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治療,痠痛新剋星? - 康健雜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對於靠儀器或其他運動復健就能改善的問題,若民眾希望以徒手治療增加治療效率,可能才會建議民眾去看自費的物理治療所。

目前每次治療費用約在800~1500元 ...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 大人社團 康健知識庫 癌症問康健 康健線上學習 康健嚴選 康健出版 康健影音 書香花園 天下網路書店 康健好書 雜誌 訂閱康健雜誌 訂閱電子報 首頁 看文章 醫療 迷思破解 徒手治療,痠痛新剋星? 收藏 圖片來源/馬景平 瀏覽數245,478 2016/03/01· 作者/李佳欣 ·出處/康健雜誌 第208期 放大字體 筋膜鬆動術、關節矯正術,坊間不少物理治療所提供自費徒手治療,到底都在做什麼? 王先生3個月前,因打球拉傷右肩,休息幾天後發現疼痛似乎沒有好轉。

但幾次治療後,手臂的活動還是不大順暢,只要聳肩或抬高手臂,仍會感到疼痛。

在朋友推薦下,王先生陸續看了幾家復健科、中醫與國術館,但不見改善,醫師的說法也不盡相同。

有網友建議他試試自費的「徒手治療」,但做一次就要將近1000元,讓他有些遲疑。

台大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主任曹昭懿說,徒手治療其實是物理治療中常見的手法,健保也有給付,民眾之所以對徒手治療較陌生,主要是因施作時間長、健保目前的支付價格卻很低,在成本考量下,醫院、診所多半較少使用。

「只要治療師以雙手引導操作,幫助矯正並改善病患肌肉骨骼系統的功能,都算一種徒手治療,」曹昭懿說。

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進一步解釋,徒手治療手法很多,名稱也不大一樣,但目的都是用來改善關節錯位或肌肉、筋膜、肌腱等軟組織沾黏、僵硬等衍生的問題。

適合用來改善軟組織沾黏或脊椎錯位最常見運用徒手治療的是因提重物、外傷導致的五十肩。

簡文仁說,五十肩患者關節攣縮、沾黏,關節活動力受限,儀器治療只能加強血液循環,無法將糾結的組織散開。

因此,治療師通常會指導患者做些抬手運動,打開關節活動的角度。

但要是患者沾黏情況嚴重或怕痛,就得靠治療師被動地運動,並以手部技法將沾黏的組織逐漸按鬆、推開來。

廣告 此外,像是外傷、燒燙傷,或剛接受關節韌帶重建手術、肌腱修補的患者,畢士大物理治療所院長謝欣洲說,因新生的疤痕組織容易沾黏周圍的健康組織,復健時也會以特定的放鬆手法或輔以撥筋板等工具將可能沾黏的組織撥開,使組織平整、不易因缺氧引發後續的疼痛。

另一種常會使用徒手治療的情況,則是因撞擊、姿勢不良導致的關節錯位。

謝欣洲說,關節的錯位是造成神經痠麻、下背痛、頭痛等常見因素,但範圍小,不易靠儀器來牽拉,治療師會利用類似整脊、推拿的手法,以快速、小幅度甩或扳動的力量,將偏斜、異位的關節移回正位。

有時,徒手治療則可用來提升治療效率。

像是因肌肉、筋膜僵硬引起的慢性下背痛、肩頸疼痛,或淋巴、血液循環不良造成的腫脹,除了熱敷、電療等儀器,治療師也會以按壓、推揉的手法來放鬆、延展緊繃的組織,促進血液循環。

「不過這跟坊間的按摩不一樣,」康富物理治療所院長蔡忠憲解釋,一般的紓緩按摩主要是針對肌肉做大面積按壓、放鬆,但徒手治療的手法處理的部位還包括肌腱、韌帶等軟組織。

「原理、力道到施作方向都差很多,」蔡忠憲舉例,若用較重的按摩手法按摩淋巴,可能壓扁淋巴管,使淋巴液更不易回流。

廣告 目前也有些手法運用筋膜的原理,針對激痛點或可能引發疼痛的關鍵位置,加以刺激或放鬆,嘗試改善一些長期難解的疼痛(見上表:常見的徒手治療手法)。

發炎期、骨質疏鬆、凝血功能差的人不適合施作但不是任何時候都適合做徒手治療。

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劉建廷說,徒手治療主要是針對身體結構問題引起的功能障礙,因此,不可逆的組織病變如長短腳、肌肉萎縮,或神經、血管、內臟的疾病,以及感染或風濕免疫疾病等,都無法靠徒手治療來改善。

此外,徒手治療力道可能因治療師施作程度而不同,服用抗凝血藥物或凝血功能異常的人較不適合接受徒手治療,以免治療過程因治療師施力拿捏不當而導致出血。

至於關節穩定度差,如脊椎滑脫、骨折、骨質疏鬆的患者,則要特別避免使用以「高速且過於強力甩動關節」的矯正手法。

「急性發炎時,也不適合針對患部做徒手治療,」謝欣洲說,治療所中常遇到不少心急的患者傷勢還沒恢復就急著做復健,反而延緩組織修復。

不過蔡忠憲補充,有時候為避免在恢復期間過度刺激受傷的組織,治療師也會在急性期針對「患部周圍較緊繃的軟組織」做局部放鬆。

決定自費治療前,先確定是否已「無計可施」不過,雖然單純以治療專業來看,徒手治療適用的範圍很廣,也不一定得擺在第二線使用,但現行健保生態下,大部分的醫療院所還是會以儀器治療為主,並搭配一些運動指導。

廣告 對此,劉建廷說,像是嚴重五十肩、手術後關節組織沾黏、乳癌手術後上肢淋巴水腫,因為不易靠其他方式取代,醫師與物理治療師通常還是會替病患施作,「而且這些項目可被明確診斷,通常申請健保給付較不容易遭健保核刪,」劉建廷說。

對於靠儀器或其他運動復健就能改善的問題,若民眾希望以徒手治療增加治療效率,可能才會建議民眾去看自費的物理治療所。

目前每次治療費用約在800~1500元不等。

不過,因現行的《物理治療所設置標準》規定,治療師應取得醫師開立的證明書,才能幫民眾做治療,因此民眾得先至醫院或診所就診、請醫師開立需要接受物理治療的證明。

「診斷疾病不是物理治療師的專長,應先排除如癌症、急性感染、神經系統疾病等疾病因素後再接受治療,以免延誤病情,」蔡忠憲說。

若想要嘗試,又不知如何選擇信任的治療師,可注意:●是否具有合格證照簡文仁說,徒手治療有些手法與中醫推拿很接近,只是兩者背後的理論基礎不同。

物理治療師是從西醫解剖生理學的原理出發,而中醫推拿、整脊等,則是依照筋絡或脊骨神經學的理論。

簡文仁認為,不同派別都有其道理,民眾可選擇自己信賴的治療學理和方式。

不過,坊間有些治療師會以「工作室」、「教室」等名義規避衛福部檢驗監督,接受治療前最好確認治療師本人具備合格的中醫師或物理治療師證照,並為合法登記的醫療院所。

●治療師的年資、經驗、個性徒手治療很仰賴治療師的手感與經驗。

一般來說,年資深或治療經驗較多的治療師,技術比較熟練。

此外,「安全」比「有效」重要,治療師若很少詢問患者感受,且施作手法偏好「力道大」、「強度高」,患者受傷的風險可能會比較高。

●是否認真評估問題謝欣洲說,疼痛原因複雜,就算是反覆發生的落枕,有人是頸部肌肉抽筋導致,有的則是頸椎關節功能異常,治療方向完全不同。

因此,較理想的治療過程,治療師應該會在初次針對患者做全面性評估,之後也持續確認引發疼痛的根源,而不是只解決患者單一的症狀。

此外,在情況逐漸改善後,也會指導患者回家做運動復健,最後不用再持續回診。

勤做復健運動、多伸展是最有效的治療治療後效果不如預期時,何時該尋求第二意見?每個受訪的物理治療師都認為,「得視病患狀況而定。

」台北慈濟醫院復健技術組組長洪于琇說,一般會建議病患3個月為一個療程,若狀況沒有改善,再考慮更換治療方式。

蔡忠憲與謝欣洲則認為,若治療方向正確,通常2〜3次後,狀況會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有些舊傷因組織已纖維化,可改善的程度相對有限。

不過,洪于琇提醒,很多時候民眾疼痛治不好,不是因為治療無效,而是沒有認真做治療師指導的復健動作。

洪于琇說,很多病患以為光坐著電療、熱敷,問題就會改善,治療師建議的動作卻懶得做。

「真正有效的復健運動必須多次、長期做,效果才會持續,」洪于琇說,考慮自費嘗試其他治療前,應該先確認現有的治療是否真的無效。

徒手治療也不是做愈多愈好,簡文仁說,物理治療非侵入性、安全性高,但也不能當成按摩,沒病痛時也做。

「任何治療再好,養成依賴都不正常,」正常的軟組織按久了也可能變鬆弛,或對外力的刺激逐漸疲乏,需要愈按愈重。

「徒手治療只是治療過程中的配角,主角還是患者本身,」簡文仁說,一切能自己來,不受制於人,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

-----------------何為物理治療?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解釋,物理治療包括「運動」、「徒手治療」與「儀器治療」。

民眾較熟悉的熱療、電療、遠紅外線或者牽拉機(俗稱拉脖子、拉腰)等,多屬於儀器治療。

原理是運用光、熱、紅外線等方式,促進組織的血液循環,或將緊繃的關節、沾黏的肌肉、肌腱放鬆,改善患者疼痛、僵硬的感受。

運動治療則是患者透過特定的延展或肌力訓練,改善緊繃、力量不足的肌肉軟組織,避免因肌力不平衡、血流循環不良,引發各種疼痛。

此外,也可透過特定的動作,增加關節的活動度。

這些族群也要小心!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劉建廷提醒:骨折、骨鬆、多發性骨髓瘤、神經缺損、頸椎椎間盤突出、關節過動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炎期的僵直性脊椎炎、孕婦等,不適合接受關節快扳的治療。

筋膜肌筋膜是包覆於肌肉外層的一層薄膜組織,會將不同的肌群互相連接,構成筋膜群。

同一筋膜群中,若有特定的肌肉過於緊繃或發炎疼痛,也可能會影響其他的肌群。

軟組織技法軟組織放鬆技術:包括深層按摩、淋巴按摩、淺層按摩、壓痛點鬆弛術等。

以牽拉、按壓患部肌肉、肌腱,達到放鬆效果。

有些手法有點類似紓緩按摩。

目的:延展、放鬆筋膜,促進血液與淋巴循環,幫助消腫。

肌筋膜釋放術:重複藉徒手牽拉、施力增加,慢慢增加筋膜的彈性,並在極限處停留。

目的:增加筋膜的彈性與活動範圍,使其不再緊繃。

肌能療法:或稱肌肉能量技術、肌肉牽拉術。

運用外力對抗患者特定的肌肉,刺激肌肉感覺受器,使緊繃的肌肉放鬆。

目的:延展、放鬆筋膜,降低肌肉緊繃、強化肌力、增加關節的活動程度。

拉長、反拉長術:通常會尋找患者肌肉的壓痛點,再做特定伸展,直到壓痛點改善。

目的:降低肌肉張力,緩解因肌肉組織緊繃造成的疼痛。

關節技法關節快扳術:或稱關節操作術、整復手法。

以快速、小幅度的手法扳動、甩動關節,患者有可能會聽到啪的一聲。

目的:增加關節活動度、將錯位關節復位。

關節鬆動術:以外力在患者脊椎、四肢關節活動處,做不同幅度、方向的擺動動作。

目的:增加關節活動度,改善關節僵硬。

看更多 文章關鍵字 徒手治療 治療師 物理治療 組織沾黏 關節錯位 您正在閱讀《康健雜誌》208期 健身達人一休:開心吃,才能瘦得持久 譚敦慈:自來水蒸飯會致癌? 廖麗華:我只是想當志工,不好意思還拿薪水 更多本期內容 分享 收藏 訂閱 重點分享 加入康健Line好友 看下一篇文章 請問康健》泌尿道感染別再來 揮別致命併發症 熱門文章 1. 「三立海董」林崑海傳口腔癌逝,享壽68歲 此疾病患者恐少活20年,口腔出現5徵兆要當心 4. 常吃乳酸發酵高麗菜,減少壞膽固醇! 2. 2種糖千萬不要碰!會造成腸道變差、血糖升高 5. 走路就能降低體脂 健身專家:每週走路搭配2運動,加速燃脂、照樣增肌 3. 私密處搔癢、有異味? 6招自我保養預防感染 6. 台大醫院小兒外科主任:我很幸運,走著進急診 推薦文章 活動看板 推薦閱讀 新冠肺炎 第3劑莫德納打半劑量BNT將打全劑量為什麼? 最新專題 【康健借問站直播】林岱樓醫師|終年難纏的鼻過敏症頭,教你搞定! 【癌症問康健】徵稿活動|確診罹癌的那一天,我做了這些事 2022康健雜誌信賴品牌大調查結果公佈 【康健借問站直播】呂美寶|168不成功?教你打造個人化斷食 遠離惡視力 30秒測眼睛健康 【康健借問站直播】蔡宇哲X陳德中|終結壓力性失眠!一起用正念好好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