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經濟學名詞] - 中文百科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分類 資源[經濟學名詞]資源[經濟學名詞] 更多義項▼ 收起列表▲ 資源[經濟學名詞]資源[廣西地名] 資源是一切可被人類利用的客觀存在。

資源一般可分為物質資源與勞動力資源兩大類。

經濟學研究的是不同地理位置的物質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的周而復始而產生物質資源及它的內在價值,經濟學還要研究的就是如何使不同地理位置的物質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周而復始產生最大物質價值的內在規侓。

這種規侓具有使用價值,可以為人類開發和利用,產生更大的可被人類利用的物質資源。

基本信息名稱:資源拼音:zīyuán外文名稱:resource性質:經濟學名詞定義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勞動和土地,是財富兩個原始的形成要素。

”恩格斯的定義是:“其實,勞動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轉變為財富。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373頁,1995年6月第2版。

)馬克思、恩格斯的定義,既指出了自然資源的客觀存在,又把人(包括勞動力和技術)的因素視為財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來源。

可見,資源的來源及組成,不僅是自然資源,而且還包括人類勞動的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還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識)等資源。

據此,所謂資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總稱,它廣泛地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是一種自然存在物或能夠給人類帶來財富的財富。

或者說,資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一種可以用以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積累的客觀存在形態,如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海洋資源、石油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等。

《經濟學解說》(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將“資源”定義為“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投入”,這一定義很好地反映了“資源”一詞的經濟學內涵,資源從本質上講就是生產要素的代名詞。

“按照常見的劃分方法,資源被劃分為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加工資源。

”(《經濟學解說》,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①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

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

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後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

②計算機系統中的硬體和軟體的總稱。

如存儲器、中央處理機、輸入和輸出設備、資料庫、各種系統程式等。

由作業系統進行系統的、有效的管理和調度,以提高計算機系統的工作效率。

《辭海》對資源的解釋是:“資財的來源,一般指天然的財源。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對資源的定義是:“所謂資源,特別是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時期、地點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將來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條件。

”上述兩種定義只限於對自然資源的解釋。

《經濟學解說》(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將“資源"定義為"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投入",這一定義很好地反映了"資源"一詞的經濟學內涵,資源從本質上講就是生產要素的代名詞。

"按照常見的劃分方法,資源被劃分為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加工資源。

"聯合國機構認為,資源一般指在一定時期、一定地點和一定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條件。

綜合而言,資源可以理解為用來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各種投入要素和條件保障的總稱。

資源以多種形態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

認識過程人力資源對自然資源的看法,歷來都是以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為基礎的。

從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角度來看,經濟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勞力經濟階段、自然經濟階段和知識經濟階段。

(一)勞力經濟階段勞力經濟是指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勞力資源的占有和配置。

由於科學技術不發達,人類開發自然資源的能力很低。

對多數資源來說,短缺問題並不突出生產的分配主要是按勞力資源的占有來進行,勞動生產率主要取決於勞動者的體力。

相對於農業經濟時期。

(二)自然經濟階段傳統經濟學往往把農業經濟叫做自然經濟。

從資源學的角度,所謂自然經濟就是指工業經濟,即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占有和配置。

由於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人類開發自然資源的能力不斷增強,使得大多數可認識資源都成為短缺資源。

儘管19世紀以來工業革命的完成使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但鐵礦石和煤、石油等發展機器生產的主要資源很快成為短缺資源,開始制約經濟發展,因此,這一階段的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占有,生產的分配主要按自然資源的占有來進行。

(三)知識經濟階段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產業為基礎產業的經濟,其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智力資源的占有和配置。

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科學成果轉化為產品的速度大大加快,形成知識形態生產力的物化,人類認識資源的能力、開發富有資源替代短缺資源的能力大大增強。

因此,自然資源的作用退居次要地位,科學技術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

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這三個階段中,人與自然的關係經歷了天命論、決定論、或然論、征服論等多種認識階段與相應的處理方式,才進入到協調論的現代,即人、自然和技術這個大系統應該處於動態平衡狀態。

在工業時代,人類對資源採取耗竭式的占有和使用方式,不斷使人與自然這個大系統產生強大震動。

人與自然不能協調發展,使得經濟不能持續發展,不斷出現能源危機,導致人類生活不能穩步提高,時常出現巨幅漲落。

進入到現代,人們逐漸悟出,人類只不過是人與自然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要素,必須和其它要素協調發展,力爭在發展過程中始終處於動態平衡狀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於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

新資源觀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對某種資源利用的時候,必須充分利用科學技術知識來考慮利用資源的層次問題,在對不同種類的資源進行不同層次的利用的時候,又必須考慮地區配置和綜合利用問題。

這就是"新資源觀",是在知識經濟條件下解決資源問題的認識基礎。

(一)資源系統觀資源系統觀是資源觀中最核心的觀點。

只有當人類充分認識到自己是人與自然大系統的一部分的時候,才可能真正實施與自然協調發展。

而且,也只有當人類把各種資源都看成人與自然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並正確處理這個資源子系統與其它子系統之間的關係時,人類才能高效利用這種資源。

(二)資源辯證觀以新的資源觀看待資源問題時,我們應當正確處理幾個重要的資源矛盾關係:1.資源的有限性與無限性問題自然資源就其物質性而言是有限的,然而人類認識、利用資源的潛在能力是無限的。

片面的悲觀和盲目樂觀都是不正確的。

2.資源大國與資源小國問題分析一國的資源情況既要看到巨觀上綜合經濟潛力巨大的因素,又要清醒的認識到在微觀上人均可利用資源限度的現實問題。

3.資源的有用性與有害性問題。

4.資源的量與質問題。

(三)資源層次觀資源是相對於人類認識和利用的水平來區分層次的,材料--能源--信息是現實世界三項可供利用的寶貴資源,而整個人類的文明又可根據人類對這三項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劃分層次。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發展決定的。

起初,人類最先學會了利用材料來加工製作簡單的生產工具,提高勞動生產力,但僅用材料來製作的工具是一種"死的工具",要靠人力來驅動和操作,這大體是農業——手工業時代生產力的情形;後來人類進一步學會了利用能量資源,把材料和能量結合在一起製造新型生產工具,使原來"死的工具"變成了"活的工具",但這種工具還是要靠人來駕馭和操縱,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仍受到人的身體因素的限制,這大體是工業時代的社會生產力的情形。

到了現代,人類逐漸學會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並把材料和能量同信息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了不僅具有動力驅逐而且具有智慧型控制的先進工具系統,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開闢了無限廣闊的前景。

在傳統經濟中,人們對資源的爭奪主要表現在占有土地、礦藏和石油等。

而今天,信息資源日益成為人們爭奪的重點。

這大體是資訊時代生產力的情形。

總之,人類從學會利用材料資源再到能量資源到信息資源,推動了人類社會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再向資訊時代的不斷邁進,材料棗能源棗信息"三位一體"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只有全面地開發和綜合利用三大資源,才能不斷地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

(四)資源開放觀知識經濟是世界一體化的經濟,資源的開放觀是從地區到全球,從微觀到巨觀,從局部到整體,在不同層次上都要確立的一種基本觀點。

我國地區差別很大,資源組合錯位,地區間的資源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和動態交流的必然性。

以資源的開放觀為指導,就是要打破地區經濟封鎖以實現產業結構動態最佳化,合理配置資源。

(五)資源動態平衡觀資源動態平衡觀是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

在人與自然大系統中,人的發展變化要依靠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而自然資源系統由於自身動因和人的作用也在發展變化,在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要達到動態平衡,同時也需要地區間的資源互補和動態交流,防止資源組合錯位的差距。

對自然資源保證的估計,必須考慮高技術因素的影響。

以智力資源為主要依託的知識經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

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及新材料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將極大地改變世界面貌和人類生活。

盲目的資源悲觀論是沒有根據的,但是如不從現在起就下大力氣實抓基礎研究、可能有所突破的套用研究和高技術產業化,將來就可能制約人的發展。

因此,在知識經濟發展的條件下,所謂資源保證,關鍵在於這些高技術的科學套用,可以達到商用階段,以便在經濟生活中用富有資源替代短缺資源。

目前的最新研究及實際發展成果表明,絕大多數高技術的套用期的預測都是提前的,這也證實了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趨勢。

因此,對前景持謹慎的樂觀態度是有道理的。

分類在人類經濟活動中,各種各樣的資源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形成一個結構複雜的資源系統。

每一種資源內部又有自己的子系統。

資源系統可從性質、用途等不同角度進行不同的分類。

(一)按資源性質分類1.自然資源自然資源一般是指一切物質資源和自然過程,通常是指在一定技術經濟環境條件下對人類有益的資源。

全球資源消耗大國排行(電力、玉米、煤礦、小麥)自然資源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

從資源的再生性角度可劃分為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再生資源:即在人類參與下可以重新產生的資源,如農田,如果耕作得當,可以使地力常新,不斷為人類提供新的農產品。

再生資源有兩類:一類是可以循環利用的資源,如太陽能、空氣、雨水、風和水能、潮汐能等;一類是生物資源。

非再生資源:(或耗竭性資源),這類資源的儲量、體積可以測算出來,其質量也可以通過化學成分的百分比來反映,如礦產資源。

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的區分是相對的,如石油、煤炭是非再生資源,但它們卻是古生物(古代動、植物)遺賅在地層中物理、化學的長期作用變化的結果,這又說明二者之間可以轉化,是物質不滅及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的表現。

從資源利用的可控性程度,可劃分為專有資源和共享資源。

專有資源:如國家控制、管轄內的資源。

共享資源:如公海、太空、信息資源等。

2.社會經濟資源和技術資源自然資源、社會經濟資源、技術資源通常被稱為人類社會的三大類資源。

社會經濟資源又稱社會人文資源,是直接或間接對生產發生作用的社會經濟因素。

其中人口、勞動力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條件。

技術資源廣義上也屬於社會人文資源,其在經濟發展中愈益起著重大作用。

技術是自然科學知識在生產過程中的套用,是直接的生產力,是改造客觀世界的方法、手段。

技術對社會經濟發展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生產工具的改進,不同時代生產力的標尺是不同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由科學技術來決定的。

在當代,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集中表現在鄧小平的論斷"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二)按資源用途分類1.農業資源2.工業資源3.信息資源(含服務性資源)(三)按資源可利用狀況分類A、現實資源:即已經被認識和開發的資源。

B、潛在資源:即尚未被認識,或雖已認識卻因技術等條件不具備還不能被開發利用的資源。

C、廢物資源:即傳統被認為是廢物,而由於科學技術的使用,又使其轉化為可被開發利用的資源。

特點(一)自然資源系統的特點根據人類對自然資源的認知度,其主要特點是: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和規律性;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無限性(現實資源是有限的,但開發利用及轉化是無限的);全球資源消耗大國排行(天然氣、棉花、石油、大米)自然資源的多功能性;自然資源的系統性;等。

(二)社會資源系統的特點社會資源同自然資源相比較,具有以下突出特點:1.社會性。

人類本身的生存、勞動、發展都是在一定的社會形態、社會交往、社會活動中實現的。

勞動力資源、技術資源、經濟資源、信息資源等社會資源無一例外。

社會資源的社會性主要表現在:(1)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產生不同的種類、不同的數量、不同的質量的社會資源。

(2)社會資源是可超越國界、超越種族關係的,誰都可以掌握和利用它創造社會財富。

2.繼承性。

社會資源的繼承性特點使得社會資源不斷積累、擴充、發展。

知識經濟時代就是人類社會知識積累到一定階段和一定程度的產物,就是積累到"知識爆炸",使社會經濟發展以知識為基礎,這種積累使人類經濟時代發生了一種質變,即從傳統的經濟時代(包括農業經濟、工業經濟,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有局部質變)飛躍到知識經濟時代,這是信息革命、知識共享必然的結果。

社會資源的繼承性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實現;(1)人力資源通過人類的遺傳密碼繼承、延續、發展。

(2)通過載帶信息的載體長期保存、繼承下來。

人類社會通過書籍、音像、磁帶和教育手段等,繼承人類的精神財富。

(3)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人又把生產勞動中學會的知識、技能物化在勞動的結果--物質財富上而繼承下來。

社會資源的繼承性,使人類社會的每一代人在開始社會生活的時候,都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從前人創造的基礎上邁步的。

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人類一方面把前人創造的財富繼承下來,另一方面又創造了新的財富。

也正因為這樣,科技知識不斷發展,一代勝過一代,並向生產要素中滲透,使勞動者素質不斷提高,生產設備不斷更新,科研設備得到改進,並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社會財富的積累、反過來又加速了科技的發展。

3.主導性社會資源的主導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社會資源決定資源的利用、發展的方向。

(2)把社會資源變為社會財富的過程中,它表現、貫徹了社會資源的主體--人的願望、意志和目的。

這就是馬克思講的"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頁。

)4.流動性。

社會資源流動性的主要表現是:(1)勞動力可以從甲地遷到乙地。

(2)技術可以傳播到各地。

(3)資料可以交換,學術可以交流,商品可以貿易。

利用社會資源的流動性,不已開發國家可以通過相應的政策和手段,把他國的技術、人才、資金引進到自己的國家。

我國改革開放、開發特區的理論依據也含有這方面的內容。

5.不均衡性。

社會資源的這種不均衡性是由以下原因形成的::(1)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

(2)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

(3)管理體制、經營方式的差異性。

(4)社會制度對人才、智力、科技發展的影響作用的不同。

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都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必不可少的投入。

網路資源是網路上互連起來的計算機提供給各用戶分享的信息。

這些信息放在各自的計算機上(www伺服器、ftp伺服器、bbs伺服器、vod伺服器等),因為有網路互連,大家都能通過internet訪問到。

中國自然資源狀況土地資源土地資源中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是:絕對數量大,人均占有少;山地多,平原少,耕地與林地所占的比例小;各類土地資源地區分布不均,耕地主要集中在東部季風區的平原和盆地地區,林地多集中在東北、西南的邊遠山區,草地多分布在內陸高原、山區。

耕地根據1996年農業普查的數據,中國共有耕地13004萬公頃,宜農荒地3535萬公頃。

耕地相對集中在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

東北平原大部分是黑色沃土,生產小麥、玉米、高粱、大豆、亞麻和甜菜等。

華北平原大多是褐色土壤,農作物有小麥、玉米、穀子、高粱、棉花、花生等。

長江中下游平原生產水稻、柑桔、油菜等。

四川盆地盛產水稻、油菜、甘蔗、茶葉、柑桔、柚子等。

但中國耕地資源不斷減少。

據國土資源部和國家統計局的調查數據,從1996年到2004年中國耕地面積減少660多萬公頃,年均減少67萬多公頃。

近兩年國家採取最嚴格的土地管理政策,耕地減少勢頭有所遏制,但年耕地減少量仍然很大。

國家統計局統計公報顯示,2006年實際建設占用耕地16.7萬公頃,災毀耕地3.6萬公頃,生態退耕33.9萬公頃,因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4萬公頃,查出往年建設未變更上報的建設占用耕地9.1萬公頃,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36.7萬公頃。

當年淨減少耕地30.6萬公頃。

林地林地根據第六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1999~2003年)結果,全國森林面積1.75億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8.21%。

活立木總蓄積量136.2億立方米。

森林蓄積量為124.6億立方米。

中國的天然林多集中分布在東北和西南地區,而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東部平原,以及遼闊的西北地區,森林卻很稀少。

中國森林樹種豐富,僅喬木就有2800多種,珍貴的特有樹種有銀杏、水杉等。

為保護環境和滿足經濟建設的需要,中國持續開展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活動。

目前,中國人工林面積已達3379萬公頃,占全國森林總面積的31.86%,已成為世界上人工林面積最大的國家。

國家統計局統計公報顯示,2006年完成營造林面積457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完成252萬公頃。

林業重點工程完成營造林面積297萬公頃,占2006年全年營造林面積的65%。

全民義務植樹18.9億株。

截至2006年底,全國共命名國家級生態示範區233個,自然保護區達到2395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65個,自然保護區面積15154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15%。

新增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2萬平方公里,新增實施水土流失地區封育保護面積6.2萬平方公里。

東北林區—包括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的林區,是中國最大的天然林區,森林面積與木材蓄積量均占全國的三分之一以上,木材採伐量占全國的二分之一。

林區主要樹種有興安落葉松和紅松。

西南林區—包括橫斷山區、喜馬拉雅山麓、雅魯藏布江大拐彎等地的林區,是中國第二大天然林區,林木蓄積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

林區主要樹種有杉樹,以及紅木、楠木等珍貴林木。

東南林區—包括秦嶺-淮河一線以南,雲貴高原以東的廣大丘陵山區,是中國最主要的人工林區,主要種植經濟林木,如茶樹、毛竹、馬尾松、漆樹等。

防護林體系—為了抵禦風沙侵襲,防止水土流失,中國營造了許多防護林,如“三北”(東北地區西部、華北地區北部及西北地區)防護林體系、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沿海防護林體系、太行山綠化工程、平原綠化工程等。

其中“三北”防護林體系正在營造長7000多公里的“綠色長城”,範圍約2.6億公頃,占中國陸地面積的1/4,所以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生態工程”。

草地草地中國現有草地面積40000萬公頃,其中可利用的草地31333萬公頃,是世界草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

中國的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陰山-青藏高原東麓一線以西以北的廣大地區;人工草地主要在東南部地區,與耕地、林地交錯分布。

四大牧區內蒙古牧區:中國最大的牧區,優良畜種有三河馬、三河牛等。

新疆牧區:優良畜種有新疆細毛羊、阿爾泰大尾羊和伊犁馬等。

青海牧區:主要畜種是氂牛,還出產馳名中外的河曲馬。

西藏牧區:是氂牛的主要產區。

水資源水資源中國是世界上河流和湖泊眾多的國家之一。

由於中國的主要河流多發源於青藏高原,落差很大,因此水能資源非常豐富,蘊藏量約6.8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但中國水能資源的地區分布很不平衡,70%分布在西南地區。

按河流統計,以長江水係為最多,占全國的近40%,其次是雅魯藏布江水系。

黃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有較多的水能蘊藏量。

2006年水資源總量25500億立方米,比2005年減少9.1%;人均水資源1945立方米,減少9.6%。

2006年全年平均降水量604毫米,減少6.2%。

2006年末全國大型水庫蓄水總量1806億立方米,比2005年末減少245億立方米。

2006年全年總用水量5670億立方米,比2005年增長0.7%。

其中,生活用水增長0.7%,工業用水增長1.9%,農業用水增長0.2%。

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279立方米,比2005年下降8.8%。

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151立方米,下降9.0%。

全國人均用水量為432立方米,與2005年基本持平。

2006年全年曾有3578萬人口、2936萬頭大牲畜因乾旱發生臨時性飲水困難。

動植物資源動植物資源中國是世界上擁有野生動物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僅陸棲脊椎動物就有2000多種,占世界陸棲脊椎動物的9.8%,其中鳥類所占比例最高,獸類次之。

現已發現鳥類有1189種,獸類500種,兩棲類210種,爬行類320種。

陸地脊椎動物中有不少種類為中國所特有,或主要分布於中國。

以雞形目為例就有19種,如竹雞、角雉、藍鷳、白冠長尾雉等。

獸類特有種有被稱為“活化石”的大熊貓,在動物學研究上具有特殊意義的麋鹿(俗稱四不象,目前野生的已經絕跡),還有羚牛、毛冠鹿、梅花鹿等。

中國的資源動物也極豐富,僅毛皮獸就有70多種,占全國獸類的17%以上。

由於中國自然條件複雜,所以植物種類很多,僅木本植物就達30000多種,其中喬木有2800多種。

中國幾乎具有北半球的全部植被類型:東部濕潤區分布著各類森林;最北部寒溫帶為落葉針葉林;向南是溫帶落葉闊葉林區;亞熱帶林區在中國面積最大,局部地區還殘存著世界上其他地方早已絕跡的小片“活化石”林—水杉、銀杉、銀杏等;最南部有熱帶的半常綠季雨林、雨林和紅樹林,並引種了一些熱帶植物,如橡膠、油棕、劍麻等。

中國特有的樹種除水杉、銀杉、銀杏外,還有水松、杉木、金錢松、台灣杉、福建柏、杜仲等。

礦產資源煤炭資源中國礦產資源豐富。

現已發現171種礦產資源,查明資源儲量的有158種,其中石油、天然氣、煤、鈾、地熱等能源礦產10種,鐵、錳、銅、鋁、鉛、鋅等金屬礦產54種,石墨、磷、硫、鉀鹽等非金屬礦產91種,地下水、礦泉水等水氣礦產3種。

目前,中國92%以上的一次能源、80%的工業原材料、70%以上的農業生產資料來自於礦產資源。

能源礦產資源石油天然氣資源中國能源礦產資源比較豐富,但結構不理想,煤炭資源比重偏大,石油、天然氣資源相對較少。

煤炭資源的特點是:蘊藏量大,煤種齊全,但肥瘦不均,優質煉焦用煤和無煙煤儲量不多;分布廣泛,但儲量豐度懸殊,東少西多,北丰南貧;露採煤炭不多,且主要為褐煤;煤層中共伴生礦產多。

油氣資源的特點是:石油資源量大,是世界可采資源量大於150億噸的10個國家之一;資源的探明程度低,陸上探明石油地質儲量僅占全部資源的1/5,近海海域的探明程度更低;分布比較集中,大於10萬平方公里的14個盆地的石油資源量占全國的73%,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天然氣資源量超過全國總量的一半。

金屬礦產資源金屬礦產資源中國屬於世界上金屬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之一。

世界上已經發現的金屬礦產在中國基本上都有探明儲量。

其中,探明儲量居世界第一位的有鎢、錫、銻、稀土、鉭、鈦;居世界第二位的有釩、鉬、鈮、鈹、鋰;居世界第四位的有鋅;居世界第五位的有鐵、鉛、金、銀等。

金屬礦產資源的特點是:分布廣泛,但又相對集中於幾個地區,如鐵礦主要分布在鞍山-本溪、冀北和山西等三大地區;鋁土礦主要集中於山西、河南、貴州、廣西等省區;鎢礦主要分布於江西、湖南、廣東;錫礦主要分布於雲南、廣西、廣東和湖南。

部分金屬礦產儲量大、質量高,在國際上具有較強競爭力,如鎢、錫、鉬、銻、稀土等;許多重要礦產質量欠佳,如鐵、錳、鋁、銅等礦產,貧礦多、難選冶礦多;中小型礦床所占比例大,大型、超大型礦床所占比例小。

非金屬礦產資源非金屬礦產資源中國是世界上非金屬礦產品種比較齊全的少數國家之一,全國現有探明儲量的非金屬礦產產地5000多處。

大多數非金屬礦產資源探明儲量豐富,其中菱鎂礦、石墨、螢石、滑石、石棉、石膏、重晶石、矽灰石、明礬石、膨潤土、岩鹽等礦產的探明儲量居世界前列;磷、高嶺土、硫鐵礦、芒硝、硅藻土、沸石、珍珠岩、水泥灰岩等礦產的探明儲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大理石、花崗石等天然石材,品質優良,蘊藏量豐富;鉀鹽、硼礦資源相對短缺。

水氣礦產資源水氣礦產資源中國已查明天然地下水資源8700億立方米/年,可采資源量2900億立方米/年,地下微鹹水天然資源約為200億立方米/年。

地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勻,南方地區豐富,西北地區貧乏,地下水含水層類型地域性分布明顯,孔隙水主要集中在北方,岩溶水在西南地區廣泛分布。

2006年,國土資源調查及地質勘查新發現大中型礦產地213處,其中,能源礦產地42處,金屬礦產地85處,非金屬礦產地85處,水氣礦產地1處。

有72種礦產新增查明資源儲量,其中,石油9.44億噸,天然氣5381億立方米,原煤367億噸。

海洋資源海洋資源中國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

油氣資源沉積盆地約70萬平方公里,石油資源量估計為240億噸左右,天然氣資源量估計為14萬億立方米。

中國管轄海域內有海洋漁場280萬平方公里;20米以內淺海可養殖面積260萬公頃,已經養殖的面積為71萬公頃。

淺海灘涂可養殖面積242萬公頃,已經養殖的面積為55萬公頃。

中國已經在國際海底區域獲得約7.5萬平方公里金屬結核礦區,多金屬結核儲量5億多噸。

鹽田:中國沿海目前有鹽場50多個,鹽田總面積33.7萬公頃。

中國原鹽產量的70%以上來自海鹽。

海洋能利用:中國的潮汐能蘊藏量為1.1億千瓦,可開發利用量約2100萬千瓦,每年可發電580億度。

浙江、福建兩省潮差較大,潮汐能占全國沿海的80%。

其中浙江省的潮汐能蘊藏量約有1000萬千瓦,錢塘江口潮差達8.9米,是建設潮汐電站最理想的河口。

狀況和問題中國水資源總量占世界水資源總量的7%,居第6位。

但人均占有量僅有2400立方米,為世界人均水量的25%,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個貧水國之一;中國森林面積為15894.1萬公頃,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16.55%,森林蓄積量112.7億立方米。

全國除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外,人工林面積4666.7萬公頃,居世界首位;中國石油資源量約為1040億噸,天然氣資源量約47萬億立方米。

通過對不同類型盆地油氣勘查,新增儲量規律和各種方法的分析,測算出中國石油可采資源量為150億~160億噸,天然氣可采資源為10萬~14萬立方米。

按照國際上(油氣富集程度)通常的分類標準,中國在世界103個產油國中,屬於油氣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煤的資源總量穩居世界第一,而且如果全世界都只燒煤的話,中國的煤的儲量可功全世界的人燒大約100年。

一、自然環境脆弱。

中國自然環境先天脆弱,歷史上長期開採,再加上現代規模巨大、作用強烈的人類活動,中國的生態環境質量本底不高,極易遭受破壞。

因此,在中國實行有節制地自然資源開發並儘快建立資源循環系統就更加緊迫。

 二、自然資源種類豐富,人均占有量低。

按人均計算,中國人均礦產資源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2。

此外,礦產資源中貧礦多,高品位礦少。

據統計,我國鐵、錳、銅、磷貧礦所占比例分別為全國總儲量的970r6,9406,65%,93,這是礦種探明儲量的平均品位,有的遠不及國外平均水平的一半。

中國礦產資源中伴生複雜礦多,單一礦少漢,這就使礦物加工、金屬分離和提取費用增高。

大部分自然資源總是有限的。

以有色金屬為例,中國的稀土、鎢、錫、鉑、銻為優勢資源,但由於多年開採,有些已經出現資源危機。

而用量大的鋁、銅礦,中國的自然條件不好。

中國的鋁土礦以一水型鋁土礦為主,占總儲量的97.9,這種礦石加工難度大,耗能高。

中國銅礦儲量嚴重不足,貧礦多,混合礦多,外部條件差。

因此,大量礦物的開發與自然資源的缺乏存在明顯的矛盾。

中國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占有量少,總體質量不高,分布不均(概括出的特點:總量大、人均少、開發程度和利用率低)。

表現:①資源危機、水危機②因使用不當造成浪費和環境污染。

解決方法:“開源”與“節流”——用可再生資源代替非可再生資源,解決礦產資源用一點就少一點的問題;努力發掘新資源,研製新材料;大力發展“廢棄物資源化”;跨區域調配——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立法保護——《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

資源套用許多資源在其原始形式的情況下是無法消費或者說使用的。

為了將其轉變化更加方便可用的商品,就必須對它們予以加工處理。

這就是所謂的資源開發。

例如,將原油變為汽油。

隨著全球範圍內人口的增多,對於資源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

然而,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的資源分布情況各不相同。

已開發國家所使用的資源要多於開發中國家。

與資源之過度消費相關的需求上漲已經造出了若干的問題:資源枯竭資源在少數人手中的積累環境退化公地悲劇資源詛咒經濟學中資源一般來說,經濟學上的資源指的是通過使用或直接可以為企業、社會產生效益的東西。

如土地、人、設備、廠房等等項目管理資源現代企業很多都是以項目管理的形式組織企業生產與管理。

資源管理是項目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門。

在項目管理中的資源,更多的時候指的的“人”,即可使用的項目組人員。

另外,也有用於指需要用於項目管理中的項目設備。

相關詞條 資源冷杉 資源冷杉(拉丁學名:Abiesziyuanensis)為松科冷杉屬,系中國南嶺山地新發現的冷杉樹種,常綠喬木,高20-25m,胸徑40-90cm。

樹皮... 簡介   種類   形態特徵   生長習性   地理分布 資源運營 資源運營中的“資源”是廣義的概念。

它指一切有使用價值和利用價值特質的,物質類和非物質類形態的、產品類和服務類形式的客體。

資源在孤立的狀態下,其使用和利用... 基本概念   生產要素   全面資源   概念擴展   套用實踐 資源清單 BillofResource(BOR)資源清單,關於能力和關鍵資源的一個表,這些能力和關鍵資源是為生產所選定的一單位物料項目或一單位產品族所需要的。

... 基本資料   結構內容   功能作用   計算方法   實際操作提示 能源資源 能源資源是指為人類提供能量的天然物質。

它包括煤、石油、天然氣、水能等,也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核能等新能源。

能源資源是一種綜合的自然資源。

概述   分類   優缺點   存在問題   開發 財務資源 財務資源是指企業所擁有的資本以及企業在籌集和使用資本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獨有的不易被模仿的財務專用性資產,包括企業獨特的財務管理體制、財務分析與決策工具、健... 簡介   構成要素   作用   配置   效率 資源地理 資源地理學研究各種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的地域組合、分布規律以及評價、利用和保護的領域。

是經濟地理學的一個分支。

資源地理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前者除研究自... 資源分類   研究概況   研究內容 《資源科學》 《資源科學》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綜合性學術期刊,為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和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設定土地資源、... 歷史發展   編委會   欄目及簡介   讀者對象   聯繫方式及刊號 《突襲:資源戰爭》 《突襲:資源戰爭》是Fireglow開發的一款基於突襲2引擎製作的遊戲,遊戲以二戰為背景。

遊戲信息   遊戲簡介   遊戲評測   遊戲攻略   小秘籍 相關搜尋資源縣聚福樓餐飲有限公司中國經濟發展史文化共享工程圓明園頤和園塔里木油田雙色球資源暹羅貓幾內亞灣法拉利梅里雪山資源縣恆安機車檢測有限公司資源管理器生產關係白玉蘭布達拉宮政治經濟學資源縣資馬生態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採陸上石油資源條例資源縣鑫宏紅提農民專業合作社資源縣齊家裝飾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寶馬知識傳播曹煒資源稟賦資源縣致富魚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故宮知識經濟資源之咒熱門詞條中華足球協會剛愎自用卡帕同志聊天室地毯草大白熊犬大鵬灣安英美彭莉快把我哥帶走愛情限時批星晴期待法國國旗滷肉飯烏龍麵牛奶田園閨事白珍熙眼科野格阿布沙耶夫組織飯沒了秀魔笛magibloomHMSspacewww中壢藝術館周曉鵬圓石塵蟎過敏帕布樊蕊母乳演講稿花開半夏葵花油角川書店阿拉斯加之死雲之階梯魚膘黃志偉龜甲萬EASTPAKwinscp北戴河區幕後玩家愛情測驗甜心格格竹壽司金管會保險局資源[經濟學名詞]@百科知識中文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