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矛盾依附型的女大學生之情傷經驗研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探討依附風格中的「焦慮矛盾依附型」的女大學生,其戀愛分手的情傷歷程。
以屏東師院三、四年級住宿女同學為對象,共發下四百份問卷,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67.99.71.17)您好!臺灣時間:2022/09/2617:56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陳勤惠研究生(外文):CHENchin-huei論文名稱:焦慮矛盾依附型的女大學生之情傷經驗研究論文名稱(外文):TheExperienceofBreakingUpinLoveRelationshipsforFemaleUndergraduatesWhoseAttachmentStylesAreAnxious-Ambivalent.指導教授:陳慶福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系所名稱: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學門:教育學門學類:綜合教育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00畢業學年度:88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161中文關鍵詞:依附風格、原生家庭、分手經驗、大學生、戀愛結束外文關鍵詞:attachmentstyles、primaryfamily、undergraduates、experienceofbreakingup相關次數:
被引用:90點閱:2525評分:下載:452書目收藏:21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探討依附風格中的「焦慮矛盾依附型」的女大學生,其戀愛分手的情傷歷程。
以屏東師院三、四年級住宿女同學為對象,共發下四百份問卷,篩選出合適的「焦慮矛盾依附型」的人選四位,採質化研究方法中的半結構式訪談,將所得到的資料轉錄為逐字稿之後,以現象學編碼方式萃取主題,根據所分析的結果進而整理出四位受訪者個別的情傷經驗的現象描述,包含其交往過程中引出分手的可能肇因,面對情傷事件個人的因應態度,在經驗情傷後調適的心路歷程;接著,再以對愛情、原生家庭依附觀點詮釋這個愛情的現象層面;最後歸納一總結。
每位受訪者都有其獨特的情傷經驗,研究者以訪談資料內容與結果分析,以及與受訪者的幾次互動經驗,大抵歸納其幾個特點:ㄧ、三角習題的錯綜複雜;二、分手前兩人的互動關係不良;三、分手前女孩們的挽回;四、衝突後雙方的分分合合;五、對原生家庭的依附對象以母親為主;六、原生家庭對愛情的影響既深且廣。
本研究最後針對所一窺的情傷經驗特點,與相關文獻做一綜合討論,並針對助人工作者、兩性關係、學校輔導工作、後續研究等方面提出若干的建議。
Thepurposeofthisstudywastoexploretheexperienceoflovers’breakingupofcloserelationship.400femalejuniorsandseniorswholiveinadormitoryatNationalPing-TungTeachersCollegewereaskedtofill-inthequestionnairemeasuresofattachmentstyles.Atlast,4appropriatefemaleswhoseattachmentstyleswereanxious-ambivalentwereselectedtoparticipateasemi-structuredinterviewandqualitativeresearchmethodwasusedtoanalyzethecollecteddata.Themajorfindingsofthisstudywereasfollows:1.Theloverelationshipsofthreepersonsarecomplicated.2.Beforebreakingup,couples’interactionsareharmful.3.Beforebreakingup,girls’takepainstoregaintheirloverelationships.4.Afterconflicts,therelationshipsbetweencouplesarebreakingupandrecovering.5.Mothersplaythemostimportantroleintheparticipants’primaryfamily.6.Theinfluencesoftheirprimaryfamilyaredeepandgreat.Basedontheresults,somesuggestionsforhelpers,genderrelationships,schoolcounselorsandfurtherresearcherswereprovidedinthisstudy.
目錄謝辭…………………………………………………………….…………I中文摘要………………………………………………………………...III英文摘要………………………………………………………………..IV目錄……………………………………………………………………..VI表次..…………………………………………………………………....IX圖次……………………………………………………………………..IX附錄次…………………………………………………………………….X第一章緒論第一節研究背景……………..………………………………………1第二節研究動機與目的……….…………………………………….3第三節名詞詮釋……………….…………………………………….5第四節研究限制……………….…………………………………….7第二章文獻探討第一節依附理論與依附風格…………….…………………………8第二節依附風格與愛情…………………………………………….9第三節分手的相關研究…………………………………………….13第三章研究方法第一節研究方法背景…….……………………………………….…18第二節研究對象……………………………………………………..21第三節研究工具……………………………………………………..23第四節研究程序……………………………………………………..27第五節問卷的結果與描述…………………………………………..32第六節資料分析步驟………………………………………………..34第七節受訪者的資料分析實例……………………………………..36第八節研究的信、效度………………………………………………56第四章研究結果分析受訪者A的分析結果…………………………………………………60受訪者A的描述文本…………………………………………………67受訪者B的分析結果…………………………………………………73受訪者B的描述文本…………………………………………………77受訪者C的分析結果…………………………………………………83受訪者C的描述文本…………………………………………………88受訪者D的分析結果…………………………………………………94受訪者D的描述文本…………………………………………………99第五章結果與討論第一節從對愛情的依附一窺情傷經驗…………..………..….…...105第二節從對原生家庭的依附一窺情傷經驗……………………....114第三節綜合討論…...…..…………………………………………...121第六章結論與建議第一節結論………………………………………………………...129第二節建議…...……………………………………………………131第三節研究者省思…………………………………………………133參考書目中文參考書目……………………………………………………….136英文參考書目……………………………………………………….138表次表(一):成人依附模式…………………………………………………11表(二):男女情侶在交往多少時間後分手……………………………15表(三):男女情侶分手的型式…………………………………………15表(四):男女情侶分手的原因…………………………………………16表(五):男女情侶面對分手時,內心的感覺…………………………16表(六):男女情侶在分手後疏導情緒的方式…………………………17表(七):受訪者訪談次數、時間、地點表…………….…………….31表(八):問卷結果表…………………………………………….…….33圖次圖(一):研究程序圖……………………………………………………32附錄次附錄一:依附風格量表及個人基本資料問卷……………………143附錄二:依附風格量的回饋………………………………………148附錄三︰回函………………………………………………………150附錄四︰訪談札記…………………………………………………153附錄五︰訪談大綱…………………………………………………154附錄六︰訪談同意書………………………………………………156附錄七:「依附風格量表」使用同意書…………………………..157附錄八:戀愛故事線………………………
參考文獻一、中文參考書目︰王文科(民83)︰質的教育研究法。
台北︰師大書苑。
王慶福(民84)︰大學生愛情關係徑路模式之分析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慶福、林幸台、王麗斐、王郁茗、吳嘉瑜(民88):人際依附風格類型搭配對愛情關係關係適應之影響.(國科會專案研究計畫NSC-88-2413-H-040-001)。
王慶福、林幸台、張德榮(民85)︰愛情關係發展與適應之評量工具編製。
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3,227-240。
王慶福、張德榮、林幸台(民84)︰愛情關係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研究。
中華輔導學報,3,92-126。
李美枝(民72)︰兩性之間的喜歡、愛情與婚前性行為容許度。
中華心理學刊,25,121-135。
吳芝儀、李奉儒譯(民84)︰質的評鑑與研究。
台北︰桂冠。
吳靜吉(民69)︰青年的四個大夢。
台北︰遠流。
吳嘉瑜(民85)︰衝突原因、處理方式及對愛情關係的影響-以焦慮依附型大學生為例。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惠卿(民87)︰女性在親密關係中的依賴-從脈絡的角度重新建構依賴。
私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紋君(民83)︰中國人的愛情風格。
高市鐸聲,5(1),70-77。
卓紋君、饒夢霞(民86)︰台灣人愛情關係的發展與分析︰以一百個愛情故事為例。
一九九八年世界心裡衛生與輔導會議論文集,3.251-3.266。
周麗玉(民85):親子互動與青少年的離合需求。
諮商與輔導,132,2-7。
胡幼彗編(民85)︰質性研究。
台北︰巨流。
柯淑敏(民83):分手經驗的個人意義-一種故事的觀點。
私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雅鳳(民87)︰當事人依附、工作同盟與晤談感受之相關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高敬文(民85)︰質化研究方法論。
台北︰師大書苑。
張令恬(民88):原生家庭經驗對大學女生愛情關係的影響及其改變歷之分析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老師月刊編輯部(民79)︰中國人的愛情觀。
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張春興(民85)︰教育心理學。
台北︰東華。
陳茉麗(民78)︰社會網路支持資源與個案求助之研究-以「生命線」「張老師」機構為例。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明松(民86)︰大學生的依附關係與其生活適應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彗秋、顧瑜君、顧雅文(民79)︰中式戀愛的心理分析。
載於張老師月刊(編輯)中國人的婚戀觀,189-271。
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黃于娟(民83)︰性別、依附風格與自我坦露、幽默、撒嬌之關係。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琴(民8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
台北︰心理。
蔡秀玲、吳麗娟(民87):不同性別大學生的依附關係、個體化與適應關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0(1),73-90。
二、英文參考書目︰Ainsworth,M.,Blehar,M.,Waters,E.,&Wall,S.(1978).Patternsofattachment.Hillsdale,NJ:Erlbaum.Ainsworth,M.D.S.(1979).Infant-motherattachment.Americanpschology,34(10),932-937.Bartholomew,K.,&Horowitz,L.M.(1991).Attachmentstylesamongyoungadults:Atestofafour-categorymodel.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61,226-244.Bowlby,J.(1969).Attachmentandloss:v1.Attachment.NewYork:BasicBooks.Bowlby,J.(1973).Attachmentandloss:v2.Separation.NewYork:BasicBook.Bowlby,J.(1977).Themakingandbreakingofaffectionalbonds:1.Etiologyandpsychopathologyinlightofattachmenttheory.BritishJournalofPsychology,130,201-210.Bowlby,J.(1979).Themakingandbreakingofaffectionalbonds.London:Tavistock.Bowlby,J.(1988).Developmentpsychiatrycomesofage.AmericanJournalofPsychology,145,1-10.Brody,L.,&Hall,J.A.(1993).Genderandemotion.InM.Lewis,&J.Haviland(Eds.),Handbookofemotion(pp.447-460).NewYork:GuilfordPress.Burgess,E.W.,&Wallin,P.(1953).Engagementandmarriage.NewYork:Lippincott.Collins,H.L.,&Read,S,J.(1990).Addultattachment,workingmodels,andrelationshipqualityindatingcouple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58,644-663.Cook,ThomasD.,&Campell,D.T.(1979).Quasi-experimentation:Designandanalysisissuesforfieldsettings.Chicago:RandMcNally.Dezin,N.K.&Lincoln,Y.S.(Eds.)(1994).Handbookofqualitativeresearch.ThousandOaks,CA:Sage.Drew,N.(1993).Reenactmentinterviewing:Amethodologyforhenomeno-logicalresearch.Image,25(4),345-351.Erikson,E.H.(1959).Identityandthelifecycle(2nded).NewYork:Norton.Erikson,F.(1986).Qualitativemethodsinresearchonteaching.InM.Wittrock(Ed.),Handbookofresearchonteaching(3rd.ed.)(pp.119-161).NewYork,NY:MacMillan.Feeney,J.A.,&Noller,P.(1990).Attachmentstyleasapredictorofromanticrelationship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58,281-291.Flick,U.(1998).Anintroductiontoqualitativeresearch.ThousandOaks,CA:Sage.Fujita,F.,Diener,E.,&Sandvik,E.(1991).Genderdifferencesinnegativeaffectandwell-being:Thecaseforemotionalintensity.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61,427-434.Goetz,JudithP.&LeCompte,MargaretD.(1981).Ethnographicresearchandtheproblemofdatareduction.AnthropologyandEducationQuarterly,12,51-70.Hazan,C.,&Shaver,P.(1987).Romanticloveconceptualizedasanattachmentproces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hchology,52,511-524.Hill,C.T.,Rubin,Z.,&Peplau,L.A.(1976).Breakupsbeforemarriage:Theendof103affairs.JournalofIssues,32(1),147-168.Hultgren,F.H.(1989).Introductiontointerpretiveinquiry.InF.H.Hultgren&D.L.Coomer(Eds.).Alternativemodesofinquiry.(pp.37-59).Washington,D.C.:AmericanHomeEconomicsAssociation,TeacherEducationSection.Hwang,K.K.(1997,1998).GuanxiandMientze:ConflictResolutioninChinesesociety.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Studies,Vol.VII:I,17-37.Kobak,R.R.,Cole,H.E.,Ferenez-Gillies,Fleming,W.S.,&Gamble,W.(1993).Attachmentandemotionregulationduringmother-teenproblem-solving:Acontroltheoryanalysis.ChildDevelopment,64,231-245.Kobak,R.R.&Sceery,A.(1988).Attachmentinlateadolescence:workingmodels,affectregulation,andrepresentationsofselfandothers.ChildDevelopment,59,135-146.Lee,J.A.(1974).Thestylesofloving.PsychologyToday,8(5),43-51.LincolnY.S.&GubaE.G.(1985).NaturalisticInquiry.SagePublictions,Inc.Mikulincer,M.,&Nachshon,O.(1991).Attachmentstylesandpatternsofself-disclosur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61,321-331.Mikulincer,M.,Florian,V.,&Tolmacz,R.(1990).AttachmentStylesandfearofpersonaldeath:AcasestudyofaffectRegulation.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58(2),273-280.Mishler,E.G.(1986).ResearchInterviewing:Contextandnarrative.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Patton,M.Q.(1990).Qualitativeevaluationandresearchmethods.SagePublications,Inc.Pistole,M.C.(1989).Attachment:Implicationsforcounselors.JournalofCounselingandDevelopment,68,190-193.Rice,K.G.,FitzGerald,D.P.,Whaley,T.J.&Gibba,C.L.(1994).Ashort-termlongitudinalstudyofwithin-semesterstabilityandchangeinattachmentandcollegestudentadjustment.JournalofCollegeStudentDevelopment,35,324-330.Rusbult,C.E.,&Buunk,B.P.(1993).Commitmentporcessincloserelation-ships.Aninterdependenceanalysis.JournalofSocialandPersonalRelationships,10,175-204.Simpson,J.A.(1987).Thedissolutionofromanticrelation-ships:Factorsinvolvedinrelationshipstabilityandemotionaldistress.JournalofPersonalityandPsychology,53,683-692.Shaver,P.R.,&Hazan,C.(1988).Abiasedoverviewofthestudyoflove.JournalofSocialandPersonalRelationship,5,473-501.Sprecher,S.,&Sedikides,C.(1993).Genderdifferencesinperceptionsofemotionslity:Thecaseofcloseheterosexualrelationships.SexRoles,28,511-530.Sternberg,R.J.(1986).ATriangulartheoryoflove.PsychologyReview,93,119-136.Strauss,A.,&Corbin,J.(1998).Basicsofqualitativeresearch.ThousandOaks,CA:Sage.Weiss,R.S.(1991).Theattachmentbondinchildhoodandadulthood.InC.M.Parkes,J.Stevenson-Hinde,&P.Marris(Eds.),Attachmentacrossthelifecycle.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原生家庭經驗對大學女生愛情關係的影響及其改變歷程之分析研究
2.
分手經驗的個人意義─一種故事的觀點
3.
網路戀情者個人特質與其網戀經驗之初探
4.
意義追尋與因應對情侶分手後情緒適應之影響--以大學生為例
5.
老榮民鄰里社會網絡支持、社區意識與台灣地區意識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市為例
6.
大學生知覺之父母婚姻關係、親子關係與其愛情關係中衝突因應方式之相關研究
7.
台北縣市大學生擇偶條件之研究
8.
大陸台商妻子兩岸婚姻生活經驗之研究
9.
女性自我與中年的對話:兩位女性的生命故事
10.
「關係」對大學女生個體化過程之影響-另一段邁向成熟長大的路
11.
單戀者單戀歷程之分析研究
12.
大學生走出愛情分手困頓經驗之心理歷程研究
13.
被單戀者的拒絕歷程研究
14.
技職校院學生生活壓力、生命意義與自殺意念之研究
15.
原生家庭經驗對國小未婚女教師婚姻觀影響之研究
1.
周麗玉(民85):親子互動與青少年的離合需求。
諮商與輔導,132,2-7。
2.
蔡秀玲、吳麗娟(民87):不同性別大學生的依附關係、個體化與適應關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0(1),73-90。
3.
李美枝(民72)︰兩性之間的喜歡、愛情與婚前性行為容許度。
中華心理學刊,25,121-135。
1.
分手經驗的個人意義─一種故事的觀點
2.
意義追尋與因應對情侶分手後情緒適應之影響--以大學生為例
3.
大學生走出愛情分手困頓經驗之心理歷程研究
4.
原生家庭經驗對大學女生愛情關係的影響及其改變歷程之分析研究
5.
大學生愛情關係徑路模式之分析研究
6.
失戀歷程及復原力展現之分析研究
7.
衝突原因、處理方式對愛情關係的影響-以焦慮依附型大學生為例
8.
大學生的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相關研究
9.
大學生的分手方式、個人特質與分手衝擊之相關研究
10.
被動分手者愛情分手經驗之失落反應與調適歷程研究
11.
成年前期失戀者情緒調適歷程之質性研究
12.
時間是最好的良藥?!-無法從失戀中順利復原者之困頓經驗研究
13.
分手情傷者參與心理位移團體之經驗研究
14.
成年早期受家人反對而分手之情傷經驗研究
15.
成人愛情分手復原力模式之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延伸文章資訊
- 1在關係中總是感到不安?焦慮型依附:怕被拋下的你 - Superquiz
焦慮型依附是依附理論中不安全依附的一種,它是指當孩子跟主要照顧者(多為父母)分開的時候,會有過度的焦慮感受,這樣的感受也叫做分離焦慮(seperation ...
- 2矛盾依附型兒童:你在我覺得煩,離開又讓我沮喪 - 女人迷
矛盾型依附型的小孩即使當主要照顧者就在身旁時,面對探索和陌生人時依然會感到焦慮。當照顧者離開時,小孩會非常的沮喪;當照顧者回到身旁時, ...
- 3佔所有人口約一成,高焦慮又高逃避的「矛盾依附」
焦慮依附就是一群高焦慮、低逃避,害怕分離、對於失去人際連結感到極度焦慮的人。反之,逃避依附則是一群低焦慮、高逃避,雖然偶爾也會想要有個伴,但大多 ...
- 4依附理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1 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 · 2.2 焦慮矛盾型依附(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 2.3 迴避型依附(Avoidant at...
- 5焦慮依附-矛盾型 - Seventeen_
焦慮型依戀的人,他們的伴侶往往會在相處中感到很困惑,會覺得自己的伴侶好像非常敏感,一件小事情就會被觸發,反應強烈得和事情本身不成比例。或者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