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纹伊蚊_百度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白纹伊蚊(学名:Aedes albopictus)是蚊科、伊蚊属的昆虫类动物。

小型到中型蚊虫。

雌蚊体形中等,黑色。

中胸盾片有一白色纵条,通常后部逐渐细削,并在小盾片前区分叉 ... 百度首页 网页 新闻 贴吧 知道 网盘 图片 视频 地图 文库 百科 首页 历史上的今天 百科冷知识 图解百科 秒懂百科 懂啦 秒懂本尊答 秒懂大师说 秒懂看瓦特 秒懂五千年 秒懂全视界 特色百科 数字博物馆 非遗百科 恐龙百科 多肉百科 艺术百科 科学百科 用户 蝌蚪团 热词团 百科校园 分类达人 百科任务 百科商城 知识专题 权威合作 合作模式 常见问题 联系方式 下载百科APP 个人中心 白纹伊蚊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蚊科伊蚊属动物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0 有用+1 已投票 0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

白纹伊蚊(学名:Aedesalbopictus)是蚊科、伊蚊属的昆虫类动物。

小型到中型蚊虫。

雌蚊体形中等,黑色。

中胸盾片有一白色纵条,通常后部逐渐细削,并在小盾片前区分叉。

盾片两侧翅基前有一簇宽白鳞,盾角无鳞簇。

前胸后背片及翅前、翅上鳞簇不连成一纵线,中胸腹侧板和后侧片的鳞簇明显分开。

足的踏节有基白环,踏节5全部或大部白色。

小盾片3叶被白鳞。

腹节2—6背板具基白带,雄蚊腹节9背板呈山峰状,中央有一突起。

幼虫栉齿基部具细繸;尾鞍不完全;腹毛1-Ⅶ通常分4枝,2-Ⅶ通常单枝。

[8-9]  白纹伊蚊的孽生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气温、雨量、海拔、日照、人居条件等。

其孽生场所也多种多样,包括了家庭容器水壶、缸、罐、泡菜坛等、植物容器树洞、竹筒、叶腋等、特殊容器废旧轮胎、汽油桶等和天然石穴、岩洞、水泥池、水泥槽等。

白纹伊蚊起源于亚洲,后由起源地扩散至全球70多个国家,东到美国,南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西至非洲,北抵中国东北。

白纹伊蚊的分布区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

[2-3]  白纹伊蚊既是一种攻击性很强的蚊子,也是一种重要的病毒媒介,它可以传播很多的病原体。

白纹伊蚊是登革热的第二大媒介,仅次于埃及伊蚊,实验证明,白纹伊蚊能够传播7种甲病毒(如东马脑炎和罗斯河病毒),8种布尼亚病毒(如克罗斯脑炎病毒和裂谷热病毒)。

它还能传播3种黄病毒给人(日本脑炎、西尼罗河和黄热病),并能过经卵传播登革热和上述3种黄病毒。

[2]  (概述图参考资料 [7]  ) 百科星图 查看更多 中文名 白纹伊蚊 拉丁学名 Aedesalbopictus 别    名 亚洲虎蚊、花斑蚊、花蚊子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亚    门 六足亚门 纲 昆虫纲 亚    纲 有翅亚纲 目 双翅目 亚    目 长角亚目 科 蚊科 亚    科 库蚊亚科 族 伊蚊族 属 伊蚊属 亚    属 覆蚊亚属 种 白纹伊蚊 亚    种 0 [7]  分布区域 全球广泛分布 命名者及年代 Skuse,1894 目录 1 动物学史 2 形态特征 ▪ 成虫 ▪ 幼虫 3 栖息环境 4 生态习性 ▪ 吸血习性 ▪ 季节消长 ▪ 越冬习性 5 分布范围 ▪ 世界分布 ▪ 中国分布 6 繁殖方法 7 物种危害 8 防治方法 白纹伊蚊动物学史 编辑 播报 分布区域改变白纹伊蚊起源于亚洲,后由起源地扩散至全球70多个国家。

[3]  欧洲:白纹伊蚊在欧洲最早的记录是1979年,于阿尔巴尼亚第一次发现白纹伊蚊,其后在欧洲多数国家都有出现,其中包括法国、德国、意大利、摩纳哥、瑞士、西班牙、荷兰、希腊等。

2012年的研究显示,白纹伊蚊首次在俄罗斯境内被发现。

截止2013年,未发现白纹伊蚊的欧洲国家有奥地利和葡萄牙。

[3]  美洲:1985年8月2日,美国的德克萨斯州休斯顿地区的哈里斯蚊虫控制区发现白纹伊蚊,这是第一次在美国境内发现该蚊种,也是整个美洲境内首次发现白纹伊蚊。

此后,该蚊迅速向美国东部地区扩张。

到1999年,美国有25个州已确认有白纹伊蚊种群。

相反,白纹伊蚊向美国西部和北部的扩张却相对缓慢,一方面是由于北方气候较冷,不适宜白纹伊蚊生存;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西部地区气候比较干燥,也不适宜该蚊生存。

截止到2012年,白纹伊蚊已从其起源地德克萨斯州南部扩散到新泽西州和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约跨越纬度14°。

[3]  非洲:非洲于1991年在南非的开普敦首次发现活的白纹伊蚊幼虫,该幼虫从日本进口的旧轮胎中发现,而且据推测在非洲很多地方可能已经存在白纹伊蚊但未被发现。

同年在尼日利亚Delta州黄热病大流行,在对相关疾病媒介的调查中发现,白纹伊蚊已在非洲境内繁殖。

2001年11月,在西非的赤道几内亚比奥科岛上于人工器皿中发现白纹伊蚊生境。

2007年3月在一项疟疾传播调查中显示,白纹伊蚊在加蓬的Libreville、Estuaire省有发现。

[3]  白纹伊蚊形态特征 编辑 播报 鉴别特征:白纹伊蚊成虫盾片有中央银白纵条,翅基前有一银白宽鳞簇。

幼虫栉齿基部具细繸;尾鞍不完全;腹毛1-Ⅶ通常分4枝,2-Ⅶ通常单枝。

[8]  白纹伊蚊成虫 雌蚊 白纹伊蚊-各部位形态特征 小型到中型蚊虫。

头鳞典型。

喙比前股略长,暗褐色。

触须约为喙的1/5长,黑色,末段背面银白色。

前胸前背片和后背片都具有银白宽鳞,后背片上方并有褐色窄鳞。

中胸盾片上有一条银白窄鳞形成的中央纵条,前端后伸而略为细削,并在小盾片前区分叉,有的在分叉前中断,叉枝两侧有一对白色亚短中线。

翅基上有一些白色窄鳞,小盾片覆盖银白宽鳞,中叶末端有黑宽鳞。

侧背片平覆白宽鳞。

有亚气门鳞簇,无气门后和气门下鳞簇。

翅鳞一致深褐色,仅前缘脉基端有一白点。

平衡棒结节具黑鳞。

足深褐到黑色,各足股节都有明显膝白斑,前股和中股的腹面和后面有不同程度的白色区,后股前面基部3/4有宽白纵条,愈向基部愈宽,后面的白色区较短,通常约占全节的基部一半。

后足跗节1—4有基白环,跗节5全白或大部白色。

前胫腹面有淡色纵条;中胫后面具淡色鳞。

前跗节1—2有基白环或白斑;后跗节1—4有宽基白环,节5全白。

背板黑色,节Ⅰ侧背片覆盖白鳞;节Ⅱ—Ⅶ有基白带和侧白斑,基带两端加宽,但不和侧斑相连。

节Ⅱ—Ⅲ腹板全部或大部白色;节Ⅵ—Ⅴ腹板黑色而有宽基白带;节Ⅵ腹板有亚基白带;节Ⅶ腹板黑色而仅有少数侧白鳞。

[8]  白纹伊蚊-成虫(9张) 雄蚊触须比喙略长,节2—5都有基白环或白斑。

腹节Ⅱ和Ⅶ背板仅有侧斑而无基白带,有的节Ⅱ背板基部中央有白鳞,节Ⅷ腹板大部白色。

腹节Ⅸ背板山峰状,有一不同程度的中央突起,侧叶远离,各具4—8根刚毛;节Ⅸ腹板长而宽,弓形,无特殊刚毛。

抱肢基节长约为宽的2.5倍,背基内区有一片10多根刚毛。

抱肢端节比基节略短,末端略为膨大,有少数细刚毛;指爪位于末端。

小抱器发达,膨大部分具很多刚毛,腹面的宽,端角的最长,末端弯曲。

[8]  白纹伊蚊幼虫 白纹伊蚊-幼虫(5张) 触角不到头的1/2长;1-A位近中央。

头毛1-C细弯,4-C细小而分很多枝,5-C通常单枝,偶有分叉的;6-C单枝或远离基部分叉,偶也有3分叉的;7-C分2—3枝;这三毛通常有稀疏的细侧芒。

[8]  胸毛和腹毛发达程度,包括分枝和长短,有较大个体变异,有的部分刚毛粗壮而近似星毛状。

腹毛1-Ⅶ通常分3—4枝,不超过5-Ⅶ的2.5倍长;2-Ⅶ通常单(1—3)枝。

栉齿仅基部有细缝,6—10个,排列成整齐的单行。

呼吸管无管基突,指数2.0—2.5,长为基宽的2.2—2.6倍,为尾鞍长的2.8—3.3倍;梳齿5—16个,通常8—12个,多数具2侧牙;1-S位近管中央,分2—4枝。

尾鞍不完全;腹毛1-X分2—3枝,有细羽状侧枝;2-X分2枝,其中一枝略短;3-X单枝;4-X8株,都位于栅区。

肛鳃明显比尾鞍长,腊肠状。

[8]  白纹伊蚊栖息环境 编辑 播报 白纹伊蚊作为半家栖的蚊种,可滋生于多种生境,主要在人工、植物容器和积集雨水的石穴、石臼、石槽、水泥地等。

人工容器包括室内外和住屋周围的家庭用品或废弃物,如缸、罐、盆、泡菜坛、花瓶、破瓶、罐头盒、废旧轮胎等。

植物容器主要是指竹筒、叶腋、树洞、椰子壳等积水。

在中国南方一些地区,竹林中的竹筒积水是白纹伊蚊比较普通的卵生场所。

[2]  白纹伊蚊通常在孳生地周围栖息。

常喜栖息在阴暗、避风区域,像室内的卧室、客厅、厨房水池、碗橱处和悬挂汗污的衣物上,住房周围的草丛、竹林、葡萄架、缸罐内壁和猪栏等处,野外的防空洞、树洞、灌木丛和草丛等隐蔽的地方,建筑工地的水池、水槽近水面内壁、阴暗存放物等场所;在竹林、树洞等野外孳生地,白纹伊蚊多栖息在附近的草丛和植物叶子下面。

这些场所的温湿度及光照等条件较适合白纹伊蚊吸血后完成生殖营养周期。

[5]  白纹伊蚊生态习性 编辑 播报 白纹伊蚊是完全变态的昆虫,即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

卵、幼虫和蛹都在水中生长发育,成虫在陆上生活。

[4]  白纹伊蚊吸血习性 白纹伊蚊-生活史 雌蚊偏吸人血,多在户外侵袭人体,但也有在室内叮咬吸血者。

[6]  白纹伊蚊全天都有吸血现象,活动高峰多出现在早晨日出前1—2小时和日落前2—3小时,通常后一个时段高峰较前一个时段高峰明显。

此外,这种蚊还具有多次吸血特性,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多次吸血率增高,这种生物学特性,对登革热病毒传播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5]  美国曾对白纹伊蚊吸血习性进行过研究,结果表明:这种蚊主要吸食哺乳动物和鸟类动物血液,宿主动物范围很广;野外捕获蚊虫的血液来源鉴定表明:64.0%为哺乳动物血,16.9%为鸟类血,15.7%为兔血,人血仅为5.2%,但也有研究认为白纹伊蚊对动物的吸血习性与宿主提供情况有关。

这些都说明,登革热病毒完全有可能在人与这些动物之间传播。

[4]  白纹伊蚊季节消长 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虫的季节消长,与各地的气温和降雨量有密切关系。

由于中国南北气温和降雨量的差异,让这种蚊早春出现的时间和季节消长不相同:北京5月上旬出现幼虫、中旬发现成虫;长江流域的成都和上海市3月发现幼虫、4月下旬出现成虫;亚热带地区的福建省幼虫终年可以孳生,3月下旬出现成虫;热带地区的海南岛成幼虫终年可以孳生或繁殖。

[5]  由此可见,随着纬度的增高,气温的下降,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虫出现的时间也随之而推迟。

[5]  白纹伊蚊越冬习性 中国横跨4个气候带,南北温差很大,因此白纹伊蚊因气候差异在各地的越冬方式有所不同。

[5]  按照幼虫存活情况划分:北纬30°以北和北纬22°以北30°以南地区以卵的形式越冬,亚热带和热带交界地区以卵和幼虫越冬;在热带地区,白纹伊蚊全年可以孳生发育,无滞育卵越冬现象。

[5]  按照纬度划分:北纬25°以南为无越冬区,仅成虫的生殖营养环和幼虫的发育期略长;北纬26°—30°为半越冬区,其生殖营养环失调;北纬32°以北为全越冬区,呈生殖营养环分解状态。

[5]  白纹伊蚊分布范围 编辑 播报 白纹伊蚊世界分布 白纹伊蚊主要分布在东洋界,延至分布到古北界,奥州界和非州界。

分布界限为,东到夏威夷群岛,南到澳大利亚,西到法属索马利兰和马达加期加岛,北抵中国东北和日本。

分布路线是,自日本东京经朝鲜,中国东北辽宁斜向不丹、尼泊尔,向西达印度、巴基斯坦,再斜向非洲东北角的法属索马利兰,经南面马达加斯加和毛里求斯,然后折向东,经澳大利亚再转向东北经新几内亚,最后达夏威夷群岛。

[2]  图注:颜色越深表示白纹伊蚊分布越密集。

[3]  2022年5月,据《巴黎人报》报道,虎蚊又名白纹伊蚊,源于东南亚,于2004年登陆法国,现已越来越适应法国的气候。

根据法国国家食品、环境及劳动卫生署的报告,法国67个省份发现虎蚊,随着气温回升呈现蔓延趋势。

该机构协调员艾尔莎·奎勒里介绍说,虎蚊不断向法国北部地区扩散,在巴黎大区周边、罗讷河谷和大西洋沿岸越来越密集。

[10]  白纹伊蚊中国分布 白纹伊蚊在中国的分布是,北至沈阳、大连,西至陇县和宝鸡,西南至西藏,向东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分布的走向大至为,自沈阳向西南,斜向河北宣化,经山西,陕西省的韩城、铜川、陇县、宝鸡和阳平关,至四川雅安、九龙、盐边,折向西至西藏的察隅、墨脱,直接连到不丹、尼泊尔两国。

[2]  其中,白纹伊蚊的适生区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方地区,最适宜的分布区是北纬30°以南,即海南、台湾、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南、贵州、重庆和云南等省;西北边界延伸至四川的东南部和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四省的南部、以及甘肃和西藏的局部地区。

[2]  白纹伊蚊繁殖方法 编辑 播报 白纹伊蚊一般喜在黑色和棕色的容器、位置粗糙的表面、较低位置的容器内产卵。

其中,以白天产卵为主,光照对产卵有一定影响。

此外,气温也影响白纹伊蚊的产卵,研究发现白纹伊蚊幼虫在6月和9月为高峰期,此后数量逐渐下降,说明温度对产卵具有重要影响。

[5]  雌蚊产卵数由数粒至300-400粒不等。

卵期1-4天。

白纹伊蚊-交配 白纹伊蚊物种危害 编辑 播报 白纹伊蚊既是一种攻击性很强的蚊子,也是一种重要的病毒媒介,它可以传播很多的病原体。

白纹伊蚊是登革热的第二大媒介,仅次于埃及伊蚊,实验证明,白纹伊蚊能够传播7种甲病毒(如东马脑炎和罗斯河病毒),8种布尼亚病毒(如克罗斯脑炎病毒和裂谷热病毒)。

它还能传播3种黄病毒给人(日本脑炎、西尼罗河和黄热病),并能过经卵传播登革热和上述3种黄病毒。

[2]  当雌性白纹伊蚊叮咬了带有病毒血症的病人和猴类后,病毒在蚊体内增殖,经过8-10天的潜伏期后,再将病毒传播给健康人,白纹伊蚊感染后无症状,但可终生携带和传播病毒,并可经蚊卵传递给后代。

雄性白纹伊蚊虽不吸血,但可通过与雌性伊蚊交配将登革病毒传递给雌性伊蚊。

雌性白纹伊蚊偏吸人血,是非常活跃凶猛的刺吸血者,所以它不仅是登革热的重要媒介,而且吸血骚扰性很大。

[1]  白纹伊蚊防治方法 编辑 播报 蚊虫的综合治理方法包括环境治理、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法规防治和遗传防治等。

针对白纹伊蚊的防治主要采取以孳生地治理为主的环境防治,当暴发登革热疫情时,采取化学防治和环境治理并重的措施。

[1]  环境治理:环境治理主要是清除蚊虫孳生地,它不仅减少蚊虫产卵环境控制其成蚊密度,且具有环保、不产生抗药性等诸多优点。

[1]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通过对孳生地投药,对白纹伊蚊的成蚊直接喷洒起到了较好作用,但是在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化学药物的应用也使蚊虫产生抗药性。

防蚊闸的应用只需一次性投入可长久受益,在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又保护了环境,对蚊虫防治工作起到观念性的转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卫生意识逐渐提高,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促进蚊虫防治工作可持续性发展。

[1]  zhua曲子白渡白颗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

立即前往>> 分享你的世界 查看更多 中国广州试验除蚊“终极武器”,两年后蚊子基本绝迹 近日外媒报道称,就在这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中国广州两个岛屿上的蚊子已经近乎“灭绝”,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对此,外媒称中国可能已经找到了彻底消灭蚊子的“终极武器”!据统计,全世界有数百万人受到白纹伊蚊的严重侵害,疾病蔓延、苦不堪言。

环球科学大观 心理咨询师,情感达人,优质创作者 中国科学家消灭登革热传播元凶,通过“绝育”让其灭绝 最近不久,根据自然杂志的相关报道,世界上最具有攻击性的蚊子是白纹伊蚊,这种蚊子也是传播登革热的元凶之一,他们几乎从中国广州的两座岛屿上灭绝了,但是中山大学奚志勇教授和他的团队,他们通过运用以蚊治蚊的方法,让雄蚁感染了一种共生菌,当他们跟野生的雌蚁进行交配的时候 6191666 参考资料 1.    宛庭利,莫建初.白纹伊蚊的危害现状及其防治[J].城市害虫防治,2012,(第2期).27-29. 2.    吴凡.中国白纹伊蚊的分布和影响因素及登革热的风险评估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 3.    杨舒然,刘起勇.白纹伊蚊的全球分布及扩散趋势[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3(1):4. 4.    帅淑芬.白纹伊蚊的吸血习性及新型捕蚊器BG-Sentineltrap的捕蚊效果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 5.    龚道方,周红宁.中国登革热重要媒介白纹伊蚊的研究进展[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9,20(6):607-610. 6.    郑学礼.我国蚊媒研究概况[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4,9(2):183-7. 7.    Aedesalbopictus(ForestDayMosquito)  .BioLib.cz[引用日期2021-12-17] 8.    陆宝麟.中国登革热媒介及其防治.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01:39-43 9.    陈小帆,刘昌递.口岸实用医学媒介生物彩色鉴定图谱.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03:29 10.    法国67个省报告虎蚊可传播多种病毒  .北晚在线[引用日期2022-05-12] 图集 白纹伊蚊的概述图(1张) 科普中国 致力于权威的科学传播 本词条认证专家为 刘柱东 副研究员审核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V百科往期回顾 权威合作编辑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科普中国”是为我国科普信息化建设塑造的全... 什么是权威编辑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次 编辑次数:81次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 知名不知具 (2022-06-09) 1 动物学史 2 形态特征 成虫 幼虫 3 栖息环境 4 生态习性 吸血习性 季节消长 越冬习性 5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6 繁殖方法 7 物种危害 8 防治方法 为您推荐广告 搜索发现 新手上路 成长任务 编辑入门 编辑规则 本人编辑 我有疑问 内容质疑 在线客服 官方贴吧 意见反馈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 未通过词条申诉 投诉侵权信息 封禁查询与解封 ©2022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1号 进入词条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播报 编辑 讨论  收藏 赞 登录 扫码下载百科APP 领取50财富值奖励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选择朗读音色 00:00 00:00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