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歷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法國歷史開始於人類第一次踏足這片後來被稱為法蘭西的土地。

· 法蘭西 · 「法蘭西」這一名詞直到1190年左右才開始被正式使用,當時, · 最早是古羅馬人在高盧實現了統一的管理 ... 法國歷史 概述 語言 監視 編輯 此條目目前正依照其他維基百科上的內容進行翻譯。

(2019年3月15日)如果您擅長翻譯,並清楚本條目的領域,歡迎協助翻譯、改善或校對本條目。

此外,長期閒置、未翻譯或影響閱讀的內容可能會被移除。

法國歷史開始於人類第一次踏足這片後來被稱為法蘭西的土地。

從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起,就陸續有人定居於此。

到了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凱爾特人又源源不斷地湧入。

後來,公元三世紀時,日耳曼人(法蘭克人,西哥特人,阿拉曼人,勃艮第人)來到這裡;公元四世紀,來自斯堪地那維亞的諾曼人也加入了這一族群。

法蘭西這個名字來自於一支叫法蘭克的日耳曼部落。

公元500年左右,撒利族法蘭克的國王克洛維在蘭斯受洗,皈依基督,從而使法蘭克的王權同天主教會形成聯盟。

這一事件影響深遠,法國直到1905年才實現政教分離。

克洛維合併了法蘭克的撒利族和里普利安族兩個部落,在高盧和日耳曼尼亞征服了廣袤的土地,建立了法蘭克王國,開啟了墨洛溫王朝。

他的後代使法蘭克王國的領土進一步擴大。

公元751年,墨洛溫王朝被加洛林王朝取代,但這並未影響到法蘭克王國擴張的步伐,尤其是查理曼,他征服了德意志的北部(薩克森)、奧地利、以及義大利。

公元843年,加洛林帝國被查理曼的三個孫子瓜分,通過《凡爾登條約》,禿頭查理獲得了西法蘭克王國。

公元987年,于格·卡佩成為西法蘭克國王,建立了第三個法蘭克王朝——卡佩王朝。

腓力二世及其以後的國王為法蘭西王國的領土統一提供了新的動力,從購買多菲內(1349年),到兼併阿爾薩斯(1648—1681年),將法蘭西王國的東部邊界從羅訥河推到阿爾卑斯山,從索恩河推到萊茵河。

「法蘭西」這一名詞直到1190年左右才開始被正式使用,當時,腓力二世的司法官員開始使用「rexFranciæ(拉丁語:法蘭西國王)」來指代他們的國君,而不再是「rexFrancorum(拉丁語:法蘭克國王)」這一稱謂。

實際上,「法蘭西」這個叫法早已流行開來,基本上指的就是這片領土,從創作於一個世紀之前的《羅蘭之歌》中便可找到這個詞彙。

從1205年6月起,契據中使用「regnumFranciæ(拉丁語:法蘭西王國)」表示這片領土。

最早是古羅馬人在高盧實現了統一的管理,他們使用的是拉丁語,這種語言後來成為教會用語。

公元813年,由查理曼召集的圖爾主教會議規定,以後講道必須使用通俗語言,不再使用拉丁語。

公元987年,卡佩王朝建立,巴黎隨之成為首都,同時也成為一座著名的大學城。

從1494年到1559年,爆發了一系列的義大利戰爭,在與義大利文藝復興接觸後,法國文化開始發生巨變。

它豐富了關於宗教改革的討論,而且並沒有像義大利那樣隨後被及其嚴厲的反宗教改革運動所扼殺。

它發展出一種浸透著笛卡爾主義的古典主義,從十七世紀起,法國文化破繭而出。

就是在這一時期,在法蘭西學術院的主導下,現代法語成型了。

十八世紀是思想啟蒙的世紀,它的標誌是法國哲學家在歐洲的首都和宮廷中宣傳理性,它結束於法國大革命。

十九世紀後半葉,時值工業革命,由於統一行政框架(省)的採納、鐵路的快速發展、以及茹費理內閣期間免費義務學校的建立,法國在國家層面上實現了同化。

法國的科研和工業水平享有盛譽,突出體現在交通(汽車和航空)、化學、醫療和軍工領域。

經濟增長反映在人口的城市化、僱傭勞動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改善。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出現了社會保險並得到普及,工會運動形成規模。

二十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二戰時期的納粹占領以及戰後重建,促使法國開始制定經濟政策(國家規劃委員會),隨之而來的是歐洲大型集團、乃至世界大型集團的形成。

當代經濟的特點是勞動力向第三產業的轉移和新興經濟體的激烈競爭。

國家機構及其職能是逐步建立和實現的:百年戰爭之後,設立了常備軍隊和稅收制度;黎塞留在各省設置了總督的職務;大革命時期,統一了法律(《民法典》)和司法體系。

1789年6月17日,在法國人民的支持下,通過《網球場宣言》建立了第一個政治團體,現代法國就此誕生。

過早形成的現代國家體制,造就了一個擁有極大特權的政府,以及一個把持政府、令人羨慕的公務員階層,與之相對,自然也就出現了對現存體制不滿的人。

面對歐洲一體化,法國政府不得不對其自身重新進行定位,再次展示其使命和實力。

目次 1從起源到羅馬帝國晚期的高盧 1.1從早期人類群落到凱爾特人出現 1.1.1舊石器時代居民 1.1.2新石器時代 1.2凱爾特人時期的高盧 1.2.1凱爾特人 1.2.2古高盧地區 1.2.3高盧獨立時代 1.3羅馬統治下的高盧 2法蘭克王國(486-987) 3法蘭西王國的建立 3.1法蘭克王國的覆滅 3.2強勢諸侯 3.3君主政體的崛起 3.4卡佩王朝晚期(1165–1328) 3.4.1腓力二世(1179-1223) 3.4.2聖路易(1226–1270) 3.4.3腓力三世和腓力四世 3.5瓦盧瓦王朝(1328-1589) 3.5.1英法百年戰爭 4成為歐洲霸權 4.1從瓦盧瓦到波旁 4.2宗教戰爭 4.3路易十四 5革命和拿破侖帝國 5.1法國大革命 5.2拿破侖稱帝 6帝制的復辟 6.1政權更迭 6.2殖民帝國 7世界大戰 8現代 9參考文獻 9.1引用 9.2來源 10外部連結 11參見 從起源到羅馬帝國晚期的高盧編輯 從早期人類群落到凱爾特人出現編輯 舊石器時代居民編輯  拉斯科洞窟中的原牛岩畫 在上羅亞爾省的希亞克發現的雙面砍砸器顯示,在200萬年前,法國就有人類居住,這很可能是法國最早的人類遺蹟。

不過,這些石制工具的製作年代、甚至人類特徵,都存在很大的異議。

約公元前四十萬年,尼安德塔人在歐洲地區出現[1],在大約三萬年前滅絕,其滅絕的原因可能是被智人在一段冰期中擊敗。

智人在大約四萬三千年前到達歐洲。

[2]拉斯科和加拉(Gargas)的洞穴壁畫以及卡納克巨石林是當地史前活動的有力證明。

新石器時代編輯  飾有希臘傳說的Massalia(現法國馬賽)銀幣,公元前5-1世紀 在公元前600年,來自福希亞的愛奧尼亞人於地中海沿岸建立了馬薩利亞(colonyofMassalia)(現法國馬賽)的殖民地,建立了法國最早的城市。

[3][4]同時,一些凱爾特部落滲透到了現法國的東部地區(上日耳曼尼亞),這種占領擴散到法國的其他地區的時間僅僅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之間。

[5] 凱爾特人時期的高盧編輯 凱爾特人編輯 前450年到前400年,藝術品風格重新發生巨大變遷,這可能意味著政治方面也發生變化。

在那個時候,出現LaTène文化。

按照傳統的觀點,高盧的時代從此正式開始,但是考古遺址發生變化的理由目前還在爭論中。

按照第一個觀點,在地中海文明的影響下,社會發生逐漸的變化,外來民族逐漸擴散。

按照第二個觀點,凱爾特侵略原住民的領土,這些原住民從前史一直到凱爾特人的來臨前,變化很小。

我們無法完全理解這些社會變遷的事實,只能提出一些假設。

目前大部分的專家推出折中觀點:既發生漫長的文化擴散過程,也發生凱爾特的入侵。

古高盧地區編輯 主條目:高盧 高盧覆蓋著現代法國的大部分地區、比利時、德國和義大利北部,被很多凱爾特人及貝爾蓋人部落占據,這些被古羅馬人稱作高盧人的民族居住在塞納河和加龍河之間,使用粗糙的高盧語。

根據尤利烏斯·凱撒的說法,在加侖河下游,高盧人使用阿基坦語,為前印歐語系(英語:Pre-Indo-Europeanlanguages)的一種語言,是基於巴斯克語和洛泰西亞北部的比利時語。

在阿基坦高盧人建立土魯斯之時,凱爾特人建立了巴黎、波爾多等城市。

在羅馬人定居之前,希臘的航海者定居在現在被叫做普羅旺斯的地區。

菲西人(英語:Phoceans)建立了像馬賽和尼斯這種重要的城市,而菲西人在這些城市的定居將他們捲入了與凱爾特人和利古里亞人(Ligurians)的衝突中。

一些偉大的菲西人航海家,例如皮西亞斯(Pytheas),就出生在馬賽。

就凱爾特人自身而言,他們經常與阿基坦人(Aquitanians)及德國人發生衝突,一次由布倫努斯(Brennus)領導的入侵羅馬的高盧戰爭在公元前393年(或公元前388年)進行,而阿利亞之戰(英語:BattleoftheAllia)很快在這次戰役之後進行。

然而,高盧人的部落社會並沒有為了想要征服他們的羅馬帝國而改變的夠快。

高盧部落聯盟緊接著在森提努姆之戰(battleofSentinum)以及忒拉蒙之戰等等的數次戰役中打敗了羅馬人,這些戰役持續了整個前三世紀。

在公元前3世紀早期,貝爾格族(Belgae)征服了在高盧北部的索姆河的周邊地區,在一場在昂克爾河畔里布蒙和阿龍德河畔古爾奈兩地之間的一場為了反對阿莫里凱人(Armoricani)(當時布列塔尼的占據者)的戰爭中,這個地方同樣是找到聖殿之處。

當迦太基指揮官漢尼拔·巴卡與羅馬作戰時,他在坎尼招募了幾支為他效力的高盧人僱傭軍。

這次高盧的參與使得普羅旺斯於西元前122年併入了羅馬共和國。

之後,高盧總督尤里烏斯·凱撒征服了高盧的全部領土。

儘管高盧的反對派被維辛格托里克斯(vercingetorix)所領導,但高盧人還是在羅馬的猛攻下屈服了。

高盧人於西元前25年被羅馬人在阿萊西亞之戰中打敗。

羅馬人在高盧建立了里昂、納博訥等城市的前身,並且允許在盧基烏斯·普蘭庫斯(英語:LuciusMunatiusPlancus)和西塞羅之間通信,這就使得格勒諾布爾形式上存在。

[6] 高盧獨立時代編輯 公元前2世紀,希臘文和拉丁文之中關於高盧族和高盧國的記載越來越多,揭開高盧族部分的神秘面紗。

高盧(拉丁語:Galli)一詞最早出現在羅馬政治家Caton的筆下(公元前168年),他指的是從法國入侵義大利北部的高盧族人。

在公元前二世紀末,在希臘殖民地馬賽的影響下,且因高盧族和地中海的貿易交流,高盧族的一些部落開始希臘化,也開始運用希臘字寫高盧語,但是由於宗教的忌諱,高盧族沒有把其豐富的口傳歷史寫成文字,限定文字的運用範圍為商業和貿易。

因此,在高盧語消失之後,這些傳統隨著被淡忘。

高盧被劃分成幾個部落,那些部落之間的領土界限顯然被劃定得非常清楚。

這些界限和未來的羅馬「城市」(Civis)的界限相吻合,亦和現代法國的省相吻合。

拉丁文化末期的高盧在語言、文化等方面顯示出穩定的狀態。

但是,按照羅馬的歷史學家,在社會政治方面,高盧的君主制度和貴族制度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選定的法官(高盧語vergobretos)。

羅馬人征服高盧之前一個世紀是高盧文明的鼎盛時代,經濟繁榮,文化發達,不像羅馬作家和西方19世紀歷史學家描述得如此野蠻落後。

在那個時代出現規模非常大的城堡(oppidia),也開始運用錢幣:高盧人文明的水平不低於前2世紀的羅馬。

高盧人對羅馬文化的貢獻非常眾多。

在軍法和技術方面,羅馬人不僅採用高盧人的許多發明,也借用高盧語的詞彙,例如:木桶、劍(gladius)、鎖子甲、肥皂、馬車(carrus)等。

羅馬統治下的高盧編輯  維欽托利投降尤利烏斯·凱撒,作於1899年,作者為Lionel-NoëlRoyer 羅馬治下的高盧(英語:罗马治下的高卢)被劃分成了數個不同的行省。

為了防止高盧變成羅馬統治的威脅,羅馬人取代了當地人作為居民的身份。

因此,許多凱爾特人被逐出了阿基坦高盧亦或是被奴役後逐出高盧。

羅馬統治下的高盧經歷了強勁的文化演變,其中最明顯的一點是將高盧語轉化為通俗拉丁語。

在這個文化過渡時期,高盧語和拉丁語的相似處是有待爭論的。

高盧在羅馬數世紀的控制下得以存續,但是凱爾特文化被高盧羅馬文化取代。

隨著時間的推移,高盧人與羅馬帝國更好的結合了。

例如將軍馬庫斯·安東尼厄斯·普里默斯(英語:MarcusAntoniusPrimus)和阿古利可拉都在高盧出生,還有後來成為皇帝的克勞狄一世和卡拉卡拉。

皇帝安東尼·庇護也同樣出自高盧家庭。

瓦勒良被波斯人俘虜十年後,波斯圖穆斯(英語:Postumus)建立了一個短命的高盧帝國,而這個帝國除了它原來的疆域之外,還包括了伊比利亞半島和大不列顛島。

一些日耳曼人部落,例如法蘭克人和阿勒曼尼人,就是在這個時候進入高盧的。

這個高盧帝國被羅馬皇帝奧勒良於274年卡塔洛尼平原戰役的勝利終結了。

一支凱爾特移民於四世紀在阿莫里凱(英語:Armorica)被發現,他們來自不列顛,由一位堪稱傳奇的國王科南·梅若多克(英語:ConanMeriadoc)率領。

他們說著現已消失的古不列顛語言,這種語言已演變為現今的布列塔尼語,康瓦爾語以及威爾斯語。

在418年時,阿基坦行省被割讓給了哥特人作為他們對抗汪達爾人的交換。

418年,他們建立了西哥特王國,定都土魯斯。

 高盧士兵 羅馬帝國艱難地抵抗了所有蠻族的侵略,並且埃提烏斯使這些部落自相殘殺,試圖保持些許羅馬在這些地區的控制。

他首先讓匈人與勃艮第人爭鬥,使得這些僱傭兵摧毀了沃爾姆斯,殺死了勃艮第王鞏特爾(英語:Gunther),使得勃艮第人撤退到了更遠的西部。

在443年時,埃提烏斯使這些勃艮第人在盧格杜努姆的附近重新定居。

由阿提拉領導的匈奴人,在埃提烏斯利用西哥特人來對付他們之後,成為了更大的威脅。

在451年時,這種衝突在沙隆戰役時達到了最高點,在這場戰役里阿提拉被羅馬人與哥特人的聯軍擊敗。

此時的羅馬帝國已經到了危機的邊緣。

阿基坦尼亞可以被確定落入西哥特人手中,而這些西哥特人將很快征服所有高盧南部的所有可控制區域,以及絕大部分伊比里亞半島。

勃艮第人宣布建立了他們自己的王國,並且北部高盧已被法蘭克人占領。

除了日耳曼人以外,巴斯克人從庇里牛斯山進入了進入加斯科涅,布列塔尼人建立了三個王國:杜姆諾尼亞(英語:Domnonia)、科瓦努納(英語:Cornouaille)以及布羅(英語:Broërec)。

[7] 法蘭克王國(486-987)編輯 主條目:法蘭克王國和中世紀前期  圖爾戰役(732) 在486年,克洛維一世(466年-511年11月27日),薩利族法蘭克人的領導者,在蘇瓦松擊敗了格里烏斯並在後來聯合了幾乎所有北部及中部高盧,將它們置於他的控制之下。

之後,克洛維記錄了一連串對其他日耳曼部落戰爭的勝利,諸如在曲爾皮希(Tolbiac)的與阿勒曼尼人的戰爭。

在496年,作為異教徒的克洛維皈依了天主教。

這使得他獲得了更大的正統性及權力。

向天主教會臣服的過程中,他被允許獲得牧師的支持以反對在曲爾皮希的阿里烏斯派信徒。

507年,他在武伊勒戰役中擊敗了阿拉里克二世,並將原屬西哥特王國的阿基坦等地區完全攻占,將它們納入法蘭克王國的版圖中。

[8]高盧人返回了托萊多(即現今的西班牙)。

克洛維將巴黎定為首都,建立了墨洛溫王朝,但是他的王國並沒有在他去世後繼續存在。

按照法蘭克的遺產繼承習俗,他的兒子們分割了這片土地,於是,四個王國建立了:蘇瓦松國(後成為紐斯特里亞王國)、巴黎國、奧爾良國(後成為勃艮第王國)和梅斯國(後成為奧斯特拉西亞王國)。

隨著時間的推移,法蘭克諸國在數量及邊界變化得非常頻繁。

同樣在這段時間,最初作為國王們的顧問的法蘭克王國的宮相,逐漸變為在這片法蘭克土地上最有權力的人,而墨洛溫王朝的國王們便成為了有名無實的傀儡。

[8]此時,穆斯林已經北上征服了伊比利亞半島並已經威脅到了法蘭克王國。

公爵「偉大的」厄德(英語:OdotheGreat)在土魯斯擊退了一次重要的入侵軍隊,但他沒能成功擊退一支在732年入侵的奇襲隊。

這時的法國宮相查理·馬特,於圖爾戰役打敗了這支軍隊(這場戰役在圖爾與普瓦捷兩地之間展開),這使他在法蘭克王國內部獲得了巨大的威望與尊重。

在751年,矮子丕平(查理·馬特之子)篡位,成為法蘭克人的國王,並建立了加洛林王朝。

而矮子丕平之子查理曼的加冕禮,標誌著加洛林王朝的王權達到了巔峰。

在771年,在一段深遠的分割之後,查理曼重新聯合了法蘭克人的聚居區域,並隨後在774年征服了德西迪里厄斯(今義大利北部)的倫巴第人,在778年將巴伐利亞納入王國的版圖之中,在796年打敗了多瑙河流域的阿瓦爾人,在801年將王國的邊界推進到穆斯林控制的西班牙,最遠推進到了南方的巴塞隆納。

804年,在一次漫長的戰役後征服了下薩克森州。

 查理曼的加冕禮 為了表彰他的成功,以及表達教會的政治支持,教宗利奧三世於800年將查理曼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

雖然查理曼的兒子虔誠者路易(在位814-840)保持了帝國的完整,然而法蘭克帝國卻沒有在路易去世時留存。

他的兩個兒子,禿頭查理和日耳曼人路易決定向彼此效忠以反對他們的兄長洛泰爾一世在斯特拉斯堡的誓言中,因此帝國被路易的三個兒子在843年根據凡爾登條約分割成三份。

在最後一次的簡短統一後(884-887),帝國的頭銜不再被西法蘭克王國(法蘭西王國的前身)掌控。

而東法蘭克王國之後由亨利一世統治,開創了奧托王朝[9]。

在加洛林王朝時期,王國被維京人侵略。

在這次侵略中,巴黎伯爵奧托及他的哥哥羅伯特一世聲名大振並成為了國王。

新興的羅伯特王朝即為卡佩王朝的前身。

在羅洛的領導下,一些維京人被授予了諾曼第的土地並定居在這片土地上,一開始只是伯爵,之後被查理三世提為公爵,就是為了從其他侵略者手中保衛這片土地。

這些混合了法蘭克人及高盧羅馬人的新興維京貴族,被稱為諾曼人。

[10] 法蘭西王國的建立編輯 主條目:中世紀的法國 法蘭克王國的覆滅編輯 教宗李奧三世在800年加冕查理曼為羅馬人的皇帝以表揚其功績及對羅馬教廷的擁護。

但他的兒子路易一世死後,路易的三位兒子在凡爾登條約裡將查理曼的領土三分為東中西三部。

加洛林王朝雖然在884年至887年間曾短暫統一,但羅馬皇帝封號自此不再在西部通行,而西部亦漸漸演變為法蘭西王國。

在查理曼統治後期,維京人沿他的王國北方及西部邊境推進。

自查理曼在814年死後,他的繼任人未能團結去遏止維京人入侵。

維京人和他們的長船縱橫羅亞爾河~和其他內陸河流,到處攻掠:843年他們殺死南特市的主教,數年後又焚燒圖爾城的聖馬丁教堂(L'égliseSaint-Martin),845年更擄掠巴黎。

現時法國領土大致與國王糊塗查理統治時相同。

他被逼將塞納河下游兩岸大片土地割與維京人,形成諾曼第公國。

最後在斷斷續續的權力爭奪中,加洛林王朝亦步上前朝覆滅的後塵:法蘭西公爵及巴黎伯爵雨格·卡佩在987年建立卡佩王朝。

它與其旁支瓦盧瓦王朝和波旁王朝將統治法國超過800年之久。

強勢諸侯編輯 在中世紀時期,法國是一個權力分散的國家。

國王的宗教權是大於行政權的。

十一世紀的法國,以國王為代價,諸侯達到了權力的頂峰。

像諾曼第、佛蘭德斯、朗格多克這樣的省與王國相比,享有地方自治權,只不過與法蘭西王國名稱不同。

繼羅伯特王朝後,卡佩王朝,也就是那些成功代替了加洛林王朝的強大的諸侯登上了王位。

[11]當卡佩王朝的國王們將他們的封邑併入法蘭西王國的頭銜中時,國王們除了高貴的頭銜之外一無所有。

在某種程度上,卡佩王朝使國王與諸侯得到了雙重的地位;作為國王他們舉行了加冕禮,並且作為巴黎伯爵他們保留了自己的封地,其中最著名的是法蘭西島大區。

[11]事實上卡佩家族保留了諸侯與國王兩者的土地,並將這些土地賦予了複雜的意義。

他們被捲入了國王與諸侯的權力鬥爭中,但作為國王,他們同時在法國天主教擁有神權。

卡佩王朝的國王更多的將其他諸侯以敵人(或盟友)對待而不是向對待封臣那樣:他們的王室頭銜在被認可之前經常被無視。

卡佩家族的權威已經弱到了在一些偏遠地區土匪成為了有影響的勢力。

[11]有些國王的諸侯已經發展到了足夠強大的地步,因此這些諸侯中的部分人成為了西歐最強大的統治者。

諾曼人,金雀花,盧西昂,歐特維爾以及土魯斯家族,成功地為自己開拓了法蘭西之外的地區。

在法國歷史中最重要的是征服者威廉的諾曼征服,記錄在貝葉掛毯中不朽的黑斯廷斯戰役,通過諾曼第將英法連接在了一起。

雖然諾曼人作為英格蘭國王的同時也是法王的封臣,但他們的政治中心地區依舊在法國。

[12]作為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國依舊被捲入了十字軍東征,並且法國騎士建立並統治了十字軍王國。

例如,這些貴族在中東的歷史遺物—謝芙拉葉城堡—這座城堡由的黎波里伯爵、土魯斯伯爵擴建。

君主政體的崛起編輯 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君主政體克服了強大的男爵們,並且在十六世紀的法國建立了絕對的君主制。

許多因素促成了法國君主政體的崛起。

于格·卡佩建立的王朝延續到了1328年,並且長子繼承制的法律使有秩序的繼承得到安全保障。

其次,卡佩家族的繼承者被認為是輝煌且古老的王室,因此,他們比他們政治、經濟上出眾的對手要優越的多。

第三,卡佩已經獲得了教會的支持,且教會期望一個在法國的強有力的中央政府。

這種與教會的聯盟,是卡佩最強大,最持久的遺產。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幾乎全部由法國諸侯組成。

隨著時間的推移,王權在征服、占領、封建政治鬥爭中擴大了。

[13]987年在蘭斯的集會中的選舉使于格·卡佩開始了法蘭西王國的歷史。

卡佩從法蘭克公爵倉促地成為了法蘭克之王(RexFrancorum)。

而于格在巴黎盆地的土地有了小幅的擴張。

他那無關緊要的政治地位與選舉他的強勢的男爵們相衡。

國王的許多諸侯(很長時間包括英國國王)統治著比國王大得多的土地。

[13]根據記載,他被高盧人、布列塔尼人、丹麥人、阿基坦人、哥特人、西班牙人、加斯科涅人承認為國王。

[14]巴塞隆納伯爵博雷爾二世在對抗穆斯林的入侵中尋求過于格的幫助,但即使于格打算要幫助他,在與下洛林公爵查理戰爭中也難以抽身。

之後,其他西班牙的公國也陷落了,西班牙的邊界變得更加獨立了。

[14]于格·卡佩--為第一個卡佩王朝的國王--並不是一個廣為人知的人物,他最大的成就是作為國王存活下去,並打敗了加洛林王朝的宣稱者,這使得他可以建立之後會成為歐洲最富有權勢的王族之一。

[14]  克呂尼修道院 于格的兒子「虔誠者羅貝爾」在于格去世之前被加冕為法蘭克人的國王。

于格·卡佩決定這樣做是為了讓王位的傳承得到保障。

羅貝爾二世,作為法蘭克人的國王,在邊界見到了皇帝亨利二世。

他們同意結束二者的領土爭端,開啟了卡佩王朝與奧托王朝關係的新階段。

雖然國王權力很小,羅貝爾二世的影響依舊相當大。

他的被保留下來的憲章意味著他就像他父親做的那樣,很大程度上通過依賴教會來統治法蘭西。

雖然他跟他的情婦住在一起—勃艮第的貝莎—並因此被逐出教會,但對於修道士來說,他是一個虔誠的榜樣(就像他的綽號—虔誠者羅貝爾)。

[14]羅貝爾二世的統治非常重要,因為他捲入了始自989年的上帝的和平以及克呂尼改革。

[14]十世紀時,羅貝爾二世為保障王權的延續,在于格10歲的時候加冕了他的兒子于格二世為法蘭克人的國王。

但于格二世反抗他的父親,並於1025年在戰鬥中去世。

法蘭克人的下一任國王是于貝爾二世的次子,亨利一世(統治時期1027-1060),像于格二世一樣,與他的父親一起,亨利被加冕為「共治國王(co-ruler)」,在卡佩王朝的傳統里,這只是讓他作為年輕的國王,在他父親還活著的時候,有一些權勢和影響力罷了。

1031年,在其父親死後,亨利一世被加冕為國王,這對於此時的法國國王來說,是超乎尋常的。

亨利一世是法蘭克人中最弱勢的國王之一,並且他的統治導致了一些像征服者威廉這樣強大的貴族的崛起。

亨利一世的最大的封臣是他的兄弟—勃艮第的羅伯特一世—被他母親捲入衝突的那位。

勃艮第的羅伯特被國王亨利一世封為勃艮第公爵並滿足於這個頭銜。

在亨利一世之後,勃艮第的公爵們一直作為法蘭克國王的親族,直到公國的最後。

 布永的戈弗雷,法國騎士,第一次十字軍東征領導者,他解放了聖地並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 國王腓力一世(統治時期1027-1060),被其基輔羅斯的母親起了一個帶有東歐色彩的名字,他並不像他的前任那樣幸運,即使王國在長時間的統治中(1060-1108)確實享受了一定的恢復。

他的統治時期出現了為收復聖地而發動的第一次十字軍東征,這使得他的家族很大程度上捲入其中,但他本人卻並不支持這次遠征。

自路易六世(統治期間為1108年-1137年)起,王室的權威變得更容易接受。

路易六世不是一個學士,他更像是軍人和好戰的君主。

他從封臣那裡集資的方式使他相當不受待見;時間證明,他是一個野心勃勃而又貪婪的人。

他經常攻擊他的封臣,雖然這破壞了王室的象徵,但強化了王權。

自1127年起,路易接受修道院長敘熱獻策。

敘熱出自一個騎士小家族,但他的政治建議對國王來說極其有價值。

路易六世成功在軍事及政治兩方面施鐵腕,這之中有許多強盜貴族。

路易六世頻繁召集他的封臣到法院,並沒收未現身貴族之土地財產,且以軍事行動討伐他們。

這種激烈的政策明顯強制了巴黎及其周邊地區的王權。

1137年路易去世時,卡佩王朝的王權明顯加強了。

[14]由於敘熱政治上的建議,國王路易七世(1131-1137,1137-1180)比他的前任在法蘭西享有更大的道德權威。

強大的封臣向法國人的國王效忠。

[15]1137年于波爾多,敘熱準備了路易七世與阿基坦的埃莉諾的婚禮,這使他成為了阿基坦公爵並使其獲得了相當大的權力。

然而,在與香檳伯爵發生衝突時,這對夫婦在是否在維特里(法國馬恩省的一個市鎮,屬維特里勒法蘭索瓦區)焚燒一千餘人產生了分歧。

[16]路易七世被這次事件深深地驚嚇了,他前往聖地以尋求懺悔。

後來,他捲入了法國第二次十字軍東征,但他與埃莉諾的關係並沒有因此改善。

最後,這次婚禮以血緣的理由被教宗廢除,並且埃莉諾很快嫁給了諾曼第公爵亨利二世,而他在兩年之後,以亨利二世的身份成為了英格蘭的國王。

[16]路易七世曾經是一位非常強大的君王,而現在他必須面對一位更強大的諸侯,而這個諸侯跟他一樣是國王,且是阿基坦與諾曼第的公爵。

敘熱的建築設想變成了廣為人知的哥德式建築。

這種風格在中世紀晚期成為了歐洲諸多教堂的標準。

[16] 卡佩王朝晚期(1165–1328)編輯 較早期而言,卡佩王朝晚期的國王被認為是強大且有權勢的。

當腓力一世幾乎不能控制巴黎的男爵之時,腓力四世卻可以命令教宗與皇帝。

雖然在卡佩王朝的後期,國王的統治時間要短於早期的國王,但他們往往更有影響力。

這段時期還見證了國際的聯盟和對立衝突這種複雜系統的演變,隨著朝代的更迭,法國和英國的國王成為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

腓力二世(1179-1223)編輯 在腓力二世(奧古斯都)統治時期(1179-1180,1180-1223),法國的君主政體裡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他的統治見證了法國王室的土地及威望的急劇增加。

他建立了使王權崛起的環境,就像聖路易和腓力一世一樣。

 腓力二世布汶戰役得勝 腓力二世在布汶戰役中獲勝,因此他將諾曼第及安茹併入王室領地。

這場戰役在三個重要國家:法蘭西王國、英格蘭王國、神聖羅馬帝國之間進行,而這包括一系列的複雜的國際聯盟。

在腓力二世的統治時期,在對抗所謂的安茹帝國的的戰爭中,他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安茹帝國可能是自卡佩王朝崛起之時,對於法國國王來說最大的威脅。

腓力二世統治的第一個時期,曾嘗試用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的兒子來反對他。

他自己則聯合了阿基坦公爵、亨利二世之子獅心王理查,他們一起對亨利的城堡和希農的首府發動了一次決定性的攻擊,使得其權力被移除。

之後,獅心王理查取代了他的父親,成為了英格蘭之王。

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中,這兩個國王參加了十字軍東征;然而,他們的聯盟及友誼在這次東征中斷絕了。

在法蘭西,這兩個人再一次出現了爭執並自相殘殺;最後,理查幾乎完全把腓力二世打敗。

觀察他們在法國的戰役,英、法的國王都試圖將他們各自的盟友在神聖羅馬帝國獲得最多的選票。

腓力二世支持斯瓦比亞的腓力(霍亨斯陶芬家族成員),然後獅心王理查支持了奧托四世(韋爾夫家族成員)。

奧托四世占了上風,在損害斯瓦比亞的腓力利益的情況下,成為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

法國的王冠被理查的死所拯救,他在利穆贊攻打他自己的諸侯時,一個原本可以被治好的傷口成了他的死因。

無地王約翰繼任後拒絕去法蘭西法庭參加一場反對路西安家族的審訊(路易六世經常對他難控制的諸侯這樣做),因此腓力二世沒收了約翰在法國的財產。

約翰的失敗迅速到來,並且他試圖再征服他的法國領地的行動(1214年,布汶戰役)導致他完全的失敗。

經此一役,腓力二世成為了諾曼第和安茹的公爵以及布倫和佛蘭德斯的伯爵,不過阿基坦和加斯科涅依舊忠於金雀花家族的國王。

布汶之戰附加的後果之一是,約翰的同盟神聖羅馬帝國的奧托四世被腓特烈二世(霍亨斯陶芬家族成員,腓力的盟友)推翻。

法國的腓力二世決定性地維護了西歐英法兩者的政治格局。

而腓力二世建立了巴黎大學的前身「索邦學院」,使巴黎成為了學者之城。

王子路易,也就是未來的路易八世(1223-1226),作為諾曼裔的英國人,被捲入了英國內戰,導致原本統一的貴族如今因效忠而分解。

當法國人的國王在於金雀花王朝作鬥爭時,教會發動了征討阿爾比派教徒的十字軍,法國南部大部分土地被併入教廷。

聖路易(1226–1270)編輯 在路易九世的統治下,法蘭西變成了一個完全中央集權的王國。

聖路易經常被描述成一個擁有單一性格的人,一個信仰堅定及行政改革的完美代表,以及一個關心管理的人。

然而,他的統治對所有人來說都並非完美:他發動了失敗的十字軍東征,他那擴大的行政機構增加了敵對勢力,並且他在教宗的勸說下焚燒了猶太人的書籍。

[17]他的判斷並不總是有效,雖然這些在當時的標準來看是公正的。

看來路易有很強的正義感並總是在判決下來之前親自審判。

路易和法國牧師要求將路易的諸侯逐出教會時說:[18] “ 當牧師認為某人有罪時,迫使任何人尋求赦免都是反上帝反真理反正義的。

” 路易九世成為法蘭西國王時年僅十二歲。

他的母親—卡斯蒂利亞的布蘭卡—是有實權的攝政(雖然她並沒有正式使用這個稱號)。

布蘭卡的王權已經被法國男爵強烈反對,但她維護她的地位直到路易自己能統治。

1229年,國王不得不與襲擊巴黎大學的行動(英語:UniversityofParisstrikeof1229)作鬥爭。

拉丁區被這次事件沉重打擊。

王國變得易受攻擊:戰爭仍然在土魯斯郡進行著,並且王室軍隊在朗格多克受阻,無法兩頭兼顧。

土魯斯伯爵雷蒙德七世最後於1229年簽訂巴黎合約(英語:TreatyofParis(1229)),在此合約中他終生保留了很多土地,但他的女兒嫁給了土魯斯的阿方索伯爵(英語:Alphonse,CountofPoitiers),使得他沒有了繼承人,因此土魯斯伯爵領併入法蘭西王室。

英格蘭的亨利三世還未意識到卡佩王朝在阿基坦尼亞的權位(overlordship),並且仍試圖收復諾曼第及安茹,重建安茹帝國。

1230年,他率領重兵登陸於聖馬洛。

亨利三世在布列塔尼與諾曼第的盟友並未支援他,因為他們不敢與他們親自反擊英國的君主作戰。

這次戰役演化成1242年的聖東日戰爭。

最後,亨利三世被打敗並承認了路易九世的權位,儘管法蘭西的國王並沒有從亨利三世手中奪取阿基坦。

路易九世成為了法蘭西最重要的土地擁有者,增加了他的王室頭銜。

在他統治的諾曼第有一些對手,然而與被殘忍征服土魯斯伯爵對比,他們被證明是非常容易統治的。

之後演化成最高法院的國王議會(英語:ConseilduRoi)在此時建立。

在路易與英王亨利三世衝突後,路易與金雀花王朝的國王建立了親密的關係。

[19]一個有趣的奇聞稱:亨利三世作為阿基坦公爵,參加了法國的國王議會。

然而,這英格蘭的國王總是遲到,因為他每當聽到牧師做彌撒時總是喜歡駐足觀看。

所以,路易總是確保亨利三世來的路上沒有牧師。

亨利三世和路易九世為了證明自己是最虔誠的,開始了一段長時間的爭鬥;而這發展到了二人都從來沒有準時到過國王議會的地步,這種缺席使他們能夠為之辯論。

聖路易同樣支持像哥德式建築那樣的新藝術形式;他的聖禮拜堂成為了一座非常有名的哥德式建築,而且他依舊因為摩根聖經(英語:MorganBible)而受到稱讚。

在聖路易治下,王國捲入了兩次十字軍東征:第七及第八次十字軍東征。

對於法國國王來說,二者均被認為是徹底的失敗。

他死於第八次十字軍東征,腓力三世繼承王位。

腓力三世和腓力四世編輯 1270年,腓力三世在聖路易死於第八次十字軍東征後成為國王。

腓力三世被叫做「勇敢者」,這並不是因為他的統治才能,而是由於他的戰鬥和馬術技巧。

腓力三世參加了災難般的阿拉貢十字軍運動——這使他在1285年丟掉了性命。

腓力四世實行了更多的行政改革,他也被叫做美男子腓力(1285-1314)。

這位國王是聖殿騎士團滅亡的原因,他簽署了老同盟,並創建了巴黎最高法院。

不同於卡佩王朝早期的國王,腓力四世權勢達到了他可以指定教宗和皇帝的地步。

天主教會被遷至阿維尼翁並且同時代的教宗都是法國人,例如腓力四世的傀儡克雷芒五世。

瓦盧瓦王朝(1328-1589)編輯 1328年,卡佩王朝末代帝王查理四世(1294年6月19日-1328年2月1日)因中風去世,而卡佩王朝無男嗣來繼承王位,因此由卡佩王朝家族的旁支瓦盧瓦王朝來接替卡佩王朝的統治,他們是腓力三世的第三子瓦盧瓦伯爵查理的後裔。

瓦盧瓦王朝(1328-1589)的統治延續二百餘年,直到亨利三世遇刺身亡,而瓦盧瓦王朝無子嗣繼承王位,故王位由亨利四世繼承。

至此,瓦盧瓦王朝結束,波旁王朝(1589~1792,1814~1830)開始其在法國的統治。

瓦盧瓦王朝統治期間,爆發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其造成極大的損失。

在百年戰爭期間,由於政治、社會、軍事上面臨重重危機,1358年法國農民爆發札克雷暴動。

此外瘟疫(黑死病,一般被認為認為是腺鼠疫)在歐洲肆虐,從義大利迅速地傳播到羅納河谷地,並且蔓延至這個國家的大部分地區。

英法百年戰爭編輯 主條目:百年戰爭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身亡,卡佩王朝絕後。

瓦盧瓦王朝成員腓力六世繼承王位。

但是英王愛德華三世,前法王腓力四世的外孫,宣稱自己是法國王位唯一合法繼承人。

此王位爭議成為英法百年戰爭的導火索。

1337年11月英王愛德華三世率軍進攻法國,戰爭開始。

英法百年戰爭導致兩國的民族意識大大提高,但百年戰爭期間,兩國都不約而同地出現內亂,如1381年英國的瓦特·泰勒農民起義和1358年法國的札克雷暴動。

法軍在1337年至1360年間節節敗退,瀕臨亡國。

但在1369年至1396年間轉入反攻。

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在阿金庫爾戰役的勝利,令瓦盧瓦王室失去其他貴族家族的支持,最終導致7年後巴黎淪陷和1420年特魯瓦條約的簽署。

導致法國王室對羅亞爾河以南的管治權大大削弱。

1428年,英軍更進一步,占領包括巴黎在內的法國北部,並且圍攻通往法國南方的要塞奧爾良。

此舉再次激起法國人的愛國熱情,紛紛起兵反抗。

次年,女英雄聖女貞德率軍馳援奧爾良,擊退英軍。

並在歷史名城蘭斯擁立查理七世為新任法王。

但貞德很快被勃艮第人逮捕,並交與英軍。

在英軍宗教審判所的不公道的審訊下,貞德被判為異端,於1431年被釘上十字架,活活燒死。

後來英國內部發生衝突,再加上法王和勃艮第公爵菲利浦(PhilippeofBurgundy)的和解,導致法國漸漸反敗為勝。

最終陸續收復巴黎(1436年)、諾曼底(1450年)及波爾多(1453年10月)等地,法軍獲得最後勝利,收復除加來外的全部領土。

在這場戰爭以後,法王逐步加強中央集權,並分別將勃艮第(1477年)和布列塔尼(1491年)收歸中央。

成為歐洲霸權編輯  法國在三十年戰爭中的羅克魯瓦戰役中獲勝。

這次勝利標誌著西班牙的失敗和法國的復興  法國1552到1798年的領土擴張 從瓦盧瓦到波旁編輯 自1523年起,由於出現繼承人問題的爭議,波旁公爵的爵位一直空缺,其資產暫時歸屬法國王室。

1527年,法國國王法蘭索瓦一世將波旁公國以及公爵爵位授予旺多姆公爵查理。

自此,拉馬爾什-旺多姆分支獲得了波旁公國,而這個公國也是波旁家族日後奪得法國王位的重要資本。

查理的兒子,第9代波旁公爵安托萬·德·波旁於1548年10月12日與納瓦拉女儲君胡安娜結婚。

他們的長子亨利·德·波旁在1572年母親去世後繼承了納瓦拉王國,是為納瓦拉國王恩里克三世,自此波旁家族入主了這個王國。

雖然此時的納瓦拉的疆域只是全盛時期的一小半,但足以成為日後波旁家族爭奪法國王位的重要基地。

亨利·德·波旁跟隨信奉喀爾文派新教的結盟宗,母親過世後,他繼位為納瓦拉國王,由於他同時為法國貴族的身分,就成為了法國新教的領袖,而波旁家族的其他分支和主導法國政壇的吉斯家族信奉舊教,亨利無可避免地被捲入了殘酷的法國宗教戰爭。

亨利為求自保,數次宣布改宗舊教,但私底下依舊保持自己對結盟宗的忠誠。

宗教戰爭不但造成大量法國平民傷亡,也間接導致了瓦盧瓦-昂古萊姆家族的人丁凋零。

昂古萊姆王朝的第二代君主亨利二世的三個兒子都成為了法國國王,而當中法蘭索瓦二世和查理九世皆在青年早逝。

他們的弟弟亨利三世繼承了王位,而他們最小的弟弟,阿朗松公爵法蘭索瓦成為王儲。

1584年,法蘭索瓦王儲遇刺身亡,按照薩利法,法國王位只可傳予雨果·卡佩男性系後裔中的男子,而波旁家族就是第一順位家族。

宗教戰爭編輯 主條目:法國宗教戰爭、三十年戰爭、路易十四和第二次百年戰爭 經歷十七世紀的法國宗教戰爭,法國重新確立天主教的唯一合法宗教地位,並透過參與全歐洲的宗教戰爭(1618年-1648年,又稱三十年戰爭),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一場大規模戰爭。

戰爭以波希米亞人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為肇始,最後以哈布斯堡家族戰敗並簽訂《西發里亞和約》而告終。

這場戰爭使日耳曼各邦國大約被消滅了25至40個百分比的人口;路德城維滕貝格四分之三人口陣亡,波莫瑞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口陣亡,西里西亞四分之一的人口陣亡,日耳曼各邦國男性有將近一半陣亡。

而在十七世紀三十年戰爭中,在紅衣主教黎塞留的策劃下法國成為大贏家,在歐洲大陸確定其霸權地位。

路易十四編輯 主條目:路易十四、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和七年戰爭 路易十四時期(1643-1715),法國的霸權進入有史以來的最高峰。

自從1661年路易十四親政後,法國歷經一連串對外擴張的戰爭:產權轉移戰爭(1667-1668),法荷戰爭(1672-1678),重新聯合戰爭(1681-1683),大同盟戰爭(1688-1697)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2-1713)。

這個時期的戰爭包含許多相持不下的圍城戰與運動戰,但是總的來說,法國的疆域在穩定擴張。

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初期,法軍名正言順地控制南尼德蘭,並且逐漸占據萊茵河西岸和盧森堡。

為了阻止法國的擴張,歐洲各國再次形成反法聯盟。

在路易十四後期,英國成為法國的大敵,並且與荷蘭、哈布斯堡王朝結成三角聯盟。

雖然這個聯盟無法在陸地上徹底擊敗法國,但英國皇家海軍在海上建立起絕對的控制權,法國不但因此丟掉許多海外殖民地,還被迫在1713年簽下烏得勒支和約,放棄西班牙在歐洲各處的屬地,只保留西班牙本土與王位傳承給法國王室,路易的野心大挫。

而英國逐漸在18世紀中成為歐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並開始仿效法國,用它的錢資助其歐洲大陸之盟友。

18世紀,法國仍然主宰著歐洲,但是由於內部的問題已經開始走下坡。

這時法國參與許多戰爭,但是法國在這些戰爭中只得到一點利益。

同時,英國正在變得越來越強大,而另外一個新生力量普魯士成為法國的一個主要威脅。

大國之間利益平衡的變化導致1756年的外交革命,法國與奧地利之哈布斯堡王朝在幾個世紀的敵對之後結成聯盟。

法奧聯盟在七年戰爭(1756-1763)中並沒有達成消滅普魯士的目標,反而是法國國力大衰,失去霸權地位並被英國奪去大部分海外殖民地。

後來在美國獨立戰爭(1776-1783)中,法國幫助美國人大勝英國,雖然報了七年戰爭的一箭之仇,但法國卻因為國內問題(巨額國債)岌岌可危,無力重建失去的霸權。

革命和拿破侖帝國編輯 法國大革命編輯 主條目:法國大革命 1776年美國爆發獨立戰爭,路易十六的法國支持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反抗英國統治,但法國海軍的直接干預也暴露出它自身的一些問題。

幾個世紀以來的奢靡浪費和與歐洲列強的軍現困難。

惡化的經濟情況,對貴族和教士等特權階級的普遍憎恨,以及缺乏可供選擇的其它變革方式是法國大革命的主要動因。

這終於導致1789年法國大革命,法國的君主專制制度走到盡頭。

1792年9月22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由國民公會宣告成立,經吉倫特派掌權,雅各賓派專政;熱月政變後,又相繼有熱月黨人、督政府和執政府時期。

拿破侖稱帝編輯 主條目:拿破崙戰爭 1804年5月,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被法蘭西第一帝國取代,12月拿破崙一世加冕為皇帝,於歐洲叱吒風雲,但在滑鐵盧一役遭第七次反法同盟擊敗後,於1815年6月被流放,法蘭西第一帝國告終。

帝制的復辟編輯 政權更迭編輯  歐洲-19世紀初 1815年拿破崙失敗被流放,波旁王朝復辟。

1830年發生七月革命,誕生七月王朝。

1848年2月26日推翻七月王朝,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成立。

1851年12月,拿破崙三世發動政變,建立軍事獨裁後,第二共和國名存實亡;1852年,第二共和國被拿破崙三世的法蘭西第二帝國所代替。

1870年普法戰爭時,法國九月革命推翻第二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宣告成立,但直到1875年才通過共和主義的法國1875年憲法(期間曾一度出現全球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這一次共和體制一直持續到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國占領。

雖然法國的革命家堅決主張共和和平等這些原則,法國在這一時期恢復對絕對君主制或君主立憲制多達四次。

殖民帝國編輯 主條目:法蘭西殖民帝國 到拿破崙失敗之時,法國在海外的殖民地幾乎丟盡,但是自1830年之後,法國重整旗鼓第二次開拓殖民地,在非洲、印度支那,確立法國殖民勢力,並於1869年挖通蘇伊士運河。

世界大戰編輯 主條目: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法國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法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導致法軍人員的重大傷亡和裝備巨大損失。

在1920年,法國在與德國接壤的邊界建立馬奇諾防線,並且與東歐的各新興小國結成「小協約國」聯盟,防止德國和奧地利的復興。

但英國法國政府在1930年代推行的綏靖政策,導致德國納粹黨和希特勒的坐大,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淪陷更使「小協約國」聯盟立即灰飛湮滅。

納粹德軍其後更在1940年6月繞過馬奇諾防線,迅速攻陷法國北部3/5的土地,包括富有的洛林-阿爾薩斯。

同年7月10日,法軍一次大戰元帥貝當在法國南部的維希被推舉為傀儡政府的首領。

為維護維希政府僅有的主權,貝當只好默認德國在法國掠奪資源,更徵召法國人為役夫,為納粹德軍服務,甚至還要將政府稅收的一半「繳納」給德國。

但是最終維琪法國難逃被納粹德軍所滅的命運。

1942年11月,納粹德軍進佔法國南部,全權接管當地軍政大權。

而貝當與其政府被迫「流亡」到德國,且被納粹當局軟禁。

另一方面,第三共和國最後一任國防部長夏爾·戴高樂將軍逃亡到英國,並成立「自由法國」武裝抵抗組織,在法國發展地下運動,以圖終有一日光復法國。

之後「自由法國」匯集了同盟軍,在1944年底光復法國。

現代編輯 主條目: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二戰結束後,法國新政府要面對戰後湧現的一大堆新問題。

由夏爾·戴高樂將軍領導的臨時政府。

1946年10月,法國根據由公民決議通過的新憲法草案,成立法蘭西第四共和國。

戴高樂將權力交與基於政黨執政聯盟的新共和國政府,而戴高樂將軍自己也很快歸隱田園,淡出政治舞台。

但這個政府與議會同盟內部往往缺乏協調,這個缺陷在法國政府處理在中南半島和阿爾及利亞的獨立運動的政策便表露無遺,更導致執政內閣的連串危機和變動。

1958年5月,在阿爾及爾的軍官和法國居民發動叛變,企圖阻止法國政府允許阿爾及利亞獨立,更令法國政府的倒台危機升級。

最後,法國總統只好請戴高樂再次出山,收拾殘局。

戴高樂迅速成立緊急政府,並立即通過另一部共和國憲法,立即進行總統選舉。

1958年9月,第五共和國的憲法經過公民決議後通過,第四共和國結束;10月成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12月戴高樂當選第五共和國首任總統。

並在1960年首度核試獲得世界強國的標準軍事實力。

1965年,法國人民在20世紀第一次以選票直接選舉總統,戴高樂贏得第二輪投票,以55%的選票擊敗法蘭索瓦·密特朗。

1969年4月,戴高樂在其提出的公投案被否決後辭職。

繼任法國總統的是戴高樂派的喬治·讓·雷蒙·龐畢度(1969-1974),獨立共和黨的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1974-81)、法國社會黨的法蘭索瓦·密特朗(1981-95)、新戴高樂派的雅各·席哈克(1995-2007)。

2007年4月22日,尼古拉·薩科齊當選總統,5月17日,薩科齊任命法蘭索瓦·菲永出任總理。

2012年,法蘭索瓦·歐蘭德當選總統。

2016年,由共和前進黨的馬克宏當選總統,成為法國史上最年輕的總統。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AncientskullstraceNeanderthalevolution.abc.net.au.[26July20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8).  ^存档副本.[2017-01-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8).  ^I.E.S.Edwards,ed.TheCambridgeAncientHistory.CambridgeU.P.1970:754[2017-01-04].ISBN 97805210869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0).  ^ClaudeOrrieux;PaulineSchmittPantel.AHistoryofAncientGreece.Blackwell.1999:62[2017-01-04].ISBN 978063120309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0).  ^Carpentieretal.2000,p.29 ^AdFamiliares,10,23readonlinelettre87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J.Heather,TheFalloftheRomanEmpire:ANewHistoryofRomeandtheBarbarians(2007) ^8.08.1EdwardJames,TheFranks(1991) ^DerekWilson,Charlemagne(2007) ^ElisabethM.C.VanHouts.TheNormansinEurope.ManchesterU.P.2000:23[2017-01-04].ISBN 97807190475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1).  ^11.011.111.2GeorgesDuby,FranceintheMiddleAges987–1460:FromHughCapettoJoanofArc(1993), ^DavidCarpenterTheStruggleforMastery.ThePenguinhistoryofBritain1066–1284p.91:"Inthefirstplace,after1072Williamwaslargelyanabsentee.Ofthe170monthsremainingofhisreignhespentaround130inFrance,returningtoEnglandonlyonfouroccasions.Thiswasnopassingphase.AbsenteekingscontinuedtospendatbesthalftheirtimeinEnglanduntilthelossofNormandyin1204...Butthisabsenteeismsolidifiedratherthansappedroyalgovernmentsinceitengenderedstructuresbothtomaintainpeaceandextractmoneyontheking'sabsence,moneywhichwasaboveallneededacrossthechannel". ^13.013.1MarvinPerry;etal.WesternCivilization:Ideas,Politics,andSociety:To1789.CengageLearning.2008:235[2017-01-04].ISBN 05471474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1). 引文格式1維護:顯式使用等標籤(link) ^14.014.114.214.314.414.5WilliamW.Kibler,ed.MedievalFrance:AnEncyclopedia(1995) ^CapetianFrance937–1328p.64:"Then,in1151,HenryPlantagenetpaidhomagefortheduchytoLouisVIIinParis,homageherepeatedaskingofEnglandin1156." ^16.016.116.2PaulFrankl,GothicArchitecture(2001) ^Gigot,FrancisE.Judaism.TheCatholicEncyclopediaVIII.NewYork:RobertAppletonCompany.1910[13August20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CapetianFrancep.265. ^CapetianFrancep.264. 來源編輯 香港讀者文摘出版社:《歷史懸案》 台灣三民書局:《法國史》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法國歷史參見編輯  法國主題  歷史主題 法國人口,人口史 法國經濟史(英語:EconomichistoryofFrance) 法國外交關係史(英語:HistoryofFrenchforeignrelations)(1969年前) 法國外交(1969年起) 法蘭西殖民帝國 法國君主家族樹(英語:Frenchmonarchsfamilytree) 法國新聞史(英語:HistoryofFrenchjournalism) 巴黎歷史 列強國際關係史(1814-1919)(英語:InternationalrelationsoftheGreatPowers(1814–1919)) 後拿破崙時期法國司法系統(英語:Judicialsystemofpost-NapoleonicFrance) 法國君主列表 法國總統列表 法國總理列表 法國軍事史 法國政治 法國領土演變(英語:TerritorialevolutionofFrance) 法國歷史年表 法國女性史(英語:WomeninFrance)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法國歷史&oldid=72690534」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