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作代耕:一個真正慈悲的好交易 - 上下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南澳自然田所倡導的「契作代耕」是一種重新建構農人、土地及契作業主的新制度。

這一個制度就是透過定價預購的辦法把原來的「食物消費者」轉變成為「作物的 ... 2022年08月14日新聞 市集 副刊 認識上下游 公民寫手 登入/註冊 搜尋 最新 重磅調查 時事.政策 食安 新知 愛地方 種好田 好吃.好玩 食農教育 人物 漁業.畜牧 綠生活.國際 評論 熱門 閱讀時間契作代耕:一個真正慈悲的好交易ShareTweet 首頁 種好田 公民寫手契作代耕:一個真正慈悲的好交易南澳自然田阿江·種好田·2012年01月31日Share 南澳自然田是以「契作代耕」為經營主軸的農場。

其實這樣的經營方式是「社群支持型農業」的一種典型案例。

(註:CSA–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在台灣CSA中的’Community’常被強調為「社區」其實「社群」更為恰當。

) 「契作代耕」除了具有CSA本質之外,他重新建構了農人、土地及契作業主的新交易關係。

這一篇報導就是要引導大家發現「契作代耕」對食品健康與土地清淨,所帶來的深沈效應。

*********緣起 南澳自然田的契作代耕會一路發展成今日的模樣,其實是客戶與南澳自然田共同走出來的。

回想2010年初,我們剛透過小地主大佃農租下了12甲的土地,在混亂中一面開墾整地,一面插秧,就陸續接到了靜怡、Ben、Sandy、菁苑、美芳和雅君…等人主動要預約契作,我發現他們的本意,其實只是要支持這種極度友善土地的自然農耕。

他們也沒有問有多少米可以拿,只問一分地要多少錢。

這個經歷讓我領悟到,如果農民的耕種能先得到客戶的訂單,農人的收益和風險就可以得到穩定的保障。

我同時也感受到,只要是一件對的好事,貴人總是無所不在。

南澳自然田順著這些貴人的引導,看見了台灣土地的問題癥結與解決之道。

於是南澳自然田走上了契作代耕之路。

什麼是契作代耕? 南澳自然田所倡導的「契作代耕」是一種重新建構農人、土地及契作業主的新制度。

這一個制度就是透過定價預購的辦法把原來的「食物消費者」轉變成為「作物的主人」,而農人則成為契作業主的代耕伙伴。

在這樣的契作代耕架構中,食物的主人委託農夫,以友善農耕的方式代為耕作照護,讓作物主人能夠取得安全健康的食物,而農人則得到收益的保障。

台灣土地的病灶 我發現,台灣農地的敗壞以及所牽連的環境惡化,關鍵源頭是「消費者想要健康的食物,農人卻想要最大的利潤」的利益矛盾。

雖然,農人的作物透過通路到消費者,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但在這個時代,聰明的人類發現了肥料和農藥可以操控作物的產量與美觀。

於是,為了利潤大量無節制地使用,直到幾十年後才發現,這種強取土地強取作物的方法,讓我們付出難以承受的健康和環境的代價。

找尋解決之道 我發現一個很簡單的道理。

媽媽種的菜,不需要認證,因為種出來是自己要吃的,這種信任是自然的。

而過去的幾十年,農人靠農藥肥料來增產來追求利益,擔憂農人偷用藥亂加肥的不信任也是自然的。

而這種不信任也就促成了當今有機認證的系統的出現。

契作代耕的效益 如果,我們給農人固定的收益,預約所有未來的作物的收成,也就是讓消費者成為這些作物的主人,這裡面有一個最重要的核心就是「不管收成是多少,都是屬於契作業主的」,這是「分攤風險,分享收成」的實踐。

這種契作約定的效果就是,農夫不再為了怕損失或想多收成而違規,他所要做的就是信實耕作。

這樣,食物的清淨健康獲得了自然而合乎人性的保障,更重要的,耕種的土地也就獲得了清淨生機。

有機台灣的現狀 大部分的人都不太能意識到,雖然「有機」好像充斥在我們生活的周遭,但其實,2011年台灣80萬公頃的農地中,只有5000公頃是有機耕地,這個比例連1%都不到!也就是,台灣子民的日常飲食99%仍然是加農藥加肥料而來的,也就是99%的農地仍然是加農藥加肥料的! 從這個數字來看,我們必須承認,有機耕地與有機食物在台灣仍然是微不足道,甚至可以說,我們的島我們的健康仍然無法擺脫更形惡化的困局。

老農才是土地真正的守護者 因為土地養不活年輕人,他們只能離開農村,留下了無法離開土地的老農(平均65歲),他們只能用除草劑、農藥、化學肥料等最省力最省事的方式來耕作。

到今天有機耕作的比例這麼小,更不用說那些話題性十足的「新農夫」是多麼微不足道了,所以,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些老農才是我們土地的守護者,否則他們就成了我們土地環境破壞者! 簡單容易的方法 我們要老農夫通過複雜的認證程序,分辨哪些是合格的,哪些是不合格的,我們還要一輩子不拿筆的老農夫寫生產履歷,是不是有點不切實際? 但如果換個方法,給老農夫固定的收益,只要求老農夫信實照護作物,是不是就很容易? 如果我們不想要再把資源能量花費在因為不信任所衍生的繁雜事務上,契作代耕就對了。

有機之門其實問題來源的本質並不複雜,雖然要衝破難關也真的很不容易,但看看這個有機之門短片。

我們是不是該反省,我們的有機之路是不是開錯門了?如果這麼多年來的政策宣導、鼓勵還有補貼,卻1%都無法達到,我們是不是該想一想怎麼辦? 不管我們訂出了怎樣的有機條款,我們想要靠著宣導、檢查、抽驗、追究、處罰等等手段方法,都是時時刻刻在跟追求利潤的人性對抗。

我們只要換走一條不與人性對抗的路,我們給農民固定收益的保障,讓農民順其自然地跟我們消費者站在一起,農夫也就順其自然地跟我們的土地環境站在一起了,許多基於不信任所要做的繁瑣細節也都變成多餘的了。

這種友善交易讓農耕的長養作物的成本降低,行銷成本降低,於是消費者的取得食物的價格也降低下來,於是開啟了更寬廣的有機之路! 熱情與實踐 自從我發現了這個簡單的道理,我也漸漸體悟到契作代耕的擴大,不僅可以量產清淨的食物,也帶動了量產清淨土地的效益。

於是,推動契作代耕也就成為我生活的熱情動力。

當然,我知道,南澳自然田必須先自己證明,這是一個運作上及經濟上可以養活農人的農經模式,這正是我們正在努力的。

當然我也知道,如果達到「量產清淨食物量產清淨土地」的目的,靠只有幾個人的南澳自然田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要回到真正擁有土地的老農夫身上,因此,除了南澳自然田自己擴大耕作面積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說服消費者直接向農民契作代耕,或代農民建立契作代耕的新模式,這樣才有可能帶領更多的消費者更多的農民一起走上契作代耕之路。

一個真正慈悲的交易 我發現契作代耕不僅翻轉了過去的交易架構,同時也是一種順應人性,鼓勵良善人性的好交易。

這個制度的美妙之處,在於不依賴道德勸說,也不需要依賴檢驗,而是順著人性來自然的運行,因為這樣的制度,讓農人與食物消費者站在同一立場,就因為「合乎人性」,從而能更順當地實現永續農耕的理想。

想想看,契作代耕讓作物主人可以得到健康的食物,就是對自己的身體慈悲。

想想看,契作代耕讓農人有耕作保障,讓農人不再背負殘害土地的沈重陰影,這是對農人的慈悲。

想想看,契作代耕從制度面讓農人不再為了利潤而強取土地和作物,於是,農人成了土地真正的守護者。

這是對大地的慈悲。

所以,這是一個對人、對生靈、對大地慈悲的好交易。

***************************************  —-本文為南澳自然田2011年終回顧之四。

另一篇契作代耕完整論述:契作代耕—一個對人、對生靈、對大地慈悲的好交易=>你想要瞭解契作代耕方案:南澳自然田契作代耕—阿江/南澳自然田—0988208178農舍039982183—大地是我們共同的母親,健康的大地長養健康的子民 大家都在看沒效的農藥不收錢!林慶從農藥行老闆自學成植物良醫,走踏田間研究,就是要幫農民賺錢誰說這些水果不能拜!水果專家齊聲破除禁忌中研院道士院士:心誠最重要迷人的水果蜂蜜氣泡酒,推動台灣農業生力軍!小玉西瓜、葡萄與金柑微釀,香氣飽滿01導言:生雞糞違規下田20年,為何黃金變炸彈?【書摘】上帝喝醉時創造的生物《瘋狂的海馬》揭開海馬奇葩之謎【蓮藕秘密】解開蓮藕、蓮花、蓮子的三角習題,來認識「老鷹之手」守護的「靈根」 相關文章梅雨加高溫,尖石鄉水蜜桃減產卻滯銷!集中成熟賣壓大,產季只到月底盼支持他的竹林是「雨怪照顧所」!林勝瑋為諸羅樹蛙種有機竹筍,改變農法成青蛙快樂天堂紅龍果快中暑了?智慧感控灑水退燒!幫農民對抗極端天候,手機用Line就可遙控神奇的水果面膜,讓果實抗菌又超級保鮮!恰口科研為農民研發「窮人的冷鏈」台灣也育出亮麗韓風甜瓜!黃皮銀紋「台南15號」誕生,香甜肉嫩,可連皮帶籽吃本土啤酒花下山,量產不是夢!平地有機栽培成功,新鮮MIT是優勢抗疫明星紫蘇熱銷,花改場研發有機及採種技術,藥食兩用大有可為秋葵秘密》含鈣量驚人直逼鮮奶,黏液保護腸胃,綠秋葵紅秋葵要選誰?顯示留言(5) 5則留言 Dear昌江兄:       近來忙嗎? 對南澳慕名已久!找時間去拜訪你方便嗎? 劉為智 回覆 自己做食物的主人!媽媽種的菜不需要認證,因為這種信任是自然的。

擔憂農夫偷加藥亂加肥料來賺更多錢的也是自然的。

契作代耕就是由消費者做業主來「分攤風險分享收成」,而農夫轉為代耕工人,既然收成歸業主,農人就不再為貪得利益而違規,這是從制度上取得保障的方法。

回覆 對農民的另一種慈悲 幾十年來,我們教導農民如何用藥、用化學肥料種出又大又漂亮的菜,曾幾何時物換星移,我們卻回頭說那些都是破壞土地污染水源甚至遺害子孫的事。





對一個辛苦一輩子本該退休的老農夫,真是情何以堪! 契作代耕,給農民固定收益的保障,請農民用友善的方法來長養作物,不傷感情,也不用有機的繁雜要求。

這就是對農民的另一種慈悲。

回覆 希望我也可以這樣做.. 回覆 江哥,我是小盧,網上契作代耕也類似網上軟體撰寫媒合,只是整合複雜性不低,但對台灣自然農業與土地,是件大好事,友善農作百千種,如果伴隨相應在地條件的人文、故事,整合成契主手上非功利性(非質量競賽活動下)產品,或許更能惠及不同地區的代耕、土地。

以上是小弟2009年在安金磊家學習所看到的困境,現在的消費者已經富足到能夠欣賞產品所伴隨的人文差異,或許可以開啟人文土地的資訊網,讓在地的一切真正開始領導城市該如何友善生活,讓還僅存在野的善,重返於朝(普羅大眾)。

回覆 發佈留言取消回覆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留言顯示名稱* 電子郵件地址* Δ 每日新聞 重磅調查/專題報導 熱門新聞 今日最熱門 本月最熱門 新聞分類 時事.政策 食安 愛地方 好吃.好玩 新知 種好田 食農教育 漁業.畜牧 國際 人物 綠生活.旅遊.國際通信 評論 公民寫手 食農搜查線Podcast 市集 副刊 認識上下游 聯絡上下游 贊助上下游 按「ESC」鍵關閉視窗 featured 有機 農委會 農藥 禽流感 SubscribeNow Joinmillionsofothersandstayuptodatewiththelatestdevelopments. [mc4wp_formid="682"] 使用者名稱或Email 密碼 使用Facebook登入使用Google登入 記住我 登入 忘記密碼? 註冊帳號 使用者名稱或Email Email 使用Facebook登入使用Google登入 我們將會Email密碼給您. Cancel 輸入使用者名稱或是Email Cancel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