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偶拾煩惱之探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許多佛教經論,都有詳細論述,但有時會以不同的名相出現。
六種根本煩惱是造作萬惡的根本,如欲了生脫死,成就佛道,非伏斷煩惱莫辦。
其中貪瞋癡又稱為三 ...
佛學偶拾
煩惱之探討
濟通
俗語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可見人生在世難免有煩惱,佛弟子應時常衡量自己,是否因學佛而減少煩惱,以決定學佛是否真實受益。
學佛者,若不幸未遇真正的善知識或明師,修學不如法,可能導致謗佛謗法,造作惡業而不自知,煩惱恐將更多。
凡夫因妄想、分別、執著而蒙蔽自性,習於以世智聰辯、意識思維來做人處事,以自我意
延伸文章資訊
- 1佛學偶拾煩惱之探討
許多佛教經論,都有詳細論述,但有時會以不同的名相出現。 六種根本煩惱是造作萬惡的根本,如欲了生脫死,成就佛道,非伏斷煩惱莫辦。其中貪瞋癡又稱為三 ...
- 2第二十課煩惱 - 星雲大師
因此,佛法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此乃大乘佛教之究極。 【注釋】 *1 是能使有情之身心發生惱、亂、煩、惑、污等精神作用之總稱 ...
- 3您認識佛教嗎?(5/26)如何去除煩惱@ "佛法與滅苦"
第四章如何去除煩惱第一節培育戒定慧應該怎樣去除這些煩惱呢? 佛教將斷除煩惱的方法叫做修行。 修行,又叫禪修,巴利語bhàvanà。bhàvanà ...
- 4煩惱與菩提
長期以來,情慾中的佛心、煩惱中的菩提蘊涵佛教——也是現代禪最深的心法,但唯善根深厚者有緣得之。 諸法從本以來皆涅槃相,一切境界皆如夢幻空花。真會修行 ...
- 5什麼是煩惱?佛教怎麼解釋煩惱?--台灣學佛網
烦恼,佛教. ... 貪嗔癡慢疑加上五不正見,成為十根本煩惱,又名十惑,或十使。 煩惱的基本含義. 梵語Klesa的意譯。據《大智度論》卷七解釋:“煩惱者,能令心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