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共融的新想像:我們真的可能建立一個「天下大同」的社會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首先,我們先定義一下「社區共融」是什麼。

社會工作者一般都用Integrate這個字來表達共融的意思。

意指可以將不同族群與異質性的個人整合在同一社區 ... 社會觀察 社區共融的新想像:我們真的可能建立一個「天下大同」的社會嗎? 作者 侯勝宗 2019-09-05 「社區共融」與「包容式創新」是讓不同背景的人,有機會彼此接觸、學習尊重。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已成功複製連結 隨著台灣高齡化社會的到來,「在宅老化」與「社區共老」的觀念逐漸興起。

近來各縣市有許多大型的長照建案或共照大樓紛紛出現,一時間,長照變成一門好生意。

但在同一時間,我們也看到:有縣市政府委託民間所開設的心智障礙者日間照護設施(俗稱「小作所」)進駐社區時,遭到社區管委會的反彈,飽受附近部分住戶的抵制與抗議,深怕地價被影響、社區生活不安全。

一時之間,兩種價值在社會與經濟之間、照顧者與受照顧者之間、政府與民眾之間、家屬與社區之間拔河與對立,讓人無所適從。

究竟,社會共好或社區共融的下一步要如何走? 台灣早在2007年,就開始推動聯合國所倡議的「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TheConventionontheRightsofPersonswithDisabilities,CRPD)。

公約中有8大原則,包含了尊重他人與自己做的決定、不歧視、充分融入社會、尊重每人不同之處、機會均等、無障礙、男女平等、尊重兒童的權利等。

公約精神特別強調「去機構化」,好達到真正的「共融」,避免身障者或弱勢族群被孤立或隔離於社區之外。

然而,CRPD在國內推行12年了,還停留在觀念宣導的階段,尚未真正落實在生活與社區之中。

台灣常自詡為文明社會,自豪我們最美麗的風景就是人,但平權觀念卻仍有落差。

「我不歧視身障者與弱勢,只要不住在我家樓下就好」是現實社會中常聽見的聲音,社區包容力與民眾同理心仍有待提升。

最近,筆者有機會參與一個強調「社區共融」(IntegratedCommunity)的產學研究,恰巧可以與個人目前在研究的「包容式創新」(inclusiveinnovation)加以聯結。

本文就將提出我對台灣如何推動社區共融的個人觀點。

「社區共融」加上「包容式創新」 首先,我們先定義一下「社區共融」是什麼。

社會工作者一般都用Integrate這個字來表達共融的意思。

意指可以將不同族群與異質性的個人整合在同一社區內,大家和諧相處與生活。

實務上來說,則是在社區中創造一些機構與場域,讓不同背景與差異的人有機會彼此接觸與互動,從而學習同理與彼此尊重。

社區內的機構(例如市民活動中心)或空間(例如公園),可以藉由一些經過設計的共融活動,促進社區內外不同利害關係者的和諧與合好。

整體來說,社區共融強調的是多元,包容尊重彼此的差異而促進和諧。

而所謂的「包容式創新」則是藉由發展新興科技(例如人工智慧、區塊鏈、分散式帳本、物聯網或機器人等),讓社會金字塔底層或被排擠的族群能加入社會活動,或增加他們的工作機會。

事實上,聯合國在不同的網路治理論壇(InternetGovernanceForum,IGF)中都常提及「Inclusive」議題,鼓勵各國除了提供這些被排斥群體可負擔的商品與服務,也可以討論如何為他們培力(capacitybuilding),藉由教育與訓練來讓這些族群重回社會經濟運作中。

包容式創新的終極目的在於均衡社會發展,維持國家與社會的穩定,減少周邊國家可能帶來的外部成本,維護區域經濟,穩定社會發展。

結合來自社會領域的「社區共融」以及科技領域的「包容式創新」這兩大觀點,我提出一種社區共融的未來想像。

她將能兼容社會目的與經濟手段,是一種有層次且強調互助利他的社會創新(socialinnovation)體系。

這個體系至少應包含以下四大要素:樞紐、聯結、開放、智能。

如何通過社會設計,達到和諧共處的目標? 樞紐(hub):這是社區共融體系中最重要的促進者(enabler),是社區的創新引擎,通常可以是區公所、衛生所、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中大型醫院、地方大學、大型社服機構或有創新能量的組織……等擔任,其工作則是整合(integration)與開創(creation)。

社區內擔任樞紐的組織不會太多,但責任卻十分重大。

樞紐要十分善於公私協力,整合不同利害關係人的需求與衝突,且願意用利他精神來成就眾人利益,常常充當平台的媒合角色,藉由「各美其美」的包容力與洞察力,以使用者角度出發來進行社區設計,提出上位的社區願景,提供社區各式資源,培力不同機構與小組織。

樞紐必須以信任為經,利他為緯,推動社區的互助生活圈,促進合作與共創。

若以目前的長照2.0政策來對比,比較像是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或A單位。

聯結(link):在一個共融的社區中,樞紐不應該扮演太多角色,而應該成就社區內其他中小型組織與個體,或邀請社區外的創新團體加入社區共創。

樞紐藉由打造資訊平台或聯結其他組織的實體服務輸送,建立一張綿密的社會與人際互助網,將大多數的機構連結在同一個平台(實體空間與網路空間)中,彼此分工、互補,各司其職,提供社區內所需的各式生產、生活、生態與生計服務,讓最底層或邊緣的個體或弱勢者可以獲得工作或受到照顧,讓彼此「美人之美」。

這樣的聯結,是重新設計社區內不同利害關係的關係與互動,讓社區不同組織均能成為整合式的共善實體節點、共好虛擬網絡,讓社區民眾容易獲取所需的協助與服務。

若以目前的長照2.0政策來對比,比較像是提供不同專業服務的B單位或長照專賣店。

開放(open):共融社區必須強調開放。

這裡的開放有三個層次:空間的開放、心胸的開放與資訊的開放。

空間開放意指社區內的各種設施設計與動線設計,是兼容所有人的差異(例如各種障別的身心障礙者與不同階段的年長者);心胸開放意指社區民眾要有同理心,具有容忍差異的文化與素養,能彼此扶持、相互尊重,達到「美美與共」的境界;資訊開放則是強調各式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讓資訊如同自來水或電力般,充份供應給社區內不同條件的民眾,讓大多數人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取得所須的資訊,協助其生活所需或提升生計能力。

若以目前的長照2.0政策來對比,比較像是提供在地關懷與就近服務的巷弄照顧站或C單位。

智能(smart):這裡的smart不只是智慧輔具、科技或設備,更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服務設計。

未來世界將有許多智能產品、人工智慧、自動化與無人化服務,但在強調共融的社區中,這些科技都是手段,而非目的。

智能科技儘可能無縫地融入人們日常生活之中,以不侵犯隱私為前提,讓有溫度的人性設計進入社區食衣住行育樂之中。

更重要的是,提供智慧化的目的不是要消滅弱勢,而是提供更強大的支援系統,讓社會弱勢成為社區體系的力量(例如身障者有就業機會、年長者重新投入職場)。

若以目前的長照2.0政策來對比,比較像是串聯長照ABC的資訊系統或各式智能系統。

社會學大家費孝通曾說過的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或許就是社區共融的最好註解。

期待台灣社會共好或社區共融可以很快到來! 瀏覽次數:5802 已成功複製連結 訂閱電子報 給您當週最熱議題,飽覽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編輯推薦 沒有博愛座、不住養老院、不靠子女扶養,挪威老人自有精彩人生 晚年住居的美好想像 在下流時代,也要做幸福老人!快樂的老後生活需要什麼? 延伸閱讀 關鍵字: 高齡化 長照 社區共融 社會設計 老年生活 侯勝宗 入世學術 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特聘教授。

什麼是入世?什麼是出世?經世濟民是久遠的事? 什麼是學術?什麼是學者?學術關乎社會什麼事? 入世學者,跨越人文與科學,鏈結理論與實務; 學者入世,用文字記錄時代,以行踐參與歷史。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侯勝宗 入世學術 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特聘教授。

什麼是入世?什麼是出世?經世濟民是久遠的事? 什麼是學術?什麼是學者?學術關乎社會什麼事? 入世學者,跨越人文與科學,鏈結理論與實務; 學者入世,用文字記錄時代,以行踐參與歷史。

熱門文章 1 我不是你的家人:為什麼我家的移工不願意跟我同桌吃飯? 2 《斯卡羅》蝶妹温貞菱:從小做的選擇,都是為了換媽媽的尊嚴 3 恐怖的「愛心樹」:語言如何形塑了我們對愛的認知? 4 她不是我的朋友:疫情下的家傭與雇主的故事 5 【投書】真希望我有一個今年讀高三的孩子,這樣我就有立場跳出來說學習歷程檔案的好! 訂閱電子報 時事、國際、社會、教育、性別⋯⋯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飽覽當週最熱議題與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支持獨立評論,成為天下雜誌全閱讀訂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