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兼職在闢謠,別人卻是全職傳播偽科學」 小心!「偽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當時的我常想不明白,為什麼會有病人願意花大錢買「電台藥」來吃?沒有效用就算了,還可能會吃到需要洗腎。

或是,得到癌症的病人想先用「自然療法」治療, ...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主打 編輯部原創 策展專區 CrossingCampus Podcast 海外職場 專欄作者 訂閱季刊 頻道 人物故事 People 國際趨勢 Trends 文史藝術 Humanities 生活風格 Lifestyle 觀點評論 Perspectives 時事現場 News 編輯嚴選 Editors'Picks 換日線X施羅德 關於我們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搜尋 投書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註冊 登入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 首頁 觀點評論 評論 「我們是兼職在闢謠,別人卻是全職傳播偽科學」──小心!「偽科學」就在你身邊(上) Y.C.Hung/脫下白袍後的各種可能 2018/09/19 17937 PhotoCredit: 「科學」是方法,也是不斷辯證、發展的過程,不是絕對的結果。

近期在中國有篇廣為流傳的文章,是一位科普作家寫的,文中提到包括「酸性體質容易致癌」在內,種種「偽科學」的資訊,是如何成為讓一般民眾相信的「科學理論」。

  他解釋,所有的「偽科學」的第一句話,常常都是正確的。

例如,這些賣「抗酸性體質產品」的商人,會先告訴你人體內的ph值介於7.35-7.45之間──這句話所有人都無法反駁,因為它確是事實;然後賣這些產品的人接著會告訴你,人如果「太酸」會死掉──這句話某種程度上也是對的,人體的ph值只要高於或低於正常值,的確有可能致命。

  但接下來廠商會說:「你如果太累、提不起勁,就是『太酸了』,如果你想驗證你是不是太酸,我們(廠商)可以寄試紙給你,讓你驗看看你口水內的酸鹼值⋯⋯。

」   注意到了嗎?這句「狸貓換太子」的話,就是賣抗酸產品的人如何能騙倒大眾的原因──醫學上說的酸鹼值,指的是血液裡的酸鹼值;但廠商寄給你叫你測的酸鹼值,是唾液中的酸鹼值。

而唾液的正常酸鹼值,本來就比血液低,所以你口水中的酸鹼值,驗出來的結果必然比血液中的低。

可以想見,當民眾拿到酸鹼測試結果,發現「哇!果然太酸!需要趕快買產品抗酸一下。

」業者的目的就達到了。

  這就是「偽科學」如何虜獲人心的過程。

  因此,他在這篇文章語重心長說:「為什麼我們這些闢謠的人,總是贏不過那些專門傳播謠言的人呢?因為我們是『兼職在闢謠』;別人則是『全職在傳播偽科學』,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在想要怎麼樣把偽科學傳播出去,我們怎麼能贏過他們呢?」   用科學包裝的「偽科學」 看完這篇文章後,我終於能夠理解,以前在醫院實習時遇到的一些病人。

  當時的我常想不明白,為什麼會有病人願意花大錢買「電台藥」來吃?沒有效用就算了,還可能會吃到需要洗腎。

或是,得到癌症的病人想先用「自然療法」治療,但等到灑了大筆金錢、用了「自然療法」無效後,終於出現在醫院要接受正規治療時,卻發現癌細胞已擴散,欲哭無淚。

  我原本以為,這些病人會這樣跟自己身體過不去,可能是因為醫療人員的溝通不足、因為台灣人不喜「吃西藥」、或是因為這些「電台藥」的推銷人員都太厲害了,舌燦蓮花地讓民眾願意砸大錢、甚至散盡家財,購買這些沒有科學實證的「食品」。

(因為沒有科學證實,不知功效,所以尚不能稱之為藥品。

)   然而,直到看完這篇文章,我才恍然大悟,還有另一個很大的因素,那就是:「偽科學」對於一般民眾而言,是如何地真假難辨。

為什麼會有病人願意花大錢買「電台藥」來吃?沒有效用就算了,還可能會吃到需要洗腎。

圖/[email protected] 三人成虎的「科學」 在這個人們普遍相信科學的時代,只要說到「經科學證實」、「經研究證實」,不論其科研方法為何、是理論階段還是經過臨床驗證,凡事只要沾上「科學」二字,就有許多人們願意相信。

  因此,「偽科學」在資訊爆炸的今日,更是爆炸性地在社群媒體、甚至主流媒體中被轉發。

相信我們都曾經在網路上看過這樣的說法:「英國研究發現⋯⋯某某大學研究發現⋯⋯某某學者研究指出⋯⋯」彷彿所有的事情只要掛上「某個外國名+機構或學者+研究發現」,任何謬論都可以成立,所有的狂言都煞有其事。

但事實上,我們只要多花點時間,按順序查證這些所謂的「某國研究」、「某機構發現」:1.是不是真有其事、原出處在哪裡?2.研究方法學是否嚴謹?所研究對象是否有代表性?3.是否被後續研究推翻?便往往能夠很快發現,絕大多數的這些「偽科學」相關內容,根本連第一關都過不了。

另外,除了上述這些「偽科學」的資訊,甚至連根據都沒有的「假新聞」之外,有時候,即使是已經過詳細檢證的研究,也有可能因為「解讀觀點」的不同,造成人們形成不自覺的成見: 是「病症」,還是「保護基因」?以西方為主流的「科學」迷思 我在醫學實驗室的老闆,就進一步地闡釋過這樣的情況:「近代的科學,是一個以西方科學為主的領域──因此我們在學習科學的過程裡,其實或多或少,也都被灌注了西方的價值觀而不自知。

」   他舉例:西方人喜歡喝牛奶,並認為喝牛奶很健康;但大部分的亞洲人因為體內「缺乏」可以消化牛奶的酵素,所以喝了牛奶會拉肚子。

也就是所謂的「乳糖不耐症」(LactoseIntolerance)。

但是,如果今天主流的科學(醫學)觀,是由亞洲人主導,牛奶很可能會被大眾認為並非「健康」的飲品,甚至有可能被認為是一種「毒物」––因為大部分的(亞洲)人都沒有消化牛奶的酵素,喝了牛奶會拉肚子。

換言之,認為亞洲人的體內「缺乏」乳糖酵素、是種「疾病」的觀念,正是把白種人當成標準(norm)所產生的「科學」。

換句話說,如果今天科學是以亞洲人為norm來發展,擁有可消化酒精、牛奶基因的白種人,是「多」了這些基因,才得以消化,而不是亞洲人「少」了這些基因,才無法消化。

也就是多和少,其實是和基準相比而言,但誰才應該當基準?當學習西方醫學定義的診斷標準時,醫學界是否某方面也無形被輸入了白種人的價值觀? 在同樣的脈絡下,讓我們來重新思考所謂的「科學」或「醫學」。

如果今天的科學界是以黑人為主導,他們又會如何命名「疾病」呢?   有個黑人種族中較常得的「疾病」,名叫「鐮刀型溶血病」(sicklecelldisease):這些患有鐮刀型溶血病的「病人」,帶有「鐮刀型溶血疾病基因」(sicklecelldiseasegene),這個基因在黑人族群中常見的原因,是因為鐮刀型基因在瘧疾盛行的非洲,可以保護人們比較不容易得到瘧疾;此外,人們必須要有兩個鐮刀型基因才會有「鐮刀型溶血病」,因此大部分的人都只有一個鐮刀型基因,也就是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的「帶原者」(carrier),而身為鐮刀型溶血病基因的「帶原者」,也具有一定程度預防瘧疾的功用。

  然而,仔細想想,帶有鐮刀型溶血病基因的人,明明就沒有症狀,為什麼我們要叫他「疾病基因」帶原者? 當它事實上是可以保護人們免於瘧疾的時候──如果今天在以黑人族群為主導、黑人是標準(norm)的科學界,鐮刀型溶血疾病的基因,會不會被命名為瘧疾「保護」基因,而不是鐮刀型溶血「致病」基因? 有缺陷的「科學」,會帶來有缺陷的治療 這樣把白人當作標準,卻還不自知的例子,還真是在科學界裡層出不窮。

  例如,在英文裡有一句俚語:「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Anappleadaykeepsthedoctoraway)。

西方社會一直相信吃蘋果是「健康」的行為,在西化的東方社會裡,人們也開始相信多吃蘋果是健康的。

  然而,有實證依據的研究卻發現:吃蘋果,並沒有讓人們比較少去看醫生。

  但是,凡與「健康」綁在一起的生活習慣,即使沒有穩固的科學根據,也常常在許多國家中,被視為「因為是西方來的,因此應該有科學依據」。

也忽略了在不同環境、人種下,會有不同的狀況,甚至其來源根本也是一種「偽科學」。

我們在學習科學的過程裡,其實或多或少,也都被灌注了西方的價值觀而不自知。

圖/BluePlanet[email protected] 知名外科期刊《JAMASurgery》最近發表了另一篇研究,要對美國單一標準的年紀篩檢做出反思:當亞洲國家已知亞洲人發生乳癌的平均年齡較白人早,因此紛紛「下調乳癌篩檢年紀」時,美國的乳癌篩檢卻還是用統一的標準:50歲,來做篩檢的起始點。

這篇研究發現,其實只有白種人的乳癌好發年紀是在50歲後,其他種族的乳癌好發年紀,都在50歲前──因此,這樣統一的標準,其實會危害美國境內「非白人族群」的健康。

這篇論文刊登後,在美國的諸多媒體都可見報導,媒體甚至用聳動的標題說:「有缺陷的科學,會帶來有缺陷的治療。

」(如1.《Racebiasseeninbreast-cancerscreening》;2.《Breastcancertestingmayneedtobetailoredbyrace:Study》;3.《Breastcancerscreeningguidelinesmaymissminorities》等) 講到這裡,大家應該都更明白:「科學」是方法,也是不斷辯證、發展的過程,不是絕對的結果。

很多以之為包裝的東西,不見得「科學」;而「科學」,更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良方。

  許多人認為科學是「絕對客觀」的,因此,無論別人說什麼,只要套上「科學」兩字,就很容易深信不疑這樣的價值。

卻忘記了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主觀成分」在。

下一篇,我們就來談談「用科學包裝的主觀」,會造成什麼樣荒誕不經的狀況。

(下篇請見《用「科學」之名,行歧視之實的智商研究──小心,「偽科學」就在你身邊(下)》) 執行編輯:賴冠穎 核稿編輯:張翔一 PhotoCredit:[email protected] 偽科學 藥品 用藥 醫學 醫療 科技 西方 體質 關聯閱讀 【TEVA崩盤前傳】當專利紛紛過期,跨國藥廠還有未來嗎?──一段當代醫療的糾葛史 【作者投稿──生活篇】荷美台醫療習慣大不同──從懷孕剖腹到幼兒用藥,荷蘭人崇尚自然的程度讓我「大開眼界」 作品推薦 美國體操界史上最大性侵醜聞,為何可以隱藏30年?──「應該要治療我們的醫生,卻給了我人生一輩子的夢魘」 你不健康,是誰的錯?──談談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 參考資料 TOP Y.C.Hung/脫下白袍後的各種可能 18歲以前唯一的夢想是當醫生,拿到醫師證書前卻徨恐的覺得自己的人生除了醫學什麼都不懂,更害怕醫師這條路的過度安定,於是拿到醫師證書後開始人生的大冒險。

在拿公共衛生碩士學位的同時,在美國哈佛大學做研究,現仍在哈佛體系研究健康不平等。

不知道人生的下一步要往哪裡走,雖然依舊惶恐,但又有點享受這種不安定感──總覺得唯有如此,才代表未來有無限的可能哪。

臉書專頁:Y.C.HungX駱駝小姐 出版著作:《告別菜尾世代》 看更多 上一篇 英航38萬筆客戶個資遭竊,最高可能被罰193億台幣──GDPR時代,個資外洩對個人與企業的衝擊 下一篇 尼泊爾戰爭罪犯,該由誰來審判?──若新政府無能,世界各國將代勞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評論Opinion 「我是聯合國亞太區UNAIDS官員,30歲時,我確診HIV帶原⋯⋯」——汙名化與歧視,比病症本身更有破壞力 時事CurrentAffairs 網路社群洗腦下延誤就醫,讓她失去了孩子:美國「網路問診」、「谷哥求醫」背後的危機 生活Life 「『製藥』是一門藝術」?──「神農嚐百草」的勇氣加上「絕命毒師」的瘋狂,才可能成就一個「藥物獵人」 教育Education 超越你的以為?111全大運帶來創新蛻變 熱門文章 1 為什麼我們都不結婚?──身為男性,我所觀察到的「女性觀點」 2 親眼見證澳洲「週光族」,一發薪水就花完!──他們的字典裡沒有「儲蓄」 3 中國「雪糕刺客」惹議──結帳才揭曉售價?讓人吃個冰也感到「心痛」 4 30歲被挖角出任總經理,入職後才發現「被坑大了」──我如何突破重圍「贏回」工作? 5 我在UCLA找錢追夢:如何透過工作「開源」、住宿「節流」,省下一半的留學開銷? 6 「比血還貴」的印表機油墨:是保護智慧財產還是敲竹槓? 合作推薦 合作推薦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Copyright©2022天下雜誌.Allrights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隱私權政策 著作權聲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