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Wikipedia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孟德斯鳩雖為貴族,他卻是法國首位公開批評封建統治的思想家,他突破「君權神授」的觀點。
認為人民應享有各種基本的自由。
認為決定法的精神和法的內容是每個國家至關 ...
孟德斯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夏爾·路易·德·塞孔達,拉布雷德與孟德斯鳩男爵CharlesdeSecondat,BarondeLaBrèdeetdeMontesquieu出生1689年1月18日 法蘭西王國波爾多逝世1755年2月10日(1755歲-02-10)(66歲) 法蘭西王國巴黎時代18世紀哲學地區西方哲學學派啟蒙運動主要領域國家學說、法學、社會學著名思想三權分立
受影響於
亞里斯多德、西塞羅、霍布斯、波利比烏斯、笛卡兒、布丹、洛克、18世紀英國憲法
影響於
休謨、潘恩、讓-雅克·盧梭、伯克、美國憲法、黑格爾、托克維爾、涂爾幹、漢娜·鄂蘭、斯塔羅賓斯基
簽名
共和主義
核心概念
反君主主義
自由
人民主權
共和制
公眾事物
社會契約
流派
古典
聯邦
凱末爾
納賽爾
新
韋尼澤洛斯
共和制的類型
自治
資本主義
基督教
企業
民主
聯邦
聯邦議會
伊斯蘭
議會
人民
革命
姐妹
蘇維埃
重要思想家
漢娜·阿倫特
西塞羅
詹姆斯·哈靈頓
托馬斯·傑斐遜
約翰·洛克
詹姆斯·麥迪遜
孟德斯鳩
波利比烏斯
讓-雅克·盧梭
阿爾格農·西德尼
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
歷史
羅馬共和國
部落議會
古雅典
威尼斯共和國
熱那亞共和國
佛羅倫斯共和國
荷蘭共和國
美國革命
法國大革命
西屬美洲獨立戰爭
自由三年
法國二月革命
1910年10月5日革命
辛亥革命
俄國二月革命
德國十一月革命
土耳其獨立戰爭
1921年蒙古革命
1922年9月11日革命
1935年希臘未遂政變
西班牙內戰
1946年義大利憲法公投
7月23日革命
7月14日革命
北葉門內戰
桑給巴爾革命
1969年利比亞政變
1970年柬埔寨政變
政權變革
伊朗伊斯蘭革命
1987年斐濟政變
尼泊爾內戰
各國
澳大利亞
巴貝多
加拿大
愛爾蘭
牙買加
摩洛哥
荷蘭
紐西蘭
挪威
西班牙
瑞典
土耳其
英國
蘇格蘭
美國
日本
相關主題
社群主義
民主
自由主義
君主主義
政治主題閱論編
夏爾·路易·德·塞孔達,拉布雷德與孟德斯鳩男爵(法語:CharlesLouisdeSecondat,BarondeLaBrèdeetdeMontesquieu,1689年1月18日-1755年2月10日),通稱孟德斯鳩(法語:Montesquieu,法語發音:[mɔ̃tɛskjø]),是法國啟蒙時期思想家、律師,也是西方國家學說和法學理論的奠基人。
目次
1生平
2觀點
3著作
4注釋
5參考文獻
6外部連結
生平[編輯]
1689年1月18日出生於法國波爾多附近的拉布雷德城堡的貴族家庭。
1716年襲男爵封號,曾任律師、波爾多法院(法語:ParlementdeBordeaux)庭長。
他常去巴黎居住,目睹路易十四晚年朝政混亂的衰敗現象,路易十五即位,由母后攝政,法國社會動盪依舊,孟德斯鳩記錄其見聞,積稿十年,於1721年整理成《波斯人信札》。
1728年旅訪奧、匈、意、德、荷、英等國作學術旅行,實地考察其社會政治制度、民風民俗、人文地理、科學技術,並積累大量日記、筆記,成為日後《論法的精神》的基礎資料。
[1]返國後專門從事著述,曾被選為波爾多科學院院士、法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柏林皇家科學院院士。
1748年以27年的光陰出版《論法的精神》[a],全面分析了三權分立的原則。
伏爾泰誇讚這本篇幅巨大包羅萬象的著作是「理性和自由的法典」。
1755年2月10日病逝於巴黎。
觀點[編輯]
孟德斯鳩雖為貴族,他卻是法國首位公開批評封建統治的思想家,他突破「君權神授」的觀點。
認為人民應享有各種基本的自由。
認為決定法的精神和法的內容是每個國家至關重要的。
保證法治的方法是「三權分立」,即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分屬於三個不同的國家機關,三者相互制約、權力均衡。
「三權分立說」對於1787年的《美國憲法》、1791年-1795年的《法國憲法》和1792年的《普魯士法典》的制定工作產生重大的影響,也比較不支持當時法國社會的三個基石:國王、教會和貴族。
他以專制政體為三種基本的政府形態之一,使得專制政體成為18世紀政治思想中的一個核心主題。
他也是西方思想家中第一個將中國劃入專制政體的。
他的這個說法強烈影響了西方對中國的印象,一針見血地總結中國政治制度的細節和特點,以專制二字描述。
[2]
著作[編輯]
《波斯人信札》(LettresPersanes,1721年)
《羅馬盛衰原因論》(ConsiderationssurlescausesdelagrandeurdesRomainsetdeleurdecadence,1734年)
《論法的精神》(Del'espritdeslois,1748年)
注釋[編輯]
^該書最初由嚴復翻譯時,書名譯為《法意》。
參見《嚴復學術文化隨筆》(ISBN7-5006-2775-0/C)之《孟德斯鳩傳》。
參考文獻[編輯]
^李漢松.孟德斯鳩政治思想中的海洋空間理論.全球思想史論叢.2019,1:50–74[2021-01-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5).
^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2019-01-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7).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語錄上的孟德斯鳩語錄
孟德斯鳩電子詞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里昂高等師範學院
閱論編法國大革命
舊制度
起因
國民制憲議會
君主立憲
國民公會
共和
督政府
執政府
年表
重要事件1788年
磚瓦之日(1788年6月7日)
維濟勒集會(1788年7月21日)
1789年
《第三等級是什麼?(法語:Qu'est-cequeleTiers-État ?)》出版(1789年1月)
通宵騷亂(1789年4月28日)
1789年法國三級會議(1789年5月5日)
國民議會(1790年6月17日-7月9日)
網球廳宣誓(1789年6月20日)
攻占巴士底獄(1789年7月14日)
大恐慌(1789年7月20日-8月5日)
法國封建制度的廢除(1789年8月11日)
人權和公民權宣言(1789年8月27日)
凡爾賽遊行(1789年10月5日)
1790年
高等法院的廢除(1790年2月至7月)
廢除貴族(1790年6月19日)
教士的公民組織法(1790年7月12日)
1791年
路易十六的出逃(1791年6月20日-21日)
戰神廣場慘案(1791年7月17日)
皮爾尼茨宣言(1791年8月27日)
1791年法國憲法(1791年9月3日)
自抑法(1791年9月30日)
國民立法議會(1791年10月1日-1792年9月)
1792年
新的巴黎自治政府(1792年6月)
1792年6月20日示威遊行(1792年6月20日)
布倫瑞克宣言(1792年7月25日)
八月十日事件(1792年8月10日)
九月屠殺(1792.9)
國民公會(1792年9月20日-1795年10月26日)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1792年9月22日)
1793年
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1793年1月21日)
革命法庭(1793年3月9日-1795年5月31日)
恐怖時期(1793年6月27日-1794年7月27日)
救國委員會
治安委員會
吉倫特派(1793年7月13日)
馬拉之死(1793年7月13日)
全民動員(英語:Levéeenmasse)(1793年8月23日)
嫌疑犯處治法(1793年9月17日)
瑪麗·安托瓦內特被送上斷頭臺(1793年10月16日)
去基督教化運動(全年)
1794年
丹東和德穆蘭被處死(1794年4月5日)
牧月22日法令(1794年6月10日)
熱月政變(1794年7月27日)
第一次白色恐怖(英語:FirstWhiteTerror)(1794年秋季)
雅各賓俱樂部關閉(1794年11月11日)
1795年
共和三年憲法(1795年8月22日)
葡月政變(1795年10月5日)
督政府(1795年-1799年)
1797年
果月政變(1797年9月4日)
第二次拉施塔特會議(英語:SecondCongressofRastatt)(1797年12月)
1798年
花月22日法令(1798年5月11日)
1799年
牧月30日政變(1799年6月18日)
霧月政變(1799年11月9日)
共和八年憲法(1799年12月24日)
執政府
革命戰爭1792年(英語: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792)
瓦爾密戰役
保皇黨叛亂
舒昂黨叛亂
旺代戰爭
多芬
凡爾登戰役
圍攻蒂永維爾(法語:SiègedeThionville(1792))
圍攻里爾
圍攻美因茨(法語:SiègedeMayence(1792))
熱馬普戰役
圍攻那慕爾(法語:SiègedeNamur(1792))
1793年(英語: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793)
第一次反法同盟
旺代戰爭
下溫登戰役(英語:BattleofNeerwinden(1793))
法馬爾斯戰役(1793年5月23日)
奪取聖彼得羅和聖安蒂奧科(1793年5月23日)
凱撒斯勞滕戰役(英語:BattleofKaiserslautern)
圍攻美因茲(英語:SiegeofMainz(1793))
瓦蒂尼戰役(英語:BattleofWattignies)
翁斯科特戰役(英語:BattleofHondshoote(1793))
圍攻貝勒加德(英語:SiegeofBellegarde(1793))
佩爾斯托特戰役(英語:BattleofPeyrestortes)
土倫港之役(1793年9月18日-12月8日)
第一次維桑堡戰役(英語:FirstBattleofWissembourg(1793))(1793年10月13日)
特魯亞斯之戰(英語:BattleofTruillas)
第二次維桑堡戰役(英語:SecondBattleofWissembourg(1793))(1793年12月26-27日)
1794年(英語: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794)
維萊昂科希戰役(英語:BattleofVillers-en-Cauchies)(1794年4月24日)
布盧戰役(英語:BattleofBoulou)(1794年4月30日-5月1日)
圖爾寬戰役(1794年5月18日)
圖爾奈戰役(1794年5月22日)
弗勒呂斯戰役(英語:Battle_of_Fleurus_(1794))(1794年6月26日)
舒昂黨人起義
阿爾登霍芬戰役(英語:BattleofAldenhoven(1794))(1794年10月2日)
1795年(英語: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795)
巴塞爾和約
1796年(英語: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796)
洛納托戰役(英語:BattleofLonato)(1796年8月3-4日)
卡斯蒂廖內戰役(1796年8月5日)
泰寧根戰役(英語:BattleofTheiningen)
內勒斯海姆戰役(英語:BattleofNeresheim)(1796年8月11日)
安貝格戰役(英語:BattleofAmberg)(1796年8月24日)
維爾茨堡戰役(英語:BattleofWürzburg)(1796年9月3日)
羅韋雷托戰役(英語:BattleofRovereto)(1796年9月4日)
巴薩諾戰役(英語:BattleofBassano)(1796年9月8日)
埃門丁根戰役(英語:BattleofEmmendingen)(1796年10月19日)
施林根戰役(1796年10月26日)
第二次巴薩諾戰役(英語:SecondBattleofBassano)(1796年11月6日)
加利亞諾之戰(英語:BattleofCalliano)(1796年11月6-7日)
阿爾科萊戰役(英語:BattleoftheBridgeofArcole)(1796年11月15-17日)
遠征愛爾蘭(英語:Expéditiond'Irlande)(1796年12月)
1797年(英語: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797)
布列塔尼海軍集結(英語:Actionof13January1797)(1797年1月13日)
里沃利會戰(1797年1月14-15日)
加的斯灣戰役(英語:Actionof25January1797)(1797年1月25日)
萊奧本條約(英語:TreatyofLeoben)(1797年4月17日)
新維德之戰(英語:BattleofNeuwied(1797))(1797年4月18日)
坎波福爾米奧條約(1797年10月17日)
1798年(英語: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798)
埃及遠征(1798年–1801年)
1798年愛爾蘭起義(1798年5月23日-9月23日)
美法短暫衝突(1798年-1800年)
農民戰爭(英語:Peasants'War(1798))(1798年10月12日-12月5日)
1799年(英語: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799)
第二次反法同盟(1798年-1802年)
阿卡圍城戰(英語:SiegeofAcre(1799))(1799年3月20-21日)
奧斯特拉赫戰役(英語:BattleofOstrach)(1799年3月20-21日)
施托卡赫戰役(1799年3月25日)
馬尼亞諾戰役(英語:BattleofMagnano)(1799年4月5日)
卡薩諾戰役(1799年4月27日)
第一次蘇黎世戰役(英語:FirstBattleofZürich)(1799年6月4-7日)
特雷比亞戰役(1799年6月19日)
諾維戰役(英語:BattleofNovi(1799))(1799年8月15日)
第二次蘇黎世戰役(1799年9月25-26日)
1800年(英語: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800)
馬倫哥戰役(1800年6月14日)
霍亨林登戰役(1800年12月3日)
第二次武裝中立聯盟(1800年-1802年)
1801年(英語: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801)
呂內維爾條約(1801年2月9日)
佛羅倫薩條約(英語:TreatyofFlorence)(1801年3月18日)
阿爾赫西拉斯灣之戰(英語:BattleofAlgecirasBay)(1801年7月8日)
1802年
亞眠和約(1802年3月25日)
軍事將領陸軍
厄斯塔什·夏爾·達烏斯特(英語:EustacheCharlesd'Aoust)
皮埃爾·奧熱羅
亞歷山大·德·博阿爾內
讓-巴蒂斯特·貝爾納多特
路易-亞歷山大·貝爾蒂埃
讓-巴蒂斯特·貝西埃
紀堯姆·布律納
讓·弗朗索瓦·卡爾托(英語:JeanFrançoisCarteaux)
讓-艾蒂安·瓦希耶·尚皮奧內
沙皮伊·德·圖維爾(英語:CharlesBertinGastonChapuisdeTourville)
屈斯蒂納伯爵(英語:AdamPhilippe,ComtedeCustine)
路易·尼古拉·達武
路易·夏爾·安托萬·德塞
雅克·弗朗索瓦·迪戈米耶(英語:JacquesFrançoisDugommier)
夏爾·弗朗索瓦·迪穆里埃
皮埃爾·馬里·巴泰勒米·費里諾(英語:PierreMarieBarthélemyFerino)
路易-夏爾·德·弗萊爾(英語:Louis-CharlesdeFlers)
保羅·格勒尼耶(英語:PaulGrenier)
埃曼努爾·格魯希
雅克·莫里斯·阿特里(英語:JacquesMauriceHatry)
拉扎爾·奧什(英語:LazareHoche)
讓-巴普蒂斯·儒爾當
弗朗索瓦·克里斯托夫·克勒曼
讓-巴蒂斯特·克萊貝爾(英語:Jean-BaptisteKléber)
皮埃爾·肖代洛·德拉克洛
讓·拉納
夏爾·勒克萊爾
克洛德·勒古布(英語:ClaudeLecourbe)
弗朗索瓦·約瑟夫·勒菲弗
艾蒂安·麥克唐納
讓-安托萬·馬爾博
馬塞蘭·馬爾博
弗朗索瓦·塞弗蘭·馬爾梭
奧古斯特·德·馬爾蒙
安德烈·馬塞納
邦·阿德里安·讓諾·德·蒙塞
讓·維克多·莫羅
愛德華·莫蒂埃
若阿尚·繆拉
米歇爾·內伊
皮埃爾-雅克·奧斯滕(英語:Pierre-JacquesOsten)
尼古拉·夏爾·烏迪諾
卡特林-多米尼克·德·佩里尼翁
讓-夏爾·皮舍格呂
約澤夫·波尼亞托夫斯基
洛朗·古維翁-聖西爾
巴泰勒米·路易·約瑟夫·謝雷(英語:BarthélemyLouisJosephSchérer)
讓-馬蒂厄-菲利貝爾·塞律里埃
約瑟夫·蘇昂(英語:JosephSouham)
讓·德迪厄·蘇爾特
路易·加布里埃爾·絮歇
貝爾格朗·德·沃布瓦(英語:Claude-HenriBelgranddeVaubois)
貝盧諾公爵
海軍
夏爾-亞歷山大·利努瓦(英語:Charles-AlexandreLéonDurandLinois)
敵軍奧地利
約瑟夫·阿爾文齊
卡爾大公
克萊費特伯爵(為奧地利戰鬥的瓦隆人)
弗里德里希·弗萊歇爾·馮·霍策(為奧地利服務的瑞士人)
卡爾克羅伊特伯爵
帕爾·克賴(為奧地利服務的匈牙利人)
朗貝斯克親王(為奧地利服務的法國人)
馬克西米利安·巴耶·德·拉圖爾(為奧地利服務的瓦隆人)
卡爾·馬克·馮·萊貝里希
魯道夫·里特·馮·奧托(為奧地利服務的薩克遜人)
薩克森-科堡-薩爾費爾德的約西亞親王
彼得·夸斯達諾維奇
羅伊斯-普勞恩親王
約翰·梅薩羅什·馮·索博斯洛(為奧地利服務的匈牙利人)
卡爾·菲利普·塞博滕多夫
達戈貝爾·馮·烏姆瑟爾
英國
拉爾夫·阿伯克龍比
詹姆斯·索馬雷茲
愛德華·珀柳
約克和奧爾巴尼公爵
荷蘭
奧蘭治親王威廉五世
普魯士
卡爾·威廉·斐迪南(不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
卡爾·阿洛伊斯·楚·菲斯滕貝格
弗雷德里希·路德維希(霍恩洛厄-英格爾芬根親王)
俄羅斯
亞歷山大·科薩科夫
亞歷山大·瓦西里耶維奇·蘇沃洛夫
西班牙
路易斯·費爾明·德·卡瓦哈爾
安東尼奧·里卡爾多斯
其他派系人物波旁王朝
查理十世
路易十六
路易十七
路易十八
昂吉安公爵
孔代親王路易六世
孔代親王路易五世
路易-菲利普一世
瑪麗·安托瓦內特
薩伏伊的瑪麗·路易絲公主
杜巴利伯爵夫人
路易·德·布勒特伊
洛梅尼·德布里安
夏爾·亞歷山大·德·卡洛納
弗朗索瓦-勒內·德·夏多布里昂
讓·舒昂
格雷斯·埃利奧特
阿爾諾·德·拉波特
讓-西弗蘭·莫里
奧諾雷·米拉波
雅克·內克爾
斐揚俱樂部
安托萬·巴納夫
拉梅特伯爵
夏爾·馬洛·弗朗索瓦·拉梅特
拉法耶特侯爵
吉倫特派
雅克·皮埃爾·布里索
艾蒂安·克拉維埃
孔多塞侯爵
夏洛特·科黛
馬里-讓·埃羅·德·塞謝勒
羅蘭·德拉普拉蒂埃
羅蘭夫人
讓-巴蒂斯特·特雷亞爾
皮埃爾·維克蒂尼安·韋尼奧
貝特朗·巴雷爾
熱羅姆·佩蒂翁·德·維爾納夫
山嶽黨
保羅·巴拉斯
喬治·庫東
喬治·雅克·丹東
雅克-路易·大衛
卡米爾·德穆蘭
羅歇·迪科
讓-馬里·科洛·代爾布瓦
讓-保爾·馬拉
普里厄-迪韋努瓦伯爵
皮埃爾·路易·普里厄
馬克西米連·羅伯斯庇爾
吉爾貝爾·羅默
讓·邦·聖安德烈
聖茹斯特
讓-朗貝爾·塔利安
貝特朗·巴雷爾
法布爾·代格朗蒂納
埃貝爾派
雅克-勒內·埃貝爾
雅克-尼古拉·俾約-瓦倫
皮埃爾·加斯帕爾·肖梅特(英語:PierreGaspardChaumette)
雅克·羅歐
波拿巴黨
拿破崙·波拿巴
約瑟芬·德·博阿爾內
約瑟夫·波拿巴
呂西安·波拿巴
德·康巴塞雷斯
雅克-路易·大衛
讓·德布里
約瑟夫·費施
夏爾-弗朗索瓦·勒布倫
菲利普-安托萬·梅蘭
其他
讓-皮埃爾-安德烈·阿馬爾
格拉克斯·巴貝夫
讓·西爾萬·巴伊
巴泰勒米侯爵
雅克-尼古拉·俾約-瓦倫
拉扎爾·尼古拉·馬格里特·卡爾諾
安德烈·舍尼埃
讓-雅克·杜瓦爾·代普雷梅尼爾(法語:Jean-JacquesDuvald'Eprémesnil)
安托萬·康坦·富基耶-坦維爾
奧蘭普·德古熱
亨利·格雷瓜爾
菲利普-弗朗索瓦-約瑟夫·勒巴
雅克-多納蒂安·勒雷
讓-巴蒂斯特·羅貝爾·蘭代
紀堯姆-克雷蒂安·德·拉穆瓦尼翁·德·馬勒澤布
安托萬·梅爾蘭·德·蒂翁維爾(法語:AntoineMerlindeThionville)
讓-約瑟夫·穆尼耶
皮埃爾·塞繆爾·杜邦·德·內穆爾
弗朗索瓦·德·納沙托
路易-米歇爾·勒佩勒捷·德·聖法爾若
皮埃爾-路易·普里厄
讓-弗朗索瓦·勒貝爾
路易·馬里·德·拉雷韋耶爾-勒波
薩德侯爵
安托萬·克里斯托夫·薩利塞蒂
熱爾梅娜·德·斯塔爾
塔列朗
特雷薩·塔利安
居伊-讓-巴蒂斯特·塔爾熱
卡特琳·泰奧
馬克-紀堯姆·亞歷克西·瓦迪耶
讓-亨利·武朗
夏爾·亨利·桑松
安托萬·西蒙
著名思想家
啟蒙時代
博馬舍
埃德蒙·伯克
夏爾·庫侖
德尼·狄德羅
班傑明·富蘭克林
托馬斯·傑斐遜
安托萬-洛朗·德·拉瓦錫
孟德斯鳩
托馬斯·潘恩
讓-雅克·盧梭
西耶斯神父
伏爾泰
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
革命產物
馬賽曲
法國國旗
自由、平等、博愛
瑪麗安娜
巴士底日
先賢祠
法國共和曆
公制
人權和公民權宣言
最高主宰崇拜
理性崇拜
無套褲漢
弗里吉亞帽
閱論編啟蒙時代 相關主題
無神論
資本主義
公民自由
反啟蒙運動(英語:Counter-Enlightenment)
批判性思維
自然神論
民主
經驗主義
百科全書派
開明專制
自由市場
哈斯卡拉運動
人文主義
人權
自由主義
自由、平等、博愛
方法的懷疑
自然哲學
客觀性
同理心
理性
理性主義
理智
還原論
「敢於求知」
科學
科學方法
社會主義
共相
魏瑪古典主義
啟蒙時代的思想家法國
讓·勒朗·達朗貝爾
埃蒂耶納·博諾·德·孔狄亞克
布豐
孔多塞侯爵
德尼·狄德羅
克洛德·阿德里安·愛爾維修
保爾·霍爾巴赫
孟德斯鳩
布萊茲·帕斯卡
讓-雅克·盧梭
弗朗索瓦·魁奈
薩德侯爵
伏爾泰
勞恩男爵
日內瓦
菲爾曼·阿鮑齊特
讓-雅克·盧梭
奧拉斯-貝內迪克特·德索敘爾
德意志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
約翰·哥特弗雷德·赫爾德
威廉·馮·洪堡
伊曼努爾·康德
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
戈特霍爾德·埃夫萊姆·萊辛
摩西·孟德爾頌
弗里德里希·席勒
克里斯多夫·馬丁·維蘭德
賽繆爾·馮·普芬多夫
格奧爾格·克里斯托夫·利希滕貝格
克里斯蒂安·沃爾夫
希臘
里加斯·費萊奧斯(英語:RigasFeraios)
阿達曼提奧斯·科拉伊斯(英語:AdamantiosKorais)
愛爾蘭
喬治·貝克萊
羅伯特·波義耳
埃德蒙·伯克
約翰·托蘭德
義大利
切薩雷·貝卡里亞
蓋塔諾·菲蘭傑里(英語:GaetanoFilangieri)
安東尼奧·傑諾韋西(英語:AntonioGenovesi)
皮埃特羅·維里(英語:PietroVerri)
路易吉·伽伐尼
詹巴蒂斯塔·維柯
尼德蘭
巴爾薩澤·貝克(英語:BalthasarBekker)
彼得·代·拉·考特(英語:PieterdelaCourt)
柏圖斯·庫那烏斯(英語:PetrusCunaeus)
胡果·格老秀斯
弗朗索瓦·赫姆斯特休斯(英語:FrançoisHemsterhuis)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
亞德里亞安·科爾巴格(英語:AdriaanKoerbagh)
弗雷德里克·范·林霍夫(英語:FrederikvanLeenhof)
安東尼·范·列文虎克
伯納德·紐汶蒂(英語:BernardNieuwentyt)
巴魯赫·斯賓諾莎
揚·斯瓦默丹
亨德里克·韋爾馬斯(英語:HendrikWyermars)
波蘭
塔德烏什·恰茨基(英語:TadeuszCzacki)
胡戈·科萬塔伊
斯坦尼斯瓦夫·科納爾斯基(英語:StanisławKonarski)
伊格內修·克拉西茨基(英語:IgnacyKrasicki)
尤利安·烏爾辛·聶姆策維奇(英語:JulianUrsynNiemcewicz)
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特
延傑伊·希尼亞德茨基(英語:JędrzejŚniadecki)
斯塔尼斯瓦夫·斯塔西茨(英語:StanisławStaszic)
約瑟夫·維比茨基(英語:JózefWybicki)
葡萄牙
塞巴斯蒂昂·若澤·德卡瓦略-梅洛
俄羅斯
葉卡捷琳娜二世
傑尼斯·伊萬諾維奇·馮維辛
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羅蒙諾索夫
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拉季舍夫
羅曼諾夫娜·沃龍佐娃·達什科娃(英語:YekaterinaVorontsova-Dashkova)
西班牙
卡洛斯三世
貝尼托·赫羅尼默·費伊豪·蒙特內格羅(英語:BenitoJerónimoFeijóoyMontenegro)
英國
弗蘭西斯·培根
約瑟夫·布拉克
詹姆士·包斯威爾
亞當·福格森
愛德華·吉本
羅伯特·胡克
大衛·休謨
弗蘭西斯·哈奇森
塞繆爾·詹森
約翰·洛克
艾薩克·牛頓
托馬斯·里德
亞當·斯密
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
美國
班傑明·富蘭克林
托馬斯·傑斐遜
詹姆斯·麥迪遜
喬治·梅森
托馬斯·潘恩
分類
閱論編主要社會學家古典社會學
亞歷西斯·托克維爾
奧古斯特·孔德
赫伯特·斯賓塞
卡爾·馬克思
馬克斯·韋伯
艾彌爾·涂爾幹
維爾弗雷多·帕累托
格奧爾格·齊美爾
斐迪南·滕尼斯
托斯丹·范伯倫
現代與後現代社會學功能主義
塔爾科特·帕森斯
羅伯特·金·莫頓
傑弗里·亞歷山大
尼克拉斯·盧曼
衝突理論
拉爾夫·達倫多夫
劉易斯·科塞
蘭德爾·柯林斯(英語:RandallCollins)
埃里克·歐林·賴特
符號互動論(英語:Symbolicinteractionism)與現象學
威廉·詹姆士
約翰·杜威
查爾斯·庫利
喬治·賀伯特·米德
阿爾弗雷德·舒茨
厄文·高夫曼
哈羅德·加芬克爾(英語:HaroldGarfinkel)
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
安東尼·紀登斯
皮耶·布迪厄
米歇爾·福柯
批判理論
安東尼奧·葛蘭西
盧卡奇·捷爾吉
麥克斯·霍克海默
狄奧多·阿多諾
赫伯特·馬爾庫塞
埃里希·弗羅姆
尤爾根·哈貝馬斯
後現代理論
諾博特·伊里亞思
尚·布希亞
齊格蒙·鮑曼
參見:社會學家列表
社會學
社會學史
規範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IBSYS:90270032
BNA:000026135
BNE:XX991710
BNF:cb119166485(data)
CiNii:DA00161983
CONOR:19501923
FAST:37237
GND:118583670
ISNI:0000000120957940
LCCN:n79063793
LNB:000024350
NDL:00450372
NKC:jn19990005797
NLA:35359547
NLP:A11816648
NNL:000094872
NSK:000012342
NTA:068250800
ICCU:CFIV004504
SELIBR:194426
SNAC:w6v7052z
SUDOC:027383881
ULAN:500322774
VIAF:27069096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孟德斯鸠&oldid=73464653」
分類:1689年出生1755年逝世啟蒙運動哲學家法國思想家法國社會學家18世紀法國作家法蘭西學院院士歐洲紙幣上的人物法國共濟會會員歷史哲學家百科全書派吉倫特省人孟德斯鳩隱藏分類: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頁面同時使用了collapsiblelist的titlestyle的background和text-align使用受影響於參數的人物信息框含有簽名的傳記作品含有hCards的條目本地相關圖片與維基數據不同含有法語的條目包含BIBSY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INI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ONO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NB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P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N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SK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B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ELIB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NAC-I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ULA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24元素的規範控制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維基語錄
其他語言
AfrikaansAlemannischAragonésالعربيةمصرىAsturianu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BrezhonegБуряадCatalàکوردیČeštinaCymraegDanskDeutschZazaki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VõroFrançaisGalego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TaqbaylitҚазақшаភាសាខ្មែរಕನ್ನಡ한국어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LombardLietuviųLatviešuMalagasy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मराठी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नेपाली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ਪੰਜਾਬੀ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پښتوPortuguêsRunaSimiRomânăРусскийScots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ไทยTürkmençeTagalog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VolapükWinaray吴语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YorùbáZeêuws文言粵語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孟德斯鳩- 翰林雲端學院
揭示國家的目的在於保護政治自由,而自由就是每個公民有權去做法律所許可的事。他把政權分為立法、司法、行政三個部分,並強調彼此的分立和約束;立法權必操在人民代表手中 ...
- 2孟德斯鳩的自由主義哲學:《論法的精神》疏證 - 博客來
書名:孟德斯鳩的自由主義哲學:《論法的精神》疏證,語言:簡體中文,ISBN:9787508086545,頁數:230,出版社:華夏出版社,作者:(美)潘戈,出版日期:2016/01/01 ...
- 3孟德斯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Wikipedia
孟德斯鳩雖為貴族,他卻是法國首位公開批評封建統治的思想家,他突破「君權神授」的觀點。認為人民應享有各種基本的自由。認為決定法的精神和法的內容是每個國家至關 ...
- 4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政治自由為公民帶來一種 ... - 香港01
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指出,三權分立的國家體制有利於政治自由,是保障國家繁榮穩定和人民生活自由的重要條件。他在書中指出,一個公民的政治 ...
- 5從德性到自由: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講疏 - 博客來
書名:從德性到自由: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講疏,語言:簡體中文,ISBN:9787567554344,頁數:752,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作者:施特勞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