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惟六苦 - 淨蓮上師佛法網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如是六苦總攝為三。
謂於生死中,無保信處。
受彼安樂,終無飽期。
無始而轉。
以上六苦,也 ...
淨蓮上師佛法網站>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思惟六苦
第二思惟六苦者。
親友書釋宣說七苦,其最後者是別過患,故於此中當思六種。
其中無定過患者,謂於生死流轉之時,父母等親,於他生中轉為怨敵,諸怨敵等轉成親屬,如是父轉為子,子轉為父。
母轉為妻,妻轉為母等。
唯是次第展轉流轉,是故全無可憑信處。
親友書云:「父轉為子母為妻,怨仇眾生轉為親,及其返此而死歿,故於生死全無定。
」即現法中亦復展轉,互為親怨。
如妙臂經云:「有時怨敵轉為親,親愛如是亦為怨,如是一類為中庸,即諸中庸復為怨。
如是亦復為親愛,具慧了知終莫貪,於親當止愛分別,於心善法安樂住。
」如是修習,破於親怨分別黨類而起貪瞋,觀生死法,任何全無安心之處,應起厭離。
第二思惟六苦者。
「思惟生死總苦」當中,第二部分是「思惟六苦」。
親友書釋宣說七苦,其最後者是別過患,故於此中當思六種。
在親友書釋當中,提到的是七種苦,其中最後的一項,本論將它歸在別苦當中,所以這裡應當思惟的是六種苦。
其中無定過患者,第一種苦,是思惟沒有決定的過患。
謂於生死流轉之時,父母等親,於他生中轉為怨敵,諸怨敵等轉成親屬,如是父轉為子,子轉為父。
母轉為妻,妻轉為母等。
唯是次第展轉流轉,是故全無可憑信處。
沒有決定,是說在六道生死中流轉,每一世的關係是沒有一定的。
由於輪迴中,完全是由業力來支配,所以這一世是父母等親人的關係,也許他生來世卻轉為怨敵,曾經是怨敵,也可能轉為最親愛的眷屬,就這樣父轉為子,子轉為父,母轉為妻,妻轉為母等等,生生世世,怨親憎愛隨轉不定,完全沒有一個流轉的次第可以遵循。
親友書云:「父轉為子母為妻,怨仇眾生轉為親,及其返此而死歿,故於生死全無定。
」親友書中說:「生死輪迴當中,父轉為子,母轉為妻,怨仇轉為親屬,親屬又轉為怨敵。
因此,這個由業力所支配的生死,是完全沒有一定的。
」
即現法中亦復展轉,互為親怨。
如妙臂經云:「有時怨敵轉為親,親愛如是亦為怨,如是一類為中庸,即諸中庸復為怨。
如是亦復為親愛,具慧了知終莫貪,於親當止愛分別,於心善法安樂住。
」即使在這一世當中,也有親人轉為怨敵的,關係也是沒有一定。
如妙臂經中說:「有時候是怨敵轉為親人,有時又是親人轉為怨敵,另外還有一類,非親非怨屬於中庸的,有時也會轉為怨敵、或轉為親人。
具有智慧的修行人,應當知曉怨、親、中庸,這三者的關係,是沒有一定的。
所以,對於暫時的怨敵關係不產生瞋恚,對於親屬關係,不產生貪愛,對於非親非怨的中庸關係,不產生愚癡。
如此打破這一切對象的分別,才能不引發自己的貪、瞋、癡,而將心安住在善法的喜樂當中。
」
如是修習,破於親怨分別黨類而起貪瞋,觀生死法,任何全無安心之處,應起厭離。
若是這樣來修習,在生死輪迴中沒有決定的過患,就能打破由於親、怨對象的分別,而產生的貪、瞋;如此返觀生死當中,展轉不定的關係,深切體會它實在沒有一處是堅實、穩定、可靠的,這樣就能真正生起厭離三界的心。
無飽足過患者。
如云:「一一曾飲諸乳汁,過於四海於今後,隨異生性流轉者,尚須多飲過於彼。
」謂當思惟,一一有情,飲母乳酪昔飲幾許,今後若不學解脫道當飲幾何,此是略喻,更當思惟生死之中,盛事苦事,無所未經,令心厭離。
無飽足過患者。
第二種苦,是思惟沒有飽足的過患。
沒有飽足,是形容我們的欲望,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
也是因為這一念的貪,讓我們生生世世,一直在輪迴中流轉。
如云:「一一曾飲諸乳汁,過於四海於今後,隨異生性流轉者,尚須多飲過於彼。
」如釋中所說:「將我們每一世受生時,所飲母親乳汁的量,加起來可以多過四大海水,若是今後仍然還在六道中輪迴,所飲母親乳汁的量,恐怕就要超過這個量了。
」
謂當思惟,一一有情,飲母乳酪昔飲幾許,今後若不學解脫道當飲幾何,此是略喻,更當思惟生死之中,盛事苦事,無所未經,令心厭離。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每一位眾生,在過去生中,曾經飲過的母乳,可比四大海水,若是不學習如何解脫的方法,仍然繼續漂流在生死當中,將要飲用的母乳,可能就會超過四大海水了。
這雖然只是個比喻,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希望能夠經由這樣的思惟,真實地生起出離的心。
反觀過去生死當中,經歷了多少盛事、苦事,而如今也只似夢幻一場,但是由盛事所引發的貪,和苦事所引發的瞋,卻使我們不斷地輪迴。
因此,希望今後不再貪著三界中種種的盛事,而令心厭離。
若謂受樂令意滿足,然三有樂,任受幾多,非但無飽,後後轉復增長貪愛,由此常夜馳騁生死,經無量劫,受諸至極難忍大苦,然其安樂不及一分。
如親友書云:「如諸癩人為蟲癢,為安樂故雖近火,然不能息應了知,貪著諸欲亦如是。
」攝波羅蜜多論云:「獲得此安樂,猶如一日享,多累仍不足,重疾莫過此。
」弟子書亦云:「豈有百返未經趣,豈有昔未多受樂,未得吉祥如白拂,豈有是事反增貪。
豈有昔未多經苦,眾生無欲能飽滿,無有情腹未曾臥,然何生死不離貪。
」應如是思。
又如除憂經說而思極能厭離,如云:「數於地獄中,所飲諸烊銅,雖大海中水,非有爾許量。
生諸犬豕中,所食諸不淨,其量極超過,須彌山王量。
又於生死中,由離諸親友,所泣諸淚滴,非海能為器。
由互相鬥諍,積所截頭首,如是高聳量,出過梵世間。
為蟲極飢虛,所噉諸土糞,於大乳海中,充滿極高盛。
」如是又如華嚴經云:「汝應憶念為諸欲,徒耗諸身前邊際,今求菩提具禁戒,由禁於此摧諸欲。
汝應憶念為諸欲,徒耗諸身前邊際,未能承事恆沙佛,未從佛聞如是語。
」謂盡所得三有盛事,悉皆欺誑,領受無量無義大苦。
如前唐捐無量色身,皆當憶念,若後仍不策勵勤修,更當如是,思惟此理,令起厭離。
慬哦瓦云:「覺敦巴從無始來,曾受何身,然皆未修大乘正法,猶如今日,故須策勵。
」又如桑樸瓦云:「此生死中須多仰覆,此於心中實覺不安。
」乃至未能起心如此,須勤思惟,縱起亦當恆常修習。
若謂受樂令意滿足,然三有樂,任受幾多,非但無飽,後後轉復增長貪愛,由此常夜馳騁生死,經無量劫,受諸至極難忍大苦,然其安樂不及一分。
若是認為追求快樂,能讓我們心滿意足,是還沒有認清快樂其實是煩惱、痛苦的根源。
所謂三界的快樂,不論我們過去曾經享受過多少,永遠都不可能有滿足的一天,實際上做的,只是繼續在串習、增長我們的貪愛而已,由於這永不停息的貪愛,使我們經無量劫,一直馳騁在生死輪迴當中,受盡了無量大苦,所謂短暫的安樂卻不到一分。
如親友書云:「如諸癩人為蟲癢,為安樂故雖近火,然不能息應了知,貪著諸欲亦如是。
」如親友書中所說:「就像患了痲瘋的病人一樣,為了要止身上的癢,就靠近火,暫時的舒適,感覺好像可以止癢,卻不能真正止癢。
我們的貪欲也是一樣,為了除苦,我們追尋種種的快樂,那知非但苦不能除,反而引發更大的苦,不但使我們的貪欲增長,更使生死輪迴不斷。
」
攝波羅蜜多論云:「獲得此安樂,猶如一日享,多累仍不足,重疾莫過此。
」攝波羅蜜多論說:「為了獲得三界中的安樂,就好像只有一日般這麼短暫的享受,費盡了千辛萬苦去追求卻還不滿足,最嚴重的病莫過於此。
」
弟子書亦云:「豈有百返未經趣,豈有昔未多受樂,未得吉祥如白拂,豈有是事反增貪。
豈有昔未多經苦,眾生無欲能飽滿,無有情腹未曾臥,然何生死不離貪。
」應如是思。
弟子書中也說:「我們不斷在這六道中受生,何止百次之多,我們也一直都在追尋這個快樂。
但是,那有什麼快樂可言?非但沒有真正的快樂,反而只是在增長我們的貪而已。
我們輪迴了這麼久,也吃過種種的苦,為什麼還不知停息,仍然無止盡地追求欲望呢?我們不斷地在母親的肚子裡受胎,又為什麼不能早日了脫生死,早日遠離使我們輪迴的貪愛呢?」應該經常這樣思惟。
又如除憂經說而思極能厭離,如云:「數於地獄中,所飲諸烊銅,雖大海中水,非有爾許量。
生諸犬豕中,所食諸不淨,其量極超過,須彌山王量。
又於生死中,由離諸親友,所泣諸淚滴,非海能為器。
由互相鬥諍,積所截頭首,如是高聳量,出過梵世間。
為蟲極飢虛,所噉諸土糞,於大乳海中,充滿極高盛。
」也應該如除憂經中所說,多多思惟以求儘速出離。
經中這樣說:「我們過去生中,投生在地獄中時,所飲的烊銅水,即使是大海水,也無法度量。
生於豬犬畜生道中,所食種種不淨物的量,也超過須彌山王。
又在人道中,為了愛別離苦,所流下的淚滴,遠比大海水還要深。
生為阿修羅道時,和天道爭鬪被砍下來的頭,可以從欲界天,一直堆到色界天。
身為餓鬼道時,因為極度飢餓,所吞下的不淨糞土,足以拿來填海,還綽綽有餘。
」
如是又如華嚴經云:「汝應憶念為諸欲,徒耗諸身前邊際,今求菩提具禁戒,由禁於此摧諸欲。
汝應憶念為諸欲,徒耗諸身前邊際,未能承事恆沙佛,未從佛聞如是語。
」這樣不知滿足的的過患,又如華嚴經中所說:「我們應該了解貪欲的過患,就是讓我們不斷在六道中輪轉,現在應該趕緊從迷夢當中覺醒過來,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等煩惱。
尤其是以種種的戒律,來摧破貪欲。
我們會生生世世這樣輪轉,白白耗費生命,就是因為過去沒有能夠承事諸佛,沒有累積功德的緣故,所以無法好好學佛、修行。
也由於沒有聽聞佛宣說苦諦的內容,因此一直沒有出離的機會。
」
謂盡所得三有盛事,悉皆欺誑,領受無量無義大苦。
如前唐捐無量色身,皆當憶念,若後仍不策勵勤修,更當如是,思惟此理,令起厭離。
如今,已經知道所有三界中的盛事,都是欺誑我們的,只會引發更多的貪欲,帶來更多的痛苦而已。
就像前面所說,我們白白浪費無量的色身,在六道中不斷地受生,若是今後仍然不思惟苦諦,不精勤修習解脫道,將繼續在生死中輪轉,所以應該多多思惟不知滿足的過患,以求及早厭離。
慬哦瓦云:「覺敦巴從無始來,曾受何身,然皆未修大乘正法,猶如今日,故須策勵。
」慬哦瓦說:「阿底峽尊者曾經告誡敦巴尊者說,我們從無始以來,不斷地在六道中受生,都是因為不能修習大乘解脫道的緣故,所以從今以後,應當策勵自己,精勤地思惟、修習。
」
又如桑樸瓦云:「此生死中須多仰覆,此於心中實覺不安。
」乃至未能起心如此,須勤思惟,縱起亦當恆常修習。
又如桑樸瓦說:「這一生當中,應該反覆地思惟不知滿足過患等苦諦的內容,一直到食難下嚥,寢食難安枕的地步。
」若是沒有辦法到達寢食難安的狀況,就表示還沒有真實地生起厭離心,必須精勤地多加思惟。
縱然已經生起這樣的心,也應當繼續不斷地修習。
數數捨身過患者。
如云:「一一身體諸骨聚,超過幾多須彌峰。
」謂一一有情受身之骨,若不爛壞,多於須彌。
數數捨身過患者。
第三種苦,是思惟數數捨身的過患。
如云:「一一身體諸骨聚,超過幾多須彌峰。
」謂一一有情受身之骨,若不爛壞,多於須彌。
如釋中所說:「我們在每一世所捨棄的身體,若是把它堆積起來,恐怕要超過須彌山的山峰。
」這就是說,我們在每一生當中,所受生的白骨,若是不爛壞的話,堆起來一定比須彌山還要高。
數數結生過患者。
如云:「雖將地丸如柏子,數母邊際未能盡。
」昔諸先覺解釋此義,謂一有情為母之量,此非正義。
即此釋中引經文云:「諸苾芻,譬如有人,從此大地執取諸丸,量如柏子,作是數云,此是我母,此是我母之母,而下其丸,諸苾芻此大地泥速可窮盡,然諸人母展轉非爾。
」是顯自母及彼母等母輾轉次第,此論亦說母邊際故。
此成厭患因之理者,如四百論云:「若時雖一果,初因非可見,見一亦增多,爾時何不畏。
」其釋亦云:「此顯由諸難可度量稠林相續,令極難行生死大野,常應厭患,隨順於此,當如理修。
」如此當知。
數數結生過患者。
第四種苦,是思惟數數結生的過患。
如云:「雖將地丸如柏子,數母邊際未能盡。
」昔諸先覺解釋此義,謂一有情為母之量,此非正義。
如釋中所說:「若是將大地做為地丸,像數柏子一樣,一顆一顆來數的話,可以數得完,但是如果要數過去使我們受生母親的量,卻是數不完的。
」過去有些先覺們,把這個比喻為每一眾生受生母親的量,並不能完全說明經中的義理。
即此釋中引經文云:「諸苾芻,譬如有人,從此大地執取諸丸,量如柏子,做是數云,此是我母,此是我母之母,而下其丸,諸苾芻此大地泥速可窮盡,然諸人母展轉非爾。
」是顯自母及彼母等母輾轉次第,此論亦說母邊際故。
親友書釋中引經文說:「諸比丘!譬如有人將大地土製為地丸,像數柏子一樣的來數,說這是我的母親,然後放下一丸,再說這是我母親的母親,再放下一丸,諸比丘!這些大地泥土所做的地丸,很快可以被數完,但是這些展轉為人母的量,卻還不能數完。
」這是說明自己的母親,和母親的母親……等展轉為母次第的量,沒有窮盡的時候。
此成厭患因之理者,如四百論云:「若時雖一果,初因非可見,見一亦增多,爾時何不畏。
」由以上的比喻,可以知道我們輪迴的時間已經太久了,不斷受生的數量,也難以計較,若是還不知厭離生死,便仍然要繼續受生。
如四百論中所說:「如果一顆柏子代表一生,開始還不覺得可怕,但是當它不斷地增多,乃至無量的話,那時就難免不心生恐懼了。
」
其釋亦云:「此顯由諸難可度量稠林相續,令極難行生死大野,常應厭患,隨順於此,當如理修。
」如此當知。
釋中也說:「我們數數結生的量,就像濃稠的森林,相續綿延不斷,實在很難把它數清楚。
行在這個難行的生死大曠野當中,是應當要經常生起厭患的心,不斷思惟數數結生的過患,以求出離。
」
數數高下過患者。
如云:「既成百施世應供,業增上故復墮地,既滿轉輪聖王已,復於生死為奴婢。
天趣天女乳腰柔,長受安樂妙觸已,後墮地獄鐵輪中,當受粗磨割裂觸。
長時安住須彌頂,安足陷下受安樂,後遊煻煨屍泥中,當念眾苦極難忍。
天女隨逐受歡喜,遊戲端妙歡喜園,後當住止劍葉林,獲割耳鼻刖手足。
天女殊妙如金蓮,共同游泳徐流池,後墮地獄當趣入,難忍灰水無極河。
雖得天界大欲樂,及諸梵天離欲樂,後墮無間為火薪,忍受眾苦無間絕。
得為日月自身光,照耀一切諸世間,後往極黑陰闇處,自手伸舒亦莫覩。
」磨等三鐵輪者,如其次第,謂於眾合黑繩燒熱三中而有。
天女隨逐者,謂為天女之所依附。
天界欲樂者,謂忉利以上欲天所有。
日月光者,是如世間共許而說,未分能依及所依處,若分別說,乃是彼二宮殿之光。
此等為喻,當思一切從高墮下所有道理,厭患三有,以其三有一切盛事,最後邊際,衰所攝故。
此如調伏阿笈摩云:「積集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咸歸死。
」
數數高下過患者。
第五種苦,是思惟數數高下的過患。
這是說明在六道中受生,善趣、惡趣,勝劣高下,並沒有一定的道理。
如云:「既成百施世應供,業增上故復墮地,如釋中所說:「即使已經修證到『世應供』的果位,(這裡的『世應供』,是指阿羅漢的果位。
阿羅漢是『斷我執』的聖者,是一切世間眾生應該供養的對象,藉此成就布施的功德,所以稱為『世應供』。
)將來也會因為過去惡業的緣故,而墮地獄。
(阿羅漢在證果時,先入『滅受想定』,以定慧力暫時伏斷煩惱,使『我執』不現行,而入『涅槃』。
但是過去所造善、惡業的種子,還伏藏在第八識當中沒有感果,所以在涅槃的時間盡了以後,若是過去還有地獄的惡業未報,也仍然必須墮到地獄中去受報。
)
既滿轉輪聖王已,復於生死為奴婢。
同樣的,即使身為人道當中最高的轉輪聖王,也會因為福報享盡了,而於他世,生為最低賤的奴婢。
天趣天女乳腰柔,長受安樂妙觸已,後墮地獄鐵輪中,當受粗磨割裂觸。
也許前世還在天界當中,享受著天女們種種安樂的妙觸;後世接著就墮到鐵輪地獄當中,遭受種種粗磨、割裂等身觸的苦。
長時安住須彌頂,安足陷下受安樂,後遊煻煨屍泥中,當念眾苦極難忍。
有時前世還在欲界天的須彌山頂,雙腳踩著軟綿綿的草地;(欲界天的地非常地柔軟,腳才輕輕一踏就整個陷下去。
)後世馬上就墮到煻煨地獄當中,踩著各種動物的屍體。
應當經常憶念、思惟三惡趣種種難忍的大苦,以求出離。
天女隨逐受歡喜,遊戲端妙歡喜園,後當住止劍葉林,獲割耳鼻刖手足。
或者,前世還有天女圍繞身邊,在妙園林中歡喜地嬉戲,轉眼間卻生於近邊地獄的劍葉林中,將整個身體、耳、鼻、手、足,割得遍體鱗傷。
天女殊妙如金蓮,共同游泳徐流池,後墮地獄當趣入,難忍灰水無極河。
前世受善報時,還和天女們共同沐浴在天池的八功德水當中(八功德水:一、澄淨(澄明淨潔):不同此土昏擾污濁。
二、清冷(清湛涼冷):不同此土冬凍暑熱。
三、甘美(甘甜美妙):不同此土鹹淡臭劣。
四、輕軟(輕揚柔軟):不同此土凝滯沈重。
五、潤澤(光潤滑澤):不同此土腐褪枯澁。
六、安和(安靜順和):不同此土凶流暴惡。
七、除飢渴(非唯止渴亦能療飢):不同此土飽脹增病。
八、長養善根(增長養育諸善根):不同此土損害沒溺);之後就因惡業的緣故,墮在近邊地獄的無極河當中,忍受著難忍的熱石灰水。
雖得天界大欲樂,及諸梵天離欲樂,後墮無間為火薪,忍受眾苦無間絕。
雖然暫時能在欲界天享受五欲之樂,或者在色界天享受禪定之樂,但是終非究竟,等到福報享盡了之後,仍然要墮到無間地獄當中,受種種的火燒,受無量無邊的苦。
得為日月自身光,照耀一切諸世間,後往極黑陰闇處,自手伸舒亦莫覩。
」在欲界天有日、月光的照耀,色界天的天人,身上也會發光;可是一旦墮到黑暗地獄、或者沒有光明的地方,就是伸手也不見五指。
」
磨等三鐵輪者,如其次第,謂於眾合黑繩燒熱三中而有。
前面所說粗磨、割裂和身觸等三種鐵輪,依它的次序,是指眾合地獄、黑繩地獄以及燒熱地獄當中所受的苦。
天女隨逐者,謂為天女之所依附。
天女隨逐的意思,是很多天女圍繞、陪伴著他。
天界欲樂者,謂忉利以上欲天所有。
天界欲樂,是指欲界第二天—忉利天以上的諸天,所享受的五欲之樂。
日月光者,是如世間共許而說,未分能依及所依處,若分別說,乃是彼二宮殿之光。
日月光,是指世間的日、月之光而說,這是大家所共知的,不另外指出它能照(日、月)、所照(日、月所照的宮殿)的內容,如果要分別來說的話,就是指被日、月照耀的宮殿,所發出的光明。
此等為喻,當思一切從高墮下所有道理,厭患三有,以其三有一切盛事,最後邊際,衰所攝故。
此如調伏阿笈摩云:「積集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咸歸死。
」以上所說的這些比喻,就是要告訴我們「數數高下的過患」。
應當多多思惟其中的道理,以生起厭惡三界的心。
由於三界中一切的盛事,到最後終究是要衰敗的,所以不要以為三界中還有安樂可尋!應該及早出離。
正如調伏阿笈摩中所說:「凡是暫時由因緣所積集的一切盛事,最後一定會因為緣滅而消散;由於善業所感的善趣,也會因為惡業成熟而墮至惡趣;一切由因緣展現眼前的相聚,也總有別離的一天;在三界當中,一旦受生,就一定會面臨死亡。
」所以,應當多念死無常,苦等內容,以求出離。
無伴過患者。
如云:「若能了知如是過,願取三福燈光明,燭自當趣雖日月,難破無邊黑闇中。
」了知過者,謂當了知如前所說,須如是死,願取福光。
三種福者,謂三門善事,或施所生等三種善事。
無邊黑闇者,謂無明黑闇。
無伴而趣者,如入行論云:「獨生此一身,俱生諸骨肉,壞時尚各散,何況餘親友,生時獨自生,死時還獨死,他不取苦分,何須作障親。
」如是六苦總攝為三。
謂於生死中,無保信處。
受彼安樂,終無飽期。
無始而轉。
初中有四,一、於所得身不可保信者,謂身數數捨,二、作諸前益不可保信者,謂無決定,三、於得盛事不可保信者,謂高下變易,四、於諸共住不可保信者,謂無伴而往,第三者謂數數結生,展轉受生不見邊際,如是總攝亦當思惟。
無伴過患者。
第六種苦,是思惟無伴的過患。
就是思惟死的時候,沒有任何人能夠作伴。
如云:「若能了知如是過,願取三福燈光明,燭自當趣雖日月,難破無邊黑闇中。
」如釋中所說:「如果能夠知道死時無人陪伴的過患,就應該帶著身、口、意三門的善業走,以善業的光明投生善趣;若是生前行的是十惡業,就是日、月的光明,也難以破除地獄的黑暗,終究只有墮在無邊黑暗的世界當中。
」
了知過者,謂當了知如前所說,須如是死,願取福光。
其中「了知過患」的意思,是說應當了知前面所說,死的時候,沒有任何人能夠陪著你一起走的過患。
所謂「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你生前所有的財物、親人都帶不走,只有曾經造下的善、惡業跟著你一起走。
既然如此,寧願帶著福業的光明一起離開,也不讓絲毫的罪業隨身。
三種福者,謂三門善事,或施所生等三種善事。
「三種福」,是指身、口、意三門所造下的善事,如布施、持戒、忍辱等功德善業。
無邊黑闇者,謂無明黑闇。
「無邊黑闇」,是指無明的黑暗。
無伴而趣者,如入行論云:「獨生此一身,俱生諸骨肉,壞時尚各散,何況餘親友,生時獨自生,死時還獨死,他不取苦分,何須作障親。
」「無伴而前往他世」的意思,如入行論中說:「死的時候,我們自身的骨肉,都將各自分散,一點也帶不走,何況是我們身外的這些親友呢?生的時候獨自生,死的時候也必須獨自死。
既然知道親友都帶不走,何不在生前就放下對他們的貪著,以免在死時,因為難以割捨,而障礙了臨終的往生等……。
」
如是六苦總攝為三。
謂於生死中,無保信處。
受彼安樂,終無飽期。
無始而轉。
以上六苦,也可以總攝三點來說:第一,在生死輪迴當中,沒有一件事是可以保證不變的;第二,對於一切的安樂,也因為貪得無厭、不知飽足,而不斷輪迴;第三,眾生展轉受生的數量,是沒有邊際的。
初中有四,一、於所得身不可保信者,謂身數數捨,二、作諸前益不可保信者,謂無決定,三、於得盛事不可保信者,謂高下變易,四、於諸共住不可保信者,謂無伴而往,第一「於生死中,無保信處」,又分四點說明:一是指我們在輪迴中,數數捨身、受生,所以這個身是毫無保障、不可信賴的;二是指親人、還是怨敵,也沒有一定;因此是指損害、還是利益他們,實在很難保證;三是指有時高勝(善趣的安樂),有時低劣(惡趣的苦),時常變異,所以對於一切圓滿的盛事,也是不可保證的;四是指死時無人陪伴前往,因此對於共處的親友眷屬們,是無法保信的。
第三者謂數數結生,展轉受生不見邊際,如是總攝亦當思惟。
前面第三點的「無始而轉」,是說明眾生不斷地相續受生,數量沒有窮盡。
以上總攝為三點的內容,也應當多加思惟。
[首頁][上師略傳][菩提道次第廣論][圓覺經][大智度論][弘法講座][電子法寶][學佛心得][菩提學會座談會][訊息/法寶流通][簡體字資料庫]
延伸文章資訊
- 1人生六苦,你能躲開哪一個? - 壹讀
人生六苦,你能躲開哪一個?佛曰,人生有六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我們都是風雪夜裡的趕路人,風雨人生,百味雜陳,滋味嘗遍才算得上 ...
- 2人生有幾苦?有人說有六苦,也有說八苦,到底怎麼分? - 劇多
- 3人生六苦指的是哪六苦(學前教育) - 常識館
人生六苦指的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我們都是風雪夜裡的趕路人,風雨人生,百味雜陳,滋味嚐遍才算得上圓滿,風風雨雨走過才稱得上完整。六道輪迴的苦無量 ...
- 4思惟六苦 - 淨蓮上師佛法網站
如是六苦總攝為三。謂於生死中,無保信處。受彼安樂,終無飽期。無始而轉。以上六苦,也 ...
- 5人生六苦:生、老、病、愛、離、求- 每日頭條
人生六苦是什麼?六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愛別離苦、求不得苦1、生苦:每個人都有生苦,但都忘記了。以人類來說,生時的眾緣逼迫,就是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