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的時代 - 康健雜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位醫師病人都滿到爆,一個月費用約從1500~3000元。

但他們的治療模式差異很大。

A醫師的開藥模式,常常是健保標準劑量兩、三倍的血清素藥物 ...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 大人社團 康健知識庫 癌症問康健 康健線上學習 康健嚴選 康健出版 康健影音 書香花園 天下網路書店 康健好書 雜誌 訂閱康健雜誌 訂閱電子報 首頁 看文章 醫療 迷思破解 自律神經失調的時代 收藏 圖片來源/康健資料 瀏覽數85,733 2013/02/01· 作者/陳豐偉 ·出處/康健雜誌 第171期 放大字體 隨著愈來愈多媒體反覆傳播,「自律神經失調」廣為人知,許多病人在看診前,便已懷疑自己有「自律神經失調」。

這不是正式的醫學名詞,看起來似乎每個人都有機會得到。

怎麼治療呢? 舉個簡單易懂的例子:來我診所的病人,有不少看過南部知名的三位自費為主的「自律神經名醫」。

三位醫師病人都滿到爆,一個月費用約從1500~3000元。

但他們的治療模式差異很大。

A醫師的開藥模式,常常是健保標準劑量兩、三倍的血清素藥物與安眠藥,以及微量抗精神病藥物。

B醫師則是以高劑量的鎮靜劑為主。

C醫師是低劑量的抗焦慮、鎮靜藥物,加上高單位的健康食品。

醫學中心裡的醫師,也有看不完的病人,他們大致上按照健保標準開藥。

這四種西醫的開藥模式,都讓許多自律神經失調的病人覺得自己有改善。

這些治療藥物的歧異程度,遠大於糖尿病、高血壓的準則。

或許,合理的解釋是:改善睡眠、降低過度焦慮、以及尋求專業協助傾訴病情(這通常會附帶讓家人、親友更關心自己),才是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主因,所以不論醫師的開藥模式,只要能改善部份症狀,就能提升病人自我調適的能力,讓病情更快好轉。

而每種特殊配方,對某些族群會特別有效,也就成為醫師口碑的來源。

所以,覺得自己有自律神經失調,不一定要看標榜自律神經失調的醫師。

有些醫師並不認同「自律神經失調」這套說法,但他們聽完症狀描述後,一樣能對症下藥,給病人正確有效的建議。

我自然會推薦先找精神科醫師,但許多神經科、家醫科醫師與中醫師也很有一套。

廣告 我該做自律神經檢查嗎?病人還常問:懷疑自己有自律神經失調,需要做檢測嗎?台灣現在最流行的「自律神經檢查」,正式名稱是「心律變異(heartratevariability」,簡稱HRV。

HRV的重要性最早是由心臟科醫師發現,數值愈差,未來罹患或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愈高。

有些學者再把HRV的數據做更深入運算後,產生一些數字來推估交感、副交感神經的平衡性。

但,從5分鐘的心跳,是否就能了解複雜的自律神經系統?許多醫學研究證實這些數據跟某些疾病、症狀「有相關」,但無法像心電圖清楚定位問題所在。

畢竟,自律神經功能牽涉到過去一年我在這個專欄所講的免疫、內分泌、表觀遺傳、神經傳導物質、生長因子、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線,變數相當多。

有些醫師會從臨床症狀來判斷與治療自律神經失調,並不相信儀器。

有些健檢中心會將自律神經檢測當作篩檢工具,讓看似健康的人評估看看是否需要注意什麼。

隨著儀器普及,做過檢測的人愈來愈多。

不過,以實證醫學角度來看,這些檢測數據,現階段當成「參考」、「提醒」就好,醫師臨床判斷的經驗更為重要。

「自律神經失調」的說法,增進台灣病人就醫與改變生活習慣的意願。

病人多數也知道,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主要來自長期壓力或生活失序。

聚焦在浮出表面的身體症狀,讓病人免於碰觸生命傷痛的困窘,暫緩思考是否應對人生做出重大且帶有痛苦的調整。

廣告 不過,「自律神經失調」也可能會成為病人與家屬逃避隱藏的洞穴。

有些精神分裂症病人會做檢測、聽醫生說自己「自律神經失調」,藉以除卸病人身分,然後抗拒治療。

重度憂鬱、躁鬱、重大創傷症候群、恐慌症、暴食症、強迫症、人格違常病人也往往有自律神經失調,但如果只注意「症」而忽視「病」,有時會讓病情更惡化。

自律神經失調的風行,就像過去盛行在台灣中老年婦女的「腦神經衰弱」,是這時代的表徵,只是自律神經失調又把年齡層往下拉了。

去年的年度代表字包括憂、漲、慘、鬱、苦、怨、窮、爛,時運不順的年輕人承受龐大社會壓力,也難怪他們要認為自己是自律神經失調,而憂鬱症有些退流行了。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推薦:調好自律神經7件事學會慢慢生活 看更多 文章關鍵字 腦神經衰弱 自律神經 您正在閱讀《康健雜誌》171期 【閱讀全文】五大行動方案,全面促進心腦健康 【閱讀全文】賈永婕:我不想成為只在乎腿細不細的女生 【閱讀全文】資深牙醫的良心告白:能做假牙就不要植牙! 更多本期內容 分享 收藏 訂閱 重點分享 加入康健Line好友 看下一篇文章 2022康健癌症趨勢線上論壇:精準醫學與對抗空污改變台灣癌症命運 熱門文章 1. 與病毒共存不遠了?醫:做7件事減少環境病毒,預先準備2大類用品 4. 醫院告急,上百家診所加入PCR採檢和居家照護 降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時間點要看這個 2. 新冠肺炎輕症、重症、無症狀感染怎麼分?治療方法和傳染力秒懂 5. 染疫醫生的確診日記D1-3》小心翼翼生活還是染疫,4個原則讓我避免轉重症 3. 濕疹反覆發作、變嚴重? 5個壞習慣快改掉 6. 公部門內神通外鬼洩個資?確診者「精準」接到居隔書詐騙簡訊 推薦文章 活動看板 推薦閱讀 染疫醫師周元華「赤手空拳」的自癒之路 不吃太飽太乾時常注意指甲 最新專題 染疫醫生的確診日記 【母親節特輯】今年,不再與媽媽有距離 測測看,你有沒有心血管疾病?2022心腦血管就醫指南|康健雜誌 散光?老花?徵的就是你?|博士倫隱形眼鏡一副解決,幫你找回清晰好視力 只動不吃比只吃不動,肌肉流失更快!吃對營養,運動增肌更有效 當青春遇上癌症,依舊勇敢前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