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潛艦國造海昌計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上與下)2021年12月2日莒光園地節目中出現的台船潛艦船段製造廠房建造過程中的畫面。
2021年11月16日,首艘IDS潛艦在台船潛艦專用廠房舉行安放龍骨儀式 ...
台灣自製潛艦案(2010年以後)(Part4)
(上與下三張)2019年5月9日台船潛艦修造廠區破土動工典禮上,台船首度展出IDS潛艦模型。
注意艦體兩側有大型被動陣列聲納,採用X型尾舵,水平舵位於帆罩上。
IDS的設計是深度參考
劍龍級潛艦,因此雖然外部許多特徵(帆罩、尾舵、非耐壓艦體)等不同,但耐壓殼體基本仍
參照劍龍級的設計,例如艦首外型就與劍龍級相似。
台船為了準備潛艦建造工作而預先試研製潛艦耐壓殼圓筒段船段,用來進行水下爆震測試。
照片中,包括海軍聘請的外籍顧問、海軍海發中心人員以及潛修大隊等正在檢視這個試製的耐壓殼段。
台船廠區為建造IDS潛艦而新建的潛艦專用廠房,照片中應為率先完工的主體建築──潛艦製造廠房
(又稱船段製造工廠)。
此照片出現於2020年11月初。
台船公司寄發的IDS首艦開工典禮邀請函,上面有一幅潛艦構型圖。
IDS首艦在2020年11月24日上午10時在台船高雄廠主持開工儀式,由蔡英文總統主持。
2020年11月24日,IDS潛艦在台船高雄廠主持開工儀式當天,蔡英文總統也為潛艦廠區的
設計及行政大樓舉行揭碑啟用典禮,稱為「海昌大樓」。
(上與下)IDS潛艦的船段製造工廠,攝於2020年11月24日IDS首艦開工典禮當天。
(上與下)2021年12月2日莒光園地節目中出現的台船潛艦船段製造廠房建造過程中的畫面。
2021年11月16日,首艘IDS潛艦在台船潛艦專用廠房舉行安放龍骨儀式;此事十分低調,
台灣總統蔡英文並未出席,由海軍司令劉志彬主,當天沒有釋出任何新聞畫面。
此為
12月2日莒光園地節目中播出的IDS首艦安放龍骨儀式現場畫面。
注意海軍司令劉志彬
以及台船董事長鄭文龍前方有一個簡單的IDS潛艦輪廓示意,背景也有IDS潛艦的模擬圖
,此圖可觀察到帆罩構型、X尾舵以及艦體兩側的被動陣列聲納
(1)
(2)(3) (4) (5) (6) (潛艦產業園區)
IDS潛艦構型曝光
(上與下)2019年1月春節前夕海軍海發中心製作分贈官兵的紀念品(鑰匙圈與領帶夾)中,
出現一種疑似IDS潛艦的圖案,具有X型尾舵及類似日本蒼龍級潛艦的非正圓錐形艦首。
依照「上報」在2019年1月26日的報導,在2019年1月下旬春節前夕,海軍海發中心依慣例製作精美紀念品分贈官兵與退役的海軍人士;而今年海發中心製作的紀念品──鑰匙圈與領帶夾的圖案,是某種未知型號的潛艦,具有X型尾舵及類似日本蒼龍級潛艦的非正圓錐形艦首。
「上報」猜測這個潛艦圖案就是IDS潛艦,不過海軍不願對外證實。
依照「上報」報導,IDS潛艦艦體部分參考劍龍級潛艦的設計,例如採用類似劍龍級潛艦的淚滴型設計(而不是類似日本親潮級與蒼龍級的「葉捲型」艦型),但艦首與艦尾則採用與劍龍級完全不同的設計,包括非正圓錐形艦首與X型尾舵。
「上報」表示,IDS潛艦以類似劍龍級潛艦的淚滴型艦殼為基礎,更改尾舵與艦首構型之後,並選擇了新型動力系統,在潛艦結構與重量分配上,都要重新計算;而戰鬥系統則由於採用與劍龍級潛艦戰系升級案的類似版本,能在原有基礎上進行計算,這部分的構型設計就可以簡化。
「上報」表示,先前台灣海軍提出採用X尾舵翼的構想時,擔任台船顧問的GL公司的英籍潛艦設計工程師,就以X尾舵翼結構與動作複雜、需要引用計算機控制、且機械結構較為複雜會使艦尾較為粗大而降低艦體流線程度,建議還是採用傳統的十字型尾舵翼。
但台灣海軍提出的作戰構想就是台灣海峽附近海域作業,此處屬於淺海操作環境,潛艦需要有「坐底」的功能;因此,採用適合座底、靈活度較佳的X尾舵,更適合台海防禦作戰的需求。
經過GL公司的英籍潛艦設計工程師針對艦尾變更結構設計以及所需輔助裝備進行計算與評估(包含重量分配等)後,才確定IDS潛艦變更為X尾舵翼設計。
而「上報」也宣稱,海軍選定潛艦採用新型美製聲納系統,考量其體積與安裝的位置,經過流體計算以及實體船模流體測試後,修改了設計,確定採用非正圓錐形的艦首設計。
2019年5月9日台船潛艦修造廠區破土動工典禮上,台船首度展出IDS潛艦模型。
在2019年5月9日台船潛艦修造廠區破土動工典禮中,IDS潛艦的模型首度曝光,採用X型尾舵,水平舵位於帆罩上,艦體兩側有大面積被動陣列聲納,帆罩外型類似英國機敏級(Astuteclass)核能攻擊潛艦。
台船總經理周志銘對媒體表示,典禮上公布的潛艦模型的是3.05的決定版,全長約70公尺之內,寬8公尺左右、從龍骨到帆罩頂高度約18公尺,排水量約2500~3000噸位。
依照2019年5月22日軍事專家梅復興的文章,台灣「潛艦國造」原型艦的設計是深度參考劍龍級,尤其是關鍵的內層耐壓殼體結構大致與劍龍級相同;
劍龍級採用單/雙殼複合結構,耐壓殼分為三段,前、後兩段直徑較小,此處為雙殼結構(外部還有一層非耐壓結構),而中段直徑較大,此處為單殼結構。
在發展設計的過程中,IDS設計團隊嘗試過各種不同方案,但差異主要在外部(外層非耐壓殼體、上層建築、帆罩等)與裝備佈置,內層耐壓殼體基本設計未曾更動。
這是因為劍龍級是台灣手頭上唯一的具體潛艦設計,但是荷蘭當年雖然有像台灣提供用於維護作業的藍圖、技術包等,但這並未包含原始設計的參數。
由於欠缺完整設計資料,就無法確認一些假設與計算內容,若想更動耐壓殼尺寸、容積、重量分配等將十分困難,更會面臨很大的風險。
更何況劍龍級的母型是荷蘭旗魚級潛艦,後者是荷蘭向美國輸入1960年代「白魚級」(Barbel
class)潛艦設計為基礎來開發;據瞭解,事實上連荷蘭都沒有「白魚級」的完整概念設計資料(美國海軍並未輸出),即便荷蘭有,也不能在沒有美國同意下提供給台灣,過去幾年台灣海軍在全球接觸各潛艦廠商時就已經確認無誤。
在IDS潛艦案初步設計招標時,曾有荷蘭船廠第三代經營者透過中間商向台灣兜售劍龍級潛艦的完整設計圖紙資料,台灣海軍到馬來西亞檢視時證實是劍龍級設計,且比台灣海軍手中的技術資料(用於維修)更完整;但是對方無法提供這些圖紙資料的最終使用者證明,如果台灣擅自購買並使用就會衍生大量國際糾紛(這些圖紙資料的知識產權與使用權都在荷蘭海軍手中),所以最後台灣海軍決定不購買這些圖紙。
依照在2017年中旬的信息,國際軍火商向台灣推銷的劍龍級潛艦設計資料與圖紙,包括設計藍圖、結構計算書、材料表、施工詳圖、製造詳圖等為主,這五個項目重要資料就裝滿五個40英尺集裝箱。
依照消息,這批資料包括微縮膠卷(投影片)、原文件掃描電子檔等,當時國際軍火商開價10億美元(荷蘭官方明確拒絕提供這些資料給台灣)。
在沒有把握大幅更動劍龍級原始耐壓殼設計的情況下,台灣IDS潛艦設計團隊只避免任何牽涉到船舶工程計算的重大變更。
據了解,IDS首艦的耐壓構型───包含佔據耐壓殼內容積與重量比例最大的電池───仍然遵循劍龍級的設計。
當然,距離設計建造劍龍級潛艦已經有40年,艦上各種裝備都必須改採用現今市場上的商源替代,這些設備的規格條件(尺寸、重量、耗電、散熱冷卻、隔音防震、維修所需空間等等)
跟劍龍級的原有設備都有出入,內部結構還是需要做小幅的調整。
因此,海軍所公佈的IDS原型艦外部尺寸(長度、寬度、排水量等)均與劍龍級相近。
雖然如此,在耐壓殼與電池佈置之外,IDS潛艦還是有做出不少更動與改進;這不只是為了改進性能以及配合新設備(例如新型聲納系統),也是刻意營造與劍龍級原始設計相異之處,避免荷蘭方面找到口實指控台灣侵犯知識產權。
首先,依照台灣軍方公開說明,IDS的艦體改用HSLA-80高張力低合金鋼板(屈服強度550
MPa,整體性能接近HY-80高張力鋼),強度比劍龍級使用的FE-510鋼材(屈服強度350MPa)高出不少;在雙方耐壓殼結構類似的情況下,IDS的最大潛航深度應可比劍龍級增加約50%。
此外,根據海軍展出的模型,IDS使用七葉片高曲度,相較於劍龍級舊式的五葉片螺旋槳擁有更大的表面積,在輸出相同功率的情況下轉速得以降低,進而使發生空蝕(會產生大量噪音)的轉速提高,因此航行肅靜性能可望改善。
再者,IDS潛艦以X形尾舵取代劍龍級的傳統十字舵,改善了操作靈活度,並使用全新流線外型的帆罩。
依照模型,IDS的艦首外型與劍龍級類似,但似乎不是完全相同,這可能與台灣獲得的聲納系統有關,或者是台灣為了避免侵犯荷蘭知識產權而刻意微幅調整外型。
台船潛艦生產專區
依照「上報」在2018年2月18日報導,2019年度建造潛艦廠區的相關預算通過後,台船規劃在2019年開工建造潛艦建造/維修廠房。
台灣海軍先前曾聘請退休的德國、日本潛艦資深退工程師,到台船選定的廠區位置進行勘察,並提出多項建議與注意事項,台船據此再進行規劃。
台船潛艦生產專區分為「建造廠房」(又稱為「船段製造工廠」)與「綜合廠房」兩個部分,「修造合一」,鄰近台船2碼頭;廠房採用封閉式設計,建造期間廠房的外部機械門也將關閉,無法從外部或空中、衛星拍攝潛艦建造進度。
其中,潛艦「建造廠房」是全新建造,廠址就是先前台船競標獵雷艦案時選定的位址,靠近台船2號碼頭。
在競標「康平專案」獵雷艦案期間,台船與義大利Intermarine船廠商談合作事宜期間,Intermarine船廠就特別指出,依照台船廠區周邊環境,選定的廠址要實現無磁相當困難,因為獵雷艦必須滿足嚴苛的無磁條件,就連建造廠房的土地與附近環境都必須考量到無磁;爾後義大利Intermarine與美商洛馬集團選擇與慶富造船廠合作,並由慶富取得標案。
而確定作為建造潛艦廠房的位址後,台船會先清除這個廠址的地上物,然後開工建造全新的潛艦建造廠房。
潛艦建造廠房內部高度達45公尺。
此外,緊鄰「潛艦廠房」廠址的一間現有廠房,則被規劃成潛艦廠區的「綜合廠房」。
這個廠房過去被台船用來建造大型貨輪的分段,近年來國際船運市場萎縮,商用大型貨輪的訂單減少,使得此一廠房遭到閒置。
因此,台船就將這個貨輪分段廠房改為潛艦廠區的一部份,充分利用現有資產。
改成「綜合廠房」時,內部除原有的設備外,也會增添其他新設備如立新彎板機等,以滿足生產潛艦的需要。
台船潛艦專區的「建造廠房」與「綜合廠房」都為長方形,兩個廠房內都鋪設軌道,建造期間潛艦的設備、組件、分段
都是利用軌道車在廠區內輸送,建造完成後也經由軌道運送到廠房外,從2號碼頭的斜式碼頭下水。
此一「造修合一」專用廠房,設計最大容量可同時放置三艘潛艦(建造或維修),面積廣大,廠房地基需要近四千根地樁,而這也是建造廠房最費時的工程部分。
2019年5月9日,蔡英文總統在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國安會副秘書長陳文政、海軍司令黃曙光陪同下,於高雄港出席海軍潛艦國造專用廠房動土典禮,許多協力廠商代表也參加,這代表台灣「潛艦國造」案即將進入實質生產階段。
台船潛艦廠區的主建築包括「建造廠房」、「組合廠房」以及「綜合大樓」等三座,其中「建造廠房」有三個大門。
潛艦廠房在2019年9月正式動工建造;若一切順利,可在16個月完成潛艦修造廠區的設計
,並在2020年底完成潛艦廠房的建造。
設計建造廠房的同時,具實際經驗的國外廠商也會派人來台灣幫忙訓練台船相關人員,為實際建造潛艦做準備;等潛艦廠區興建完成,就會先試做一個潛艦船段,測試台船人員的工藝及材料。
在5月9日破土典禮上,台船董事長鄭文隆表示,台船公司自2016年12月展開海軍的潛艦合約設計,在2017年9月完成造型設計,2018年3月完成初步設計,2019年3月完成合約設計;破土典禮以後,就會開始建造廠房,並製作潛艦施工細部藍圖,興建廠房的同時也會在其他地方開始演練製造潛艦壓力殼的技術,等2020年
底廠房建造完成,IDS潛艦就會正式進入生產階段,首艦預計從現在起60個月後下水,78個月完成交艦給軍方。
台船總經理周志銘表示,首艘IDS潛艦原型艦總預算493億6170萬元新台幣,分7年動支(2019年到2025年),最高峰會在2021年達到113億元。
此外,台船為這艘潛艦賦予非常特別的廠方船號,編號「1168號」,用意是相信國防自主一定「一路發」。
周志明對媒體比少,潛艦所需主要裝備如推進器等,因考慮政治風險、政治情勢變化、國際間戰略考量,除了來自國外的商源,還有國內的備案;若潛艦國造推動順利,裝備籌獲沒有問題,基本上會按照計劃,預計2024年第3季下水、2025年底交艦給海軍,進行測試評估作業。
周志明表示,「潛艦國造」首艦1168號交艦後,艦齡70幾年的海獅潛艦就可光榮除役;此後,海軍仍會保有4艘潛艦的戰力,之後將一艘艘增補;依照政府規劃,台灣海軍大概需要有8艘潛艦,當國造潛艦數量達到8艘後,劍龍級海龍、海虎潛艦就可以功成身退。
依照2019年9月5日媒體「上報」的消息,
台船建造IDS的「綜合廠房」與潛艦「建造廠房」,「綜合廠房」只需修改廠房內現有設備,以及增購若干機工具,就具備潛艦產製能量,因此此時已開始試運作;而專用廠房用來製造潛艦的各項機具也已訂購完成,預定2020年8月以後就陸續進廠安裝測試,然後在2020年底正式開始製造潛艦。
「上報」表示,由於台船對於潛艦所需的特殊專業技術有所不足,因此目前已從國外聘請潛艦建造相關的資深工程技術人員來台指導;此時,已有來自美、德、日、韓、西班牙、印度等六國的技術人員參與協助,指導並帶領台船人員執行焊接等建造工作,台船人員從做中學,建立起本身的潛艦工藝技術能量。
潛艦生產廠房的建造工作
在2019年10月7日,「上報」報導台船在完成近4千根地樁地基工程後,於2019年9月初開始建造潛艦專用廠房。
「上報」表示,台船向德國與義大利廠商訂購潛艦建造專用機組設備,在國外廠商配合下提前展開製造工作;月前台船等單位前往國外工廠,進行實地驗收後,部分機組設備將於年底運抵高雄。
台灣海軍與台船已經向負責提供潛艦生產機具的各家歐洲廠商要求,加緊趕工,提前在2019年年底交付台灣。
隨後2019年10月21日「上報」又報導,分別德國與義大利廠商製造的彎板機、自動焊接工作母機設備,此時都已製造完成,經台灣海軍與台船與聘請國際專業檢驗測單位前往原廠,進行現場製造彎板鋼板與焊接,已共同完成驗收,台船規劃在2019年底前運抵高雄廠區,並進行安裝的各項測試。
依照2020年3月6日「上報」報導,台船與海軍海發中心向歐洲訂購潛艦各項建造加工設備時,都將期程往前提,為潛艦生產單位爭取更多時間進行船段試製工作,檢驗各項建造技術是否達到標準,在2020年底能順利啟動潛艦原型艦建造工作。
同時,海軍與台船也修訂了潛艦專用廠房工程的時程,比原訂計畫(2020年底)提前6個月,在2020年6月就完工,包括完成建造潛艦相關機具設備的安裝與測試工作。
「上報」表示,由於潛艦專用廠房提前6個月完成,台船與建造潛艦專用廠房的工程顧問公司、營造商與各協力廠商討論時,各廠商表達扣除天氣下雨等因素,若要提前完成,許多工程進度都要24小時連續工作才能完成,假日不休連續趕工,而台船已同意加班趕工的方案;至於廠商和外籍顧問多出來的加班費用則依照按勞動基準法第24條規定辦理。
依照「上報」在2020年3月6日報導,潛艦專用廠房的建造工作,台灣營造商依據日本技術顧問的規劃書來建造,建造過程中的監工、安裝廠房內各項電力與消防管線,以及安裝生產機具等等,都由韓國籍技術顧問負責督導。
「上報」引述知情人士指出,潛艦國造IDS原型艦的細部設計與製造藍圖、施工圖等,在英、德、日本資深顧問與資深工程師協助下進展順利,預定在2019年年底可完成近9成的建造藍圖,2020年3月前可完成所有詳細建造藍圖以及裝備表,材料表及相關製造所需的各項資料。
「上報」表示,先前各廠商訂出的交貨期程都比較保守,台船依各廠商訂出專用廠房完工以及建造IDS的期程。
上報表示,向國外廠商訂購的潛艦用柴油主機、X型尾舵操控系統等6大主要系統裝備都有保固期限,所以這些主要設備必須在IDS原型艦開始建造後,歐美各承包商才會依約開始製造,預定在2021年運抵高雄進行組裝;至於建造潛艦所需要的機具,在2019年簽約後,歐洲廠商配合海軍與台船的要求加緊趕工,提前在2019年年底完成交付,並安裝在潛艦專用生產廠房內。
例如製造潛艦耐壓殼所需的彎曲軋鋼設備由德國廠商提前製造完成,由台船將中鋼製造HSLA-80鋼板(用來製造潛艦耐壓殼),送到德國原廠進行彎曲軋製的試製,並由海軍、台船以及聘請的國際專業檢驗測單位前往該廠,一同完成驗收作業。
而自動焊接設備則由義大利廠商提供,此時已經接近製造完成,準備進行共同驗收。
依照海軍與台船的新計畫,潛艦專用廠房可在2020年6月底前完成,以及包含專用大型吊車、壓力殼自動焊接機組等各項生產設備的總測試;隨後,潛艦專用廠在2020年7月展開潛艦各項設備與系統之間的平台試測;同時,潛艦綜合廠房則開始進行一般性零組件的試製工作,並由海軍聘請的英國顧問公司(BMT)審核。
一切就緒後,在2020年10月前正式啟動IDS潛艦原型艦的建造工作。
依照2020年3月6日「上報」報導,向歐洲訂購的部分自動化設備未受到歐洲疫情影響,已啟運來台,在4月中由海運抵達高雄。
不過,此時台船的潛艦專用廠房尚未完工落成,所以這些設備運抵後無法進行安裝;這些機敏設備不能存放在露天區域,因此台船規劃先暫放其他廠房內保管,並派專人管理。
台船重新盤點各流程後,與協力廠商與技術顧問達成協議,採取假日無休的連續趕工,讓潛艦專用廠房能在2020年5月底提前完成,然後在廠房內安裝各項主要自動化生產設備以及其他相關機械設備後,各項設備進行單元測試與聯合運作測試、校正,然後開始試製潛艦壓力殼的圓筒殼段,經檢測達到標準後,就會進入真正的原型潛艦建造流程。
依照原合約,潛艦專用廠房要在2020年10月完成,完成後馬上進入建造階段;因此所有的前置作業與人員技術訓練,都要往前推6個月,才能符合建造潛艦的需要。
依照「上報」
2020年3月15日報導,依照目前進度,潛艦專用生產廠房希望在2020年5月31日完工,且所有建造潛艦所需的機械設備組件都要到位完成安裝,從6月1日開始試車運轉;所有建造潛艦的機具設備完成個別測試與聯合測試後,就進入試製船段來,驗證各項建造潛艦的基本技術。
依照2020年4月15日蘋果日報的新聞,參與潛艦國造的資深人士透露,台船潛艦國造三棟專用廠房(船段製造工廠、組合工廠與綜合大樓)在去年(2019年)5月9日開工,此時廠房建造進度超前(原本廠房預計在2020年底前建成)。
在2020年1月,台灣海軍潛艦小組就已警覺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可能衝擊建造進度,提前部署準備口罩、酒精等防疫物資,並陸續啟動分流辦公。
到目前為止,疫情並未影響造艦進程。
而對參與潛艦項目的外國人員,台灣海軍也特別為他們申請延長在台居留時間,因此目前工作進度完全沒受疫情影響。
此時,台船向國外訂購的潛艦機具設備即將抵達高雄港,並未因為歐洲疫情嚴重而擔擱。
此報導稱,以目前的進度觀之,IDS潛艦原型艦提前在蔡英文總統第二任期卸任前(2024年5月20日)下水,並非不可能。
照原本規劃,IDS潛艦原型艦在2024年6月下水,隨後拖至潛艦建造專用碼頭,花一年時間進行艤裝、調整測試以及航行測試等,在2025年交付台灣海軍成軍服役;知情人士透露,讓第一艘原型艦提前下水,已經成為造艦單位的目標;至於可以提前多久,仍在審慎評估中。
依照「上報」在2020年7月5日的消息,台船在2020年6月底完成潛艦製造專用廠房,7月開始將建造潛艦所需的各種主要生產設備(在5月初已經陸續從歐洲海運抵台)安裝到潛艦建造廠房,預定在9月前可全數完成,隨後開始進行各項設備的試俥驗測;若一切運作且認證順利、達到開工建造標準,經國外技協顧問作最後驗測合格後,首艘IDS原型艦可望在2020年11月初開工建造,在2024年第三季下水,2025年交付,由台灣海軍進行各項測試。
依照2020年11月2日聯合報報導,台船潛艦生產廠房規劃的三棟建築「建造廠房」、「組合廠房」以及「綜合大樓」,目前完成一座(應為主體的「建造廠房」),另兩座仍在趕工興建中;而IDS首艘原型艦則在11月內開工。
2020年11月3日蘋果日報報導,海軍造船發展中心主任邵維揚接受專訪時透露,生產潛艦的機具都已經就定位,相關技術人員已都完成培訓,而首艘潛艦會在11月內擇日開工。
而「組合廠房」此時正在趕工中,預計在2021年完工啟用。
保密安全措施
依照2019年10月27日「上報」報導,由於潛艦國造被海軍視為「重中之重」,不僅軍方安全保密上採最高規格管制外,參與設計建造潛艦的台船人員,除依「國防廠商安全管控機制」辦理境管外,在簽訂的保密條款中有還特別規範,不得進入中國大陸與過境港澳地區。
「上報」指出,這是國安單位的建議,因港澳地區機場海關電腦系統都與中國國安單位有通報機制;即使港澳過境,只要是中國國安列管名單,都會被中國盯上請去「喝咖啡」,因此連國安軍情系統退役的人員都避免過境港澳,以免被對方清查出來而惹上麻煩。
因此,現在台灣國安與軍情系統人員都不過境港澳地區,以避免行縱被中國掌握;對有關參與國防事務機密人員,若涉及最高等級的人員,國安單位都會建議保密條款中註明不要過境港澳地區。
因此,台船參與IDS機密等級高者,都有不過境港澳的規定。
就連到軍方人員到立法院報告潛艦案進度,軍方」僅有少數參與人員可進入,包括立委在內,所有與會人員都不得攜帶手機入場。
「上報」稱,先前海軍委由慶富船廠承造獵雷艦時,也訂定了相關的保密條款。
但是當時慶富的計劃主持人陳偉志就多次向海軍報備核准,代表公司前往中國簽訂商業合約;作為承攬國防軍事裝備的廠商,卻不斷前往中國,自然讓外界擔心軍事機密不保。
因此,「潛艦國造」海軍採最高安全規格,讓台船參與人員與軍方管制一致。
依照2020年4月1日「上報」報導,IDS潛艦案最初建構各項保密系統與管制時,就考慮到分散風險;IDS潛艦案執行中樞分為兩處,包括負責設計與建造的台船潛艦發展中心,海軍左營軍區內的海軍造船發展中心也是成立一個IDS設計與建造作業管制辦公室;因此,參與IDS潛艦案的外籍顧問與工程師分成兩個整組,分別在台船潛發中心與海軍海發中心工作。
在人員進出管制方面,台船潛發中心與海軍海發中心潛艦辦公室採用區分識別證、密碼輸入、指紋辨識、人臉辨識等四級管制。
首先,要有管制區識別證,才能進入上述潛艦管制辦公室,若臨時要去支援行政等工作,則是辦理臨時證。
進入管制區內人員,依個人密碼進入各個辦公室,每個辦公場所的密碼不同。
在機密辦公室,人員除需輸入密碼外,還需要通過指紋辨識裝置。
而更高階機密辦公室除了密碼、指紋之外,又加上人臉辨識措施才能進入。
依照2020年4月1日「上報」報導,IDS潛艦案的資料與人員安全管制,是依照國安會與國防部制訂的最高規格來設計,由國安會副秘書長陳文政召集國安局、國防部成立專案小組,負責各項督導與安全查核事項。
在電腦資料方面,台船潛艦發展中心專案辦公室以及海發中心辦公室的電腦,基本上都採用封閉式網路,與外界網路實體格離;兩處辦公室之間有專線進行資料聯結,兩處前端都設有保密器與偵測器,利用網路傳輸的資料都先進行加密,接收方收到後再解密還原使用;若傳輸專線探測到異常流量,系統會立刻示警、由監控室追蹤原因,並立刻切斷傳輸工作。
台船潛發中心以及左營海發中心兩處潛艦辦公室的電腦,都沒有插入外部儲存裝置(如隨身碟)來讀取或輸入資料的接口,且每台電腦都有權限設定。
在人員安全查核措施上,在工作規範以及與外籍人員簽署的合約中明訂,要如實登錄個人使用的電子郵件、行動電話、通訊軟體帳號等,並同意這些裝置必須被查核。
專案人員的個人手機比照國軍規定,不得用中國製造手機,且手機要裝入軍方防拍照、錄音的軟體;安全單位會不定期抽查手機內的安全軟體,以防範洩密。
進入管制區的人員不能攜帶行動電話,要統一放置在管制區外統一保管。
安全查核小組會無預警到台船或海軍的潛艦辦公室,對個人手機等裝置,檢查是否有違反規定事項。
所有參與IDS潛艦案的人員(含外籍的顧問與工程師),都不能將管制資料攜出辦公室在外作業;如果違反規定,對於台灣本地的人員(海軍、台船)是依法究辦,外籍人員的合約中則明文規定涉有刑責與龐大的違約金。
台船的涉密人員出國公務或旅遊,都需經過核准與出境管制。
而新造的潛艦生產廠區的門禁安全管制,也會區分不同等級的管制通行證;例如,建構潛艦專用廠房等機密等級高區域,四周都會安裝監視系統,系統內含人臉辨識軟體,可從攝影機影像中辨識出區域內外出沒的人員;一旦辨認出未經核準的人員,該系統會立即發出警訊,由控制中心通知安全警衛前往處理,以防範外力的潛入。
潛艦耐壓殼試製
依照2019年10月21日「上報」報導,此時台船正在進行潛艦耐壓殼部位的試製,磨練加工焊接技術,並測試材料與工作程序。
台船負責建造潛艦平台,最關鍵的就是耐壓殼,包括工作鋼板材料、彎板與焊接工作母機設備、焊接技術等,三者缺一不可。
同時,台船與台船在外籍顧問指導下(台船聘請的顧問包括英、日、韓等,海軍則聘請海軍聘請德、美、西班牙等),開始試製潛艦耐壓殼的一小部分船段,驗證潛艦焊接技術。
潛艦耐壓殼由圓筒殼(Cylindrical
Shell)、半球形殼(DomeEnd)及圓錐殼(Conical
Shell)三種結構所構成;此次台船試製的部位是圓筒殼船段,以中鋼生產的HSLA-80合金鋼材,進行板材彎板及焊接接合作業。
焊接潛艦的工作需要6G以上的技術認證,在外籍技術顧問協助培訓之下,此時台船己有部分潛艦焊接技術人員通過初級與一般級認證,但潛艦壓力殼彎板焊接每圈小環時一定要焊成真圓,
幾個小環再焊接成環面;如果耐壓殼施工不良而失圓,艦體結構在深海中應力會集中,四面八方來的水壓很容易使殼體瞬間崩裂。
所以耐壓殼製作所需焊工等級要求極高,焊接前所需預熱的環境也有很高的標準。
除要達到全圓形截面構型之外,焊接接合技術也是其重點。
「上報」指出,在台船試製壓力殼船段過程中,經X光發現焊接處有細處裂痕,資深外籍顧問此時正研究原因,究竟是焊接的預熱程序出問題,或者是焊接過程中造成。
在開始正式建造前,台船會不斷進行船段試製,一面找出所有缺失,同時在過程中磨練受訓人員的技術,訓練出高階焊接技術人員,以符合建造IDS原型艦所需求的各項人員技術標準。
依照2019年11月17日「上報」報導,台船試研製潛艦耐壓殼圓筒殼船段時曾發生一段插曲。
知情人士指出,因生產工業壓力槽聞名的屏東銘榮元公司也積極參與潛艦項目,為了展示該公司擁有生產潛艦耐壓殼的能力,已自費聘請外籍顧問、並搜集各國相關潛艦耐壓殼的相關數據與製造資料,以中鋼產製HSLA-80合金鋼材,製作縮尺的實體潛艦結構體模型。
然而,台船在評選時卻將銘榮元公司排除,決定由台船自行試研製,這讓銘榮元公司相當不服氣而向政府陳情,表達此舉有違潛艦國造要提升國內相關產業技術與能量的作法,此時風波已平息。
「上報」稱,台船在試製階段先要完整掌握耐壓殼各項製成的技術與流程,任何發生的問題與缺失都要瞭解,因此由台船自己負責為佳;未來在建造原型艦與後續的潛艦時讓協力廠商參與,台船才有能力與技術來督導與檢協力廠商,解決相關技術問題。
依照2020年3月6日「上報」報導,台船現階段聘用來的設計與建造潛艦專用廠房,以及培訓潛艦建造技術的外籍技術顧問,總計有100人以上。
以試製潛艦耐壓殼的圓筒段為例,包含自動化焊接以及傳統人工焊接,自動化焊接設備也是由培訓合格的人原來操作。
自動化焊接設備會焊接出符合標準的壓力殼圓筒殼段,內部仍由傳統人工焊接來完成。
依照「上報」在2020年7月5日的消息,台灣海軍與台船就潛艦「紅區裝備」的幾項關鍵組件,訪問並評鑑國內幾家具有承造開發技術廠商,並撥款交由廠商進行試研製;若能製造出關鍵組件並通過測驗、符合海軍規範,IDS後續艦將會採用部分國內廠商製造的關鍵性組件。
耐壓殼靜水壓與爆震測試
依照2019年10月21日「上報」報導,此時台船正在進行潛艦耐壓殼部位的試製,磨練加工焊接技術,並測試材料與工作程序。
台船以中鋼為潛艦耐壓殼產製的HSLA-80板材進行彎曲軋加工,製成環狀,並由測試船載往台灣東部海域,將彎曲鋼板下沈到900公尺處,進行的「靜水壓」不斷裂測試,此時已通過兩次的測試。
潛艦耐壓殼使用的鋼板的厚度達56mm,因此下一階段就是以厚度56mm的HSLA-80鋼板進行深水耐壓測試。
依照2019年11月17日「上報」報導,2019年9月台船以中鋼生產的HSLA-80耐壓鋼板來試造潛艦耐壓殼圓筒殼船段,經中科院在內外部安裝各項儀器,首度進行水下淺海爆震測試。
該項爆震測試將持續進行,作為未來建造IDS原型艦的參考數據。
這次淺海爆震測試是由中科院負責;先前台灣從未做過水下動態系統性能測試,中科院先建立數學模型去運算,並經過海軍外籍顧問核對,才確認首次水下爆震測試的參數,並就測試後發現的缺失,找原因並進行修正;未來還會進行深度更大的水下爆震測試。
「上報」表示,2002年中船自費進行「潛龍計畫」時,就有試造潛艦壓力殼段,包括機艙主馬達段、前部魚雷艙(含魚雷發射管)等,但當時並沒有下水進行測試,無法證明中船製造的潛艦耐壓殼段技術的可靠性。
在台船得標的「潛艦國造委託規劃設計案」中,有6億多元是委由中科院、台船等國內廠商來研發試製部分關鍵組件,其中包括了潛艦耐壓殼圓筒殼船段(Cylindrical
Shell)。
透過水下的爆震測試,才能知道試製的圓筒殼船段的技術與品質如何。
「上報」表示,台船完成潛艦耐壓殼圓筒殼船段後,就由海軍海發中心、潛修大隊等相關測試人員,以及多位海軍聘用的德、英外籍顧問前往工廠,檢視台船完成的圓筒殼船段的各項數據與施工品質,然後針對中科院安裝在船段內外的各項測量儀器一一進行核對,以確保稍後進行水下爆震測試的完整性。
依照2020年5月5日「上報」報導,關於培訓台船生產潛艦壓力殼圓筒殼船段的焊接技術,在國外資深技師帶領下,台船人員已達施作圓筒殼船段需求標準;只要再次通過相關技術驗測,就意味台船技術人員有能力掌握生產潛艦所需的最高級焊接技術。
依照「上報」在2020年7月5日的消息,台船用中鋼HSLA-80鋼板製造的試製正圓筒殼船段,已經通過中科院所進行的水中爆破測試,並完成在台灣東部海域進行900公尺深度壓力測試,證明此一圓筒殼段品質己符合潛艦需求。
依照2020年11月2日「上報」報導,建造IDS原型艦的鋼板與焊接技術,經過一連串測試以及國外顧問認證後,被認為可以滿足海軍制訂的潛艦作戰需求規格。
「上報」稱,IDS原型艦載台除部分的特殊鋼材從國外進口外,大部分結構都使用中鋼生產的HSLA-80高張力鋼板。
為了測試中鋼HSLA-80鋼板的生產與加工技術是否符合潛艦壓力殼所需,進行了以下測試:
第一階段:以彎板機將56mm厚的HSLA-80鋼板彎曲軋製成環狀,由測試船載往台灣東部海域進行「靜水壓」測試,將環形結構放入深度450公尺以下,隨後撈起,檢查環形鋼板結構是否有裂痕或變形。
第二階段:台船培訓的焊接技術人員完成認證後,以焊接方式製作潛艦耐壓殼正圓筒段結構,再次放入深度450公尺以下的海中進行「靜水壓」測試,撈起後再以X光機等各項儀器,檢視耐壓殼正圓筒段的焊接處與鋼板,是否產生細微裂痕或變形。
第三階段:爆炸測試:利用從國外購買、在2020年5月初運抵高雄的自動焊接設備,試製出潛艦耐壓殼正圓筒段,內部裝置多項感測儀器,由船載到外海沉入水深50公尺以下,然後將分別在耐壓殼正圓筒段40公尺距離上、下、左、右等處引爆炸藥,然後檢視耐壓殼段外型的形變以及耐壓殼段內部各感測器探測到的讀數,判斷其抗爆震能力是否合格。
IDS潛艦各項裝備選定
依照2019年1月26日「上報」的報導,台灣海軍海發中心與台船前往拜訪歐美廠商時,已經接洽產製絕氣推進系統(Air
IndependentPropulsion,AIP)設備的廠商,IDS從第二艘起就會裝備AIP。
「上報」推測,由於美國是燃料電池技術的領導者(西班牙S80A潛艦就打算採用美國供應的燃料電池AIP系統),加上美國會在IDS潛艦案中扮演建造專案管理的角色,因此推測未來IDS潛艦可能會採用美製燃料電池式的AIP系統。
在2019年3月19日,蘋果日報引述國防部官員的說法,表示「潛艦國造」首艘原型潛艦不會配備AIP(絕氣推進系統),因為如配備AIP系統則預算要再增加800億新台幣;考量預算及實際需求,並基於「先求有,再求好」,「潛艦國造」後續艦上才會再增加AIP、水下垂直發射系統等新設備。
這名國防部資深官員也透露,關於潛艦垂直發射器,目前中科院正在進行研究,並已在國際現貨市場上購買類似系統(應指美國的MK-41艦載垂直發射器)並進行研發,未來能針對潛艦用垂直發射系統進行相關研究,提升台灣未來新潛艦的戰力。
除了AIP之外,鋰離子電池也可能是第二艘IDS考慮的新系統。
日後「上報」新聞表示,這次美方對劍龍級潛艦戰鬥系統性能升級以及IDS潛艦所需要的新式裝備,給得相當大方;雖然美方提供的並非美軍現役裝備型號,但性能都與美軍現役使用的裝備同級。
例如,美國雷松提供的艦首球形被動陣列聲納,就是美國海軍聲納系統的同類縮小版本;相較於劍龍級潛艦使用的舊式環形中頻被動聲納,雷松提供的陣列聲納的精確度、作用距離與涵蓋面都大幅增加。
此,L3也向台灣提供水中極低頻電磁波通信系統,潛艦在水下一定深度潛航時,將天線電纜從艦體中放出,使潛艦無須上浮,就能與岸上指揮單位發送簡要信息。
依照日後媒體報導,美國雷松為台灣潛艦提供的數位聲納系統中,包括艦首「環形聲納系統」,內含「主/被動陣列聲納」(因此可能是類似於美國維吉尼亞Block
3以後使用的艦首適型聲納陣列),蒐集到的聲紋透過全數位化的潛艦戰術指揮處理系統處理。
另外,也有消息稱美國曾批准潛艦用拖曳式聲納陣列的出口許可,據信為TB-23型陣列;但台灣方面因擔心修改潛艦設計風險太大、影響建造期程,所以沒有採用。
依照中國時報2019年3月25日的報導,對於「潛艦國造」是否要裝AIP,同是海軍潛艦部隊出身的海軍司令黃曙光與參謀總長李喜明有不同看法,爭論多時,最後
黃曙光的意見獲得支持,決定首艘原型艦先不裝AIP,先求有再求好。
2019年3月28日立法院國防委員會的潛艦國造執行進度機密會議後,民進黨立委王定宇表示,國造潛艦將採「X尾舵」的3.0B版構型。
依照2020年3月6日「上報」報導,關於IDS潛艦各項主要次系統(聲納、水中通信等)的競標,台灣海軍、中科院與主承包商美國洛馬公司三方針對所需系統裝備,進行多次評估討論後,在2020年2月間確定,分別由洛馬集團、雷松、L3哈里斯(L3Harris)等公司提供先進聲納、水中通訊系統等裝備;其中,由L3Harris負責戰系內各系統、信號傳輸的整合工程;這是因為L3Harris公司的系統整合能力受到國際公認,且與台灣海軍已有多次合作經驗,備受海軍肯定。
此外,洛馬集團負責潛艦戰系,雷松提供數位聲納。
這些關鍵性系統裝備與技術服務,都是在美國廠商與中科院簽約後,由美商向美國政府申請輸出許口(商售管道),再依合約執行。
依照「上報」在2020年5月5日的報導,IDS潛艦的柴油主機方面,首選是歐陸國家(如德國、法國)廠商產品,但由於無法取得本國出口許可,遂轉而洽談由英國設計、在美國生產的低磁性柴油主機,作為IDS潛艦的動力來源。
2020年5月5日「上報」報導,在潛艦作戰系統的相關設備(與洛馬、雷松、L3Harris等美國廠商)簽署合約後,IDS潛艦原型艦所需的109項主、次系統設備的合約已經完全定案,代表所有系統與設備都已到位,等待首艦開工建造。
依照「上報」2020年11月19日的報導,台灣IDS潛艦各項裝備陸續選定後,中國方面的干預動作陸續出現;例如,潛望鏡系統原本是向歐洲廠商採購,但受到中國強力干涉而告吹,只能向美方採購。
「上報」稱,在IDS潛艦原型艦選裝備過程中,曾發生幾次被迫更換廠商的情況,細部設計施工藍圖也要隨之更動,所以IDS設計案才無法照原先期望地提前完成。
此外,IDS原型艦的主裝備涉及多項機敏新型系統,包括從美國引進、與核能潛艦同級設備的水中通訊設備,以及雷松新型全數位式聲納系統等,因此美方在審查新設備與系統整合的進度都比較慢。
在2020年11月24日,「風傳媒」一篇報導指出,曾有美方大廠主管來台時表示,台灣潛艦案所有管制裝備都要花大錢進口,如何能冠以「國造」之名?他並低調地暗示,IDS潛艦使用裝備與技術來源如為「多國兵團」,且「軍規與商規混用」,製造與整合風險之高,恐怕前所未見。
「風傳媒」引用內部人士稱,先前傳出有美方廠商同意提供某項「紅區」設備,但實際上是與軍規性能差距甚大的商規產品,即便對方開出天價、台灣還是得「吞下去」,且須另外再為該裝備增加防爆箱,以滿足作戰時抗爆抗震的需求。
依照「上報」在2020年12月31日的報導,IDS潛艦原型艦在潛艦建造工程上,以引進韓國方面技術為主;而潛艦所需的各項關鍵性敏感裝備來自歐美國家,「紅區裝備」與戰鬥系統整合以美方系統為主。
依照2021年3月11日「上報」報導,先前台灣海軍確定無法從歐洲獲得潛艦光電潛望鏡之後,當時還正在與美國雷松、L3Harris公司協商購買潛艦裝備(聲納、通訊、電戰系統等),於是就改向L3Harris尋求光電潛望鏡,目標是該集團為美國海軍核能攻擊潛艦提供的裝備(即用於維吉尼亞級核能攻擊潛艦的AN/BVS-1)。
由於台灣柴電潛艦能裝用的光電潛望鏡尺寸與核能潛艦不同,再加上台灣在後期才從美國取得光電潛望鏡輸出許可,因此潛艦合約設計、細部設計等工作都要等確認能引進之後,再依L3Harris提公的產品規格,調整更動潛艦相關設計與相關裝備。
此外,台灣為IDS潛艦向雷松引進的數位聲納系統源於美國現役核能攻擊潛艦使用的同類系統,一開始雷松報價每套2億多美元,超出台灣海軍原先規劃的預算;最後台灣與雷松協商敲定後,最後敲定的售價是每套1億多美元,許多功能也經過刪減。
依照2021年3月11日「上報」報導,早先台灣海軍選定艦上作戰相關裝備時,由台灣海軍以及中科院主導選擇,然後才告知真正負責執行系統整合的美國洛克西德.馬丁公司,這些都增加了整合工作的風險與難度,並造成計畫執行期間不少爭議;如果洛馬集團能在更早就參與挑選次系統的工作,依照過去的執行經驗提出建議,就可以讓系統整合工作更順利。
潛艦用電池
在2019年10月05日,「壹週刊」透露,由台灣廠商自行研發的電瓶,經過兩個月的審查,已獲得國際知名船級公司認證,將來可用在台灣自行研發的潛艦上,「對海軍及台船參與本案的成員來說這是一大突破」。
「壹週刊」稱,此一國內自行研發的
,比起過去用於傳統潛艦上的電池優異許多,不僅重量輕,重量只有傳統(鉛酸)電池的五分之一,儲能是傳統電池的五倍,提供的續航力至少是鉛酸電池的三倍,壽期也增長很多。
由於新型國產電池續航力增加,未來潛艦甚至可以不用再加裝絕氣推進系統(AIP)。
依照海軍計畫,IDS第一艘原型艦不會安裝AIP,原因包括技術以及預算等,並考慮在第二艘IDS潛艦上使用。
如果此種新型電池確實可以讓潛艦續航力增加數倍,就不必裝備AIP。
消息人士表示,新型國產電池獲得國際認證,解決了潛艦國造碰到的許多問題,尤其是重量及空間的設計;過去傳統的鉛酸潛艦電池,不僅笨重且壽命又短,定期保養也有不小風險;改用新型電池後,不僅大大提高性能,也解決許多問題(就連傳統的潛艦用鉛酸蓄電池,也屬於輸出管制品),雖然其價格比傳統鉛酸電池高一些,但考量到使用效率及可能免除AIP的預算,確實比較划算。
不過,依照「上報」在2020年5月5日的報導,關於IDS使用的電池方面,台灣海軍曾一度規劃原型艦直接使用最先進的鋰聚合物電池,而不是傳統的鉛酸蓄電池(這也會屬於出口管制品);然而由於此時鋰電池技術並非百分之百安全,許多技術問題現階段尚未解決,因此原型艦仍使用安全成熟的鉛酸蓄電池。
2020年11月3日,蘋果日報報導,海軍造船發展中心主任邵維揚接受專訪時透露,IDS潛艦原型艦的研發過程中發現,國內廠商所研發的高效能電池輸出動力時的靜音程度優於絕氣推進系統(AIP),因此未來後續潛艦可以不安裝AIP系統。
不過,隨後11月24日「風傳媒」一篇報導則稱業界據此推測,IDS潛艦似乎無法國外廠商獲得潛艦用電池的輸出許可,否則邵維揚不會對外拋出此風向(稱將使用台灣本土自產的電池)。
依照邵維揚的說法,暗示IDS很可能使用台灣本國生產的鋰電池;然而,能生產鋰電池是一回事,能產製安全可靠、能用於潛艦的鋰電池系統(包含上百個鋰電池模組以及控制管理系統),則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層次。
日本是第一個在柴電潛艦上使用鋰電池的國家,日本防衛省以及相關合作廠商(三菱重工、日本電池等)經過多年研發潛艦用鋰電池系統,最早打算在第四艘蒼龍級(SS-504,2007年編列)開始採用,但最後直到2015年編列的第11艘蒼龍級潛艦(S511)才裝備。
日本潛艦鋰電池主承包商湯淺-日本電池科技(GS-YUASA
Technology,GYT)先前已經有為波音787客機設計並供應鋰電池的實績;然而2013年初日本全日空(ANA)與日本空(JAL)的波音787都發生鋰電池過熱起火冒煙的事故,一度導致波音787機對停飛。
對照於日本發展潛艦用鋰電池的歷程,台灣的電池廠商的技術能力與經驗實績,能否「一步登天」製造潛艦等級鋰電池系統,疑問甚大。
義大利進口設備遭查驗風波
在2020年5月16日,「上報」報導,台船向義大利不同廠商購買、用來生產潛艦耐壓殼的相關設備,原計畫在2020年3月底分別由三艘貨輪經由不同的港口裝載上船,總共包括74只貨櫃以及幾組大件設備;然而在設備出廠啟運前一周,義大利情報單位接獲檢舉,指台船訂購的這些設備中,含機敏的管制技術;義大利情報單位遂通報國安單位,雙方人員一同到工廠進行檢查該設備(此時已打包裝箱),同時也通知義大利軍備管制單位到廠,對該項設備進行開箱查驗。
這差一點這些主要設備無法運上貨船。
「上報」稱,海軍與台船接獲此訊息相當驚訝;當時疫情在歐洲快速蔓延,義大利疫情最為嚴重,是第一個封鎖全國的歐洲國家;在義大利上下動員全面防疫時,在台灣訂購設備啟運前一周突然出現檢舉,且是從情報部門發動,並選擇正要啟運的廠商,台灣方面懷疑背後動機不單純,目的就是要讓台灣建造IDS原型艦的設備無法離港,影響計畫的後續進度。
當時,台灣海軍與台船向國防部與參謀總長黃曙光回報狀況外,並聯繫駐外單位與台船在當地駐廠人員,積極進行協調;而海軍與台船也進行沙盤推演,萬一部分設備無法順利離港,後續要如何處置。
所幸在4月初義大利當局檢查設備的過程中,義大利軍備管制單位人員拿著該廠提供的合約與輸出許可,一一比對資料、丈量設備的尺寸,以及檢查是否有敏感管制技術在其中,並沒有太多的刁難;最後,義大利方面判定「設備與合約規範相符」並放行,雖耽誤了幾天時間,但仍在規劃誤差期程之內。
在這個突如其來的狀況後,台灣海軍與台船不敢大意,因為不能保證在其他港口要載運的設備不會發生相同狀況,或者航行中會有什麼突發狀況;此後,台灣海軍與台船每天都緊盯AIS船舶自動辨識系統,追蹤這三艘或文的位置,其航行位置是否如原訂計畫船期;連2020年4月18日爆發海軍敦睦艦隊COVID19群聚感染事件、海軍忙得焦頭爛額之際,還是每天緊盯的這三艘貨輪。
經過提心吊膽的37天後,這三艘貨輪在5月8日順利抵達高雄港並停靠在台船碼頭,台船與海軍潛艦專案小組人員前往檢查卸下的74個裝載設備的貨櫃與大型設備。
隨後,負責安裝設備的外籍技術人員也陸續抵台,陸續完成14天法定檢疫隔離後,從五月底開始將這些生產設備安裝到潛艦生產廠房中。
依照2020年5月19日「上報」報導,這次潛艦生產設備在義大利遭到檢舉的風波,台灣國安單位認為並不單純,深入調查究竟是內部資訊管控、讓國外製造商生產設備時程被掌握;或是熟知內情的軍火商競爭角力,故意檢舉阻撓。
「上報」稱,台船訂購建造潛艦耐壓殼的設備,都是由義大利廠商依台船委德國設計出的藍圖,送交義大利管制單位審查批准、取得輸出許可後,在2019年初才與台船簽訂合約,並開始產製這些客製化的設備,台船與海軍也是依合約前往檢視生產進度。
由於這些設備分別在義大利不同城市產製,若租用專用貨輪載運,成本將太高,因此台灣方面選擇三艘定期從地中海開往亞洲的貨輪航班來載運這些台船訂購的設備,三艘貨輪分別停靠不同港口。
鑑於2016年11月新加坡星光部隊在台受訓結束後,由貨輪託運的裝甲車於11月23日在香港靠岸被扣押,台船特別選擇沒有停靠香港卸貨的貨輪;無論是貨輪船號以及啟程日期,只有台船經辦業務人員與海軍人員知曉,相關資訊一律保密。
「上報」稱,檢舉的源頭是來自義大利情報單位,而不是管制審查軍品技術的單位,顯然檢舉者知道如果向情報與國安單位檢舉,一定會重新檢查這些出口產品(當初出口許可就是管制審查軍品的單位所核發);當時義大利疫情嚴峻全國封鎖,但檢舉者仍在設備準備啟運前檢舉,顯示是經過仔細的算計,目的就是要讓這些設備無法順利離港,導致IDS潛艦案建造期程延宕。
由於IDS從設計標到建造案的過程一直不斷傳出質疑聲浪,海軍懷疑是軍火商之間角力所造成;在選商與選設備過程中,除了台灣方面專業需求與輸出許可問題外,各大國防工業公司的專長也是決定的要件;這使得IDS潛艦案的戰鬥系統談判達2年之久,包含各種專業考量以及平衡美國各主要國防產業的利益,在2020年3月才真正定案簽約。
不過在其他IDS相關設備方面,各軍火商之間角力不斷,競爭就從來沒停歇。
因此,台灣海軍懷疑,這次檢舉事件仍有軍火商角力的陰影,企圖讓原先訂購的義大利設備無法運交,延誤IDS潛艦案期程,迫使海軍不得不重新選擇設備;國安單位深入追查背後究竟是誰在搞鬼。
國安單位懷疑整個事件的源頭,還是因為內部資訊保密不確實,因此重新檢視安全管制措施上是否有真正落實。
改善自動焊接程序
依照2020年09月29日「上報」報導,為了確保IDS潛艦建造工作能如期進行,建造作業的每個環節,都請國外技協顧問再次計算並評估工程風險。
「上報」稱,隨著IDS原型艦動工建造,海軍與台船聘用的外籍顧問,以及負責專案管理的國外資深技術顧問、工程技術師等,總人數會超過450位以上。
國外技術人員陸續來台並完成14天法定隔離檢疫後,在2020年5月底開始在潛艦專用廠房指導安裝自動焊接、壓鋼等主要生產設備,同時也教導台船技術人員如何操作使用。
受聘的多位主管級外籍資深技協顧問來台工作後發現,台灣治安與生活環境良好,也未受疫情影響而正常生活,且醫療健保優良,紛紛改申請在台長期居留工作,以符合台灣健保資格來納保。
此報導稱,台船檢視這些設備發現,建造潛艦前、後部的椎形船段時,由於不是正圓形,自動化焊接設備無法完全發揮快速準確功能;潛艦中間船段屬於圓筒殼段,前後則屬於椎形船段,各國向來都採傳統人工焊接技術。
台船負責現場技術的彭姓主任遂質疑國外廠商技協顧問的專業度,因為該顧問認為可找到適合的自動焊接椎形船段的設備;彭姓主任透過國內廠商尋找顧問所說的自動化設備,結果此設備根本不存在。
該廠主任隨即改口,表示可改用人工焊接椎形船段,但進度會延緩約半年以上;然而,由於採購合約明訂該設備在建造潛艦各船段可自動化焊接,若是因為將原訂自動化焊接改成人工而發生延誤,台船將不負擔責任,應由提供生產設備的廠商負責。
由於合約如此定義,該廠商的技協顧問只能設法解決問題,努力研究在結構有彎曲角度時,如何進行自動化焊接;該廠顧問研究以多角度固定架穩定有弧度的鋼板,經多次實驗,確認可讓自動化焊接設備正常運作,終於解決了椎形船段自動化焊接的問題。
該廠的技協顧問遍查各國潛艦建造程序,並未有如此的技術工法,因此著手申請該工法的專利權;但台船彭姓主任表達此構想是由台船想出來的,因此要求共同持有專利權。
研發製作此一程序所額外花費的1200萬元,台船認為應由廠商自行吸收;目前該筆費用因涉及共同持有專利權,台灣海軍計畫「買單」,才使國外廠商沒有走上訴訟程序,平息了爭議。
關於潛艦設備出口許可
依照在2019年3月18日「上報」報導,雖然IDS潛艦合約設計文件在2019年3月14日完成審核,所需109項裝備都與相關設備廠商簽署合作備忘錄(MOU),但這些廠商是否具有該國輸出許可,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確定;主要是因為許多設備要等正式簽署合約後,廠商才會向該國政府申請(實體裝備的)輸出許可。
此外,潛艦選擇的許多裝備都有正選與備選方案,若取得的是備選方案(而非首選),在接下來細部設計階段就必須確認是否在系統整合時發生問題。
依照「上報」在2019年3月11日的報導,經過台船評估,IDS潛艦所需109項設備中,與歐美潛艦相關廠商所簽署的合作備忘錄,在2019年內不可能完成所有合約的簽署,
而相關廠商也必須等到簽署合約後才要向本國的政府申請輸出許可;這些合約之中,大部分都是持續性合約,在簽約後一定期限內就要支付包括簽約金與頭期款等,而立法院在2019年度通過的「潛艦原型艦建造階段」預算(74億元新台幣)並未能全數支應這些國外廠商
。
此外,潛艦許多原料與組件,要等細部設計與建造藍圖確定、開工建造後才能確定用量並訂購,包括特殊耐壓鋼材、內部防震墊片等,因此在2019年只能先簽合作備忘錄,到2020底才能確認數量需求並簽署合約。
蘋果日報在2019年3月19日報導,一位國防部資深官員透露,海軍要求「潛艦國造」所需的主、次系統裝備,都要有2家或3家的供應商能夠提出輸出許可,以防簽約的首選廠商萬一生變,還有另外2家廠商可以供貨;這名官員進一步指出,海軍接觸的廠商在向該國政府申請輸出許可時,都會附上台灣海軍司令黃曙光具名的親筆信函,證明此項軍採購案為真實的,也表達台灣造潛艦的決心與誠意。
「上報」表示,海軍一向指2019年3月20日是關鍵節點,是指台船與Gavron
Limited技術顧問公司的合約到期日,而雙方合約還包括延伸2個月的保固期;因此,GL公司到2019年5月20日後就完全結束與台船的合約關係,接下來IDS潛艦案就進入為期1年9個月的細部設計階段,執行到2020年底完全由台船與美方團隊接手進行。
爾後GL公司一直參與台灣潛艦的業務,直到2021年7月31日合約期滿(應是指延伸保固期滿)。
依照2019年3月25日中國時報的報導
,軍方官員表示,海軍潛艦國造IDS案進度順利,預訂3月28日28日向立法院做機密報告,屆時所有裝備的輸出許可,均讓立委檢視。
軍方官員說,潛艦案的主次裝備輸出許可,有數個國家政府同意,但不願進一步說明。
對於海軍曾聲稱IDS潛艦,700多項主/次裝備「均獲得輸出許可」,為了防止生變,每項都會與3家供應商簽約;但一位熟悉潛艦購案的軍火界人士說,海軍拿到是否為國家政府核發的「有效輸出許可」,令人懷疑。
該軍火界人士表示,檢視「輸出許可」時應注意以下細節:第一,申請方必須是「裝備原始」生產商;第二,內容不單有文字描述,更需具備國際通用「軍備管制編碼」;第三,核可單位是「生產商國」的國家級權責機構;四是,最終使用者(EUU)必定是「中華民國海軍潛艦」。
凡不符上述四項內容任何一項,就不是「有效輸出許可」;否則,若簽約後廠商生變,本來答應又反悔,拿到國際上打官司,或公然控訴該國政府或廠商失信時,台灣拿著這些文件根本站不住腳,因為並非有效的輸出許可。
此外,海軍曾在立院公開說明,「目前有來自歐洲、美國近15個國家的大廠,都有相當意願參與潛艦國造,部分廠商已有相當意願與本國業者合作,有些廠商已在高雄設立分公司。
」這位軍火界人士表示,IDS案困難在過去雖有很多廠商表達意願,然而一旦要他們出示政府核發的有效輸出許可,都沒結果。
在2019年3月28日在立法院舉行的潛艦國造執行進度機密會議(見下文)中,海軍表示,潛艦國造第一階段(合約設計)所需要的輸出許可,已經全數取得。
而第二階段還需要申請實體的出口許可,才能真正取得這些裝備;但依照國際間建造潛艦的案例,只要已經獲得設計階段輸出許可,隨後都可以獲得裝備實體的出口許可。
在2020年10月26日下午,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在10月26日進行關於IDS潛艦案的秘密會議,這是IDS潛艦舉行開工典禮前最後一次秘密專案報(會議前,立法委員先前往台灣國際造船公司考察,並聽取廠方機密簡報);此次會議中,海軍方面爭取將立院凍結的10億元預算解凍,預算遭部分凍結是因為潛艦裝備所需的出口許可仍有疑慮。
依照立法院預算中心報告指出,「潛艦國造第一階段合約設計」於2020年底屆滿(第一階段合約設計的細部設計工作預定在2020年12月完成),根據海軍提供資料,IDS原型艦已規劃於民國109年(2020年)11月開工,然而向國外採購81項主裝備中,截至2020年8月底,仍有34項尚未獲得輸出許可。
此外,依照海軍司令部提供截至2020年8月底的工作進度,細部設計階段應完成217項共1117份文件的產製,現已完成提交審查的有938份文件,預於109年10月底前全數送交;這顯示到2020年8月底,IDS潛艦仍有多份細部設計文件尚待提交海軍審查。
立法院預算中心指出,「潛艦國造—第二階段原型艦籌建」從民國108年度(2019年)至110年度(2021年)累積編列預算277億8791萬7000元新台幣,佔計畫總經費(493億6170萬9000元新台幣)比率已達56.29%,達到總經費額度一半,然而此時籌建所需主要裝備是否能全數取得國外輸出許可仍不確定,應思考其潛藏風險。
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召委、民進黨立委王定宇表示,秘密專報會議達成共識,只要海軍獲得全部裝備輸出許可,預算就會解凍,海軍不需要再來報告;王定宇也稱,潛艦需要尋求國外商源的「紅區裝備」,包括魚雷、聲納等相關系統,均已取得輸出許可。
2020年10月26日「風傳媒」報導,關於IDS潛艦案的「紅區裝備輸出許可」,海軍在2019年3月28日立法院祕密會議中表示,已經取得各項紅區裝備的「裝備設計階段的輸出許可」;但「風傳媒」引述軍事專家認為這是海軍自創名詞的說法,不符合國際間武器輸出的慣例(例如對裝備、人員或技術的輸出許可規範)。
對此,軍方最新傳出兩種說法,一是除了聲納、潛望鏡等少數裝備,台灣似已順利取得絕大部分的「紅區裝備輸出許可」;另一說法是仍未獲得輸出許可,尚待努力爭取。
「風傳媒」引述軍事專家研判,雖然台灣方面已與廠商簽約,取得合作備忘錄(MOU),但距離真正取得政府對政府的裝備輸出許可(需包含最終使用者是台灣的「最終使用證明」),似仍有一段距離。
完整的出口許可文件包括出口許可證明(Export
license)及最終使用證明(Endusingcertification)。
在2020年10月27日立法院國防外交委員會機密專案報告中決議,IDS潛艦案因部分紅區裝備出口許可尚未獲得,凍結10億新台幣預算(列在「一般裝備」項目的「一般武器及戰備支援裝備購製」中的「業務費」),等國防部取得全數輸出許可、函知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後,始得動支。
依照上報在2020年11月2日的說法,2020年10月26日立法院國防外交委員會質詢中,立法院預算中心引用的是8月之前的舊資料;而海軍司令部還特別對外說明,此時潛艦依計畫已完成主次要裝備簽約、船段製造工廠建置,可依計畫節點預於11月開工建造。
「上報」稱,目前僅剩2項裝備還未取得輸出許可,而這2項重要裝備已進入美國國務院的審查,預計在近期可通過,因此可依計畫如期開工建造原型艦。
依照「上報」2020年11月19日的報導,此時IDS潛艦所有建造潛艦的生產設備均已在潛艦專用廠房安裝測試完畢,首艦即將開工。
此時,首艘IDS潛艦所需的81項主要裝備中,還有2項尚未取得美國方面的輸出許可;這兩個項目都極為關鍵,分別是美國洛馬集團的戰鬥系統整合工作,以及雷松的數位式聲納系統。
在美國總統大選(11月3日)之前,美方向台灣海軍表達,這兩項設備的出口許可已經完成行政審查,準備送交國會;不過由於大選之後美國即將發生政黨輪替(民主黨的拜登擊敗了川普),面臨政權交接過渡,行政作業可能會受到非預期的影響。
對此消息,台灣海軍在11月22日澄清,依據合約潛艦開工的條件,包含「廠房建置完成」、「試製船段」及「主次裝備合約簽署」等3項,台船公司都已經符合開工條件,規劃11月24日舉行開工典禮;另外,媒體所謂「尚未獲得出口許可」的兩項裝備(洛馬負責的作戰系統以及雷松負責的聲納系統)均已獲得美國政府同意,且已經與廠商完成簽約,現正通知國會中,不影響IDS潛艦的開工。
在2020年11月24日,「風傳媒」一篇報導指出,海軍最早於2018年12月26日於立法院接收質詢時稱,潛艦「主、次裝備的輸出許可已獲得」;但後來說法反覆共出現5種版本,今年(2020年)11月22日又稱81項潛艦主要裝備中,只剩從美國引進的戰鬥系統及數位式聲納系統尚未取得輸出許可。
「風傳媒」引述某專家分析,海軍設定潛艦可開工的三項條件「船段製造廠房建置完成」、「試製船段」、「主次裝備合約簽署」之中,並不包括明確列出取得輸出許可,難免讓人懷疑潛艦主、次裝備的合約簽署,僅是與各廠商簽署「採購合約」,而並不是出口許可以及最終使用證明都已經獲得。
雖然海軍再三強調潛艦戰鬥系統、聲納系統「實質上已獲得美國政府同意,並與廠商完成簽約,目前正辦理知會國會程序中,並不影響台船依計畫進度開工」,然而「風傳媒」報導引述某前國安人士的意見,此時出口許可「沒拿到就是沒拿到,何況美國正值政權交替空窗期,牽一髮而動全身」;如果台灣想先從船殼開始動工,萬一輸出許可最終生變,細部設計圖豈不是要重畫?
在2020年12月2日,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審查民國110年度國防預算,包括此年度潛艦預算編列的新台幣105億1377萬元;會議上,朝野立委對於還沒正式取得出口許可的「戰鬥系統整合」、「數位聲納系統」2項紅區裝備十分關注。
由於此時潛艦若干關鍵紅區裝備輸出許可仍有疑義,總共有五位立委就潛艦國造案預算提出凍結案,其中國民黨籍立委馬文君主張凍結50億元(議事最後提案改凍結30億),溫玉霞提議凍結20億元,江啟臣主張凍結10億元,呂玉玲則提案凍結2000萬元;而民進黨籍立委羅致政也主張凍結10億。
江啟臣另質疑,潛艦國造是國人關注的重大國造案,雖列公開預算,但多數資訊以任務順利為由,僅於國會的機密會議中揭露,是否符預算公開透明原則不無疑義。
海軍造船發展中心主任邵維揚接受質詢時表示,潛艦國造成功要素在於保密,若商源、裝備、技術顧問等外流,將造成極大困擾,盼立委全案預算照列;此外,邵維揚也稱「戰鬥系統整合」、「數位聲納系統」2裝備,明年(2021年)第一季能夠取得。
中科院長張忠誠則表示,樂觀來說,明年(2021年)1月有很大機會能取得。
由於朝野立委對潛艦預算並無共識,因此將預算送黨團協商。
最後,
依照2020年12月13日華視新聞,台灣國防部表示,IDS潛艦尚未獲得批准的兩項紅區裝備中,由雷松提供的「數位式聲納系統」剛由美國國務院完成審查,即將送交美國國會審查,美國政府預計在送交國會後正式公布;而由洛馬負責的「戰鬥系統整合」估計在明年(2021年)一月送交美國國會。
在2020年12月16日民進黨中常會上,黨主席蔡英文總統嚴正指出,國防自主是政府重要政策,尤其是「潛艦國造」及「國艦國造」已拖延了數十年;若大幅度刪除關鍵防衛力量投資,可能會造成國際間對台灣誤解。
蔡英文要求民進黨團捍衛國艦國造政策,避免讓在野黨藉機發動攻擊,大量凍結預算。
國民黨隨後批評民進黨內部溝通不良,民進黨籍立委羅致政也有提凍結案。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接受沒体訪問時表示,國會監督政府、凍結預算是審查過程中的常態,如果不能公開釋疑,又不讓人民質疑,「跟白色恐怖有什麼兩樣」?國民黨立委馬文君則表示,提凍結案首先是因海軍二年前(2018年)曾公開宣稱「熱區」技術輸出許可均已獲得,在2020年12月開工典禮前夕才坦承聲納與戰鬥系統技術輸出許可,須待明年(2021年)第一季獲得;原型艦設計與建造階段共耗資五百億元,尚未開工即已花掉二百億餘元,到底怎麼花用?馬文君表示,凍結預算並非刪預算,是要求行政部門進一步解釋政策的手段之一,立委有權利與義務要求行政部門清楚交代預算運用計畫。
以「潛艦國造」為例,若「熱區」技術輸出許可拿到,預算即可解凍;反之,當然不能讓預算虛耗、無條件通過,否則有愧立委職責。
民進黨立委羅致政強調,他凍結10億的提案和四位國民黨立委不同;他的提案只要國軍事後提專案報告即可解凍,有監督但「並未卡案」;而四位國民黨籍立委提的凍結案,是軍方事後要到立院進行專案報告,「經同意」始得動支。
羅致政也論及議事運作細節,執政黨立委審查預算會提出預算刪減、凍結案,除了於職責,另也考量議事規則提出「對案」,讓預算有更多討論空間;否則,若僅在野黨立委提案,就只能自既有提案中討論(執政黨立委有時也會加入連署)。
因此他提案是為了在受監督單位提出預算解凍報告時,使預算更順利解凍執行。
在2020年12月16日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議事中,國防部副部長張哲平針對關於潛艦「紅區裝備」出口許可時表示,「數位式聲納系統」項目在12月14或15日獲得輸出許可,海軍參謀長敖以智也證實在12月15號已經接到美國的通知。
此外,外界先前披露關於潛艦「數位式聲納系統」以及「戰鬥管理系統」等待美國行政單位審核通過之後還要送交國會,張哲平也澄清,那是美國的軍售(FMS)管道的程序(國務院批准軍售案之後送交國會,60天內無異議自動生效);而潛艦「數位式聲納系統」以及「戰鬥管理系統」是採用直接商售(DCS)管道,行政單位審核通過之後不需要通知國會(也不會在美國國防部DSCA公布)。
不過實際上,即便是DCS管道的商售,如果金額超過某個門檻,還是需要送交美國國會審理。
依照2020年12月30日蘋果日報報導,除了「數位式聲納系統」以及「戰鬥管理系統」之外,台灣潛艦所需的「輔助裝備系統」近日將送至美國國會審查。
依照2021年1月2日聯合報報導,美國方面在聖誕節假期之前通知台灣,已經批准由洛馬集團執行的「潛艦戰鬥系統整合管理」的輸出許可,IDS潛艦也會在2021年春天完成細部設計。
此外,台灣潛艦會使用最新的光電桅杆,捨棄傳統光學潛望鏡,台灣方面的機構也參與研製。
相關人士稱,美國對台灣潛艦國造沒有成敗責任的問題,由洛馬集團依約協助台灣完成系統整合工作,洛馬公司的權利義務由合約規定。
在2021年3月17日,台灣軍方高層對媒體透露,包括「戰鬥系統整合」、「數位聲納系統」及「輔助裝備系統(潛望鏡)」等3項潛艦「紅區」裝備,此時都已經獲得美方輸出許可,目前潛艦建造進度均依節點正常進行中。
在2021年3月12日,台灣國防部函知立法院國防外交委員會,IDS潛艦所有紅區裝備輸出許可都已獲得,隨後在3月25日在立法院國防外交委員會進行機密專案報告,將先前2020年10月27日凍結的10億元新台幣預算予以解凍。
IDS原型艦的建造
依照2019年4月15日蘋果日報的新聞,IDS潛艦原型艦分成6個船段製造;在台船的潛艦專用「建造廠房」(主廠房,可容納三艘潛艦同時建造或維修)中,由台船技術人員將中鋼
生產的HSLA-80耐壓合金鋼材,加工焊接成6個潛艦壓力殼圓筒殼船段。
各船段經測試達到需求標準後,分別安裝每個船段內的設備與管線,經過岸測站對載台、重要裝備(推進系統、電力系統、控制系統)等進行調整測試。
潛艦上的戰鬥系統相關裝備──包括通訊、桅桿、控制等,也都在陸地上預先完成整合測試。
前述所有工作就緒後,六個已經安裝好設備並完成測試的船段,才會進入潛艦生產主廠房後方的「組合廠房」內,依序焊接合攏;船段合攏前,會再次進行推進系統、電力系統、控制系統、戰鬥系統的陸上最終測試,一切合格後才將船段結合在一起。
船段合攏完成後,再進行全艦壓力測試。
潛艦完成所有陸上測試程序後才會下水,隨後進行各項海上靜態、動態測試。
依照2020年9月28日「上報」的消息,台船高雄總廠的潛艦專用建造廠房舉行廠房落成啟用以及IDS潛艦原型艦開工儀式會在11月3日舉行,由蔡英文總統親自主持(不過實際上,11月3日只有舉行潛艦專用廠房落成啟用儀式)。
「上報」稱,先前設計構型與施工圖、採購潛艦所需求的各項生產設備與戰鬥系統設備,都屬於靜態的模擬計算工作,從潛艦專用建造廠房落成以及潛艦開工後,實體執行及驗證的各項挑戰才要開始。
「上報」稱,任何系統的實際測試,絕不會像撰寫技術規範寫的那麼容易;只要單一系統或整合測試不過關,一定要找出問題並改正,專案才能繼續;如果若沒有良好的專案管理與技術能力,勢必衝擊原訂建造期程。
依照原計畫,首艘IDS潛艦原型艦預定在2024年第三季下水,2025年交付海軍進行各項測試。
2020年10月24日首艘IDS潛艦開工儀式中,實況轉播了廠房內加工彎板機動作的視頻。
在2020年11月20日,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回應媒體詢問證實,首艘IDS潛艦原型艦於11月24日舉行開工典禮。
開工典禮在11月24日上午舉行,由蔡英文總統主持,由台船公司董事長鄭文隆、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副秘書長陳文政、國防部長嚴德發、參謀總長黃曙光、海軍司令劉志斌等人陪同;此外,台灣海軍256潛艦歷任戰隊長丶潛艦艦長,以及包括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酈英傑(WilliamBrentChristensen)在內的多位外籍人士,以及參與潛艦原型艦設計建造丶提供各項裝備零組件的台灣及國際廠商代表都與會參加。
開工典禮上蔡英文總統致詞後,按下啟動按鈕,廠內的彎板機將第一塊鋼板彎製成型,象徵IDS潛艦正式邁入建造階段。
蔡英文總統同時也為台船潛艦廠區裡新建的設計及行政大樓舉行揭牌啟用儀式,命名為「海昌大樓」,紀念台灣海軍早年向義大利訂購小型潛爆艇、在1964年編成「海昌隊」。
所有IDS潛艦案的工作人員,包含台船設計人員、中科院人員、海軍監造人員,以及來自世界各地參與潛艦國造案的外籍技協顧問,都會集中在「海昌大樓」作業。
IDS原型艦進度提前之議
依照2021年1月29日自由時報報導,此時首艘IDS潛艦預定時程是2024年上半年下水丶2025年交付台灣海軍;有相關人士透露,基於台灣內部政局以及兩岸局飾演變,蔡英文政府考慮將原型艦的建造時程提前,全面盤點原型艦建造的所有環節;在符合工程品質前提下,能提前的就盡量提前,目標是提前在2023年下半年下水,並進行密集測試,在2024年(蔡英文卸任總統之際)可交付台灣海軍;同時,提出IDS潛艦後續量產計畫,並動用特別預算。
這樣考量的背後原因,外在是因為從去年(2020年)以來,中國潛艦就更密集地在台灣西南海域進出活動(中國空中軍機、反潛機等在此區域活動也在2020年起大增),使台灣面臨的威脅情勢加劇;因此,在「以潛制潛」的思維下,蔡英文政府希望將IDS原型艦的建造時程提前,讓台灣軍方有較充分的時間因應準備。
而台灣內政方面,2024年蔡英文總統任期屆滿丶新任總統以及改選的立法院上任,並無法保證像是蔡英文兩任總統任內一樣,民進黨可以同時執政以及在立法院單獨過半。
先前2000年代陳水扁執政時代向美國購買八艘潛艦,當時掌握立法院多數席次的泛藍曾長期阻擋潛艦案預算;而蔡英文力挺的IDS潛艦案,每年度國民黨在預算審查時都頗有意見。
因此,可以推測如果2024年選舉後國民黨取得立法院席次優勢乃至於重新執政,對IDS潛艦後續發展顯然不會像是蔡英文政府這樣的「無條件支持」。
因此,在蔡英文卸任前、民進黨還擁有立院席次多數優勢的時候,就搶先推動IDS潛艦量產計畫並提出特別預算,被認為比較能確保潛艦後續量產計畫。
在2021年3月10日,「上報」報導,稍早時高層要求海軍將IDS潛艦首艦下水提前到2023年6月,但後來海軍的評估報告認為不可行。
「上報」稱,雖然計畫節點是在2020年底前完成用於建造的詳細設計與施工圖,但送交海軍聘請的國外技術顧問團隊審查,發現許多部分還需要修改;所以到此時,IDS原型艦的施工圖等尚未完全,估計還需要幾個月時間,是否能順利照原訂期程在2024年下水已產生變數,遑論是再提前到2023年。
此時,IDS首艦建造工程尚未全面啟動,目前仍進行正式建造前的準備工作,將部分的試製船段組合起來,測試建造潛艦壓力殼結構的設備的運作。
在2021年3月17日,剛上任的國防部長邱國正首度赴立法院委員會業務報告;依照報告書內容,2021年造艦計畫的工作進度包括IDS潛艦原型艦「安放龍骨」、首艘「鴻運計畫」兩棲船塢運輸艦下水、首艘高效能艦艇後續艦(即塔江艦)交艦、三艘快速布雷艇交艇,以及新型救難艦開工等作業。
其中,IDS原型艦安放龍骨儀式確切時間以及具體內容,先前都沒有透露過,而這是首次國防部提到原型艦安放龍骨的具體時間;依照有造艦背景人士解釋,「安放龍骨」是造艦程序的重要節點之一,必須滿足時程與條件,通常代表所有設計完成,以及所有裝備都已到齊;而「安放龍骨」也是船主(海軍)支付船廠一筆船款的重要合約節點。
中科院水下測試平台:「慧龍專案」
在2021年1月28日,「上報」透露,為了驗證潛艦相關技術,中科院執行「慧龍專案」,以一個「水下無人載具測試平台」作為各項潛艦技術、設備的測試平台。
「上報」稱,「慧龍專案」的水下無人測試載具長度約50公尺,直徑與IDS潛艦壓力殼相同;載具內部除了省略推進系統的空間外,其他設計與實際的潛艦相仿,包含空氣供應等輔助設備。
此一水下測試載具能在水面下150公尺的深度,模擬潛艦在水下長時間運作的環境,驗證各項設備組件能否正常運作;透過電纜線,岸上就能監控載具以及各項受測設備運作的情況並蒐集數據,如此就能驗證這些裝備在潛艦實際作業環境下的性能與可靠度。
「上報」稱,「慧龍專案」主要作為台灣本土廠商自行研製的潛艦設備的測試驗證平台,用來協助本土潛艦產業的相關發展,使得「潛艦國造」的裝備自製率能隨時間而逐漸提高。
台灣經濟部評估本土有能力產製的潛艦設備組件,包括主發電機、空調、液壓控制系統、複合材料、動力電纜、燃料電池、推進螺旋漿等項目。
「上報」稱,台灣企業個別裝備的帳面數據能已達潛艦級的標準,但一直缺乏在潛艦的整合以及運用實績,因此台灣軍方一直有顧忌。
「上報」引述知情人士稱,台灣海軍對潛艦的技術,多來自長年服役潛艦的準則教範;例如潛艦使用的液壓控制系統,國內廠商已隨國際市場需求升級到最新技術,但無論是潛艦或是水面艦,當委請國內廠商維護、廠商打算規劃最新技術來更換現有系統時,都被台灣海軍拒絕,因為台灣海軍現行準則教範沒有,且該技術缺乏相關認證的數據,難以說服海軍。
因此,未來透過「水下無人載具測試平台」,分別裝入不同的艦載設備與組件進行水下運作測試,就可以驗證這些裝備能否在潛艦環境上良好而可靠地運行。
台船成立軍規鋰電池發展團隊
在2021年1月15日,聯合報報導,台船與民間組織鋰電池研發團隊,打算安裝在第二艘IDS潛艦上;在前一年(2020年)由立法委員協調行政院科技會報同意補助2000萬元新台幣資金,但近日又變卦取消,可能會影響鋰電池開發以及裝艦的時程。
行政院科技會報希望行政院科技部提供這2000萬資金,代表政府支持的決心;但科技部表示該部只補助學術界,想要經費請找經濟部或國防部。
這顯示此時台灣本土還沒有可用的潛艦鋰電池方案,且IDS首艦顯然不是使用鋰電池;相較於汽車業界大廠發展電動車用鋰電池的投資都是10億美元等級以上,2000萬新台幣只是零頭。
在2021年6月22日,「上報」報導台船已在同年3月15日成立「台船動力科技」子公司,隨後在6月7日進行公司股權變更,與長期研發安全鋰電池的「有量科技」合組成為研發團隊,負責發展IDS潛艦後續艦的鋰電池。
「上報」稱,台船董事會同意成立專責發展鋰電池的「台船動力科技」子公司,因該公司屬閉鎖性,在經濟部審核中只特別提醒台船在募資過程中,不能有來自中國的資本。
另外,台船與有量科技在2021年1月初完成投資股東協議簽署,但「台船動力科技」在3月15日成立時,因台船增新一輪資案尚未通過,因此「台船動力科技」資本額7500萬元中,董事長鄭文隆只佔50萬股,其他股份先由侒得國際(與新華荷國際公司關係密切)的220萬股,以及安能創意的100萬股先來成立。
在台船增資案通過後,台船動力科技的股權就進行重新分配,在資本額7500萬元結構上,代表台船的鄭文隆與企劃經理余茂華共230萬股,而代表技術的「有量科技」也有200萬股,再加上先前「侒得國際」的220萬股以及安能創意的100萬股。
侒得國際公司負責人在2019年初變更為林黎真,林黎真同時也是與台船關係密切的新華荷國際公司的現任負責人,該公司是代表台船接觸、聘僱國外潛艦技術人員來台工作的仲介公司。
「上報」稱,與台船組成軍規鋰電池研發團隊的「有量科技」成立於2000年,該公司曾發展高功率錳酸鋰動力電池、長壽命磷酸鐵鋰動力電池、以及工研院STOBA專利的高能量高安全三元素鋰動力電池及大功率PHEV模組電池。
其中,電池因過度充電、不當的加熱造成溫度異常升高時,「STOBA」技術材料可以自行形成一道薄膜,阻隔電池其餘部位繼續升溫或熔解。
「上報」引述台船人士表示,「台船動力科技」確實是為國造潛艦發展鋰電池,至於是否完全採用有量科技的鋰電池技術,或是還要引進其他技術,則以「不清楚」來回應。
「上報」稱,IDS潛艦後續艦將採用國內自製的軍規鋰電池;海軍提出七項方案,由聯合船舶設計發展中心選出方案後,經過國防科技產業發展審議會,再報給行政院科技會報確定,由台船與國內民間公司組研發團隊進行。
「上報」稱,IDS原型艦選擇蓄電池時,基於安全可靠以及建造期程,採用傳統的鉛酸電池;而後續艦當初曾考慮使用絕氣推進系統(AIP),但由於台灣本土有高效能電池相關技術,分析比較然發氫燃料電池AIP的方案後,決定選擇高效能鋰電池作為發展方向,而不是AIP。
此外,先前在IDS設計標案中有國產鉛酸電池試製案,經公開招標後由台中某公司得標試製,但海軍決定後續艦改用鋰電池後,試製案就無疾而終。
「上報」稱,這是台灣本土第一次研發潛艦用軍規「鋰電池」,包含鋰電池模組在潛艦密閉艙間的壓力、溫度、溼度、鹽分、承受衝擊與撞擊等因素所造成的變化,能否符合安全條件,相關的驗證標準會透過中科院「慧龍專案」水下無人載具測試平台,在水深150公尺的海水中進行各項測測試驗證。
國防高層異動
在2021年6月,多年來推動「潛艦國造」從無到有的參謀總長黃曙光二級上將(三星)滿64歲,依照國軍「陸海空軍軍官士官服役條例」規定,必須屆齡退休。
原本外界認為黃曙光是接任國防部長的有力人選之一,然而在2021年3月21日,台灣總統府正式宣佈,由外傳已久的國安局長邱國正接任國防部長,並在3月23日佈達。
早先在2月8日傳出國防部長將由邱國正接任的消息時,也提到可能由黃曙光接替退休的馮世寬擔任退輔會主委,但黃曙光並無意願接受這樣的安排。
媒體報導稱,黃曙光本人希望能尊重體制,「如果沒有機會作事,就不當這個官」,不願意因他個人而破壞體制,向幕僚表示「6月就會辦理退伍」。
除了黃曙光之外,另一位「潛艦要角」──海軍海發中心主任邵維揚少將如果在2021年7月前無法占中將缺,也將面臨屆齡退伍問題,這將使IDS潛艦國造事業一舉失去兩位最重要推手。
據2月21日媒體報導,此次國防部長人事案確定後,結果令海軍大失所望。
先前兩任國防部長先後為空軍出身的馮世寬以及陸軍出身的嚴德發,照慣例應該輪到海軍出身的將領擔任下一屆國防部長,何況是黃曙光推動「潛艦國造」有功;然而,蔡英文總統這次任命卻打破慣例,從親信的國安局體系拔擢陸軍出身的國安局長邱國正(先前在2019年7月國安體系私菸案爆發後臨危授命擔任國安局長整頓,先前陸軍司令、參謀總長等職務都是從嚴德發手中交接,歷年職務表現良好,而且曾進入美國陸軍戰爭學院進修)。
人事案確定後,海軍潛艦相關幹部頗有情緒,尤其邵維揚情緒比較激動,立刻表示報退想法;黃曙光只能先穩定潛艦國造相關幹部的情緒。
原本IDS首艦預定2024年下水,2020年底總統府高層突然要求研究能否提前一年,趕在蔡英文總統卸任前在2023年6月下水;但此次人事調整中,黃曙光未能接掌國防部,在潛艦建造時程可能提前、而黃曙光與邵維揚都可能退伍的情況下,外界聯想潛艦國造前途充滿挑戰。
在2021年4月28日,軍方透露國防部人事命令,原海軍造船發展中心主任邵維揚少將在5月1日晉任國防部參事、占中將缺。
這個調動主要是讓邵維揚能繼續負責「潛艦國造」事業,因為參謀總長黃曙光上將即將屆齡退伍,邵維揚同樣面臨少將屆退問題。
邵維揚晉升參事佔中將缺之後可以繼續留在軍中,且因參事本身無直接業管領域,邵維揚調任後,預料將繼續執行潛艦國造業務。
在2021年5月14日,民進黨蔡英文派立法委員羅致政提出「陸海空軍軍官士官服役條例」修正案,將其中第6條、第61條關於上將最大年齡(64歲)的條文,增訂「參謀總長服現役最大年齡,得由總統核定延長之,惟以一年為限」。
該草案原本未被排進當日立法院會的報告事項(一讀會),而是臨時以增列方式列入議程,火速一讀、送立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審查。
為了慎重起見,民進黨團甚至主動對此案提出復議,再以表決方式否決復議,避免在野黨團對此案提出復議、拖延修法時程。
此條款明訂生效日期是7月1日,而屆退的黃曙光會因達上將服役最大年限(64歲)而於6月30日退役;外界因而猜想此草案在交付審查期間,生效日會不會往前微調,或乾脆不訂日出條款?這會牽動黃曙光能否適用新法留任,並間接影響軍中高階將領人事,牽一髮動全身。
外界因而猜想,「英派」立法委員此時火速提修法,是否為「黃曙光條款」保留彈性,引發關注;民進黨立委私下對媒體表示,若讓屆退的黃曙光適用新法,恐惹「因人設事」的爭議紛擾,因此選在黃曙光退役前、繼任總長確定前先修法,以免「落人口實」。
稍後羅致政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修正草案所定的施行日期是7月1日,而黃曙光於6月底退伍,根本用不到,下一任參謀總長才是首位適用延役者;羅致政澄清此提案並因人設事,只是希望幫國家留住人才,因為要接任參謀總長的人,普遍來說都已經接近退休年齡,接了後沒多久就退;參謀總長責任重大且養成不易,頻繁更替有礙國防政策,不利重大政務及「軍事整備」的延續,才提案修法放寬服役年限。
羅致政指出,現行「陸海空軍軍官士官服役條例」在民國102年(2013年)施行後,經歷7任參謀總長,就任平均年齡逾62.5歲,除沈一鳴上將在2020年初因公殉職,其餘都屆齡退伍,任期最短的甚至只有5個月,平均在任也僅14個月。
在2021年6月24日,蔡英文總統頒給即將屆退的潛艦小組召集人、參謀總長黃曙光上將「二等寶鼎勳章」,肯定黃曙光在海軍司令以及參謀總長任內任內推動國艦國造如期如質地執行,尤其是艱困的潛艦國造,最終克服種種挑戰,拿出了具體的成績。
黃曙光在6月30日正式退伍。
黃曙光退役後,隨即被任命為國安會諮詢委員,同年9月1日起就任,持續協助推動國防自主政策,以及確保潛艦國造計畫如期如質執行。
在2021年6月28日台灣國防部公佈的將官定期晉任(7月1日生效)中,邵維陽被晉升為中將,繼續督管潛艦國造業務。
崔鉉直(音譯)事件
在2021年3月17日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議事中,國民黨立法委員馬文君質詢時關切美方核準「潛艦國造」紅區裝備相關事宜,備詢的海軍參謀長敖以智以機密不便談及為由未深入說明,馬文君隨即披露,高雄美術館附近有條「韓國料理街」,許多受雇來台參與IDS潛艦事務的韓國人士經常在這裡用餐,更不避諱「高談闊論」關於潛艦建造的事務,包括畫圖、彎鋼板等;馬文君怒斥,海軍要求立委保密根本是笑話,並提醒海軍,「只要去找"崔鉉直"(音譯),即可知曉內情」。
依照新聞報導,為了進行IDS潛艦案,台船找來韓國工程人員組成顧問團支援,並聘請曾駐韓國軍協組的退休台灣軍官,擔任韓籍顧問團隊傳譯。
韓籍人員經常在高雄街市活動,網傳有常有人聽到韓籍人士在這些餐廳談及潛艦國造事宜。
立委馬文君在3月17日爆料後,隔天就有媒體報導指出,這是一位受台船聘僱來協助IDS潛艦的韓方崔姓(Choi)人士,為了個人搶生意、拉訂單,惹出商業糾紛造成。
崔想要趁來台的機會,順便在台灣多拉些船舶設計生意,積極拉攏一家位於高雄的造船業者(台船競爭隊手),爭取向造船業者簡報。
簡報時,為了說明在台灣的商業績效,這位崔姓人士在簡報中提到為台船造潛艦的事;隨後,這家造船業者也根據這些資料對外放話、打擊台船。
依照2021年5月24日「上報」報導,馬文君質詢中披露「崔鉉直」一事後,備詢的國防部長邱國正一頭霧水,國防部法律、保防與政戰部門並未深入了解;然而,海軍第一時間就打電話詢問一間台船的競爭對手船廠,語氣帶有指責意味問「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上報」稱,這位崔姓人士是韓國海軍退伍的校級軍官,服役時多次被派往歐洲(德國),擔任韓國訂購的潛艦設計建造工作的監造官;藉著潛艦領域的專業以及跟歐洲潛艦船廠打交道的人脈,退伍後一直從事與潛艦相關的工作。
這次崔姓人士來台協助IDS潛艦,也是先暫停原工作後,以臨時招募性質來台工作,並透過台灣一位「A先生」的公司與台船牽頭,簽署工作合約。
而這起事件是因為崔姓人士被指控未經規定報備,私下與高雄造船業主接觸。
「上報」稱,事件曝光後,崔姓人士在2020年10月19日向台船提出個人陳述書(自白書),指出在2020年5月,於高雄天主教教會的朋友介紹下,認識了一間台船商業競爭對手的船廠董事長,該廠希望他能幫忙搜集有關船舶裝備與技術給該船廠。
隨後在2020年9月17日,崔姓人士前往該船廠參觀,並與該公司董事長簡報包括漁業船舶等相關裝備技術。
崔姓人士在自白書中強調,從未提供有關於IDS潛艦案的任何語言與圖像的資訊;但對於將船舶設計等相關技術資料提供給台船潛在競爭對手,都是他個人失去正確判斷的行為,對台船深表歉意。
因為此時崔姓人士有台船的合約在身,未報備向台船競爭對手簡報,違反了「競業條款」。
「上報」稱,崔姓人士與高雄造船業主接觸的事件,是「A先生」向海軍告密後才曝光,招募崔來台工作的負責人事前並不知情;而崔姓人士懷疑整個事情可能是一位擔任韓語翻譯的女子有關。
此是曝光後,崔姓人士在10月底被要求離開台灣,與另外兩位合約到期的韓國人士一起返國。
「上報」稱,「崔鉉直」事件在2020年年底在軍火代理商之間傳開,被外界解讀與國軍人事案有關(當時軍方正在爭論是否讓海發中心主任邵維揚少將延任)。
而這位(Choi)韓籍人士的姓名被說出,另有一種說法則是因為「這家與台船競爭的造船廠業主,繞過A先生私下去找韓國人談生意,結果下場就是這樣」,讓外界知道「A先生」對海軍有其影響力。
「上報」提到,整起事件曝光用意不明,是個人利益或是有其他的目的?IDS潛艦案設計與建造工作,都被國安單位與軍方列為機密,但機密還是必須建構在法律基礎上。
雖然國外供應商是與台船簽約,但真正負責管理督導潛艦案的是台灣海軍;而根據媒體的報導指,崔向造船業主簡報時,為說明他們在台的績效,卻把台船造潛艦的事扯了出來,是否有達到洩密程度,不應由台船用商業機密合約來規範與認定;國防部法律事務司官員表示,洩密的認定在法律上應交由司法機關,若真得渉及洩密,事後檢察官可以去調查追究的。
然而,「上報」稱此事件至今,海軍並未向國防部法律事務司提出法律協助,國防部政戰與保防也沒有協助了解,整個事件就是以違反「競業禁止」條款來定調;然而,這只是依單方面的證詞,就指崔姓人士簡報有觸及IDS,似乎有點牽強;如真正有觸及機密敏感資訊,又以違反競業禁止條款來處理,則又有未依法交由司法單位處理認定的嫌疑,難免讓外界猜想隱藏在事件背後的各種盤算。
對於2021年5月24日「上報」的這篇報導,海軍當天就召開記者會澄清,有關韓籍人士是台船公司聘請,因意圖爭取個人商業利益,經查證台船公司,其業務未牽涉洩密,因違反合約遭到解約,與媒體報導完全不符,籲請媒體勿過度解讀。
外國情報機構介入疑雲
在2021年4月15日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議事中,民進黨立委林淑芬披露,由GL公司聘僱、協助台灣「潛艦國造」的外籍工程師陸續向海軍潛艦小組申請解除出境管制,將分批在4月、6月底返回本國。
林淑芬詢問海軍潛艦小組,是否已收獲GL公司工程師要求解除境管的要求,並質疑這是否是遭到外力施壓。
林淑芬表示,她的國會辦公室一周前就已提醒過海軍,GL的工程師對潛艦國造很重要;數日前媒體(聯合報)已經披露,對方國家懷疑這些工程師將機敏資料外洩,因此要求這些工程師回國。
林淑芬稱,在新聞披露前,她的辦公室就獲得消息,具體指出這些工程師須於4月底與6月底返國,海軍卻未獲解除境管的申請?台船與GL的合約是否已全部完成?海軍參謀長蔣正國回答表示,沒有收到解除境管的請求,而這些情事不方便公開說,要求私下向立委說明。
蔣正國並強調,潛艦國造目前進度正常。
在此稍早,聯合報新聞報導,台灣推動潛艦國造,在國際間尋求專家協助設計製造潛艦,引起國際情報單位注意,滲透台灣來調查;外國情報人員在台灣如入無人之境,今年(2021年)2月跑去高雄找尋協助台灣潛艦案的外國工程師,要求他們說明在台灣工作情況。
隨後,陸續有工程師要求離台,而這批工程師是韓國國籍。
依照2021年5月26日「上報」報導,因為立委質詢而曝光的外籍「S公司」,在台灣的「A先生」牽線下,於2017年下半就來台灣佈局。
「S公司」是該國(應為韓國)為其他國建造柴電潛艦的民間重要承包商,對於柴電潛艦技術領域較為熟悉,負責人是該國海軍退伍的校級軍官。
「上報」稱,「S公司」是純民營公司,沒有任何財團或國營的企業、基金會投資入股;先前參與其他國家建造潛艦業務時,是配合該國本國大集團以及具官方背景公司來執行,「S公司」只是次合約商。
因為這樣的淵源,「S公司」熟悉建造潛艦的作業流程,並有不少專業技術人員的人脈。
在2018年時,「S公司」曾找該國柴電潛艦工程師參與台灣海軍的技術顧問標案,徵求具有潛艦設計與實作經驗的系統公司來審查台船提出的IDS潛艦設計,以落實雙重查核機制(台船以及海軍)。
「S公司」參與了海軍技術顧問第一次競標,因無法取得本國技術輸出許可而退出,隨後台灣海軍以指廠方式決標。
雖然如此,在「A先生」牽線下,「S公司」持續與台灣海軍和台船接觸後,同樣以指廠方式,委由「S公司」來協助IDS潛艦案。
由於S公司在台業務所需的技術人力超過百人以上,且在台工作時間長達三年以上,因此「S公司」隨即在高雄設立分公司;高雄市政府於2019年11月13日核准該分公司成立,該公司也從本國開始招募潛艦相關的專業技術人員來台工作,而「S公司」負責人與家屬也來台定居。
在IDS建造案執行期間,「S公司」大部分的專業工程人員都是由該公司從本國招募來台,經由「A先生」的公司仲介,與台船簽署約聘合約;透過這種雙合約模式(人員由「S公司」招募聘用,但工作合約是直接跟台船簽署),來規避該國調查單位的稽查。
雖然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但「S公司」聘用潛艦專業人員的活動不受影響,通過檢疫相關規定入境來台工作的人數高達百位以上。
該國在台代表處官員注意到「S公司」的活動,並多次前往高雄「S公司」分公司與負責人碰面,關切該公司實際工作內容,但都被「S公司」以雙方簽有保密協定而無法告知。
先前台灣已有媒體報導,該國情報單位擔心本國潛艦技術被台灣「間接取得」,特別到高雄,闖進這些外國工程師的辦公室,要求對方提供與台船千署的合約,釐清這些外國工程師是否洩漏本國潛艦製造機密資訊一事。
「上報」稱,去年(2020年)因本國疫情嚴峻,該國具有官方身分的人士都沒有來台的記錄。
因為該國無法知道「S公司」在台的詳細工作內容,該國政府現階段從二個管道瞭解該公司在台業業務。
第一,從金流部分查核有無不尋常的支用,以及是否涉及逃漏稅;「S公司」與台船千署的是國際商務合約,台船依約將採購建造設備與聘用專業技術人員的費用,使用美金匯到「S公司」位於本國的帳戶內,「S公司」母公司則將在台分公司所需的費用換成台幣,匯到分公司的高雄帳戶內。
第二,當「S公司」聘用的專業人員合約到齊返回本國後,該國調查單位會進行約談,就這些人員在台工作內容、支取薪資等進行了解,查核是否有違反該國法律的跡象。
黃曙光退伍後受訪
2021年7月1日退役後,前參謀總長黃曙光在接受鏡週刊以及聯合報等媒體專訪時,透露了一些推動「潛艦國造」的過程。
黃曙光稱,籌獲潛艦已經說了二十幾年,美方一直說同意(賣或幫),卻一直沒有進展。
黃曙光表示,台灣沒做過,不代表沒有能力發展潛艦,為了維護國家安全,必須要有新潛艦;「但沒有人要賣給你,不投入不發明,也沒有人能幫我們」。
台灣潛艦國造事業從零開始,一路走到美方同意以商售方式供應各項「紅區裝備」(包括戰鬥系統在內),過程中有很多不為人知的轉折。
黃曙光舉例說,例如原本台灣海軍跟歐洲某大國的戰鬥系統輸出許可,但對方竟在簽約當天回覆「幫不了忙」;他常因此沮喪痛苦,睡不著覺,但這種問題不可能每個都跟總統報告,「我們只會跟總統報告進度,必須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能只是把問題丟給總統」。
黃曙光認為,台灣能順利啟動潛艦國造,時空背景轉換是一個關鍵因素;當時各國經濟不景氣(2010年代前期,全球飽受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衝擊),台灣海軍遂利用這個時機,設法跟世界上幾個軍工大廠接觸。
這些國際大廠聘請的總裁、副總裁,都是高階軍職退伍,而軍人與軍人對話更容易溝通,讓他們了解台灣處境;即使不提供核心技術,但仍設法用商售方式向原廠尋求協助(取得原廠產品跟裝備),自己再來整合。
黃曙光稱,他在2017年因赴美主持接收兩艘派里級巡防艦的儀式的機會,與美方關鍵人士會晤。
黃曙光親自向美方說明,他要改變先前台灣推動潛艦國造的方式,改以台灣自行設計生產潛艦。
黃曙光告訴美方,「中共現在已進入我們的後院(指台灣東岸),正要敲你美國的前門,你要不要賣給我們裝備?」「我們沒有要美國軍售,只要美國同意商售,幫助我們造潛艦就可以了,潛艦能造好,台灣在亞太地區堅守第一島鏈這個防線,美國為何不幫助我們?」。
之後,美方開始思考改變潛艦戰系輸出政策(後來等隔年川普總統任命鷹派的前CIA局長龐陪歐去接掌向來傾向中國的國務院,終於批准對台灣輸出潛艦所需技術裝備)。
在「潛艦國造」過程的一個關鍵突破,就是台灣方面與設立在伊比利半島直布羅陀的Gavron
Limited(GL)公司,簽署6億餘元的技術顧問合約(對象是台船,時間在2018年10月中旬);黃曙光形容,透過GL去找國外潛艦廠商、突破第一關後,從此跨出一大步;很多國家也了解台灣的狀況,只要不曝光,願意幫台灣的就會陸續出現,後來才發現台灣「沒有這麼孤單」。
黃曙光表示,這種「合法非正式」管道,讓軍方不用花錢收買掮客、軍火中間商,也不用透過國與國的政府間談判,就可接觸並取得潛艦的相關裝備及項目。
尤其這些軍規技術世界各國都在管制,要經過政府同意輸出許可才行;而台灣跟這些潛艦技術輸出國在名義上、合約上、條約上都沒有正式邦交關係,根本不可能走官方管道取得裝備(唯一的例外是美國透過臺灣關係法,從正式的軍售管道對台灣提供軍事裝備)。
黃曙光解釋,台灣軍方的邏輯是直接跟原廠談,對方認為可行,再向他們所屬的政府瞭解,評估可以輸出給台灣的項目。
很多國家只要不輸出武器或機密,其他技術一樣能輸出;而該國的廠商都想賺錢,會想辦法讓該國政府賣給台灣,以「合法非正式」的管道,取得台灣需要的裝備。
黃曙光稱,「我們沒有觸犯國家法律,我得到的都不是國與國談判得到的東西。
」;「軍方比照外交方式,設辦事處,一樣跟政府有接觸,跟政商都保持接觸,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管道,裝備則跟原廠接觸。
」。
黃曙光在受訪中形容,這項策略就是「化整為零」(籌獲各項潛艦所需裝備及技術,而不是整艘潛艦)以及「避免風險」;「如果我們要向某國買一艘潛艦,中共一定抗議,如果我們只是買某項裝備,大陸能夠抗議嗎?我們就是買個主機,對方有什麼好抗議,過去我們買個發電機,中共就沒有抗議」。
黃曙光採取這套「合法非正式」、先與該國廠商與軍方接觸的策略,讓先前原地打轉超過20年(因為堅持走美國官方FMS管道爭取)的潛艦國造「走出一條生路」;因為「我們要裝備,商人要賺錢」,沒市場就沒有生存的條件,因此雙方算是「互謀其利」。
黃曙光也表示,「對方報價我們也不是照單全收」,會在國際市場訪價,只要在範圍內就談,而不是價錢過高還想盡辦法去買。
如同前述,台灣方面跟GL公司簽約時,一度引發各方檢舉,讓海軍承受莫大壓力。
黃曙光在受訪時表示,當初外界抨擊的聲浪很大,但GL公司成員都是具備製造潛艦專業的人員。
至於曾捲入尹清楓命案的關係人郭璽,是跟GL公司牽頭的關鍵人物,並一度擔任海軍總部的「顧問」;黃曙光說,當時是透過郭璽幫忙跟GL公司洽談簽線,而郭璽的角色就僅止於此,從合約設計開始都未參與談判。
黃曙光也透露,GL公司的主管是某國海軍少將退役,經過民間人士安排來台、與他在高雄會面;雙方會談後,對方願協助台灣設計潛艦,但不希望涉及他的國家。
這家公司非常熟悉潛艦生產製造的相關產業生態,能提出許多裝備的商源,台灣才能突破萬難。
黃曙光在訪問中直言,潛艦國造不僅僅遭遇中國大陸在國際間施加的政治壓力,更多的是台灣內部自己人扯後腿。
黃曙光舉例,「許多次我們採購潛艦裝備,都已經得到對方政府的同意,給予輸出許可,但是最後該廠商卻說不能簽約」;黃曙光稱,的確有一部分室受到中共方面打壓,但中共為何知道台灣要採購什麼,他們的外交人員直接跑去該廠施壓?因為看到台灣媒體報導披露消息。
黃曙光稱,潛艦國造最大困難,多是來自「台灣內部自己人」、有的軍火商沒分到一杯羹,就對媒體爆料、放出扭曲的消息,故意搞破壞。
黃曙光稱,台灣內部除了有軍火商、掮客想「買空賣空、從中撈錢」,甚至有已退伍的國軍將領,利用以前在軍中的威望,作為他們謀取利益的工具。
推動潛艦國造過程當中,曾有人來推銷「能夠代表找到某些潛艦裝備」,但他沒有接受;有關裝備採購,都是由原廠、台船、中科院、海軍四方代表一起談判,沒有其他民間人士參與,外界有許多傳言都不確實。
黃曙光透露,海軍跟原廠直接談判過程,一定有台船及中科院的人員在場。
黃曙光說,IDS潛艦由台船(具有官方色彩)作為主合約商,使用統包方式;如此,「外人的手就伸不進來」,避免引發弊端。
黃曙光表示,IDS潛艦原型艦從設計到製造,要花493億元新台幣,加上要蓋船廠可能要花7、8百億元以上,其中「除非沒有軍火商從中剝削」,才能嚴格掌控相關預算。
黃曙光說,「軍火代理商最大的問題,是行情上要總價的百分之十五為酬勞」,例如一百元的裝備,代理軍火商要拿十五元,「這等於我們要花一一五元買裝備」。
黃曙光稱,潛艦國造預算493億元;「如果這樣搞,絕對不夠,一千億元都造不出來。
」
黃曙光說,潛艦案一路走來,經歷在野黨的杯葛及凍結預算;「我沒違規、沒違法,完全沒從中得到某種利益,他們對我一點辦法都沒有」。
黃曙光在6月30日屆齡退伍,當時政府沒有立刻發布任何新職,引發了意外的效應;黃曙光表示,因為他是裸退,外面軍火商認為他離開了潛艦國造,「又開始蠢蠢欲動」,想要搞搞原型艦之後的量產所需裝備。
黃曙光表示,潛艦國造事業「不怕做不出來,怕的是別人破壞」。
經歷近四年多的風風雨雨,潛艦國造技術找了好幾家廠商,中間就是不能曝光;軍方也作安全查核。
走到今天,細部設計已完成,否則台船沒有開工條件;但設計圖還要不斷修改,甚至到出海測試程序完成,這張設計圖才算完整。
黃曙光也感嘆,最讓人擔心的,是國人不支持這個國家的政策。
黃曙光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也提到IDS原型艦下水時間,因應兩岸情勢變化,「希望朝2023年9月下水努力,比原本預定時間再提早3個月」。
路透社報導:關於英國對台灣潛艦案的出口
2021年11月29日,路透社一篇關於台灣IDS潛艦案的報導,參考了來自於11個國家的報導以及超過80名受訪者(含現任與前任主管、政治人物、前潛艦軍官、軍工業界人士)等,含兩名參與台灣IDS潛艦計畫的領導人;此報導稱,總計至少有七個國家參與了台灣潛艦計畫(包括個人以及公司機構)。
台灣方面為了降低北京方面干預的重要戰略之一就是,直接透過管道與原廠聯繫,而不是直接接觸該國官方從正規管道申請出口許可;與廠商確認(如產品規格、供貨意願等)並簽署採購協議之後,再由該廠商向該國官方單位申請出口許可。
因此,潛艦上各次系統、裝備化整為零,在審核時受到的關注以及政治干預自然降低許多,北京也更難察覺而透過政治管道施加壓力。
雖然如此,仍有一些關鍵組件的出口受阻;例如去年德國某廠商突然終止原本協議的出口,該供應商隨後告知台灣,是因為受到母公司壓力而不得不終止交易,因為母公司在中國有許多商業利益(推測可能是屬於RollsRoyce集團的德國知名柴油機廠商MTU,RollsRoyce集團在中國民航機市場有廣大利益)。
為了把風想降至最低,許多重要技術與裝備,台灣潛艦團隊都同時接觸二到三家供應商,如果原本第一優先的廠商突然無法供貨,就改為第二或第三貨源(當然,潛艦細部設計必須配合變更)。
路透社稱,從2011到2017年,英國總計批准了總值32萬3549英鎊(約43萬2000美元)的潛艦相關合約給台灣,從2018到2021年3月則激增到至少1.58億英鎊(約2.11億美元);這些出口品項包括測試模型、軟體等。
不過英國政府公佈的資料並未指明這些出口項目是否用於台灣IDS潛艦項目。
基於信息取得自由(freedomofinformationrequest)的政策,英國國防部透露部分國際貿易內容,其中提到28名個人申請者(applicants)或合作實體(corporateentities)在過去三年獲得英國政府合約,輸出潛艦部件、技術或軟體給台灣,不過英國國防部公告中並沒有明確指出是參與台灣的IDS潛艦項目。
這些清單中的機構包括QinetiQLtd防務服務公司;三名人員向路透社證實QinetiQ參與台灣的項目,其中一人透露該機構提供水下安全管理的諮詢,QinetiQLtd對此不予置評。
另一家參與的公司是英國BMT防務集團加拿大分公司,BMT本身是英國核能潛艦艦隊的合約商之一;知情人士透露,BMT加拿大分公司參與台灣潛艦案的內容包括提供諮詢、工程建議等,包括審查台灣國際造船製作的施工計畫。
BMT防務以及加拿大政府主管外交與國際貿易的加拿大全球事務部(GlobalAffairsCanada)對此都不予評論,而加拿大外交部長還表示加拿大與台灣並沒有建立軍事防衛關係。
依照2021年12月初印度國防研究所(IndianDefenceResearchWing)網站消息,印度有曾經參與本國潛艦項目的專家在英籍公司(應為Gavron公司)招募轉介之下,參與協助台灣IDS潛艦首艦的建造工作。
此報導稱,總計有美國、英國、印度、澳大利亞、西班牙、加拿大、韓國等國的人員(或機構)參與台灣IDS潛艦項目。
IDS原型艦建造過程
依照2021年4月28日「上報」報導,近日媒體不斷放出IDS原型艦建造工作不順利的消息,包括英籍工程師騎單車發生意外亡故、中鋼供料不及導致潛艦船殼生產進度落後等。
實際上,此時IDS原型艦只有外部艦殼的中間部位展開製造,因為這部份結構外型最為簡單(趨近平行,基本上可以視為兩段大圓桶),只要確定潛艦基本構型以及外部尺寸、彎板機等設備可以工作,就可以在外籍顧問的指導下開始施工。
然而,此時潛艦內層耐壓殼體結構仍無法開工,因為此時IDS首艦的詳細施工建造藍圖尚未完成所有缺失修正(由台船委託Gavron
Limited公司的團隊製作),在最終施工藍圖尚未產生的情況下,承包商根本還沒辦法開始製作建造潛艦內部耐壓殼所需的夾具設備;而如果只有中間外部船殼開始製作,基本上還不能算進入實質建造程序。
上報透露,5月份是IDS潛艦項目重要節點,如果Gavron
Limited團隊無法交付施工藍圖,真正啟動建造潛艦船殼,台船必須依約給付建造商閒置成本的違約賠償金。
IDS潛艦沿襲劍龍級潛艦的雙殼結構,外殼以及內部耐壓殼體中間安排了主壓載水艙、燃油艙、燃油壓載水艙、浮力調整艙等結構,內殼有許多穿孔與外殼連接,布置必要的管道、線路、桅杆通道等,各艙間的配置以及穿孔位置各有不同,必須等待細部設計通過審核、施工圖出爐後,才能開始製造。
而艦首、艦尾段的內/外殼,更是潛艦外型最複雜的部位,每一段的彎曲弧度都不同,並且需要留下許多較大的開口(艦首有魚雷管,艦尾有推進軸軸孔等),這些也都必須在施工圖完全定案後才能著手製造。
「上報」稱,依照台船與GL公司的設計合約,原訂在2020年完成潛艦細部設計並通過審查,繪製完成的施工圖於2021年3月交付負責製造潛艦的承包商;但由於設計圖需要修正而無法照原訂期程達標,於是在3月第一次延展期限,而GL公司雇用的第一批設計工程師依照合約在4月到期時各自返國;但2021年3月之後,潛艦設計方案仍沒有完全達標,因此第二次延展期限到5月。
GL公司雇用的設計工程師,依約在6月到期返國,僅留下少數主管工程師進行後續工作。
「上報」稱,依照原本IDS原型艦計劃期程,2021年3月獲得潛艦施工圖等資料後,就啟動建造船殼的各項工作。
負責建造潛艦結構的製造商所聘僱的外籍人員,從2020年3月起就陸續來台工作,涵蓋操作彎板設備、焊接等。
由於潛艦施工圖尚未通過審核、進度落後,自然無法照原訂合約,在2021年3月進入實質建造階段。
這些潛艦建造商與台船的合約中,規定2021年5月必須啟動建造工作,;如果再次違約,台船就必須依約向這些承包商支付閒置成本違約賠償金。
依照2021年5月3日「上報」報導,2020年11月潛艦專用生產廠房啟用後,台船依照計畫期程開始進行潛艦外殼製造工作,首先開始製造艦體中間部分外殼;這個部位在整個潛艦外型中最為簡單(幾乎是平行),加工技術相對單純。
反觀艦首與艦尾外型屬於錐狀,最為複雜,必須一邊製作一邊進行彎板加工(IDS原型艦艦首、艦尾部位的製造鋼材都需要從國外進口)。
然而,光是焊接外型最簡單的中部艦殼,焊接點就出現裂縫。
報導並沒有具體透露出現裂痕的部位以及確切原因,有消息人士推測可能是焊接過程中冷卻降溫太快所導致;如果屬實,就有可能是鋼板材料(中鋼生產HSLA-80)含鎳比例太多,加工過程中鐵水還未降溫凝固,就因位鎳的流動而產生裂縫。
之後,台船會刮除裂縫、重新焊接,並以X光檢視是否達標。
「上報」稱,光是這段相對技術要求最簡單的潛艦殼體,焊接點就出現瑕疵,這是一項警訊,應深入瞭解這是材料問題還是加工技術問題。
在以往許多跨國的潛艦軍售案,即便由原廠技術轉移、指導買方本地的船廠建造潛艦,
往往還需要由原廠製造形狀複雜、艙口眾多、難度最高的艦首段(
至少前一、兩艘),而買方本地的船廠先專注在形狀單純的艦體中間部位;而台灣在
沒有任何施工經驗,也不是採用國外已驗證現成潛艦設計並由國外潛艦大廠支援技術與物料包的情況下,
一開始就必須自己建造整艘潛艦(且是未經驗證的全新設計),技術挑戰跟風險自然不是一般。
在2021年7月31日,GL公司與台灣方面的合約到期,該公司聘僱的人員全體離開台灣,待下半年原型艦所需的各項裝備運抵台灣後,由另一批外籍工程師完成細部設計工作,明年(2022年)推進裝備安裝進度與船殼生產進度。
依照聯合報報導,台船原本希望聘僱部分GL公司人員擔任顧問,繼續協助國造潛艦工程;不過GL公司依照商業規範表明,該公司所屬人員約滿後若以個人身分受聘為台灣工作,會有競業條款的問題。
台船為避免衍生不必要法律爭議,遂打消此意。
依照2021年8月16日「上報」報導,近來國內軍火界盛傳,台船與其相關人士私下向國內代理商探詢,是否能找來國際間對柴電潛艦艦體設計有經驗的專家,需求約10多位,用技術顧問方式來聘請,此訊息已在國內軍火界引起議論。
由於此實時間點正是GL公司結束與台船合約、相關工程師離台,而台船急著尋求的技術顧問領域是潛艦艦體設計相關,而不是建造施工階段的相關技術顧問;因此,不禁讓外界聯想,是否GL公司聘僱的工程師離開時,IDS潛艦原型艦設計工作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依照2021年8月16日「上報」報導,負責建造IDS潛艦艦殼的國外製造商與台船簽訂了5年的合約,工作項目涵蓋建造工作,以及把細部設計資料、藍圖轉換成施工圖;該製造商從去年(2020)初,就陸續從該國聘用多達近百位工程師來台,在潛艦廠區的海昌行政大樓內製作施工圖;產出的施工圖經過台船與海軍技術顧問審定通過後,就移交給潛艦生產廠房進行產製。
依照「上報」報導,該公司自本國聘請的專業人員,是由台灣本地公司出面與台船簽署聘用合約。
在2021年8月10日,台灣國防部公告「外國特定專業人才具有國防領域特殊專長」草案,涵蓋涵蓋航空丶造艦丶艦載武器與平台設計等領域,適用於是國內少見的專業人才(需經主管機關會商相關單位來認定)。
依照「上報」2021年8月18日的報導,此一法案應該是因IDS潛艦案的需求而設計。
先前外國特定專業人員在台工作,有180天工作簽證(滿180天需重新入境換簽)與課所得稅等限制;先前沒有疫情影響,聘用國外專業人員的公司單位可依其工作需求,隨時申請國外專業人士出入境。
然而COVID19疫情爆發後,聘用在台長期工作的外國人員抵台時,就要有先隔離14天;如在台灣長期工作,每180天就要離境並重新入境重辦簽證,一來一回都要隔離一次加上辦理簽證的時間,就超過一個月。
對於工作繁重、時程壓力大的IDS潛艦案,實在很難承受人員重新入境換簽證所浪費的時間。
此外,若該人員持續在台工作,就會面臨雙重課稅(在該專業人士本國本國以及台灣)。
基於上述問題,台船才向經濟部提議尋求解套的方案,期望先有解套條例規定後,再用專案解決在台長期工作的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的限制。
此一法案適用於各項重大國造武器系統專案(包含「國艦國造」、「國機國造」等),不過現階段實際上最主要還是希望用於潛艦國造,因為台灣此時仍缺乏本土的潛艦專業人員(如耐壓殼體)。
在2021年11月16日,首艘IDS潛艦在台船潛艦專用廠房舉行安放龍骨儀式;此事十分低調,台灣總統蔡英文並未出席,由海軍司令劉志彬主持。
依照海軍說法,潛艦達到安放龍骨條件,主要是潛艦主船段耐壓殼與潛艦帆罩完成焊接,完成後經過密閉壓力測試,6個耐壓殼船段依序焊接完成,經過壓力測試確定無誤後,裝設潛望鏡、通訊天線等設備。
(1)
(2)(3) (4) (5) (6) (潛艦產業園區)
延伸文章資訊
- 1台灣潛艦國造海昌計畫
台灣IDS自製防禦潛艦計畫仍參照劍龍級的構型並沿用淚滴型船型,但細部設計與劍龍級 ... Submarine,IDS),初期研究經費約需1億台幣左右(主要是台船自行研究建造潛艦 ...
- 2IDS潛艦 - 風傳媒
國造潛艦將開工,「2紅區裝備」仍未獲出口?海軍正面回應了2020-11-22 17:30:01「潛艦國造已過深水區!」王定宇談最後難關:要靠台灣自己2020-10-27 15:48:38美宣布售...
- 3IDS建造台船舉動不尋常急聘10多位國外潛艦 ... - Yahoo奇摩新聞
潛艦國造IDS原型艦設計圖在今年5月間,經海軍聘請國外技術顧問團隊審訂後,已交由建造潛艦艦體的國外製造商轉換施工圖,進入艦體船段建造階段; ...
- 4IDS建造台船舉動不尋常急聘10多位國外潛艦艦體設計專家任 ...
潛艦國造IDS原型艦,海軍已交由建造潛艦艦體國外製造商轉換施工圖,進入艦體壓力殼船段建造階段。(取自蔡英文臉書). 潛艦國造IDS原型艦設計圖在 ...
- 5台灣潛艦國造海昌計畫
(上與下)2021年12月2日莒光園地節目中出現的台船潛艦船段製造廠房建造過程中的畫面。 2021年11月16日,首艘IDS潛艦在台船潛艦專用廠房舉行安放龍骨儀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