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的概念 - 臺北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可見經絡學說涵蓋了早期人類對人體的解剖與生理概念,唯因時代背景,語言文字的不同,使經絡學說似乎異於現代的神經體液調節系統。
然而人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
:::
文獻摘要
針灸醫學的歷史回顧與展望
針灸與中國自然哲學
經絡的概念
針灸在西醫醫療體系的輔助角色
針灸減重
腦中風住院病患中醫會診輔助治療
中醫癌症觀
對於『保產無憂方』(十三味,十三太保方,安胎飲)適應症及使用時機的建議
植物性雌激素(賀爾蒙)對改善婦女更年期症狀是否有效益
科學化現代醫學語言證實中藥改善眼乾口渴
淺談失眠的中醫論治
年節食補的中醫養生之道
:::
首頁
>
文獻摘要
>
經絡的概念
經絡的概念
A-
A
A+
經絡的概念
臺北榮總傳統醫學科陳方佩主任
*前言:
『任何一個民族要想站在世界科學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
--恩格斯--
中國醫藥學歷史悠久,內容非常豐富,主要的原因是,它的理論體系早在2000年前即已建立,而且十分完備。
以至於今日不論我們如何拉近西方醫學的強大儀器技術,來掙扎翻滾,仍舊擺脫不了中國醫學的理論架構,就是明証。
1970年以來,針灸熱潮在世界各地方興未艾,成為另類醫學中的主流,針刺與灸法其實只是治療方法,其理論則是根源於經絡學說。
什麼是經絡學說?「靈樞,海論」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
」『難經』則說,「經脈者,行氣血,通陰陽,以榮于身者也。
」可見經絡學說涵蓋了早期人類對人體的解剖與生理概念,唯因時代背景,語言文字的不同,使經絡學說似乎異於現代的神經體液調節系統。
然而人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不論古、今、中、外,人類都具有一樣的形體,當然不可能出現互不相干的解剖生理系統。
也就是說長遠來看,古代與近代的學說必然會日趨結合,成為更完整的面貌。
本文即由針刺治療談起,對經絡學說由古到今作概略的介紹。
在試圖明瞭經絡的實質前,是否可將經絡系統定位在概念或學說上,以便包容有形與無形兩種境界,裨助於我們思考未來的經絡研究。
*古典醫書概介:
有很長的時間,我們都將「黃帝內經」視為我國最早的一部醫學著作。
其內容分為「素問」與「靈樞」兩部,每部各九卷八十一篇,闡陰陽之祕,窮生剋源,自精、氣、神,到臟腑、衛氣、營血,針刺經絡,和治病,包羅萬象,誠為曠世之鉅作。
由於年代久遠,又是託黃帝與岐伯的對話形成,其實文字艱澀,語意奧遠,各章節間也無甚連貫,雖有唐代以來的註解,至明朝仍覺得「索解殊難,讀不終篇」,更遑論整體觀念。
今天因為考古學和歷史學的進展,推斷「黃帝內經」一書應是在漢朝由劉向劉歆父子搜集以往醫書編纂而成,自此我們才說,中國醫學至少有2000年的歷史,這就是拜考証學之賜。
確定了內經的時代,是很重要的,因為若真的是在黃帝時期(距今三千五百年以前)寫成,以當時的文字,哲學理論,如何領導夏、商、周朝的發展,實在令人存疑。
而且照理自秦朝起,書同文,車同軌的統一是中國文化上的大事,且焚書坑儒指令中又保存了醫書部份,應該不止一部醫書留傳至今才是!所以自漢朝以降才有內經的流傳,是合理的推斷,這裡製造了一個思考的空間就是,內經中繁雜的理論應是流傳自漢朝以前的發現!比如氣的概念,陰陽觀、五行論的演變,在「山海經」「尚書洪範篇」中似有蛛絲馬跡可循,夏朝的曆書,易經的源起等,以及由新石器時代到青銅器到鐵的應用,一些的幾何圖案、數字的觀念、天文星象的觀察,適可以提供相當的觀察資料,以使用於古代人類的生活,如同今日多學科的努力來提昇現代醫學能力,是相似的推論。
事實上,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墓中,真的發現了比內經要早的醫學內容,即今已由大陸整理考據發表的「馬王堆帛書」,計有「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和「五十二病方」,使得2000年來的古典經絡描述,有了更遠古的挑戰。
*經絡系統的形成
「中國之所以產生經絡這個概念並非突然天眼慧開瞬間生成,肯定是通過反復的臨床實踐,感到可能存在經絡,才會出現了經絡這種認識,我們應先找出經絡現象的開始,不然會一事無成的。
」
-間中喜雄-
內經中「靈樞九針十二原篇」對於正經和奇經八脈的走向與主治已描述的十分清楚,「經脈篇」中論述營氣由中焦發出周而復始,循環無端,所以走向由肺開始,沿大腸、胃、脾、心、小腸、膀胱、腎、心包、三焦、膽,最後肝脈走完,再接回肺脈,成為循環脈系。
奇經中的任脈走腹部正中,督脈則走背部正中線。
至於「本輸篇」則依原氣所發,經「井滎俞經合」的順序使十二經脈皆由指趾端為向心走法,這就與循環脈系成了經絡學說中一直存在的矛盾。
至於穴道與經絡的關係,固然傳說是用砭石在身體疼痛部敲打,發現有氣傳播且能治病,而發現穴道。
使用砭石應是十分古早的事情,但是馬王堆帛書中的十一條脈只有走向,沒有穴道,也沒有針法(只有灸法),在內經記載也只有160個穴名,至晉甲乙經時增為349穴,到宋朝王惟一鑄銅人時有354穴,到清朝再增為359穴,後來補上兩穴,成為今日我們目前版本中的361穴名。
可見有經絡的走向在先,穴道倒可能是由體表部位名稱經傳播變成了穴道名稱的。
今以為穴道是通調經絡之特殊氣聚之所,治療學上也有稱「以痛為俞」者,所以將重點放在穴道本身的特殊結構與功能上去探討,有報導就發現到身體有病變時,相應穴位的皮膚溫度、皮膚阻抗和皮膚電位等指標,都會發生改變。
實則經外奇穴至今已發現二、三千個以上,加上耳朵頭皮部都有自行發出的反射性新穴系統,郤沒有新的經絡形成,所以數學觀由點連成線的說法,並非是經絡形成的道理。
另有一個問題是何謂「經」何謂「絡」?他們是相同的,還是各有定義,如照內經的文義:「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並可由絡脈的色澤來診病,可見應指血管而言。
但現今學者仍以物理性來看線條,即以為人體上縱行的主幹為經或經脈,橫行的支線則為絡或絡脈,而合稱為經絡,有如地球上的經線和緯線來定位一般。
此時絡脈變成不知定位在何處又無名稱的橫線,與內經中絡脈有十五,與正經合為二十七氣的說法,是不符合的了。
*經絡與臟腑的關係
為什麼12正經是用臟腑作名稱?固然將四肢軀體、頭部體表的氣血與體內的五臟六腑視為相通的,這種經絡學說應是一種生理學上的創見,也是事實,只是如何發現體表排列有序的經絡,又如何發現其與體內內臟有特定方式相通,這在內經中倒沒有解釋,也成為後世子孫如我們,最難以弄明白之處。
事實上,這12條正經的走向,是按照陰陽來分部的,如肺經為手太陰,由胸部走向指尖,大腸經為手陽明,由指尖走向頭部,胃經為足陽明,由頭部走向趾端,脾經則為足太陰,由趾端走向胸部。
接下來,心經為手少陰,由胸走手,小腸經為手太陽,由手走頭,膀胱經為足太陽,由頭走趾,腎經為足少陰,由趾走胸;再下來心包經為手厥陰,由胸走手,三焦經為手少陽,由手走頭,膽經為足少陽,由頭走趾,肝經為足厥陰,由趾走胸,與肺經相接。
...要注意的是這12正經固然是古文明史上最初的循環觀(哈維的血液循環是在17世紀提出),但只是在身體之一側循環(皆由中焦之氣起),所以左右雙側共有24條線,前後正中線為任督兩脈,在會陰和口唇部起止,與12正經只能利用會穴來相交或相通。
絡的數字謎與相對觀
由上可知,12正經大量運用了陰陽相對觀或對稱觀,即手或足各有6條線,手背3條屬陽,手腹3條屬陰,又各以內、外、中分布;足的6條則略異於手,是足內側有3條屬陰,足外側3條屬陽(分前外和背側),所以名稱上手足三陰分別為太陰少陰和厥陰,手足三陽則為太陽少陽和陽明。
乍看之下,這是把陰陽分為陰氣多或少,陽氣多或少,介於之間的,則又取名為厥陰或陽明,如此即可符合「天人地」「上中下」的三分法則。
使二分法的陰陽、上下、手足、腹背,可以多一種分類。
就數學的演變而言,由無極到太極、到兩儀、到四象,似乎雷同於由0 到1、到2、到加倍(或對稱)的4、再到8、一般,那麼由於由2到3的出現,就可以加倍到6、到12,也就是雷同12經的分布,而12又是12月份、12星座、12生肖的一種原始數字分類,可能12經絡的數字觀真是由此而來,且臟腑也已知為五臟五腑後加上三焦與心包,適足以作內臟與體表同氣相通之基礎。
內經真的沒有解說過形成這些數字的道理,也讓我們只有一直猜謎似的以為,難不成這麼完備的循環12經是由於外星人建立的?因為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呼吸系統中的肺臟,竟有一股無形的氣會貫流到手臂上,而且可以由不同的穴道來調控肺臟的功能,這是由何種線索找到呢?另外,如膽囊這麼一個小小的器官,說不上什麼特別的功用(承接膽汁為主),竟有氣血通到身體側面由頭頸到腿外側到第四趾,其上還需44個穴道來調節這小小的膽囊嗎?(肺臟這麼大,功能這麼多,也才11個穴道呢!)再者,三焦是個功能性的名詞,有說是通調水道,或是系膜、或是淋巴類的組織,一種並不確定是什麼氣血的「名稱」,也會在手臂上有條循行線?諸如此類,很多不明所以的語詞在內經中比比皆是,二千年來無人能清澈的解釋,只有一切歸為「內經上記載」,或「老祖宗的智慧」,任信者信之,不信者就束之高閣擺一邊去。
但是今日不同,經絡的概念已廣泛應用於中國醫學的名種領域,如針法、灸法、拔罐、刮痧、放血、甚至中藥的歸經等等,針刺的療效在世界各地亦皆時有所聞,如果經絡的道理不通,針刺的效果又如何解釋?所以經絡到底是什麼,必需要澄清,或是証明是對的,是存在的才行。
自1950年代開始,在電學的帶動下,循經感傳現象的研究,就開啟了近代經絡研究的先河。
*近代對經絡的研究
『現代科學中的很多思想,往往在我們今天能夠以精確的方式表達之前,就被我們的祖先注意過。
』
--金觀濤--
1820年代,法國Sarlandiere 使用電刺療法(electro-puncture),1836年另外兩個法國人則介紹了針刺(Acupuncture )和電針療法,這大概是西方創用Acupuncture 這個字的最早記載。
1930年代,日本的清小芳太郎便設計出經穴探測儀,50年代初期,日本中古義雄首先測量人體體表的低電阻點,發現恰好可聯出26條線(左右對稱24條,正中前後共2條)稱為良導絡。
1958年大陸也開始研究,發現低阻點的阻抗,一般為80-100千歐,其周圍非低阻點的阻抗值則在600千歐以上,對比非常清楚,且低阻點的分布基本上是循經的,90%的低阻點都分布在經脈線上。
問題是,這些低阻點並不是連續不斷的,與有氣血流通的概論,仍有出入。
日本學者認為,良導絡的產生與交感神經系統有關,也有人認為是角質層較薄之故。
1963年韓國的金鳳漢報告找到了所謂的「鳳漢小體和鳳漢管」,但是大陸學者們進行了大量的探討,仍未能發現穴道或經脈線上有什麼特殊的實體結構。
暨然沒有結構上的特異,還是只能由現象或功能上來研究,由60年代到80年代,大陸方面作了很多利用穴位注射放射性核素示蹤的方法來檢測經脈循行,發現在四肢有78%的符合率,並推測與靜脈循環有密切關係,目前則仍難下定論。
*循經感傳現象
由於酸麻脹沉重的「得氣」感覺,在針刺時是很重要的指標,這種感覺往往會沿經脈而有上行或下行的情形,目前大陸將此種情形定名為「循經感傳現象」,即是指以亳針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時,受試者主觀上所感受到的一種酸、脹、麻等特殊感覺,並沿著古典經脈的路線循行游走的現象。
在台灣我們聽說過祝總驤先生,以叩擊法聽出經脈的高振動音性,此法施於動物和植物上一樣可找到經脈。
四肢感傳路線與古典的經脈路線幾乎完全一致,在軀幹部常有偏離,在頭面部則變異更大。
70年代大陸普查的結果發現,循經感傳現象在人群中的出現率為15-20%,但其中感傳顯著型者不及1%。
1977年,北京証明在刺激穴位時,若給予叩擊或進入靜功態,可激發隱性感傳現象,在人群中可達70%-100%的比率。
根據「金針之魂」一書所載,大陸方面不止探討了14經脈的隱性或顯性感傳,同時利用感傳現象,探討了我們最好奇的經脈與臟腑關係。
如刺激胃經厲兌或足三里穴,有感傳者的胃電圖變化加大,無感傳者則波幅減弱,二者差別顯著。
當膽經胃經肺經和大腸經出現感傳現象時,受試者的腸鳴音變化明顯。
刺激腎經的內至陰和膀胱經的承山穴時,感傳顯著者的排尿量也明顯高於無感傳者。
※神經生理學對經絡的看法:
『中國的思想,對于那些想擴大西方科學範圍和意義的哲學家或科學家來說,始終是個啟迪的源泉。
」
--普里戈金--
循經感傳是一種主觀感覺現象,所以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它的形成必然包括從周邊感受器,傳入神經和中樞神經系統,各個環節的全部過程,目前的爭論是,到底是周邊感受器有循經的特異性,還是一切由中樞系統的特化來感知?據推測,因為循經感傳為一種穩定的生物現象,它必然是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很可能在中樞系統的某些部位留下牢固的痕跡,或形成某種特定的功能聯繫(稱為經絡模式,或經絡構型),然而事實上,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和結構都高度依賴于周邊傳入信息和靶組織的狀態,沒有周邊糸統的實質過程,就不會有中樞特定聯系的反映或投影,因此1987年大陸的胡翔龍和吳寶華就提出了「以周邊循經過程為主導的周邊中樞統一論」的假說。
可見的周邊經絡現象,如循經皮膚病(1950年法國提出),循經出現的紅線、白線、皮丘帶和皮下出血帶等( 1970年代大陸有346個病例)。
據北京李定忠表示,這可能是由于真皮層毛細血管擴張和通透性改變所致,這些當然與自律神經系統的調節有關。
所以張保真在1980年提出了「軸索反射接力聯動假說」,透過神經纖維和肥大細胞組成的長鏈來傳送經脈的信息,並因與血管相關,所以出現了皮膚上的徵兆。
我們再來看看對於經絡與臟腑之間聯系的現代生理解說。
今日知器官功能的神經調節可以通過長反射或局部反射完成。
長反射要通過中樞系統(含感受器,傳入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五個環節),反射弧較長,局部反射只通過器官內的神經叢即可實現。
針刺穴位時,局部損傷產生的反應使游離神經末稍發生局部短反射,連續推進,就可出現經絡現象,而隨傳入神經進入中樞,上升為意識,從而形成循經感傳,在大腦皮質相應點興奮,便是長反射了。
日本后藤道雄首先發現針刺背上俞穴可反射性減少相關的內臟疼痛。
1962年石川太刀雄發現機體存在有內臟-體壁血管反射。
他們父子兩代的研究提出:
內臟--皮膚關聯(reference):當某內臟受到刺激時,經傳入經神、)入脊髓後角,可引起相關節段的皮膚感覺過敏。
皮膚--內臟反射(reflex):當刺激不同皮膚分節部位時,可引起相應內臟器官的功能改變。
有人對12條經脈和324個穴道研究發現,99.6%的穴位與脊髓神經或腦神經的分支密切相關,如心包經與正中神經,肺經與肌皮神經等。
身體不同部位的穴位其深部感受器也不完全相同,如足三里、合谷以肌梭為主,承山以腱器官為主,昆崙具有更多的環層小體,印堂或百會則為游離末稍。
穴位的神經分布和相關臟器的神經分布屬于相同的脊髓節段,隨著胚胎的生長與分化,無論形態上如何改變,功能上仍保持原屬節段領域不變。
由胚胎學來看,胚胎早期胚體由40對體節沿胚中軸連接而成,每一分節均由體軀部、內臟部和神經節段,三部分組成。
體軀形成未來的四肢和軀,故可在體表上劃分出有規則排列的皮節區。
在一個原始分節內,由神經節段向體軀和內臟分別發出體軀神經和內臟神經。
以後隨著胚體的生長和分化,形成複雜的神經叢,但功能上仍然保留了節段性的支配關係。
這種體表--內臟相關的推理,為經脈--內臟的相關性提供了另一種解說。
*生物電性與經絡的關係
『我們愈是精密的研究各種極不相同的自然過程,就愈多的發現電的蹤跡。
』
--恩格斯--
德國的Voll醫師,提出在穴位上進行無針電刺激療法,現更用于診斷,預防和測定藥物的效力,因此有人認為經絡實質上是人體內的電通路,從組織器官發出的電流沿著特殊的電通路行走,縱橫交錯,遍布全身,形成經絡系統。
由于體內任何組織都可以導電,所以有心電圖、腦電圖、肌電圖等的記錄,經絡亦然,國內物理專家和王維功教授經由對脈學的動力研究,也發現體內器官確實有不同的振動頻率,如腎的諧振指數為2,肝為1等,刺激四肢上的穴道就可以偵測到明顯的脈波變化。
張秉武從電磁波的生物學效應和磁場的角度來看經絡,所以把「內氣」看成是人體內的電磁波,經絡則是傳輸電磁波(以紅外線微波為主)的波導系統。
由能量觀點來闡述氣在經絡內循行的說法,似乎較能為經絡看不著,撲不著的特性下註釋,在台灣自1982年以來,相當引起某些學者的興趣,目前也有能量醫學會的成立,但是與前述經絡感傳到神經體液論的研究,似乎較不在意實質組織的探討,或許也是一種符合陰陽觀的結果,即有形世界與無形世界總是相輔相成的,也就是今日物理界介入醫學,世界再一次的証明。
*系統論與認識論:
『最偉大的東西是世界上最簡單的東西,它和你自己的存在一樣簡單。
』
--辨喜(19世紀印度哲學家)--
現代眼光來看,經絡學說是以系統和整體的觀點看待人的生命活動,強調人體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合作與抑制,及與外在環境的統一平衡,是從客觀角度闡述人體功能的過程,這種系統理論的產生和運用,揭示了客觀物質世界的本質聯繫和運動規律(靜與動)現今的系統論指出,決定系統功能的條件,除了組成要素外,各要素的不同排列組合也會改變系統的功能,亦即結構不同,功能也不同,經絡是身體功能的調控系統,對其實質結構的研究是拜系統論的指引。
所以現代科學的發展與中醫幾千年的哲學思想已有結合的傾向。
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就是由現象到本質,從不甚深刻的本質到更深刻的本質的無限深化的過程,這是現今認識論的觀點,經絡學說具主觀感覺(循經感傳)與客觀存在(神經體液系統)的關係,人的主觀感覺的可靠性是無可懷疑的,感覺是客觀現實的主觀映象,否定了感覺的可靠性就等於否定了認識客觀事物的可能性。
列寧說過:「感覺給人們揭示客觀的真理,我們的感覺是主觀的,可是它的基礎或原因是客觀的。
」
兩千多年前我國的先賢能夠建立起經絡學說這樣一個有充分實踐根據和高度概括的理論體系的確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
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時代的限制,因此歷代典籍中有關經絡的一些具體描述和闡釋,也難免有些混淆不清,牽強附會之處,我們應該「歷史地」看待這些問題。
客觀世界是在不斷的發展,人們的認識也在不斷的發展和深化,我們不是簡單的回到歷史,而是要沿起著認識的螺旋與多學科各方面的資料一起上升到更高層次。
*如何銜接歷史與未來
『科學理論通常的命運是:開始它被當作異端邪說,後來又成為一種迷信。
』
--赫胥黎--
我們不能僅止於對古代先哲的頌揚,更重要的是要從中得到啟迪,西方醫學在希臘時代(西元前五、六百年)即因對存在提出過原子論,中國古人也用「氣」這個觀點來討論存在,討論本質。
西元二世紀時蓋倫的解剖學,一直為西方之聖典,直到十六世紀的維薩留斯,提出更正確的修改時,曾被斥為大逆不道,十七世紀的哈維修正蓋倫學說,將心臟打出動脈血,流到微血管由靜脈流回心臟,到肺再回心臟的循環論提出時,也曾不見容於當時社會。
而對原子論的進一步明証,務須到顯微鏡的發明以後,到量子力學的提出,才有今日分子生物學的高科技發展。
可見一個實質的發現,一定先有理論的基礎,西方的科技曾經過了長久的黑暗中世紀才逐漸大放異采,中國人的科學世界不同,數千年前的氣或經絡觀念一直沿用至今,不曾中斷。
中國的人民受到幾千年來傳統文化的熏陶,對中醫中藥廣泛的傳頌,對各種經絡現象的耳聞目睹,所以思路中一直視其為古老的東西難以改變。
反倒是西方學者在初初領略中醫理論時,反以一種期待創新的心情來看待。
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古人所以用經絡來論人體之解剖生理功能,其實也是力圖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出解釋。
雖然人類出現在地球上已有四百萬年以上的時間,但對生理現象的描述最早也不過五六千年前(有文字記述以來),如果人類的形體外觀數百萬年不曾改變,歷代對人體所作的觀察也不應有太多的不同才是。
人類有眼耳鼻口手足軀體的外觀,就是有神經、血管、體液、肌骨、內臟系統的內在功能,這是不變的事實,只是時代不同,文字有限而已。
所以內經中已描述到血管或神經的現象,描述由口吃食物後,藉經絡氣血來輸布營氣,濡養關節,排泄清濁,並藉營衛氣來保健強身,這些都是人類的基本行為,但在現今也都已有更詳盡的觀察和研究了。
所以我們不應該拘泥於古人的一字一句,而應抓住經絡學說的精髓,進一步以多學科的合作來發展。
也就是說,古代先賢可能只是在理論上或概念上給我們指點了方向,以及提供了許多思考上的線索,如何以現代語言來詮釋,就是我們的任務了。
*結語:
『有一種比海洋更大的景象,這便是天空。
有一種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這是人的內心活動。
』
--雨果--
我們不能要求古人改變他們當時的觀察與認知,我們自已也不可能改變過去已經發生過的歷史或傳說,但在現代,我們可以有自已的看法與假設,這才是我們所能做的,所以本文的結論是:
一、
經絡學說其實是一種高度蓋括性的概念,真正的源頭還不甚明朗,所以近代的任何發現均可以填充其實質推論。
二、
因中國醫學的源起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而由於歷史太過久遠太過原始,所以觸及了人生的基理,為萬事之本始,所以一理通而萬理通,所以無所不容,所以顯得空泛,使現代的我們難以下定義,難以定其細節。
三、
原始哲學自西元前六百年的泰利斯至今,終於走進了微分子之境,如果今科學家有心使人類能重回以高遠的宏觀視野來看待人類生活的整體,恐怕也要耐心等待時間的變數。
四、
循經感傳現象使我們再一次重視中樞系統(意念)對自律神經系統的影響,為古語「以意帥氣」的現代解釋導出了思考與研究方向。
五、
蓋倫和亞里斯多德一般,相信「任何構造都有其特殊功能,也是此構造存在的理由」,科學就是對觀察事物的描述,人類形體的存在已有四百萬年左右,如果形體不變,功能也必然如往,古今所差別者是因為時代與語言文字不同所致,而唯一能貫穿古今之文字距離者,也只有無形的思想或理論思維能力。
最後更新:
2020/10/2307:56:02
延伸文章資訊
- 1經絡系統簡介 - 介良中醫診所
經絡是什麼呢? · 人體的經絡系統主要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 · 五臟 · 十二經脈的陰和陽,又根據陰陽氣的盛衰分為三陰和三陽。
- 2中醫原理之經絡系統(一) - 每日頭條
經絡系統,由經脈、絡脈、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所組成。經絡在內能連屬於臟腑,而在外則連屬於筋肉、皮膚。因此經絡聯繫了身體各部,並為人體輸送氣、 ...
- 3經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經絡[編輯] · 經絡在 · 據《 · 1963年,北韓一位名為 · 在1990年代,在中國大陸政府的推動下, · 費倫教授是一個精於分子物理學的化學家,採取了非西方醫學主流的做法,首先放棄 ...
- 4中醫經絡系統
中醫認為人體有一個微妙的分佈系統負責傳送氣、血、津液等精微物質。這個輸佈網絡稱為經絡系統。它像一個巨大的網,將身體不同地方聯系起來,透過特定的途徑及時間, ...
- 5經絡與能量| 檢查項目 -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
古今中外,人類一樣都有相同的形體,不可能出現相異的解剖生理系統。 國際醫學科學研究基金會祕書長崔玖博士表示:「尤其以針灸的理論基礎『經絡系統』,最令人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