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史與數學教學:以一元二次方程式為例 - 科學Online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事實上,二次方程式的出現非常的早,只要涉及畢氏定理的問題,就常常會導出二次方程式。

同時,它的解法(本質上就是公式解)也完整的被提出。

不過,古代數學 ... Sunday26thDecember2021 26-Dec-2021 人工智慧 化學 物理 數學 生命科學 生命科學文章 植物圖鑑 地球科學 環境能源 科學繪圖 高瞻專區 第一期高瞻計畫 第二期高瞻計畫 第三期高瞻計畫 綠色奇蹟-中等學校探究課程發展計畫 關於我們 網站主選單 數學史與數學教學:以一元二次方程式為例(History ofMathematicsandMathematicsTeaching:ACaseStudyofquadraticequations)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中學數學科蘇俊鴻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許志農教授責任編輯 摘要:本文以一元二次方程式為例,探討數學史與數學教學。

如果被要求解出一元二次方程式$$x^2+10x=39$$,常見的的作法是: $$x^2+10x=39\Rightarrowx^2+10x-39=0\Rightarrow(x+13)(x-3)=0\Rightarrowx=-13,~3$$ 一旦無法因式分解時,便是「公式解」派上場的時機。

通常它是用「配方法」的作法推導出來 $$\begin{array}{ll}ax^2+bx+c=0&\Rightarrowa(x^2+\frac{b}{a}x)=-c\\&\Rightarrowa(x+\frac{b}{2a})^2=\frac{b^2-4ac}{4a}\\&\Rightarrowx+\frac{b}{2a}=\pm\frac{\sqrt{b^2-4ac}}{2a}\\&\Rightarrowx=\frac{-b\pm\sqrt{b^2-4ac}}{2a}\end{array}$$ 仔細想想,就解題的觀點,有了「公式解」這個萬能的工具,無論任何係數的二次方程式便能輕鬆解決。

同時,它也引導我們觀察解的形態之條件。

無怪乎符號代數發展之後,數學家便想找出各種次方方程式的公式解。

可惜的是,到了五次方程式的時候就被迫停了下來。

不過,這已經是另一段故事,不在本文所討論的範圍。

事實上,二次方程式的出現非常的早,只要涉及畢氏定理的問題,就常常會導出二次方程式。

同時,它的解法(本質上就是公式解)也完整的被提出。

不過,古代數學家是以幾何概念來理解與處理二次方程式的問題。

此處只對於二次方程式的解法,分享古代阿拉伯數學家的想法。

阿拉伯數學家繼承了巴比倫、印度和希臘等文明的數學思想,並且在代數研究上開創出豐盛成果。

由於受到希臘數學深刻的影響,對他們而言,賦予巴比倫人解二次方程的演算程序之幾何意義是個重要課題。

阿爾花拉子模(Mohammedibn Musaal-Khowarizmi, 約780-850年)在《代數學》(Al-kitabal-muhtasarfihisab al-jabrwa-l-muqabala,約在820年)書中,將二次方程分為六類,亦即「平方等於根」($$ax^2=bx$$)、「平方等於數」($$ax^2=c$$)、「根等於數」($$bx=c$$)、「平方與根等於數」($$x^2+bx=c$$)、「平方與數等於根」($$x^2+c=bx$$)以及「根與數等於平方」($$bx+c=x^2$$)。

其中$$a,b,c$$均為正數,且所稱的數(number)、根(root)與平方(square)分別是我們今日所指的常數、未知數與未知數的平方。

同時,他也是第一位把未知數叫做「根」的數學家。

對於形如$$x^2+bx=c$$的二次方程,除了給出解法$$x=\sqrt{(\frac{1}{2}b)^2+c}-\frac{b}{2}$$,阿爾花拉子模並以$$x^2+10x=39$$為實例提出兩種幾何解釋: 首先,以正方形$$ab$$邊長表示為此方程的根$$x$$,則$$x^2$$代表正方形$$ab$$的面積(見圖1); 接著,再把長$$x$$、寬$$10/4$$的四個矩形($$c$$、$$d$$、$$e$$、$$f$$)加到正方形$$ab$$的四個邊上(見圖2), 此圖形面積和即為$$x^2+10x$$,亦即等於$$39$$; 最後,將邊長為$$10/4$$的小正方形補到圖形的四個角落,成為邊長為$$x+2\times10/4$$的大正方形$$GH$$(見圖3),面積就是$$39+4\times(10/4)^2=64$$, 因此,正方形的邊長,$$x+2\times10/4$$應該等於$$64$$的(正)平方根$$8$$, 最後,就可以求出此方程的一解$$x=3$$。

另外,阿爾花拉子模也提供了相當於今日所使用的「配方法」的幾何解釋: $$3$$就表示正方形$$ab$$的一個邊,即所求未知數平方的一個跟。

且未知數的平方是$$9$$。

因此,我們取$$10$$的一半,將其自乘。

當我們把這一乘積加上$$39$$時,大正方形$$GH$$就可以畫成了(見圖4) 也就是說, 其相對應求解方程$$x^2+10x=39$$的演算程序為$$x^2+10x+(10/2)^2=39+(10/2)^2$$, 即$$(x+5)^2=64$$,得$$x+5=8$$,可知$$x=3$$。

這種藉助幾何論證來說明方程數值解法的方式,正是阿拉伯數學的一大特色。

在今日代數教學上所帶來的啟發,的確值得我們注意:阿爾花拉子模針對二次方程$$x^2+bx=c$$所提供的幾何解釋,正是可以作為「配方法」-配成完全平方- 的可行詮釋。

讓學生除了透過抽象化與演繹性的演算學習代數課程之外,還可以藉由具體且可操作的幾何圖形,幫助理解與學習。

參考文獻: 李文林主編(2000),《數學珍寶》,台北:九章出版社。

陳鳳珠(2002),〈阿拉伯代數在數學教學的應用:以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為例〉,《HPM通訊》第四卷第十一期。

Tags:一元二次方程式,數學史與數學教學,配方法,阿拉伯數學 前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 泰勒多項式(2)(TaylorPolynomials(2)) 惠更斯(ChristiaanHuygens)專題 海芭夏(HypatiaofAlexandria) 發表迴響Cancelcommentreply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迴響名稱* 電子郵件* 個人網站 驗證問題* −4=1 熱門文章 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 平面上基本的線性變換:旋轉、鏡射、伸縮、推移 凝血機制(Coagulation) 溶液的蒸汽壓與拉午耳定律(二) 混成軌域 高斯定律(Gauss’sLaw) 理想氣體方程式 X-光繞射與布拉格定律 DNA的結構(DNA-Structure) 比爾定律與吸收度 總點閱排行 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 細胞膜運輸物質的方式 比爾定律與吸收度 混成軌域 準確度和精確度 腎素-血管收縮素-醛固酮系統 穿透式電子顯微鏡 好站鏈接 科學online粉絲專頁 Insertmathas Block Inline Additionalsettings Formulacolor Textcolor #333333 FormulaID Formulaclasses TypemathusingLaTeX Preview \({}\) Nothingtopreview Insert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