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童誤吞鈕扣電池釀食道腐蝕!孩童吞入異物會有3大症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鈕扣電池容易在潮濕環境內短路,放電產熱,使黏膜、軟骨嚴重燙傷。

· 電池表面的化學物質氧化鋅和銀能與食道黏膜的蛋白質發生化學反應。

· 電池液可以嚴重 ... Skiptocontent 學齡前的孩子常把東西往嘴巴塞,家長一個沒留神,孩子已經把異物吞下肚。

中國南昌市日前出現一起個案,一歲男孩因爲不明原因「嘔吐不止」,家長急送孩童到醫院,急診醫師檢查下才發現,男童的食道內竟然有一個鈕扣電池。

誤吞鈕扣電池的事件不斷上演,因為鈕扣電池因為很小,裝在手錶、玩具、小型電器用品,孩子在玩電子玩具時,不慎將玩具中的鈕扣電池吞入口中。

有些個案可能並沒有第一時間發現,醫生安排胃鏡檢查,才發現鈕扣電池周圍的食道已經有明顯的發黑和糜爛。

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在臉書上分享:「前段時間,我們醫院也有個3歲的小孩因誤吞電池,卡在食道中,導致食道被腐蝕燒黑。

」 醫師分享臨床個案,3歲男童食道因為誤吞鈕扣電池遭腐蝕圖片提供:吳昌騰醫師 80%兒童意外出現3歲以下 其實這樣的個案不只是在台灣或是亞洲地區,兒童誤吞異物情況屢見不鮮,對此英國NHS醫療主任StephenPowis教授曾表示:「對幼兒來說,鈕扣電池看起來就像糖果!」有研究顯示,誤吞、誤吸異物是常見的兒童意外傷害事件,約80%發生在3歲以下幼兒。

加上年紀較小的兒童,探索外界是從舔舐開始,吳昌騰提醒:「但因為咽部發育不成熟,容易將含在口中的異物吞嚥進去,造成傷害。

」尤其像是鈕扣電池是具有危害性的。

玩具內大多都裝有鈕扣電池,孩童玩有可能不小心誤食 鈕扣電池雖小!對兒童食道殺傷力極大 由於鈕扣電池內含重金屬、具有強腐蝕性、強鹼性、帶電等特點,吳昌騰醫師說:「一旦誤食,對兒童的損傷極大。

」尤其對身體有以下傷害。

鈕扣電池容易在潮濕環境內短路,放電產熱,使黏膜、軟骨嚴重燙傷。

電池表面的化學物質氧化鋅和銀能與食道黏膜的蛋白質發生化學反應。

電池液可以嚴重腐蝕食道黏膜,使黏膜逐漸液化壞死。

異物對黏膜局部機械性壓迫造成粘膜壞死。

誤吞鈕扣電池引起的併發症以食道狹窄、穿孔、食管氣管瘻管、雙側聲帶麻痺等為主。

鈕扣電池常用在各項電器、玩具、手錶,生活中隨處可見 玩含鈕扣電池的玩具!家長需緊盯不留神 想要避免兒童誤食,家長更該提高警覺,吳昌騰醫師說有兩大要點該注意: 家裡若有這些東西,務必一定要收好。

不要用時,一律要妥善丟棄! 小孩子玩含鈕扣電池的玩具時,一定要盯緊他們。

醫師提醒家長要記得「放手不放眼」,有時候一會兒沒注意,小孩子就吞食了異物。

只是如果真的沒看到孩子吞下異物,但出現以下症狀可能要儘速就醫。

吳昌騰醫師解釋:「若鈕扣電池停留在食道,小孩會出現流口水、嘔吐、東西吞不進去等症狀,這時先別慌張,請盡快就醫。

」 【吳昌騰醫師小檔案】 現職: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 專長:一般兒科、小兒心臟科、兒童急重症醫學 文、圖/王芊淩 延伸閱讀 4歲女童誤吞鈕扣型電池醫師:第一時間應該這樣處理 吃2口炒雞蛋5月大男嬰差點送命! 醫師:皮膚炎嬰兒具高風險 多喝水讓兒童更聰明!研究:飲水提升「一心多用」的認知功能 Heho熱門文章 1.整理包/新冠肺炎症狀已改變!2點跟流感最不一樣、Omicron變異株更像感冒2022-04-302.COVID-19/一圖搞懂確診者、接觸者該怎麼做2022-05-113.居家隔離整理包/3+4、0+7差在哪?能不能出門工作?常見Q&A一次懂2022-05-164.整理包/確診Omicron多為無症狀與輕症不用擔心?一次看懂新冠肺炎後遺症2022-05-115.COVID-19/我確診了怎麼辦?六大步驟讓你不慌張2022-05-14 影音健康 【Heho微動畫】臉部痘痘位置代表什麼?對應的器官一次看懂!2021-01-22【OL悄悄話】第三劑疫苗一定要打嗎?打哪個廠牌好?未來還要打第四劑嗎?2022-01-2527歲被宣告肺腺癌第四期!選對基因篩檢、治療策略兩個月腫瘤就消失2022-02-07 更多影音 熱門關鍵字 標籤不節食減肥 乳酸菌 伸展操 優格 免疫力 可可 味噌 咖啡 咖啡因 基礎代謝 奇異果 家庭主婦 循環 心血管 懶人瘦身 打掃 抗發炎 按摩 掰掰袖 核心運動 淋巴 深蹲 清洗 清潔 清潔劑 減肥 減重 瘦小腹 瘦腿 瘦身 瘦身操 發酵食品 納豆 肌肉鍛鍊 肝病 肝硬化 肥胖 膳食纖維 膽固醇 運動 醋 降血壓 非酒精性脂肪肝 食慾 黑巧克力 關注Heho 每日提供您最專業正確的健康知識  親子站▸新冠專區 新冠肺炎專區 兒童防疫專區 新冠疫苗指南 防疫生活對策 圖解疫情 百年大疫專題 疾病症狀 人體地圖 人體地圖 腦神經 心血管 骨骼、關節 腸胃 腎臟、泌尿系統 症狀查詢 常見症狀 新冠症狀 過敏 咳嗽 頭痛 便祕 健康百科 科研新知 用藥安全 營養衛教 中醫養生 運動健身 心理健康 育兒親子 罕見疾病 醫學故事 傳染疾病 請問專家 醫生說 中醫師說 牙醫說 藥師說 護理師說 營養師說 治療師說 科學家說 專家側寫 輔大專家說 醫學專區 糖尿病專區 糖尿病專區 糖友必知 預防保養 專家科研 飲食與運動 更多醫學專區 打擊失眠大作戰 心血管專區 視力保健診療室 小手術大困擾 流感疫苗專區 美豬開放爭議 未來醫學專區 急診室直擊 圖解健康 圖解健康 居家保養 健康知識 穴道運動 食物營養 漫話健康 漫話科普 圖解疫情 癌症百科 治療癌症 認識癌症 協助資源 康復調理 抗癌新知 預防癌症 抗癌故事 影音健康 健康生活 醫療新知 吃出營養 運動教室 Heho服務 健康管理工具 健康小幫手 營養查詢 上班族營養補充指南 健康檢查 自我檢測 討論版 Heho服務 HehoApp Heho健康主題特刊 活動特區 防疫新生活大調查 親子 Heho親子 健康成長 親子生活 孕前到產後 教育學習 新冠肺炎專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