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性格暴躁一生氣就咬自己手怎麼辦? - GetIt01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常見的情況比如:寶寶不會正確地表達對於人或事物的喜歡,可能會用小手打家人,拍拍小朋友。

這個時候就可以給寶寶示範,說媽媽愛你,就親親寶寶,抱一抱她,摸一摸她。

標籤:育兒育兒健康育兒知識育兒社區育兒經驗 寶寶性格暴躁一生氣就咬自己手怎麼辦? 01-21 我是新手媽媽,女兒剛剛10個月。

我和先生性格平和,工作穩定,我自己的父母幫忙照顧我的女兒,一切安好。

但是隨著女兒一天天長大,她逐漸表露出性格暴躁的傾向,訴求得不到滿足,比如不給玩具,不讓爬高,拿走她手裡的東西等,她就會大聲吼叫兩隻小手亂打一氣,或者胡亂扯自己的衣服,最近甚至發展為一生氣就咬自己的小手,狠狠咬出牙印然後大哭一場。

有時候我制止及時她就破涕為笑,但多數時候她還是迅速發作來不及制止。

想說的是,這麼小的孩子,還從沒看過任何人有這樣的舉動所以不會是模仿,她咋那麼大脾氣呢?我作為媽媽需要干預她嗎?應該怎麼引導她不要這樣打人或者咬自己? 上面的答主已經說的很好了寶寶在求關注,或者語言無法表達自己的思想的時候很著急等她會說話以後會好很多 寶寶不會說話,就是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

很多寶寶都這樣。

等寶寶會說話了,辭彙量增多的時候。

慢慢就不這樣了,這個時候盡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者給她個擁抱安慰下。

在她的世界裡邊,還不了解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呢。

發脾氣的時候盡量多問問寶寶是不是想這樣,是不是想那樣之類的話。

寶寶不會說,媽媽可以說出來,寶寶點點頭搖搖頭也可以的。

這個月齡的寶寶,比6個月前更需要安全感,仍對媽媽有著非常深的依賴。

此外,10個月的寶寶,其自由意志已經開始萌芽,但是寶寶還不能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他會有哭鬧,破壞性,暴力性的表現。

常見的情況比如:寶寶不會正確地表達對於人或事物的喜歡,可能會用小手打家人,拍拍小朋友。

這個時候就可以給寶寶示範,說媽媽愛你,就親親寶寶,抱一抱她,摸一摸她。

不給玩具,不讓爬高,拿走她手裡的東西等,看你的描述,似乎是太過直接地干預寶寶了。

她玩在興頭上,你生生地打斷她,她肯定不高興了。

即使你意識到她的動作危險,也應邊用商量的語氣,邊拿走她的玩具,或不動聲色地阻止她爬高的行為。

樓上答主說的沒錯,寶寶需要更多關注,需要更多交流。

但是我覺得babytalk也是可以的,這樣能令寶寶感受到更多的愛與共情感。

題主問,我作為媽媽需要干預她嗎?必須的啊!這個不叫干預,叫引導。

引導不能通過說教,責備,冷處理來完成。

而應該通過積極的方式,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寶寶。

使他感受到足夠的愛與安全感,她便會變得更平和更開心。

你好,寶寶還這麼小不會控制和發泄自己的內心的情緒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媽媽對寶寶的關愛太少了,應該多拿出些時間陪陪孩子,和孩子做一些親子的遊戲等,促進你們親自關係的發展,這個事非常的重要的,在0-6歲這個時期是寶寶成長的最關鍵的時期,到6歲時寶寶70%的人格已經定型了,後期就沒有太大的變動了,所以在這個時期一定要關心寶寶,幫助寶寶,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和想法強加到寶寶身上。

愛他就讓他自由,就要理解他包容他。

在沒有安全的前提下,盡量的滿足寶寶的需求是非常的重要的。

在這個時間段寶寶還有很多的敏感期,敏感期是寶寶最重要的時期,一定要幫助寶寶度過好。

時間原因暫時回答這些,需要詳細的資料可以聯繫我。

我在8月19號寫的文章中有資料,你可以下載學習下。

她在尋求關注。

我猜,你們家人平時在家裡說話比較少。

帶娃的時候話也不多。

比如,下面的場景。

在給娃喂飯,喂完了,想再給娃吃點兒酸奶。

如果不說話的話,可能你就徑直起身自己走了,去廚房冰箱拿酸奶。

娃這個時候,看到的是,這個人自己就走了。

她就六神無主了,不知道發生了啥事兒,要發生啥事兒。

她又不會說話,所以才表現的如你所說的狀態。

正確的做法是,不停的跟娃說話,雖然她不會回應。

「好,我們吃完飯了」「下面,再吃點兒酸奶,好不好?」「酸奶在廚房」「我去廚房拿,等一下哈「」酸奶在冰箱里「」冰箱好漂亮啊,還有燈的「 」酸奶放哪兒了「」啊,放在門上了「」酸奶拿到了,還需要勺子「「勺子也拿到了」「我們可以開吃了」這樣子說話的話,雖然娃看不到你們,但是她會感受到你們之間的關聯。

跟娃說話的時候,不要用疊詞,就用平時大人說的話就好了。

還有最新的研究表明,在家跟娃說話的越多對娃的發育越好。

文獻懶得找了,前些天剛看到的。

說起養娃問題,孩子愛發脾氣、說什麼都不聽,動不動就賴著哭鬧,估計是媽媽遇到的最常見問題吧!坦率的說,上面的答案,都不實用。

為啥呢?因為即使是同一個孩子,每次發脾氣的原因都不一樣,怎麼能用同一種辦法解決呢? 這時候就看家長書的啦!咱們先把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分類,再對症下藥找出針對性的辦法,孩子再發脾氣你就不用慌了。

而且,這篇答案還有好幾處你肯定犯過的錯誤,讓你知道,孩子脾氣大,很大原因是你造成的! 一、當發脾氣是為了達到目的二、當「發脾氣」其實是正常情緒三、當發脾氣是父母管的太多 一、當發脾氣是為了達到目的 【案例】周末,濤濤跟著媽媽去超市,看上了一輛紅色越野車,要媽媽買,媽媽說:家裡的玩具車都放不下了,這輛我們不買了。

」濤濤撅著嘴一定要讓媽媽買,媽媽仍然不同意,濤濤大發脾氣,躺在地上打滾,就是不起來。

【分析】中國父母立規矩比較晚,孩子出生以後,只給愉悅的體驗,卻不敢讓孩子有任何受挫感,孩子也沒有任何處理負面情緒的經驗,就這樣習慣要什麼就有什麼的長大了。

有的父母一聽見孩子哭就心軟,有的父母一看見孩子鬧就妥協,孩子很快就會用「哭、發脾氣」來迫使父母就範,達到自己的目的。

孩子越試越靈,脾氣也越來越大。

【指點】如果孩子發脾氣是這個原因,最佳辦法是:第一,堅定的拒絕孩子,不要因為哭就放棄規矩,放棄原則。

第二,冷處理。

孩子要哭就自己哭一會兒吧,家人誰都不要理他,可以告訴孩子:「我還有很多事要做,等你決定不哭時再來找我。

」要知道,只要有觀眾,哭鬧就會繼續上演,失去了觀眾,小演員很快就會索然無味,去尋找更加有趣的事情做。

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孩子發脾氣一定會逐漸減少。

二、當「發脾氣」其實是正常情緒 【案例】我家旁邊的超市,有幾輛給小孩子用的彩色購物車,非常可愛,我家孩子最喜歡藍色的那輛,可是某天我們去晚了,所有的兒童購物車都被佔了,我家孩子又難過又生氣,哭著喊著還要那輛藍色的。

【分析】這種情況是孩子表達自己正常的失望情緒,很多父母卻把這當成是發脾氣,開始指責孩子,「不就是你喜歡的車沒有了嗎?看你又哭又鬧的,脾氣真大。

」在中國,很多父母和孩子的互動是這樣的:孩子有了沮喪、生氣等正常的情緒????父母認為生氣是不好的、失望是不對的,不承認這種情緒,壓抑它????孩子得不到理解,更加沮喪,脾氣更大了????父母乾脆給孩子貼上「脾氣大」的標籤,導致孩子惡性循環,負面情緒高漲,無法溝通……【指點】正確的做法是這樣的:我一看,孩子有了沮喪情緒,先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唉呀,你喜歡的車子被人騎走了,你很失望,媽媽理解你。

要是媽媽遇到這種情況,也會難過的。

」然後抱抱他,拍拍他。

一旦孩子得到理解,就會很神奇的心平氣和,不再較勁,也不再發泄。

奧秘就在於,一旦孩子的情緒得到了認同而不是排斥,就會很快消失。

用親子教育專家陳禾的話來說,你先否定了孩子,讓他無路可走,他就只能發脾氣、哭鬧。

記住我的話:情緒本身沒有好壞,千萬不要輕易否定孩子。

更不要給孩子貼上標籤「我的孩子脾氣大」,「我寶寶愛發火」,很大程度上,不好的性格都是壓抑出來的!這個時候,發脾氣是下策;講道理是中策;包容,認同孩子的情緒才是上策。

三、當發脾氣是父母管的太多 【案例】寧寧4歲了,天天不是發脾氣,就是和她媽對著干。

叫她吃飯,就說不餓,叫她洗澡,她就發脾氣,她媽實在忍不住了,就大聲命令她快點去洗。

寧寧叉著腰,瞪著媽媽,大叫著發脾氣,「我就不去!」【分析】先跟大家說個結論:事無巨細、不辭辛勞照顧孩子的媽媽,孩子容易發脾氣;媽媽照顧的不殷勤,當個有智慧的「甩手掌柜」,孩子反而脾氣平和。

孩子越大,這條規律越明顯,為什麼?因為當孩子自主能力被干擾,是很不爽的!【指點】三四歲以後,孩子的自主能力越來越強。

這時候媽媽應該和孩子一同制定好作息時間表,說好哪些規矩該遵守,哪些不該。

該吃飯,該洗澡,提醒一句就夠了。

陳禾爺爺說過,這時候孩子的發脾氣是因為抵觸情緒,磨蹭是在抗拒媽媽指手畫腳的干預。

以上三個發脾氣的原因,每個孩子都會有。

孩子發脾氣後,先判斷原因,是媽媽干預過多,打擾了孩子的自主性?還是孩子用發脾氣來讓媽媽滿足自己要求?或者是很正常的失望、難過而已?不同的原因,就用不同辦法,這樣才有效!這篇是一歲以上的大孩子看的。

一歲左右的小寶寶發脾氣,可以點擊看這篇哦:《一兩歲的孩子發脾氣、哭鬧,怎麼治》,覺得有用,就轉發朋友圈或者微信群,讓更多的媽媽了解孩子的心理知識吧!喜歡更多的啟發式育兒分析,搜索並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家長書」(ID:jiazhangshu_com) 情緒自古以來是我們生存系統的一部分,當人們遇到危險或自認為需求不被滿足,血液中就會產生應激激素,情緒腦立刻啟動,智商降低,從而準備攻擊或者是發脾氣,相比成年人,孩子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全,所以當孩子得不到他想要的東西,或者被吩咐做他不喜歡的事情,或者失去她喜歡的東西等等,就會反應劇烈。

比如餅乾掉了,玩具被拿走了,蘋果被咬了一口,被家長制止了,孩子會根據自己的經驗、理解而非事實採取行動,孩子的理解是:這個事情非常嚴重。

所以,首先,我們需要時刻準備好給孩子多一點的時間冷靜下來。

然後幫助孩子了解情緒產生與情緒發泄之間的區別,產生情緒是非常正常,有不好的情緒感受是無可厚非的,但肆意發泄情緒通過發脾氣的方式發泄就不太好了,這一點需要家長潛移默化的示範以身作則,而不是說教。

如何將必然存在的壞情緒合理的宣洩掉而不是通過發脾氣的方式呢?這裡向大家介紹幾種,有的家長和孩子覺得身體放鬆對控制情緒有用,比如用力蹦蹦跳跳,大聲唱歌,撕報紙,在紙上亂塗,打枕頭等等,引導孩子把怒火消耗在運動上,當然大人也可以用這種方式宣洩。

也可以和孩子練習深呼吸,深吸氣再緩緩吐出,這個即便是不發脾氣你也可以每天和孩子做幾次,你可以把它當成一種運動,不但有利於情緒控制更有利於身體健康。

如果孩子把自己關進屋子不願意繼續探討,也許是因為他們覺得其他方式對他們不管用,但其實關進屋子本身就是控制情緒的好方法。

等孩子情緒轉好,可以和孩子溝通一下他剛剛的壞情緒以及以後有什麼更好的方式。

平時也可以多和孩子聊聊身體在不同情緒狀態下的身體反應,這方面有不少情緒管理方面的書,可以和孩子讀讀看這樣下次孩子就知道,在情緒爆發之前身體已經給出信號,這個時候採取措施會更有效。

寶寶咬手是因為沒有安全感和缺乏自信、膽小~寶媽可以多陪孩子說說話~從生活當中去改變孩子,聯繫孩子的自信心~每個孩子難免都會有一點小脾氣~在寶寶發脾氣的時候應該講道理而不是去打罵孩子~其實孩子咬手也就是希望爸爸媽媽能注意到自己~更多育兒知識可以微信搜索公眾號:「嬰格母嬰商城」。

題主補充:不生氣的時候,寶寶還是愛玩愛笑活潑可愛的,目前已經會叫爸爸媽媽,會聽外公外婆的話做你好再見等動作,愛爬,可以扶站。

推薦閱讀: ※什麼事情讓你覺得男孩子一定要富養?※孩子教育,如何平衡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給孩子推薦什麼樣的書才能更好的幫助他成長?※學習新事物特別慢,是不是因為「開竅晚」?※不想讓孩子在國內受教育、但沒有能力送去歐美的父母,可以怎麼辦? TAG:育兒|育兒社區|育兒知識|育兒健康|育兒經驗| 一點新知 GetIt0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