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網路服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社群網路服務網站當前在世界上有許多,知名的包括Facebook、WhatsApp、Messenger、Instagram、iMessage、Skype、Viber、VKontakte、 Pause social、 Telegram、Twitter、 ... 社群網路服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閱讀起來類似評論,需要清理。

(2020年1月30日)請幫助改進這個條目以使其語氣中立,且符合維基百科的品質標準。

此條目之中立性有爭議。

其內容、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

(2014年6月20日)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此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

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討論頁。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3年10月8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社交網路服務"—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社群網站」重新導向至此。

關於社會學中的理論概念,請見「社會性網路」。

關於2010年電影,詳見「社群網戰」。

社交網路軟體的崛起 依附於社交網路的應用軟體成長趨勢。

(此為根據美國專利及商標局統計的應用軟體專利。

[1]) 多數社群網路會提供多種讓使用者互動起來的方式,可以為聊天、寄信、影音、檔案分享、部落格、新聞群組等。

[2] 社群網路為資訊的交流與分享提供了新的途徑。

作爲社群網路的網站一般會擁有數以百萬的登記使用者,使用該服務已成為了使用者們每天的生活。

社群網路服務網站當前在世界上有許多,知名的包括Facebook、WhatsApp、Messenger、Instagram、iMessage、Skype、Viber、VKontakte、 Pausesocial、 Telegram、Twitter、Reddit、Snapchat、Pinterest、Line等。

在中國大陸地區,社群網路服務為主的流行網站有微信、抖音、QQ、QQ空間、微博、百度貼吧、快手、知乎等。

各國家及地區最流行的社群媒體 Facebook VKontakte QQ空間 Odnoklassniki Instagram 沒有數據 在早期的網際網路上,有許多提供使用者間互動交談的服務,例如:BBS,新聞群組等。

早期社群網路的服務網站呈現為線上社群的形式。

使用者多通過聊天室進行交流。

隨著部落格等新的網上交際工具的出現使用者可以通過網站上建立的個人首頁來分享喜愛的資訊。

2002年至2004年間,世界上三大最受歡迎的社群網路服務類網站是Friendster、MySpace、Bebo。

在2005年之際MySpace成為了世上最巨大的社群網路服務類網站。

傳聞當時其頁面瀏覽量超越了作為著名搜尋引擎的Google。

2006年第三方被允許開發基於Facebook的網站API的應用,使得Facebook隨後一躍成為全球使用者量增長最快的網站。

有更多的網站隨後加入自己或是第三方開發者的API。

但「朋友的朋友」,只是社交拓展的一種方式,而並非社交拓展的全部。

因此,一般所謂的SNS,則其含義還遠不止「朋友的朋友」這個層面。

比如根據相同話題進行凝聚(如貼吧)、根據愛好進行凝聚(如Fexion網)、根據學習經歷進行凝聚(如臉書,人人網)、根據工作經歷進行凝聚(如尚班族、大街網)、根據周末出遊的相同地點進行凝聚、根據中國農民應用網路的方式凝聚(如農享網)等,都被納入「SNS」的範疇。

社群服務類網站最早出現商業盈利目的是在2005年3月雅虎對雅虎360°的推出。

在2005年6月新聞集團成功收購MySpace。

隨後在2005年12月,英國ITV購得FriendsReunited。

此後在世界的各地湧現出各種不同語言的社群網路服務類網站。

目次 1基本功能 2進階功能 3商業模式 3.1廣告收入模式 3.2向使用者收費的模式 3.3第三方網站誘導模式 3.4遊戲模式 4優勢 5劣勢 6社交排毒 7參考文獻 8參見 基本功能[編輯] 戀愛網站的認證實體卡,在現實交友中使用 紀錄個人資料 私訊功能 使用者相互連結的功能 使用者檢索的功能 日記(部落格)的功能 社區的功能(包括公開的社區(opengroup)、不公開的社區(notopengroup)、秘密社區(closedgroup)等。

) 進階功能[編輯] 提供地點打卡的功能。

可以針對某一議題設立可討論的專頁,惟其權限只限於開設版面的創版人與其所允許的管理員。

商業模式[編輯] 社群網路服務的商業模式,大體上可以區分為「廣告收入模式」、「向使用者收費的模式」、「第三方網站誘導模式」、「遊戲模式」。

廣告收入模式[編輯] 這是透過網際網路廣告所取得收益的模型。

透過使用者的登入習慣、發言內容、發言頻率,加上海量資料的挖掘,以決定對哪些使用者投放廣告。

這其中的佼佼者,以開心網、人人網、Facebook、mixi和MySpace為主。

向使用者收費的模式[編輯] 使用此類模式的網站是直接向使用者收取利用網站的服務費,主要的有尋找職缺的美國LinkedIn、台灣的愛情公寓網站。

第三方網站誘導模式[編輯] 餐廳找上facebook協助當地餐廳進行推廣或促銷,為了提高能見度,餐廳會設法透過facebook的服務給消費者一些優惠,或直接付facebook廣告費。

政治人物網站找上facebook協助政客進行網路宣傳戰,為了提高能見度以達勝選之目的,政客們會支付facebook廣告費。

其他。

遊戲模式[編輯] 各國研發遊戲的設計廠商在一些社群網路構築平台,內建購買機制,除了為自己構建收入外,也提供社群網站營利之來源。

優勢[編輯] 通過社群服務網站我們與朋友保持了更加直接的聯絡,建立大交際圈,其提供的尋找使用者的工具幫助使用者尋到失去了聯絡的朋友們。

網站中通常有很多志趣相同並互相熟悉的使用者群組。

相對於網路上其他廣告而言商家在社群服務網站上針對特定使用者群組打廣告更有針對性。

劣勢[編輯] 個人資訊安全與隱私保障措施還需要改善。

可能遭到政府監控。

可能成為犯罪或勒索目標達成目的 數位排毒[編輯] 在網路年代,網友三不五時檢視社群媒體,受別人的大量刺激而引發擔憂或焦慮等不良精神狀況,這種狀況也被稱為FoMO,即錯失恐懼症。

同時,也有人開始反思社群媒體生態,放下手機或不開啟手機,推崇JOMO(JoyofMissingOut)即錯失的快樂,倖免這虛偽的世界。

[3][4] 參考文獻[編輯] ^Don’tStealMyAvatar!ChallengesofSocialNetworkingPatents.IPWatchdog.com|Patents&PatentLaw.2011-01-23[2019-08-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0)(美國英語).  ^boyd,danah;Ellison,Nicole.SocialNetworkSites:Definition,History,andScholarship.Journalof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2008,13:210–230.  ^星期日檔案數位排毒20171112 ^社交「戒毒」(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蘋果日報,2017年11月15日。

參見[編輯] 社會主題 網際網路主題 刺激性 謊言 社群媒體 社群網路網站列表 分散式社交網路 後真相政治 同溫層取暖 詐騙 Web2.0 六度分隔理論 閱論編電腦中介傳播 網路聊天 線上討論 通訊軟體 群件 社群網路服務 虛擬學習環境 非同步會議 電子郵件 郵寄清單 FidoNet Usenet 網路論壇 文字板 圖像板(英語:Imageboard) en:Shoutbox 電子布告欄系統 同步會議 資料會議 即時訊息 IRC 區域網路訊息傳送 Talker 影片聊天 語音聊天 IP電話 WebChat(英語:WebChat) Web會議 出版 部落格 微網誌 Wiki 其他 網路論戰 閱論編社群網路服務網站個人應用 Ask.fm Acfun ANobii Badoo Bebo bilibili Cyworld Diaspora Facebook Foursquare FriendFeed Friendster Gab Gettr GetGlue(英語:GetGlue) Hi5 Hyves(英語:Hyves) ibibo(英語:ibibo) 愛料理 抖音 快手 Instagram Last.fm LINE Telegram TruthSocial Myspace Netlog Nextdoor(英語:Nextdoor) NICONICO Odnoklassniki Path Parler Pinterest PlentyOfFish 噗浪 SNOW StudiVZ Tagged(英語:Tagged) Tinder Tout(英語:Tout) Tribe.net(英語:Tribe.net) Tuenti Tumblr Twitter Vine VKontakte Facenama YouTube Reddit 天涯社群 開心網 人人網 豆瓣 部落格網 新浪微博 小紅書 新浪博客 百度貼吧 QQ空間 知乎 優酷網 土豆網 微信 陌陌 探探 Blued 貓途鷹 果殼網 馬蜂窩 背包客棧 易班 窮游網 Soul IT之家 品蔥 悟空問答 Ta在 Zalo 專業應用 Academia.edu(英語:Academia.edu) Brainly(英語:Brainly) BranchOut(英語:BranchOut) Edmodo eXoPlatform(英語:eXoPlatform) HubCulture(英語:HubCulture) IBMConnections(英語:IBMConnections) LinkedIn Plaxo(英語:Plaxo) ResearchGate Sciencescape(英語:Sciencescape) Solaborate Viadeo XING IdeaPlane(英語:IdeaPlane) Yammer 停止開發 Jaiku Orkut SixDegrees.com(英語:SixDegrees.com) Me2day Google+ 米聊 白標服務 Ning Wall.fm(英語:Wall.fm) 工具 FacebookConnect(英語:FacebookPlatform#FacebookConnect) OpenSocial 社群網路分析軟體 Diaspora 常規 軟體比較 網路身分 使用者資訊 虛擬社群 1億以上使用者 應用 社群網路廣告 社群網路託管服務 線上約會服務 行動社群網路 啟示 隱私問題 性別差異 調查應用 相關概念 六度分隔理論 小世界網路 閱論編社會網路種類 城市 個人 專業 性 價值 Networks 分散式社群網路 企業社群網路(英語:Enterprisesocialnetworking) 手機社群網路(英語:Mobilesocialnetwork) 個人知識網路(英語:Personalknowledgenetworking) 服務 社群網路網站列表 使用者過百萬的虛擬社群列表(英語:Listofvirtualcommunitieswithmorethan1millionusers) 使用者過億的虛擬社群列表 概念和理論 協調組合 橋(社會網路) 組織網路分析(英語:Organizationalnetworkanalysis) 小世界試驗(英語:Small-worldexperiment) 電視的社會影響(英語:Socialaspectsoftelevision) 社會資本 社會資料革命(英語:Socialdatarevolution) 社會交換論 社會認同理論 社會網路分析 社交網(英語:Socialweb) 同族結婚結構(英語:Structuralendogamy) 模型與程式 Aggregation(英語:Socialnetworkaggregation) 協同圖(英語:Collaborationgraph) 分享型經濟 巨大全球圖 側面溝通(英語:Lateralcommunication) 社交圖譜(英語:Socialgraph) 社群網路分析軟體(英語:Socialnetworkanalysissoftware) 社群網路潛能(英語:Socialnetworkingpotential) Socialtelevision 結構性結合(英語:Structuralcohesion)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社交網路服務&oldid=69768996」 分類:網站網絡文化社交網路服務青少年傳播學信息革命隱藏分類:CS1美國英語來源(en-us)自2020年1月類似評論的條目自2014年6月中立性有爭議的作品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自2013年10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含有多個問題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ragonésالعربيةAzərbaycancaBoarisch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CatalàČeštinaCymraegDeutsch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Қазақшаಕನ್ನಡ한국어КыргызчаLietuviųLatviešuМакедонскиमराठीBahasaMelayu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ਪੰਜਾਬੀPolski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Сахатыла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Српски/srpskiKiswahiliதமிழ்Тоҷикӣ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VènetoVepsänkel’TiếngViệt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