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削弱國力+對美過度讓步,寫下大英帝國衰亡史的序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英國若欲具備能與美、俄抗衡的國力,唯有有系統地整合散佈世界各地的殖民地,重新整合大英帝國。

但若捨棄美洲與太平洋,不可能重新整合為一個世界大國 ... 集團資訊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歐搜哇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Cr.EDShareParty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日本版新上線EnglishEdition簡體/正體2017/08/04,國際Photo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精選書摘TNL精選書籍,讓你站上文字巨人的肩膀,遠眺世界。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文:中西輝政操之過急的對美讓步在二十世紀,對英國這樣的國家,也就是雖然還不明顯,但已經呈現出「衰退」徵兆的成熟國家而言,可得知發生大戰將會大幅折損帝國的壽命。

就如索爾茲伯里常說的口頭禪:「無論發生什麼,太大的變化有損英國的利益。

因此我們不得不將慢慢抑制各種變化作為我們的國策。

」這對一個已呈現衰退之兆的霸權國家(Hegemony)而言是最適當的選擇。

然後,當務之急則是徹底的國力重生與國家基本構造的改革。

但當時英國所選擇的方式卻是反其道而行。

逃避國內的改革,反而陷入盲目與他國結盟對付敵人的狀態,在應該追求國力重生之時,卻失去了「靠自己力量站起來」的氣概。

這與對美國「操之過急的讓步」似乎有某些關聯。

早在一八八○年代,劍橋大學歷史家約翰・西利(JohnSeeley)便如此敘述:「將來俄羅斯和美國的國力,將大幅凌駕於目前所謂的「大國」之上。

這就與十六世紀的都市國家佛羅倫斯(翡冷翠)在西歐的民族國家興起下式微相同。

當然這使得現今英國站在一個重大抉擇的岔路口。

一邊是國家必須執行大規模的構造改革,使國家具備與這些大國中的大國對等的國力;一邊是固守純粹歐洲國家的立場,如今天的西班牙就是這樣鎮日沉浸在過去曾為大國的光榮之中。

」(J.R.Seeley,TheExpansionofEngland,1883,p.350)對美國過於讓步,導致英國放棄採取西利所建議第一選項的可能性。

按照西利的說法,英國若欲具備能與美、俄抗衡的國力,唯有有系統地整合散佈世界各地的殖民地,重新整合大英帝國。

但若捨棄美洲與太平洋,不可能重新整合為一個世界大國。

結果導致了貝爾福等人「操之過急的對美讓步」,而導致急速地剝奪大英帝國重生機會的結果。

正如索爾茲伯里所預言,第一次世界大戰大幅削弱了英國的國力。

英國的大幅對美讓步,並未使美方投桃報李。

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陷入苦戰時,美國威爾遜總統對英國的支援請求始終只是勉強應付。

的確,對於德國採用無限潛水艇作戰這個「史無前例的暴行」,雖然最終導致了一九一七年美國參戰,但美國在大戰末期才參戰時,英國已經向美國商借大筆戰爭費用而成為債務國,戰後已無法與美國站在同一立場。

在一九一六年,當時英國財政部長已如此預言:「明年六月,恐怕美國總統將會成為我們的主人」。

果然,隔年,威爾遜總統因為對英債權的急速擴大而表示:「如今我們已經可以隨心所欲控制英國」。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先前的對美讓步,使英國靠著「自立」成為二十世紀超大國的可能性大幅喪失。

「過度」與「脫軌」所導致的狀況以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大國衰退的要件。

感受到衰退徵兆的大國,承認迎頭趕上的後起之秀,並且讓步與妥協,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明智之舉。

但是必須作到「恰到好處」(Onlyjustenough)。

這種掏空本身重生可能性的急速且大幅度的讓步,將導致使大國失去自律性的「依存」。

故無論對於任何國家都必須慎重以對。

在英國外交的漫長傳統之中,應該早已充分累積了解這些重要性的「智慧」才是。

但從世紀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的選擇,尤其是對美關係的經營,只能說是近乎「自我喪失」的一種「放縱」,也浮現出一種自欺欺人的「樂觀主義」。

為何這樣的英國會出現不尋常的「脫離」常軌呢?過度的種族觀點是原因之一,但另有許多其他因素。

人逃避問題的本質,設法尋求其他解決方式時,總是會盲目地採用曾經成功過,且自己也習慣的「舊方法」,試圖回歸早已風雲變色的世界。

而所謂「舊方法」,就是在帝國興盛期曾經成功地保障了英國安全與繁榮的古典式「權力平衡」方式。

促使英國大幅對美讓步與為「包圍德國」而「集中火力」在歐洲的動力,在於英國不希望由單一國家掌握整個歐洲大陸霸權,因而加以包圍與抑制的「回歸古老本能」所致。

也意味著回歸到舊的空間感。

當然,接近本身根據地的威脅容易被高估,不過,當時英國所採取的「集中火力於歐洲」戰略的極端反映,則是過於杞人憂天。

英國這個帝國即便已具有存在於全球的本質,卻仍將本身的近代生產力所帶來的巨大力量集中於「歐洲」這個非常危險的「封閉空間」的「歐洲中心主義」與「德國主要敵人論」,不得不說,這個目光如豆的選擇導致了大英帝國的失敗。

走向第一次世界大戰之路在這點而言,或許可說是肇因於英國對權力平衡的錯誤(過時)執著。

對歐洲空間些微的計算錯誤,也導致了一大悲劇,就是充滿危險的「大巴爾幹半島」。

英國在那裡的回歸面對了重大挫折。

這是由於英國過度高估單一「威脅」,卻捨棄其他部份的「過度」作法所致。

德國與美國挑戰英國的本質,早已超越地緣政治學上的範疇。

英國卻忽視這一切,只知回歸「舊方法」,或許可說是世界史上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原因之一。

英國忽視了問題的本質,就是大國力量的泉源在於以財力為中心的經濟與社會「基本活力」這一點。

在大英帝國而言,就是西利所提到的大幅「國家改造」這個挑戰。

而當時的英國,也開始大刀闊斧地實施以「國家效率」(Nationalefficiency)為名的改革運動。

但不「利用」(總有一天將轉化為「依存」)他人之力,絕不放棄「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這個作為生存主幹的精神,才是維持「成功」的最大條件。

而當時認為只以影響力的「操作」就能維持帝國的英國,所提出的各項主張,以及舊時代的「權力平衡」這種外交操作的嘗試,成為對於問題本質的逃避。

也就是以財政基礎的重建已不可能前提之下所執行的這種外交策略,是一種對本身國力根本的「悲觀主義外交」,本質上表現出「軟弱」,再者,這也是一種危險的選擇。

與前述一體兩面的是對他國過度的「戒心」。

某種程度上而言,對他國的強烈猜疑是「第一強國」的宿命,對他國迎頭趕上的憂慮與不安,或許可說是霸權國家的自然反應之一。

但此時英國領導者對德國的過度戒心,以及美國的過度傾心都明顯失衡,與其說是他們的戰略思考,不如說是一個終於自覺衰退的大國顯現出濃厚「焦躁」與「狼狽」的樣子。

12»全文閱讀 最新發展:被逼上絕境的霸權:大英帝國偉大的根源,同時也是大英帝國衰退的原因4年前Tags:美國歐洲權力平衡巴爾幹半島地緣政治學外交國際政治大英帝國衰亡史中西輝政一戰More...成為會員,在關鍵評論網暢所欲言成為會員成為會員【TNL本週沙龍議題】你贊成新竹縣市合併成為「第七都」嗎?1則觀點阿德勒才沒有這樣說:「社會惰化」並非來自阿德勒心理學,但可以從大師理論中找到解方1則觀點立院三讀父母可「同時請領」育嬰留停津貼,勞動部估每年1.4萬人受惠、每人可領10萬元1則觀點女性產檢假、配偶陪產假加碼至7日,雇主不給假最高罰30萬、公布機構與負責人姓名2則觀點當酒喝到某個程度,產生生理病變以後,只有「罰和關」當事人是不會怕的1則觀點重大民生議題不能單純以「是或否」來決定,德國至今沒有中央層級的公投2則觀點《我們,MZ新世代》:為什麼八年級生堅持準時下班、用斜槓代替升職?1則觀點與核廢料比鄰40年:25.5億元是補償金,還是買斷蘭嶼人世世代代的命運?1則觀點以色列政府有膽量對抗伊朗核武,卻對境內阿裔社群暴力猖獗束手無策?1則觀點公投「四大皆空」:本意用來制衡政黨的直接民主,為何反讓政黨成為贏家?1則觀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