:10.1093/em/cas166(英語).  ^PhilippeHerreweghe.www.concertgebouworkest.nl.RoyalConcertgebouwOrchestra.[2018-03-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5)(en-EN). 引文格式1維護:未識別語文類型(link) ^Zwartz,Barney.FreiburgdeliversrarechancetohearBeethoven'sgeniusmature.TheSydneyMorningHerald.2020-03-12[2020-04-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4).  ^JohnEliotGardiner'sHistoricalBeethovenAtCarnegieHall.NPR.NationalPublicRadio.[2018-03-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6)(英語).  ^Harpsichord–OrchestraoftheAgeofEnlightenment.OrchestraoftheAgeofEnlightenment.[2018-03-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6).  ^Kottick,EdwardL.AHistoryoftheHarpsichord.IndianaUniversityPress.2003[2018-03-06].ISBN 978-0253341662(英語).  ^Moses,DonV.;Jr,RobertW.Demaree;Ohmes,AllenF.FacetoFacewithOrchestraandChorus,Second,ExpandedEdition:AHandbookforChoralConductors.IndianaUniversityPress.2004:49[2018-03-06].ISBN 978-0253110367(英語).  ^AlexBoekelheide,"MakingWayforBeautifulMusic(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USCNews(2005-10-02,accessed2014-01-20). ^Haskell,Harry.TheEarlyMusicRevival:AHistory.CourierCorporation.1988[2018-03-06].ISBN 97804862916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7)(英語).  ^BrianBlood,"TheDolmetschSto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DolmetschOnline(2013-09-26,accessed2014-01-20). ^21.021.1Malafronte,Judith.VibratoWars(PDF).www.earlymusicamerica.org.EarlyMusicAmerica.2015[2018-03-06].(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8-03-06).  ^Stark,James.VocalTremulousness.BelCanto:AHistoryofVocalPedagogy.UniversityofTorontoPress.2003:150[2018-03-06].ISBN 9780802086143(英語).  ^Countertenor.OrchestraoftheAgeofEnlightenment.[2018-03-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6).  ^Mattheson1739,[頁碼請求]. ^ColinLawsonandRobinStowell(eds.),TheCambridgeHistoryofMusicalPerformance(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2):[頁碼請求]. ^Kirkpatrick,Ralph.InterpretingBach'sWell-TemperedClavier.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1984.[...]toooftenhistoricalauthenticitycanbeusedasameansofescapefromanypotentiallydisquietingobservanceofestheticvalues,andfromtheassumptionofanygenuineartisticresponsibility.Theabdicationofestheticvaluesandartisticresponsibilitiescanconferacertainillusionofsimplicityonwhatthepassageofhistoryhaspresentedtous,bleachedaswhiteasbonesonthesandsoftime.  ^Waleson,Heidi.Super-conductor:JohnEliotGardiner.Billboard(NielsenBusinessMedia,Inc.).1996-09-07[2018-03-06](英語).  ^JohnEliotGardiner:WhytheWord"Authentic"BothersHim.YouTube.CarnegieHall.2015-03-24[2018-03-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4).  ^2015-02-20T00:00:00+00:00.Didearlystringplayersusecontinuousvibrato?.TheStrad.[2020-05-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4)(英語).  ^30.030.1Leech-Wilkinson,Daniel.EarlyMusic,vol.12,no.1.Whatwearedoingwithearlymusicisgenuinelyauthentictosuchasmalldegreethatthewordlosesmostofitsintendedmeaning.1984.2.Historicalresearchmayprovideuswithinstruments,andsometimesevenquitedetailedinformationonhowtousethem;butthegapbetweensuchevidenceandasoundingperformanceisstillsogreatthatitcanbebridgedonlybyalargeamountofmusicianshipandinvention.Exactlyhowmuchisrequiredcaneasilybeforgotten,preciselybecausetheexerciseofmusicalinventionissoautomatictotheperformer.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RobertPhilip,EarlyRecordingsandMusicalStyle:ChangingtastesininstrumentalPerformance,1900-1950(Cambridge,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2),p.239. ^《音樂美學》,1997年,p.448 ^PeterHill,"'AuthenticityinContemporaryMusic,"TempoNewSeriesno.159(1986.12),p.2. ^徐頌仁.音樂演奏的實際探討.全音樂譜出版社.1987:7.  ^Taruskin,Richard.TextandAct.LastThoughtsFirst(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5:5.Whatwehadbeenaccustomedtoregardashistoricallyauthenticperformances,Ibegantosee,representedneitheranydeterminablehistoricalprototypenoranycoherentrevivalofpracticescoevalwiththerepertoriestheyaddressed.Rather,theyembodiedawholewishlistofmodern(ist)values,validatedintheacademyandthemarketplacealikebyaneclectic,opportunisticreadingofhistoricalevidence.[...]'Historical'performerswhoaim'togettothetruth'...byusingperiodinstrumentsandrevivinglostplayingtechniquesactuallypickandchoosefromhistory'swares.Andtheydosoinamannerthatsaysmoreaboutthevaluesofthelatetwentiethcenturythanaboutthoseofanyearlierera.  ^36.036.136.2Goehr,Lydia.TheImaginaryMuseumofMusicalWorks:AnEssayinthePhilosophyofMusic.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2.  來源Lawson,Colin;Stowell,Robin.Theapplicationofprimarysources.TheHistoricalPerformanceofMusic:AnIntroducti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9:17–18[3March2018].ISBN 9780521627382(英語). 延伸閱讀編輯 Badura-Skoda,Paul.1993.InterpretingBachattheKeyboard,translatedbyAlfredClayton.Oxford:ClarendonPress;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ISBN 0-19-816155-7(cloth);ISBN 0-19-816576-5(1995pbkreprint).(TranslationofBach-Interpretation:dieKlavierwerkeJohannSebastianBachs.Laaber:Laaber-Verlag,1990.ISBN 3-89007-141-4.) Dart,Thurston.1954.TheInterpretationofMusic.London:HutchinsonandCo. Dolmetsch,Arnold.1915.TheInterpretationoftheMusicofthe17thand18thCenturiesRevealedbyContemporaryEvidence.London:Novello. Donington,Robert.1963.TheInterpretationofEarlyMusic.London:FaberandFaber. Hubbard,Frank.1965.ThreeCenturiesofHarpsichordMaking.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ISBN 0-674-88845-6. Kenyon,Nicholas(editor).1988.AuthenticityandEarlyMusic.Oxfordand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ISBN 0-19-816152-2. Kivy,Peter.1995.Authenticities:PhilosophicalReflectionsonMusicalPerformance.Ithaca:CornellUniversityPress.ISBN 0-8014-3046-1. Leech-Wilkinson,Daniel.1992."TheGood,theBadandtheBoring".InCompaniontoMedieval&RenaissanceMusic,editedbyTessKnightonandDavidFallows,[頁碼請求].London:J.M.Dent.;NewYork:SchirmerBooks.ISBN 0-460-04627-6(Dent);ISBN 0-02-871221-8(Schirmer).Paperbackreprint,Oxfordand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7.ISBN 0-19-816540-4.Paperbackreprint,Berkeley,Calif.: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7.ISBN 0-520-21081-6. Mattheson,Johann.1739.DervollkommeneKapellmeister,dasist,GründlicheAnzeigeallerderjenigenSachen,dieeinerwissen,können,undvollkommeninnehabenmuss,dereineKapellemitEhrenundNutzenvorstehenwill.Breslau:[s.n.];Hamburg:Herold.Facsimilereprint,editedbyMargareteReimann.DocumentaMusicologicaReihe1:ruckschriften-Faksimiles5.Kassel:Bärenreiter,1954.Studyeditionwithnewlytypesettextandmusicexamples,editedbyFriederikeRamm.Bärenreiter-Studienausgabe.Kassel,Basel,London,NewYork,Prague:Bärenreiter.ISBN 3-7618-1413-5. Milsom,David.2003.TheoryandPracticeinLateNineteenth-CenturyViolinPerformance:AnExaminationofStyleinPerformance,1850–1900.Aldershot:Ashgate.ISBN 0-7546-0756-9. Milsom,David.2011.ClassicalandRomanticMusic.Thelibraryofessaysonmusicperformancepractice.Aldershot:Ashgate.ISBN 0-7546-2859-0. Parrott,Andrew.2000.TheEssentialBachChoir.[N.p.]:TheBoydellPress.ISBN 0-85115-786-6. PeresdaCosta,Neal.2013.OfftheRecord:PerformingPracticesinRomanticPianoPlaying.NewYork:OUP.ISBN 0-1953-8691-4. RobertPhilip,1992EarlyRecordingsandMusicalStyle:ChangingtastesininstrumentalPerformance,1900-1950.Cambridge,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ISBN 9780521235280 Rosen,Charles.1997.TheClassicalStyle,secondedition.NewYork:W.W.Norton.ISBN 0-393-31712-9. Rosen,Charles.2000.CriticalEntertainments.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ISBN 0-674-00684-4. Toft,Robert.2013.BelCanto:APerformer'sGuide.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ISBN 978-0-19-983232-3. Toft,Robert.2014.WithPassionateVoice:Re-CreativeSinginginSixteenth-CenturyEnglandandItaly.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ISBN 978-0-19-938203-3.參見編輯  古典音樂主題 藝術的本真性(英語:Authenticityinart) 音樂會調律(英語:Concertpitch) 當代音樂復興(英語:Earlymusicrevival)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復古風格演奏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復古風格演奏&oldid=72580625」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