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頭皮腫瘤 - 天晟醫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表皮樣囊腫是頭皮非常常見的病灶。

表皮樣囊腫是一位於真皮層的堅實球形結節(firm, round nodule),大小可從幾釐米到數公分不等。

病灶常反覆發炎及流膿。

常見的頭皮腫瘤 長庚大學 醫學系六:張振榕編撰         中壢天晟醫療事業體系醫療副院長 兼 神經外科 主任   莊活力 醫師指導修訂 前言 許多病人常因在頭皮發現不明腫塊心生恐懼以為是腦瘤而來求診,臨床上頭皮常見的可疑腫塊成因相當多變,但彼此的臨床表現各有不同,因此需要詳盡的病史紀錄及理學檢查方能正確診斷.一般臨床常見的頭皮腫塊可分為囊腫 (cyst)、痣(nevi)、上皮腫瘤及黑色素瘤。

以下將對常見的各項成因加以整理及探討。

脂漏性角化病(Seborreic Keratosis) 日光性角化病(ActinicKeratosis) 皮下脂肪瘤(Lipoma) 表皮樣囊腫(Epidermoid Cyst) 殘留的腦膜膨出(Rudimentary Menigocele) 腦膜瘤外凸 基底細胞癌(BasalCellCarcinoma) 鱗狀細胞瘤 血管瘤   黑色素痣(Pigmented Nevi) 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良性腫瘤 脂漏性角化病(Seborreic Keratosis) 脂漏性角化病源於表皮基底細胞層的基底樣細胞(basaloidcellsofthebasallayeroftheepidermis)增生造成,屬良性腫塊,少有惡性變化。

一般又稱老年疣(senilewarts)。

脂漏性角化病在小孩極少見,通常好發於30歲以後。

典型的脂漏性角化病病灶分佈於頭皮、臉部、軀幹及上臂。

病灶與周圍正常上皮有明顯分界,會稍微凸起並呈現臘狀外觀,觸感柔軟,大小介於1mm到3cm間,顏色從棕褐色到黑色不等。

脂漏性角化病是一種自限性(self-limited)的疾病,即使不治療患者也可能自行痊癒。

當臨床上有無法確定診斷或影響患者外觀的情形時可考慮手術切除。

手術切除的方法包括:刮除術(curettage)、電燒法(electrodessication)及冷凍療法(cryotherapy)。

  日光性角化病(ActinicKeratosis) 顧名思義,此病主要是由於過度暴露在陽光下造成的,主要是陽光中的紫外線。

此病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前惡性腫瘤(premalignantneoplasm),約有10%-25%的日光性角化病會演變為惡性的鱗狀細胞癌及基底細胞癌。

病灶為與皮膚緊密粘接的邊界明顯、紅,褐至灰色的不規則角化丘疹,。

通常病灶會被一些乾燥的皮屑所覆蓋。

大小由1mm到1cm不等。

病灶轉為惡性的徵兆包含病灶硬化(induration)、發生潰瘍(ulceration)、發炎、出血或快速增大。

此病的可用1-5%的5-fluorouracilcream於患部局部塗抹,每天3到4次,持續2到3週。

對於懷疑惡性變化的病灶可施行選擇性手術切除(selectiveexcisionalbiopsy)。

  皮下脂肪瘤(Lipoma) 脂肪瘤由分化良好的脂肪組織構成。

體表脂肪瘤主要來源於皮下脂肪組織,多見於背部、臀部及四肢,為良性腫瘤。

多發性脂肪瘤的瘤體較小,直徑約1cm,診斷一般不需處理,單顆較大脂肪瘤宜行手術切除。

診斷依據:1腫塊常為單顆、生長緩慢、一般無症狀。

2.腫塊表面皮膚正常,觸診瘤體柔軟,成分葉狀,與周圍組織界線清楚。

3.術中發現腫瘤被膜完整,為分葉狀脂肪組織。

一般而言,直徑一公分以內的脂肪瘤一般不需處理。

當脂肪瘤較大或有礙外觀時宜行手術切除之。

表皮樣囊腫(Epidermoid Cyst) 表皮樣囊腫是頭皮非常常見的病灶。

表皮樣囊腫是一位於真皮層的堅實球形結節(firm,roundnodule),大小可從幾釐米到數公分不等。

病灶常反覆發炎及流膿。

表皮樣囊種的治療方法為簡單切除術,將囊種及其內層完全切除以避免復發即可。

   殘留的腦膜膨出(Rudimentary Menigocele)   發生在孩子剛生下來在頭部中線就有腫塊,約拇指大小, 不會消失,反而會隨年紀而變大,頭皮上不太會長頭髮, 還會形成醜醜的皺褶,這是因為孩子腦部發育時期, 一部份腦膜突出到頭殼之外,縮不回去, 雖然不像嚴重的腦膨出(參考越南阿福及菲律賓Mark), 但是因為腦部和腫塊有交通,引起腦膜炎的機會較大, 因此建議切除之,手術的方法是切除膨出物之外, 還要修補突出的腦膜.         腦膜瘤外凸 在少數腦膜瘤患者的頭皮上發現凸起的腫塊, 經過檢查發現是腦膜瘤長到頭皮來了,大多發生在中老年婦女.      惡性腫瘤 基底細胞癌(BasalCellCarcinoma) 基底細胞癌是最常見的皮膚惡性腫瘤之一,在頭皮也常發生。

基底細胞瘤源於表皮的基底細胞層細胞。

此病共有5種類型: 1.          珍珠丘疹型(Papulo-pearlytype):此型為臨床上最常見的基底細胞癌類型,病灶通常為一由珍珠白邊緣所包圍的結節(nodule)或潰瘍(ulceration)。

2.          囊腫型(Cystictype):這是第二常見的基底細胞癌類型。

病灶為界線分明的隆起病灶,病灶表面有肉眼或顯微鏡可見的圓形囊腫(round cyst)。

3.          硬化型(sclerosingtype):此型為界限不清、生長緩慢略帶紅腫及脫屑的硬化病灶,臨床上易與日光性角化病混淆。

4.          結疤型(Cicatricialtype):此型以邊緣擴散表現,被侵犯後的皮膚會呈現紙狀的疤痕(paperyscar)。

5.          色素沉積型(Pigmentedtype):此型最為少見,病灶可能呈現似珍珠大小的結節(pearlynodule)合併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積使病灶呈褐到黑色不等。

基底細胞瘤對治療的反應很好,整體治癒率可達98%。

一般建議採用手術切除並至少預留5mm的安全切除範圍以預防腫瘤對週邊組織的侵犯。

對於復發、過大或深度潰瘍的基底細胞瘤則可能需要切除部份頭骨、硬腦膜甚至腦組織,切除範圍的大小端看病灶侵犯的深度而定。

  鱗狀細胞瘤(SquamousCellCarcinoma) 在頭皮的鱗狀細胞癌並不常見,但是早期的診斷對該病的預後非常重要。

鱗狀細胞癌最常見的前區病灶即為前述的日光性角化病。

鱗狀細胞癌常以輕微硬化合併皮膚增生的病灶表現。

未經治療的鱗狀細胞癌通常會進展到出血或潰瘍。

當潰瘍逐漸惡化,病灶會被角質層或嚴重的痂皮所覆蓋,導致當病灶被觸碰時極易流血。

之後病灶不是變為類似菜花的蕈狀瘤就是變為浸潤深部組織的侵犯性腫瘤。

臨床上蕈狀瘤的預後比較好,也較不易遠處轉移。

一般來說,鱗狀細胞癌的治療仍以手術切除為主,病人需接受患部大範圍的切除手術,並預留1到1.5cm的安全範圍。

若臨床上出現可摸到的被侵犯淋巴結或腫瘤位置正好生長在淋巴結的上方,病人除接受大範圍手術之外,還需接受區域性淋巴廓清術,即用手術方法將被侵犯的淋巴節摘除。

除手術治療外,放射線治療也可用做第一線療法或輔助手術療法。

若病人的身體及臨床狀況不適合接受手術治療,單用放射線療法亦可達到相當好的治療效果。

黑色素痣(Pigmented Nevi) 黑色素痣是由位於皮膚內的黑色素細胞(melanocytes)增生所導致。

根據黑色素細胞增生位置的不同,黑色素痣又被分為3種不同的類型:交界型(junctional type)、真皮型(intradermaltype)、複合型(compoundtype)。

l. 交界型(Junctional Type) 此型增生的黑色素細胞侷限於真皮層與表皮層交界處(dermal-epidermaljunction),是年輕成人最常見的黑色素痣類型。

交界型黑色素痣為一邊界明顯而表面平坦、棕褐至深褐色的斑塊丘疹型病灶(maculopapular lesion)。

此痣為良性腫瘤,臨床上惡性變化少,但仍有可能。

若有大小變化、出血、疼痛、痂皮產生的情形則需手術切除。

2.真皮型(Intradermal Type) 此型增生的黑色素細胞位於真皮層內,為一柔軟、略微隆起的結節,表面常有毛髮生長。

惡性變化的機會極少,治療方法與上述相同,當有任何異常變化或影響外觀時可考慮切除。

3.複合型(Compound Type) 此型增生的黑色素細胞散佈於上述兩個位置都有,因此稱為複合型。

當有任何異常變化時可考慮切除。

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常位於暴露於陽光下的部位如頭部、頸部、手腳。

黑色素瘤的邊界不明顯,且外緣不規則,大小可從1公分到數公分不等。

黑色素瘤的患者需接受大範圍切除術及淋巴廓清術,術前的化學或放射線療法也應考慮。

手術範圍的大小端看腫瘤橫向及縱向侵犯範圍的深淺而定。

血管瘤(Hemangioma) 血管瘤外觀為粉紅色到紫紅色的瘤狀病灶,是微血管大量增生所造成的腫塊。

其顏色可能隨氣溫或運動、哭泣而改變。

目前血管瘤的治療基於美觀的考量,較大的血管瘤以染料雷射治療為主,對於較小的血管瘤才會考慮用手術切除的方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