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語法——倒裝句(一、賓語前置句) - 趣關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果還帶有助動詞作狀語,在古文中可以有兩種不同的詞序:. ⑤天下大國之君,莫之能御。

(譯文:天下的大國的君主也沒辦法防禦他。

) — ... 首頁> 歷史> 文言文語法——倒裝句(一、賓語前置句)文言文語法——倒裝句(一、賓語前置句)由 小刀語文 發表于 歷史2020-03-30汝欲何往怎麼答文言文中的倒裝句是指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位置與現代漢語不同,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語序(現代漢語語序一般為:定語+主語+狀語+謂語+定語+賓語。

)而言的。

文言文中的倒裝句式一般可分為賓語前置句、定語後置句、狀語後置句、主謂倒裝句等。

一、賓語前置句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以示強調。

主要有以下四種: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一般放在動詞前。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無”、“毋”、“弗”、“莫”等否定詞表示。

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

如:①不如以地請合於齊,趙必救我,若不吾救,不得不事。

(譯文:不如割讓土地向齊國求和,趙國一定會來援救我們。

趙國如果不來援救我們,齊國獲勝變得強大,將來趙國就不得不侍奉齊國。

)——《戰國策燕策》②“不吾救”即“不救吾”,賓語“吾”放在動詞“救”前邊。

爾無我叛,我無強賈。

(譯文:你們不要背叛我,我不強買強賣。

)——《左傳昭公十六年》“無我叛”即“無叛我”,“無”同“毋”,賓語“我”,放在動詞“叛”前。

③管子對日:“未可。

鄰國未吾親也。

”(譯文:管仲回答說:“不行。

鄰國還沒有親近我們。

”)——《國語齊語》“未吾親”即“未親吾”。

賓語“吾”放在動詞“親”前。

④狂者傷人,莫之怨也;嬰兒詈老,莫之疾也。

(譯文:瘋子傷害人,沒有人怨恨他;小孩子罵了老人,沒有人憎恨他。

)——《準南子·說林》“莫之怨”即“莫怨之”(沒有人怨他);“莫之疾”即“莫疾之”(沒有人恨他)。

賓語“之”用在動詞“怨”和“疾”前。

“莫”是帶否定性的無指代詞(“無指代詞”亦稱之為“不定代詞”,是漢語詞類劃分體系中代詞的一種,指沒有確切指定物件的代詞。

)。

如果還帶有助動詞作狀語,在古文中可以有兩種不同的詞序:⑤天下大國之君,莫之能御。

(譯文:天下的大國的君主也沒辦法防禦他。

)——《國語齊語》⑥非子莫能吾救。

——《戰國策中山策》前一例,“莫之能御”即“莫能御之”。

助動詞“能”與動詞相連。

後一例,“莫能吾救”即“莫能救吾”。

助動詞“能”不與動詞相連。

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必須是疑問句;二是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曷”、胡”、“惡”、“焉”等做賓語。

如:①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譯文:那(被尊為)天下人之父(的人)都歸附了,那麼他們的“孩子”還能到哪裡去呢?)——《孟子離婁》焉”作疑問代詞“何”解,指代處所。

代賓語,放在動詞“往”前。

“焉往”,即去哪裡。

②泰山其頹,則吾將安仰?(譯文:泰山快要崩塌了麼?那麼我又該瞻仰什麼?)——《禮記·檀弓》“安仰”即景仰什麼。

安”指代物,作賓語,放在動詞“仰”前。

③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何憂何懼”即擔憂什麼,懼怕什麼。

何”指代事物,作賓語,放在動詞”憂“和”懼“前。

④堯舜不復生,將誰使定儒墨之誠乎?(譯文:但是堯舜不能復生,由誰來判定儒墨兩家哪個是誠實的呢?)——《韓非子·顯學》”誰使”即“使誰”。

“誰”指代人,作“使”的賓語,放在動詞前。

如果在帶有助動詞的情況下,也可以用兩種不同詞序表達。

⑤臣實不才,又誰敢怨?(譯文:臣實在沒有才幹,又敢埋怨誰呢?)——《左傳成公三年》⑥吾敢誰怨乎?——-《史記·吳太伯世家》上面例子中“誰敢怨”和“敢誰怨”都是“敢怨誰”的意思。

但前者助動詞“敢”直接放在動詞“怨”前。

後者則不直接放在動詞前,在古文中出現較晚,也不常見。

3、藉助“之”、“是”、”焉“將賓語提前。

這時的“之”“是”、”焉“只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沒有什麼實在意義。

如:①如子之言,我且賢之用,能之使,勞之論;我何以報子!(譯文:如果真像你說的話,是我因為我的賢能被重用,有才能得以發揮,自已的成就被大家賞識,我為什麼要謝你呢?)——《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賢之用”即“用賢”;“能之使”即“使能”;“勞之論”即“論勞”(論賞有功的人)。

②愎諫違ト,固敗是求,又何逃焉?(譯文:不聽勸諫,違抗占卜,本來就是自取失敗,為什麼又要逃走呢?)——《左傳僖公十五年》“固敗是求”即“固求敗”(本來是自求失敗)。

③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

(譯文:我周朝的東遷,依靠的是晉國和鄭國。

)——《左傳隱公六年》“晉鄭焉依”即“依晉鄭”。

有時還可以在賓語前加上範圍副詞“唯”組成“唯……之……“、“唯……是……”的格式,表示動作物件的單一性、排他性。

例如:④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譯文:雖然天地很大,萬物品類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蟬的翅膀。

)——《莊子達生》唯蜩翼之知”即“唯知蜩翼”(只知道蟬的翅膀)。

⑤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餘馬首是瞻。

(譯文:明天早晨,雞一叫就開始駕馬套車出發,各軍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爐灶,作戰的時候,全軍將土都要看我的馬頭來定行動的方向。

)——《左傳襄公十四年》“唯餘馬首是瞻”即“唯瞻餘馬首”(只看我的馬頭所向)。

這類格式,現代漢語中還保留一些殘跡。

如“唯利是圖”、“唯你是問”等。

有時其中的助詞“是”可以省去。

如:⑥將奪其國,何有於妻。

唯秦所命從也。

(譯文:你將要奪取他的國家,娶他的妻子又有什麼呢,只管聽從秦的命令吧。

)——《國語·晉語》⑦上棲會稽,下守海賓,唯魚鱉見矣。

——《吳越春秋》卷一前例“唯秦所命從即“唯秦所命是從。

後例“唯魚鱉見”,在《國語·越語)中正寫作後唯魚鱉是見”。

在反句中,為突出賓語,加強否定語氣,也往往在用助詞“之”幫助,提前賓語,組成”何……之……”的格式。

例如:⑧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譯文:君王一人的祭祀雖然很豐盛,又能求得什麼福呢?)——《左傳桓公六年》“何福之有”、即“有何福”。

⑨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譯文:以前的朝代政教制度各不相同,應該去效法哪個朝代的古法呢?古代帝王的法度不相互因襲,又有什麼禮制可以遵循呢?)——《商君書·更法》“何古之法”即“法何古”;“何禮之循”即“循何禮”。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

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於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現象。

如:①顧自以為身殘處穢,動而見尤,欲益反損,是以獨鬱悒雨誰與語。

諺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譯文:只是我自認為身體已遭受摧殘,又處於汙濁的環境之中,每有行動便受到指責,想對事情有所增益,結果反而自己遭到損害,因此我獨自憂悶而不能向人訴說。

俗話說:“為誰去做,教誰來聽?”)——《報任安書》“誰與”即“與誰",“誰為”即“為誰”。

“誰”分別作介詞“與”和“為”的賓語,放在介詞前。

②是障其源而欲其流也。

水奚自至?(譯文:這就等於阻塞水源又想得到水,水又從何而至?)——《呂氏春秋貴直》奚自”即“自奚”(從哪兒)。

“奚”作介詞“自”的賓語,放在介詞前。

以上兩例中,“誰”、“奚”都是疑問代詞。

古文中,疑問代詞作介詞賓語,放在介詞前。

再看下面例子:③魯朝夕伐我,幾亡矣。

我之不共,魯故之以。

(譯文:魯國經常進攻我國,我國快要滅亡了。

我國不能進貢財禮,是由於魯國的緣故。

)——《左傳昭公十三年》“魯故之以”即“以魯故”(因為魯國的緣故)。

④豈不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

(譯文:諸侯們難道是為我而來嗎?他們不過是為了繼承我們先君的友好關係罷了。

)——《左傳僖公四年》“不穀是為”即“為不穀”(不穀,不善。

諸侯謙稱。

)以上二例是為了強調賓語而用“之”等助詞作標誌,提到介詞前。

如果要強調介詞是“以”的賓語,則常常直接放在介詞前,不必用助詞幫助。

例如:⑤若晉君朝以入,則婢子夕以死。

(譯文:如果晉國君王白天來,那麼臣妾就晚上(自焚)死。

)——《左傳僖公十五年》“朝以人”即“以朝入”(在早晨進來)。

“夕以死”即“以夕死”(在晚上死)。

⑥吳起吮其父之創而父死。

今是子又將死也,吾是以泣。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是以泣”即“以是泣”。

“是以”在古文中已成為一個固定片語,與“因此”相當。

介詞“於(乎)”的賓語,有時也可以直接放在介詞前,但較少見。

如:⑦啟乃淫溢康樂,野於飲食。

(譯文:夏啟於是沉迷於聲色娛樂,在野外宴飲。

)——《墨子非樂》“野於飲食”即“於野飲食”(在野外飲食)。

⑧“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譯文:“請問先生在哪方面擅長?”(孟子)說:“我能理解別人言辭中表現出來的情志趨向,我善於培養我擁有的浩然之氣。

”——《孟子公孫丑》“乎”是介詞,跟“於”相當,“惡”與”何”相當。

“惡乎”在古文中也成為固定片語,意思就是“於何”。

“惡乎長”即擅長於哪方面。

5、一些作賓語的代詞,不需要任何條件直接放在動詞或介詞前。

如:①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譯文:權勢顯赫的太師史尹,民眾都唯你倆是看。

)——《詩小雅節南山》“爾瞻”即“瞻爾(望著你)。

②先名實者為人也;後名實者自為也。

(譯文:重視名望功業的,是為了天下的人;輕視名望功業的,是為了自己(的清白)。

)——《孟子·告子》“自為”即“為自”。

熟讀三代兩漢之書的韓愈也注意到古文這一語言現象,並大量加以模仿。

如:③度,惟汝予同。

——《平淮西碑》“予同”即“同予”。

惟我保汝,人皆汝嫌。

——《送窮文》“汝嫌”即“嫌汝”。

在遠古時期,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前,可能是一種正常詞序。

由於語言的發展變化,到周秦時期這種詞序只有一些殘跡了。

而代詞“自”作賓語,前置的現象則一直保留到現代,如“自衛”、“自救”、“自慰”等。

TAG:賓語譯文介詞動詞代詞上一篇:<<7月選擇好運榜前5名,哪些星座貴人加持逆天改運?下一篇:這“雞屁股”到底能不能吃?很多人不知道,看完你就明白了>>相關文章英語語法知識:基礎知識學習文言省略句的翻譯和特點(其實質是句子成分不全,有八種情形)六年級上冊英語詞彙辨析——三個“到達”other,others,theother,theothers,another用法和區別搜索推薦文章懷孕9個月,卻慘遭拋棄,男友:我家裡不同意《儒林外史》中的無恥混蛋——嚴貢生收藏了很久的小眾文案,經典入心,句句獲贊豆瓣8.2分《墊底辣妹》:這才是你我普通人的青春故事解說寶寶的語言發育特點,以及如何引導寶寶說話的技巧方法顶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