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 將讓不喜歡次數消失但不是真的不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YouTube 並非移除功能,公開頁面網友不會看到多少人給倒讚拇指,但依然可按不喜歡表達意見。

創作者也可透過YouTube Studio 和其他分析工具看到不喜歡 ... 快訊 有證券商遭駭客入侵證交所證實2家已通報資安事件 14:53 udn 雜誌 知識科技 YouTube將讓不喜歡次數消失但不是真的不見 2021-11-1710:28 聯合新聞網/ 科技新報 (首圖來源:YouTube) 【文‧ChenKobe】 YouTube 平台飽受爭議的功能,就是「不喜歡」次數,現在官方決定讓這個「不喜歡」次數變不見,減少公眾仇恨與酸民的武器。

不喜歡按鈕原意是要用來讓大眾表達不同反應,評估一部影片的內容。

但為了保護創作者,YouTube 決定調整這項功能。

YouTube並非移除功能,公開頁面網友不會看到多少人給倒讚拇指,但依然可按不喜歡表達意見。

創作者也可透過YouTube Studio和其他分析工具看到不喜歡次數統計,如果他們想看。

批評者可能認為這違背網路自主原則,但YouTube 認為這是為了保護創作者不受惡意騷擾,甚至是組織性詆毀攻擊行動。

儘管這現象確實存在,甚至有些團體會針對某些創作者發動惡意負評攻擊,但「不喜歡」按鈕對一般用戶來說依然有意義,特別是看到假新聞、農場影片、釣魚影片時,用戶的不喜歡常可以協助平台抓出這些不良內容。

身為影音平台龍頭,每次UI修改都影響深遠,因此YouTube 花了好幾個月時間研究,可能有些讀者有發現,YouTube 嘗試過修改「不喜歡」文字敘述、調整拇指向下圖示,或改變次數與圖示相對位置,最終決定採用現在方案,讓次數統計隱形。

按讚或負評這件事,並非只困擾YouTube,Facebook和Instagram也都針對喜歡、不喜歡等情緒按鈕有許多調整,不僅出於商業考量,也有法規因素。

美國國會針對網路行為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狀況,特別召集這些影音平台巨頭參與聽證,議員關心的不僅心理健康層面,同時也討論隱私、精準廣告、演算法帶來的假消息擴散等,這些都對13~17歲青少年人格發展有深遠影響。

儘管相關法令尚未制定,YouTube 也強調並非依據公權力要求而修改,但可以確信這變動是替未來法遵做準備。

從商業角度來說,YouTube 也希望透過修改保護小型獨立創作者,一方面確保平台的活力,更重要的是將創作者留在YouTube,而非跑去其他短影音平台。

總而言之,不久後我們就不會看到有多少人不喜歡這支影片,多多少少減少一點負面情緒。

但說到最大的負面情緒,誰又能超越YouTube越來越多品質低劣的廣告呢?按1千次不喜歡都不夠。

YouTubeisremovingthedislikecountonallvideosacrossitsplatform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長輩總是溺愛孫輩?大腦MRI找證據 現代爸媽教養孩子都很有原則,除了帶孩子還要設定無止盡的規矩,但有時工作忙碌需要長輩幫忙帶,卻又時常埋怨長輩太溺愛孩子,擔心孩子被寵壞。

其實父母不用太過擔心,掃描大腦的新研究發現,長輩對孫輩的情感反應甚至比對成年子女還強烈,而這種情感連繫對孩子有實質益處。

2021-11-2611:53 嬰兒讓媽媽易怒、爸爸卻更溫和研究:新生兒氣味導致 哺乳動物對氣味很敏感,因是溝通語言之一,但無法溝通的新生兒為了求生存也會釋放氣味,只是這種氣味可能會讓媽媽脾氣更暴躁。

以色列科學家發現,新生兒頭上釋放的化學物質會讓媽媽更有攻擊性,爸爸則更溫和,科學家認為這是嬰兒為了確保生存機會的自然生物機制。

2021-11-2513:51 蘋果私底下掏腰包幫App出廣告費但開發商卻因此感到不爽 有人自掏腰包幫你的商品下廣告費用,聽起來是美事一件;但這件事如果發生在AppStore上,卻是被應用程式開發商抱怨連連。

有幾家大型的應用程式開發商近期抱怨蘋果,在他們不知情的情況下,自掏腰包(蘋果)幫他們的應用程式在Google廣告上做宣傳推播。

這些開發商認為,蘋果會出錢幫他們下廣告最主要的原因是出自於蘋果的「貪婪」。

2021-11-1914:00 英國8.8萬人研究揭露最佳睡眠時間點 睡眠專家一致強調睡眠的重要性,但對幾點睡覺的最佳時間並沒有明確共識。

一項針對8.8萬人的英國研究解開睡眠之謎,據英國生物銀行(UKBiobank)數據的研究發現,晚上10~11點入睡的人,罹患心臟病機率最低。

2021-11-1809:33 YouTube將讓不喜歡次數消失但不是真的不見 YouTube平台飽受爭議的功能,就是「不喜歡」次數,現在官方決定讓這個「不喜歡」次數變不見,減少公眾仇恨與酸民的武器。

2021-11-1710:28 草莓族成社會中堅美調查:這族群將徹底改變工作模式 工作雖然讓人疲乏,但很多人仍能從工作找到人生意義與成就感,並不斷追求精進,又以稱為草莓族的千禧世代最能找到工作成就感。

美國矽谷背景調查技術GoodHire最新報告發現,比其他三個世代,千禧世代更能找到工作意義,但由於特殊經歷,他們也是最渴望離職的一群,同時也是最勇於挑戰傳統工作模式的一群人。

2021-11-2215:06 共0則留言 規範 發布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More 科技新報是一群對資訊科技、能源、半導體、行動運算、網際網路、醫療、生物科技有高度熱忱與興趣的產業與新媒體人士,共同組成的時代新媒體,以產出有觀點與特色的原創文章為主要任務。

Technews這個含跨不同科技領域的新媒體,協助各地的讀者,聚焦在能夠影響人類未來的新科技脈動,以及新的全球市場情報,掌握有價值的資訊與觀點,有機會提供給大家作為個人、組織或單位,在各自的學業、事業、投資與社會議題上的決策做重要參考。

長輩總是溺愛孫輩?大腦MRI找證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