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石- 中药材 - 中医世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中药材“滑石”。
别名:画石。
性状:本品多为块状集合体。
呈不规则的块状。
白色、黄白色或淡蓝灰色,有蜡样光泽。
质软,细腻,手摸有滑润感,无吸湿性,置水中不崩散。
首页
中药材
滑石
《中国药典》:滑石
拼音注音
HuáShí
别名
画石
英文名
TALCUM
来源
本品为硅酸盐类矿物滑石族滑石,主含含水硅酸镁[Mg3(Si4O10)(OH)2]。
采挖后,除去泥沙及杂石。
性状
本品多为块状集合体。
呈不规则的块状。
白色、黄白色或淡蓝灰色,有蜡样光泽。
质软,细腻,手摸有滑润感,无吸湿性,置水中不崩散。
无臭,无味。
贮藏
置干燥处。
炮制
除去杂石,洗净,砸成碎块,粉碎成细粉,或照水飞法(附录ⅡD)水飞,晾干。
鉴别
(1)取本品粉末0。
2g,置铂坩埚中,加等量氟化钙或氟化钠粉末,搅拌,加硫酸5ml,微热,立即将悬有1滴水的铂坩埚盖盖上,稍等片刻,取下坩埚盖,水滴出现白色浑浊。
(2)取本品粉末0。
5g,置烧杯中,加入盐酸溶液(4→10)10ml,盖上表面皿,加热至微沸,不时摇动烧杯,并保持微沸40分钟,取下,用快速滤纸滤过,用水洗涤残渣4~5次。
取残渣约0。
1g,置铂坩埚中,加入硫酸(1→2)10滴和氢氟酸5ml,加热至冒三氧化硫白烟时,取下冷却后,加水10ml使溶解,取溶液2滴。
加镁试剂(取对硝基偶氮间苯二酚0。
01g溶于4%氢氧化钠溶液1000ml中)1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4→10)使成碱性,生成天蓝色沉淀。
归经
归膀胱、肺、胃经。
性味
甘、淡,寒。
功能主治
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
用于热淋,石淋,尿热涩痛,暑湿烦渴,湿热水泻;外治湿疹,湿疮,痱子。
用法用量
10~20g。
外用适量。
备注
(1)用于小便不利、淋沥涩痛等症,可配车前子、木通等品;用于湿热引起的水泻,可配合茯苓、薏苡仁、车前子等同用。
对暑热病症可配合生甘草、鲜藿香、鲜佩兰等同用;治湿温胸闷、小便短赤,可配合生苡仁、通草,竹叶等同用。
此外,本品外用还能清热收湿,用治湿疹、痱子等,可配石膏、炉甘石,枯矾等同用。
摘录
《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滑石
拼音注音
HuáShí
别名
液石、共石、脱石、番石(《别录》),夕冷(《药性论》),脆石、留石(《石药尔雅》),画石(《本草衍义》)。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硅酸盐类矿物滑石的块状体。
采得后,去净泥土、杂石。
或将滑石块刮净,用粉碎机粉碎,过细筛后即成滑石粉。
生境分布
产江西、山东、江苏、陕西、山西、河北、福建、浙江、广东、广西、辽宁等地。
原形态
单斜晶系。
晶体呈六方形或菱形板状,但完好的晶体极少见,通常为粒状和鳞片状的致密块体。
淡绿色、白色或灰色。
条痕白色或淡绿色。
光泽脂肪状。
解理面显珍珠状。
半透明至不透明。
解理沿底面极完全。
硬度1,比重2.7~2.8。
性柔。
有滑腻感。
块滑石能被锯成任何形状,薄片能弯曲,但无弹性。
多产于变质岩、石灰岩、白云岩、菱镁矿及页岩中。
性状
呈扁平形、斜方形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
全体白色、蛋青色或黄白色,表面有珍珠样光泽,半透明或不透明。
质软而细致,手摸有滑润感,用指甲即可刮下白粉。
无臭,无味,有微凉感。
以整洁、色青白、滑润、无杂石者为佳。
化学成分
主含硅酸镁,其中MgO31.7%,氧化硅63.5%,水4.8%。
通常一部分MgO为FeO所替换。
此外还含氧化铝等杂质。
药理作用
①保护皮肤和粘膜的作用
滑石粉由于颗粒小,总面积大,能吸着大量化学刺激物或毒物,因此当撒布于发炎或破损组织的表面时,可有保护的作用;内服时除保护发炎的胃肠粘膜而发挥镇吐、止泻作用外,还能阻止毒物在胃肠道中的吸收。
滑石也不是完全无害的,在腹部、直肠、阴道等可引起肉芽肿。
②抗菌作用
用平板法使培养基含10%的滑石粉,对伤寒杆菌与副伤寒甲杆菌有抑制作用;用纸片法则仅对脑膜炎球菌有轻度抑菌作用。
炮制
洗净,砸成小块,或研成细粉,或水飞。
《雷公炮炙论》:"用白滑石,以刀刮净,研粉,牡丹皮同煮一伏时,去牡丹皮,取滑石,以水淘过,晒干用。
"
归经
入胃、膀胱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阳经。
"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胃、膀胱二经。
"
③《本草经疏》:"入足阳明,手少阴、太阳、阳明经。
"
性味
甘淡,寒。
①《本经》:"味甘,寒。
"
②《别录》:"大寒,无毒。
"
③《本草经疏》:"味甘淡,气寒,无毒。
"
注意
脾虚气弱,精滑及热病津伤者忌服。
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石韦为之使。
恶曾青。
"
②《本草经疏》:"病人因阴精不足、内热以致小水短少赤涩或不利,烦渴身热由于阴虚火炽水涸者,皆禁用。
脾胃俱虚者,虽作泄勿服。
"
③《药品化义》:"渴而小便自利者,是内津液少也;小便不利而口不渴者,是热在下焦血分也,均不宜用。
且体滑,胎前亦忌之。
"
④《本经逢原》:"元气下陷,小便清利及精滑者勿服。
"
功能主治
清热,渗湿,利窍。
治暑热烦渴,小便不利,水泻,热痢,淋病,黄疸,水肿,衄血,脚气,皮肤湿烂。
①《本经》:"主身热泄澼,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
"
②《别录》:"通九窍六腑津液,去留结,止渴,令人利中。
"
③《药性论》:"能疗五淋,主难产,除烦热心躁,偏主石淋。
"
④《日华子本草》:"治乳痈,利津液。
"
⑤《本草衍义补遗》:"燥湿,分水道,实大肠,化食毒,行积滞,逐凝血,解燥渴,补脾胃,降心火之要药。
"
⑥《纲目》:"疗黄疸,水肿脚气,吐血衄血,金疮出血,诸疮肿毒。
"
⑦《本草通玄》:"利窍除热,清三焦,凉六府,化暑气。
"
⑧《本草再新》:"清火化痰,利湿消暑,通经活血,止泻痢呕吐,消水肿火毒。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布包),3~4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掺或调敷。
复方
①治身热吐痢泄泻,下痢赤白,癃闭,石淋;生津液,去留结,消蓄水,止渴宽中,除烦热心躁,腹胀痛闷,口疮,牙齿疳蚀,中暑,伤寒,疫疠:滑石六两,甘草一两(炙)。
上为末。
每服三钱,温水调下,日三服。
惟孕妇不宜服,滑胎也。
(《伤寒标本》六-散)
②治热淋,小便赤涩热痛:滑石四两。
捣罗为散。
每服二钱匕,煎木通汤调下,不拘时候。
(《圣济总录》滑石散)
③治气塑关格不通,小便淋结,脐下妨闷兼痛:滑石八分。
研如面。
以水五大合和搅,顿服。
(《广利方》)
④治产后淋:滑石五两,通草、车前子、葵子各四两。
上四味,治下筛。
酢浆水服方寸匕,稍加至二匕。
(《千金方》滑石散)
⑤治小便不利,茎中疼痛,少腹急痛:滑石、蒲黄等分。
上二味,治下筛。
酒眼方寸匕,日三服。
(《千金方》)
⑥治小便不利:滑石二分,乱发二分(烧),白鱼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
饮服半钱匕,日三服。
(《金匮要略》滑石白鱼散)
⑦治小便不通:滑石末一升,以车前汁和涂脐四畔,方四寸,热即易之,冬月水和亦得。
(《产乳集验方》)
⑧治黄疸,日哺所发热恶寒,少腹急,身体黄,额黑,大便溏黑,足下热,此为女劳,腹满者难治:滑石、石膏各等分。
上二味,治下筛。
以大麦粥汁饮方寸匕,日三,小便极利则瘥。
(《千金方》)
⑨治感冒久在太阳,致热蓄膀胱。
小便赤涩,或因小便秘而大便滑泻。
兼治湿温初得,憎寒壮热,舌苔灰色滑腻者:滑石一两,甘草二钱,连翘三钱,蝉退三钱(去足、土),生杭芍四钱。
若滑泻者,甘草须加倍。
(《医学衷中参西录》宣解汤)
⑩治伤寒衄血:滑石末不拘多少。
饭丸如桐子大。
每服十丸,微嚼破,新水咽下。
只用药末一大钱,饭少许,同嚼下亦得。
老幼皆可服。
(《本事方》滑石丸)
⑾治暴得吐逆不下食:生滑石细末二钱匕。
温水服,仍急以热面半盏,押定。
(《本草衍义》)
⑿治热毒怪病,目赤鼻胀,大喘,浑身出斑,毛发如铁,乃因中热,毒气结于下焦:滑石、白矾各-两。
为末,作一服,水三碗,煎减半,不住饮之。
(《夏子益治奇疾方》)
⒀治妇人脬转,小便数日不通:滑石二两,寒水石二两,葵子一合。
上药捣碎。
以水三中盏,煎至一盏半,去滓,食前分温二服。
(《圣惠方》滑石散)
⒁治天泡湿热等疮:滑石、粉甘草(此当半用为是)、上等分为末,搽敷。
或加绿豆末,以治湿热肥疮。
(《景岳全书》金黄散)
⒂治小儿体热痱疮:滑石末三两,白矾灰一两,枣叶四两。
上药捣罗为末。
先以温浆水洗疮,后取药敷之。
(《圣惠方》滑石散)
⒃治脚趾缝烂:滑石一两,石膏(煅)半两,枯白矾少许。
研掺之,亦治阴下湿汗。
(《濒湖集简方》)
各家论述
①《医学启源》:"滑石,治前阴窍涩不利,性沉重,能泄气上令下行,故曰滑则利窍,不与诸淡渗药同。
白者佳,捣细用。
色红者服之令人淋。
"
②《汤液本草》:"滑石,滑能利窍,以通水道,为至燥之剂。
猪苓汤用滑石与阿胶同为滑利,以利水道。
葱豉生姜同煎,去渣澄清以解利,淡味渗泄为阳,解表利小便也。
若小便自利,不宜以此解之。
"
③《本草蒙筌》:"滑石治渴,非实能治渴也,资其利窍,渗去湿热,则脾气中和,而渴自止尔。
假如天令湿淫太过,人患小便不利而渴,正宜用此以渗泄之,渴自不生。
若或无湿,小便自利而渴者,则知内有燥热,燥宜滋润,苟误服用,是愈亡其津液,而渴反盛矣。
"
④《纲目》:"滑石利窍,不独小便也,上能利毛腠之窍,下能利精溺之窍。
盖甘淡之味,先入于胃,渗走经络,游溢津气,上输于肺,下通膀胱,肺主皮毛,为水之上源,膀胱司津液,气化则能出,故滑石上能发表,下利水道,为荡热燥湿之剂,发表是荡上中之热,利水道是荡中下之热,发表是燥上中之湿,利水道是燥中下之湿。
热散则三焦宁而表里和,湿去则阑门通而阴阳利。
刘河间之用益元散,通治表里上下诸病,盖是此意,但未发出尔。
"
⑤《本草经疏》:"滑石,滑以利诸窍,通壅滞,下垢赋。
甘以和胃气,寒以散积热,甘寒滑利,以合共用,是为祛暑散热,利水除湿,消积滞,利下窍之要药。
《本经》用以主身热、泄澼、女子乳难,荡胃中积聚寒热者,解足阳明胃家之热也。
利小便癃闭者,通膀胱利阴窍也。
《别录》通九窍津液,去留结,止渴,令人利中者,湿热解则胃气和而津液自生,下窍通则诸壅自泄也。
丹溪用以燥湿,分水道,实大肠,化食毒,行积滞,逐瘀血,解燥渴,补脾胃,降心火,偏主石淋,皆此意耳。
"
⑥《药品化义》:"滑石体滑主利窍,味淡主渗热,能荡涤六腑而无克伐之弊。
主治暑气烦渴,胃中积滞,便浊涩痛,女人乳汁不通,小儿痘疹发渴,皆利窍渗热之力也。
如天令湿淫太过,小便癃闭,入益元散佐以朱砂,利小肠最捷。
要以口作渴小便不利两症并鬼,为热在上焦肺胃气分,以此利水下行,烦渴自止。
"
⑦《医学衷中参西录》:"因热小便不利者,滑石最为要药。
若寒温外感诸证,上焦燥热,下焦滑泻无度,最为危险之侯,可用滑石与生山药各两许,煎汤服之,则上能清热,下能止泻,莫不随手奏效。
又:外感大热已退而阴亏脉数不能自复者,可于大滋真阴药中少加滑石,则外感余热不至为滋补之药逗留,仍可从小便泻出,则其病必易愈。
若与甘草为末服之,善治受暑及热痢;若与赭石为末服之,善治因热吐血衄血;若其人蕴有湿热,周身漫肿,心腹膨胀,小便不利者,可用滑石与土狗研为散服之,小便通利,肿胀自消;至内伤阴虚作热,宜用六味地黄汤以滋阴者,亦可加滑石以代苓、泽,则退热较速。
盖滑石虽为石类,而其质甚软,无论汤剂丸散,皆与脾胃相宜,故可加于六味汤中以代苓、泽。
其渗湿之力,原可如苓、泽行熟地之滞泥,而其性凉于苓、泽,故又善佐滋阴之品以退热也。
"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滑石
拼音注音
HuáShí
别名
液石、共石、脱石、番石、夕冷、脆石、留石、画石、活石
英文名
Talc,Talcpowder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1.陶弘景:滑石,正白。
又有冷石,小青黄,性并冷利,亦能烫油污衣物。
今出湘外始安郡诸处。
初取软如泥,久渐坚强,人多以作家中明器物,并散热,人用之不正入方药。
赭阳县先属南阳,汉哀帝置,明《本经》所注郡县,必是后汉时也,掖县属青州东莱,卷县属司州荥阳。
2.《本草图经》:滑石,今道、永、莱、濠州皆有之。
此有二种。
道、永州出者,白滑如凝脂。
《南越志》云,土人以为烧器,用以烹鱼是
来源
药材基源:为硅酸盐类矿物滑石的块状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alc
采收和储藏:采得后,去净泥土、杂石。
或将滑石块刮净,用粉碎机粉碎,过细筛后即成滑石粉。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多产于变质岩、石灰岩、白云岩、菱镁矿及页岩中。
资源分布:产江西、山东、江苏、陕西、山西、河北、福建、浙江、广东、广西、辽宁等地。
原形态
单斜晶系。
晶体呈六方形或菱形板状,但完好的晶体极少见,通常为粒状和鳞片状的致密块体。
淡绿色、白色或灰色。
条痕白色或淡绿色。
光泽脂肪状,解理面显珍珠状。
半透明至不透明。
解理沿底面极完全。
硬度1,比重2.7-2.8。
性柔,有滑腻感。
块滑石能被锯成任何形状,薄片能弯曲,但无弹性。
性状
性状鉴别(1)滑石为致密块状、鳞片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或扁块状。
白色、黄白色或淡灰色至淡蓝色。
半透明或不透明。
具蜡样光泽,有的呈珍珠光泽。
质软细腻,可于硬纸上书写,手摸之有滑润感。
无吸湿性,置水中不崩散。
气无,味无,具微凉感。
以整洁、色白、滑润、无杂石者为佳。
(2)滑石粉为微细、无砂性的粉末,白色或类白色。
手摸具滑腻感。
无臭,无味。
以粉细、色白、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鉴别透射偏光镜下:薄片中无色透明。
低正突起。
最高干涉色可达Ⅲ级橙色,底面切片为Ⅰ级红紫。
近于平行消光;正延长符号。
二轴晶;负光性。
光轴角小,一般在10°以内。
品质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滑石粉“检查”项规定。
(1)酸碱度水煮的滤液遇石蕊试纸应显中性反应。
(2)杂质含量限制①水中可溶物:取本品5g,加水30ml,煮沸30min,时时补充散失的水分,放冷,滤过,滤渣加水5ml洗涤,洗液和滤液合并,蒸干,在105℃干燥1h,遗留残渣不得过5mg(0.1%)。
②酸中可溶物:取本品1g,加稀盐酸20ml,在50℃浸渍15min,滤过,分取滤液10ml,加稀盐酸1ml,蒸干,炽灼到恒重,遗留残渣不得过7.5mg(1.5%)。
③铁盐:水煮滤液遇稀盐酸与亚铁氰化钾试液,不得即时显蓝色。
④炽灼失重:减失重量不得过5.0%。
化学成分
1.主含水合硅酸镁[Mg3(Si4O10)·(OH)2]或3MgO·4SiO2·H2O,其组成成分为MgO31.7%,SiO263.5%,H2O4.8%,通常一部分MgO为FeO所替换。
此外,还常含有Al2O3等杂质。
药理作用
1.保护皮肤和粘膜的作用:滑石粉由于颗粒小,总面积大,能吸着大量化学刺激物或毒物,因此当撒布于发炎或破损组织的表面时,可有保护的作用;内服时除保护发炎的胃肠粘膜而发挥镇吐、止泻作用外,还能阻止毒物在胃肠适中的吸收。
滑石也不是完全无害的,在腹部、直肠、阴道等可引起肉芽肿。
2.抗菌作用:用平板法使培养基含10%的滑石粉,对伤寒杆菌与副伤寒甲杆菌有抑制作用;用纸片法则保对脑膜炎球菌有轻度抑菌作用。
炮制
1.滑石《世医得效方》:“碎,绵裹。
”《药品辨义》:“刮去浮黄土用。
”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捣碎。
2.滑石粉《雷公炮炙论》:“凡使,先以刀刮,研如粉。
以牡丹皮同煮,一伏时,出去牡丹皮,取滑石,却用东流水淘过,于日中晒干方用。
”《苏沈良方》:“水研如泔,扬去粗者存细者,沥干,更研无声乃止。
”《医宗粹言》:“拣去粗者,择细腻者研为极细末,水飞入药,今粗入煎汤皆不作效。
”现行,取净滑石碎块碾成细粉,或取净滑石粗粉加入多量的清水,研磨,搅拌,待粗粉粒下沉,细粉粒混悬于水中时,倾取上层混悬液,下沉部分再按上法反复操作数次,合并混悬液,静置沉淀,倾去上清液,将洗淀物晒干后再碾散。
水飞石可使药物达到极细和纯净,便于内服或外用,以利水通淋,清热解暑为主。
饮片性状:滑石及滑石粉均参见“药材鉴别”项。
贮干燥容器内,置干燥处,防尘。
鉴别
取本品粉末0.2g,置铂坩埚中,加等量氟化钙或氟化钠粉末,搅拌,加硫酸5ml,微热,立即将悬有1滴水的铂坩埚盖盖上,稍等片刻,取下坩埚盖,水滴呈现白色浑浊。
(检查硅酸盐)(2)取本品粉末0.5g,置烧瓶中,加入盐酸(4→10)10ml,盖上表面皿,加热至微沸,不时摇动烧杯,并保持微沸40min,取下,用快速滤纸过滤,用水洗涤残渣4-5次。
取残渣约0.1g,置坩埚中,加入硫酸(1→2)10滴和氢氟酸5ml,加热至冒三氧化硫白烟时,取下冷却,加10ml水使溶解。
取溶液2滴,加镁试剂(取对硝基偶氮间苯二酚0.1g,溶于4%氢氧化钠溶液1000ml中)1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4→10)使成碱性,生成天蓝色沉淀。
(检查镁盐)
归经
胃;膀胱经
性味
甘淡;寒;无毒
注意
脾虚气弱,精滑及热病律伤者忌服。
孕妇慎服。
功能主治
利水通淋;清热解暑;收湿敛疮。
主膀胱湿热;暑热烦渴;小便不利;泄泻;尿淋涩痛;湿疹;湿疮;水肿;衄血;脚气;皮肤湿烂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24g,包煎;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复方
①治身热吐痢泄泻,下痢赤白,癃闭,石淋;生津液,去留结,消蓄水,止渴宽中,除烦热心躁,腹胀痛闷,口疮,牙齿疳蚀,中暑,伤寒,疫疠:滑石六两,甘草一两(炙)。
上为末。
每服三钱,温水调下,日三服。
惟孕妇不宜服,滑胎也。
(《伤寒标本》六一散)②治热淋,小便赤涩热痛:滑石四两。
捣罗为散。
每服二钱匕,煎木通汤调下,不拘时候。
(《圣济总录》滑石散)③治气壅关格不通,小便淋结,脐下妨闷兼痛:滑石八分。
研如面。
以水五大合和搅,顿服。
(《广利方》)④治产后淋:滑石五两,通草、车前子、葵子各四两。
上四味,治下筛。
酢浆水服方寸匕,稍加至二匕。
(《千金方》滑石散)⑤治小便不利,茎中疼痛,少腹急痛:滑石、蒲黄等分。
上二味,治下筛。
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千金方》)⑥治小便不利:滑石二分,乱发二分(烧),白鱼二分。
上三味,杵为数。
饮服半钱匕,日三服。
(《金匮要略》滑石白鱼散)⑦治小便不通:滑石末一升,以车前汁和涂脐四畔,方四寸,热即易之,冬月水和亦得。
(《产乳集验方》)⑧治黄疸,日晡所发热恶寒,少腹急,身体黄,额黑,大便溏黑,足下热,此为女劳,腹满者难治:滑石、石膏各等分上二味,治下筛。
以大麦粥汁饮方寸匕,日三,小便极利贝瘥。
(《千金方》)⑨治感冒久在太阳,致热蓄膀胱,小便赤涩,或因小便秘而大便滑泻。
兼治湿温初得,憎寒壮热,舌苔灰色滑腻者滑石一两,甘草二钱,连翘三钱,蝉退三钱(去足、土),生杭芍四钱。
若滑泻者,甘草须加倍。
(《医学衷中参西录》宣解汤)⑩治伤寒衄血:滑石末不拘多少。
饭丸如桐子大。
每服十丸,微嚼破,新水咽下。
只用药末一大钱,饭少许,同嚼下亦得。
老幼皆可服。
(《本事方》滑石丸)(11)治暴得吐逆不下食:生滑石细末二钱匕。
温水服,仍急以热面半盏,押定。
(《本草衍义》)(12)治热毒怪病,目赤鼻胀,大喘,浑身出斑,毛发如铁,刀因中热,毒气结于下焦,滑石、白矾各一两。
为末,作一服水三碗,煎减半,不住饮之。
(《夏子益治奇疾方》)(13)治妇人脬转,小便数日不通:滑石二两,寒水石二两葵子一合。
上药捣碎。
以水三中盏,煎至一盏半,去滓,食前分温二服。
(《圣惠方》滑石散)(14)治天泡湿热等疮:滑石、粉甘草(此当半用为是)。
上等分为末,搽敷。
或加绿豆末,以治湿热肥疮。
(《景岳全书金黄散)(15)治小儿体热痱疮:滑石末三两,白矾灰一两,枣叶四两。
上药捣罗为末。
先以温浆水流疮,后取药敷之。
(《圣惠方》滑石散)(16)治脚趾缝烂:滑石一两,石膏(煅)半两,枯白矾少许研掺之,亦治阴下湿汗。
(《濒湖集简方》)
临床应用
1.六一散:滑石粉600g,甘草100g。
以上二味,甘草粉碎成细粉,与滑石粉混匀,过筛,即得。
本品为淡黄色粉末,具甘草甜味,手捻有润滑感。
显微特征:不规则块片无色,层层剥落痕迹。
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
功能清暑利湿。
用于暑热身倦,口渴泄泻,小便黄少;外治痱子刺痒。
调服或包煎服,每次6-9g,每日1-2次;外用扑撒患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北京市药品标准》1983年]2.益元散:滑石粉60份,甘草10份,朱砂3份。
以上三味,除滑石粉外,朱砂、甘草分别粉碎成细粉,与上述滑石粉配研,过筛,混匀,分装成每包6g。
本品为浅红色的粉末;具甘草甜味,手捻有润滑感。
显微特征:不规则块片,无色,有层层剥落痕迹;纤维束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不规则细小颗粒暗棕红色,有光泽,边缘暗黑色;取本品加盐酸与氯仿,回流1h,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草次酸对照片,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m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一苯一醋酸乙酯一冰醋酸(10:20:7:0.5)为展开剂,以10%磷钥酸乙醇溶液为显色剂。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功能清暑利湿,除烦。
主治暑热身倦,心烦口渴,小便黄少。
调服或煎服,每次6g,每日1-2次。
(《北京市药品标准》1983年)3.碧玉散:滑石(飞)600g,青黛35g,甘草100g。
以上三味,各研细粉,过60目筛。
各取净粉,混匀,即得。
本品为灰白色粉末;味微甘。
功能清暑热,平肝火。
用于暑热蕴积,烦渴引饮,肝火旺盛,小便短赤。
口服,每次12g,每日1-2次,布袋包煎。
(《上海市药品标准》1980年)4.温六散:滑石(飞)600g,干姜50g,甘草100g。
以上三味,各研细粉,过60目筛。
和匀,即得。
本品为米黄色粉末;味微甘带辛。
功能祛暑散寒,除呕止泻。
用于暑月受寒,呕吐泄泻。
口服,每次9g,每日1-2次,布袋包煎。
(《上海市药品标准》1980年)5.天水散:滑石(飞)600g,甘草100g,寒水石100g。
以上三味,分别研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本品为米黄色粉末,味微甘。
功能清热解渴。
用于身热烦闷,口渴引饮。
口服,每次9g,每日1-2次,布袋包煎。
(《上海市药品标准》1980年)6.鸡苏散:滑石(飞)600g,薄荷60g,甘草100g。
以上三味,薄荷、甘草混合,粉碎成细粉,再与滑石粉混合,过60目筛,混匀,即得。
本品为淡灰白色至淡青黄色的粉末;气微香,味微甘,有清凉感。
功能清暑利湿,散风。
用于外感暑风,头痛发热,小便不利。
口服,每次9-15g,每日1-2次,布袋包煎。
(《浙江省药品标准》1983年)
各家论述
1.《医学启源》:滑石,治前阴窍涩不利性沉重,能泄气上令下行,故曰滑则利窍,不与诸淡渗药同白者佳,捣细用。
色红者服之令人淋。
2.《汤液本草》:滑石,滑能利窍,以通水道,为至燥之剂。
猪苓汤用滑石与阿胶同为滑利,以利水道。
葱豉生姜同煎,去渣澄清以解利,淡味渗泄为阳,解表利小便也。
若小便自利,不宜以此解之。
3.《本草蒙筌》:滑石治渴,非实能治渴也,资其利窍,渗去湿热,则脾气中和,而渴自止尔。
假如天令湿淫太过,人患小便不利而渴,正宜用此以渗泄之,渴自不生。
若或无湿小便自利而渴者,则知内有燥热,燥宜滋润,苟误服用,是愈亡其律液,而渴反盛矣。
4.《纲目》:滑石利窍,不独小便也,上能利毛腠之窍,下能利精溺之窍。
盖甘谈之味,先入于胃,渗走经络,游溢津气,上输于肺,下通膀胱,肺主皮毛,为水之上源,膀胱司津液,气化则能出,故滑石上能发表,下利水道,为荡热燥湿之剂,发表是荡上中之热,利水道是荡中下之热,发表是燥上中之湿,利水道是燥中下之湿。
热散则三焦宁而表里和,湿去则阑门通而阴阳利。
刘河间之用益元散,通治表里上下诸病,盖是此意,但未发出尔。
5.《本草经疏》:滑石,滑以利诸窍,通壅滞,下垢腻。
甘以和胃气,寒以散积热,甘寒滑利,以合其用,是为祛暑热,利水除湿,消积滞,利下窍之要药。
《本经》用以主身热泄BI、女子乳难,荡胃中积聚寒热者,解足阳明胃家之热也利小便癃闭者,通膀膛胱利明窍也。
《别录》通九窍津液,去结,止渴,令人利中者,湿热解则胃气和而津液自生,下窍则诸壅自泄也。
丹溪用以燥湿,分水道,实大肠,化食毒,积滞,逐瘀血,解燥渴,补脾胃,降心火,偏主石淋,皆此耳。
6.《药品化义》:滑石体滑主利窍,味淡主渗热,能荡涤六腑而无克伐之弊。
主治暑气烦渴,胃中积滞,便浊涩痛,女人乳汁不通,小儿痘疹发渴,皆利窍渗热之力也。
如天令湿淫太过,小便癃闭,入益元散佐以朱砂,利小肠最捷。
要以口作渴小便不利两症并见,为热在上焦肺胃气分,以此利水下行,烦渴自止。
7.《医学衷中参西录》:因热小便不利者,滑石最为要药。
若寒温外感诸证,上焦燥热,下焦滑泻无度,最为危险之候,可用滑石与生山药各两许,煎汤服之,则上能清热,下能止泻,莫不随手奏效。
又:外感大热已退而阴亏脉数不能自复者,可于大滋真阴药中少加滑石,则外感余热不至为滋补之药逗留,仍可从小便泻出,则其病必易愈。
若与甘草为末服之,善治受暑及热痢;若与赭石为末服之,善治因热吐血衄血;若其人蕴有湿热,周身漫肿,心腹膨胀,小便不利者,可用滑石与士狗研为散服之,小便通利,肿胀自消;至内伤阴虚作热,宜用六味地黄汤以滋阴者,亦可加滑石以代草、泽,则退热较速。
盖滑石虽为石类,而其质甚软,无论汤剂丸散,皆与脾胃相宜,故可加于六味汤中以代苓、泽。
其渗湿之力,原可如苓、泽行熟地之滞泥,而其性凉于茶、泽,故又善佐滋阴之品以退热也。
8.《本经》:主身热泄癖,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
9.《别录》:通九窍六腑津液,去留结,止渴,令入利中。
10.《药性论》:能疗五淋,主难产,除烦热心躁,偏主石淋。
11.《日华子本草》:治乳痈,利津液。
12.《本草衍义补遗》:燥湿,分水道,实大肠,化食毒,行积滞,逐凝血,解燥渴,补脾胃,降心火之要药。
13.《纲目》:疗黄疸,水肿脚气,吐血衄血,金疮出血,诸疮肿毒。
14.《本草通玄》:利窍除热,清三焦,凉六府,化暑气。
15.《本草再新》:清火化痰,利湿消暑,通经活血,止泻痢呕吐,消水肿火毒。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滑叶跌打
滑石粉
滑石
《中国药典》:滑石
《中药大辞典》:滑石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滑石
书籍“本草”中的滑石
《本草备要》:滑石
《本草便读》:滑石
《本草乘雅半偈》:滑石
《本草崇原》:滑石
《本草从新》:滑石
《本草撮要》:滑石
《本草分经》:滑石
《本草分经》:滑石
《本草分经》:滑石
《本草纲目》:滑石
《本草害利》:滑石
《本草经解》:滑石
《本草经集注》:滑石
《本草蒙筌》:滑石
《本草求真》:滑石
《本草图经》:滑石
《本草新编》:滑石
《本草衍义》:滑石
《本草易读》:滑石四百三十五
《本草择要纲目》:滑石
《本经逢原》:滑石
《长沙药解》:滑石
《得配本草》:滑石
《雷公炮炙论》:滑石
《雷公炮制药性解》:滑石
《名医别录》:滑石
《神农本草经》:滑石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滑石
《汤液本草》:滑石
《新修本草》:滑石
《药鉴》:滑石
《药笼小品》:滑石
《药性切用》:飞滑石
《药征》:滑石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滑石
《证类本草》:滑石
《中药学》:滑石
站内搜索
首页
中医古籍
中医书籍
中药材
中药方剂
名医
医案心得
杂集
中医世家(王氏)
本站说明及联系
改错记录
兴趣词
病症
中医学院
中医医院
政策法规
综合新闻
琼ICP备2022006157号
延伸文章資訊
- 1滑石粉(中药)_百度百科
滑石粉,中成药名。由滑石组成。具有利尿通淋,清热解暑,收湿敛疮的功效。本品有吸附和收敛作用,内服能保护肠壁。滑石粉撒布创面形成被膜,有保护创面,吸收分泌物, ...
- 2每日一中藥——滑石 - 愛看健康
今天聊聊第二味利尿葯——滑石。這是特殊的中藥,因為這是礦石類中藥。其主要屬於硅酸鹽類礦物滑石族滑石。成分主要是含水硅酸鎂。主要分佈在北方,採挖于 ...
- 3滑石-中藥-【中醫道】
- 4滑石 - A+醫學百科
A+醫學百科滑石條目介紹什麼是滑石,滑石有什麼功效和作用,滑石的分布和形態,如何服用滑石等。目錄「滑石」在《中國藥典》「滑石」在《中藥大辭典》「滑石」在《中華 ...
- 5滑石- 中药材 - 中医世家
中药材“滑石”。别名:画石。性状:本品多为块状集合体。呈不规则的块状。白色、黄白色或淡蓝灰色,有蜡样光泽。质软,细腻,手摸有滑润感,无吸湿性,置水中不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