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閱讀前中後必問的4個問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認清自己當下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使用檢視閱讀的技巧來篩選書籍。
去閱讀對自己當下真正有的經典書籍。
四問:作為本年度記事本、及學習心得的 Checklist,每當翻閱的 ...
Skiptocontent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
內容目錄
為何而讀本書重點A.閱讀四問B.閱讀四個層次1️⃣.基礎閱讀:中學生應具備的閱讀能力2️⃣.檢視閱讀:略讀、粗讀3️⃣.分析閱讀:提出系統問題、追求理解4️⃣.主題閱讀:大量書籍研究比較重要概念/金句感悟&總結執行檢討行動方針說書影片推薦
為何而讀
珍惜時間、掌握閱讀技巧、閱讀經典
我相信不少的人看到書名,會覺得不就讀書嗎?只要能夠識字,誰不會讀書。
何必花時間浪費在這種書上面?在我看完這本書之後,我必須說,在未接觸這本書之前,我還真是不會讀書,但至少我現在學會了,有了新的觀念和方法,接著要做的就是透過行動來內化。
在讀完《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之後,對於學習如何學習的概念深深著迷,這邊前情提要一下讓讀者們可以跟上我的思路順過一遍,就會更明白閱讀這本書的必要性為何。
首先,學習的方式大致分為以下幾種:觀察、體驗、試錯、閱讀、溝通、思考等……。
我個人認為透過閱讀,而且是主動的閱讀,有助於提升在其他面向的學習效果。
舉一個買車為例子好了。
路上那麼多車子,正常人走在路上可以不斷地「觀察」車子來來往往,進到展示中心也可以有機會「體驗」試駕的服務,為了測試車子煞車性能,開太快因下雨天不慎打滑,波及路邊的路燈,這是「試錯」的過程,知道自己不該如此測試超過自己負荷範圍的項目。
而這一連串的觀察、體驗、試錯,若是在自己主動先去找資料,閱讀相關的購車資訊,就能有意識地知道在路上觀察車子的時候,要「觀察」哪些部分、細節,於此培養出自己的品味;試駕車手的經驗分享,在自己進到車「體驗」時也能預期會有哪些體驗,還有哪些「測試」是再試駕時可以進行,而不會讓試駕變成試錯的窘境。
當然,現實情況中,這些所定義出來的學習方法不一定是按部就班的一步步來,很有可能是交錯進行的方式,但是,先掌握了正確大方向,就不會落入所謂的低勤奮水平當中,這是一種健康的拖延策略。
按書中分類方法,我們一般人閱讀目標有兩種:一是獲得資訊層面、二是理解層面。
以上舉例,只涉及獲得資訊層面的閱讀。
至於要在有限的專注力(被大量剝奪)和時間洪流去提升自己的智慧,在理解層面閱讀的能力提升,變得十分重要。
一但掌握了正確的觀念和方法,實際行動,將會省下很多自己走冤枉路的時間,投入在更有意義的事上,何樂而不為呢?
本書重點
莫迪默.阿德勒
查理.范多倫
由於本書可說是一部經典,作者之一是編撰《西方世界的經典名著》,以及主編當今版本(15edition1985-2010)《大英百科全書》的人物– 莫迪默.阿德勒,另一位是與他共同編撰《大英百科全書》的助手– 查理.范多倫,在歷史上算是小有爭議的一號人物,不過這絲毫不影響這本書的價值。
本書於1940初版,如今已是第三版至少19刷。
網路上關於本書的心得介紹文多不勝數,我決定此篇不贅述太多關於書籍架構的細節,我會將重點放在最後一段– 我的感悟。
書中歸納閱讀的層次可分為四個層次,由低而高層次排列,分別為: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動閱讀。
每一個層次所需的能力都會含括到下一個層次。
除了四個層次的閱讀能力,我認為最重要也是貫穿全書的概念就是要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也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持續問自己四個問題:
A.閱讀四問
這本書在談什麼?作者怎麼說的?真實嗎?是否有道理?這本書與我何干?
把這個重點學到帶走,其實就很值得了。
接下來就是要分別介紹閱讀的四個層次。
B.閱讀四個層次
如果說我們把「培養閱讀能力」這個行為比喻為「成為一名頂尖的網球選手」。
作者試著用盡各種方式來拆解每一個揮拍的動作、背後的原理、細節、要注意的事項,在學習過程中的心態建立、如何向經典的網球手學習、該如何拆解這些經典球員每個動作。
作者用心描繪的程度讓我深深佩服,真不愧是閱讀領域的經典作品。
我甚至覺得要不是出版書會限制一本書的厚度,或是說一般讀者能接受的書籍頁數有個心理上的限度。
作者很可能會以套書的方式來呈現他想要傳達的理念。
我試著用簡單的方式來描述這四個閱讀層次:
1️⃣.基礎閱讀:中學生應具備的閱讀能力
大約是一般國小、國中畢業的閱讀程度,所以我們可以合理的假設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程度。
理解文字,了解上下文的意思。
拿網球運動來做比喻的話,此時的程度就好比,可以一手拿球拍,一手把球上拋或下拋彈跳地面一次,接著揮拍將球擊出這樣的程度。
接下來二到四層的閱讀能力,其實都圍繞著這四個問題在打轉,只是深入的強度不一樣而已。
2️⃣.檢視閱讀:略讀、粗讀
經過消化後,我總結這一段作者想表達的就是兩種閱讀方法:
略讀:看書名、序、作者介紹、標題、圖表、結論、索引(這好像在台灣的書籍不常見)。
粗讀: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速讀。
訣竅就是手眼搭配。
手當作閱讀時的是縣府助輔助工具,眼則是要暫留的方式,而非順著文字一行一行上下的掃視,網路上我曾看過 TimFerriss 拍了一個影片示範方法,覺得解釋得還不錯。
這個層次的閱讀,關鍵在於找到速度和理解程度之間的平衡。
以下我分析一般人在閱讀時通常會陷入的情況:
一、求理解:大部分人的閱讀習慣可能是做了部分的略讀後,接著就進到的逐字閱讀的狀態。
(中間省略了本書的四問步驟,也是接下來分析閱讀會談到的關鍵)所以即時花了不少時間看完,也貌似看懂了作者想表達的觀念,但是就到此為止了。
沒有辦法在思想或行動上和本書做更近一步的互動。
二、求速度:使用傳統速讀方法,或是同樣跳過了重要的閱讀四問。
坊間常看到「一年閱讀一百本書」的這種標題,若沒有深厚的閱讀經驗當基礎,一但嘗試在不同深度、類型的書以同樣速讀方法閱讀,理解程度必然會產生落差,也會產生和之前情況相同的困境。
慢不該慢到不值得,快不該快到有損於滿足與理解。
p.51
這句話讓我在過去學到速讀法並實際應用於閱讀後,得到了新的一層體會:凡事都追求快或效率,可能結果就是什麼都沒得到。
這階段的閱讀能力,有點像是在刻意練習一些技巧,就像是一位網球選手練基本功,如何在擊球的時候手肘和球拍保持90度、手肘手臂亦保持90度,腳步要如何踩踏……等,持續熟悉邁向成熟選手的技巧掌握。
這些通往卓越的必經過程,唯有透過教練灌輸正確的觀念,掌握時間、用對的方法在正確的事情上積累,實力將與日俱增。
3️⃣.分析閱讀:提出系統問題、追求理解
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p.53
分析閱讀是整本書最精彩的部分,至少全書三分之一篇幅都圍繞在這一層次上。
從這層次開始的閱讀,連結到了上一大段提到的閱讀四問。
作者針對每一個問題都提出了非常非常深刻的剖析,用口語化的方式帶領讀者去認識每一個問題背後隱藏的細節,娓娓道出挖掘問題的重要性。
另外,這邊作者也提出一些具體的方法,讓愛書人可以在閱讀時享受真正擁有一本書的書寫筆記技巧,我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就實際應用了這個方法,確實在幾個星期後依然可以快速的掌握到重點,也增加了對於這本書的擁有感。
接著作者帶領我們針對閱讀的書籍做分類,並且針對每個種分類,都給出了建議的心態和方法來閱讀。
我認為這背後的細節,是值得花時間去玩味的,但初始階段,只需要先掌握這個大方向即可,在實作上碰到困難時,那時候再回頭去參考作者背後的思路是什麼就好。
我很喜歡書中提到的一個心態,就是身為讀者的義務vs.身為作者的義務。
身為作者,有義務的把書中的標題、架構、重點整理好,讓讀者可以依循普遍的規則來掌握作者思路;而作者則有義務去建構出自己的理解架構,之後在和作者的架構去對照,並不一定是完全依照作者的架構才是正確的,如果很碰巧的,到最後整理出來的架構和作者是一致的話,那就很像在和對方跳一首優美和諧的華爾滋舞曲。
呼應前面所說的,並非每一本書都值得使用分析閱讀的技巧,只有那些經典才適用。
就像大滿貫的外卡制度,邀請一些真正具有份量的選手直接參賽,加強比賽的可看性。
書中針對各種不同類型的書籍,提供了一些很客觀的建議閱讀方式,這些類型包含了:想像文學、故事、戲劇、詩集、歷史書、科學、數學、哲學、社會科學…,並且提到了非常多的經典書籍,值得花時間深究。
4️⃣.主題閱讀:大量書籍研究比較
這一層次就是在分析閱讀之上了。
在我看來,這需要不短時間的積累,才有辦法做到這個層次。
主要的概念就是帶著一個想要研究的問題,大範圍地在不同類型的書籍間去找到問題的答案,這個層次的閱讀有五個步驟:
找到相關章節與作者達成共識釐清問題界定議題分析討論
我認為,這需要大量的閱讀、思考才有辦法達到的層次。
還記得當時看完這段之後的感覺其實是和看完《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是非常雷同的,正所謂「生也有涯,學海無涯」。
只能期勉自己有一天可以到達這個境界,然後回頭來理解、實作這段到底作者在講的內容。
這個層次,我認為就像一位網壇大師,透過重複觀看比賽影片就可以看出來自己的問題,找出自身弱點,針對該弱點做全面性的訓練、強化。
重要概念/金句
「主動」的讀者,就像一個好的捕手(判斷球路),而非被動挨揍的人,而作者的義務就是成為好的控球者p.15-16思考過程:觀察、記憶、想像、分析、省思p.23閱讀就像向缺席的老師學習(自己問問題)p.24接受「累積閱讀能力不容易」的事實p.61一本理論書強調的內容,超過日常生活經驗,即屬於科學,反之就是哲學p.79閱讀目的是想要變成一個更好的閱讀者,就不能摸到任何書或文章都讀p.334讀得太快或太慢,都一無所獲。
–Pascal初學者的無知在於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在於學後。
-蒙田一本好書可以教你了解這個世界以及你自己。
偉大的作者也是偉大的讀者。
p.178任何實用性的書籍都不能解決該書所關心的實際問題,實際問題只能靠行動才能解決。
p.196
感悟&總結
在無意間和高中導師討論到最近在看這本書,當我一說書名,他就可以馬上問我是否為台灣商務所出版的書籍,可見老師閱讀之廣、之深,並且老師也說道這本書讀起來很硬!
沒錯,這書看到一半確實有種感覺:一個小和尚無意間窺視到方丈絕世武功秘笈之感,全書字字句句可以看懂,卻又發現自己的渺小,深知要把書唸到這樣的境界絕非易事,需要大量時間的修煉。
這篇文章在撰寫的同時,也正閱讀其他關於學習的書籍,漸漸發現在學習、閱讀上的觀念,其實本質上是互相通用的,我使用《超速學習》中五個步驟提到的執行和檢討來舉例。
執行
直覺就是大量有條理處理問題經驗的產物。
不能界定邊界的能力,稱不上真正的能力。
–CharlieMunger
後設學習:先問問題,就可以連結到本書的閱讀四問。
直截了當:就是本書的檢視閱讀的概念。
世上的出版品那麼多,不可能全部都消化得了,認清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是什麼,接著使用適當的方法,所以並不是每一本書都值得用分析閱讀。
反覆操練:本書有提到,檢視、分析、主題閱讀,都是需要花時間練習的能力。
有價值的技能是沒有一蹴可幾的,這是不會變的道理。
唯有保持這樣的心態,耐心、正確地去練習,才能成就實用的技能,作者一再強調同樣的心態,因為這件事情非常不容易,這本書嘔心瀝血了400多頁的其中一個目標其實就是要讓讀者知道這件事情的不容易,但卻值得一生去努力培養。
意見回饋:閱讀,其實就是向缺席的老師學習。
自己問問題自己回答,脫離了學生時代,學會自己從學習和經驗中得到回饋是自我成長很重要的一個里程碑。
培養直覺:如開頭提到,大量的經驗背後代表的就是需要時間的積累,積累的概念我們可以在《通往財富自由之路》、《把時間當做朋友》得到。
而培養直覺的目的和方法,在《窮查理普通常識》、《精準學習》、《超速學習》都可以看到,透過大量的閱讀,自己建構出臨界知識,了解所謂知識的邊界在哪裏,然後碰到問題可以靈活運用所學的模型去解決,我認為這就是所謂的直覺吧!
檢討
本書提到的閱讀方法之一–思考。
思考過程:觀察、記憶、想像、分析、省思,正是學習必要的一個步驟。
在《超速學習》中,檢討的步驟,我們學會了問自己:
哪裡做得好?哪裡做不好?如何改進?
這呼應了閱讀四問的與我何干。
再加上閱讀這個行為所特有的問題:
作者說什麼?作者怎麼說?說得有沒有道理?
如此交織而成了閱讀四問。
所以重點還是在於停下來思考。
停下來才會去問自己問題、停下來才會去重新設計流程、停下來才會去改變自己的習慣模式,有不一樣的行為,產生火花、創造精彩人生。
最後,透過當初閱讀完之後整理的心智圖,總結這本書的架構。
這是一本架構十分清晰的書籍,作者將心智攤開來的描述能力十分出色,所以以這個骨幹為基礎,去解剖這本書的肌肉、神經,我相信會是一件非常非常有趣的探索旅程。
行動方針
分類:書中作者給了一個書籍分類的簡單方法,如以上心智圖所揭示,我的第一個行動就是把個人閱讀清單新增了欄位,並給予分類,去觀察自己閱讀的傾向,在定期回顧的時候,做適當的調整。
篩選:想看的書很多,擁有的時間很少。
認清自己當下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使用檢視閱讀的技巧來篩選書籍。
去閱讀對自己當下真正有的經典書籍。
四問:作為本年度記事本、及學習心得的 Checklist,每當翻閱的時候看到,就會提醒自己要自己這些問題,一但養成了習慣,就會像呼吸一樣自然了。
說書影片推薦
這本書實在太太太硬了,所以網路上的說書人針對這本書拍影片的其實不多。
但是如果想要知道如何好好享受閱讀這一件事,這本書絕對是此生必定要閱讀的經典書籍!
超級Y
《如何閱讀一本書》博客來購買連結推薦指數5/5⭐️⭐️⭐️⭐️⭐️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歡迎在右側欄位訂閱或是分享給你的朋友喔!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你有什麼樣的想法或是行動♂️呢?歡迎在下面留言區和我分享!
相關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
Postnavigation
Previous
Previous《精準學習》一本讀懂窮查理普通常識的絕佳跳板NextContinue
《學得更好》掌握學習的6個步驟
SimilarPosts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 TED#7《Thenextoutbreakwearenotready》講者介紹–BillGatesBillGates,一位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
電腦天才、創業家、科技巨頭微軟創辦人、慈善家、曾蟬聯全球首富多年。
最近比較重磅的新聞是和結縭近27年的妻子梅琳達離婚。
影片大綱此篇演講發表於2014年。
BillGates回憶小時候,最擔心害怕的事情是發生核災;事到如今,人類最大的威脅,其實是病毒。
未來幾年,可能導致數千萬人死亡的不是飛彈,而是傳染力高的病毒。
重點整理預測威脅投資在大量資金於研發武器、卻很少投資在流行病系統上,正確來說,是沒有系統。
以當年流行的伊波拉(Ebola)病毒為例,沒有待命醫療團隊、沒有即時個案回報系統、沒有部署的系統性方法、工具、治療流程……。
過去病毒案例Ebola:死亡1萬多人1918西班牙流感:死亡人數超過3000萬Covid-19(2021.08.10截稿前):全球死亡人數 403萬,感染人數 2.03億解決方法如何面對戰爭,就如何面對病毒建立完善醫療系統成立醫療部隊(醫師、專家組成)醫方、軍方合作搭配微生物演習先進研發(疫苗、診斷)可預見困難這一切準備費用,難以估計,世界銀行當時估計,如果人類遭遇到全球流感疫情,粗估損失3兆美元,但提前為此做準備的費用,必定遠小於損失的費用。
伊波拉病毒敲響了警鐘,我們應該要趕快為此做準備。
如果現在開始,就能夠為下一波疫情做好準備。
一些心得不見棺材不掉淚很難想像,該演講於2014…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 為何而讀會翻閱這本書是因為,在過去看到不少好書的作家,都推崇這本書帶給他們生命重大的意義。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社區圖書館看到書名,就立刻聯想起埋藏在「我的閱讀書單」裡曾出現過的這本書名《活出意義來》,薄薄的一本書,我想不僅僅是作者賜予書名的意義,「活出意義」本身也是人類畢生要尋找的一個問題。
本書重點作者 ViktorEmil.Frankl 是一位精神科醫師。
在二戰時期被納粹逮捕、逼迫、送到集中營,最後倖存寫了這本書並創造意義治療法。
他也是在佛洛依德、阿德勒之後的第三代奧地利維也納神經學家、精神病學專家。
(好奇為何心理學大師都出自奧地利維也納?)三年如同地獄的集中營生活,他以精神科醫師視角,細膩、專業來剖析俘虜的內心轉折,讀來不僅深感悲痛,也佩服作者的生存意志。
書中主要分成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探討集中營生活,中間穿插著俘虜的心理狀態變化。
第二部分則是作者根據自己遭遇,發展出來的意義治療法。
集中營歷劫心理變化三階段入營後:震驚、想自殺例行生活:認清、無動於衷、冷漠、情緒死亡重獲自由後:人格解體:無法意識「自由」、無感、喪失快樂能力,宣洩、精神失調集中營生活人只是一個號碼,死活微不足道隨時可能被送到毒氣間處死極度營養匱乏(一天一小片麵包)仍持續做粗工沒有尊嚴的生活環境(無法盥洗、和排泄物、任何想像得到的骯髒環境共處,極度醫療資源缺乏)無來由地遭受酷霸(俘虜的頭頭)鞭打集體精神治療:一名精神醫師的談話(非常精彩的一段!)意義治療法Logotherapy觀念或方法較少回顧、較少內省,焦點放在將來不強調「惡性循環行程」、「回饋機制」求意義的意志:為他的理想與價值而生、而死生命的意義:人要「負責」回答自己,也是人存在最重要的本質,途徑:創造、工作體認價值受苦:轉念尊重人的尊嚴,不把病人視為機器重要概念這一段列出來三個對我來說最深刻的概念。
痛苦中的心態:幽默、好奇心。
人的抉擇很不可靠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對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對我們有何指望;我們不該繼續追問生命有何意義,而該認清自己無時無刻不在不在接受生命的追問。
面對這個追問,我們不能以說話和沈思來答覆,而是以正確的行動和作為來答覆。
到頭來,我們終將發現生命的終極意義,在於探索人生問題的正確答案,完成生命不斷安排給每個人的使命。
個人體悟這本書的結構很特別,一半是作者自身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另一半是在闡述意義治療法的觀念。
沒有相關學術背景的我,多少能夠看得懂,但也只能就自己能理解的程度來內化吸收,回應自己的生命問題。
解開心裡的結《活出意義來》這本書在閱讀過程當中,解決了我心中的很多疑問。
在我個人的信仰過程中,饒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會說是過程,乃是因為這不並非一個里程碑,乃是持續重複的循環。
而會用到「饒恕」這個字眼,就可以想見一段關係曾經造成的傷害有多深,就像我長大之後才了解,為何政府需要每年對228罹難家屬道歉、致敬。
因為過去造成的傷害不是政府一次、兩次的道歉、受害人一次、兩次饒恕就能解決的事情。
心理學實在是一個非常迷人的學問。
人之所以為人,就是人類都會試圖想要用自己的意識、語言解釋一切。
舉凡國際情勢、股票市場、社會案件……,人們天生就是有想要解釋現象的傾向。
而對於「人」的解釋,心理學家正好為我們把這件事情做到了,以致於我們很容易地以心理學家解釋的方式裡面找到情感的出口(代入),而我發現這個代入,往往會是存在心裡許久,一個跨不過去的檻的最佳解藥。
集中營故事的結束,並不代表這些倖存者此生不會在遭遇到痛苦;猶如對於過往事實的饒恕,也不會因為饒恕了過去,未來就沒有傷痛。
造成傷痛的本體存在,就必須要持續勇敢面對它。
…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 為何而讀作者為英國當代管理學大師查爾斯.韓第(CharlesHandy),現年89歲,被譽為「英國國寶」,與現在短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齊名。
過去未培養閱讀習慣以前,他的眾多書籍,都是在徜徉書店中,會忍不住想翻閱的類型。
這次在二手書點找到這本書,入手價$40,二話不說購入拜讀。
全書重點“大象”就是二十世紀社會的基石–大型組織;“跳蚤”是獨立工作者,有的擁有自己的小企業,有的是個體戶或與人合夥。
《大象與跳蚤》是兩種強烈大小反差的動物,讓人不禁想了解,其背後所比喻的事物究竟是什麼。
作者回顧自己從大象的組織生活,轉為跳蚤獨立生活的觀察與洞見。
這個轉變的思考,概括了個人、家庭、社群、社會等層面。
全書分為三個段落:1.出發點作者以自身觀點出發,從童年生活到中年離開殼牌石油(大象)的職場生活,轉而成為獨立工作者(跳蚤)之間的心境轉變與觀察。
2.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的過去、現在、未來描述,以及個人當如何應對。
3.獨立生活成為跳蚤後的工作、生活組合方式,以及身為跳蚤,在歸屬感、夢想與學習,該如何均衡發展?《大象與跳蚤》概念與連結跳蚤的歸屬感、夢想與學習如果要從本書中選一篇最打動我的章節,那將是第七章的主題– 跳蚤的「歸屬感、夢想與學習」。
因為它不僅扣緊了整本書描述的重點,也正好呼應了我個人網站的三個主題–「福音、飛行、學習」。
歸屬感渴望歸屬感,與追求心靈自由一直糾纏不清。
歸屬感,是本書的核心重點。
作者從自幼與家人的關係談起,到了殼牌公司工作,成為地區訓練經理,於49歲退休,成為作家。
在家庭與工作間,與妻子共同找尋生活的微妙平衡,與人生歸屬感。
這讓我理解,在組織中與人合作,人往往較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與重要性;一旦脫離組織,自己的角色定位往往得向內尋求,這也是常聽到的「中年危機」的來源。
覺得自己很幸運,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因認識了信仰,對於這種歸屬感問題,沒什麼煩惱。
而我也相信,不僅是現在,對於未來,有蠻大的把握不會有重大的歸屬感危機。
主要原因,正好在前幾週的這個講道筆記有分享–「在對的地方,找到自己的價值」。
夢想我可不想和一個「差不多先生」共度餘生。
–伊莉莎白(韓第妻子)作者的夢想是寫作。
這是一個埋藏在他心中許久的夢,也是在成為機構講師、嘗試著作後,長期緩慢的醞釀。
書中說道:「有些人很幸運,能及早發現自己的夢想」;也有些人,如他的小女,從建築師、做生意、教英語到成為整骨師,尋尋覓覓,才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
韓第給尚未找到熱情的人一個建議:「多試,只要你嚮往就去嘗試;但在他成為你的最愛前,絕不要讓它佔據你生活的重心,因為這不會持久的。
」我反思自己追夢的旅程,其實心態上,很類似他所提到的建議。
多嘗試在成為合格飛行員以前,我曾做過不少嘗試。
大二階段,因參加校園就業博覽會,得知民航機師這個職業;心生嚮往,透過民間機構了解職業工作內容,與報考所需條件。
大四階段,因緣際會參加企業參訪,首度踏入744模擬機艙,體驗飛行。
畢業之後,多次報考航空公司培訓失利,前後失敗不下五次,仍未打消想成為飛行員的決心。
…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 本章重點文章標題“Miscellaneous”,也就是說,本章主題會是某種程度的大雜燴。
內容包含了航空生理、空氣動力學,還有一些難以歸類的雜項重點(尊重原作書籍架構)。
我會視情況調整刪減部分內容,力求全篇閱讀起來順暢。
航空生理學缺氧Hypoxia原因:體內缺氧症狀:幸福感、興奮感、失能、暈眩、刺痛感、視力模糊、盜汗、想睡、嘴唇或手指頭發紫昏迷時間表 (下列常見巡航高度)40000ft:15-20s35000ft:30-60s解法:盡快帶上氧氣面罩、降低飛行高度至10000ft換氣過度Hyperventilation原因:過度恐懼、焦慮、緊張導致換氣過度(體內二氧化碳過低)症狀:和Hypoxia類似,唯扣除掉上述最後一項→ 嘴唇手指頭發紫不會有解法:降低呼吸頻率、使用袋子呼吸、大聲講話一氧化碳中毒CarbonMonoxide原因:吸入過多一氧化碳(小飛機發生機率較大客機高)症狀:失去意識、心律不整、癲癇,以致死亡解法:高壓氧治療耳鳴EarBlock原因:快速壓力變化,造成耳咽管內壓力不平衡症狀:持續的怪聲或耳朵不適感解法ToynbeeManeuver:捏鼻吞口水ValsalvaManeuver:捏鼻,對鼻孔吹氣傷患後送MEDEVAC(AirAmbulanceFlight)飛機上有醫療傷患的專機,通常須符合以下兩個條件:FlightPlan:emark欄位上有註記“MEDEVAC”Call…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 聖經故事上帝創世起初,神創造天地。
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
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
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
創世記1:1-5神花了七天創造天地萬物。
DAY1:創造天地、晝夜DAY2:分割天空DAY3:聚集水、使旱地露出、創造清早、菜蔬、樹木DAY4:創造天上發光體DAY5:創造飛鳥、魚各樣有生命動物DAY6:創造牲畜、昆蟲、野獸,並按自己樣式造人,要人管理一切活物DAY7:休息不做事,賜福為聖日,又稱安息日。
伊甸園–亞當和夏娃蛇對女人說:「你們不一定死;因為神知道,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
」 創世記3:4-5神創造神用祂自己形象,用地上塵土創造了人,使他有靈,命名為亞當。
並創了伊甸園安置他,園中有四道河流、生命樹和善惡樹,並吩咐他看管、隨意吃,唯有善惡樹果子不能吃。
接著又從亞當肋骨造了一個女人(配偶)幫助他。
人違背一隻狡猾的蛇,來到園中引誘那女人吃善惡樹。
女人知道神曾吩咐亞當不可吃,但是蛇告訴她吃了就能跟神依樣分辨善惡,女人抵擋不住誘惑就吃了,接著眼睛明亮了,自覺赤身露體而羞愧,躲避神的面,而被神發現……。
神宣判神宣判他們犯錯的處罰,並將他們趕出伊甸園,並做衣服給他們穿。
此時亞當給他妻子取名為夏娃。
該隱殺亞伯耶和華對該隱說:「你為甚麼發怒呢?你為甚麼變了臉色呢?你若行得好,豈不蒙悅納?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門前。
它必戀慕你,你卻要制伏它。
」 創世記4:6-7亞當和夏娃共生了三個兒子,分別是亞伯、該隱、賽特(130歲時生)。
該隱再一次和哥哥的競爭中,因為嫉妒亞伯在耶和華(舊約的神)的表現比較好,就把他給殺了,從此被耶和華咒詛,離開了父母親到別處去。
亞當後來活到了930歲。
當時他的後代,也都可以活九百多歲,他的第三個兒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 一、為何而讀?學習如何學習根據自己設定的短期目標,來到分享探索學習如何學習這主題的第2篇文章。
在上一篇《超速學習》當中,發現了很多好用的觀念和方法,也持續運用在生活上做實驗,覺得十分有趣、有挑戰性。
但是學習的腳步也不能停下來(也不能太快)。
看完上一篇超速學習者的個人經歷後,這本書想要換換口味,透過科學的方式來了解學習和大腦之間的關係到底有什麼關聯?如何透過科學研究的成果來幫助學習更有效率?有哪些觀念還有方法是我還沒探索到的。
帶著這樣的心情來讀一本書,就會覺得欲罷不能。
老實說,在《大腦喜歡這樣學》這本書中我學到的東西更多,也讓我有更多的反思,期待跟你分享書中的精華內容!二、本書重點本書的作者 BarbaraOakley 是一位電機工程、資訊工程學碩士、系統工程學博士,她同時是IEEE(電機電子工程協會生醫工程會的副理事長)。
擁有眾多的頭銜,你一定想像不到她竟然從26歲才認真開始學數學!在此之前數學和科學一直是她頭疼的科目,在求學過程、生活當中面對這兩個學科的挫敗不可勝數。
然而,過去真的不能代表未來,所以她書中多次提到一個概念:人們容易討厭自己不擅長的事,但若越做越好,就會越樂在其中。
我們對擅長的事物容易產生熱情,但,錯就錯在我們以為對不擅長事物,永遠不會有熱情。
書中拆分成五大主題,每個主題我會挑幾個打動我的重點來分享。
學習與大腦的關聯不再拖延記得牢學得更深入總結方法和技巧準備好,我們要開始學習囉!1️⃣.學習與大腦的關聯大腦兩種學習模式: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
專注模式就是我們在閱讀、學習、專心在處理一件事情時的狀態;而發散模式則是退一步,用宏觀的角度來思考、規劃、構思。
學習的過程同時需要運用這兩種狀態來幫我們建立、鞏固記憶組塊(下一點介紹)。
記憶組塊:在學習過程,一個有意義資訊的集合。
人的記憶可以概分為工作記憶(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而人腦的工作記憶可同時記住的東西大概就是4~7項,視要記住的東西而定,。
Magic7是我之前在《清單革命》提到過的概念。
作者在此書中比較偏向使用4這個數字,對於新學習到的複雜觀念,我認為是很合理的假設。
先有這個記憶組塊的觀念,接著就是要認知如何建立它、鞏固它。
休息:停下來或是睡覺。
睡覺的重要性對我來說再熟悉不過了。
飛行員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安全。
而安全有賴於清楚的頭腦產出的專業表現、判斷。
沒有睡飽,不論在年度考試、線上飛行表現基本上都不會太好,這是前人和我自己血淋淋的經驗。
但是停下來這個觀念就深深打中我了,後面會聊到為什麼。
停下來意味著:把時間分享發散模式,讓記憶組塊得以建立的更牢固(如鋪磚塊示意圖:要給水泥時間風乾),停下來才得以做到以下事情:思考、創意、運用。
2️⃣.不再拖延習慣養成四部曲:提示→行動→獎賞→信念。
在《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一書中所揭示的概念,其實坊間講習慣的書大多脫離不了這個模式,再多就是加上動機這個元素。
我們不斷學習,不斷累積對於一個概念的相關知識、常識,其實到最後終將走向簡化的過程。
而習慣四部曲我認為就是一個很好記,也很好用的簡化產物。
(簡單到本來想寫《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的閱讀心得都不打算寫了,因為整本書精簡後就是這四個點)秘訣:計畫、分割、工作日誌、先吃掉青蛙、冥想、轉念、安排休息…這些觀念也都有分別介紹到,坊間關於生產力的書也著墨不少,我就不在此多做說明。
後面會分享對我個人影響最深的點為何。
健康的拖延:留時間給發散模式。
這個概念一再的重複,因此也一再的打動、敲醒我。
在開始學習或是做任何事情前,不要急著想要一頭就栽入,先停下來思考、計畫一下,多花個幾分鐘去構思整件事情該如何進行將會省下很多時間。
呼應到《超速學習》中建議,可以用執行計畫的10%來做事先的研究規劃。
沒有這種思維,就像一個人還不會游泳,來到池子邊就想要跳水一樣愚蠢。
3️⃣.記得牢(第三段會結合1,3,4的技巧實際運用)視覺記憶/視覺隱喻:人腦對於畫面的記憶遠勝過於其它方式。
尤其是誇張的、對比性大的、色彩、好笑有趣的影像會記憶特別深刻這個部分我在之前的心智圖文章中有提到過。
…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
3Comments
Pingback: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FlywithJuan
確實,在給予自己設定閱讀書籍的目標後,往往會追求閱讀後,總共看完了幾本書,謝謝Eric提醒了我,應該要回過頭反問自己,想從這本書中獲取什麼樣的訊息,而這些訊息跟自己本身的關係何在,真的好重要,獲益良多
Reply
Pingback:[TEDTalks#4]Thepowerofvulnerability觀後感-脆弱的力量|FlywithJuan
LeaveaReply Cancelreply
Scrolltotop
Scrolltotop
ToggleMenuClose
Searchfor:
Search
延伸文章資訊
- 1《如何閱讀一本書》邁向精準閱讀的層次 - PG財經筆記
- 2什麼?閱讀還需要人教?四層次閱讀帶你真正讀懂一本書!
寫在最後,自己看完了這本書,也想實際利用裡面傳授的方法再次閱讀幾本過去很喜愛的書籍。就先條列在這裡,希望之後實踐後能再上傳心得與大家分享! 槍砲、 ...
- 3《如何閱讀一本書》40句經典名句:閱讀分四個層次 ... - 每日頭條
一個讀得很廣泛,卻讀不精的人,與其值得讚美,不如值得同情。--《如何閱讀一本書》閱讀是一門藝術,同時閱讀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在閱讀的世界裡,沒有 ...
- 4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心得 - 月亮上的貓
一.為什麼要看這本書最近我陷入了一個令我苦惱的問題那就是我想要好好地整理我的經典書籍但是我現有的讀書筆記整理方式以及網路上搜尋到的許多框架都 ...
- 5讀《如何閱讀一本書》有感- 讀後感 - 白雲飄飄網
讀《如何閱讀一本書》有感 · 1、閱讀書名、副標題、序,總結主題並歸類。 · 2、細讀目錄頁,概括性地理解書中內容的基本架構。 · 3、檢閱索引,可以評估書中的主要涉及點,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